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雪梅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学习分享 2024-04-22 09:30:06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雪梅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1、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雪梅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雪梅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宋代卢梅坡的这首《雪梅》,是咏物说理诗中的一篇精品。尤其是对梅花的评语,可谓入木三分,非梅之知音不可然也。这首诗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 说理精辟深刻,很有启发性。

诗人在首句梅雪争春未肯降中巧用一个争字,运用拟人的写法,就把梅、雪为争春发生的摩擦,双方都认为自己各自占尽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让谁的情态,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在写法上新颖别致,出人意料。

诗的后两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对骚人阁笔费评章原因的回答,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并且巧妙地写出了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借用梅雪争春告诉人们: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互相欣赏,懂得取长补短,才能达到更完美的境界。

2、二年级上册识字1:场景歌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识字1:场景歌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回顾这次公开课,我在磨课研讨中得到了成长,现反思如下:

一、放低身段 走进儿童

在朱老师第一次听完我上《场景歌》时,就给我指出了课堂语言不够规范、没有走进儿童的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导致了我在课堂上无法与儿童形成真正有效的交流,大多时间都是我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对于我提出的问题无法完全理解,加之我没有用儿童的语言与他们对话,所以他们没有得到我的引导,也就给予不了我想要的回答。针对这一问题,朱老师指导我修改了教学设计的内容,并要求我放下老师的身段,走进儿童中去,在设计学生看图说话时,朱老师要求我把提出的问题儿童化,用:这些景色美吗?你喜欢这些图片吗?你能加上量词向我描绘一下吗?在学生回答后,可以设计评价语:你们一下就记住了这些迷人的景色,真了不起!在这样的语言中去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深入解读文本 落实课标要求

这一篇课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韵文,也是低段的一节识字写字课文。在备课时,第一要务就是要关注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低段识字写字教学的具体要求,课标关于低段识字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让学生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不仅仅只关注学生是不是把字写正确,还要关注如何让学生有趣的识字,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猜谜语等方式让学生来识记,在写字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以及关键笔画的穿插,低段的学生在观察生字时会有很多很好的想法,这时老师应该鼓励他们,及时肯定他们的想象力,同时也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写字指导并强调写字姿势。朱老师说对于每一节课的备课都要认真落实课标的目标要求,不能降低或者拔高目标,要站在儿童的视角来备课,做到心中有学生。

三、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以儿童为中心

在执教本课时,我总是觉得整节课都是自己讲得多,学生回答的少,每一个环节都要在我的预设之中,课堂给予学生思考、回答的时间少之又少,也没有充分利用小组合作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导致整节课变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是痛苦的,因此很多学生到后来就坐不住了。对此,朱老师指导我要转变课堂教学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要立足儿童,以儿童为中心,把老师变成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积极与学生合作,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课堂充满活力,变成儿童真正喜欢的课堂。

四、在反思中成长

纵观本次送教活动,不仅让我上好了一节高质量的示范课,也给了我一次成长和锻炼。从最开始备课时的无从下手、方向不明,到课堂中我过多的讲解导致学生出现的低参与度,再到研磨时发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与短板,这一过程是一次不断的推翻重构和不断的自我否定所换来的成长历程,它不仅让我更好地把握了教材,掌握了教学方法,也让我找到了自己在专业发展上的短板。对于青年教师而言,这样的反思、否定、重构的教学经历,是助力我们专业成长最真实、最难得的一种方式,在经历一遍遍推到重来、不断否定的内心痛苦之后,换来的是在课堂上的涅槃重生,是在专业发展道路上迈出地重要一步。所以在最后定稿时,我忽然觉得自己的思路变得更开阔,语言的表述也更规范,当时的心情也从茫然疲惫中释然,变得轻松而豁达。仿佛置身山顶,有独揽众山之感。我的提升,换来的是示范课上学生的灵动,课堂氛围的融洽,小组合作交流的高效,整节课的精彩与丰富。

总而言之,执教《场景歌》这一次送教活动,是在专业上对我的一次重新塑造,它不仅让我更好的使用了统编教材,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在专业发展中的短板与不足,给我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带着这样的成长经历,不断探索更广阔的领域与空间。

3、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一、教材解读及教学目标:

这是二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安排的第一次口语交际,话题聚焦有趣的动物,要求学生向别人介绍有趣的动物,讲清楚动物有趣的地方,让别人听明白。

教材首先列举了鹦鹉、萤火虫、松鼠等动物的有趣的特点,教材图文并茂示出示了没有脚但爬行速度很快的蛇,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身体颜色的变色龙,只能站着睡觉的高个子长颈鹿,走路会分泌黏液的小蜊这组动物围坐一起,可爱有趣,引发学生对动物趣闻的好奇和思考。

引导语和小贴士从两个方面作出提示和要求:

一是把话讲清楚先想好要讲的内容,再讲给同学听吐字要清楚,这是讲清楚 的基本要求;

二是听明白听 的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有不明白的地方要有礼貌地提问,通过向同学提问和交流,听明白对方想表达的意思。二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活动侧重训练学生如何讲清楚,如何听明白,并迁移运用于日常交际。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经验,清楚地介绍种动物, 能讲出有趣之处。

2.能认真听别人介绍有趣的动物,有不明白的地方,有礼貌地提问或补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借助插图,感受有趣。

(1)师:同学们,动物双语学校开学啦!你们看,已经有几个同学早早地来到教室里了。

它们每一个都有自己有趣的特点。快看,它们是谁?你能说出它们身上有趣的特点来?

学生交流。

生:我看到蛇来了,它虽然没有脚,却可以爬得很快。

生:我看到变色龙也来了,它最神奇的是能随着环境的变化改变身体的颜色,这样让敌人无法辨认,从而保护了自己的安全。

生:我知道长颈鹿有一个睡觉的秘密,那就是它可以站着睡觉哦!

师:同学们真是动物的好朋友,都能把这些小动物有趣的特点介绍出来。

2.自主选择,介绍动物。

(1)师:你能根据平时了解和观察,用两句话简单说说一个动物有趣的地方吗?同桌互相交流1分钟。指名一组同桌向全班交流,教师及时点评。

(2)师:动物双语学校开学仪式是有趣的动物都要上台介绍自己,可是有一位动物朋友临时有事不能赶来,它寄来了一段录音,想不想听?(播放录音:大家好!我的体型很小,身体软软的,背着重重的壳,像圆圆的房子。我喜欢在雨后爬来爬去,不过爬得很慢。遇到危险就缩进壳内,对方就拿我没办法了。你们猜猜我是谁? )

师:你们猜这是哪种小动物?

生:蜗牛。

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我听到它说自己身体软软的,背着重重的壳。

生:它说自己爬得很慢。

生:它介绍了自己的特点,遇到危险就躲进壳内。

师:对了,你们听得很认真,一下子抓住了它的特点,包括它的外形、习性、能力,不过,蜗牛还有更有趣的地方呢,大家一起读一读。

(出示材料:蜗牛爬过的地方会留下一条亮晶晶的路线,那是它分泌的粘液。这些粘液可以降低摩擦,帮助蜗牛向前爬行。

(3)师:这么多有趣的动物。每一个都有自己有趣的特点,有的是外形很有趣,有的是有特别的生活习性,还有的拥有了不起的本领。(相机板书:外形、生活习惯、独特的本领)

你们每个人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有趣的动物,有的同学还能从同一个动物身上发现几个不同的有趣的特点,真了不起!

二、明确交际要求

1.观看视频,围绕有趣指导。

师:河马老师介绍了大熊猫哪些方面的内容?

生:走路时的姿势一摇一摆特别可爱。

生:熊猫贪吃竹子的样子憨态可掬!

师:同学们如果能抓住动物有趣的特点来介绍,大家一听就记住了。

2.围绕吐字清楚指导。

师:河马老师讲得怎么样?

生:讲得很清楚,没有多余的话,不啰嗦。

生:河马老师介绍的时候眼睛是看着大家的;音量适合,听着很舒服呢......

师:对了,我们每个同学介绍的时候也要口齿要清楚,每个字都发音准确,说话的速度也不能太快,这样才能让每个人听清楚。

3.围绕有礼貌地提问指导。

师:刚才有的同学提问时,用上了请、谢谢这样有礼貌的词,和我交流的时候面带微笑,真好!这样有礼貌地交流才会得到对方的认可。

师:要做到有礼貌地提问,就要认真听别人的介绍,当遇到没听明白的地方时,可以举手发问,发问时也要做到吐字清楚,还可以用上请问等礼貌用语,对方回答完问题后要说谢谢等。

三、练习表达,展示交流

1.学生借助模板自主练习。

师:同学们,现在就选择你最喜欢的动物也练习介绍一下吧!

同桌互相练习。教师巡视,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 小组内交流

3. 班级内交流

利用口语交际单,从表达与倾听两方面做出评价。

4. 出示图片,说一说你喜欢的动物,说清楚他们的外形和有趣的地方吧!

5. 出示资料袋拓展

五、小结

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有趣的小动物,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外阅读或户外活动的时间,更多地了解他们,我们也知道了向别人做介绍时,要做到吐字清楚,听的时候要认真思考,有问题时可以有礼貌地提出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不断运用这些方法,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

4、年级上册24课风娃娃评课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年级上册24课风娃娃评课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风娃娃》一课,以儿童化的语言写出了风娃娃的善良、可爱和傻气,告诉了学生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意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本来预想的教学设计是先解决生字词障碍,再读课文1-4自然段。谁知课刚上了十几分钟,学生就呈现了疲惫的状态,有一部分同学基本都没听讲了,低着头做自己的事。我以为是课堂纪律的问题,于是停下来,整顿了一会儿纪律,就接着开始上课,可效果还是不理想。听着稀稀落落的读书声,我也没了兴致,感觉课越上越索然无味。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要把学生培育成人,须着力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而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自己必须是一个火把,必须心中布满了炽热的阳光。由此可见,教师的激情对课堂至关重要。激情的课堂,教师的教态要有激情。对于低年段孩子,课堂上教师趣味性和儿童化的语言非常重要,恰当的肢体语言和动作会让孩子们更愿意亲近课堂。激情的课堂,教师的引导调动要有激情。当创设了孩子们感兴趣的情境时,他们自然就愿意跟随着老师的思路走进课文。激情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要有激情。教学方式既要切合实际,又要富于变化。当课堂拥有千变万化的面貌时,学生自然会对上课产生新鲜感。激情的课堂,要让学生和课文产生情感共鸣。课堂上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老师一味地强调知识性,忽略了课文的人文性,孩子们很难感兴趣,更不用说静下心来学习。

推荐理由:善于反思,才会前行地更稳、更快!拜伦曾说过: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没有激情,就没有诗歌。同样,没有激情的语文课堂就如同一潭死水,微风吹来,也许会泛起层层涟漪,但绝不会掀起大的波浪。那么,怎样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呢?相信刘老师的思考会带着你我共同思索!

摘取自网络

5、三年级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山行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山行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

说教学反思

纵观本节课,自我反思,也有自己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1.课堂内容的取舍,容量的把握都需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在30分钟的教学时间里,想教得面面俱到,容量上显得过大。

2. 为了呈现教学中好的一面,课堂上没有更多的时间留给学困生,这是在平时教学中我要注意的。

总之,此次参加赛课,让我成长,让我收获,让我思索,我将以此次赛课为基点,继续努力,修炼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做一名风格独特,务实创新的语文教师。

6、三年级上册13课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3课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学习13自然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指导愁。

师:他为什么发愁?一天不刮的话,两天不刮的话,三天不刮的话...(相机出示浓密的胡子叠加)如果你是胡萝卜先生,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指名说。

师:像这里心里很烦恼,都没时间玩,这就叫做发愁,所以这个愁底下是心,我们来读出这种苦恼。

2.指导朗读,相机创设小伙伴

师:发愁的胡萝卜先生会发生什么事呢?接龙读故事。

师:你们第一次读到沾果酱的胡子,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生:胡子越长越长、越飘越远

师:有一个小孩子第一次读这个故事,读到这里,他做了个预测,播放录音:沾到果酱的胡子被刮掉了。

师:你同意他预测的吗?能不能说说依据?

生:因为他近视;课题上写的是长胡子,刮掉了就没长胡子;看插图胡子很长;沾到果酱胡子会越长越长。

师:看来,这根胡子是不会被刮掉。

指导读好长多音字,而且这根胡子很神奇,胡萝卜先生走到哪里,胡子就长到哪里,能不能把这种神奇的感觉读出来呢?自己读。指名读。评价时引导学生关注一点儿一点儿、多长字眼,师生合作朗读。你看这根胡子真的变长了,看来你们的朗读也是这根胡子的营养品。

小男孩听了之后的想法,播放录音:我猜哦,这根胡子越长越长,后面还会发生很多有趣的故事。听完他说的话,你有没有什么话想表达的?指名说。

师:像这个小男孩发现自己预测错了就及时改正,我们把它叫做修正,板书。

师:有个学习小伙伴,他在学习的时候也有类似的体验,生齐读:当发现自己的预测和故事的实际内容不同时,可以及时修正自己的想法,接着猜测后面可能发生什么。

学习第49自然段

1.指名概括情节

那这个小男孩修正完自己想法之后就能预测正确吗?默读49自然段,看看故事发生了什么。指名说,板贴。

师生合作朗读。

2.合作预测

这个故事还没结束,接下来要请大家合作预测:

小组合作:

1.独立预测,完成学习单。

2.交流预测,投票选择最喜欢的故事结局,写在预测卡片上。

指名上台说,你们觉得他们预测有依据吗?

你发现这个故事的规律了吗?指名说,出示。

板贴小组合作猜测的故事,上台板贴,你们最想听哪个?

师:读到故事的后面,或许会不一样的。有个小男孩跟你们的预测一样,我们来读读他的思考:故事讲到了长胡子的各种用处,可以依据这个内容和生活常识作一些预测。

3.播放原作者结局

你想不想看作者阿姨是怎么写的呢?出示。

师:这位作者阿姨写的故事结局也不一样哦,居然帮胡萝卜先生自己系了眼镜。不过她的这个故事不是乱写,故事前面有很多地方都在告诉我们胡萝卜先生会去眼镜店,请你找找。

生:说它近视;他是上街去买眼镜;

师:故事的结局就藏在这些地方,让我们预测得有理有据。

一节精心准备的课,能学习到许多。

1.紧扣单元元素。

(1)以绘本《第五个》导入,让学生进行猜测,从而引出预测也要有依有据。

(2)以一个小男孩的预测(播放语音)贯穿全文,联系起了整个课堂。

(3)整个课堂在预测中进行,第一次:这根沾满果酱的小胡子会怎么样呢?第二次:出示小男孩的预测,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说出依据。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预测的方法。第三次:小组合作进行预测,给出明确的合作要求,小组代表分享。

2.教师的评价值得学习,这节课我记录了一部分评价,老师的评价都是有方向的,引导式为了内容。例如,评价学生朗读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读好这个词,而是根据评价出示几个词语。

3.生字教学有机地贯穿到课文中,课题的轻声,愁字,多音字长,在文中的讲解一点都不突兀,生字的教学各有侧重,是为了更好的课文讲解。

7、三年级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评课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评课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出示《静夜思》的背景图片。

孩子们,看着这幅画,你想起了哪首诗?

2.指一名学生来背一背。

问:李白思念谁?他看到什么想起了故乡的?

3.让我们带着思念,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简介作者

2.好,我们来看这首诗,一起来读一读诗题。

3.解诗题

(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

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

(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

1.一读

(1)(好,孩子们翻到书本35页。)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强调挑的读音。)

(3)教学多音字。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

2.二读

(1)快速地读,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

(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3.三读

(1)理解注释

A.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

B.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找到了吗?

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

E.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 促织吗?

因为它在秋天鸣叫,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

(2)学生自由读诗。

四、明诗义,悟诗情

(一)出示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风声)

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

3.链接诗句:

古人常用萧萧 梧叶来写秋天的景象。

(1)出示诗句(师读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一声桐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读到这儿,老师又想起了一句谚语------

出示: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2)再出示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

(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

(4)出示夜晚的梧桐树叶子。

(二)学习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课件演示诗人的生活情境

2.学生想象说话。

3.板书:思亲念家--------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动客情。

4.出示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这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

(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客就可以解释为在他乡作客。

5.练习朗读,评价朗读。

6.齐读前两句诗

7.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三)学习三、四两句

1.课件演示一灯明。

2.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所以诗人说夜深篱落一灯明。

4.他看着这一点灯光,想到了什么呢?

(1)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

(2)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3)诗人看到灯火,在猜想、在回忆。你看,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4)指名说。

5.练习趣读

6.情感转换

过渡:可想起自己小时候斗蟋蟀的欢快情景,诗人更是感到伤心和孤独。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四)整体感悟

1.出示整首诗。

2.孩子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3.配乐读诗。指两名学生读------

4.我们一起来读。

5.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来说诗的意思,孩子们来对诗句,好吗?

6.小结:那一晚,叶绍翁彻夜未眠,写下了这首诗。学习古诗,不仅会读,还要会背。

7.指名背诵全诗。

六、拓展

(1)出示《枫桥夜泊》

(2)自由读诗,说说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3)快速读,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说明诗人的心情?(愁)

(4)张继和叶绍翁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他们写的诗都表达了自己客居他乡,思亲念家的心情。孩子们,你能读出张继心中的愁吗?先自己练习一下。

(5)指名读。

(6)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八、总结:指名读诗。

自古以来,怀乡思亲的诗句好多好多,孩子们,课外再去找一找,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8、三年级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之赠刘景文评课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之赠刘景文评课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认识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学写刘、枝、首、记四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图上画的是秋天的景色,从一片片的红叶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景色。)

  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荷叶已经枯萎,岸边开满了菊花。)

2.这幅图画就是诗人苏轼当年所看到的景色,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刘景文。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出示生字卡片。

  刘 菊 残 君 橙 橘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小组合作,交流记字方法。)

(3)学习书写刘、首、枝、记。

①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②分析字形。

③指导书写。

a.首:下半部分是自。  b.枝、记:左右结构,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

c.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写成点。

④学生描红、仿写。

2.自由读古诗,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1)每人读一遍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一起讨论。

  三、再读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读诗,说说你懂了什么,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课件演示擎雨盖,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甲:第一句的意思是说荷花已经凋谢了,连擎雨的荷叶都枯萎了。

  学生乙:第二句的意思是说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不怕寒冷。

  学生丙:第三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学生丁:第四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全班一起解答。

(1)尽:没有了,在诗中指荷花凋谢了。  (2)残:是说菊花已经开败了。

(3)君须记:你一定要记住。

3.读给你的伙伴听。

4.老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1.诗人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秋末的美丽图画,并用优美的诗句描写了秋末时节美丽的景色,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自由读,指名读。)

2.说说你最喜欢哪句,试着背下来。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五、启发思考

  你认为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这个季节的喜爱。(写、画、讲等形式。)

课后习题

背诵并默写《赠刘景文》。

教学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情,活化古诗词的形式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9、三年级上册26课手术台就是阵地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26课手术台就是阵地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1:

今天早上第一、二节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本课教学,我紧紧围绕课后的三个题目,依此看来环节是完整的,但依旧有遗憾:未能将学生情感激发出来,以体会战争的惨烈,感受白求恩的伟大精神。这与多方因素有关:学生年龄、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设计

1.本课课后三个题目值得深挖,因此整个环节的设计很清晰,而学生的笔记也较多。

2. 三年级完全不知人物的外貌、动作等描写,今天我提了以下,并让他们笔记,不知是否需要。

3. 301班朗读拖音严重,这几天试着先教师范读完整句子,学生再读,效果不错,以此可见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挺强的。

4.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晦涩语文知识少讲,品析字词时教师先浅浅地分析一下写法,然后让学生多次朗读便可。课文只是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引子,语文成绩要想实际性地提高,还得阅读。

5.多阅读才能提高成绩,但前提条件是搞好基础,因此课堂上要重视基础字词的教学:读准字音、理解意思来组词、写好字。加大这些环节在一堂课中的时间占比。

6.做好PPT,能让教学指令更加明确,教学内容更加清晰,所以PPT在现代课堂中是很重要的,能让教师事半功倍。

教学反思2:

本课教学我做得比较好,学习第二段的时候我带着学生有步骤地学习,后来总结学习方法,这样学生可以按照方法,自学往后的课文。

10、三年级上册25课灰雀评课稿听课记录

三年级上册25课灰雀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学习概括,练习表达

1.师:用心体味人物说话的意思、话中的情感。列宁一开始是着急,后来是担心、伤心又有点儿期待。复杂的感情用语言表现出来真不容易。

2.师:这篇课文读得读得懂吗?

生:不懂。为什么小孩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死却没有讲,我感觉这篇课文漏掉了一些东西。

师:很多小朋友发现了课文改编以后会漏掉一些东西,你是一个很敏感的孩子,了不起!现在我们不讨论这个问题。

3.我来提三个问题。(板书)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师:第一个词。

生:有一年冬天。

师:再往下找一个词。

生:一天。

师:再往下找一个词。

生:这时、第二天。

师小结:写下来,这叫时间顺序。(板书:有一年冬天、一天、这时、第二天)

2)师:有一年,冬天列宁看见

生:三只灰雀。

师:灰雀前加一个词语,怎样的灰雀?

生:欢快。

师: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

生:有一年冬天,列宁看见三只欢快的灰雀。

师:一天,列宁又来到白桦树下。他发现什么?

生:发现深红色胸脯的灰雀不见了。

师:说完整。

生:他发现深红色胸脯的灰雀不见了。

师:老师把这个句号改成逗号(板书)。

生:一个男孩告诉列宁: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师:重要的句子画下来。第二天

生:第二天,列宁又看见胸脯深红色的灰雀在欢快地蹦跳着。

师:你能用一段话把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嘛?

生:有一年冬天,列宁看见一棵树上有三只灰雀。一天,列宁又来到白桦树下。他发现深红色胸脯的灰雀不见了。一个男孩告诉列宁灰雀会飞回来的,他还活着。第二天,列宁果然又看见胸脯深红色的灰雀在树上蹦跳着。

师:掌声鼓励。根据老师的提示,你画下来的重要语句这叫概括。概括要掌握两点:第一点,按一定的顺序,有一年冬天,一天。第二,要抓住课文中重要的语句。刚才这个孩子在最后一句用了一个词,很特别。第二天,列宁

生:果然。

师:你为什么用果然?

生:因为小男孩告诉他会飞回来的,列宁半信半疑。第二天,灰雀飞回来了。所以我用果然。

师:掌声。前面有预言,后面有结果。两者一致,就叫果然。课文读得懂嘛?这样概括是初步读懂,老师有个问题:列宁最后问:灰雀,你好,昨天你去哪儿了?灰雀昨天去哪儿了?

生:被抓了。

师:没讲完。

生1:灰雀昨天被小男孩抓了

生2:灰雀昨晚飞到小男孩家门口了。

生3:被小男孩关起来了。

生4:被男孩抓走,放在鸟笼里,放在他家里了。这里用了省略号,表示男孩说谎了。

师:哪一句说明他说谎了?你像侦探一样分析一下。

生:如果他诚实,会说:他昨天被我抓走了。

师:如果没有抓灰雀,小男孩会说

生:我没有看见。

师:你说抓走要有证据。这是第一个证据没我没看见。

生:他又不敢讲。

师:作者的话判断小男孩不敢讲。第二个证据。

生1: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如果没抓灰雀,他是不会这么说的。

生2:他说一定会飞回来的,是肯定地说。

师:也就是说这只灰雀飞回来的决定权在谁手里?

生:男孩

师:还有吗?你们看到的都是小男孩的话和作者的话。

生:原文。

师(笑):这篇文章就是编者考验我们能不能猜得到,像侦探一样。

生: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如果没犯错,怎么会低着头呢?还没有说一句话。如果他没抓灰雀,看到列宁他会说嗨,你的灰雀飞回来了。

师:这叫有根据地说话,五个地方证明了小男孩把灰雀抓走了。

二、引导质疑,揣摩心理

师:你们都猜到是被小男孩抓走。列宁知不知道?

生:知道。最后一句。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小男孩是诚实的。图片

师:哪一句他就判断出是小男孩抓住灰雀?

生:没我没刚看见。

生:为什么列宁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列宁该怎么说?是不是你抓走的?是不是?说!

生笑。

师:有意思了。小男知道灰雀去哪里了,列宁也知道灰雀去哪里了。小男孩有没有说灰雀是我抓走的?列宁有没有说是你抓走的?明明谁都知道,谁却都没有说。能读懂吗?这堂课的秘密就在这里。

生笑。

师:有时人们心里怎么想的,嘴上就是这么说的。这叫心口一致。还有一种话,是心里想的话和嘴上说的话不一致。(面对一个学生)比如,我喜欢你,我就说我喜欢你。但有的人喜欢你,不会说我喜欢你。有时候,心里想的话和说出来的话是一致的。比如,列宁心里想灰雀怎么不见了?于是他就问小男孩

生:孩子,你看见过一只胸脯

师:列宁心里这么想,就这么问了。但有的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是不一样的。小男孩说没我没看见,心里怎么想的?

生:是我抓走的。

师:但是

生:但又不能告诉你。

师:能不能直说?

生:不能。

师:你发现了吗?有时候,人物想的话,并不是人物说的话。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拿出纸,看看哪些句子心里想的和说的不一样?

把想的话写在后面,写下来。一样的就不用写了。两个人可以讨论。(8分钟)

师请一位孩子上台,我们听一听,人物说话,嘴上这么说的,心里却是那么想的。他猜得对不对?

师:列宁说: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他心里也是这么想的。男孩嘴上说:没,我没看见。其实,他心里想

生:它被我抓走了,但是不能告诉你。

师:列宁嘴上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其实他心里想

生:一定是被你抓走了。

师:男孩沉默,不说话。心里想

生:真想告诉你,可是

师:男孩心里很复杂,他用了一个省略号。不错!列宁嘴上说:多好的灰雀啊,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心里想

生:你会把它放了吗?

师: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心里想

生:我会放了他。

师:列宁问:会飞回来?心里想

生:你要把它放了吗?

师: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其实男孩心里想

生:我一定会把它放了。

师:列宁微笑着说:你好!列宁心里想

生:嘿,灰雀,我们又见面了。

师:列宁说: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其实心里想

生:你在他家里过得好吗?

师:你再想想。

生1:灰雀,你昨天是不是被他抓走了呢?

师:昨天你又没在他家?

生2:做客?

师:做客还用问吗?他很担心它哦!

生3:昨天你又没在他家吃晚饭呢?

师:有没有受虐待呢?有没有受伤害呢?明白了吗?最后小男孩没说话,其实心里想

生4:对不起灰雀,是我把你抓走了。

生5:如果灰雀一说,我不就露底了吗?

师:露底是什么意思?

生:我抓他的就暴露了。

生:糟了,灰雀一说我不就完蛋了吗?

师再请一位学生。

师:女孩除了可爱,还要大方。我来说,你来读这个句子。列宁说: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他心里也是这么想的。男孩嘴上说:没,我没看见。其实,他心里想

生:是被我抓走的,但我不告诉你。

师:列宁嘴上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其实他心里想

生:一定是被你抓走的。

师:男孩沉默,不说话。心里想

生:他在我家里活得好好的。

师:列宁嘴上说:多好的灰雀啊,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心里想

生:你为什么抓他?

师: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心里想

生:我一定会让他飞回来,放了他。

师:列宁微笑着说:你好!列宁心里想

生:你好灰雀,昨天你在他家过得好吗?

师:列宁说: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其实心里想

生:对不起,灰雀,我再也不伤害你了。

师:掌声!谢谢你啊!如果他们把心里的话说直接说出来?会怎么样?

生:再也做不了朋友了。

三、升华情感,感悟品质

师:好。现在我们讨论一个问题,小男孩心里想的为什么不说?

生:一说就暴露了。

师:他为了什么?

生:为了隐藏这个秘密。

师:每个人都有秘密。害怕列宁知道这个秘密来批评他。这是可以理解的。列宁为什么心里想的话不说出来?

生:因为他不想用天的话去伤害小男孩的情感。

师:说得真深刻!再说一遍。

生:因为他不想用天的话去伤害小男孩的情感。

师:要尊重别人,爱护孩子。伟大的人。还有么?列宁为什么不实话实说?

生:列宁知道了他心里的秘密。

师:那就让人很难堪,下不了台,

生:他想考验一下小男孩。

师:考验什么?

生:考验男孩诚不诚实。

生:让他改正自己的错误。

再说一遍。

让他自己改正错误。

再说一笔那

让他改正自己的错误。

师:给小男孩改正错误的机会。列宁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伟大的人!小男孩你们喜欢么?

生:喜欢。

师:小男孩就是你们,只要改正错误就还是好孩子。

11、三年级上册22课读不完的大书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22课读不完的大书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是把大自然比喻成读不完的大书。课前的生字,因为比较简单,我只用了十分钟。课前,我设计了几个主要问题:①这本大书是什么?内容是什么?这本书怎么样?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述了大自然好玩的东西?③读2-5自然段,找一找作者具体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④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看不完的大画册?⑤联系生活说说,大自然里还有哪些奥秘和乐趣?

前三个问题我主要是想让对课文内容有个整体的印象,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然后我就直接带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了,过渡语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却没有说,应该让学生走进课文去看看作者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

第一自然段,我抓了三个词语,读书要用眼睛去体验和感受,所以第一个词语寻找。读书要用心去体会,找到词语沉思和遐想。那遐想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说不准确,只能说到在心里去想,所以我让孩子们去查一下字典,遐是远的意思,悠远的思索或想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我应该让学生用这个词语造句。另外,这个自然段不仅还也应该让学生仿写。我只关注了基本知识,语文素养没有进行训练。

第二自然段主要问题:动物的表现是什么?有什么遐想?

第三自然段主要抓有趣二字。但是我仅仅是让学生读了,却没有让学生说出哪里有趣。有趣的是什么?

第四自然段应该仿写句子,我没有仿写。只说了果子的味道。

第五自然段应该让学生想象棕榈树倒映在池塘水中的美丽。引导学生想象大自然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

两个课时,太多的内容没有顾及到,课后主题的小练笔也没有写,课堂应该再紧凑一些,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有连贯性,有顺序性,尤其是在细读课文的时候。

教学反思2

有了第21课的基础,在这篇课文继续学习怎么把对摘抄句的赏析理由说清楚。这篇课文的语言特色和《大自然的声音》中的大量拟声词不同,它不仅写了事物、景物是什么样的,还写了给人的感觉。文中有好几处让人叫人给人以的感觉,通过唤起学生对这样的表达形式的关注,引导学生可以仿照这样的句式写出生动的语言。借助课后思考题和练习册上的示例和题目,主要教了用两个句式来赏析,一个是作者把当作人来写,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另一个是读了这句句子,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给人以的感觉/让我感受到小麻雀的句子是练习册上给的范例,以此为例进行模仿练说,赏析老鹰那一句,各层次都至少抽了两个同学来说,还是老样子让说得好的示范,不会说的重复。课堂上要求一起动笔写下来的是对竹叶声和棕榈树这两句的赏析,在分开的两个课时内各写一句,要求全员当堂完成。

12、三年级上册21课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21课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中运用多种方法描写了大自然中的美妙声音,语言生动丰富。在本课的学习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美读来引导学生体会散文语言的魅力。从读词语入手,到句子的情境式复沓读,配乐师生承接读,小组合作读、师生问答读,再到段落填空读。认真对待每一个字词、每一个短语,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形式不同的读,贯穿了整堂课,从分析课文内容转变为朗读语言,培养语感,感受文本传递的语言魅力。

文章整体结构清晰,先总后分;段落结构富有特色,总写只有一句话,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分写各段,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结构化思维十分明显。因此学生在完成课后第二题时速度很快,难度不大,可见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把握是准确的,只是他们不知道总分结构这一名词。

二、三、四自然段的首句,即总写的中心句,都奠定了整段的写作手法:拟人化。这种写法,本身就充满情趣,符合儿童的阅读趣味。学生在学习是也相对容易接受,特别是在朗读时能比较容易地带入情感,在朗读课文时情感、语气把握较好。

课文的语言的美,更重要的在于能根据不同声音的特点,选择适切的词语和句子的长短、节奏。微风轻轻柔柔,狂风让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小溪淙淙,河流潺潺,大海哗啦啦;鸟叫叽叽喳喳,虫鸣唧哩哩唧哩哩,蝈蝈歌唱无论是描述声音的特点,还是拟声,用词准确、适切。

在本堂课的教学上,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练习朗读,对课文内容没有做太细致的讲解,也花了较多的时间去积累关于风、水、动物的象声词。因此学生在课后背诵第二三两段速度较快,朗读也比较有感情,很顺畅,但是在做课堂作业本时出现困难:

问题:读着片段中的呢喃细语,我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_。读着片段中的______,我又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_。

学生对于呢喃细语的理解基本都写对,但是对于仿佛后面的自由练习就不会了,发散性思维较弱。部分学生表示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填什么,后来我告诉他们这是要形容风的声音,想象不同的风吹起时的景象,学生也能很快明白,只是个别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或者说是学生的词汇积累太少。心求通而未得知意,口欲言而未能知貌。

在课后小练笔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来,可见这堂课还是有所收获的,作业本上的小练笔是在课堂上写的,但是我发现班里21位同学,怎么大部分学生写的东西都差不多呢,选取了相同的事物,用了相似的修辞。

13、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经典诗篇。全诗二十八个字将西湖的晴、雨两种美态描绘得生动而富有意境。老师细致解读文本,熟悉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情为首要,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充满诗意的课堂。

一、以读为主,发现美

小学诗歌教学向来被认为是难题,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孩子的诗歌欣赏引导,因为孩子们没有生活积累,所以诗歌教学经常变成了诗歌背诵课或者诗歌字面意义的解释课。这样的课堂,只能使孩子们欣赏诗歌的兴趣慢慢磨灭了,也就对诗歌意境美和情感美趋于麻木。

温故知新,随着引导学生背诵描写风景的古诗词,将学生轻松地带到 千里莺啼绿映红的西子湖畔。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从诗题入手,并且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第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第二,要读出诗的节奏;第三,要读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诗歌本身就是和着音乐而生、而长的文学珍宝。课堂上有自读、领读、范读、引读等多形式、多层次、多梯度的读。诗歌特有的音乐美与孩子们天生的韵律感达成共鸣,因此孩子们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得入情,也读出了古诗的韵味。教师的指导非常到位,引导学生读准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理解,看着老师的手势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紧抓词语,品味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赏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例如,在教学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这句诗时,潋滟一词的理解,在诗中是个难点,抓住潋滟、方两个词,做足文章,结合图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象,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西湖在晴、雨两种气候下的迷人风姿,引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做比,更好的理解了诗意,更好地引导理解诗人苏轼当时的那种美好的心情。

水光潋滟晴方好,一个方字将诗人心中晴日西湖恰到好处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足见诗人文学和文字的造诣之深,不禁让人联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西湖的美,在诗人心中,也许就是这种唯美的感受吧。

这是再典型不过的读诗的方法!没有以词解词的呆板,没有概念界定的机械,一切都是象的激活、提取、呈现和叠映,一切都是情趣、情味、情韵的自然流露。

让学生感受西湖的雨天和晴天的美景后,安排了一次的小练笔:西湖的景很美,但是它毕竟离我们比较遥远,我们生活在美丽的生态城,生态城是不是也和西湖一样,晴方好雨亦奇呢?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笔,写一写你心目中的生态城的美景。

教学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六单元17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全诗的意境整体透出一种空灵的美、含蓄的美、朦胧的美,这种美的格调与韵致,情欲浓淡,存乎一心,各得其所。课堂教学中首先抓住潋滟、空蒙这两个词语知音、明意。再放到句子中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大意。教学诗句时,借助音乐唤醒学生脑海中的记忆,想象古诗描绘的景色,将西湖的晴雨之美扩展至晨暮之美、四季之美,引发了学生对西湖美景的遐想。更为理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一千古一比做好铺垫。

这节课设计了五个版块,视频导入、初读感知、品悟积累、再识诗人、总结回顾,各板块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学生在一次次朗读中、在一次次想象体会中走近西湖、走近诗人,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与爱怜。诗人苏轼在第二单元和学生初相识,在第六单元和学生再相遇,于是对诗人有了一个初识和再识的版块,再识的部分对三年级孩子来说有一些难度,走近一首诗还得走进一个人,课堂扩展了《饮》的其一,还有这首诗和诗人之间的人生关照,让学生看到一个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苏轼。

高品质的教学设计,源自教师对文本新颖独特的解读,教师要在文本中发现学生不易觉察的具有语文学习的价值的要素,并依据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判断将其转化为新颖的设计问题。与平常处见奇崛。形成教学设计的坡度。提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审美性。在这些方面还需要多钻研,多思考,多实践。

在备课过程中很感谢两位教研员老师于老师、阎老师拨云雾 ,指方向、名目标、给方法,一次次耐心指导,感谢李校长每一次的鼓励与指导,也感谢身边同事的无私帮助。

生活中有太多的美好要收藏,希望课堂学习成为有趣的旅行。

14、三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要求:

1.通过口语交际,介绍自己的名字或他人的名字。

2.对名字进行详细的介绍,说清楚其中蕴含的意义。

3.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要勇于评价,学会评价。

教学重难点:

1.表达时要口齿清楚,思路清晰,讲清名字里蕴含的意义。

2.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要勇于评价,学会评价。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一个名字往往都蕴含着父母对你们的期待与希望,你知道自己的名字里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请跟大家说一说!

二、小组合作,交流。

和同学说一说名字的含义或来历,可以是关于自己名字的,也可以是关于他人名字的。听同学讲的时候,如果有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内容,可以向同学提出来。

注意:要学会倾听,有不懂的地方,适时发问。别人讲话时,要有礼貌地回应。

通过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四、全班交流。

1.每一组挑选一名同学,与全班同学互相交流,讲明名字里蕴含的故事,说清父母对自己的期待或希望。注意:口齿清晰,讲述完整具体。

2.听了同学的发言,你有什么感受?

3.讲讲今后的打算。

4.师生共同点评

5.评比:谁讲得最好。

五、作业。

回家和家里人说一说,你从同学的讲述里发现了哪些有趣的事?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并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来体会名字中包含的意义,以及父母为我们起名字时寄托在里面的希望和对我们的爱。并且能够了解一些名人的名字的含义,以此增加语文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示例:

老舍: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是父母所起。因为他出生在阴历腊月二十三那天,离春节只差七天,图吉利,取名庆春是庆贺春天到来的意思,到他上中等师范的时候,他为自己起了一个别名,叫舒舍予。这个字取得很巧妙,他是把自己的姓拆成两半,成为舍予二字。这两字又有讲,是舍我一 放弃私心和个人利益的意思,也有奉献自己的含义。以后他取舍予中的头一字,前面加一个老字,成为老舍,当作自己的笔名。

巴金:当代著名文学家巴金原名李芾甘,生在四川成都的-一个封建大家庭里。父亲做过四川广元县的县官,祖父是这个大家庭的专制家长。封建家庭的丑恶、腐败,社会现状的黑暗、腐朽,给幼小的巴金以深刻的印象。

巴金是笔名,过去传说是从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两个名字中各取首尾二字而来的。其实巴金这个笔名是这样来的:巴金在法国时,曾因身体不好,到马伦河畔的小城沙多吉里休养,顺便在沙城中学念法文。在那里他认识了一个叫巴恩波的中国人。这人翌年投水自杀,使巴金很痛苦,笔名中的巴就是由此而联想的,至于金字则是一位安徽朋友替他想的。他译完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前半部,想用一个比较容易记的字作案名,这位,朋友说出了金字,于是巴金的笔名就流传于世了。

15、四年级上册课文1观潮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课文1观潮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说是教后反思,准确讲应该是线上教学课后反思。

开学第一天,线上教学井然有序地进行着,不知道孩儿们在家里到底学得咋样?课后,我留了一点抄写和朗读的作业,打开学生作业批改,你不得不感叹:好学生就是好啊!认真的书写让我超级感动,一笔一划中你能读出这个孩子的踏实和上进,感觉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我仿佛从字里行间看到这些孩子在冲老师招手微笑呢!赏心悦目的作业真的可以给老师续命啊!

说回《观潮》这篇课文,我觉得太难上好了。这篇文章按照总分的结构,清楚地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时钱塘江大潮的盛况。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该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呢?

方法一:逆向思维教学

老师教学时一般会先出示一些词句,朗读后会问孩子:读到这儿,你的脑海中想到了什么画面?谈谈你的感受。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第二课时的重点段落分析。如果要把语文要素贯穿整篇课文,在第一课时的字词教学环节,我们也可以这样设计:

同学们读到这些词语的时候,脑海中一定会浮现一些画面。老师出示几幅图片,你能不能说出对应的生词?

方法二:归纳言语支架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个要素听起来挺虚的,如何让学生做到对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侃侃而谈呢?这需要老师提供有助于学生表达的言语支架。比如:课文第四段旁边有个气泡,旨在引导学生谈想法的时候把话说完整,并且尽可能多的调动自己的感官,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感受。

如果想让学生的话变得更多,我们还可以适时地鼓励学生采用关键词法、联系生活经验、结合插图等方式丰富孩子的表达。

教学反思2:

《观潮》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平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是:

1.理解重点词、句、段。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抓重点段,领悟钱塘大潮的奇。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天下奇观这个词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感悟钱塘潮的奇,更近一层理解天下奇观。主要抓住课文的3、4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描写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的词语,写出了潮的气势宏伟。如隆隆响声白浪翻滚白色水墙风号浪吼等,运用了比喻、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的景象。再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对观潮者神态、动作的描写,如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又沸腾起来等词语,体会观潮的人数多、热情高涨,体会间接描写的表达方法,感受大潮的奇特。

2.指导朗读,感受雄伟奇特的景象。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接着我进行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重点抓住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塘江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一些,强调指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短语或词语。然后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边读边想象画面,再读课文,感受大潮的奇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统领全文,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潮来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生从大潮的声与形的变化中,就能知道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再让学生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观潮的过程,学生一下子就找到早晨中午一点左右这些表示时间的字眼。本课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是一篇习作的好典范。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三、不足之处

1.字词的学习、理解过于粗略。由于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到课堂学习中,预习的不够充分,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懒得查阅工具书进行理解,对个别词语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阻碍了对文本的理解。这个自学能力在四年级一定要培养好。为高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

2.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待提高。过了一个假期,学生有些懒散,读书不积极,拖长音,不整齐。以至于个体朗读也令人不满意。通过指导,有所改善。以后还要加强训练。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启发谈话:平时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玩?把觉得最好玩的地方和同学介绍一些,并说说为什么觉得这个地方好玩。接着在初读感知后,让学生谈谈读完课文后的体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进行教学,进行引导第一段的学习。然后再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加深巩固。并进行相应拓展,最后让学生在课后找找资料,培养对家乡,对祖国美好景色的热爱之情。

16、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对文中项羽宁死不屈、李清照爱国情怀的赞美、敬佩情感。

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3、理解人杰、鬼雄,明白古诗大意。

4、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体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生价值。

5、了解历史背景,感受民族豪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及李清照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人复杂情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民族之魂,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他们所反映的民族魂是什么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夏日绝句》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夏日绝句》。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五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二后三)板书;有韵味

自己读,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

① 绝句:

绝句?有五言或七言两种。

②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李清照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历城(山东济南)人。她少年时就颇有诗名。她的文学作品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情调活泼优美,主要抒写少女、少妇闺情与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后期金兵入侵,丈夫去世,她只身漂泊,在愁苦中度过晚年,作品情调低沉、凄苦、深厚的故土之情,悲凉的身世之感和慷慨的国家兴亡之痛,一并抒发其中。其词清新俊逸,擅长白描,善用口语,风格独特。我们看看,猜猜这首词是属于哪一时期的作品?(也可出示李清照前期作品,对照让学生发现其不同。)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

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明诗意。)

B、自学古诗

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杰:人中的豪杰。鬼雄:鬼中的英雄,指壮烈死去的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活着的时候,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思:怀念。直到今天,人们还怀

念思忆着项羽,他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逃回江东。

D、请12位同学把整首诗的意思讲一讲。

② 悟诗情:抓住至今、思感受诗的情感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这首绝句,是李清照的传世名作,我们就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之处。请你边读边想,你有什么感受?

你先感受到什么?(项羽是英雄豪杰,他虽然失败,但不屈服。)

你是从哪感受到的?(至今、思:到现在人们还怀念项羽。人们赞美项羽什么?)

C、这首诗为什么写项羽?为什么诗人要至今思项羽呢?深入思考一下。提示:可以结合李清照生活的时代背景来体会,你又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在动荡的年代,李清照亲眼看到宋朝统治者仓皇逃窜,北方沦入敌手,与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人借赞扬项羽来批评南宋王朝的投降、逃跑,苟且偷生的可鄙行径。从诗中,体会出李清照的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所体会的那样,诗人把满腔的爱国情,集中在对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思念与赞美中。你能把诗中含着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诗人深层的含义?(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读下面两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两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6)自学古诗

①介绍两首诗的作者.

②解决字词。

出示: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读词语。

拓展词语:千()万()

③朗读古诗。想一想古诗的意思,想一想这两首古诗的特点?

17、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

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课时:一

课前游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古诗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

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近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个别字意指导.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

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资料: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放古代战争的视频,学生观看,谈感受.

师:是啊,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回和永远不能回家啊.

指导读这两句诗

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    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无数生命的死去,作者感叹生命的卑微读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失去亲人的悲痛,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奈读

指导读

想一想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征人们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同在一轮明月照耀下的征人的亲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③ 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

教师激情引读: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啊,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每个征人盼回家,每个征人的亲人盼征人回家.诗人写出这样的诗句该有何等的悲天悯民的情怀啊.板书:思亲盼归 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 陈陶《陇西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北朝民歌《木兰辞》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我们也写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写话。指名读读自己写的话.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学生读诗。

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尺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学生汇报,教师引读。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整体读全诗。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学生齐诵全诗。

三、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写一个调查匈汉战争的论文

资料一: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资料二:

凉州词 王之涣 凉州词(王翰)

黄河远上白云间, 葡萄美酒夜光杯

一片孤城万仞山. 欲饮琵琶马上催。

羌笛何须怨杨柳, 醉卧沙场君莫笑,

春风不度玉门关. 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军行(王昌龄) 从军行(李白)

青海长云暗雪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

孤城遥望玉门关。 战罢沙场月色寒。

黄沙百战穿金甲, 城头铁鼓声犹震,

不破楼兰终不还。 匣里金刀血未干。

资料三:

出塞曲

台湾 席慕容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著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 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资料四:

《雄关赋》节选 峻青

啊!雄关!

这固若金汤的雄关!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

在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上,在那些干戈扰攘、征战频仍的岁月里,这雄关,巍然屹立于华夏的大地之上,山海之间,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地抵御着异族的入侵,捍卫着神圣的祖国疆土。这高耸云天的坚固的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哪一处没洒上我们英雄祖先的殷红热血?这雄关外面的乱石纵横、野草丛生的一片片土地上,哪一处没埋葬过入侵者的累累白骨!

啊,雄关,它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的英雄历史的见证人,它本身就是一个热血沸腾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

如今,这雄关虽已成为历史陈迹,但是它却仍以它那雄伟庄严的风貌、可歌可泣的历史,鼓舞着人们的坚强意志,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情感。

我相信:假若一旦我们的神圣的国土再一次遭受到异族入侵的话,那位手执大刀的青年小伙子,还有我们的现代花木兰,以及所有登临这雄关的公民,全都会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奔赴杀敌卫国的战场!

18、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雪梅评课稿教材分析反思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雪梅评课稿教材分析反思

教材分析

本篇是一首咏物说理的七言绝句。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说理精辟深刻,很有启发性。尤其评梅之语,入木三分,非梅之知音不可然也。诗人从视觉雪比梅白,嗅觉梅比雪香入手,一色一香,一长一短,观察入微,评判独到。这种写得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巧妙地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揭示了诗人搁笔费评章的真正原因。在作品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是意在言外的,诗人借雪和梅的争春,告诫人们世上万物都各有千秋,无论何人都各有所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文字生动精粹,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2.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3.了解有关雪梅的古诗词,学习梅花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一剪寒梅傲立雪中,雪花和梅花️都是冬天的景物,都是报春的使者,它们各自的长处是什么呢?

图片

顺势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生字词

2.解题+背景介绍

3.听读古诗,边听边想象画面。

4.看视频,思考诗中描写的景物。

读完了这首诗,我们知道了梅和雪的长处分别是:()和()

三、精读

1.课件出示图片

梅花️和雪到底谁更美呢?我们看一看诗人是怎么说的。

学习梅雪争春未肯降

梅花和雪花各自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2.骚人阁笔费评章

诗人放下笔,难以评论她们的高下

3.梅须逊雪三分白

梅花比不上雪花三分晶莹洁白

4.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思考:梅花和雪的优势在什么地方?

香 白

现在我们知道了每句诗句的意思,你能来完整的说出整首诗的意思吗?

梅花和雪花各自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诗人放下笔,难以评论她们的高下。梅花比不上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缺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学完古诗,想一想: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好贵品格。

​​从他们的比较中,你明白了什么?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四、拓展延伸,思维训练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9、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雪梅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雪梅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宋代卢梅坡的这首《雪梅》,是咏物说理诗中的一篇精品。尤其是对梅花的评语,可谓入木三分,非梅之知音不可然也。这首诗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 说理精辟深刻,很有启发性。

诗人在首句梅雪争春未肯降中巧用一个争字,运用拟人的写法,就把梅、雪为争春发生的摩擦,双方都认为自己各自占尽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让谁的情态,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在写法上新颖别致,出人意料。

诗的后两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对骚人阁笔费评章原因的回答,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并且巧妙地写出了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借用梅雪争春告诉人们: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互相欣赏,懂得取长补短,才能达到更完美的境界。

20、四年级上册8课蝴蝶的家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8课蝴蝶的家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蝴蝶的家》是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课文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是燕志俊。这篇课文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以问题与思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

教学中,我遵循着教学目标,先播放一些有关蝴蝶的图片,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蝴蝶的美丽图片,有静态的,也有蝴蝶在胡从中翩翩起舞的动态的,欣赏着着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小生灵们都会向我们一样有着各自的家,蜜蜂的家是蜂箱,小鸟的家是鸟窝,那么蝴蝶的家在哪里呢?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本课是一篇散文,文章语言优美,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没,在教学过程中,我都是以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将读与品词相结合,读与想象相结合,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通过反复诵读,齐读、领读、师生配合读、分读,去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教学时,结合课文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注重语言的训练,并抓住重点词句去品读悟情,例如: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为蝴蝶担心的急切心情呢?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你会怎样做?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一下。我们看哪一位同学说的最好。如果你遇到此类问题,你在语言表达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神态?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课后反思发现:本节课的朗读指导还是有点儿少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才会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去,用语言把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或道理读出来。

教学反思2

本课堂在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品读中思考并解决问题。学生已能够运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文,逐步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

21、四年级上册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评课稿听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评课稿听课笔记

板块一:朗读句子,借助关键句子梳理主要内容

师:同学们,课文大家都已经预习过了,之前让大家读三遍课文,提一到两个问题,现在张老师要来检查一下,看看是不是难读的句子读通了。谁会读?

(依次出示句子,师指导学生读准确,读通顺,读流畅)

师:揭晓了什么呢?来,这段话特别长,哪位同学有自信能把它读好?

生读句子,师指导笕的读音,并告诉学生这是一种装水的器具。让学生猜猜是用什么做的?关注到竹字头,用竹子做的收集水的器具。

师:涨得大大的,涨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四声。河水涨水读三声。最后一句谁来读?

(生读句子)

师:大家看,囚犯的囚字,你一看字形就指导它是什么意思?

生:一个人被关在笼子里。

师:嗯,一个人被关在笼子里出不来,被囚禁了。课文里指什么?

生:课文里被青苔包裹的豌豆。

师:非常好。同学们,接下来张老师要提高难度了。咱们能不能借助这几个重点句子,把课文写了什么简单地梳理一下?你想一想,哪些句子你可以不用说,哪些句子保留,把这三段话连起来说一说,就基本把这个故事讲清楚了。自己在位置上试一试,好不好?

生:有一个豆荚里有五粒豌豆,有一天他们被一个孩子剥了出来,五粒豌豆分别去了五个不同的地方,得到了不同的结果。

师:讲得很清楚。可是没有把五粒豌豆去了哪个地方讲清楚,哪位同学给她添加一点点,这个故事就基本清楚了。

生:有一个豆荚里有五粒豌豆,他们被一个小孩子装到了枪里发射到了不同的地方,想飞到广阔世界里去的和地上打滚的三粒豌豆,他们都被鸽子吃掉了。想飞进太阳里去的豌豆落到水沟了。最后一粒豌豆裹在青苔里生根发芽了。

师:讲得非常好,给她掌声。这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板块二:引导提问 学会提问和筛选问题的方法

师:张老师还布置了一项很重要的任务,让每个同学提两个问题。昨天,张老师已经看过所有同学的问题了,大家的问题总体提得很不错。看看,谁的问题被我摘录到了屏幕上。

师:大家仔细看,他这四个问题,有一个什么共同特征?谁发现了?

生:前面开头都是写的第几自然段。

师:也就是说,他是针对什么来提问?针对自然段来提问。再看,四个问题中,你觉得哪个问题最有思考价值?对于全班同学你觉得哪个问题质量更高一点?

生:我觉得是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小女孩有一个小花园呢?

师:这个问题我相信每个同学都会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有价值。

师:再看另外一个同学的。

图片

师:提问的这位同学,把问题读一下。

(生读问题)

生:最后一粒豌豆的结果为什么要详写呢?

师: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呀。你看林佳龙小朋友提的问题和刚才那位同学提问的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生:不是针对自然段来写的,是针对一个事物的后果来写的

师:也就是说是他读了整篇文章之后整体来提问的。非常好。

师:梳理一下,咱们提问,可以针对部分提问,也可以针对全文提问。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昨天的提问卡。我们来牛刀小试一下。

(生思考,讨论,把问题写在贴纸上)

师:好,现在我们用两分钟时间小组交流。四人小组交流,选出你们组认为最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一到两个。

(生小组内讨论)

板块三:问题引领 探究课文借物写人的奥秘

师:好,现在我们召开一个问题发布会。小组推了谁的问题,谁就举手。把你们的好问题提出来。准备好了吗?现在张老师有一个小小的挑战,看哪一组的问题会和老师的撞衫?

PPT出示:

谁的问题会和老师的撞衫?

生提问:为什么小女孩见了豌豆并就会好起来?

师:哪些组和这个问题撞衫了的请起立。

(生起立)

师:你们跟他撞衫了。但是没有跟张老师的撞衫。请你上讲台,把问题贴到黑板上。针对全文的提问贴树干上,针对具体内容提问的贴树枝、树冠。

(生上台贴贴纸)

生:十一自然段,为什么这一天像一个节日?

师:只不过是一粒豌豆想要开花,为什么说像一个节日呢,是不是。好,贴上去。

生:为什么太阳与第二粒豌豆的身份相称呢?

生:为什么之前说大话的豌豆后来都没有好的结果呢?

生:为什么只有最后一个小豌豆活下来?

生:为什么第四粒豌豆觉得自己是最好的那一位?

(生陆续上讲台把问题便利贴贴在黑板上)

师:他明明在臭水沟里涨得大大的,却认为自己最了不起。贴上去。

生:为什么前面四粒豌豆都有自己的梦想,最后一粒豌豆却无所谓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前面的豌豆有梦想,最后的豌豆却无所谓呢?哪一组也提了这个问题?

(部分学生举手)

师:好了,就提到这里。(师根据主问题和枝干问题整理板书)现在,张老师要公布答案了。谁跟张老师的问题撞衫了呢?

师:谁都没有撞衫,但不要紧。多一个问题,就多一个思考的种子。怎么样去解决张老师和同学们提出来的问题呢?方法只有一个,好好读书。让我们开启问题解决之旅。

师:会不会扫读?(师做示范)

(生开始扫读,思考问题)

师:动作最快的这个男孩,你来说。

生: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豌豆。

师:跟他一样答案的请举手。

(大部分同学举手)

师:有没有不同的观点?

生:后面的话,应该是讲小女孩看到豌豆后的情境。

师:到底是写豌豆还是写人?

生:写人。

师:你确定是写人不是写豌豆?

生:写人。

师:只有一个声音支持他。有没有觉得这篇文章是写人的?

(个别学生举手)

师:我们来看看,到底写了豌豆什么呢。关键看豌豆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从第八段开始到十二段以及后面还有一段,把所有豌豆说过的话标出来。

(生默读课文,标注豌豆的话)

(师引导学生找到前四粒豌豆说的话,并进行朗读指导。)

PPT出示: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师:老五说了两遍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有一个同学说,它这叫没有梦想,谁提的?同意这个看法的举手?其他豌豆都有梦想,唯独他没有梦想。不同意的举手。

生:他有梦想,只是他很淡定,不像别人那么夸张,那么自豪。

师:那么夸张,那么自豪,那么不切实际,那么他的梦想就是我落到哪里我就生根在哪里,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点头)

师:他其实是有梦想的,只是他的梦想和大哥大姐不一样。他们的梦想不一样,他们的想法不一样,结局也不一样。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结局。

PPT出示:

第一粒:落进水笕被鸽子吃掉

第二粒:落进水沟涨得大大的

第三粒:被鸽子吃

第五粒:开出花朵

师:现在我想问同学们,这真的只是在写豌豆吗?

生:我觉得还在写后面的小女孩。

师:这些句子,只是在写豌豆吗?

生:在写人,把豌豆当成人来写。

师:第一类人是怎样的人?

生:很傲娇的人。

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人。

生:傲慢的人。

师:第二类豌豆是怎样的人?

生:特别骄傲、特别自恋的人。

师:骄傲自大不够,还加上了特别。第三类人呢?

生:比较淡定的。

师:或则我们换一个词语,看,这粒豌豆有没有明确的目标,有一种很随意,得过且过的样子。第四粒呢?

生:随遇而安。

师:随遇而安,去到哪儿就在哪儿生根。你看,张老师写了这些词语,一起来读:

傲慢自负、得过且过、随遇而安

师:这篇豌豆到底是写人还是写豌豆呢?

生:我觉得是一半写人一半写豌豆。

师:你这叫刀切豆腐两面光。其实是借写豌豆来

生:写人。

板块四:关注变化 发现豌豆对女孩生命的意义

师:现在请林佳龙,再把你的问题提一遍。

林佳龙:为什么最后一粒豌豆要详写呢?

师:是啊,为什么不详细写写被鸽子吃掉的豌豆呢?而要把这一粒看似胸无大志的豌豆的结果展开来写,而且写了一个动人的动人呢?如果把这个故事去掉,就只一句最后那粒豌豆落在了青苔里,最后开出了花朵拯救了一个小女孩,你觉得这样写这个故事过瘾吗?还值得我们去研究吗?文章最精彩的就是这个部分,我们好好地读。在哪一段到哪一段?好,又一次,一目十行地说,关注有了这粒豌豆小女孩发生了哪些变化,把她的变化找出来。

(生默读段落,勾画小女孩变化的句子)

师:好,我请同学简要地概括地来说一说,不需要读原文,说一说这个女孩子起先是怎么样的,后来变得怎么样了?

生:这个女孩先很虚弱,然后有一粒豌豆在她的窗户边,她觉得好了很多。第二天她又来看感觉很兴奋,她全身都好了起来,快乐地微笑着。

师:眼睛里都闪着光是不是。记得同学提出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是看到豌豆苗探出了脑袋,母亲就觉得这是一个花园?你们还记得这个问题吗?你怎么理解的,一颗豌豆苗,母亲竟然把它形容成一个花园?

生:我觉得他们可能很穷苦没有钱买花,但是这粒豌豆却开花了,让她女儿产生了好感,所有她感觉这几朵小花非常有意义,就像花园。

师:非常棒,这是你的理解。来,继续。

生:因为她根本没有钱买花,但是有小豌豆给她的女儿带来快乐,所以她认为这是一个小花园。

生:我觉得这个母亲希望女儿看到这粒豌豆,这个小花园会好起来。

师:希望女儿的内心也开出生命的花朵。

生:可能是因为女儿从小没有见过花,一直躺在床上,妈妈也没见过,所以豌豆开出的花就是一个小花园。

师:亲爱的同学,妈妈虽然穷,但我想,花园应该是见过的。只不过在她的内心她就把小豌豆看成了一座大花园。所以当豌豆花盛开的时候,小女孩生命竟然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师配乐朗读)

师:为什么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生:因为小女孩平时很冷漠的,今天很开心。

师:像节日一样开心。

生:小女孩已经有一年没有起来了。

师:今天,她终于起来了,像节日一样。

生:因为小女孩病情好转,这一天,感觉像痊愈了,所以像节日。

生:因为豌豆开出了花,她很快乐。

师:小女孩的生命也开出了美丽的花朵。此刻,顶楼窗子旁那个小女孩她的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她的眼睛发着亮光正注视着豌豆花,快乐地微笑着。

师:此刻,豌豆花是有生命的。小女孩也是有生命的。她们会彼此轻轻地说话,来选择一个角色,写一句话。

(生写话,上台分享写话,师点评)

板块五:对比原文 发现原文和选文的异同

师:生命因为有了希望而更加美好,生命因为有了阳光而更加美好。亲爱的同学们,台上所有的问题几乎都解决了。不过你们手里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不要紧,回去慢慢地读,一定能够自己解决了。张老师的问题解决了吗?这篇文章究竟是写豌豆还是写人?

生:写人。

师:借豌豆来写人。好,第二个问题,留待下一节课你们老师带你们探索:这篇文章,究竟是童话还是寓言?如果是我来上的话,我会这样做:安徒生的原文,选入课文时改动非常大。找到原文《五颗小豌豆》认真对比阅读,思考:你喜欢安徒生的原文,还是课文?

(作为下节课探究活动)

22、四年级上册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本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五粒豌豆在豆荚成熟裂开后,飞向广阔的世界后,各自经历了不同的事情。重点描写了第五粒豆落在了顶楼一个长满了平台的裂缝里,默默发芽、长叶、爬藤、开花,给病床上的小女孩带来了无限的愉快和生机,成为了她生活的动力。

昨天晚上在备课的时候,我觉得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有点困难,不知道如何入手。思考半天,正好看见了第二单元的引导语: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意思是学习最怕的是没有疑问,有疑问学习就能有进步。)正好用疑这个字,让学生知道在学习中多多提问非常重要。所以,我们本课的第一步提问是针对课题进行提问,即让学生在读课题的时候养成提问的习惯,也对本课阅读策略提问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教学本课之前,因为这篇童话较长,所以我们首先是通过默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是第一次默读的要求,学生知道了课文的大概内容。第二次默读,我就要求他们边读课文边提问,随便什么问题都可以。(这个时候,主要是让学生积极提问,不论问题好坏,树立学生提问的信心。)我选择了一部分写到了黑板上。

接着学习课文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问题在哪里提的?有没有质量?

第一自然段,我先让学生读第二句,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胡浩彬起来回答说:为什么豌豆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呢?这个问题想对比较简单,孩子们都能够回答出来,我相机跳到了第三自然段,让孩子们在刚刚的问题上,加深一下。就这样,有些部分的问题,我让学生来提,其余学生来回答。他们很喜欢来提问题,虽然有时候提的点和我预设的不一致,我也耐心的引导着。课堂就这样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

教学反思2: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这个单元围绕阅读训练要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课文学习内容和任务的编排有系统性,有设计感,应该能够保障学生熟练掌握提问策略,促进学生阅读思考的能力和品质。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应该教导学生在充分阅读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主动提问,更进一步地培养和训练自己的问题意识。

在本文的课前导语中写道: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这是第一次在教科书中正式要求学生读课文提出问题,所以是常识性的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课后练习中的三个问题,难度相比课前导语来说更大,要求更高不仅要求提问,还要给问题分类,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一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角度,二是通过教科书来提醒,即在小组问题清单的旁边以小泡泡的形式来提醒:可以针对部分,也可以针对全文来提问。还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提出更多的问题,课后第三题旨在通过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3、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评课稿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评课稿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对文中项羽宁死不屈、李清照爱国情怀的赞美、敬佩情感。

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3、理解人杰、鬼雄,明白古诗大意。

4、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体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生价值。

5、了解历史背景,感受民族豪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及李清照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人复杂情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民族之魂,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他们所反映的民族魂是什么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夏日绝句》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夏日绝句》。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五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二后三)板书;有韵味

自己读,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

① 绝句:

绝句?有五言或七言两种。

②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李清照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历城(山东济南)人。她少年时就颇有诗名。她的文学作品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情调活泼优美,主要抒写少女、少妇闺情与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后期金兵入侵,丈夫去世,她只身漂泊,在愁苦中度过晚年,作品情调低沉、凄苦、深厚的故土之情,悲凉的身世之感和慷慨的国家兴亡之痛,一并抒发其中。其词清新俊逸,擅长白描,善用口语,风格独特。我们看看,猜猜这首词是属于哪一时期的作品?(也可出示李清照前期作品,对照让学生发现其不同。)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

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明诗意。)

B、自学古诗

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杰:人中的豪杰。鬼雄:鬼中的英雄,指壮烈死去的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活着的时候,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思:怀念。直到今天,人们还怀

念思忆着项羽,他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逃回江东。

D、请12位同学把整首诗的意思讲一讲。

② 悟诗情:抓住至今、思感受诗的情感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这首绝句,是李清照的传世名作,我们就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之处。请你边读边想,你有什么感受?

你先感受到什么?(项羽是英雄豪杰,他虽然失败,但不屈服。)

你是从哪感受到的?(至今、思:到现在人们还怀念项羽。人们赞美项羽什么?)

C、这首诗为什么写项羽?为什么诗人要至今思项羽呢?深入思考一下。提示:可以结合李清照生活的时代背景来体会,你又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在动荡的年代,李清照亲眼看到宋朝统治者仓皇逃窜,北方沦入敌手,与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人借赞扬项羽来批评南宋王朝的投降、逃跑,苟且偷生的可鄙行径。从诗中,体会出李清照的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所体会的那样,诗人把满腔的爱国情,集中在对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思念与赞美中。你能把诗中含着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诗人深层的含义?(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读下面两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两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6)自学古诗

①介绍两首诗的作者.

②解决字词。

出示: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读词语。

拓展词语:千()万()

③朗读古诗。想一想古诗的意思,想一想这两首古诗的特点?

24、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评课稿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评课稿听课记录

在单元整体备课的时候,觉得《从军行》和《凉州词》可以放在一起教学。这两首诗有太多相同点,也有太多不一样。

上课的时候,很没有想到的是,小朋友会从两位诗人站的地方不一样,这个角度来解析,还非要冲到讲台上来画图,意外之余,也为孩子的主动思考而叫好。

这家伙反思能力非常强,也促进我不断思考自己的教学。谢谢哦!

【教学实录】

一、 单元导入

1. 齐读四单元主题4-5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 请学生阐述理解。

3. 教师明确诗意,介绍虎门销烟的背景故事。由中国近现代屈辱史,唤起学生爱国意识,明确本单元的重要性。

4. 齐读语文要素,浏览单元习作,提醒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人的动作、神态、语言。

二、 初读感知

1. 学生1min自读课文

2. 有信心的学生自愿起立,展现朗诵表演。

三、 研读探究

1. 提问: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回答:①都是边塞诗②都出现孤城③都描写战争

教师点拨:①都可以吟唱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继续找找两首诗的异同,并进行小组交流。

3. 学生发言:

1) 《从军行》中有战争场面。

教师追问:哪一句?生答:黄沙百战穿金甲

追问:真的是打仗的场面吗?生答:不是,是侧面描写。

2) 两首诗的前两句都在写景。

4. 全班齐读两首诗写景的诗句,再男女生分别读。提问:两处的景有何不同?(提醒学生抓字眼)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从军行》出现的景物: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视角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的变换

②品析暗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凄凉悲怆)

③上句的暗对应下一句什么字?孤。(环境会随着人物的心境发生变化。)

④再读古诗。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①《凉州词》前两句是怎样的画面?学生在黑板上画图,分析作者的写作观察视角,分析各景物的前后上下的顺序。

②黄河这个意象,在这首诗中,还磅礴大气吗?不再。(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

③学生发言:还读出了渐行渐远的静态美。

④通过这样的诗句,你能感受出作者王之涣怎样的性格?

大气

平和

洒脱

5. 再次全班齐读两首诗,要求读出情感,读出对诗句的理解。

6. 提问学生,这次读出了什么区别?

A. 第一首:表达决心,慷慨激昂。

B. 第二首:飘逸婉转,思乡之情。

25、四年级上册雪梅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四年级上册雪梅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一

《暮江吟》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雪梅》运用对比的手法,道出雪和梅的长处和不足,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本文的教学重点:1.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仅仅抓几个比较生疏的字词,如这两首古诗中的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仅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词可怜一词的理解;仅仅抓住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夜静春山空中的空、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2.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2)初读诗,正字音。(3)再读诗,清节奏。(4)抓字眼,明诗意。(5)多诵读,悟诗情。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以是自读、齐诵、轮诵、唱诵或表演读,形式多样,重在读出理解,读出感受。有了这些作铺垫后,我们就要直奔本课的重难点,即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经师生讨论,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学生谈及如人的立场不一样,所以评定一个人是好是坏的结果也不一样;犯错误时,自己往往不能发现,总是当别人指出后方才醒悟等等。

3.在反复吟诵中,体会诗情。

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刚开始就让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诗,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让学生在与文本、老师、学生的对话中读一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为零距离走进诗境打下基础。课堂上自主读和互动听读相结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课文,使学生逐步达到读得准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在读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三、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感悟很多,所以预设的拓展的内容没有出示;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怀着浓浓的兴趣投人到学习中去。在学习古诗时,把三首诗词放在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感受诗句所描述的意境。然后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最后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二

《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诗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侧重点,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写不同的事物。而古诗教学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学效果(思效)。

古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诗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试着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这也是古诗教学的重难点。

古诗中有些语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我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讨论,懂得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还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也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教学收获(思得)。

(1)古诗词学习以读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能够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写字环节中若是能够到学生身边单独指导的话会更好。

(2)抓住关键词语加深古诗的理解。比如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比如可怜一词的理解;比如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3)尊重学生的诵读意愿。课上我给足学生时间,放开手脚尽是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达到熟读成诵,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3.不足之处(思失)。

古诗教学说起来简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最大的不足就是课堂局限于三首古诗的学习,没有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古诗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首诗,而应该联系相关资料,拓展大量相关古诗词,横向纵向联系起来体会处处皆学问的道理。

4.改进措施(思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后再学习古诗,要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26、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1.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发挥学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精神,通过同学们自己制定班级公约,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在这节课中,同学们积极思考,认真做笔记,勇于发言,提出不同的看法,能力得到提升。

3.美中不足的是个别同学做的笔记太慢,跟不上全班节奏,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多关注学困生,让他们的能力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教学反思2:

在班会课中,有一些同学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及想法。大部分同学能清楚地表达自己观点,养成尊重他人发言的好习惯,积极参与制定班级公约。但有一些同学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及想法。

班级管理、班集体建设及促进学生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班级公约本身需要根据班级实际动态调整,需要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任课教师持续互动和努力。这对班主任的民主意识、沟通能力、需求识别能力、管理能力等都是一种挑战。

27、五年级上册第4课珍珠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第4课珍珠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1.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把握主要内容时不能再用填空的形式,应该整个问题在开始时放给学生们去解决,并且可以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比如这个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培养快速阅读和概括文章的能力。

2.在解决文章的阅读提示时,我应该扣住文章的主线信赖的产生过程进行分析,而不是单独的罗列显得凌乱。应该把握住身体上的距离与心的距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同学们就会更加容易理解。

3.在文章学习进入到自主探究阶段前,最好将本课的方法再次进行梳理与呈现,帮助学生进一步进行自主阅读与思考。同时在学生发言时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回答,有问题及时指出。

4.文章的学习落脚必须在写,所以文章最后关于写法的整理也是必要的,必须让学生懂得作者的写作思路与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才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反思2

1.通过查找课文相关语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理解、体会珍珠鸟的可爱及作者的情感;

2.通过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和宽容,进一步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内涵,使学生懂得不论是人与动物,人与自然,还是人与人之间,必须互相信赖、理解、宽容,才能和睦相处,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28、五年级上册第2课落花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第2课落花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这节课节奏比较快,开门见山引出课题《落花生》,快速让学生理文脉,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刚开始一个女孩用大段的句子描述种花生,马上有学生补充,抓关键词。这个抓关键词的方法太好使,收、尝呼之欲出。议花生则是在我引导下学生归纳出来,其实我觉得也可以用课文最后一谈来概括。

种花生的篇幅很小,但是种的过程却不容易。学生马上找到种花生的过程,以及收获时的惊喜。附带讲了对吩咐的理解。(这略写的部分会在学生最后结束文章的时候让他们关注详略得当)

之后就是议花生,对于这种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文本,一般还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展现他们议花生的过程。在学生展示过程中,学生的朗读依然多字或少字,没法读出情感。所以还是需要提前预习读。在课堂上让学生评价,学生的评价也比较单一。我从情感上引导,这是我的教学目标,关注语气。让学生再品一品,如争着回答,我问学生:同学们爱吃花生吗?结果大半孩子说不爱,哈哈尴尬了。(可能是花生的口味过于朴实无华了,下次是不是可以课前带点花生及花生做的食品给他们尝尝哈哈)没事,只要我不尴尬嘿嘿嘿,于是我再问:哥哥姐姐弟弟们,你们爱吃花生吗?学生也给了几分薄面,爱。争着回答,你们爱吃花生吗?学生想必能够明白争着回答了。然后对比一开始我的不假思索和父亲说完后那么中的沉思、恍然大悟等等各种意味。父亲的语重心长学生也能感受到,因为父亲的话蕴含着对我们的期望、饱含深刻的道理。读进了对话的情境之中,想象每个人物说话背后的情感后,师生再一次分角色合作读。

父亲说的话当然是教学的重难点,在教育过程中,一次又一次让他们回到这句做一个有用的人,让学生在一遍遍读悟中领会它的意思。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是低估了五年级孩子的思维水平,这段话他们马上就能说出花生最可贵的品质,以及父亲由花生到人的借物抒情的方法。让学生发现父亲表达的奥秘,进行小练笔。

由物到人,学生还找到了好多人与物相似的品质,我再次出示了张桂梅、袁隆平、抗日老兵、防疫志愿者等,不管是默默奉献也好,还是坚守职责也好,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对国家、对社会作出贡献,这就是父亲对孩子的希望,希望孩子和落花生一样做一个有用的人,像他们一样做一个有用的人。

当然,这也是我对他们的期望。

29、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反思

这节课,少了冗长单调的解词析句,但超纲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的要求,并通过吟诵表现之,同时感受到汉语的声韵之美。课堂气氛活跃,我教得很轻松,孩子们也学得轻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播放教学效果视频)

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古诗中的内容用图画展现出来也是学生对古诗形成自我理解和再创造的过程。

当然,在本设计中,有些问题还有值得思考的必要。比如,学生对渔火这一意象缺乏现实了解,所以在根据古诗作画的环节里, 体会渔火传达的思想感情有难度,以致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实现。这启发了我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多做些知识铺垫。

30、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评课稿听课记录

这是一节有设计感的课。

在教学设计中,年轻的说课老师还是花费了一些心思,教学设计中的亮点俯拾皆是。

亮点1

(1)如果陆游只能对儿子们说三句话,留下哪三句?(2、3、4)

(2)如果只能说两句话,留下哪两句? (3、4)

(3)如果只能说一句话,留下哪一句?(4)

这一环节的设计重点凸显了诗中的重点句,比反复强调效果好很多,且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也会记得更牢!

亮点2

补充陆游的另一首诗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将陆游的爱国之情提现得淋漓尽致。

亮点3

在学习《题临安邸》一诗中,一个醉字,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以一字为抓手,引导学生去感悟统治者的骄奢淫逸,高谈阔论,体会当时社会的只顾眼前享乐的社会现象,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那些家伙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亮点4

看到这么美丽的杭州,面对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你们着急不着急?(着急)着急什么?(着急他们这样吃喝玩乐,金兵又会把杭州占领了。)

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担忧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愤怒不愤怒?我们再和诗人一起问一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在全诗学完后,老师有一次抓住诗中的重点句,以排比的方式师引读,生接读,将作者的愤怒、无奈、忧虑表达得淋漓尽致!

亮点5

出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示汴州的繁华,可是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了。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呢?通过这样的对比,更加体现出作者的忧虑及对统治者苟且偏安的不满、愤怒、警告!

31、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评课稿听课记录

⚪导入

上课。

孩子们好,请坐。

点评:老师整节课都是称呼孩子们,听起来非常亲切。

古语云,诗言志,歌咏言。自古以来,诗歌都是人类心灵的窗户。无数爱国诗人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孩子们,你们了解哪些爱国诗歌呢?谁能来说一说,你来。

点评:这几句导入很精彩。

生:我想起了以前学的从军行。

会背的孩子可以跟着一起背一背。

生跟着齐朗诵。

点评:学生的朗读功底非常好,可见老师平时下了不少功夫。

真好,请坐。谁还知道哪些爱国诗歌?

生背夏日绝句。

那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首流传千古的爱国诗歌,南宋诗人林升的代表作。请孩子们齐读课题。

临安是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杭州。

请孩子们读课题的时候注意断词。

再来。(手势引导)

邸(画出)是这一课的生字,我们齐读两遍。

那邸是什么意思呢?提问。

生答。

看样子你做了不少的准备功夫。

题呢?题又是什么意思?

生答:题是指写的意思。

是呀,古人都有题诗的习惯。

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题写在临安一家客栈墙壁上的一首诗。

那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请孩子们翻到162页,第21课。

点评:教师身体放低前倾,亲切温和。

导入环节通过回顾学生们学过的两首爱国古诗入手,一开始其实就点明了这节课的主题:爱国,而看完这节课后回头才发现,这个主题思想贯穿了整节课,环环相扣,令人感叹其设计之精妙。

⚪初读

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练习吧!

好,谁愿意来读给我们听一听?

其他孩子要注意听清他有没有读准字音。

生读。

你把这里面的平翘舌音读得特别准。

我希望待会儿孩子们读的时候也能注意读准平翘舌音。

点评:具体的点评语+引导语。

谁还想再来读一读。

生读。

点评:学生停连节奏读得特别好。

不仅读准了字音,还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孩子们,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题临安邸,预备起。

古诗呢,如同音乐一样,有着它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要读出古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孩子们,有没有信心挑战?

点评:这段引导语很精彩,接下来的朗读指导也是围绕着读出节奏美和韵律美展开的。

那我们先来听一段范读。

播放范读视频。

听完了,我们像他这样练习读一读。自己读自己的。

点评:还没读完孩子们的手就举得高高的了,非常积极。

提问生读。

老师听出来了,你是按照这样的节奏在读。(划出节奏符号)

每一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都是韵脚,我们要拖长一些。这些古诗呢要读得慢一些,才更能读出他的味道来。

点评:通过划分节奏停顿和韵脚来指导朗读。

老师的语言高低起伏,有轻有重,十分优美,声音洪亮。

现在呢,孩子们就按照老师教给你们的小窍门,自己去练习读一读吧,自己读自己的。开始。

点评:没读完孩子们的手又举起来了,太积极了。

提问生读。

读得真不错,读出了节奏美,掌声送给她。

点评:掌声整齐统一,课堂组织做得很好。

还有谁想读一读。

来,马子涵,你来。

声音真清脆,真好听。但是老师想提醒你,如果读的节奏能再放慢一些,停顿能再长一些,就更棒了。

还有谁想读一读。

真不错,读出了感情。

现在呢,老师想听所有男孩子读一读,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预备起。

声音响亮,很有气势。

还想听女孩子来读一读。女孩子准备吧,预备起。

好,我们全班孩子一起来读一读。

真不错,老师情不自禁地都想为你们鼓鼓掌,你们确实读出了它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点评:古诗教学离不开读,初读部分通过个人读、分男女读、配乐齐读来反复朗读,形式多样,指导有方。

⚪精读一

那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意思呢?

老师给孩子们导出了一些词的注释,现在就请你根据注释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悄悄地练习一下。

点评:手很快又举起来了。老师全程姿态端正优美,双手端着放在身前,面带微笑。

嗯,真不错,谁还想来说一说?

生:西湖中的歌舞。

老师纠正:西湖边的歌舞。

嗯,也说得很不错,对不对?

那刚才两个孩子译的时候都把游人译做游玩的人,该不该这样译呢?(划出游人)

点评:这个词抓得非常关键,老师用这个词引出了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引出了这首诗的主要人物达官权贵,再引出了这首诗的情感,实在是妙。

这就需要我们联系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谁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生答。

他说是在北宋灭亡时写下的这首诗,同不同意?

生:不对

不同意,有的孩子说。可能她在收集资料时出了一点小差错,不过没关系,你来说。

嗯,你谈到了诗人的心情,老师也找到了一些资料。孩子们可以自己小声读一读。

好,那我们再来看一看这首诗。游人,你们读完资料后认为应该译做什么?

生答,应该是南宋的那些达官贵人们。

嗯,那就是南宋的权贵们。

那这些南宋的权贵们究竟在杭州西湖边上干什么呢?课文中哪些诗句写出了他们的生活状态?

现在把那两句诗勾画出来。

好,李志野,你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两句诗?

同意吗?同意。

一起读一读。

醉(三角符标出),是什么意思?

生答:沉醉,陶醉。

是什么人沉醉、陶醉了?

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是什么让他们沉醉陶醉了?

生答:美丽的歌女,香喷喷的美酒和饭菜。

还有吗?

生答,美丽的景色、金钱。

是呀,种种都让他们陶醉。

点评:这几个问题设计得很好,让学生说自己的理解,再加以引导,做到了以生为主。

那,究竟是怎样的画面呢?我们一起到杭州城西湖边上去瞧一瞧吧。

播放视频,欣赏达官贵人们饮酒作乐的古画。

是呀,达官贵人们就在这香醇的美酒、如云的美女、美妙的歌舞中深深的陶醉,早已忘记了身在何处。

看着他们老师呢,不由得想起了另一群人你们知道是谁吗?

百姓。

被他们遗留在中原的北宋遗民。

他们过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我们也去瞧一瞧。

播放画面,战火不断,兵荒马乱。

达官贵人们,纵情声色,花天酒地,遗民们痛失亲人,流离失所。

孩子们,看着这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再读这个醉字,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种醉叹?能用你自己的词语来说一说吗?

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烂醉如泥。

是呀,孩子们,在这一群酒囊饭袋的眼中,我们的杭州城还是杭州城吗?

点评:通过播放视频引出第一组对比,达官贵人和遗民的生活对比。教师语言流畅,声音激昂,质问有力,直击人心。

生:不是

手势引读最后一句:直把杭州作汴州。

杭州是南宋的都城,汴州是北宋的都城,一南一北,相隔数千里,这究竟是两座怎样的城市?老师就带着孩子们先去瞧一瞧。

播放视频。(古画配乐欣赏)

师随着视频开始解说,声情并茂。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就是这样一座美丽的城市。它那连绵起伏,如屏障般的青山,那层层叠叠的楼台,那西湖里柔柔的碧波,无不令人心生向往。杭州也是一座繁华的城市,早在南宋时期,它就是一座足以媲美汴梁的大都市了,孩子们,好好地瞧一瞧吧。

汴州又称汴梁,汴京,北宋的都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一座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它的繁华,孩子们可以看那风景如画,街道纵横,人来人往,店铺林立,好一派国泰民安的景象啊!但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汴州已经被活活地断送了,不知道杭州的明日会不会和汴州,一个模样呢?

点评:老师随着视频的这一番解说紧扣课文,将汴京和杭州进行对比。这是第二组对比,两组设计得非常巧妙。教师的解说也非常有感染力,抑扬顿挫。

汴州和杭州都是一样的风景如画,一样的繁华,难怪南宋权贵们会:引导生齐读最后一句。

你从这句诗里读明白了些什么?想一想。

生答担忧及原因。

说的多好呀,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掌声送给她。

生答痛恨及原因。

是呀,无论是在杭州还是在汴州,权贵们都是这样,日日饮酒,朝朝做乐,他们已经忘记了江山,忘记了黎明百姓。

⚪精读二

那孩子们现在再读这两句诗,你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生答。愤怒,怜悯,及原因。

你读出了很多的感受。老师用一个词来概括你的感受,就是怒。

(板书:怒)读一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确实读出了自己的愤怒。

那后面的孩子能不能像老师这样惜字如金,用一个字来表达你的感受?

生答,恨。

板书,为什么恨?恨什么?

把你的恨读出来。嗯,也读出了自己的痛恨。

你还读出了什么感受?

忧。读出你的忧。

读的真好?

还读出了什么感受

怜。嗯,我们可以换一个词,他是在替黎民百姓们感到痛苦,悲伤。

板书:悲

那你能读出你的悲吗?读一读吧

点评:用四个字精准概况情感,并抓住情感进行朗读指导。

诗人林升也和孩子们一样,他为南宋权贵们的花天酒地而怒,为他们的不思进取而恨,为杭州城的明天而忧,替黎民百姓而悲。

孩子们,现在我们在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吧!

读到这里,老师不禁想起了南宋另一位诗人陆游的那一首秋夜将晓出篱门饮凉有感。在这首诗里,诗人写道(出示)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清兵肆虐,遗民泪尽,国破家亡,民不聊生。

陆游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遗民们已经整整盼望了65年了。

一年过去了,读:遗民

可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们干什么去啦?

读:暖风

十年过去了,读:遗民

可那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们干什么去啦!

读:暖风

整整六十五年过去了,遗民们读:遗民

可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

读:暖风

南宋权贵们在西湖边上花天酒地,乐不思蜀,什么江山,什么黎民,他们全然抛在了脑后。可我们的遗民们却在苦苦等候着,等了一年又一年。我们的诗人陆游,直到死的那一天,他都没有等到。

而我们的北宋遗民们,直到南宋小朝廷被元朝所灭,他们也没有等到。(痛心)

点评:这个环节是整个课堂的第一个情感高潮部分,非常精彩,教师结合陆游的诗进行对比教学,一层一层地推进情感,学生不自觉地就在朗读中加入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情感体验。老师的引导语言也声情并茂,步步推进,情绪高涨,直击人心。

孩子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首诗的第二个句子。

齐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是一个问句,谁问谁?

生答,诗人问达官贵人。

谁愿意替诗人问一问?

生读。

问得真好。

老师现在就把这些南宋的权贵们请到了我们的课堂当中。(出示图片)

谁愿意走上前来问一问他们?

生指着图片愤怒地读。

老师也把南宋皇帝请到了我们的课堂当中(出示图片)谁愿意像何伟乔那样指着鼻子来问一问他?

真棒。全班孩子,我们一起来问一问!

点评:这个设计是第二个小高潮部分,非常生动精彩,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指着这些权贵们的图片,把这句诗的情感读得淋漓尽致。

是呀,北方山河沦陷,遗民受苦,南宋权贵们却在西湖边上花天酒地,饮酒作乐,眼见如此,诗人不由得质问生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不由得怒骂生读:直把杭州作汴州。

孩子们,你从中感受到了诗人一颗怎样的心?

生答:爱国;忧国忧民

嗯,这个词用得真棒。

板书:忧国忧民

诗人林升只是一介文人,空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是无处施展。唯有将诗歌言志,将满腔爱国之情都化做了这一首生齐读题目。

⚪精读三

孩子们,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这首古诗,来读一读。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好。自己练习再读一读,读自己的。

老师呢,想请孩子配上音乐来读一读。

何伟桥读的是声情并茂,多有感情啊,掌声送给他!

谁还想向何伟乔挑战,再读一读?

你的朗读听得老师的心都揪起来了,你把诗人林升的那种悲和忧读得是淋漓尽致啊!

还有谁想向他们挑战?

从你的表情,从你的朗读中老师能够感受到你那满腔的怒火和痛恨,你读得可真好,掌声送给她!

全班孩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题林安邸,预备起?

真棒,老师都想情不自禁地为你们鼓鼓掌,自己给自己鼓鼓掌吧!

点评:深入分析完古诗的情感后,再自由读、个人读,感受更加深刻,老师的点评语也更加具体精彩。

北方山河沦陷,百姓受苦,面对如此的情况,无道昏君沉沦了,无耻佞臣堕落了,但与此同时,一位位爱国志士站起来了,除了林升以外,南宋还有无数的诗人,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篇,孩子们就让我们饱含感情,一起去读一读吧!

出示三首古诗。

范成大在州桥当中如此写道,读。

陆游在示儿当中这样感慨道,读。

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读。

点评:最后进行了主题拓展,加深对古代文人爱国思想的体会。

类似的爱国诗歌还有很多很多,下课以后可以去做一些收集,我们可以在班上开展一个爱国诗歌的吟诵比赛,好,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

下课。

32、五年级上册26课忆读书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26课忆读书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整堂课学生的自主读书能力提升明显,通过口语交际和课外资料的拓展,真正落实了大语文观。不足之处有整堂课上老师的引导太多,学生放开的几率不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没有打开。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在品词析句上下功夫,会引导学生积累能引导读书方法的句段,为学生的语言交流夯实基础,还会涉及有深度的问题,或者引领孩子们进行句子比较和分析,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望在下次教学中注意。

教学反思2: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总是对自己的课不满意。下课时,总有一种羞愧的感觉,我怎么上的如此差劲。与我想象的差远了,真么好的课文,我却上不精彩。

就如今天冰心的《忆读书》,每天大力提倡读书的我,应该将这篇文章上成激励孩子们读书的课。但我觉得平平淡淡,可能还是没有深挖作者的缘故。如果给她们讲讲那个年代,女子上学的不易。那时候女孩子不能上学,识字的人凤毛麟角,不得不听受命运的安排,做一个弱女子。

读书好,读书让冰心成为了大作家,不仅自食其力,还能利用自己力量改变了许许多多贫穷孩子们的命运。她写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繁星春水》等等作品,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多读书,只有博览群书,才能获取人生需要的知识,进而感受读书的乐趣。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无不吸引我们去热爱读书。

读好书,是我们不断获取幸福体验的源泉。书有好坏之分,好书好人,坏书坏人。引导同学们读好书,走上人生光明的途径!

《忆读书》,能否引导同学们爱上读书,是我这节课本想达到的目的。但我觉得自己没有达到教学目标!

33、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吟诵对比,了解词之特点

1.同:由同类思乡诗《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出《长相思》

2.异:诗与词的区别

3.读出题目的味道:理解思

评:比较诗词异同,共感思乡之情,读出诗词的味道,词味到文学味,提升阅读品味与审美情趣。

二、多重诵读感知词之音律

1.读准读通全文,强调更,古时记时单位,这里指一更又一更,读出这种长久。

2.圈出韵脚:程 灯 更 成 声

特殊行

3.师生合作,读出押韵,读时把韵脚拖长,读出味道

评:正确理解关键字更,准确理解诗意,诵读是词之教学根本。课标高段要求学生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停顿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找到词之韵脚,读出韵味,为理解内容,正确把握诗意奠定基础。

三、移情想象,体悟词之意境

1.借助插图、注释和想象交流词的意思

2.王国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听师配乐范读,学生想象上阕画面

3.想象遇到的困难

4.上阕内容概括为行之难

5.想像下阙的画面

音乐引读助想象

6.概括下阕内容思之切

四、体会诗情

1.你觉得词中的哪个字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碎

2.纳兰的心都碎了

3.引读升华情感

评:入境入情,行之难到思之切,引读激活想象,碎字形成张力,给学生强有力的震撼。

五、知人论世,体察词之内涵

1.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2.了解作者纳兰性德:满清第一词人,渴望建功立业。

3.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与寂寞交织在一起,化作了长长的相思。

评:由词到人,角色置换,文本、作者、读者产生共鸣,理解诗词意境。

六、组词赏读,回味词之情韵

1.出示以长相思为词牌的组词,发现了什么?

长相思

南唐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长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每一种词牌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

3.长相思这个词牌最适宜表达思念之情。

4.纳兰性德的这首词被誉为古今思乡诗词中的经典,请背会这首千古绝唱。

34、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父母之爱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父母之爱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一、设计意图

这次口语交际训练要求学生就课本中的三个小故事发表对父母的爱的看法,同时还要求学生联系生活,讲述生活中与文中三个小故事类似的事,再谈谈自己的想法。文本中的三个小故事简单明了,在生活中容易找到类似情形,不但为学生口语交际有感而发提供了情感的感触点,而且为学生联系生活讲故事开拓了思路。本次口语交际内容父母的爱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且仍然是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近,而且课本中也提供了可感的材料,学生是有话可说的,但是学生要从不同角度深刻地理解和感受父母的爱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挖掘父母对爱的典型事例较为不容易。学生在口语交际中不能关注细节,进行细致描述,容易说大话空话;也较难从各个角度回忆,讲述故事,发表看法。另外由于口语交际教学相对薄弱,学生的倾听习惯和能力也有待加强。

三、教学中的得与失

经过一段时间的口语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在这节课中,我反复引导与鼓励学生,使他们较为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与看法。在授课中,我发现,一部分学生还是不敢说话,怕说错话,怕说得不好,这时,老师就要多鼓励学生,从和他们的简单交流中找出让他们张嘴的突破口,不断启发引导他们把话讲清楚说具体,进而做到得体。还有就是当学生感觉自己无话而说时,老师要创设情境,比如我在引导学生分享和父母之间的故事时,就搜集了一些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片,再加上老师的生动介绍,相信一定勾起了学生对往日的回忆。这就是创设情境,打开思路。另外,口语交际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提高了,所以教师要把口语交际渗透在平常教学的点滴中,对班级的每位学生的口语能力要有熟悉的了解,然后进行深入的学情分析,这样才能制订出完善有效的口语教学方案。让学生在点滴中无形地锻炼口语的表达,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使之说话表达清楚、得体,应对自如。

35、五年级上册19课父爱之舟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19课父爱之舟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作者父亲简介。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 舟就是小船,载着父爱的小渔船。

3.吴冠中父亲简介,出示词语:

卖茧子 卖猪 粜稻

4.他赚什么钱?(辛苦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农民兼教员,在农村没有一个父亲是容易的,他为我做了哪些事呢?出示句子,指名学生读。(卖茧子给我买枇杷吃)

2.读课文,找出父亲为我做的事情,完成阅读单。

做万花筒、买热豆腐脑、送我报考无锡师范、雨雪天背我上学、摇船送我上学、

3.再读一读。

4.课文写了为我做的,这就是父爱,体现在一件件事情中。他从不花冤枉钱,为了我花钱

5.他宁愿自己省吃俭用,这就是天下的父亲,

6.这些小事中体现出父亲对我的爱,作为儿子,体会到这种父爱了吗?

7.哪几个词感受到父亲的爱?(早已深深体会到)

8.他怎么做的?(不肯加钱换房间)

9.齐读,读这两个关键短语,一个是心里想的,一个是做的,体现了懂得父爱。

10.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我体会到了父爱,画出来。指名说。

三、抓细节,品读父爱。

1.对父亲点点滴滴的爱非常感动

2.课文第九自然段第一句话,齐读,哪个词说明他已经理解父爱了?

3.齐读课题,父爱体现在一件件寻常小事中,真正理解父爱,心中有特别的滋味心酸。心酸,你有过的举手。

4.课文中我在什么时候体会到心酸?自己大声读三遍。

初小毕业时,我考取了鹅山高小。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就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都不大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

(1)指名读,看看哪里出现心酸?心酸的是什么?为什么心酸呢?指名说。

(2)挣你钱的不易,对父亲的依恋,这种心酸说明我长大了,懂得了,懂得了什么呢?请写下来。指名说。(挣钱不易、钱都花在我身上、期望、独立生活、坎坎坷坷靠自己迈过去、关爱和期待)

(3)小结。

(4)再读: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都不大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

5.出示学习内容:

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渔船,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始,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但我也睡不好,因为确确实实已意识到考不取的严重性,自然更未能领略到满天星斗、小河里孤舟缓缓夜行的诗画意境。船上备一只泥灶,自己煮饭吃,小船兼作旅店和饭店,节省了食宿费。只是我们的船不敢停到无锡师范附近,怕被别的考生及家长见了嘲笑。

(1)哪些细节让我有心酸的感觉?用一个词写在学习单上。(停船、摇橹、泥灶、缝补棉被、小渔船、背影)

(2)小结。

(3)再读,把心酸的感觉读出来。

6.出示内容:

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1)指名读。

(2)齐读。

(3)这只小船能画出来吗?为什么?指名说。

(4)表达了对父亲怎样一种感情?还包含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指名说。(父亲已去世愧疚感激)

(5)小结。

7.齐读课题。画不出来为什么还说父爱之舟?指名说。(文字可以表达出来)

8.小渔船是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带着父亲的辛劳,让我勾起了往事,父亲对我的爱,用爱送我到成长的任何角落,到达人生的彼岸。

四、把情感藏起来写。

那一年初夏,父亲卖了茧子,我跟他路过一处水果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指名学生读自己的作品。

2.老师点评。

3.学生修改。

4.再读作品。

五、总结全文。

36、五年级上册17课松鼠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17课松鼠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1、了解说明对象松鼠的特征与习性,培养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

2、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3、体会科学小品文生动、准确的语言。

针对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我通过完成填空、自我介绍的环节,先对松鼠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与习性。再通过你说我猜的环节,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完课内的知识点之后,学会迁移和灵活运用。

2、在梳理完文章内容之后,让学生思考《松鼠》一文运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在学生答出逻辑顺序后,带领学生明确逻辑顺序的概念,同时简单复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以达到第二个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文章是如何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3、在再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通过比较辞海词条和课文《松鼠》第二自然段对松鼠的不同说明,来体会《松鼠》一文语言的生动性。在对比阅读后,学生表示更喜欢课文第二自然段对松鼠的说明,因为辞海词条的语言平实,对于学生来说稍显枯燥,《松鼠》一文的语言更生动形象,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说明文的语言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遵循一个原则准确。在辞海词条中,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松鼠的体长。在《松鼠》一文中,经常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我利用板书将文章的结构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作业布置方面,学生在当堂练口头作文的基础上,如果能补充介绍小动物习性或其他方面的特点,就能写成一篇生动形象的科学小品文。回家后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写在大作文本上,将学生的口头练习最后落实在笔头上。

5、学生的情感培养方面,我在教学的最后对《松鼠》一文进行了总结和升华:布丰写松鼠,不是完全用客观主义的态度来写,而是带着亲切的情感,用形象的语言替它们画像。所以整篇文章语言生动,饶有趣味。对待万物,我们应保有一颗温暖的心,有真爱,才有美好。

在整节课中,我认真落实了听说读写,围绕着中考考点来设计提问问题。总体来说,预设的教学内容基本完成,各环节的用时和预设的相差不大,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积极主动。

作为一名新老师,面对公开课,心情是忐忑紧张的。在讲课结束后,我结合课堂观察和评课时各位老师的评价,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反思,课文《松鼠》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如下:

1、专业行为表达:从指标的数据来看,指导学生阅读和朗读有4次,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有3次,指导学生分析评鉴有1次,指导学生读写结合有2次,引导发现并解决问题有1次,点播思考问题的路径有2次,进行思维方法指导有1次,用文本指导审美有1次,重视人文熏陶有1次,讲授精彩之处有3次,重要知识解释准确有1次,关联旧知识和课内外迁移有2次,强调重点恰当有1次,板书运用恰当有3次,点评学生到位有2次,纠错及时有2次。根据具体数据进行分析,因势利导培养使命感方面,由于文体的关系,在教学中有缺失。

根据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专业行为表达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在讲解的过程中,有些环节可以放手让学生们去完成,比如自我介绍时,我担心学生找不到关键词,就自己先作了漂亮一词的示范。后来我课下和学生聊天的时候,发现漂亮恰恰是他们最感兴趣的部分,所以在学情分析上,还要再下功夫。

(2)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要更有针对性,要学会抓住学生回答中的重要信息,进行总结,不是简单地评价很好、不错等词。对于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和引导。

(3)预设性过强,引导的语言过多,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用词不够准确,语言不够精炼,有些时候话语过于重复啰嗦。

2、媒体应用行为:从指标的数据来看,投影预设的课件页面有9次,现代媒体运用有11次,投影学生学习成果有1次,播放声像资料有1次,阅读教科书内容有5次,完成教科书活动有2次,教师板书有4次。根据具体数据进行分析,纸媒教材运用、传统媒体运用和现代媒体运用效果都为等级A。

综合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媒体运用行为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课堂导入播放海绵宝宝的片段,使学生较快进入情境,幻灯片重点突出,板书条理清晰。但在播放幻灯片和书写板书时,有时会出现延迟的情况,所讲内容和幻灯片展示没有及时对应上。

(2)由于文体限制,利用实物模型教学和电子模拟实验没有出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3、核心素养培育行为:从指标的数据来看,语言积累丰富有11次,解读文本精当有3次,表达阐述到位有2次,联想想象丰富有1次,思维发展与提升有5次,探究有理有据有2次,收获审美体验有2次,发展审美体验有2次,口头书面创作有2次,文化传承与理解有1次。根据具体数据进行分析,文化视野与增强使命感这两个方面在教学中都呈现得较少。

综合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核心素养培育行为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在审美鉴赏和创造方面,让学生对比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和生动,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热爱自然,善待万物。文化传承和理解方面有所欠缺,这与《松鼠》一文的文体有一定的关系。

(2)文本解读详略得当,但在语言品味板块,留给学生思考感悟的时间还是有些短。对于作者如何做到生动地说明小松鼠这个问题,应该留出较宽裕的时间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之后再进行回答。

4、师生交往行为:从指标的数据来看,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有8次,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有8次,教师提问全班回答有5次,学生回答教师理答有4次,学生质疑教师解答有1次,学生交流互相评议有2次,指导学生讨论或辩论有2次,教师激情感染有3次,班级气氛热烈有2次,个体表现突出有3次,教师点评用语有针对性有3次,教师点评用语有激励性有2次,有理有据纠错且保护学生自尊心有1次,进行形成性检测有2次,及时反馈检测效果有2次。

综合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师生交往行为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语言具有感染力,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比重较大,学生对文本的主动思考和探索还是少了一点。教师提问,个体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较多,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学生互评较少,这个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加注意。

(2)在点评过程中,针对性不够,很多时候重复使用很好、不错、非常好等词,没有很好地抓住学生回答的重点,并及时地进行总结。

(3)教学预设方面可以更灵活些,不一定要学生答到幻灯片上预设的关键词,对学生多元的想法和感受再包容一些。

5、课堂提问行为:从柱状图的数据来看,问题指向性明确,没有模糊不清的问题。问题类型方面,描述性问题的百分比为43.33%,判断性问题的百分比为23.33%,论证性问题的百分比为6.67%。获得答案的途径方面,42.86%靠阅读教科书和资料,54.29%靠学生思考,2.86%靠学生谈论。应答方式方面,80%为个人应答,20%为集体回答,无合作交流。学生应答水平方面,74.29%的应答基本正确,25.71%的应答正确有逻辑。教师理答方式方面,48.48%为直接评判,48.48%为追问和补问,3.03%为组织评议,无批评或不理睬的情况。课堂提问与学生应答情况总体来较好。

综合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课堂提问行为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问题明确,针对性强,难度适中,学生基本上都能回答出来。问题类型多为描述性问题和判断性问题,论证性问题的比重较低,问题的类型较为单一。

(2)获得答案的途径多为读书和思考,应答方式多为个人回答。在课堂问答方面比较缺憾的地方是缺少小组讨论。在课前预设时,关于说说辞海词条与《松鼠》第二自然段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这个问题,我预设的是学生先集体朗读辞海词条,女生再朗读《松鼠》第二自然段,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来回答问题。结果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我太过紧张,在学生自行比较后就让个人来进行发言回答。教学结束后,我觉得这个疏漏是可以避免的,在今后的公开课教学中我也会调整心态,以更好的状态来进行教学。

去年六月,我从上海回到家乡,来到昆明三中,转眼一年,秋去春来。怀着对昆明三中的向往和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憧憬,我捧着一颗炽热的心重返校园,完成了新的人生角色的转变。我听过晨光中最动人的读书声,我看过灿若云霞的三月樱花,我在星光下静静聆听风穿过操场的声音。我遇到了我教育生涯的第一届学生,他们调皮可爱,也认真踏实,在愉快的校园生活中,我与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进步。我遇到了帮助我成长的老师们,我在三中的大家庭里被爱和温暖包围着,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在三中积极向上的氛围里,我督促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我坚持阅读教育类书籍和期刊以拓展自己的视野,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在学习和培训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打造自己的源头活水,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和道德修养。

这次公开课,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在准备此次公开课的过程中,我有过困惑,有过迷茫,每次磨课,都是一次蜕变,都是一次成长。感谢我的师傅陈玉英老师,安抚我焦虑的情绪,一遍又一遍耐心地听我讲课,每一个细节都提出改进的建议。

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反思是面莹澈的镜子,在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就要及时地去调整和改进。我会将此次公开课的收获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去,不断向老教师学习,不断完善自己,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站好站稳三尺讲台。

37、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草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草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远客部分,我问学生:为什么把前来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学生的回答就多种多样,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接下来的问题是:蒙古族人民见到原来的客人,为什么不下马交谈,而是立刻拨转马头?学生们同样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与学生共同评价,教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教学反思2: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远客部分,我问学生:为什么把前来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学生的回答就多种多样,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接下来的问题是:蒙古族人民见到原来的客人,为什么不下马交谈,而是立刻拨转马头?学生们同样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与学生共同评价,教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

38、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之江南春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之江南春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难点:透过《江南春》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古诗抓景物写出江南春天的特点,让学生由景物来感受自然之美,有景入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这首诗中,诗人由景物来表现自然地美,又由景入情,流露出为国担忧的淡淡哀愁。这种感受学生不太容易体会到,因为这高于六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展示江南美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看完图片的感受,说说自己看到的美景。

2.引入主题。诗人杜牧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江南春景图。(激发兴趣)

(二)知识讲解

3.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读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语调的轻重、语音的延长以及停顿等。)

4.圈画景物,明意悟情。

(1)学习前两句诗赏今。

①圈出诗句中描写的是景物,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千里]这里的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绿映红]绿叶映着红花,这里用颜色指代景物,给人丰富的联想。如绿叶衬红花,桃红映柳绿。

[水村山郭]傍水而居的小村,依山而建的城。

[酒旗风]酒旗迎风招展。

②说说这两句诗是从哪些感官来写景物的。

明确:听觉莺啼 视觉绿、红、水村、山郭、酒旗 触觉风

③再读诗句,说景色。

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④透过这些景物你仿佛想到了一个怎么样的江南春天?

课件展示:我仿佛看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我仿佛听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我仿佛闻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我感受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花红柳绿、莺歌燕语、鸟语花香、充满生机)

你在这样的春景中心情是怎么样的?作者和你的心情是否一样呢?

(愉悦、轻松、快乐

(2)学习后两句诗怀古。

自读后两句诗,理解词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①体会情感基调:这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还是愉悦的吗?你们知道这是因为什么吗?学生展示收集的背景资料。教师及时补充背景知识:

南朝 公元420年至589年,是东晋灭亡之后隋朝统一之前存在于我国南方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的总称。这一时期,当权者曾大兴建设寺庙,祈求神明保佑。由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让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杜牧生活的时代 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国家渐渐衰落,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而当朝的统治者却仿效南朝,大建佛寺,想祈求神灵保佑,永保江山稳固。

诗句中的哪些地方最能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的伤感、担忧?

(四百八十寺、烟雨中)

交流后明确:这两句诗的情感基调不是愉悦的,而是伤感的、担忧的。诗人在赞美风景秀丽的江南时,暗含着对国家命运深深的忧虑。借景抒情的写法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②理解背景知识后,再读这两句诗,感悟诗人的担忧。

理解诗意:

昔日到处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此时作者心里会想写什么?

示例:诗人可能在想:希望通过建造寺院保佑江山的稳固是不可能的,南朝修了那么多寺庙都灭亡了,物是人非,我们的国家竟然还在仿效这种做法,这不仅不会巩固国家的统治,相反,会加速国家的灭亡啊!

③引导学生带着感情重读全诗。

过渡:同学们,你们能尝试读出作者的赞叹之中隐含的哀愁吗?自己先试试。(再指名读。)

(三)课堂巩固练习

5.带着感情,吟出诗韵。

看着花红柳绿感受着鸟语花香的杜牧想:

齐读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

看着江南山村喜爱美景的杜牧想:

齐读诗句水村山郭酒旗风。

看着细雨迷蒙的寺庙忧心忡忡的杜牧想:

齐读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

看着细雨迷蒙的寺庙关心国事的杜牧想:

齐背诗句多少楼台烟雨中。

(四)小结

诗人杜牧用了28个字的向我们展开的是千里江南春天的美丽画卷,寄托的是对江南春景浓浓的爱和淡淡的愁。学了这首诗,你们是否已经感受到了作者那份独特的情感了呢?那么就让我们伴着《江南好》这首曲子,带上对江南春天的喜爱之情为这首诗配上一幅你心中的江南春景图吧!

39、六年级上册17课盼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7课盼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大问题意识是我们讨论与交流的主要内容。本篇课文以雨衣为线索,写了小女孩蕾蕾得到雨衣、盼穿雨衣、穿上雨衣这个充满童心童趣的故事。我们聚焦在作者是怎样写出盼的心理的?第一次试讲,我重点落在了朗读与梳理情节,在主要内容上,出现了理解性错误。另外,王院长指导我列举事例是写出盼的心理活动的方法,教师不可越俎代庖。于是,我和学校业务领导、老师共同探讨,第二天又进行了第二次试讲,对于朗读环节加入了指生分段读文,找一找心理活动的语句,着重指导关键句的朗读,分析语言、心理、环境描写的妙处。这些也都是第二次试讲以后有所发现。对此,有个心得,教学经验往往是每一次试讲以后才出现的,并且旁观者清,执教者本人不但要选择性吸取建议,还要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这样才能自然的去教学。

试讲第二次的第二天,来到额如小学正式讲课,孩子们的课本中没有预习,课文很干净,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不能表达的很到位,但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不能拿尺子去衡量他们,所以我努力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去激活文字,读出小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我看来,一节课的成败与否,都不能归咎学生,教师才是要多多反思,他们是一张张白纸,等待教师去唤醒,用智慧去点拨,课后尽管身边的认可很多,但心底里仍然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对于如何写出盼的心理描写的这个点,还是没有落实啊!所以,从那天以后到现在,我一直在思索怎么打开这个点,这段时间看了于永正的《儿童的语文》这本书,对于理解学生和解读文本,貌似有了朦朦胧胧的认识。对于《盼》这节课的第二课时,我想应该有这样的教学思想,就是站在六年级学生的语文知识经验来搭梯子,实现更深一层的学习目标如何写出盼的心理,具体思路为:

1.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即写了什么。

2.学生默读课文能够发现作者运用了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这些方法才将盼的心理写得有趣生动。

3.运用个性化阅读的语文教学理念,圈画批注。

4.小组交流。(这次出课仍然有许多感悟)

5.全班交流。

6.总结。写好心理并不难,贵在运用事例和真情实感。

我想这样的教学思路就突出了教学重点,即如何将盼的心理写出来的。作为教师真的要有大局观,学会取舍。多有预设,并运用儿童的语言去揭开孩子心中一个又一个谜团。另外,一课一得的点,落在哪,怎么落?这也将是我以后思索的问题。

学贵有疑,经常对学生说的话,如今也用在了我自己身上,问题越多,想要研究的也就越来越多了......

教学反思2:

《盼》是六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选自作家铁凝的第一本出版小说《夜路》,是一篇儿童文学类的小说。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记述了得到新雨衣,渴望下雨到愿望实现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课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想要穿上雨衣的我对雨天的渴盼,穿着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这篇课文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画面,文中的我心底的渴盼更能触动孩子们的心灵,表现了童真童趣。

一、研读教材、精心设计。

根据教材及学情特点,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研读文本,加深感悟;(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二、回顾课堂、浅谈得失。

文章内容符合孩子的心理,学生在课堂上有着浓厚的兴趣。一节课下来,整体感觉字词处理的特别好:验收预习,在检查预习中中发现问题,然后重点读音纠正,生字孩子们把握难点,在这一环节重点指导书写了嚷、唇、酱,酱字不但指导了书写,还讲了字源字理,有助于孩子理解记忆。这节课的第二个亮点也就是孩子们在课堂上词语读得非常的有非常好,有感情,有温度,有声音,有色彩,所以在读文章中引起共鸣的段落,读的也特别好,读出了真情实感。遗憾的是第三环节把握课文的内容,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围绕主题课文通过哪些事来突出主题,我运用了速读的方法,因为六年级第二单元已经已经练习了速度,但是因为我们是初步接触新教材,孩子们虽然掌握了方法,但是还不熟练,在这个环节用时最长,这篇课文比较长,所以总结这篇课文有哪些事例突出中心用时15分钟,孩子们总结的也不到位。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中,我还发现我有一点限制了孩子的思维,本来孩子总结事例就比较难,但是我用短语的形式来限制了孩子,孩子这一段时间的发言积极性不高。反思过之后,我觉得孩子把握主要内容能说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这一节课,浪费的时间就在于概括事例这个环节。同时补救的方法就是课前把课文读熟练,预习到位,这样可以有效地达成第一课的目标。第二节课让孩子们能够自由发言,围绕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教学。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因为本文的语言浅显精炼、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所以在一开始讲课,我就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们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走进课文,学会在读中感悟。另外,本文以盼为题目,文中始终围着盼这条线索写出了我盼望穿上雨衣时的不同的心理活动。通过引导学生体悟个别语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种心理,从而引起共鸣。

三、再度研读、课堂重建。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之前成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更多一点的时间来读文,用心关注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发言交流,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另外,在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环节时,教会学生如何提取关键信息,如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语段及文章的内容,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40、六年级上册15课金色的鱼钩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5课金色的鱼钩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前不久,我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执教《金色的鱼钩》一课。在设计本节课时,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尝试一:直奔语文要素

本课是略读课,课文特别长,为了突出略读课的特点,我摒弃了逐段或分段理清内容的老方法,直奔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根据人物的外貌、神态和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确定了以下教学任务:

首先学生浏览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描写老班长的外貌、神态和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从中可以看出老班长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学生汇报,教师总结,最后学生写一写想对金色的鱼钩或老班长要说的话。这一节课的内容仅此而已。整节课没有老师的课文讲解,没有深入理解重点词句,只有学生的交流汇报。

尝试二:把时间还给学生

整节课在时间分配上,我先用13分钟给学生研读课文,用不同符号画出描写老班长的外貌、神态和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从中可以看出老班长是个什么样的人?再用5分钟分组交流,接下来用10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汇报并总结,最后用12分钟时间观看短片,完成小练笔。整节课中,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占30分钟。

尝试三:换个角度练写话

本课主题升华环节,播放视频《鱼钩的自述》,从鱼钩的视角讲述故事,体现老班长的品质,再让学生把想对金色的鱼钩或老班长说的话写出来,从不同角度体会和表现人物品质。

收获一:轻松的课堂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希望轻松而有收获的课堂。在这节课中,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轻松二字。一节课的效果不在于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我在这节课中没有讲解知识点,只是引导交流,学生在交流中自我感悟,各有所得。学生在学习感悟中体会到课堂是自由的天地,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学得轻松。

收获二:思维的升级

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受教师预设的牵制,很少有创造思维,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一个小小的领域,不能从多方面思考、体会,获得的知识技能也是有限的。在本节课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老班长是个怎样的人。如有的同学从老班长的外貌看出他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班长,有的同学从老班长的语言描写中看出他是一位舍己为人、忠于党、尽职尽责的老班长我感受到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如果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放飞,一定会有预设之外的精彩。

一节课只有40分钟,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要教些什么,是我们首先要想好的。内容多了,学生只学到皮毛,过后若无巩固练习,那只是做了表面文章。教的内容少了,浪费了时间,没效率。所以我们要衡量好教学内容与时间的搭配,不可为了完成任务而强求。作为略读课,首先,要给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检验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研读和思考。其次,教师要调控好、引导好学生学习的进程,分组合作探究,可以有效解决个别学生学习进程较慢的问题。

教学反思2: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本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教育,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了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训练简要复述故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一、给学生足够时间自主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四道题,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小组中的成员可以互相讨论,时间是8分钟。这4道题是这样的:(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是金色的吗?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3)本文的哪些内容让你深受感动,找出来,并说一说让你感动的原因。(4)把描写老班长神态的语句找出来,并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讨论的也很热烈,与平常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合作展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派一名代表上台来展示本组自主学习的成果,老师给予适当的评价。这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欲望,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事实证明,学生的表现出奇地好,他们的发言简直可以用妙语连珠来形容。

  三、提升小结。这个环节既是老师对课堂情况的总评,也是课堂的延伸。当学生谈了自己在这堂课中的收获时,我适时地总结了一下,并提了一个要求。我是这样说的:在长征途中,还有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我们准备组织一次长征故事会。几天后,这个故事会开得很成功,同学们都踊跃上台,争着讲述自己搜集到的故事。

  教学中,我们不仅把课堂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以前我上这类课文时,要么叫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解决课后习题,要么直接将课后习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这两种做法都存在许多弊端,前者是一味的放,让学生在读课文和做习题时增加了难度,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到位,往往不能准确地回答问题,一遍,两遍老是不对,结果搓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后者则没有充分地给学生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只是被动地接受答案,并不知道课文里讲了些什么,问题的意思是什么?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依靠老师说答案的懒惰思想,不再主动地朗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而运用自主式五步教学模式避免了这个弊端。

  另外,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那就是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去质疑。这样,就使得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不是那么主动。记得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如果学生无所疑,无所惑、无所求,那么,老师的启发是不会生效的。所以,我觉得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作为主导的老师还应该给他们质疑的机会。

41、六年级上册13课桥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3课桥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在本次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我听了3节课,每位教师都对教学过程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展现了自己的教学风采。因为同在五年级,所以我黄浩老师所授《桥》印象特别深,下面我就对这一课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这篇课文语言简练,结构简短,这节课说课老师主要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议一议等语文活动,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体会老汉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优秀品质和人格力量。

在本课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处理的特别好:

1.抓住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在教学时,说课老师让学生找出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学生很好地抓住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等句子,充分感悟了当时危急的情况,对人们当时的恐惧之感就体会更深刻了。同时说课老师还注意到了修辞方法的指导,环境渲染写作方法的介绍,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2.设置矛盾,老汉的大山形象品读到位。如: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那么,当时老汉的揪和推;小伙的瞪和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说一说,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

3.感受人们的哀思与崇敬,理解生命桥。说课老师在课堂结尾设置问题: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并拓展延伸了解了新时代的像老汉一样的优秀共产党员,从而深化了主题。

42、六年级上册12课故宫博物院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2课故宫博物院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故宫博物院》是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三单元的略讲课文,单元目标是针对性阅读,而本课的指导性很强:

一、正文前有一个导语,明确提出了两个学习任务:

(1)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2)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

二、本文以四段材料展示相关内容,各有侧重点,且形式多样,有说明文,有记叙文,有网页截图,还有平面示意图。

因为有了这些便利,我对这堂课的印象深刻。现将第一个任务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开篇,我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根据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要求很明确,指令分明,所以在完成教学任务(1)时,黄玉辉、廖锦标等几位同学得意地提示大家可以模仿材料四来画,完全不需要耗费什么精力和时间。我欣赏他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但批评了他们枉顾教学目标、急于求成、投机取巧的学习态度。有了这段插曲之后,全班非常安静,非常配合,教学秩序也顺利了。

在教学中,我先组织学生带着第一个任务快速浏览全文,去分析哪些材料能解决这个任务,且一边浏览一边勾画相应的语句;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分享阅读成果。在交流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去了解各材料的大意,从而筛选出哪些材料可以用来解决任务(1);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材料一的写作顺序、结构,划分段落并概括主要内容。

接着,我让孩子们带着这些心得仔细阅读材料一,要求边读边画路线图。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学生还是会忍不住去模仿材料四,总有依赖和侥幸心理,我及时制止,并明确:自己根据阅读所得画完路线图后再和材料四核对,查漏补缺,回头再读文本核对、纠正。刚开始学生还是很不习惯,在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淫威之下,他们不得不为之,看得我不禁暗自偷笑。所以,我在掌握进度大致接近尾声时喊了暂停,现场示范如何根据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去分析与任务有关的段落和关键句子,根据这些提示边画边确认,在画、纠正、读的循环过程中一步步完善路线图。

看起来啰嗦、耗时耗力的教学过程,孩子们却很享受,投入度极高,很多学生情不自禁激动起来,巴不得来黑板上画,但我不能在此时将主动权交给他们,因为示范教学注重第一印象的深刻。此时,就连平时投入度较低、容易走神的学困生也伸长了脖子看着黑板上的草图画了擦、擦了再画

看起来这是一个错漏百出的绘画过程,但我和我的学生却非常快乐。作为语文教学的方法强化课程,我自动摒弃了教学课时的规定,抱定要完成教学目标的初心。我引导着孩子们在这种游玩、给老师纠错的喜悦当中完成方法的内化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不按常规出牌的课堂,但在教学如何让学生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学习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堂有效果的课。

教学反思2:

《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是一篇比较典范的说明文,课文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学习这篇课文,既可以从中获得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可以增强我们对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产生自豪感。文中使用的说明顺序和文章的结构对我们学习、写作说明文都具有指导性。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故宫博物院全貌,能够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以及找准作者的立足点;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首先告诉学生有关作者的情况,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完成课后故宫建筑的简单示意图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注明各部分的名称,我想这应该是很简单了,因为文章思路很清晰,它是按游览者参观故宫的顺序,由南到北依次介绍说明。5分钟过去了,令我无语,大部分学生没能完成示意图。看来同学们印象并不深刻,我想在学生的脑海里没能形成对故宫博物院的整体印象,对一些方位词的理解也不到位,看来课堂上只靠老师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是不行的,更需要引导式的学习,该让学生自己完成的老师坚决不能代替,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来完成,并且日后要经常复习巩固。

2.重点在研读介绍太和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在讲解过程时,能抓住文章重点进行讲解,尤其从课文第五自然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壮丽的特点。如:金黄色、青蓝点金、贴金彩画、金锁窗。第六自然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第七自然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作者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详略结合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让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要学习作者这种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3.本课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比较简洁,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同时又不过分突出该手段的替代和渲染作用,效果较好。在课后作业部分,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游介绍故宫博物院,这样的课外练笔设计可让学生复习课文内容,补足课堂上没有讲解的景点内容(如:后三宫等),另外,又可锻炼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文本探究中,不断质疑为什么采用这种说明顺序,怎样采用这种顺序。学生在深入探究中明白必须根据说明对象来确定最合适的说明顺序。在空间顺序说明时注意确定立足点和准确的方位词。在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进行说话训练,学生比较容易学会。

三、不足之处

文章第五至第八自然段是课文重点,没有很好地自然地安排体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特点。学生对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重点介绍,由于课前学生资料查阅不够,阅读文本不够深入,讨论之后依然没有到位的答案。另外,学生在说话训练中立足点过渡不自然,没有准确使用方位词。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脚印片段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接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中的结构层次。然后以小导游的形式介绍参观顺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学习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太和殿),详略分明,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最后以空间顺序写一篇说明文,介绍我们的学校,或者自己的家、自己的房间。

43、六年级上册25课少年闰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25课少年闰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今天的《少年闰土》,自我感觉上得还可以,比原来随意发挥的课堂强很多,全面完成了教学内容,重难点也有所突破。

1.《小小少年》的歌曲引入,介绍一位更厉害的少年闰土。这是教案上面的导入,其实直接从介绍作者导入,效果更好。

2.很久没有在课堂讲字词,5年级开始训练学生自学字词,但是有部分学力不足的同学,可能根本没有自学。其实6年级的学生自学字词,基础没有问题,但是梳理一下,效果显然更好。特别是一些难字,那些学生就是不认识,有些会写错,这部分工作主要就是为那些学力不足的学生做的。当然做了,效果确实好很多。

3.初读课文,弄清楚课文里面的主角闰土有什么特点?(机智能干,见多识广,活泼可爱)

4.再读课文,那么课文怎么写出他的这些特点的呢?(具体事例)

找事例,读事例,分析事例。

重点:4个不知道;四角天空。

5.落实较好的点一:印象中的闰土第一自然段,读,讲景美,人美,从美学角度分析构图之美,颜色之美,词语修饰之美。

6.落实较好的点二:扩展《故乡》,讲了二点,一是成年闰土的样子和少年的时候对比,问:为什么?二是闰土对作者的称呼老爷的分析。

总的说来,作为日常课堂,本课还是完成较为成功的,从后面的《导学案》作业情况也可以看出来,当然也许是凑巧,讲的几个拓展内容,正好里面都有,毕竟备课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导学案》作业。

教学反思2:

这节课,自己课前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课堂中,尽量让学生多思、多说,让他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丰富课文的内容,整体上感知教学内容,认识少年闰土的形象,体会他在鲁迅心中的美好。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自己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后自己百思不得其解,鼓起勇气请教了宋助理和张助理,两位老师的话让我如梦初醒,恍然大悟。

宋助理幽默、风趣的语言,巧妙的比喻,让我明白了:教学是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学生们第一次学时,兴趣盎然,充满期待,然而第二次,老师再墨守成规去讲他们学过的课文时,孩子们只能勉强配合,强装兴趣,预期的效果肯定达不到。因此,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情,知道孩子们想学什么,你才能知道自己要教什么。此外,宋助理说,一堂好的语文课,一定要懂得角色转换,只有让孩子们在情境中学习,把自己当做故事里的人物,学生才会真正体味到乐趣,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鲁迅是本有字之书,一定要透过文字,感受它的力量。

张助理和蔼可亲、巧妙引导,她首先肯定了我这堂课背后的用心,鼓励我:这课堂整体不错,从课堂的表现中,可以看出老师有认真研读、精心设计,想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孩子去思、去说,但已经上过的课文如何去上,这是她在听课时也在思考的问题。课后,她整理了自己的思路,并分享给我,告诉我每一个环节应该怎样设计,如何转变角色,让孩子们自己成为课堂的小老师,老师只要适时引导、点拨,如何在学习课文重点内容时,将课文推向另外一个深度和广度,让孩子们在这堂课中能够学到真正的东西。

44、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评课稿听课记录

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评课稿听课记录

1、设计独特,充满智慧

这是一堂智慧的语文课。对六年级课时观念把握十分到位,善于挖掘教学资源,调控教学流程,处处显示了教育机智。由黄河导入到初读古诗,学习重点诗句,品悟情感,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老师基本功扎实,,教师有目的的教,学生有目的的学,以单元学习目标为立脚点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学习古诗方法,联系旧知、主动唤醒,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学习方法。

2、以读促悟,以读促思

阅读是语文课的灵魂,思维是语文课的血肉,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李老师一改古诗常规教学方法,打破古诗学习的承接点,通过朗读体会古诗的情感,反复朗读把握古诗的语感;找出古诗学习的生长点,让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注释、图片感受古诗意境;拓展古诗教学的延伸点,深层次挖掘文本,如微课(古诗中的用典)的使用,是基于学情的多媒体教学应用,不仅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典故还能拓展。

手机扫码阅读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雪梅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