经典成语故事20个儿童

故事大全 2023-05-23 18:39:04

经典成语故事20个儿童

1、晋惠闻蛙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晋惠帝十分昏庸愚昧,曾经在华林园听到蛙声就问左右说:“它们这样叫是为了要官做还是别的原因。”后来天下大乱,很多百姓饿死,百官上朝时把情况报告给他,惠帝竟然说他们为什么不吃肉呢?百官哭笑不得。

  【解释】比喻愚昧寡闻。

2、青毡旧物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献之为人宽宏大量。一天夜晚,他因工作到深夜就睡在书房,恰好那天晚上有几个小偷潜入书房,大肆把书房内值钱的东西都装了起来,当他偷一块旧毡子时,王献之说:“你们把值钱的东西拿走,青毡子留下。”

  【释义】青毡子是家传的故物。比喻珍贵之物。

3、一鳞半爪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白居易请诗人元稹、刘禹锡、韦楚到家里做客,建议赋诗饮酒,以《金陵怀古》为题作诗。刘禹锡因官场不得志就作一首《西寒山怀古》,怀古叹今,意味深长。白居易赞叹道:“我们四人下海探宝,你得龙珠,我们只得一鳞半爪而已。”

  【解释】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4、琅嬛福地成语故事

  传说古代书生张华路过一高山,山陡如壁,奇峰怪石,恰好路边有一山洞,他好奇地进入,没走几步便有童子上来引路,径直把他引到一书房,那里各种藏书应有尽有。张华十分高兴,想租借此书房一段时间。童子不允,告诉他这是琅嬛福地。

  【释义】传说中仙人所居多书的洞府。

5、射石饮羽成语故事

  古代传说有四个人箭术相当精湛,能够箭射到石头里,隐没了箭尾的羽毛。其一人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将养由基,他有百步穿杨的本领。其二是春秋时期楚国的熊渠子;其三是汉朝的大将李广;其四是北周大将李远。

  【解释】饮:隐没;羽:箭尾的羽毛。箭射到石头里,隐没了箭尾的羽毛。原形容发箭的力量极强。后也形容武艺高强.

6、画虎类犬成语故事

  马援将军曾写信给他的侄子,希望他能多注意听听别人的过失,并学学别人的长处。他在信中说:“龙伯高是一个敦厚、谨慎的人,我希望你们能效法他的品性;而杜季长的为人,豪侠好义,我却不愿意你们去仿效他。……”为什么马援不希望侄子们仿效豪侠好义的人呢?原来,如果学不成龙伯高,仍然可以成为一个谨慎的人,就像刻鹄不成,刻出一只骛来,也可以说是刻成相类似的飞鸟。但是,如果学不成杜季常,就容易成为一个轻浮的人,就像想画一只老虎,结果却会画出一只狗来,完全会变成不同性质的兽类。

  “画虎类犬”这句成语,就是出自马援写给侄儿的这封信。因为,虎是兽类中的权威者,一般的野兽都很怕它,而狗却是卑劣的兽类,只晓得摇头摆尾的向人乞怜,所以后人便用“画虎类犬”来讥笑一个人不能自立风格,只知道模仿他人,却得到相反的效果。

  【解释】: 类:象。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7、惺惺相惜成语故事

  张飞率领一万精兵入川,兵临巴郡城下,打探到守将严颜是个不可多得的将领。张飞几次攻城,严颜就是不出城迎战,张飞只好用计把严颜骗出,几个回合就活捉严颜。严颜拒不投降,张飞待之以礼,终于使严颜归顺。

        惺惺相惜的意思是:性格、志趣、境遇相同的人互相爱护、同情、支持。

8、开卷有益成语故事

  “开卷有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

  这个成语来源于《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9、不学无术成语故事


  解释:
  没有学问,没有本领。不:无,没有。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

10、成语故事不合时宜

汉哀帝刘欣是汉成帝的养子。成帝死后,十九岁的刘欣于绥和二年甲寅(公元前7年)四月即位称帝,翌年改年号为“建平”,此即历史上的又一着名昏君汉哀帝。

即位初期,面对汉朝中道衰落的局面,哀帝很想有一番作为。他为此曾躬行节俭,勤于政事,又启用龚胜、鲍寅、孙宝等有识之士,颁布限田令、限奴婢令等法令,试图抑制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然而哀帝生不逢时,当时汉家王朝根基已动,无论何人也无力回天。哀帝的革新政策也因受到大贵族官僚的反对而失败,而长于权术的祖母傅太后的干政,使哀帝办起事来力不从心,结果导致权力外移,朝风日坏。

建平二年六月,哀帝的母亲丁太后得病去世。担任“黄门待诏”的顾问夏贺良向汉哀帝上奏说:“汉朝的历法已经衰落,应当重新接受天命。成帝当时没有顺应天命,所以他没有亲生儿子。现在,皇上您生病的时间已很长了,天下又多次发生变异,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马上改变年号,才可以延年益寿,生养皇子,平息灾祸。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而不照着做,各种灾祸都会发生,人民就要遭受灾难。”

哀帝听了夏贺良的一番话,也盼自己身体健康,就在建平二年六月甲子日,即丁太后死后的第四天,发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把计时的漏上的刻度从一百度改为一百二十度。

改变年号以后,哀帝还是照样生病。夏贺良等人想趁机干预朝政,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哀帝也因夏贺良的话没有应验,派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了调查,知道他们实际上是一伙骗子,于是在八月间又下诏书,说道:“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国家永远安定,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定,但是没有应验。夏贺良等说的做的,都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这次改元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因妖言惑众,被处以死刑。——《汉书·哀帝记》

11、成语故事望洋兴叹的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何伯站在黄河岸上。望着滚滚的浪涛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

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

河伯固执地说:“我没见过北海,我不信。”

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秋天到了,连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河面更加宽阔了,隔河望去,对岸的牛马都分不清。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为天下最壮观的景色都在自己这里,他在自得之余,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于是决定去那里看看。

河伯顺流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满面地欢迎他的到来,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俗话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浩瀚无边的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主。”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12、成语故事满城风雨的故事

潘大临是宋代黄州的一位诗人,他写过不少好诗。有一年秋天快到了,他的一位好友写信来问他:“你最近有新的作品吗?”潘大临回信说:“关于秋天的景色,每一件都能够写出好诗来。昨天我靠在床上休息,听到窗外风吹打着树林的声音,我便起来在墙壁上写道:‘满城风雨近重阳’。可是这时收租金的人却突然来了,这让我完全失去了兴致而无法再写下去了。因此我现在只有这一句寄给你了。”

附原文:宋·惠洪《冷斋夜话》卷四:“黄州潘大临工诗,有佳句,然贫甚……临川谢无逸以书问:‘近新作诗否?’潘答书曰:‘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气所蔽翳。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遂起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意。只此一句奉寄。’”



13、成语故事恩将仇报

主人逮住了一只正在吃害虫的青蛙,青蛙吃惊地说:“亲爱的主人,请你把我放了吧,我今天只吃了39只害虫,还差一只没有完成除害保苗的任务呢!”

主人却也说:“是啊,今天我只逮了39只青蛙,只差你这只就完成了老婆交给我的捕蛙任务呢!”

青蛙听了主人的话后更是大惊失色,问:“什么,你还有捕蛙任务?主人呀,你怎么竟这样糊涂——稻田是你的,害虫吃稻苗,我吃害虫……我尽心尽力的日夜巡逻在田地里,遇到害虫坚决吃掉,是庄稼的忠诚卫士,可你却要吃我……”

主人更混了,说:“是呀,你说来说去就为一个‘吃’字,才不辞辛苦地巡逻,勇敢吃敌;我呢,也是为了一个‘吃’字,才千方百计地逮住了你,你也为我的发家致富贡献一份力量吧!”

主人刚想把它扔进篓子里,青蛙突然发现一棵稻子上有只蚂蚱正在吃稻苗,它一下挣脱主人的魔掌,窜过去把蚂蚱咬住了。蚂蚱狡猾地喊:“主人呀,快来救我……这家伙长得肚大腰圆的,卖个好价钱呀!”

青蛙把蚂蚱放脚下压着,说:“好小子,你死到临头还让人作恶,明年的今天就是你的祭日!”

蚂蚱全身颤抖着说:“我不相信,是咱俩的祭日!”

青蛙不再和它废话,从地上拣起来吃了!这时,主人的大巴掌一下又盖在了青蛙的身上……庄稼的卫士——青蛙,知道自己今天完成了除害任务,没辱使命,它安静地闭上了明亮的双眼想,世上还真有恩将仇报的人……

——只顾眼前一口菜,秋后失去万石粮!悔之晚矣……

14、成语故事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中期,有个国君叫梁惠王。为了扩大疆域,聚敛财富,他想出了许多办法,还把百姓赶到战场上,为他打仗。

有一天,他问孟子:“我对于国家,总算尽心了吧!河内年成不好,我就把河内的灾民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调到河内来。河东荒年的时候,我也同样想方设法地救灾。看看邻国的君王还没有像我这样做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没有大量逃跑,我国的百姓也没有明显增加,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拿打仗作比方吧。战场上,战鼓一响,双方的士兵就刀对刀、枪对枪地打起来。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这种做法对吗?”

梁惠王马上回答说:“当然不对!他只不过没有逃到一百步罢了,但同样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怎么能够希望您的百姓会比邻国的多呢?”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五十步笑百步”这句成语就是从这则寓言中提炼出来的。

15、成语故事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有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仪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yǔ),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人们会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shì)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卫国国君就赐他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作为他的谥号。”
后来人们常用“不耻下问”来比喻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耻,以为耻辱。

16、目不窥园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刻苦,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他三年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后来他被征为博士,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

【解释】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17、安然无羔的成语故事

1

安然无羔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赵威后是一个比较贤明而有见识的中年妇女。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这则“无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无恙”。

2

安然无羔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ān rán wú yàng

【解释】恙:病。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九卷:“按院照旧供职;陆公安然无恙。”

【近义词】一路平安 安然无事

3

安然无羔的成语故事点评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安然无羔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

18、负隅顽抗的成语故事

1

负隅顽抗的故事

战国时,有一年齐国发生饥荒,许多人饿死。孟子的弟子陈臻听到这个消息,急忙来找老师,心情沉重地说:“老师,您听说了吗?齐国闹饥荒,人都快饿死了。人都以为老师您会再次劝说齐王,请他打开棠地的谷仓救济百姓。我看不能再这样做了吧。”

孟子回答说:“再这样做,我就成为冯妇了。”

接着,孟子向陈臻讲述了有关冯妇的故事。冯妇是晋国的猎手,善于和老虎博斗。后来他成为善人,不再打虎了,他的名字也几乎被人们忘掉。有一年,某座山里出现了一只猛虎,常常伤害行人。几个年轻猎人联合起来去打虎,他们把老虎追至山的深处,老虎背靠着一个山势弯曲险要的地方,面向众人。它瞪圆了眼睛吼叫,没有人敢上前去捕捉。

就在这时,冯妇坐车路过这儿。猎手们见了他,都快步上前迎接,请他帮助打虎。冯妇下了车,挽起袖子与老虎搏斗起来,经过一场拼搏,终于打死了猛虎,为民除了害。年轻的猎手们高兴地谢他,可是一些读书人却讥笑他。

2

负隅顽抗的材料

【注音】fù yú wán kàng

【出处】《孟子·尽心下》:“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

【解释】负:依靠;隅: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凭借险阻,顽固抵抗。指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负险固守

【反义词】俯首就缚、束手就缚

【年代】古代

【例句】战争已经连续三天三夜,我军在黎明时分终于将~的敌人全部歼灭。

3

负隅顽抗的点评

被人追赶的老虎,逃到了山的角落里,背靠山角,借势回头反扑追捕它的人。成语“负隅顽抗”由此而来。比喻敌人被追赶到无路可逃的时候,态度顽固,抗拒投降;也比喻有人干了坏事被揭穿后,死不认账,狡辩抵赖。成语“再作冯妇”,也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故事中说冯妇又干了一次自己说过不再干的打虎事情。今天这个成语有两种用法:拿来说自己,有受人嘱托,不得不再干的意思;拿来说别人,含有讥讽别人旧习难改,说话不算数的意思。


19、土崩瓦解的成语故事

1

土崩瓦解的故事

商纣王是商朝的末代君主,是一个暴虐无道的昏君。他贪恋酒色、荒淫无度,整日花天酒地,寻欢作乐,不理朝政。

他听信谗言,重用奸臣,残害忠良,戮杀无辜,他强征暴敛,动用巨资,强迫百姓为自己修建宫苑,他惨无人道,制造种种酷刑,以观看人受刑后的痛苦为乐。在他暗无天日的统治下,百姓无不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虽说商朝的疆土辽阔广袤[mào] ,左起东海,右至杳无人烟的沙漠,南从五岭以南的交趾,北至遥远的幽州,军队从容关一直驻扎到蒲水。士兵不下数万,但打起仗来,因为兵士不愿意为纣王战死,所以“倒矢而射”把兵器扔在一边。商朝军队士气如此低落,商朝的政权自然是岌岌可危了。

所以,当周武王左手擎[qíng]着用黄金作装饰的大戟[jǐ],右手节用牦牛尾装饰的白色旌[jīng]旗、坐着战车,势不可挡地杀来时,所到之处,无不披靡,讷纣王军队的溃败,商纣王政权的垮台,就如瓦片的碎裂,泥上倒塌,迅速而无法挽救。

2

土崩瓦解的材料

【注音】tǔ bēng wǎ jiě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

【解释】瓦解:制瓦时先把陶土制成圆筒形,分解为四,即成瓦,比喻事物的分裂。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比喻彻底垮台。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近义词】分崩离析、四分五裂、分化瓦解、支离破碎、豆剖瓜分

【反义词】坚如磐石、安如泰山、固若金汤

【年代】古代

【例句】溃军~,早无斗志,纷纷夺路逃命。

3

土崩瓦解的点评

凡是没有让人们过上好日子,反倒是怨声载道,苦不堪言,这样的国家必定只会有一个结局——灭亡。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做人一定要有好的品质,首先你的面子决定了别人愿不愿意与你做朋友,而你内在的品质是决定你们能不能长期做朋友的因素,如果你毁坏了自己的名誉,那么你建立起来的关系也是很容易瓦解的哟~


20、敬谢不敏的成语故事

1

敬谢不敏的故事

鲁襄公去世的那一月,郑国的子产辅佐郑简公到晋国去聘问,晋侯借口和鲁国是同姓诸侯,而鲁国正有丧事,所以没有立刻会见他。

于是,子产便派人把宾馆的围墙全部拆毁,以安放车马和礼物。晋国派士文伯责问他说:“治国因政事刑罚不明,盗贼遍地。为了安顿来我国聘问的各国使节,我们特意让官吏们把宾馆修整好,让使者们能无忧无虑地住在里面,现在却被你拆毁了。就算你的随从戒备森严,可让别国的宾客怎么办呢?我们大王派我来问一下您拆墙的用意。”

子产答道:“我们郑国弱小,在你们大国的夹缝中勉强生存。大国动不动就要责罚我们,我们整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现在,我们把全国的财富都搜集起来,拿来朝会,碰上你们不得空,使我们不能及时献上这些礼品,也不知进见的日期。我们无法献礼,又不敢让它风吹日晒,发生损坏,那样就会加重我们郑国的罪过。

我听说文公做盟主的时候,宫室低小,却把接纳诸侯的宾馆修整得宽敞高大,像王宫一样舒适。库房完好,道路平整。晚上,馆舍周围点着火把,卫士们巡逻警戒,各种杂役有人服务,使者们来到之后,很快就能办完事情,从不耽搁。更不用说担心携带的礼品被盗窃或被风吹日晒了。宾客来到就好像回到家里一样。

可是晋侯的宫室绵延数里;来朝的诸侯宾客却像是住在奴隶的屋子里似的。门口进不去车马,车马货物又无法翻墙而过。雨淋日晒无法避免,加上盗贼横行,宾客进见又没有准确时候。要是还不拆毁围墙,就因为没地方收藏财礼而加重罪过了。请问主管大人,你说我们怎么办?虽然君王遭到鲁国的丧事,可这同样也是我们郑国的不幸之事啊。如果能让我们早一点奉上礼物,我们愿把围墙修好了再走。哪里敢怕麻烦怕劳累呢。”

文伯报告了子产的意思。赵文子说:“确实如此,我们实在是做得不当,这是我们的过失啊。”于是就派士文伯去向子产表示歉意,恭敬地承认晋国对这件事处理不当。晋侯也很快会见了郑简公。

2

敬谢不敏的材料

【注音】jìng xiè bù mǐn

【出处】《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使士文伯谢不敏焉。”

【解释】 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补语;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

【近义词】 无能为力、力所不及

【反义词】责无旁贷、当仁不让、敬事不暇

【年代】古代

【例句】假设我们要拿着“一个主义”的尺度来衡量人才,那我就~,实在连一打也找不到。

3

敬谢不敏的点评

故事里的子产十分聪明,所以晋侯很快会见了郑简公。敬谢不敏,最初的意思是表示歉意,不过后来就变成了客气话。小朋友们,在使用这个成语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它的意思,要是用错了,可就让别人笑话啦!


手机扫码阅读经典成语故事20个儿童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