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第一课古诗二首之村居诗句赏析复习笔记
1、二下第一课古诗二首之村居诗句赏析复习笔记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这两句诗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写出了春日乡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描绘了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2.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两句诗写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兴致勃勃地放起了风筝,使春天更显生机勃勃,富有朝气。
2、古诗二首之小池一年级下册12课课文重难点复习探究笔记
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美景?从哪里看出来?
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美景。从诗的后两句可以看出来:因为只有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刚刚露出尖尖的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2.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
3、一年级语文下12课古诗二首池上词句复习笔记
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这两句介绍了故事的梗概:一个小孩子趁大人不注意,偷偷去采莲归来,突出了孩子的可爱。一个偷字,形象地表现了小娃的天真调皮,写出了诗人对小娃的喜爱之情。采字和回字,表现小孩偷采一枝白莲花又匆匆忙忙返回,为的是不想让大人发现他的冒险举动。
2.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这两句巧妙地刻画了小孩子的天真:他自以为行动机密,不会被人发觉,谁知道小船驶来时,冲得水面的浮萍两边散开,水面波动,出现了一道长长的痕迹,自然完全暴露了她的行踪!藏字表现了小孩既不想让人发现又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踪迹,天真可爱之态毕现。开字表现浮萍上划出的一条水道,暴露了小孩的秘密这种善意的嘲笑,更增添了小孩幼稚可爱的天性。显而易见,一连串动词表现一连串的动作,儿童的天真可爱形象呼之欲出,读来仿佛一幅栩栩如生的采莲图就在眼前,让人的思绪又回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4、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古诗二首之池上课堂笔记
①主要内容: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天真机灵、调皮可爱的小娃形象,通过他的动作、细节,表现了纯真美好的童趣。
②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③字词解释: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藏:隐藏。
不解:不知道,不懂得,不明白。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5、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说课稿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说课稿
1.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
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外积累的文字、图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积累词语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板书课文题目:村居)
1.学生朗读课文题目。
2.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村居》是他写的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诗。著有《拙吾诗稿》。
二、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in 。趁的韵母是en,不是eng 。鸢不要读成yān。
2.课件展示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
节奏划分: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语速要稍慢,读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要带着活泼、开心的语气。
学生反复读诗。接受快的同学可以试着背诗。
3. 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学生汇报交流。
例:诗=讠+寺(寺庙旁有人在说话)
村=木+寸
童=立+里
3.教师针对会写字进行书写指导。
诗: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寺不要丢掉最后一点。
村: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木字旁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童:按照上小下大的结构书写,里横画较多,注意在田字格里的布局。
4.交流快速背诗的方法。
学生甲:用唱诗的方法来背诗。
学生乙: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诗。理解了每句诗歌的意思,知道连起来讲的是什么意思,就可以背诗。
三、品悟古诗
1.有同学说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背诗,那么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组长汇报。(教师课件展示)
小草生长,黄莺飞翔,正是春光明媚的二月,
轻拂河堤的杨柳沉醉在春天的烟雾之中。
村子里的小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到了家,
急忙趁着温暖的东风快活地放起了风筝
2.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①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
②学生自由读诗。
③你看到了什么?生汇报。
④你能把你看到的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文)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⑤你觉得诗句中的哪些字词用得好?说说你的理由。
生: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天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柔态、神韵。
⑥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你们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
⑦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这么多美妙的画面,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一句的。
(2)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①在这么好的春光里,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放风筝。(板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②你能配合画面说说这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吗?
生: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趁着温暖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
③读了这一句,你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归来早忙趁体会孩童欢畅的心情。
学生汇报。
④很有意思的想法,能将你的想法融入诗里读出来吗?你们想不想加入他们放风筝的队伍?这样吧,让我们一起放飞心爱的纸鸢,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情吧!
四、背诵全诗
1.教师边展示本课配图边引导学生联想诗句描绘的美景:早春的山村,草长莺飞,杨柳依依。孩子们也将自己心爱的风筝放飞。多美的春景图呀!它不仅吸引了诗人高鼎,也迷住了大家。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背下来这首古诗。
2.生自由背。
3.集体配乐吟诵。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
2.搜集诗人的其他古诗名句,进行整理。
第二课时
一、知诗人,解题意
师: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这轻快飞行的燕子,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羞红了脸的桃花,柳枝轻摇的柔柳,组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你看,这是什么?(出示杨柳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咏柳》。
1.关于作者,你知道多少(出示课件)?
贺知章(659-约744),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属于盛唐前期诗人,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诗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2.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
咏:歌唱,赞美。咏柳,就是歌唱、赞美柳树。
3.作者是怎么歌颂柳树的呢?请大家轻声读一遍古诗。用手中的工具书查一查,理解诗句的意思。(出示课件)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大家在朗读这首诗的时候,边读边想象柳树的姿态,仿佛柳树就在自己的眼前,轻轻的,柔柔的,那么碧绿,那么美丽,要用喜爱、惊叹的语气来读。
二、释字词,明诗意
1.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1)理解词语。
妆:(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左右结构,注意女的写法。意思是装饰,打扮。
一般都是谁爱打扮?那么本诗是说谁打扮?
(通过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不仅帮助了学生熟记字形,了解字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字更深刻地理解诗句的意思,诗的开始就把杨柳化身成一位美人)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丝绦:形容一条条像丝带般的柳条。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后,引导学生串连诗意: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
2.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1)理解词语。
剪:上下结构。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课件展示剪刀,引导学生理解)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后,引导学生串连诗意: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出的吗?就是那像剪刀一样的二月春风啊!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通过理解字义,结合图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高高的柳树像碧玉妆扮成的一样,千万轻柔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再来读前两句诗,说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柳树似一位姿态婀娜的美人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千万条垂丝,就像她的裙带)
2.你觉得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好?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第一句中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第二句中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摇摆。
教师:谁能通过诵读把这美妙的画面读出来?
(点名读,其他学生说画面)
3.那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被作者用似剪刀形象化了。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它还能剪出什么。
示例:将小草剪成了一根根;将枫树的叶子剪得像手掌
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我们美的想象。
4.总结: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让我们借作者的诗文,读出我们心中对春的赞美。
四、横纵观,拓视野
1.课堂小结:春天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吟着春天的诗,与春天撞个满怀
2.教师布置作业:
请在下面的三首诗中,选一首喜爱的背诵下来,课下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意。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五、板书设计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六、备课资料
1.风筝
又名木鸢纸鸢风鸢。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年前中国人就发明了风筝。史书记载,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的能工巧匠鲁国人公输班,因看到鹞鹰盘旋于蓝天而受到启迪,传说曾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发明纸以后,风筝用纸张糊制,称作纸鸢。到五代(907-960)李邺加以改进,装竹笛于纸鸢之头,临风嗡嗡作响,有如筝声,故而得名风筝。
2.柳树
可种可插,极易成活。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从这句俗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柳的生命力多么旺盛。柳树姿态优美、秀色可餐,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宋代大文豪苏轼任杭州知府时在西湖修了一道堤,堤上遍植柳树,如今已成为西湖十大景点之一。田园诗人陶渊明喜爱柳树,室旁有柳五棵,所以自名五柳先生。清代蒲松龄也喜欢柳,并自号柳泉居士。清代左宗棠戍守边疆时,为了保持水土、抵御风沙等,在河西走廊新栽杨柳三千里,后人为纪念他称这些柳树为左公柳。在古代文学中,杨柳是一个特殊意象,优美动人,情意缠绵,为诗人传诵吟咏。
6、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二首生字组词
诗(古诗)(诗歌)(诗人)(诗句)
村(农村)(乡村)(村子)(村民)
童(儿童)(童话)(童年)(学童)
碧(碧绿)(碧玉)(碧空)(碧石)
妆(化妆)(补妆)(红妆)(妆台)
绿(绿色)(绿叶)(绿豆)(绿化)
丝(雨丝)(丝瓜)(粉丝)(吐丝)
剪(剪刀)(剪纸)(剪断)(剪彩)
7、二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二首注音组词
二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二首注音组词
诗shī (古诗)(诗歌)(诗人)(诗句)
村cūn (农村)(乡村)(村子)(村民)
童tnɡ (儿童)(童话)(童年)(学童)
碧b (碧绿)(碧玉)(碧空)(碧石)
妆zhuānɡ(化妆)(补妆)(红妆)(妆台)
绿lǜ (绿色)(绿叶)(绿豆)(绿化)
丝sī (雨丝)(丝瓜)(粉丝)(吐丝)
剪jiǎn (剪刀)(剪纸)(剪断)(剪彩)
8、二年级语文下册15课古诗二首生字组词
二年级语文下册15课古诗二首生字组词
湖(湖水)(江湖)(湖泊)(西湖)
莲(莲花)(莲子)(莲叶)(水莲)
穷(无穷)(穷人)(贫穷)(哭穷)
荷(荷花)(荷叶)(荷包)(荷包蛋)
绝(绝句)(绝对)(拒绝)(绝交)
含(包含)(含义)(含笑)(含泪)
岭(山岭)(岭南)(分岭)(西岭)
吴(吴国)(吴语)(东吴)(吴歌)
9、二年级下第一课古诗二首课后作业
①想象画面,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②读一读,填一填
_____________莺飞_____________,拂堤杨柳醉_____________。
不知细叶谁裁出,_____________。
答:1.在春光明媚的二月天,一群孩子在草地上开心地放风筝;一阵春风吹过,嫩绿的柳叶在风中舞蹈。
2.草长、二月天、春烟。
10、课文第一课古诗二首之咏柳课堂诗句赏析笔记
诗句赏析: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前一句写柳树的全貌,突出了柳树绿的特点。后一句写柳枝,突出了它们柔美而细长的特点。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前一句写柳叶,突出了它们细巧的特点,谁裁出是诗人对柳叶发出的赞叹。后一句是对上一句的回答。这一问一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使我们感到强烈的春天气息,抒发了作者赞美柳树、春风、讴歌春的思想感情。
11、二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之咏柳课堂笔记与翻译
①主要内容:
通过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
②作者简介:
贺知章,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诗人、书法家。其诗文以绝句见长,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③字词释义:
咏:歌颂,赞美。 碧玉:这里用来形容嫩绿的柳叶。
妆:装扮,打扮。 一树:满树。一是满、全、整个的意思。
万条:文中指无数根柳条。 细叶:柳树新萌发的又细又嫩的叶子。
似:像。 裁:裁剪。
绦:用丝线编织成的带子,文中用来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条。
④古诗词大意: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12、二下12课寓言二则之拔苗助长文中词句赏析笔记
1.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巴望说明了种田人急切想让禾苗长高的心情。
2.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一天,两天,三天、一点儿说明种田人由于太着急,嫌禾苗长得慢。好像一词用得很准确,说明禾苗并不是没有长高,而是因为长得慢,这个人没有看出来。
3.他在天天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这句话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形象地写出了这个人巴望禾苗快点长高的焦急心理。天天焦急地转来转去等词句突显了焦急的程度。
4.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终于一词说明这个人想办法想了很长时间。
5.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筋疲力尽写出这个人拔禾苗累得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6.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长高了一大截。
从这个人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做法很满意。
13、二下12课寓言二则之亡羊补牢文中词句赏析笔记
1.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这句话点明了羊丢失的原因,说明这个人已经知道羊是怎么丢的了。
2.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说明养羊人认为羊已经丢了,修补羊圈于事无补,可见他目光短浅,这为下文再次丢羊埋下了伏笔。
3.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又少了一只证明 街坊说的话是正确的,正因为养羊人没有及时修补羊圈,导致羊再一次被狼叼走。
14、二年级上册第19课古诗二首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二年级上册第19课古诗二首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夜宿山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夜宿山寺》这首诗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耸,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2.《敕勒歌》描写了哪些景物?给我们呈现的是什么画面?
写了大草原、阴山、天空、草、牛羊等景物。给我们呈现了广阔壮美、空旷高远、草木茂盛、牛羊肥壮的美丽图画。
3.《敕勒歌》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景的?
是按照由低到高,又由高到低的顺序写的。山川是低处景物,天空是高处景物,草木牛羊是低处景物。
15、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注音组词
融 rng 融化 融洽 通融 金融
鸳 yuān 鸳鸯 枕鸳 双鸳
鸯 yāng 鸳鸯 梁鸯 鸯浆
惠 hu 恩惠 贤惠 惠风 惠临
崇 chng 崇尚 崇拜 崇高 崇敬
芦 l 芦苇 芦荟 葫芦 芦花
芽 y 麦芽 豆芽 发芽 嫩芽
短 duǎn 短发 短处 短剧 长短
梅 mi 梅花 冬梅 腊梅 红梅
溪 xī 小溪 溪水 溪流 溪谷
泛 fn 广泛 泛滥 泛舟 活泛
减 jiǎn 减轻 减少 衰减 削减
16、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重难点探究笔记
《绝句》和《惠崇春江晚景》这两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是都是描写的春天的景色,都运用了白秒的手法,表现了事物的特点。不同之处是:《绝句》从视觉、嗅觉等方面描写事物,多是写实;《惠崇春江晚景》不但描写了看到的景物,还描写了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即正是河豚欲上时,把无声、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场景。
17、三年级下古诗三首之惠崇春江晚景诗句复习要点笔记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首句虽然简单,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第二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2.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18、三年级语文下册九课古诗三首之清明课堂笔记
①主要内容:
《清明》是一首叙事诗,描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时节的景象,借春雨绵绵寄托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惆怅感伤无限哀思。
②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19、上册三年级第4课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诗句理解
上册三年级第4课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诗句理解
《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篱笆下的灯火、小孩捉蟋蟀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客居在外思念家乡的情感。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字词解释:
【夜书】晚上写。
【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梧】梧桐树。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知】猜想。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20、上册三年级第4课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诗句理解
上册三年级第4课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诗句理解
《赠刘景文》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宋】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字词解释:
【刘景文】诗人的好朋友。刘景文名季孙,原籍开封,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
【擎】举,向上托。
【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正】最
【橙黄橘绿】表面意思橙子将黄,橘子犹绿,指秋季景物。
21、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山行课堂笔记之精彩赏析
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山行课堂笔记之精彩赏析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传诵的佳作。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生机盎然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山中景致。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山势的高而缓。有人家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一驱寒山清冷之意,又照应了上一句的石径,将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这枫林晚景使他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22、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诗句翻译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古诗词大意: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宿新市徐公店》古诗词大意:
稀稀落落的篱笆旁,一条小路通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小孩子奔跑着追赶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清平乐村居》古诗词大意: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23、五下第一课古诗三首之村晚教学设计
相比较于前两首古诗,《村晚》在想象画面中难度更大,如水满陂是什么样子
如山衔落日这一画面中山和落日究竟是怎样的关系,作者的衔用的很巧妙,但儿童限于生活实践和阅读经验,无法把作者精准趣味的文字转化为画面,这就需要为儿童想象画面提供支架,这个支架的作用不想前两首诗歌是为了把画面想具体,而是为了理解词语。
教学的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古诗字音,读出古诗的节奏
2.运用适当策略,自主理解古诗大意
3.抓住关键词语,想象诗歌画面,感受诗歌童趣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和插图想象诗歌画面,感受诗歌童趣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1.检查预习,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复习古诗三首中《四时田园杂兴》的学习理解古诗的方法
3.ppt出示方法,提示学生借助学习单,自学古诗。
二、小组合作,了解古诗大意
1.借助学习单,自学诗歌中难理解的词语
(1)重点理解水满陂
可采取联系上文的草满池塘,猜测池塘水漫出来,快到到岸边的样子
也可采取将满字替换,如替换成溢(选择的方式)
(2)重点理解山衔落日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衔字。如小狗衔骨头,成语衔枚疾走。燕子衔泥
结合书中插图,为两座上标上眼睛,眉毛,根据对衔对理解,把太阳贴到对应的位置去。
2.借助学习单,选择感兴趣的句子自主理解
3.组内合作,利用学习单,了解诗歌的意思
4.根据诗歌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的,形成初步印象。
三、抓住关键词,展开具体想象
1.复习《四时田园杂兴》中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的方法
(1)选择有趣的画面(2)抓住关键词想象(3)可以从儿童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出发。
2.自主选择诗句中能够体现童趣的的关键词
(1)重点关注横牛背的横字
联系上文的归去,猜测儿童的心情,感受横字背后的轻松,快活
(2)重点关注无腔与信口
联系生活,说说自己什么时候会哼着不成调的小曲子
从生活实际出发,感受牧童此时的快乐自由
推己及人,猜测牧童愉快的心情的原因。进一步理解自由的意味
3.组合分句画面,形成总体印象,朗读展示想象出的画面。
四、方式我选择,表达诗歌情感
1.出示朗诵,绘画,诗歌配文字等方式
2.自由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将你感受到的童趣
24、五年级语文下册九课古诗三首词句赏析
①《从军行》字词释义:
孤城:即边塞古城。
穿:指铠甲被穿破、磨破。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②《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字词释义:
将晓:快要天亮。
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
泪尽:眼泪流干了。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③《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字词释义:
闻:听说。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春天。
25、五下第九课古诗三首之从军行课上重难点复习
1.诗题是什么意思?
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
2.这首诗描写景色有何作用?
祖国奇伟壮丽的山河景色却沦陷在胡尘里,怎能不令人愤慨?壮观的景色描写渲染了老百姓的悲愤、失望之情。
3.南望表现了遗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南望表现出沦陷区人民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国土的焦急心情。
26、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长相思》:你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读懂了什么?
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2.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
作者由描写白天的人声鼎沸、骏马嘶鸣转入对夜深千帐灯的静态描写。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3.从聒碎乡心梦不成能感受到什么?
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阙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结句的聒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表现了词人对狂风暴雪极为厌恶的情感。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枫桥夜泊》: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
诗人看到了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听到了远远近近有几只乌鸦惊叫起来,寒山寺的钟声;感觉到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28、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多音字近反义词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多音字近反义词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多音字:
解:jiě解释 ji押解 xi 浑身解数
供:gng供品 gōng提供
29、一年级下册第8课静夜思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一年级下册第8课静夜思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夜深人静,月色如霜的秋夜,独处他乡的诗人,心头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30、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译文
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31、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朝廷的军队已经收复了洛阳等地。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身在蜀地的杜甫听闻这一消息,不禁欣喜若狂,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本诗开篇便点出了写作的缘由,即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是诗人当时所在的蜀地,蓟北则是当时叛军的根据地,忽传写出了捷报到来的突然,因此诗人惊喜莫名,以至于刚一听到便涕泪如雨。涕泪满衣裳里,既有对战乱将息、百姓终于可以安定下来的欣慰之情,也有对自己数年来颠沛流离、终于可以回归家园的感慨之意,更有对回忆多年离乱的痛切之情,诗人悲喜交集的复杂感情,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五个字中了。接下来,诗人回头看到身边的妻儿也一扫愁容,自己不禁随意卷起书本,陷入这巨大的喜悦中。漫卷二字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激动心情,而喜欲狂更是直抒胸臆,把感情推进到一个更热烈的层次上。然后,诗人对喜欲狂作了进一步的描写:大白天便开始纵情饮酒高歌,想着正好能携这大好春光一同返乡。放歌纵酒,正是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的具体写照。不仅如此,诗人甚至已经想象到了返乡的路上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即从便下写出了时间之迅疾,转瞬之间,从巴峡到巫峡,又从襄阳到洛阳,飞驰的想象将诗人忽闻捷报、急于返乡的喜悦之情推向了高潮。全诗感情汹涌澎湃,为后人所推崇。
32、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写了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慨。诗的前两句描写黄河和华山,对仗工整,意境雄浑。通过三万里五千仞的夸张比喻以及入上两个动词的运用,让人感到黄河、华山不仅气势雄伟,而且富有生气。这两处景物,代表着北方的壮丽河山。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北方的景物联想到那些在金统治地区的遗民百姓,不禁发出一声喟叹。泪尽一词中,企盼南宋朝廷收复失地却一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呼之欲出,读来令人心生酸楚。此时的陆游,已经罢归山阴故里。他本人是身在南方北望中原的,但在诗中却反过来,以遗民的视角写他们南望,实际上是借遗民之口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因而使得这首诗所表达的爱国之情更为厚重、深沉。
33、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①前两句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取冰的样子。
②后两句写孩子玩得正高兴时突然冰块落到地上,发出如玻璃碎裂的声音。忽作玻璃碎地声一句,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清脆的声音,看到了孩子那失望的表情。
诗中从三个方面上描写稚子弄冰的情:形色泽上,金盘彩丝穿银冰;形态上,金盘脱出的冰犹如银铮 ;声音上,既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又有玻璃碎地声 的清脆。有形有色有声,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无限乐趣。
34、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前两句写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两个满字,写出了仲夏时节的景物特点,描绘了景色的生机勃勃;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来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将山写活了;一个漫字,写出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生动形象。
后两句写人。与前两句恬静相比,这两句描绘得生动活泼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牧童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35、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所以在此地留下了这首送别诗。
这首诗虽然是送别诗但是主题却不甚哀愁,王昌龄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将此诗写的非常有深意。诗的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十分生动的写出了雨夜之时的情景,同时也是用这连绵的阴雨写出了心中的离别时的黯淡之情,这份愁意也同时笼罩了即将离别的友人,在这里王昌龄并没有用细腻的笔法来写这阴雨连绵的场景,而是采用了豪放的笔法,将这夜雨连江笼罩吴地写的颇有几分壮阔之势,即是离别亦不落精神。
诗的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则是描写了王昌龄想象天明的时候送走友人的之后,只剩自己面对着茫茫的山峦起伏,想着友人消失在这大山之中,自己又变成了形单影只的孤家寡人,主要是着重对友人的不舍,和对自己孤单处境的感慨。
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我们要连在一起去理解,这两句话是王昌龄对即将远去的友人的叮嘱,王昌龄在这里以冰心玉壶自喻,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冰心出自《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这是刘宋时代清平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良吏陆徽的话,玉壶出自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是高洁的象征。在这里两个词不是王昌龄对自己传言的澄清,亦或是对自己馋名的推脱,而是对旁人的非议的一种蔑视,一种自誉。
王昌龄的这一名句不仅包蕴了冰心、玉壶、心若怀冰、玉壶之德等语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更是向远方的友人表明自己的决心,也是想让远方的友人放心,告诉他们自己不会被这世俗的馋名所累。虽然是送别诗可是全诗没有表现出一点的惺惺之态,所以我们也要向诗人学习,离别虽然是黯然的,但是我们要像诗人一样想的开怀些,让我们的家人朋友放心,让他们不必担心在远方奋斗的我们,告诉他们我们自己在外奋斗也能过得很好。
36、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本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全诗所摄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暮春风光。
37、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①杂(z)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这里读xng。
②肥:诗中指杏花落后,杏儿越来越大,越来越肥。
③蛱(ji)蝶:蝴蝶的一种。
38、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39、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清平乐(yu):词牌名。村居:题目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
卧:趴。
40、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溪头卧剥莲蓬中卧字用的好吗?为什么?
卧 字使用得最妙,它把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时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样子和盘托出,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2.怎么理解最喜小儿亡赖一句中的亡赖?
这里是顽皮的意思,形象地刻画出小孩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3.这首词从哪些方面展现了纯朴的乡村生活?
这从白发翁媪醉里吴音的安详,大儿锄豆的勤劳,中儿织鸡笼的能干,小儿卧剥莲蓬的天真活泼等方面展现了纯朴的乡村生活。
41、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
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42、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首句交代了清明之日的环境,纷纷形容春雨的意境的,还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告诉行人酒家的位置,诗歌结束,给我们留下想象空间。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语言通俗,写得自如,音节和谐圆满,景象清新生动,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43、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44、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第一句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却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一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45、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峰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46、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这两句是描写边塞风景中的经典,以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得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大漠燕山是边塞征戍之地。自汉迄唐,这些地方,曾经有过无数次的鏖战,历来成为热血男儿显身手的处所,造就了无数叱咤风云的英雄。沙如雪月似钩,略作点染,极精炼地勾勒出战场的典型环境。平沙漠漠,朔风浩浩,塞外恶劣的气候条件。更加浓悲壮的气氛。如果说战争是威武雄壮的正剧。那么,这景象就是其舞台背景。唐代的边塞诗人们,正是连同这背景一并摄入彩笔下,写出许多豪壮的诗章的。此诗说砂砾飞扬如雪,突出其酷烈,说峰巔残月似徇,烘托其惨澹,可谓传神之笔。这两句写边塞,境界阔大,气势磅礴。
2.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二句借骏马喻怀抱。边塞为骏马驰骋的广阔天地,但骏马能否有机会一效千里之足,就要看是否有人赏识。诗人说自己就如这千里马,一旦得展骥足,即可万里腾骧。主人饰马以金络脑,表明特见赏爱。诗人借此以憧憬身当恩遇的荣宠。但这不过是诗人一己的愿望,所以说何当。何当一语承上启下,既写出对建立勋业的向往之情,又表现出对自己能够见用于时的渴念,以千钧之力逼出结尾这一句:快走踏清秋。这十个字,感慨奋发,是诗人火一样的热情所化成。
47、二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二首村居咏柳生字组词
二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二首村居咏柳生字组词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之情。《咏柳》通过对早春二月柳树的描写,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
诗(古诗 诗歌)
村(山村 村庄)
童(童年 儿童)
绿(碧绿 绿色)
碧(碧绿 碧血丹心)
妆(化妆 妆扮)
丝(丝巾 丝瓜)
剪(剪刀 剪破)
48、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咏柳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咏柳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这首诗的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
赞美柳树。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春风比作剪刀,柳叶尖尖的、细细的,就像剪刀剪出来的一样,十分生动形象,同时也显示出了春风的威力和神奇。
49、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这首诗的题目村居是什么意思?
住在农村(乡村)。
2.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青草、黄莺、杨柳、春烟等景物。
3.拂堤杨柳醉春烟的醉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那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醉字写出了堤旁的杨柳的美好姿态,。
4.从美丽的景色和孩子们放风筝的场景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乡村环境的优美和儿童生活的快乐。
50、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51、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笔记之作者简介
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笔记之作者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南宋文学家,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代表作有《插秧歌》《竹枝词》《小池》等。其词清新自然,如其诗。今存诗4200余首。
52、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西湖六月的风光与其他时节有什么不同?
六月的西湖荷叶碧绿,无边无际;荷花盛开,艳丽无比。
2.诗人抓住这盛夏时节特有的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和对友人深情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