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20个锦集

故事大全 2023-06-18 17:38:05

经典成语故事20个锦集

1、瑚琏之器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子贡原是卫国的商人,姓端木名赐,他因为有钱,经常穿华丽的服饰,孔子看不惯他的新潮,说他为君子不器。他沾沾自喜,他问孔子自己是什么器,孔子随意说是瑚琏之器。子贡更加飘飘然,不知孔子在说他内心空虚。

  【解释】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

2、和璧隋珠成语故事

  春秋时珠宝匠卞和发现一块璞玉,进献给楚厉王,楚厉王砍了他的左脚;进献给楚武王,楚武王砍了他的右脚,只有楚文王识货,这块玉叫“和氏璧”。“汉东之国”姓姬的隋侯救蛇,蛇吐出一颗大珍珠报答他,这颗珍珠就是“隋珠”。

  【解释】和壁:和氏璧,隋珠:古传说中的夜明珠。比喻极珍贵的东西。

3、不通世务成语故事

  从前有个财主有万贯家财,他的儿子不学无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财主不教育他。艾子提醒他让他受教育,财主不满艾子说他的儿子不通世务。艾子把他的儿子叫来问大米从何处而来,财主儿子答米是从米袋中来的。

  【解释】指不了解社会上的情况。

4、物极必反成语故事

  唐太宗的才人武则天后来成为唐高宗的皇后,高宗死后,中宗年幼,她自己临朝听政。中宗逐渐长大可以处理国家大事,武后不肯放权。大臣苏安桓上一篇奏疏让她归政于中宗,提醒她注意物极必反、器满则盈。武则天没有采纳。

  【解释】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5、礼轻人意重成语故事

【注音】lǐ qīng rén yì zhòng 【成语故事】唐朝一地方官为表达对皇帝的敬意,派缅伯高给皇上进贡一只天鹅。缅伯高爬山涉水,经过沔阳湖时给天鹅洗澡,天鹅逃跑,只剩下一根鹅毛,只好写诗“上复唐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皇帝没有怪罪并奖赏他。【典故】兄弟,拜义如亲,礼轻义重,笑纳为幸。
  元·李致远《还牢末》 【释义】礼物虽然很轻,但人的情意却很深厚。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送礼 【近义词】礼轻情意重 【成语举例】就是这个冤家,虽然不值得甚钱,是一个北京客人送我的,却不道礼轻人意重。 

6、乘人之危成语故事

  “乘人之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趁别人危难之时去要挟或打击。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盖勋传》,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东汉时,盖勋因为人正直,很有才干,被举为孝廉,当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属官——长史。盖勋所在的郡属凉州刺史梁鹄(hu)管辖,而梁鹄又是盖勋的朋友。

  当时,受凉州刺史管辖的武威太守横行霸道,干尽了坏事,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又敢怒不敢言。但是,梁鹄的属官苏正和却不畏强霸,敢于碰硬,依法查办武威太守的罪行。

  不料,梁鸽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会涉及到高层权贵,连罪自己,焦虑不安。他甚至想杀了苏正和灭口,但又吃不准这样做是否妥当,于是打算去找好友盖勋商量究竟该怎么办。

  也正巧,盖勋与苏正和是一对冤家。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将要和他商量如何处置苏正和,并且建议他乘此机会,劝刺史杀了苏正和,来个公报私仇。盖勋听了断然拒绝说:“为个人的私事杀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现;趁别人危难的时候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为。”

  之后,梁鹄果然来与他商议处置苏正和的事。盖勋打比方规劝梁鹄说:“喂养鹰鸢(yuan),要使它凶猛,这样才能为您捕获猎物。如今它已经很凶猛了,您却想把它杀掉。既然如此养它又有什么用呢?”

7、成语故事一箭双雕

长孙晟(shèng)字季晟,是南北朝北周时洛阳人。他聪敏过人,又有军事学识和本领,特别善于射箭。所以,十八岁时就当了一名禁卫东宫的武官。

那时,北方游牧民族突厥的首领摄图和北周互派使节往来。为了炫耀各自的实力,双方都选派有勇有智的人充当使者,但傲慢的摄图对北周派来的使者大都瞧不起。

有一年,北周的皇帝为了进一步安定突厥,决定把一位公主嫁给摄图。为了安全起见,派长孙晟率领一批将士护送公主前往突厥。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了突厥。摄图大摆酒宴。酒过三巡,按照突厥的习惯要比武助兴。摄图命人拿来一张硬弓,要长孙晟射百步以外的铜线。只听得“格勒勒”—声,硬弓被拉成弯月,一支利箭“嗖”地一声射进了铜钱的小方孔。“好!”大家齐声喝彩。摄图见到长孙晟这一番本领后,一改往日对北周使者的轻蔑态度,竟要求宇文神庆将长孙晟留下来。宇文神庆答应了摄图的请求,长孙晟就这样留在了突厥。

一年过去了,摄图还是让长孙晟继续跟随在自己身边,不让他回北周,而且摄图每次出猎,总要长孙晟陪同。

一天,摄图在毡帐前看见空中有两只大雕盘旋着,正在争夺一块肉。他很有兴致地喊来长孙晟,并叫人拿两枝箭递给长孙晟,命令他把两只雕射下来。长孙晟接过箭,迅速翻身上马飞驰而去。他渐渐离大雕的位置很近了,只见他拉弓搭箭,认准目标一箭射去,竟射穿了两只大雕的胸膛!两只大雕顿时串在一起掉落下来。

“一箭双雕”的成语便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

长孙晟一箭双雕的高超箭术,博得了在场的突厥士兵的连声喝彩,摄图也异常高兴,他下令重赏长孙晟,并要求部下向长孙晟学习箭术。

后来,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突厥及其他少数民族国家趁机进攻隋朝,为北周复仇。这时,长孙晟已回到隋朝。他凭借自己的智谋和勇武以及对突厥内部情况的了解,帮助杨坚多次打退了突厥的进犯。

长孙晟有四儿一女。儿子长孙无忌为唐朝贞观时期的名臣。长孙晟的小女儿,后来嫁给了未来的唐太宗李世民,这人便是着名的长孙皇后。——《北史·长孙晟传》

8、成语故事出言不逊

三国时期,有个名叫张合(hé)的人,早先是袁绍手下的一员战将。

有一次,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东北)大战。袁绍派大将淳于琼督运粮草,囤积在鸟巢。曹操获悉这一情况后,便派兵赶往鸟巢袭击淳于琼。

张合劝谏袁绍说:“曹操兵士虽然比我军少,但都是精兵,万一淳于琼守不住鸟巢,就糟了,我认为应该派重兵支援鸟巢。”

袁绍的另一名大将郭图说:“张合说的不是好计策。我看应该先袭击曹操的大本营,这样,曹操一定会回去救援,鸟巢之围便不解自破了。”

张合听了郭图的意见,不以为然地说:“曹操兵营易守难攻,不可能很快攻下,如果淳于琼被擒,我们断了粮草,就输定了。”

袁绍觉得自己的兵力远胜于曹操,于是采取郭图的军事策略,只派遣小部队支援淳于琼,而用重兵攻打曹操的大本营,曹操严密防守,袁绍一时半会很难将曹操的大本营攻破。

曹操袭击鸟巢成功,用大火烧了袁绍屯在鸟巢的粮草,这一来,袁绍的军心动摇,不战自败。

郭图知道这次失败是由于自己的计策不当造成的,便采取恶人先告状的办法,向袁绍诬告说:“张合对吃了败仗竟然幸灾乐祸,说话也很傲慢无礼。”

张合知道后,生怕袁绍迁怒于他,于是投奔曹操。他对曹操说:“郭图对袁绍说我幸灾乐祸,出言不逊,我只能来投奔您了。”

曹操说:“你来投奔我,就像韩信投奔刘邦一样正确。”

后来,张合成为曹操手下一名得力的战将,立下了不少战功。

——《三国志·魏书·张合传》

【求解驿站】形容说话傲慢无礼。出言,话说出口来;逊,谦让。

【活学活用】这个人经常~,所以人缘很差,大家都懒得与他交往。

【妙语点拨】袁绍自感兵力远胜于曹操,无论是对下属的不同建议,还是对当时的战争形势,都缺乏客观地分析,最终导致战场失利。后又缺乏辨别能力,听信小人郭图的一面之词,使张合有性命之忧,转而投奔曹操。曹操爱惜人才,将张合此举比作韩信投奔刘邦,曹操敢于用人的魄力可见一斑。相比之下,袁绍是那么的渺小。事实上,袁绍的种种性格缺陷注定了他只能在三国的历史中演绎一个跳梁小丑的角色。

【近义】出口伤人

【反义】彬彬有礼

9、成语故事后起之秀的故事

故事 东晋时,王忱(chen)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 推祟。他的舅父范宁,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对王忱也很器重,有著 名文士拜访,他总让王忱到场接待。 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张玄。舅舅要他 俩交谈交谈。张玄早就听说王忱志趣不凡,很想与他谈谈。他年龄比 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给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不 料,王忱见张玄这等模样,看不上眼.也默默坐着,一言不发。张玄见 他这样,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对坐了一会,怏怏不乐地离去。 事后,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吴中的优秀人才,你为什么不 好好与他谈谈?’’ 王忱傲慢地回答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来往,完全可以来找我 谈谈嘛。” 范宁听了这话,倒反而称赞起外甥来了:“你这样风流俊逸,真 是后来的优秀人才。” ” 玉忱笑着回答说:“没有您这样的舅舅,哪来我这样的外甥?”

出处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范豫章谓王荆州,“卿风流逸望,真后来之秀。”

释义 “秀”,优秀的意思,表示后辈中的优秀者。这则成语也称 “后起之秀”。

10、成语故事千篇一律的故事

晋朝时期,司空张华经常模仿东汉时期著名诗人王粲的作品作诗,他的诗多叙写儿女柔情,讲究绮丽的辞藻和修辞。在当时小有名气。但真正内行人并不十分欣赏他的作品。南朝诗人谢灵运评价他的诗是千篇一律没有新意。

【注音】qiān piān yī lǜ

【出处】张公虽复千篇,犹一体耳。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今程试文字,千人一律,考官亦厌之。宋·苏轼《答王庠书》

【解释】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一个模式

11、成语故事袒腹东床的故事

袒腹东床这一典故在《世说新语》和《晋书,王羲之传》上均有记载。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袒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说的是,郗鉴在京口的时候,派遣使者给王导带信,想在王氏子弟中找个女婿。王导对郗鉴的使者说:“你到东厢房去随意挑选。”使者回去以后,对郗鉴报告说: “王家的儿郎们都不错,听到来挑选女婿,个个都很矜持,只有一个在东面的床上露着肚皮躺着,好像啥也没听到。”郗鉴说:“那就是这个了。”询问之下,这个人就是王羲之,于是就把自己的大女儿郗璇嫁给了王羲之。



12、成语故事随遇而安

俗话说“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根本就不可能永远都是风平浪静。人生遭际不是个人力量所能左右的。而在诡谲多变、不如意事常存的环境中,唯一能使我们不觉其拂逆而使得心情轻松的办法,那就是要做到使自己“随遇而安”。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是何缘故成了如此?水土不同是也。想一想,人如果像此橘,应该如何应对呢?当今这个社会,千变万化,每个人一生当中所处的环境不会一成不变,我们怎么去面对呢?有大智慧的人都认为,坚持自己的信念,随遇而安吧。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寺院,里面住着一老一小两位和尚。

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一些花种,让他种在自己的院子里,小和尚拿着花种正往院子里走去,突然被门槛绊了一下,摔了一跤。手中的花种洒了满地。这时方丈在屋中说道“随遇”。小和尚看到花种洒了,连忙要去扫。等他把扫帚拿来正要扫的时候,突然天空中刮起了一阵大风,把散在地上的花种吹得满院都是,方丈这个时候又说了一句“随缘”。

小和尚一看这下可怎么办呢?师傅交代的事情,因为自己不小心给耽搁了,连忙努力地去扫院子里的花种,这时天上下起了瓢泼大雨,小和尚连忙跑回了屋内,哭着说,自己的不小心把花种全撒了,然而老方丈微笑着说道“随安”。冬去春来,一天清晨,小和尚突然发现院子里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他蹦蹦跳跳地告诉师傅,老方丈这时说道“随喜”。(历史故事成语)

对于随遇、随缘、随安、随喜这四个随,可以说就是我们人生的缩影,在遇到不同事情、不同情况的时候,我们最需要具有心态就是“随遇而安”。而且,一个人如能不管际遇如何,都保持快乐的心境,那真比有百万家产还有福气!

大文学家苏东坡曾经多次被流放,可是,他说,要想心情愉快,只需要看到松柏与明月也就行了。何处无明月,何处无松柏?只是很少人有他那般的闲情与心情罢了。如果大家都能够做到随遇而安,及时挖掘出身边的趣闻乐事,甚至于去找寻苍穹中的闪耀星星,这样,就是环境没有任何改变,你的心境从此也会大不一样了。

环境往往会有不如人意的时候,问题在个人怎么面对拂逆和不顺。知道人力不能改变的时候,就不如面对现实,随遇而安。与其怨天尤人,徒增苦恼,就不如因势利导,适应环境,从既有的条件中,尽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发掘乐趣。从容地由不如意中去发掘新的前进道路,才是求得快乐与安静最好的办法。

13、箕帚之使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楚庄王派使者带上黄金百斤去聘北郭先生,先生说要与他的箕帚之使(妻子)去商议,他进去对妻子说:“楚欲以我为相,今日相,即结驷列骑,食方丈于前,如何?”他的妻子表示尊重他自己的抉择。

【释义】持箕帚,以供扫除之役。借作己妻之谦称。

14、其乐融融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郑武公的儿子郑庄公赏赐食物给颍谷护卫长官颍考叔,颍考叔把食物留给他母亲吃,庄公十分感动,因为他与母亲姜氏有不到黄泉不相见的誓言,颍考叔帮他出主意要他们挖地道,在地道内有泉水的地方相见,庄公感慨地说其乐融融。

其乐融融的意思是:其:代词,其中的;融融:和乐的样子。形容十分欢乐、和睦。

15、水落石出的成语故事

1

水落石出的成语故事

出处宋·苏轼《后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匕水落石出。

释义江水下落,水下的石头自然露了出来。

比喻事情经过调查研究和对证,终将真相大白。

故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书画家。他生性豪放,学识渊博,极富文采。在被贬嫡黄州时,曾两次游历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两篇传世之作《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当时,十月夜晚的月光分外皎洁明媚。苏轼和他的两个朋友沐浴着和煦的秋风,兴致勃勃地一起在城外散步。月白风清的美丽夜景,使他们诗兴大发,和朋友相聚,畅叙友情,更使他们忘记了一切烦恼,他们和歌吟诗,畅所欲言,欢乐之至,无以形容。苏轼突然想到了酒。他急忙赶回家中,询问妻子家中是否有酒。妻子笑了,拿出一罐藏了很久的酒,说这就是供给他临时需用的。

苏轼大喜过望,连连称谢,拿了酒,赶回朋友中间,来到赤壁下的长江岸边,登上小舟,泛舟游玩。

这时,只听见东流的江水发出潺潺的声响,在万籁寂静的夜晚显得特别清脆,岸边千尺陡壁,峻峭如削。一座座高大的山峰屹立,悬在山峰间的月亮显得小了;江水下落,沉在江水之下的石头,露了出来。

2

水落石出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shuǐ luò shí chū

【解释】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出处】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出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宾语、补语

【近义词】东窗事发 原形毕露

3

水落石出的成语故事点评

岸边千尺陡壁,峻峭如削。一座座高大的山峰屹立,悬在山峰间的月亮显得小了;江水下落,沉在江水之下的石头,露了出来。水落石出释义江水下落,水下的石头自然露了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16、罚不当罪的成语故事

1

罚不当罪的成语故事

“罚不当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处罚过宽或过严,与所犯的罪行不相称。

这个成语来源于《苟子.正论》,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战国后期,赵国出了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名叫荀况,人们把他的著作称为《荀子》。

《荀子》这部著作共有三十二篇,其中一篇叫《正论》,是专门议论政治的。文中提出一个看法:国君要在百姓面前作出好的榜样。残暴的国君被推翻,如夏桀被商汤打倒,商纣被周武王消灭等,这些都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荀况主张刑罚要严明,犯罪的应根据罪行的大小,给予相应的处罚。如果杀人的不偿命,伤人的不判刑,那就会纵容犯罪,扰乱社会。有人说:“古代没有肉刑,只是象征性地用刑。比如,不使用黥(qing)刑而用墨画脸来替代;不使用劓(yi)刑,而用戴上草作的帽子来替代,这种办法在昏乱的现代是行不通的。如果继续这样做,犯罪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犯罪行为将越来越多。

在阐述了上面这些情况后,荀况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地位要和品德相称,官职要和才能相称,赏赐要和功劳相称。如果不是这样,弄得地位和品德不相称,官职和才能不相称,赏赐和功劳不相称,处罚和罪行不相称,那就会带来极大的不幸和严重的后果。

123

17、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

1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 (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 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 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 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 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 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 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 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 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 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 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 心求才的意思。

2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sān gù máo lú

【出处】元·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近义词】礼贤下士

【反义词】拒人千里 妄自尊大

3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点评

三顾茅庐是古代君王访贤的典型事例,被人们传诵千年。从这个故事中,不但能看出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也充分展现了诸葛孔明在政治军事形势上的独到见解,超常的才干与谋略。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代贤臣对国家的复兴与昌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8、日暮途穷的成语故事

1

日暮途穷的故事

战国时,楚平王的太子建有两个老师,一个是伍奢,一个是费无忌。费无忌得到楚平王的宠爱,可是他又怕太子登位后会对他不利,于是他便诬告太子。没想到平王竟然相信,还把太子调到边关去。但是费无忌还是不放心,担心太子找机会报复,因此他又将伍奢囚禁,并且派人杀害太子。

心狠的费无忌还不愿罢休,他想到伍奢有两个儿子,于是他又派人杀害了伍奢和他的大儿子,只有伍奢的小儿子伍员逃走了。平王听信费无忌的谎言,认为伍员是叛徒,因此下令追捕伍员。伍员为了逃命,一夜之间头发胡子全白了。后来他逃到了吴国,帮助吴王,建议派兵攻打楚,经过五次战争,终于打到楚国都城,这时平王已死,伍员为了报杀父兄之仇,便挖出平王的尸体,亲自鞭尸。伍员的老朋友知道之后便责备他。伤心的伍员对他说:我像一个走路的人,此时天色已晚,但是路却很远,所以会做些违背常理的事。

2

日暮途穷的材料

【注音】rì mù tú qióng

【出处】唐·杜甫《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几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穷。”

【解释】暮:傍晚;途:路。天已晚了,路已走到了尽头。比喻处境十分困难,到了末日。也形容穷困到极点。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

【近义词】山穷水尽、穷途末路、江河日下

【反义词】前程万里、 鹏程万里

【年代】古代

【例句】小鬼子已经~,没有多久可以挣扎了。

3

日暮途穷的点评

做人一定要有度量,不能一味的自私自利,只知道为自己着想,而去伤害一些无辜的人。尤其故事里的平王丝毫没有自己的判断,听信了小人的谎言,等于帮助费无忌害人,这样更加不对了。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思考。


19、大公无私的成语故事

1

大公无私的故事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

“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

“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

“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2

大公无私的材料

【注音】dà gōng wú sī

【出处】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忠者中也,至公无私。”

【解释】 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用法】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歌颂人的品德

【相近词】 舍己为公、铁面无私、公而忘私

【反义词】假公济私、自私自利、利欲熏心、徇私舞弊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平公问祁黄羊选谁做南阳县县长和法官比较合适,祁黄羊不仅不记仇推荐自己的仇家解狐当县长,而且还不避嫌,推荐自己的儿子做法官,孔子就称赞他“大公无私”。

3

大公无私的点评

故事中晋平公问祁黄羊选谁做县长和法官合适,祁黄羊推荐自己的仇人做县长,他并不因为解狐是仇人就心存偏见,他还不避嫌的推荐自己的儿子做法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最重要的是做到办事公正,要从集体的利益出发,小朋友们也要努力成为一个像祁黄羊一样大公无私的人噢~

20、六字以上成语:画鬼容易画人难

  【注音】huà guǐ róng yì huà rén nán

  【典故】画鬼容易画人难。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释义】比喻凭空瞎说很容易,但是要想有真才实学却需下一番功夫才能获得。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难刻画

  【结构】联合式

  【同韵词】由中之言、一家之言、天随人原、裙屐少年、犬马之年、禁鼎一脔、事无不可对人言、东阁待贤、刻苦钻研、卷帙浩繁、......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王想找一个人替自己画一张像,先后找了很多画工都不满意。后来找到齐国最有名的画工画像。画工说他画不好人,只会画别人没有见过的鬼怪。齐王让他画了一张,一会儿他就画出一个面目狰狞的鬼相,齐王感慨画鬼容易画人难

  【成语示例】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人是很难刻画的。

手机扫码阅读经典成语故事20个锦集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