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古诗三首诗句原文翻译

学习分享 2023-07-16 10:31:03

第九课古诗三首诗句原文翻译

1、第九课古诗三首诗句原文翻译

《元日》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清明》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2、语文三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说课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认屠、苏等7个字,会写旧 符等12个字。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2.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表达,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 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屠 苏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课件出示)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旧 符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符

日+丨=旧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旧 左窄右宽,符 上窄下宽。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回忆生活,说说春节

1.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

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节。(课件出示)

A: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B:吃年夜饭,喝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2.教师归纳:根据同学们刚才提供的信息,老师大致可以归纳出这几点:(课件出示)

炮竹声声,告别旧年

举杯同庆,迎接新年

大红对联,美好心愿

(二)理解古诗

1.课件出示整首诗,背景是课文插图,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同桌互读古诗,读后借助字典、结合插图也可以联系我们现在过年的情景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

3.指名集体交流,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4.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5.诵读古诗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2)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样的,从他写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也可以从这幅插图中看出来。请你试着把诗中欢快、喜庆的场面读出来。

(3)自由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读、齐读

(4)谁已经能背了?(指名背诵)

四、联系元日,迁移学习

1.作者描写元日中的喜庆场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在一开始贴的句子旁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板书:爆竹 屠苏酒 桃符)

2.小结、介绍: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已,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面古时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比如爆竹简化成现在的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对联。像这种从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

3.你还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简单说说节日的主要活动。(课件出示:中秋、端午等节日简介)

4.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

2.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六、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元日》,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我真想读读这首诗啊!(范读练读指名读师生读)

2.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魂、酒3个生字,会写魂、欲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教学过程 】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关于春天的诗句,谁能说说有哪些诗句?

学生背诵。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清明》。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清明)

3.简介诗人杜牧:(课件出示 )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课件出示)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hn jiǔ m

魂 酒 牧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魂前鼻音。

开火车读,齐读。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课件出示 )

雨纷纷:细雨绵绵不绝。

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课件出示)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心里很是哀伤。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天气不好;恰是清明节在外奔波)这时他的心情如何?(凄迷哀伤)

(5)师生交流。

(6)指导朗读:想象诗句的意境,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课件出示)

借问:请问。

遥指:远远地指着。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课件出示 )

找个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便问牧童哪儿有酒店,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

(4)学生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还要很远的路才能到达酒店,心里更加烦闷。)

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诵读古诗。在这一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3.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

4.出示填空,反馈所学知识。(课件出示)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朝的()所写的《》。全诗通过描写的景色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5.学生小结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板书: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四、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 同学们,下面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欲 魂 酒 借 何 牧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云+鬼是魂,酉+氵是酒,谷+欠是欲,昔+亻是借,牛+攵是牧。

形近字比较:魂一魄 洒一酒 猎一借 牧一牡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1)酒左窄右宽,与洒区别开来。

(2)欲左宽右窄,右边是欠。

(3)魂 酒 借 何都是左窄右宽,牧左右等宽,欲左宽右窄。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兄、倍2个生字,会写兄、独、异、佳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著名诗人王维就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读题、释题(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题目很重要。是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①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课件出示)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②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我国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

2.简介诗人王维:(课件出示)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课件出示)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d y jiā xiōnɡ bi

独 异 佳 兄 倍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兄是后鼻音,异整体认读音节。

开火车读,齐读。

2.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课件出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课件出示:图文)

茱萸(zhū y):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考: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生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3.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4.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5.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兄 独 异 佳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比较:独一蚀 异一导 佳一挂 只一兄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独、佳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异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独部首是犭笔顺是:撇、弯勾、撇。

异上面是巳不是已,更不是己。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第九课古诗三首诗句原文翻译

《元日》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清明》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4、第九课古诗三首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赏析笔记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的关键。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表达了兄弟登高却独少我一人的遗憾之情。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的作品,语言质朴,构思简单,但感情真挚,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道出了所有漂泊他乡之人的内心感受,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

5、三年级语文下册九课古诗三首之清明课堂笔记

①主要内容:

《清明》是一首叙事诗,描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时节的景象,借春雨绵绵寄托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惆怅感伤无限哀思。

②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6、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生字注音及组词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生字注音及组词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赠刘景文》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篱笆下的灯火、小孩捉蟋蟀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客居在外思念家乡的情感。

  寒(hn) 寒冷 寒冬 心寒

  径(jng)小径 捷径 曲径

  斜(xi) 斜坡 倾斜 斜视

  霜(shuāng)霜冻 霜降 冰霜

  赠(zng) 赠送 赠品 赠言

  刘(li)刘海

  盖(gai) 瓶盖 井盖 盖子

  菊(j) 菊花 雏菊 菊坛

  残(cn)残疾 摧残 残阳

  君(jūn)君王 君主 君子

  橙(chng)橙子 橙黄 橙汁

  送(sng)送别 送礼 送行

  挑(tiāo)挑担 挑水 挑刺

7、上册三年级第17课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诗句理解

上册三年级第17课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诗句理解

《饮湖上初晴后雨》抓住了夏季西湖时晴时雨的风光,以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惟妙惟肖地勾画了西湖的美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8、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之古诗大意

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之古诗大意

《望天门山》: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望洞庭》: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9、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望洞庭诗句翻译

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望洞庭诗句翻译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空明,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波光闪动,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多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呀。

10、四年级语文22课《古诗三首》诗句的意思

四年级语文22课《古诗三首》诗句的意思

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如果洛阳的亲友们问起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旧像玉壶里面的冰心一样晶莹纯洁。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将军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纷飞的大雪就落满了身上的大刀。

3.不要人夸好艳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不需要被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可以在天地间弥漫。

11、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读后感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读后感

读后感一:

《暮江吟》主要是写暮色江景。《暮江吟》全诗共四句。前两句写夕阳斜照在江面上的景色,这是最真实可信的暮色江景。后两句写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初升的场景。诗中九月初三与月似弓上下紧扣,写的是黄昏时的自然景色。这里的九月初三,点明时间,月似弓则是诗人看到的景象。当然,这种景象只能在日落后不久才能看到,因而这两句主要还是写暮色江景,而不像有些书上说的那样是写美丽的夜景。

  说后两句仍主要写暮色江景,有其科学上的依据。根据天文学常识,九月初三日,月亮位于太阳以东约45,形状像个反C字形,即月似弓,日落后出现于西方、西南方低空中,可见时间局限于日落后2至3小时。从诗中看,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月亮的地平高度不会很低。太低了,由于树木、建筑、雾气等影响就不会看到。据此,读者可以推测出,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当在九月初三黄昏,即日落后不久。从民用时间看,仍属于傍晚,即暮的范畴。

读后感二:

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

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2、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反义词:

远近 高低

横竖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是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题西林壁》先描写了看到的庐山景色,然后阐述了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雪梅》在末句点明了雪和梅的特点,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2.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3.说说本课三首古诗的异同点。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描绘景物的。其中,《暮江吟》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题西林壁》和《雪梅》则在描写景物之余寄寓了一定的道理。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4、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2.《暮江吟》这首诗中,作者赞美哪些景物是可怜的?可怜的意思是可爱。当作者看到弯弯的如弓一样的新月、珍珠一样的露珠时,他感到这一切都是可爱的。

3.《暮江吟》中,为什么是真珠而不是珍珠?

白居易《暮江吟》的最后一句露似真珠月似弓,其中的真珠一词,在本诗中是珍珠的意思。但真珠和珍珠之间,却不是完全等同的关系,二者不能随意互相替代使用。

4.说说本课三首古诗的异同点。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描绘景物的。其中,《暮江吟》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题西林壁》和《雪梅》则在描写景物之余寄寓了一定的道理。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5、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似s(好似)sh(似的)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6、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之雪梅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之雪梅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问题归纳:

1.《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是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题西林壁》先描写了看到的庐山景色,然后阐述了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雪梅》在末句点明了雪和梅的特点,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2.说说本课三首古诗的异同点。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描绘景物的。其中,《暮江吟》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题西林壁》和《雪梅》则在描写景物之余寄寓了一定的道理。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17、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之从军行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从军行》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诗的头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将士们身经百战,战斗的激烈和生活艰苦,都浓缩于七个字中,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通过对教材的分析,针对五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制定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用观全文想画面解诗意悟诗情的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过程与方法目标:分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受到感染。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大意。理解边塞诗歌诗人的怀乡思亲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对比学习诗歌,了解不同作品蕴含的不同情感和诗歌特色。

四、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有自我意识。这个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爱思考、细心、课前预习、课后练习。

五、说教学流程

(一)教学方法

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运用观全文想画面品诗意悟诗情 的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分步朗读、逐层深入的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分散难点,各个击破,从而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教学过程

1. 解诗疑,课前查询

2. 读韵味,初读感知

3. 悟诗情,想象诵读

4. 品诗意,回读感悟

5. 共交流,拓展延伸

(三)预期教学效果

使学生了解诗的结构特点跳跃式,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受到感染。锻炼学生的分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看文字想画面解诗意 的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最终会背诵。

18、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之从军行课堂笔记

①主要内容:

这首诗通过对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的描写,表现了戍边战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②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其诗以七绝见长,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 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③字词释义:

孤城:即边塞古城。 穿:指铠甲被穿破、磨破。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④古诗词大意: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暗淡,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将敌人打败誓不返回家乡。

19、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主题思想笔记

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主题思想笔记

《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题临安邸》是一首政治讽刺诗。是作者林升看到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偏安,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心里话。

《己亥杂诗》中第二百二十首,此诗,作者通过创造了万马风雷天公这样浩大的意象来表达揭露社会弊病,抨击官僚制度,表现作者火一样的热情,给人以鼓舞和激发。抨击专制统治的同时,还表达了作者追求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

20、六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字词解释与译文

字词解释: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鸦:鸦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译文: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21、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生字注音训练

一、给下列生字注音

侯鸦暮泣烛御迢札

二、给下列汉字注音并组词

章( )( )( ) 盈( )( )( )

脉( )( )( ) 栖( )( )( )

杼( )( )( )

三、比一比,再组词

侯( )( ) 鸦( )( )

候( )( ) 鸭( )( )

暮( )( ) 泣( )( )

幕( )( ) 粒( )( )

烛( )( ) 御( )( )

浊( )( ) 卸( )( )

迢( )( ) 札( )( )

招( )( ) 扎( )( )

四、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m ( ) chun ( )

脉 传

mi( ) zhun( )

qī ( ) l ( )

栖 露

xī( ) lu( )

22、六年级语文上册3课古诗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句翻译

六年级语文上册3课古诗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句翻译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天空乌云密布,星星闪烁,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2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千仞 九仞

岳 yu 五岳 岳父

摩 m 摩擦 按摩

遗 y 遗忘 遗憾

涕 t 鼻涕 涕泪

巫 wū 巫婆 女巫

24、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译文》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词句赏析: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一句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人之强悍,同时也说明将士们报国壮志之坚定。后一句是将士们的豪迈誓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25、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译文》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裳 shang 衣裳 红裳 传 chun 传播 传说 还 hi 还行 还有

chng 霓裳 云裳 zhun 传记 自传 hun 还钱 归还

26、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生字注音组词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生字注音组词

仞 rn 千仞 九仞

岳 yu 五岳 岳父

摩 m 摩擦 按摩

遗 y 遗忘 遗憾

涕 t 鼻涕 涕泪

巫 wū 巫婆 女巫

2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千仞 九仞

岳 yu 五岳 岳父

摩 m 摩擦 按摩

遗 y 遗忘 遗憾

涕 t 鼻涕 涕泪

巫 wū 巫婆 女巫

28、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

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河:指黄河。

五千仞(rn):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黄河和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南望:远眺南方。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29、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首句表现了捷报的突然。第二句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写出了诗人的惊喜。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两句诗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前一句写狂态:人已到了老年,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后一句则写狂想: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两句诗包含了四个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

30、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写了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慨。诗的前两句描写黄河和华山,对仗工整,意境雄浑。通过三万里五千仞的夸张比喻以及入上两个动词的运用,让人感到黄河、华山不仅气势雄伟,而且富有生气。这两处景物,代表着北方的壮丽河山。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北方的景物联想到那些在金统治地区的遗民百姓,不禁发出一声喟叹。泪尽一词中,企盼南宋朝廷收复失地却一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呼之欲出,读来令人心生酸楚。此时的陆游,已经罢归山阴故里。他本人是身在南方北望中原的,但在诗中却反过来,以遗民的视角写他们南望,实际上是借遗民之口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因而使得这首诗所表达的爱国之情更为厚重、深沉。

31、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这两句诗写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黄河奔腾咆哮、流入大海的壮观和华山巍峨高耸、直插云霄的雄伟,饱含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两句诗抒情,把被南宋朝廷遗弃在中原的老百姓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表达了诗人对老百姓的同情。

32、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孤城:即边塞古城。 穿:指铠甲被穿破、磨破。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33、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暗淡,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将敌人打败誓不返回家乡。

34、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一句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人之强悍,同时也说明将士们报国壮志之坚定。后一句是将士们的豪迈誓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35、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①这首诗描写农村初夏时节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诗的前两句用昼和夜对比,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②诗的后两句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一个学字让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扬之情。

36、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译文】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的行人,个个都是断魂般地落魄。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可以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4月5日前后(农历三月初)。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供嫔妃游戏。

纷纷:连绵不绝。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借问:向人询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受到此诗的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为酒店的名称。

37、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译文】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的行人,个个都是断魂般地落魄。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可以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多音字:

行hng(银行)xng(不行)

少shǎo (少人)sho (少年)

38、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诵课文。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诗组成,都是描绘祖国山河美好,赞美大自然美丽风光的古诗。

《望天门山》写的是天门山与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山的雄奇)

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水的壮阔)

诗人感觉自己不是乘着帆船而来,而是驾着云朵从天边而来,在这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面前,诗人全然不觉得自己渺小,而是跟它们相提并论了,这就是才华横溢、气度超凡的李白。

《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描写西湖在不同气候下显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望洞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夜幕刚刚降临,月亮慢慢升起,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显得那么平静,那么悠闲。抬头,一轮明月挂在天空,把它皎洁的光轻轻柔柔地洒在了湖面上,湖水就泛起淡淡的波光

二、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的东梁山和西梁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叶孤舟从天水相接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平滑光亮。

39、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首句交代了清明之日的环境,纷纷形容春雨的意境的,还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告诉行人酒家的位置,诗歌结束,给我们留下想象空间。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语言通俗,写得自如,音节和谐圆满,景象清新生动,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40、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41、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忆:想念。

山东:此处指华山以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42、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诗一开篇,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牵牛郎,既是河汉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汉女心中的牛郎。这第一句是立足织女的感觉来写,第二句才正面写织女。这一二句诗就为后文的种种场面描写、情思描写而张了本。皎皎河汉女是写景也是写人。皎皎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是为后文的清且浅做铺垫,同时也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

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这两句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素字写出织女手的颜色,白嫩娇美。擢一个动词,写出织女伸手摆动的劳动姿态,娴熟优美。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纤纤擢素手写得如见其形,札札弄机杼写得更如闻其声。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3.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这两句是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织女虽然整天在忙碌地织布,结果却不成章;她整天郁闷不乐,泪流如雨。织女劳而无功,眼泪如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原来是织女在思念着她的牛郎的缘故,她身在此而心在彼。诗明写织女,却暗联牛郎,意在点出织女的心理活动,说明织女无果的原因。这两句诗,也意在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形容天河很清澈、晶莹,脉脉刻画织女默然不语,用眼睛表达情意的神态;盈盈的河水,映现出织女眼中涌动的情思,脉脉的情意,亦如天河般明澈、深沉:这两处叠词,表现了织女与牛郎受天河所阻,思念过深、忧伤太重而无以成语的离愁。

43、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一二两句,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最后一句,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2.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外戚。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外戚。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44、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①一个咬字将竹拟人化,一个定字写出竹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意志之坚定。

②千磨万击写竹遭受的打击之大。一个任字,表现出诗人无惧无畏、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45、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峰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46、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①前两句写的是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歌颂了一种视死如归、从容不迫的精神。

②最后一句一语双关,诗人借石灰之口,表达了以身报国的宏伟抱负和绝不向世俗低头、绝不同流合污的坚贞精神。

47、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48、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两句诗是动态描写,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事物有声有色,描绘了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画面,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喜悦的心情。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后两句先写远景,再写近景。千秋雪表现出时间的永恒,而万里船又让人联想起广阔的空间,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怀。

手机扫码阅读第九课古诗三首诗句原文翻译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