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是人家我是我举个例子
1、人家是人家我是我举个例子
人家是人家我是我举个例子
示例1:小时候妈妈经常会用邻居家的小孩来和我做比较,邻居家的小孩拿到了奖状妈妈会说,邻居家的小孩考试得了100分,妈妈也会说。
示例2:小明最喜欢的体育是打篮球,而我最喜欢的体育是打羽毛球,小明想让我跟他一样体育项目选择篮球,我拒绝了,因为我喜欢的不是篮球。
2、我们穿的衣服、用的文具等,都经过了很多人的劳动,举个例子说一说。
⊙我们穿的衣服、用的文具等,都经过了很多人的劳动,举个例子说一说。
示例:我们穿的棉布衣服,要经过农民伯伯种植棉花,采摘后要有工人来加工棉花,再纺织成线,用线织成布匹,裁剪缝制成衣服。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 diyuan1902 (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2下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3、“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参考答案:生活中,经常有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乱红灯,我知道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所以时刻约東自己,不跟风闯红灯。
4、4.估一估,下面两个人的身高分别大约是各自的几个头长?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室有多长》练一练习题及答案
4.估一估,下面两个人的身高分别大约是各自的几个头长?
小孩子:5个,大人:7个。
5、人家是人家我是我例子
人家是人家我是我例子
生活中,我总是能够听到妈妈对着我说别人家的小孩哪里好,哪里好,总是会说你哪里差,哪里差。总是拿别人家的小孩来贬低自己的孩子。
6、人家是人家我是我怎么理解二年级
人家是人家我是我怎么理解二年级
其实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别人有的我们不一定会有,我们有的别人也不一定会有,所以我们不需要为了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确看待别人的看法,不要盲目改变自己。
7、“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每个人自身都有自身的优点,人家有的优点你不一定有,但是你有的优点别人也并不一定会有,我们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人家也是,就像是我的铅笔就只是我的铅笔一样,我们就是我们自己,不需要盲目的跟别人一样。
8、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结合生活实际写一写
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结合生活实际写一写
示例1:小时候妈妈经常会用邻居家的小孩来和我做比较,邻居家的小孩拿到了奖状妈妈会说,邻居家的小孩考试得了100分,妈妈也会说。
示例2:小明最喜欢的体育是打篮球,而我最喜欢的体育是打羽毛球,小明想让我跟他一样体育项目选择篮球,我拒绝了,因为我喜欢的不是篮球。
9、别人是别人我是我 生活例子
别人是别人我是我 生活例子
示例1:小时候妈妈经常会用邻居家的小孩来和我做比较,邻居家的小孩拿到了奖状妈妈会说,邻居家的小孩考试得了100分,妈妈也会说。
示例2:小明最喜欢的体育是打篮球,而我最喜欢的体育是打羽毛球,小明想让我跟他一样体育项目选择篮球,我拒绝了,因为我喜欢的不是篮球。
10、结合实际谈谈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结合实际谈谈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示例1:小时候妈妈经常会用邻居家的小孩来和我做比较,邻居家的小孩拿到了奖状妈妈会说,邻居家的小孩考试得了100分,妈妈也会说。
示例2:小明最喜欢的体育是打篮球,而我最喜欢的体育是打羽毛球,小明想让我跟他一样体育项目选择篮球,我拒绝了,因为我喜欢的不是篮球。
11、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结合生活举例
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结合生活举例
示例1:小时候妈妈经常会用邻居家的小孩来和我做比较,邻居家的小孩拿到了奖状妈妈会说,邻居家的小孩考试得了100分,妈妈也会说。
示例2:小明最喜欢的体育是打篮球,而我最喜欢的体育是打羽毛球,小明想让我跟他一样体育项目选择篮球,我拒绝了,因为我喜欢的不是篮球。
12、举例说明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举例说明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示例1:小时候妈妈经常会用邻居家的小孩来和我做比较,邻居家的小孩拿到了奖状妈妈会说,邻居家的小孩考试得了100分,妈妈也会说。
示例2:小明最喜欢的体育是打篮球,而我最喜欢的体育是打羽毛球,小明想让我跟他一样体育项目选择篮球,我拒绝了,因为我喜欢的不是篮球。
13、人家是人家我是我写话怎么写
人家是人家我是我写话怎么写
示例1:妈妈说领居家的小孩哪里都好的时候,我会说: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示例2:人家是人家我是我,我有的优点别人也不一样会有。
14、举例子说说我们穿的衣服、用的文具都进过很多人劳动
举例子说说我们穿的衣服、用的文具都进过很多人劳动
答:就像我们穿的棉布衣服,其实就是农民伯伯种植棉花,然后采摘了之后运送到加工厂里面,将棉花进行加工,再纺织成一条条棉线,之后织成布匹,裁剪缝制成一件衣服,同时还需要经过包装、运输、销售等步骤,才能够到我们手上。
15、大象的耳朵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的想法
大象的耳朵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的想法
答:其实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生活的方式,就像大象的耳朵一样,它本身就是长得像扇子,并不是像大家的一样都是竖起来的。习惯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再去改变其实也是一种煎熬,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特别,为什么要为了迎合大众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呢?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我们并不需要盲目的跟别人一样。
16、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能通过吗》 3.数一数,写一写。 (1)5个1角,就是5个()元,是()元。 10个1角,就是10个()元,是()元。 (2)6个1分米,就是6个()米,是()米。 10个1分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能通过吗》
3.数一数,写一写。
(1)5个1角,就是5个()元,是()元。
10个1角,就是10个()元,是()元。
(2)6个1分米,就是6个()米,是()米。
10个1分米,就是10个()米,是()米。
答案:
(1)5个1角,就是5个(0.1)元,是(0.5)元。
10个1角,就是10个(0.1)元,是(1)元。
(2)6个1分米,就是6个(0.1)米,是(0.6)米。
10个1分米,就是10个(0.1)米,是(1)米。
17、11.我抱了5个玉米。把我的玉米给你3个后,我的玉米个数是你的2倍。熊妈妈抱了多少个玉米?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一》练习题及答案
11.我抱了5个玉米。把我的玉米给你3个后,我的玉米个数是你的2倍。熊妈妈抱了多少个玉米?
熊妈妈给了3个玉米小熊后,小熊的玉米数是:5+3=8(个)
熊妈妈给了3个玉米小熊后,熊妈妈的玉米数是:82=16(个)
熊妈妈原来抱的玉米数:16+3=19(个)
答:熊妈妈抱了19个玉米。
18、2.下图是一个公园的示意图。王奶奶绕着公园走一圈是多少米?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八》练习题及答案
2.下图是一个公园的示意图。王奶奶绕着公园走一圈是多少米?
80+20+150+100+180=530(米)
答:王奶奶绕着公园走一圈是530米。
19、4.分一分,算一算。这些菠萝的3/4是()个。这些草莓的2/3是()个。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二十二》练习题及答案
4.分一分,算一算。
这些菠萝的3/4是(6)个。
这些草莓的2/3是(8)个。
20、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是什么意思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是什么意思
其实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这句话指的就是披着斗笠的小孩子,作者将带着斗笠的孩子比喻成蘑菇,也是为了写了雨后孩子们采蘑菇的欢乐场景。
21、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分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分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其实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这句话指的就是披着斗笠的小孩子,作者将带着斗笠的孩子比喻成蘑菇,也是为了写了雨后孩子们采蘑菇的欢乐场景。
22、“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诗句的意思是怎样的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诗句的意思是怎样的
这一句话给我们带来的感受就是,戴着斗笠的孩子们就像刚出土的小蘑菇一样。
23、小练笔:听到过哪些美妙的声音如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厨房是一个音乐厅
小练笔:听到过哪些美妙的声音如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厨房是一个音乐厅
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厨房是一个音乐厅....你听过哪些美妙声音?
例1:雨是大自然的演奏家。一阵狂风吹过,哗哗哗,哗哗哗雨像一曲奇妙的歌谣,悄悄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雨声里,山中的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每一块岩石,都变成了神奇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
24、1.一个五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什么位?一个九位数呢?一个十二位数呢?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三参考答案
1.一个五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什么位?一个九位数呢?一个十二位数呢?
一个五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万位。
一个九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亿位。
一个十二位数,它的最高位是千亿位。
25、7.下面是一个报刊亭一个月卖出的杂志数量统计表。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九参考答案
7.下面是一个报刊亭一个月卖出的杂志数量统计表。
(1)用条形图表示上面这些数据,1个代表(100)本合适。
(2)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26、在乡下人家中天高地阔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在乡下人家中天高地阔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天高地阔的意思是像蓝天一样的高,像大地一样的辽阔。不过乡下人家的意思就是指的空间大,文中指夏天,乡下人家喜欢把饭桌搬到室外,坐在露天这大空间里享用美味的晚餐,会感到很舒适。
27、乡下人家四年级语文下册词句赏析
1.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探这个字用拟人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的迅速的长势,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
2.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这句话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母鸡犹如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寻找食物,雄鸡则俨然一位在阅兵的将军,又如同一个尽职尽责的丈夫在保护家人、守护家园,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3.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天高地阔一词既然形象地说明了农家人吃饭场所的宽阔,又表现了农家人吃饭的豪爽,突出了乡下人家质朴的生活习惯。
4.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织,织,织,织啊!
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写纺织娘唱起歌来,流露出作者对这声音的喜爱之情, 拟声词织,织,织,织啊渲染了这种声音的美妙。
5.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这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集中地概括了乡下人家美丽迷人的生活环境和朴实欢快的美好生活,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
28、2.我们收集了易拉罐和饮料罐,易拉罐有6个。每个都是0.12元,一共卖了1.8元。饮料瓶有几个?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七》练习题及答案
2.我们收集了易拉罐和饮料罐,易拉罐有6个。每个都是0.12元,一共卖了1.8元。
饮料瓶有几个?
解:设饮料瓶有x个。
x+6=1.80.12
x+6=15
x=15-6
x=9
答:饮料瓶有9个。
29、3.如图,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5.6cm,高是4cm,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如图,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5.6cm,高是4cm,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S=ah2
=5.642
=11.2(cm)
答: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1.2平方厘米。
30、10.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cm,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九》练习题及答案
10.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cm,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由图可知,平行四边形的底是6cm,高是4cm。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恰好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S平行四边形=64=24(cm)
S角形=242=12(cm)
31、1.为了方便停车,很多停车位设计成平行四边形,如图。 (1)如何求出这个停车位的面积?想一想并与同伴交流。 (2)已知这个停车位的底是4.8m,对应的高是2.5m,它的面积是多少?
1.为了方便停车,很多停车位设计成平行四边形,如图。
(1)如何求出这个停车位的面积?想一想并与同伴交流。
面积=底x高
(2)已知这个停车位的底是4.8m,对应的高是2.5m,它的面积是多少?
4.8X2.5=12(m)
32、3.在方格纸上画一个梯形,高是4cm,上底是5cm,下底是7cm,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每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1cm)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探索活动:梯形的面积》
3.在方格纸上画一个梯形,高是4cm,上底是5cm,下底是7cm,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每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1cm)
(5+7)x42=24(cm)
答:这个梯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
33、3.如图,一张硬纸板剪下4个边长是4cm的小正方形后,可以做成-一个没有盖子的盒子。你知道剪后的硬纸板面积是多少吗?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组合图形的面积》
3.如图,一张硬纸板剪下4个边长是4cm的小正方形后,可以做成-一个没有盖子的盒子。你知道剪后的硬纸板面积是多少吗?
26X20-4X4X4
=520-64
=456(cm)
答:剪后的硬纸板面积是456cm。
34、8.如图,在一个正方形中放置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圆《圆的周长》练习题及答案
8.如图,在一个正方形中放置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
3.1410=31.4(m)
35、6.右图是一个一面靠墙,另一面用篱笆围成的半圆形养鸡场,这个半圆的直径是6米,篱笆长是多少米?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圆《圆的周长》练习题及答案
6.右图是一个一面靠墙,另一面用篱笆围成的半圆形养鸡场,这个半圆的直径是6米,篱笆长是多少米?
63.142=9.42(米)
答:篱笆长是9.42米
36、2.某仓库的地面是长方形的,长15m,宽是长的4/5。这个仓库地面的面积是多少?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二练习题及答案
2.某仓库的地面是长方形的,长15m,宽是长的4/5。这个仓库地面的面积是多少?
解: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方形的宽:154/5=12(m)
长方形的面积:1512=180(m)
答:这个仓库地面的面积是180m。
37、14.一根铁丝可以围成一个半径是3cm的圆,如果用它围成一个等边三角形,那么每边的长是多少厘米?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上册整理与复习巩固应用练习题及答案
14.一根铁丝可以围成一个半径是3cm的圆,如果用它围成一个等边三角形,那么每边的长是多少厘米?
围成的圆和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共系?
23.143=18.84(cm)
18.843=6.28(cm)
答:每边的长是6.28厘米。
38、2.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cm,外圆半径是6cm。圆环的面积是多少?
2.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cm,外圆半径是6cm。圆环的面积是多少?
3.146-3.142
=113.04-12.56
=100.48(cm)
3.14(6-2)
=3.1432
=100.48(cm)
39、8.在一个周长为100cm的正方形纸片内,要剪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厘米?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四参考答案
8.在一个周长为100cm的正方形纸片内,要剪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厘米?
正方形的边长(即d):
1004
=25(cm)
r:252=12.5(cm)
答:这个圆的半径是12.5cm。
40、1.一个圆形喷水池的半径是5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四参考答案
1.一个圆形喷水池的半径是5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C=2r
=23.145
=31.4(m)
答:它的周长是31.4m。
41、10.一个运动场如右图,两端是半圆形,中间是长方形。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五参考答案
10.一个运动场如右图,两端是半圆形,中间是长方形。这个运动场的周长是多少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C=23.1432+1002
=200.96+200
=400.96(m)
S=3.1432+100(322)
=3.1432+10064
=3215.36+6400
=9615.36(m)
答:这个运动场的周长是400.9m,面积是9615.36m。
42、下面几个图哪个是描述妈妈离家时间和离家距离的关系?哪个是描述爸爸的?哪个是描述小兰的?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二十二参考答案
5.小兰和爸爸、妈妈一起步行到离家800m远的公园使身中心,用时20分钟。妈妈到了健身中心后直接返回家里,还是用了20分钟。小兰和爸爸一起在健身中心锻炼了10分钟。然后,小兰跑步回到家中,用了5分钟,而爸爸是走回家中,用了15分钟。下面几个图哪个是描述妈妈离家时间和离家距离的关系?哪个是描述爸爸的?哪个是描述小兰的?
4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例举了哪三件事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例举了哪三件事
第一个事例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波义耳发现紫罗兰在溅上盐酸后变红了,从而进行了许多实验,最终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一一石蕊试纸。
第二个事例是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和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是互相吻合的,由此他做了大量研究,最终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
第三个事例是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睡觉时眼珠在转动,经过反复观察实验,得出睡觉时眼珠转动和做梦有关的结论。
这三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顺序来介绍的。
44、《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文中举了哪三个事例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文中举了哪三个事例
事例1:英国著名的化学家波义耳发现紫罗兰溅在盐酸上以后会变红,因此进行了很多的实验,最后做成了我们实验中经常使用到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事例2:德国气象学家在偶然中看到南美洲东海岸凸出部分和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是互相吻合的,因此他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大陆漂移,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
事例3:俄裔美国睡眠研究家阿瑟林斯基看到儿子睡觉的时候眼珠会动,经过大量且反复的实验后发现,人在睡觉的时候眼珠会动其实是跟做梦有关的。
45、乡下人家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乡下人家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学习目标】
1、认识檐、饰等五个生字。会写棚饰冠等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已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精彩句段。
5、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课文插图的挂图及投影片。
3、搜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
⑴ 通过看图,你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⑵ 从图上,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整体给你什么感觉?
2、导入:
这样自然亲切、优美恬静的乡村风光,作者陈醉云是怎样描绘的呢?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一起走进乡村生活,一起领略它那份独特的美。(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2、练习将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用铅笔作上记号。
(或者这样设计问题:课文围绕这哪一小节展开描写?)
4、全班交流:
教师导语: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情味,那就要有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这就需要同学们善于提出问题,因为任何的懂都是从疑开始的那些有助于你读懂课文的问题,也就是疑问,就是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5、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
⑴ 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
⑵ 为什么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四、梳理整合,浓缩场景
1、小组讨论交流:
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每人选自已喜欢的一个场景说说,再把描写这一场景的部分融入自已的情感读给大家听听。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一个场景:
(瓜藤攀檐图 鲜花轮绽图 雨后春笋图 鸭群觅食图 院落晚餐图 月明人静图)
3、全班齐读最后一节,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义:
教师小结:独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迷人是说吸引人,这句话是说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真是这样吗?同学们,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美吧。
3、自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之美的语句做上记号,在旁边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然后美美地读一读,在脑海中勾画那美丽的画面。
4、小组交流自学所得,为全班交流做好准备。
五、指导书写生字
1、生齐读生字,说说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
2、师重点范写冠率搬三个比较难写的字。注意字的结构,摆放要匀称。
3、学生练写:
抄写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
二、研读品味,感受乡村生活的美
1、导语:
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很美,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亲切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美,品味美。
2、合作学习,感受美:
同桌一起细细品味读课文:课文描写的哪一处乡村风景最美?试着说说自己的理由,并找出有关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⑴ 你从课文哪些语句体会到了乡下人家无论何时何地都散发着的独特、迷人的美?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
(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提示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美,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通过评读的方式来参与学习)
⑵ 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一般是什么地方能看到的?(城市里)
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课文中对乡下人家屋前景色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想象一下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的城市的景象,说说你的感觉。
通过比较,感受到乡下人家的淳朴、可爱。
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乡下人家的可爱吗?
(说明: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只是一个预设,实际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言为主线,教师的点拨、指导适当地穿插其中,不可越俎代庖,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三、整体回顾,延伸拓展
1、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发现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现在,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2、师生齐读最后一节。
3、自由阅读《在天晴了的时候》,试着画出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自己有哪些感受。
四、激发兴趣,布置综合学习活动的任务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否感觉到了农村生活的诗情画意?让我们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活动吧!
2、读一读书上的提示,然后分组商量一下自己的小组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如乡村图片展、收集国内外农村生活资料、乡村诗歌朗诵比赛等等)
3、各组交流,汇报自己小组开展活动的计划。
4、教师统筹安排,确定活动日程。
五、课外作业
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段落。
【板书设计】
乡下人家
独特、迷人的风景
无论何地无论何时
屋前:瓜、藤、叶(别有风趣)春天
院子里:花、竹、笋(朴素中带着华丽)
四处:鸡(悠闲自得)
小河:鸭(快乐游戏)
门前:吃晚饭(和谐自然)夏天
瓜架上:纺织娘(快乐歌唱)秋天
46、乡下人家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乡下人家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乡下人家》是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一读课题,眼前就不由自主地呈现出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而本文也正如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张老师用她优美的语言将这幅画卷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人不由得心生向往,跟随她的脚步,一步步去探索乡村生活的独特之美。全文语言朴素而清新,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
一、主线分明,使教学过程清晰流畅。
教学中,张老师始终围绕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一条主线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多读课文,抓住能体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风景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在头脑中想一想作者描绘的画面,然后交流品味。这样就使整个教学结构清晰、合理,教学过程流畅。
二、以读促悟,品味诗情画意。
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安排了多层次的朗读。齐读课文,学生读得整齐,有感情。指名读,自读品味,精读感悟,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加深学生对乡下人家那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的理解,让学生与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在教学中,张老师还注意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读,能够使学生很快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借助文本对话的过程,有效地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来感受文中描绘的美好意境,一组一组的词语,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的美景,长长的藤、绿绿的叶,归巢的鸟儿、威武的公鸡,给人感觉不是在读词语,而是在欣赏画卷。教师采用以读为主的主策略,诱导学生跟老师一道来发现美,欣赏美,感悟乡村人家独特迷人之处。
三、以情动人,激发文本之情。
我觉得这节课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一个情感激发。她用文本之情来感染学生,用教师之情来示范学生;用生生之情,来互相影响。我觉得情感了首先应该具备深情、实情和真情,因此,张老师在情感的激发方面,我觉得这还是做的比较真实自然的,我觉得她的这种情感的波动,主要是通过读书诱发出来的。然后又回到到交流当中,通过适时地提供一些多媒体的资料。这么激发出来的,通过体会表达出的又回到了读书中,所以我们看到,在课堂上,学生始终是饱含着一种感情在学习交流的。
四、适时想象,建立独特感受。
在教学中张老师引导学生广泛的想象,让学生想象自己坐在瓜架下,想干什么?想象那花儿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是什样的情景?春笋探出头来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晚霞中在院子里晚餐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都得到了发挥,从而也对乡下独特迷人的景色有了更深的了解。
另外,张老师优雅的教态,独特的个人魅力也是这节课如此动人的一个重要原因,短短的40分钟,学生对学习始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课文中的景美,课堂更美。
47、乡下人家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乡下人家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乡下人家》通过几幅画面的描绘,生动展示了乡村生活的自然和谐,给人如诗如画的美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整堂课我都在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提炼别人感悟语言的方法。孩子们掌握了发挥想象、进行对比、引用诗句、联系课外书等丰富多彩的谈体会的方式。这对学生感悟文本、提升语言水平有着莫大的益处!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收集了几篇有关乡村生活的名家作品,让孩子们在更多的优秀文章中去感受乡村的独特迷人。
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课堂上,我引导他们去倾听,去分享朗读高手的技巧,比如入情入境等绝妙的方式。另外,我还采用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如指名读、比赛读、范读等,以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
创新能力对一个民族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我在课堂上很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引导孩子把自己当成课文的主角,去思考会做什么,说什么;再比如,我常让孩子们闭眼倾听,想象画面。这些环节都是为了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本堂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为主,老师只是适当地点拨、引导,旨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悟能力、语言水平、朗读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但,美中不足的就是由于时间有限,个别环节稍显仓促,应让更多的孩子拥有展示的机会。
48、乡下人家好词好句摘抄
乡下人家好词好句摘抄
词语
屋檐 构成 装饰 顺序 华丽 独特 照例 率领 踏步 倘若 和谐
甜蜜 梦乡 催眠曲
词语解释
时令:季节。
朴素:(颜色、式样等)不浓艳,不华丽。
华丽:美丽而有光彩。
鲜嫩:新鲜而嫩。
照例: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率领:带领(队伍或集体)。
倘若:表示假设。
和谐:配合得适当。
天高地阔:大地辽阔,天空高远。文中形容无拘无束的自然生活。
词语搭配
一株花 一道风景 一根旗杆 一片绿荫 一场春雨
长长的藤 绿绿的叶 绿绿的浓荫 独特/迷人的风景
鲜嫩的笋 月明人静的夜 别有风趣的装饰 独特的农家风光
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词句赏析:
1.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探这个字用拟人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的迅速的长势,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
2.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这句话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母鸡犹如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寻找食物,雄鸡则俨然一位在阅兵的将军,又如同一个尽职尽责的丈夫在保护家人、守护家园,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3.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天高地阔一词既然形象地说明了农家人吃饭场所的宽阔,又表现了农家人吃饭的豪爽,突出了乡下人家质朴的生活习惯。
4.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织,织,织,织啊!
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写纺织娘唱起歌来,流露出作者对这声音的喜爱之情, 拟声词织,织,织,织啊渲染了这种声音的美妙。
5.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这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集中地概括了乡下人家美丽迷人的生活环境和朴实欢快的美好生活,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