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

学习分享 2024-02-12 17:38:05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

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

  听了黄老师和孩子们上的这一课,令我感受特别深。首先他们的课堂体现了以下教学理念:

  1、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黄老师的课,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得知识。

  首先,在读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这个课题,你要提什么问题?学生提完问题后,老师引导孩子那就带着同学的这些问题读课文。像这样的导入初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读课文,主动地寻找答案。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其次,在梳理完全篇课文后,老师引导孩子细读第一段时,教师用了这样的语言:读读第一段,读着读着,你感受到了什么?黄老师就是这样引导着孩子,自己去读,自己去思考、去感悟,去表达。

  最后,黄老师还很注重课内外相结合。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差的教师只教语文知识,好一点的语文教师教语文学习方法,最好的教师提供学习资源。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使课内外学习相结合,作到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黄老师在学生感悟第一段后问:鲁迅是谁?你了解吗?学生说完,教师趁着补充介绍鲁迅,重点介绍了鲁迅的文学作品。又在课的最后几分钟拓展内容,引导孩子读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谈自己读到和悟到的,为本课的教学做了适当的延伸。黄老师总结时还激励孩子们课外去读鲁迅的作品。

  这堂课告诉我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抓重点字词感悟句子,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情有感而发。

  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是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阅读教学注重培养语感,学习感悟,突出感情,淡化技巧。黄老师在教学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这一句时,先让学生说说失声痛哭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说说已有的生活经验我们会在什么时候也会失声痛哭?学生说:亲人去世时被爸妈批评时内心有委屈时等等,接着老师话锋一转而这里的人为什么会失声痛哭?学生个个很有体会,表达的淋漓尽致。最后老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进行朗读训练。黄老师在这个环节里没有过多强调哪儿重读,哪儿换气,哪儿抑扬顿挫等技巧,而是引导学生体会失声痛哭,然后谈感悟,带着感悟读出学生自己独特的感受。学生也有自己的思想,看法和生活经验。对句子的理解体会也各不相同,所以读出来的感情也就不相同。

  3、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初读课文前,老师先让孩子读读这个单元的学习提示,向单元提示学习读书方法,使学生读前有一个很好的参照,要怎么去读。这样做,对高年级学生是很有必要的,他们已有一定的阅读积累,能按照方法读、思。

  在交流句子感受时,学生说:我从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这一句话中感受到鲁迅先生生前很受人爱戴。老师追问:那你是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该生回答后老师又说:有些同学把这些词画出来,真好!这一处,教师随机把抓重点词体会句子涵义的方法水到渠成地教给了学生。

  4、注重课堂的整体性,层次分明。

  整体性首先体现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这堂课是第一课时,教师安排揭题后初读,在检查中梳理了课文,在学生心中初步建构鲁迅的形象。然后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第一段,最后是拓展阅读,直到学生心中的鲁迅形象清晰深刻。

  还表现在课堂面向于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使他们各自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习得、有所提高、有所发展。虽然个别学生没有发言,但是他们在认真倾听同学们的讨论表达,并通过朗读表达了他们的体会。

  这一堂课的优点还很多。总之,黄老师的课是一节很值得我学习的课。

2、小小的船评课稿

《小小的船》评课

听了xx老师执教的《小小的船》这节课,感觉整个课堂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符合我们学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高效课堂模式,注重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课堂扎实而有语文味。她的课堂有这样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一 有效而富有特色的组织教学

大家都知道作为低段,最重要的就是课堂上的组织教学,它不但只是课堂教学的保证,更是孩子学习生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开始。从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在短短的两月时间里,她的组织教学是扎扎实实地在抓,而且抓得很好。她的课堂上组织教学形式不是一层不变的,是多种形式。她的课堂组织教学是很自然的,结合教学展开的,不是脱离实际的形式,在她的课堂上没有1、2、3快坐好这些我们经常用的公式化的口语,她的每次组织都是很自然很贴切,渗透到了教学的每个细节里。在课堂上呈现的是非常有组织有纪律的状态,能做到这点是很不容易的。

二 教学环节很有特点

1教学环节清晰干净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她课堂的教学环节,还能清晰的记得是三个大版块:识字;写字;读好课文。课堂教学讲究环节精,环节少。王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到了这点的。而且在她的每个环节的处理和过度上,目的是非常明确,环节和环节的过度是非常自然的。

2每个环节落实、适合低段教学

我们来看这样几个片段:

片段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晴朗的夜晚你能看到什么?(课前准备)出示蓝天图,学生边说教师边贴星星月亮。星星在蓝天一闪一闪,多美啊!有一位老先生写了一首儿歌来赞美它!引出课题,激发起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纷纷被这神奇的月儿迷恋住了,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字词的出现,王老师在本环节的引领中又把握住了几个难点,从读音中进行区分,比较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对生字词的朗读也是层层深入,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并且重点指导好轻声的朗读技巧。在这里,王老师以小小的、弯弯的、闪闪的、蓝蓝的几个特殊形式的短语进行训练。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得很好。

片段二:对识字的处理,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

先学,打开书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把课后的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来,多读几遍,想想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后教,王老师在本环节的引领中又把握住了几个难点,从读音中进行区分,比较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如:教学坐字时,除了让学生注意读好平舌音之外,根据字形遍儿歌记忆。一个人走进门双人坐在土地上两个小人坐在地上聊天学生学得有兴趣也记得牢。又如教学弯字,教师弯下腰让学生说它的反义词记字也是理解词义,再让学生组词加深印象,并且随机总结了识字的方法。当堂训练,出示练习:在正确的读音后面打对勾。

片段三:对正确的朗读课文的指导。

对生字词的朗读也是层层深入,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并且重点指导好轻声的朗读技巧。在这里,王老师以小小的、弯弯的、闪闪的、蓝蓝的几个特殊形式的短语进行训练。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得很好。

片段四:写字的过程

让学生观察了见的书写、再练习见的笔顺、再讲田字格、再观察见在格子里的放置、再示范它的书写、学生描红、学生独立写。在写的时候,不是提笔就写,先巧妙的引出握笔姿势,再谈写字姿势,再要求安静写。。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走扎实。步步注重语文学习的习惯:观察的习惯,书写的姿势等。

从以上四个片段,我们可以体会到,王老师是非常注意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去落实语文教学的目标,注重孩子的习惯培养,从细微处把孩子的基本功抓扎实。这是非常可贵的。

三 注重习惯的培养

我们每个老师经常都谈论到,这个孩子习惯太差其实静下心来反思,我们会发现,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受到了他习惯的影响,这样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那些成绩落后的孩子往往就是习惯非常差的。因此,每个教师在自己的心里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习惯的黄金时间,我们应该抓住。而作为低段是关键中的关键,教师应该把注意力多放一些在这里。那课堂教学是落实习惯培养的好地方。

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发现她在这个方面是做得非常好的。精心的习惯是她做得最好的习惯,可以看到她课堂上是非常安静的,孩子们在安静里也是在认真的积极的参与的。现在我们都感觉到孩子们非常浮躁,就是因为孩子静不下来。而语文学习是一门特殊的科目,静是学习语文非常重要的基础,静静地思考,静静地读,静静的写只有静得下来的人,才能真正体会语文的美。

当然我也有一些建议:

课文读还没到位。读的训练层次还没出来,读的形式还不够,读的时间还不够。读的效果没达到。在一些环节处理上速度太快,还不够扎实。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指出来,共同学习。

小小的船评课稿第二篇:

《小小的船》一课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童诗。它同时被多版教材所收录,足见其魅力之所在。全诗共四行,描绘了一幅非常美丽的夜空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标》提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低年级的语文课上更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喜爱,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结合课标,我在本课教学中主要想体现以下几点: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节课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乘着月亮船遨游夜空的情境开始我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着美丽的夜空,继而又紧接着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么美丽的夜空缺少了什么?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美妙的情景中。

   在揭示了学习的内容之后,我又带大家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飞上月亮船,听,月亮船里传来了一首歌,那便是我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小小的船》,动人的旋律、美丽的画面使学生进入了触目可及的童话世界!在这样的情绪下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起了课文。

   在认识文中的生字时,我又使生字出现在小星星的身上,让学生感到要想和小星星交朋友一定要认识它身上的字,使认字的环节趣味化。在学生学习完课文,我又引导大家一起再唱一唱《小小的船》这首歌,既是一种紧密联系课文的课中休息又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加以升华。

  二、引发想象,培养能力。

   这首诗虽然简短,却有着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结合教材特点,抓住了文章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联想的能力。设计了几处想象点:

   如:这么美的夜空缺少了什么?

     你在月亮船上看见了什么?

     你想对夜空说点什么?

     你坐在月亮船上还想看见什么?

     我抓住这些想象点,既培养了学生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节课我们努力创设着完整而美好的意境,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童话般的世界里,感悟诗歌意境,大胆联想、想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扩大阅读,向课外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把教材作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范本。这节课,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完课文后,又安排了夜空给大家送礼物的环节,让学生在课上再学习积累一首有关月亮的小诗歌,一方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更主要的是使学生能接触更多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

    但基于自己能力有限,许多设想在课上没有能够很好的体现。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学生朗读的训练方面,形式过于单一,齐读多,其他形式的读没有得到充分的练习。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还可以让他们加上动作、表情读一读。再有,对学生的朗读没有指导性的评价。导致学生读书没有大幅度的提升,没有层次感。

    有些教学环节落得还不是很实,比如学生回答错了,马上就让他坐下了,这样他还是一知半解。应该请其他同学帮助他之后,让他再说一说,看他是不是真正掌握了。

    此外这节课明显的感觉到学生的能力跟不上,今后在学生能力培养上还要自己好好的下一番功夫。平时带学生多读一些好的文章,积累词汇的同时,培养孩子们的语感。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想真正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只教好课本上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在朗读指导方面,还要加强个别辅导。在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要培养孩子听请老师的要求后再行动,真正的学会听讲。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首先自己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语文功底。而在这方面我还要不断的努力,丰富自己。现在自己离这个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比如课上还有用词不够准确的地方,今后自己一定不断努力,避免这种错误的出现。

  总之,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力求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训练中能够有所提高。但在实际授课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我会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继续努力、改进!

3、我要的是葫芦评课稿听课记录

《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 )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我要的是葫芦》。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我第二课时的教学进行说明,请各位老师给予指导。

一、说教材

《我要的是葫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专题,选编了一组能给人以启迪的故事,其意图在于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

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种葫芦,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但隐含的寓意学生一时难以领悟。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承载的语文能力训练内容,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学历水平,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和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过程和方法:学生通过在多方式朗读训练过程中感悟语言,积累词汇,获得情感的熏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阅读,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喜欢阅读,并从文中了解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我想说明的是,我认为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在这里,为了表述上的方便,我把三个维度分开,并不意味着在教学中要分项落实三维目标,不当之处请老师们指正。

教学重点:学生在多种朗读训练中感悟语言,积累词汇,获得情感的熏陶,从而爱上阅读。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了解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善于表达。通过一年级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能对浅显的语言材料有所感悟,具有语言的学习和交流的欲望。本文的语言描述浅显易懂,学生通过结合图片多读,一般都能较容易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同时也不难发现种葫芦的人得不到葫芦是因为他不治虫,但这些都是表面的认识。故事隐含的深刻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容易理解。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学,在屏幕上演示植物的根、茎、叶子和果实之间的关系,学生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也自然而然地明白植物生长所需的必须条件。不仅突出了重点,而且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

三、说教法

教师设计教法最终是为了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组织一节有效的语文课没有唯一可行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综合运用有利于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教法。为了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采用以读代讲、变序阅读等方法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试图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读读、找找、画画、想想、说说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另外,由于这篇课文是寓言故事,学生很喜欢读,教学中才有不同形式的读,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从而把握课文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本课识字教学的目标已经落实,同时,孩子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作了以下设计:

(一)图文结合,体会情感

我首先出示两幅插图,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与插图相对应的内容读一读,提醒学生边读边想:插图所描绘的和课文文字讲述的内容是否一致?

这里,我这样设计试图借助课文插图,让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再上新台阶。

然后,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小葫芦为什么都落了呢这一问题。学生读了课文,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得到答案:是因为叶子上有了蚜虫,小葫芦才慢慢变黄,一个个落了。

顺势,我抛出 叶子上有蚜虫,种葫芦的人是怎么想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变序阅读,品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这个重点句子,体会种葫芦人的心理。

课件展示以下问题,引发学生探究:

a.一天,种葫芦的人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而可爱的小葫芦还在,他心里想

b.对,是叶子上有虫,又不是葫芦上有虫,我才不在乎呢!他心想

c.比较读:把这句话换成:有几个虫子不可怕。好不好呢?(男生读感叹句,女生读陈述句,读中体会其不同语气。)

新课程倡导个性化地解读文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要以文字表面的既定答案限制学生思维,不能以自己的理解替代学生的理解。种葫芦人为什么会认为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狭义地就文本文字来理解,答案很明显:我要的是葫芦。但是,这里却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因此,我这里设计的a、b两个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我让男、女生分别朗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这组句子,通过体会感叹句和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所要表达的感情的强弱也不同,让学生体会到种葫芦人对叶子上的虫子并不放在心上。

在学生深入揣摩种葫芦人心理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悟种葫芦人的自言自语和与邻居的对话,感受他一心只想要葫芦不听别人劝告的固执。

我想,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理解为什么叶子上的蚜虫会导致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这个问题会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利用课件演示了植物的根、茎、叶子和果实之间的关系,孩子明白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必须条件,对课文的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情感升华,体会寓意

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要靠读才能体会到的,而要真正实现情感诵读的愿望,必须用理解奠基。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学生已经明确这一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对种葫芦人所犯的错误也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齐读,读出自己的理解感悟,使学生对课文寓意的理解在朗朗诵读中得到升华。

在学生读得情感涌动之时,我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来归纳寓言的寓意,随后趁机出示课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的看问题,要弄清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三)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这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始终以发现者、探索者的身份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满足了他们实现自我的学习需求。我想,文章学完了,但孩子意犹未尽,因此,在最后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供孩子们课后写话:(可以二选一,也可以两题都做)

1.如果你是小蚜虫,听了种葫芦人的话,你会怎么想呢?

2.想一想:种葫芦的人看到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的一种很重要的辅助手段,好的板书能将复杂的课文内容、课文知识结构体系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凸现出来。这一课的板书,我选取了文中的几个概括主要事件的词语展示课文脉络,以引起学生重视或加深教学的印象。

我要的是葫芦

叶子(长满) 葫芦(可爱)

不治

长虫 落了

我要的是葫芦评课稿第二篇: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的一篇寓言故事,讲一个人种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不管,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该寓言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喜欢读寓言故事,另一方面则是故事富含哲理,可以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学情分析:

低年级的孩子,他们聪明活泼,领悟能力强,善于表现自己,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很好的理解课文。根据以上教材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三、教学重点:

  1、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四、教法与学法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由于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学生很喜欢读,因此,教学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再加上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去领会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故事、激趣引入。

一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很有趣的课文《棉花姑娘》,谁还记得里面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七星瓢虫帮棉花姑娘捉走了叶子上的蚜虫,棉花姑娘露出了笑脸,可是,假如那天没有七星瓢虫的帮助,那么棉花姑娘会怎么样呢?今天学习了《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你就会知道答案了。

(二)、字词过关,整体感知。

根据课标中指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基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变序学习,质疑过程。

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同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小葫芦长得可爱?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出更喜欢葫芦的人是种葫芦的人。通过他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葫芦突出葫芦的可爱。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同学学习下面的内容。让每个自然段环环相扣。

让学生发挥想象,引入第四自然段的学习。如果你也有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你希望它秋后长成什么样啊?课文中这棵可爱的小葫芦到底怎么样了?

(四)、研读过程,解读原因。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通过我会读、我会说、我会演来深刻体会故事主人公的错误看法,让学生逐渐明白葫芦叶子和葫芦果实密不可分的关系。

(五)拓展交流,续编故事。

1、学了课文之后,叫学生学生说说如果第二年种葫芦的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他一定会注意什么呢?通过拓展延伸,使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七、板书设计。

叶子上长蚜虫 他不治

可爱的小葫芦 小葫芦变黄落了

邻居劝他 他也不治

4、5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5的乘法口诀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5的乘法口诀》导学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九第1~3题。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学生在初步学习了乘法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安排的,是乘法口诀的起始课,课上借助情境图,通过数数与动手摆的直观手段,帮助学生依据乘法有意义列出乘法算式。通过学习,进一步为学生学习乘法计算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是第一次让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和所学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用数学 内容。虽然学生是初次接触,但对乘法意义知识的理解学生并不陌生。相对比较学生在观察中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前面的乘加乘减图文应用题还简单一些。学生们感到学习困难的应该是用语言表述清楚解决问题的思路。虽然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也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了训练,但也只是通过情境图去感悟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列算式。本节课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述信息和问题,以及自己解决问题时的想法(思路)会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熟记5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运用5的乘法口诀求积。

2.通过观察、操作、尝试、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西游记》吗?上课之前我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好吗?我们都知道孙悟空很了不起,本领可大了,会七十二变。 有一天,孙悟空遇到很多妖怪,一个人对付不过来,怎么办吗?孙悟空突然灵机一动,他先拔了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变了五个猴子,又拔了一根,又变出五个。他连续拔了四根,每根都变出五个猴子,结果把妖怪打的落花流水。(慢)

提问:我的故事讲完了,你听明白了吗?你能根据上面的故事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怎么解决呢?只要你掌握了今天的本领,相信你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加油!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学习5的乘法口诀。

揭示课题:5的乘法口诀。

二、新知讲解

(一)编口诀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小棒摆出了三角形,正方形,五角星等很多漂亮的图形,现在老师要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把漂亮的小伞.

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是怎么摆的我们一起来摆一摆。

(1)哪位小朋友起来数一数,告诉大家摆这把小伞用了几根小棒?(5根)出示摆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板书5

2、那是几个5?我们用乘法算式该怎样表示?(15 =5 51=5)出示

得出两个乘法算式15 =5 或者51=5,因为1个5还是5,所以1乘5得5, 5乘1也得5。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把这两个算式编成一句口诀:一五得五 (齐读一遍)

一五得五就表示1乘5或5乘1等于5,我们习惯把较小的数放在前面。板书:一五得五

3、观察你和同桌一共摆了几把小伞,用了几根小棒?是几个5?怎么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呢?(25 =10 或者52=10)你是怎么知道等于10的?(5加5等于10,或有的同学用口诀)板书5+5=10

同学在计算乘法的时候,都是把乘法变成加法,求出和来写在积的位置上。

25=10或者52=10表示什么意思?(2个5相加是10)

25=10或52=10表示2个5相加是10,2个5相加可以简单地说成:二五,得数是10,直接说成一十,编成口诀就是二五一十。

4、如果再添一般小伞,也就是三把小伞是用了多少根小棒摆出来的呢?是几个5?怎么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呢?(35 =15 53=15)你是怎么知道等于15的?

35=15或53=15表示什么意思?(3个5连加是15)。这两个乘法算式表示3个5连加是15,仿照二五的口诀想想,这一句口诀该怎样说?(三五十五)

5、小组讨论:那同学们观察这三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和规律?(每句差5,也就说第一个因数是5,第二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多一,积也一个比一个多一。)

6、那根据我们找出的规律,摆四把这样的小伞要用多少根小棒?(20根小棒)怎么用乘法算式来表示?( )你能编出口诀么?(四五二十)

7、那5把小伞呢,怎么用乘法算式来表示?( )你能编出他们的口诀吗?(五五二十五)

现在我们把5的乘法口诀学完了,要注意:①在编口诀时,如果积不满十,要在积的前面加一个得字。②口诀要用汉字书写。

(二)、记口诀

1、刚才我们得出了5的乘法口诀,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2、跟老师对口令。(教材52页第三题。)

一五( ) 三五( ) 五五( )

四五( ) 二五( )

3、根据第2题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4、看乘法算式说口诀。

(1)53=15 (2) 15=5 (3) 52=10

(4)45=20 (5)55=25

从上面的题目可以看出,只要我们牢记这些口诀,大家算起乘法来就都会又对又快了。

三、巩固练习

1、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1页,完成做一做。

你能从图看出什么信息?果盘里面装有西红柿,每一盘有几个,那有几盘呢?如何用乘法表示?口诀呢?

从这到题目可以看出生活中有5的乘法口诀。除了这个,还有哪些呢?如一周上几天课,那三周上几天课?一面国旗上有5颗星星,两面国旗就有10颗星星等等。

2、现在老师这里有一首大家已经学过的古诗《春晓》,哪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读一遍?你能计算出这首诗有多少字?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你是怎样计算的?(每一行有5个字,共有4行,所以有20个)

同学们学得真好,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玩一个游戏。

3、游戏:

现在伸出你的小手,让我们一起合作。用你的小手表示:5、10。由一五开始,按顺序伸手说口诀。同学合作。老师念口诀,大家来表示。

一五得五,一边伸出一只手;

二五一十,一边伸出两只手;

15用两只手表示够吗?不够,怎么办?小组合作呀。下面就请小朋友四个人一组,一起合作用手指表示:5、10、15、20、25。一会儿来黑板前给同学们演示一下。

提问:你们是怎么表示这些数字的?谁愿意给我们大家汇报一下。

四、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1、学了5的乘法口诀:

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2、①在编口诀时,如果积不满十,要在积的前面加一个得字。

②口诀要用汉字书写。

五、作业布置

必做题:1、5的乘法口诀抄写一遍,并熟记。

2、 第7题。

选作题:分针走1大格代表几分钟?走2大格代表几分钟, 走3大格能用上5的乘法口诀吗?

六、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实物 5 15=5 一五得五 51=5

10 25=10 二五一十 52=10

15 35=15 三五十五 53=15

20 45=20 四五二十 54=20

25 55=25 五五二十五

5、9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我们中国有一个传统的节日,叫做端午节,在过端午节的时候,你们会做什么?

一条龙舟上有九人,九条龙舟上一共有多少人?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9的乘法口诀,学了之后,解决这个问题就非常简单了。我们先来看看袋鼠跳格。

(二)自主探究

1、瞧,小袋鼠在数轴上是怎样跳的?(出示课本第84页的袋鼠跳格图)问:它第一步落到了9,第二步落到了18,你们能发现袋鼠跳格的规律吗?按照这样的规律袋鼠第三步应跳到几呢?你是怎样想的?你们能帮助袋鼠跳完格吗?打开书84页,填在书上。(学生自己算)师:我请一名学生汇报:9,袋鼠跳了几格?是几个9?(1个9)18,袋鼠跳了几格?是几个9? 27,袋鼠跳了几格?是几个9

师:写完后,师生一起观察:1个9是9,2个9相加是18,27是3个9相加的和,36是4个9相加的和学生齐回答。

2、编制口诀:谈话:这些得数就是9的乘法口诀的得数,今天我们就根据这些得数来编9的乘法口诀。

(1)师:根据1个9是9,编一句口诀:一九得九(板书)2个9相加是18,谁来编?(板书:二九十八)

师:同学们会编吗?打开书第84页,将编制的口诀填到书上。(学生填书)

(2)学生汇报,教师同步板书。提问:五九四十五

(3)全班读口诀,读两遍。

3、探索9的口诀的规律

小组里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充分的交流,指名汇报,教师小结规律。

4、记忆口诀:

谈话:其实9的乘法口诀就藏在我们身上,你想知道藏在哪吗?就藏在我们灵巧的十个手指上。教师边演示边指导:

①双手手心朝上,平放在桌子上;

②从左起依次弯曲每个手指,弯曲第几个手指就代表几个9;

③弯曲左起第一个手指,代表1个9,弯曲手指的右边,数一数有几个手指?(9个)这就是得数;口诀:一九得九。

④弯曲左起第二个手指,代表2个9,弯曲手指的左边代表十位;右边代表个位,得数是多少?(18)口诀:二九十八。

尝试练习: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自己试一试其他的口诀。

5、背诵口诀

齐背,小组背,男女生背,指名背,各种形式背诵比赛

(三)课堂检测

1、大转盘,抢答,巩固9的口诀

2、补充口诀

3、运用口诀解决问题

(四)多向吸取

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提出问题并解决

(五)拓展思路

写出积是18和36的乘法算式,比比谁写得多?

(六)鉴赏评价

1、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2、你最欣赏谁的表现?为什么?

【板书设计】

9的乘法口诀

91=9      一九得九

92=18     二九十八

93=27     三九二十七

94=36     四九三十六

95=45     五九四十五

96=54     六九五十四

97=63     七九六十三

98=72     八九七十二

99=81     九九八十一

6、8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8的乘法口诀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8的乘法口诀》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8的乘法口诀,并在应用口诀的过程中熟记8的乘法口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编制口诀,培养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8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几到几的乘法口诀了?

预设:1-7。

师:那我们一起来背一背1-7的乘法口诀。(背诵)

看来大家都背得很流利了,那老师就要跟大家对对口诀,看你们反应速度怎么样?

三六?五七?三四?一六?二七?五五?

很棒,大家都回答得很快!那么今天,我们就要继续学习8的乘法口诀。(板书:8的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同学们看这张图,小狗从左往右跳,第一次它从0跳到了8,第二次从8跳到16,那谁来说说小狗第三次跳到了多少?

预设:24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小狗第一次跳了8,第二次8到16页跳了8,那么第三次就是从16跳到24.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很棒,他很聪明,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小狗第一次从0跳到8,第二次从8跳到16,都是一次跳了8,也就是他每跳一次都加多少?(生答:8)对了!所以我们就可以把它看做,跳完第一次就是几个8?(生答:1个8,板书:1个8)跳完第二次就是几个8?(生答:2个8,板书2个8),那跳完第三次就是几个8?(生答:3个8,板书3个8)所以3个8是多少?(生答:24)再跳一次是几个8?(生答:4个8,板书4个8)是多少?(32)再跳一次是几个8?.....跳完最后一次是几个8?(生答:8个8,板书8个8)是多少?(64)

大家看黑板上这些内容,谁能把这些几个8的句子编成关于8的乘法口诀?

预设:举手的学生很多。

师:看来大家都知道怎么编,谁来第一句?(指名学生编)

预设:1个8的乘法口诀是一八得八。

师:它的乘法算式是什么?

预设:18=8或者81=8

师:很好,他说的很棒,谁来试试第二句?

预设:2个8的乘法口诀是二八十六,乘法算式是28=16或者82=16

.

.

.

.

.

.

师:好的,还有最后一句,谁来试试看?

预设:8个8的乘法口诀是八八六十四,它的乘法算式是88=64

师:真棒,大家成功的把8的乘法口诀编了出来,现在大家一起连一起读一遍,一八得八,预备,起......

学会了8的乘法口诀,我们就要试着使用它。大家看这张图(课件出示乐队图),你们能任选一句口诀,边指着主题图,边用口诀表示你们想表示的人数吗?老师给大家举个例子,老师想表示其中一列的人数,那老师用口诀表示就是一八得八,表示这是一列,一列有8个人,就是2个8,总共有18=8个人。

下面大家先同桌之间像老师一样互相说一说,一个说一个听,如果听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同桌说得很好,就给他竖个大拇指,然后再换过来,听的说,说的听。等会儿老师请几位同学站起来说说看......时间到了,得到了同桌大拇指表扬的同学举起手来看看?这么多啊,看来大家都说的很好,那谁来站起来说说看?

预设:我想表示其中2列的人数,用口诀是二八十六,表示这是2列,每列8个人,就是2个8,总共有28=16个人。

师:他说的对不对?(对)很好,请坐,谁再来说说看?

预设:我想表示其中6列的人数,用口诀是六八四十八,表示这是6列,每列8个人,就是6个8,总共有68=48个人;

师:他说的好不好?(好)最后一次机会,谁来说?

预设:我想表示全部的认识,用口诀是八八六十四,表示这是8列,每列8个人,就是8个8,总共有88=64个人;

......

师:非常棒,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大家给自己鼓鼓掌!

三、运用口诀,巩固练习

师:看来大家都把8的乘法口诀掌握得很熟悉了,那我们就来做做练习题。

大家看屏幕,第一题很简单,填口诀,老师相信大家都会。来,大家一起响亮的回答老师,答案是什么?(六八四十八)

下面翻开书本,第75页,做一做第一题,填口诀,大家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完成后放下笔坐好,第二题不要做。

老师看大家都端正的坐好了,下面大家一起来按顺序回答

师生同步:五八四十、二八十六、八八六十四......

师:真棒,下面继续看屏幕,第二题,问我们图中一共有多少个蘑菇?大家想一想......谁来回答?要说出你是怎么答出来的?

预设:有32个,它每个小圈里有4个蘑菇,一共有8个圈,48=32个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它的乘法口诀是什么?大家一起来回答(四八三十二)

很好,下面我们继续翻到书本,75页做一做第二题,算乘法算式,而且它还要你说说每一题用的是哪句口诀?我们不说,直接把口诀写在每个乘法算式的边上,写好了就坐端正。

大家都写好了,那我们就来对一对答案。第一个式子,83=?(24)它是哪句乘法口诀?(三八二十四)第二个48=?(32)......

大家都做对了吗?全对的举手。

下一题,看屏幕,哪个乘法算式的积与花上的数相等,请写在括号里,老师给大家一个提醒,乘法算式是不止一个的。谁知道?

预设:46=24、64=24、38=24、83=24

28=16、82=16、44=16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是的,他们的答案是正确的。

大家还记得之前我们编过的青蛙的儿歌吗?今天,我们再来遍一首儿歌,今天我们编的是螃蟹的儿歌,大家把书翻到第76页,第六题,我们给螃蟹的腿的数量编儿歌。

预设:1只螃蟹8条腿,2只螃蟹16条腿......8只螃蟹64条腿。

四、课堂小结

师:最后,我们进行一下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预设:8的乘法口诀。

师:那我们最后再一起来背一遍8的乘法口诀。

师生同步:一八得八、二八十六......八八六十四。

师:很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五、板书

8的乘法口诀

1个8 18=8 一八得八 81=8

2个8 28=16 二八十六 82=16

3个8 38=24 三八二十四 83=24

4个8 48=32 四八三十二 84=32

5个8 58=40 五八四十 85=40

6个8 68=48 六八四十八 86=48

7个8 78=56 七八五十六 87=56

8个8 88=64 八八六十四

7、二年级上册课文14我要的是葫芦评课稿听课记录

二年级上册课文14我要的是葫芦评课稿听课记录

11月28日下午,为了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为教师搭建教学实践与共同成长的平台,语文组开展了本周的语文教研活动。

老师的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中立足于教学目标、文本教材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并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教学内容立足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给学生提供了有效、有趣的学习和表达平台。

老师在教学中,以读品文,突破教学难点,运用的巧妙得当。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这节课中,老师无时无刻都在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读书氛围。课堂中,还抓住了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小葫芦慢慢的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通过自由读、分角色读、对比读、齐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期待、不在意、以及葫芦落下后伤心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在板书设计方面,很特别,精致。在板书过程中,也让学生积极地与老师共同完成板书,并不是老师一个人完成。

评课进行中

本次语文教研活动,教师们纷纷讲述自己的看法。不仅使授课老师教学水平得到提升,也让青年教师受益匪浅。

8、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听课稿,分享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听课感受和记录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评课稿第一篇:

教学要求:

1.借助阅读,在观察、想象、发现中,让学生享受阅读的情趣。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并学会有理有据的预测故事将要发生的事情。

3.合理地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教学重难点:

学会通过故事情节预测故事的发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有位特别的先生来到了我们的童话乐园里,他是谁呢?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在打开课文之前,让我们看看胡萝卜先生给我们布置了哪些任务?

(1)自由读课文五分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真读课文,看看在胡萝卜先生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2.本课中出现了几个生字,谁能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读读看。

a.指名学生读。

b.加上拼音读。

c.让我们将词语送入句子读一读。

我们刚才不知不觉就完成了胡萝卜先生给我们的第一个任务,谁来完成第二个任务呢?能告诉我们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环节。

1.孩子们,胡萝卜先生匆匆忙忙刮了胡子,因为近视而漏刮了一根。这根胡子蘸到了甜甜的果酱疯长起来。你觉得胡萝卜先生的胡子怎么样?

浓密的胡子令胡萝卜先生很发愁,但这根胡子在别人看来却有着另一种意想不到的用处。(大屏幕出示这段内容)

a.读课文的时候根据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份子,就能体会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自由练读)

b.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对自己来说是烦恼,对别人来说呢?

c.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帮助了小男孩解决了什么难题?

d.帮助鸟太太解决了什么难题?

e.还有可能帮助谁解决什么样的难题?想一想,说一说。

所以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3.出示:我的胡子真是太棒了。谁来当胡萝卜先生夸夸自己的胡子?

4.设疑感悟: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真是太棒了,不仅帮助了自己更帮助了别人。可是,胡萝卜先生是那么喜欢自己的胡子,当他发现自己心爱的胡子被别人用掉的时候,他会生气吗?为什么?想一想。

小结:我明白了,胡萝卜先生不会生气还会很快乐,因为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可是假如有一天,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越来越少了,甚至用光了,没有了,他还会快乐吗?不管快乐还是不快乐,我们都能感觉胡萝卜先生有一课乐于助人的心。

四、创编故事,绘写结合。

(1)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真的很神奇啊,帮助了那么多人,让那么多人快乐。当胡萝卜先生继续往前走,还会发生什么样神奇的故事呢?用你的画笔画下来并写一写你的故事吧。

(2)评价交流。

板书设计: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胡萝卜的长

胡子帮助了小男孩替代风筝线

鸟太太替代绳子晾尿布

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孩子们兴致勃勃,颇有收获,我也上得轻松、兴味盎然。如果给点时间让孩子们自主选择胡萝卜先生帮助别人的一个场景,和同桌合作表演,然后叫几组同学上台表演,能培养更多孩子的即兴表演能力和合作参与意识,效果会更好。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评课稿第二篇:

【教学目标】

1.会认萝、卜等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充分的想象,提高语言表达和想象力。

3.通过阅读,了解故事中胡萝卜先生的胡子是怎样帮助了别人,感受文学作品的诙谐与幽默。学会预测故事,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讲述。

4.引领学生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教学重点】

1.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2.学会预测故事,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讲述。

【教学难点】

引领学生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课件出示2)一个胖娃娃,埋在地底下,头顶绿襟穿红褂,夏天播种秋天拔,小兔子们最爱他。学生猜谜语,教师小结:其实这是胡萝卜啊。

2.(课件出示3胡萝卜图片)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爱吃胡萝卜?有一个老先生也很爱吃胡萝卜,大家都叫他胡萝卜先生。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胡萝卜先生的故事,这个好听的故事藏在一本书里?想不想来看看?

3.(课件出示4)观察图片,你看到了谁在干什么?你觉得他看上去是一位怎样的先生?这位先生就是故事的主人公胡萝卜先生。这个故事的题目就是《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作者是王一梅阿姨。  

4.(课件出示5)介绍王一梅:儿童作家,共发表短篇童话300余篇,出版作品八十多部,获得了许多的奖项。今天,她给我们带来的这个故事名字叫做《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齐读课题。(板书: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5.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么?(老师不禁要问:他的胡子怎么了?有什么特别的?)想不想知道答案?好,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词语。(课件出示6)

发愁 浓密 近视 沾到 继续 街口 风筝 牢固

晾晒 尿布 飘动 胡萝卜 匆匆忙忙

师生共同指正:注意读准翘舌音愁 视 晒,注意读准轻声胡萝卜的卜及风筝的筝。

3.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认识这些生字的?

(课件出示7) 出示生字:愁 沾 晾 萝 卜

熟字加偏旁:秋+心=愁 日+京=晾

形近字辨析:萝一箩

减一减:下减掉横就是卜。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三、理清文脉,了解文意。

1.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2.按提纲胡萝卜先生刮胡子胡萝卜先生吃果酱胡萝卜先生帮助放风筝的小男孩胡萝卜先生帮助鸟太太给全文分段,再试着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胡萝卜先生常常为胡子发愁,因为他有着浓密的胡子,必须每天刮胡子。    

第二段(2~4自然段) 有一天,胡萝卜先生匆匆忙忙刮了胡子,就吃着果酱面包上街去了。他漏刮了一根胡子,胡子蘸到了甜甜的果酱,这根胡子一点一点地变长。胡萝卜先生是完全不知道的。

第三段(5~6自然段))在很远的街口,有一个男孩正在放风筝,线实在太短了,他的风筝才飞过屋顶。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刚好在风里飘动着,小男孩就扯了扯胡子,他确定够牢固了,就剪了一段用来放风筝。

第四段(7~8自然段))胡萝卜先生继续往前走,当他走过鸟太太家的树底下,鸟太太正在找绳子晾小鸟的尿布。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刚好在风里飘动着。

四、品读感悟,深化认识。

片段一:胡子飞长

1.(课件出示8):胡萝卜先生常常为胡子发愁,因为他长着浓密的胡子,必须每天刮。(鼓励学生朗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了解到这是个怎样的胡萝卜先生?)(板书:常常为刮胡子而发愁)

2.(课件出示9):有一天,胡萝卜先生匆匆忙忙刮了胡子,就吃着果酱面包上街去了。因为他近视,就没有发现漏刮了一根胡子。

(1)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3.(课件出示10):这根胡子长在下巴的右边,胡萝卜先生吃果酱面包的时候,胡子沾到了甜甜的果酱。对一根胡子来说,果酱是多么好的营养品啊!

果酱很有营养啊,这根胡子会怎样呢?(一点一点地变长)(板书:胡子沾满果酱快速变长)

4.(课件出示11):于是,胡萝卜先生一步一步走的时候,这根胡子就在一点一点地变长。

(1)这根胡子会长到多长呢?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课件出示12):只要回头看看胡萝卜先生走了多长的路,就可以知道他的这根胡子已经长了多长了。

5.胡萝卜先生还在继续走,因为长胡子被风吹到了身体后面,胡萝卜先生是完全不知道的。多有意思的长胡子啊!胡萝卜先生就拖着它走啊走,接下来会发生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小朋友的想象力可真丰富。我们接着来看看书中的故事吧。

片段二:帮助男孩

6.(课件出示13):

在很远的街口,有一个男孩正在放风筝。线实在太短了,他的风筝只能飞过屋顶。

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刚好在风里飘动着。这绳子够长了,就是不知道够不够牢固。小男孩说完就扯了扯胡子,他确定足够牢固,就剪了一段用来放风筝。

(1)一个男孩站在街口放风筝,因为风筝的线太短,他的风筝只能飞过屋顶。男孩可着急了,他会怎么说呢?(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2)当胡萝卜先生经过的时候,男孩看见了风里飘动的长胡子,高兴地说:这绳子够长了,就是不知道够不够牢固。如果你是胡萝卜先生,你会把自己心爱的胡子给男孩分享吗?(引导学生学会帮助有困难的人。)

(3)男孩想用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来放风筝,他会怎么说呢?(您好,我可以用您的胡子做放风筝的长线吗?)胡萝卜先生又会怎么说呢? (没关系,你可以拿去用。我很乐意帮助你。)我们小朋友和胡萝卜先生一样是个和气的人,是个有爱心、愿意帮助别人的人。

(4)男孩剪了一段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用来放风筝。风筝飞得可高了。想想这时胡萝卜先生和男孩的心情怎么样呀?他会怎么说?(看到男孩这么开心,胡萝卜先生也因为自己帮助了男孩而感到非常快乐!)(板书:男孩剪胡子放飞风筝)

(5)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师生评议。

②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③学生齐读。

片段三:帮助鸟太太

(课件出示14):

胡萝卜先生继续往前走,当他走过鸟太太家的树底下,鸟太太正在找绳子晾小鸟的尿布。

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刚好在风里飘动着。

1.胡萝卜先生继续往前走。又会碰见谁呢?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交流)

2.当他走过鸟太太的树下,鸟太太正在发愁呢?你知道鸟太太为什么发愁吗?

3.原来鸟太太的宝宝们尿裤子了,她正找不到绳子晾宝宝的尿布呢!当鸟太太看见胡萝卜先生风里飘动的长胡子,她高兴极了。她会怎样说?(学生交流,指名发言,教师小结:胡萝卜先生,我可以用你的胡子来晾宝宝的尿布吗?)

4.如果你是胡萝卜先生,你会再次剪下你的胡子吗?为什么?(愿意,我愿意帮助有困难的人。)

5.接下来会怎样?(鸟太太剪了一段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系在两根树枝的中间,晾起了一长串鸟宝宝的尿布。)

(板书:鸟太太剪胡子晒尿布)

6.鸟太太和鸟宝宝笑得多开心啊,再也不用担心没有干净舒适的尿布了。胡萝卜先生看见鸟太太和鸟宝宝们笑得那么开心,他也高兴地笑了。

过渡:胡萝卜先生继续往前走。

片段四:续编故事

1.教师导言: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还会继续长,他还会继续往前走,一路上,他的胡子还可以帮助谁,用来做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也可以写一写、画一画。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

片段五:欣赏续编故事

(课件出示15)续编故事一

乌龟爷爷想喝水,但是没有吊桶的绳子,它看见胡萝卜先生的胡子那么长,就说:您的胡子能借我当吊桶的绳子吗?胡萝卜先生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于是他又剪了一段下来,给乌龟爷爷当吊桶的绳子。

(课件出示16)续编故事二

蝈蝈乐队看见了胡萝卜先生的胡子那么长,它们把胡萝卜先生围起来问道:您可以把胡子送给我们当琴弦吗?胡萝卜先很高兴地说:可以。然后就剪了好几段胡子给它们当吉它弦、古筝弦、二胡弦和小提琴弦。

(课件出示17)续编故事三

这时,豹子哥哥和豹子弟弟比赛跳绳,豹子弟弟刚跳到一半,绳子就断了。它们看见胡萝卜先生的胡子那么长,就问:胡萝卜先生,你能不能把胡子借给我们当跳绳?胡萝卜先生听了,话也不说剪了两段胡子给了豹子哥哥和豹子弟弟。

(课件出示18)续编故事四

这时,小鸭子抱着一叠沉甸甸的书走了过来,一下不小心脚下绊了一跤,书全撒到地上,小鸭子整理好书后站起来,走着走着,看见胡萝卜先生的胡子那么长,它就说:胡萝卜先生,可以把你的胡子借我用一下吗?胡萝卜先生说当然可以。说着剪了一段胡子给了小鸭子,小鸭子用胡子绑好书,一摇一摆地去了学校。

五、整体回味,感悟主题。

1.谈话过渡:胡萝卜先生继续往前走。他的长胡子飘在后面,不知不觉被许多人剪下,派上了许多用处。让我们再来想想胡萝卜先生的胡子都帮助了谁?

2.(课件出示19)胡萝卜先生常常为胡子发愁,因为他长着浓密的胡子,必须每天刮。(学生自由朗读。)

3.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胡萝卜先生有着浓密的胡子,必须每天刮,他常常为胡子发愁。当他发现自己的胡子一次又一次被别人用掉的时候,他为胡子发愁吗?(指名说)

4.你们说得真棒!胡萝卜先生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了别人,让别人感到快乐的同时,自己也觉得非常快乐,这就是

(课件出示20)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板书: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六、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一)延伸交流。

1.如果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被大家用完了,你觉得大家还会喜欢他吗?为什么?

2.如果你有好东西,你愿意和别人一起玩吗?愿意给大家用吗?为什么?

3.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还可以帮助谁,用来做什么呢?

(二)课外拓展。

1.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日的雨,是秋日的果。我说爱更是一根心链,栓紧你我彼此的心,串起了一个个爱的故事。

2.王一梅阿姨带给我们的故事你喜欢吗?她还为我们写了好多好听的故事。老师再给你们介绍几本,有《会走路的树》《冒冒失失的花精灵》《鸟窝里的树》《糊涂先生作曲》。周末与你的爸爸妈妈一起开心阅读吧!

【设计意图: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课堂作业新设计】

9、带刺的朋友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带刺的朋友听课稿,分享带刺的朋友听课感受和记录

带刺的朋友评课稿第一篇:

《带刺的朋友》高老师今天上的是第一课时,应该说,基础部分是抓得很牢的。如后鼻音径多音字 兴、散,象声词噼里啪啦、呜呜、扑等。环节设计用心。如:引领中心时反复串读了第九节,体味钦佩一词中作者所包含的情感。整堂课,学生走进了文本,体味了刺猬的鬼和聪明可爱之处,理解了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要是能通过学生更多的朗读体现出来了就会更精彩。整堂课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投入,教学效果好。

高老师针对学情确定字词,教得十分扎实。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字词为推进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如行云流水一般,环环相扣。这与老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是分不开的。

这篇课文讲了两件事,重点部分是刺猬偷枣,老师对这一部分肯下功夫,重锤出击,层层推进,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高老师的教学步骤是这样的:(1)自由读课文,划出描写刺猬的句子(2)圈出表示刺猬动作的词。(3)用简要 语言概括刺猬偷枣的过程。整个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学为主教师教为辅的教学理念。在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时高老师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抓住重点词概括事情主要内容方面,这也是本课及本单元要训练的重点。高老师的教学,力图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学会理解概括课文的的方法,不放过文章中的任何一个细节。整节课有放有收旋律和谐。但回味一下总感觉本节课好像还缺点什么,课堂气氛略显沉闷,仔细想想个人认为也许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本节课学生读课文读的不够扎实不够充分,语文课堂有些东西是要多读方能体现其中韵味儿来的,老师指导朗读也是至关重要的。

带刺的朋友评课稿第二篇:

《带刺的朋友》是作家宗介华写的,他写了家乡院子里的一窝刺猬,这群不束之客的到来给宗介华的童年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四年级语文书中截取了其中的两个故事刺猬偷枣以及刺猬击退大黑狗,让学生体会刺猬的高明、本事大,体会我对刺猬的喜爱与钦佩。

叶老师在教学时做了很大的尝试: 一、抓住关键词归纳《带刺的朋友》写了主要写了刺猬偷枣与刺猬击退大黑狗两件事,叶老师在让学生有侧重的学习本文的新字新词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本文写了带刺的朋友的哪两个事,分别是用了哪几小节来写的?由于文章的脉络比较清晰,学生很快就归纳出文章写的两件事分别是:刺猬偷枣,与刺猬大黑狗,老师在学生反馈后,进行直观的板书,并在学生的反馈后写上这两件事分别是第几小节到第几小节。

教师教学生进行归纳,还体现在教师让学生找出刺猬偷枣的语段,在这些语段中找出相关的动词,在进一步归纳出刺猬偷枣的步骤,这位学生后面的复述提供了很好的拐杖??

教师在教学生提取关键的词语进行归纳后,还在课堂上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运用,在教授刺猬击退大黑狗时教师试着让学生运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己找句子,找关键词(动词)归纳小标题。

由此,叶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真真实实地落实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归纳主要意思。

二、结束神来之笔

叶老师对本文本的研究是很到位的,这篇课文是宗介华写的,原文篇幅比较长,四年级语文课本只截取其中的两个故事,如果没有了解宗介华写的全文的话,题目《带刺的朋友》就很突兀,刺猬偷枣,刺猬击退大黑狗这两件事根本无法与朋友相提并论,为什么作者对刺猬这么宽容,这么喜爱甚至敬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疑问,教师也无从下手进行解答。

叶老师在课的最后配上舒缓的音乐,深情地朗读了原文,让学生知道原来刺猬偷枣是因为她生了一窝刺猬,她要抚养自己的孩子,不惜冒着被抓的危险,以及受伤的危险上树偷枣等等。刺猬的形象一下子高大了,也理解了作者对她喜爱的原委。这样的处理比简单的说教有效得多。 三、思考

语文到底是文学性重要还是功能性重要?这一问题在我听了该课后总是萦绕在脑海里。这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字里行间还隐含着许多生活的小情趣,但是由于把它作为工具使用所以让学生体会文字的机会少了,体会文本的情感少了,学生朗读得也少了,这样的语文课该如何评价?

10、小木偶的故事评课稿

《小木偶的故事》评课稿

《小木偶的故事》富有童趣,条理清晰,既适合学生独立阅读,又是把握主要内容、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材料。史瑞霞老师的这堂课很好地把握了教材特点,抓住了单元目标。

第一,其中,感觉最有特色的地方是:积累词语这一环节。因为这课表情的词特别多,所以安排了让学生划词、读词、理解词、运用词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把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读词,以边读边做表情动作来理解词,最后以选词说话达到运用的目的。 这环节的设计感觉很好,学生因为有着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的表情演示,兴致高涨,也能比较直观形象的理解词语的意思,个别学生对某些词理解就犹豫着知道如何做表情动作,这时他们会左右观看,从同学的表情理解自己感到疑惑的词语。这样的教学中,既轻松又收效好。

  这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连自己也被他们丰富多彩的表情所感染,如果每节语文课都能这样轻松愉悦, 又何愁学生不爱学语文呢?这就有效教学吧,能让学生轻松的课堂中学到各种语文知识, 让学生深深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第二,文章再生动,毕竟是以文字为载体。课堂上,让学生走进角色以主人公的身份感受表演的形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它不但有利于更深刻地感知课文,而且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再创造的有效手段。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多种能力。学生们通过亲自理解、表演,是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深化、再创造的过程。

第三、略读课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重方法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对于内容的理解应求略,求放,给学生以阅读、思考、质疑、交流的机会。因此,课堂教学结构要简约、要粗线条,为学生自主阅读开辟大块的时间与空间,纵观这堂课,史老师采取的是提纲挈领式教学。对于童话内容的理解,老师从略处理,让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从小木偶身上发生了哪些事入手,从整体上快速感知、理解。交流时指导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关于小木偶的四件事,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对全文形成比较粗略的整体认识。同时引导学生运用了后来最后等过渡语,连接了课文内容,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表达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很有启示。 然后聚焦重点,围绕笑给小木偶带来快乐了吗这个问题进行想象、补白。教师对课文未做过多的肢解、琐碎的分析,还课文的完整性。重点拎出课文的一个关键句:笑是很重要。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读课文从中找出理由,在体验小木偶的不幸的同时,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篇童话故事所蕴涵的哲理。

四、把握主线,续写童话。这一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以正确的表情去面对生活,才不会引起误解。另外可以推荐学生读一读《木偶奇遇记》《翻跟头的木偶》等童话故事,这样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建议:如果说这堂课还有什么遗憾的是个人觉得指导朗读还不是很到位,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如果能引导学生根据语境读出表情,那就更好了。

小木偶的故事评课稿第二篇:

一、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小木偶的故事》是人教实验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课文先写老木匠做了一个小木偶,并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上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以为只要会笑小木偶就会永远快乐;接着写小木偶在着急、生气、委屈甚至是痛苦、伤心时也总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因而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系列挫折;最后写小木偶在女巫的点化下,拥有了所有的表情,此时他发出了内心的感叹: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读完故事,我们不禁会发出和小木偶相同的感叹: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的快乐。但生活是复杂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之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不同的事情会引起我们不同的情感态度,要用我们的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生活,面对生活。

  

  童话以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老木匠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小木偶因为笑嘻嘻而受冤枉,遭误解,被怀疑;直到女巫出现,赋予了他所有的表情,才让他真正获得了快乐。童话构思巧妙,让我们在同情小木偶遭遇的同时,反省自己的生活,感悟快乐的真谛。

  

  根据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3.独立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4.能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想,续编故事。

  

  二、教学重点

  

  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难点:读、悟课文的角色对话,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重难点是因为:这篇课文属于拟人体的童话,文中对话较多。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主要是要让学生运用通过反复朗读感悟童话蕴含的道理的阅读方法学习本文,在阅读中进一步感受拟人体童话的特点。《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教学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小学生在同情小木偶遭遇的同时,反省自己的生活,感悟快乐的真谛就是本课重中之重了,因为人类不只拥有笑一种表情,人生也不是只有快乐一种体验。所以我把这篇课文的重点放在了通过反复品读人物间的对话领悟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上。

  

  二、本课的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以促进师生、生生、生本三种对话方式的生成。采用自由读、分角色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自主选择角色读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把自己当作童话故事中的人物,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让学生化身为主人公,直接进入文本中,与与课文零距离接触:如果你是小木偶,在受到不公待遇后,你的心情如何?让学生亲身体验角色特点,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领悟道理。

  

  三、本课的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以促进师生、生生、生本三种对话方式的生成。这节课我重点研读的是文中主要人物的对话。采用自由读、小组练读和角色读的方式,真正做到以读激情,使学生在对话中感悟小木偶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揭示本文主旨。

  

  四、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闯三关,查预习

  

  1、生词关

  

  2、课文关,同桌互查预习课文情况,因为课文比较长,每人读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注意读准字音。

  

  3、问题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的问题?重点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一是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二是明白课文的道理.

  

  相机板书:只会笑、被抢、熊警察不相信、头疼、小兔子、老婆婆说他撒谎。

  

  师小结: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中的快乐。但生活又是复杂的,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以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类不仅仅拥有笑一种表情,人生也不仅仅拥有快乐一种体验。

  

  (二)自主学习

  

  个人自学:找出课文中关于人物表情、心情的词语和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用心体会人物的心情。

  

  小组交流:先把你找出的句子读给组内的人听,再谈一谈自己的体会,组内其它人补充.

  

  全班交流:师对交流的情况进行点评、点拨、整合

  

  (三)积累词语(读词、理解词、运用词)

  

  唉!只会笑的小木偶好可怜呀!如果你是小木偶,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后,你最希望得到什么?

  

  屏幕出示:齐读,看看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特点?

  

  一读准字音

  

  二读出表情

  

  三选一个说一句话。

  

  你还能说几个人类表情的词语吗?

  

  扩展词语:得意洋洋、眉开眼笑、垂头丧气、火冒三丈、大吃一惊、目瞪口呆、愁眉苦脸人类的表情有多丰富,生活就有多丰富

  

  课后抄到笔记上,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四)课堂检测:

  

  假如小木偶拥有人类所有的表情,那会怎样呢?请在括号里给小木偶填上表达他真实的表情或心情的词语。

  

  1.那是我的,我的,我的!小木偶()地尖叫。

  

  2.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地回答。

  

  3.脑袋很疼。小木偶一副()的表情。

  

  4.老奶奶,我没有撒谎。小木偶()地说。

  

  5.谢谢你给了我人类所有的表情。小木偶()地对蓝鼻子小女巫说。

  

  小结: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真好。天气有阴晴雨雪,味道有酸甜苦辣,表情有喜怒哀乐,生活不是单一的,它丰富多彩,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是完整的生活。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真高兴,我们都拥有人类的全部表情。我们走进故事中,走进人物的内心,去体会他们的心情。课文太长,四人小组选一个片断,注意分角色朗读的时候,把体会到的人物的内心活动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六)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小木偶现在拥有了人类的全部表情,他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你任选一个题目,编一个故事,发挥你的想象力,还要尊重作者原来的创作意图。把握故事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又遇到了小红狐。(和好、惩罚)

  

  我不仅仅会笑

  

  再见熊警官

  

  和老木匠幸福地生活。

  

  成为真正的孩子

  

  

  

  自编-----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师点评)

  

  布置作业:把编的故事写下来。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走进小木偶的内心世界,亲历了小木偶的情感历程,自然也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口语交际就给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看法的舞台。而续写的环节,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进行拓展和扩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实践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想象创造能力。

  

  板书设计:

  

  12、小木偶的故事

  

  被抢熊警察不信

  

  只会笑

  

  头疼小兔子、老婆婆说他撒谎笑很重要,但只会笑远远不够

11、积的变化规律评课稿

x10

X10

10

10

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长x宽=绿地的面积

( )x8 =560(平方米)

( ) x24=(1680)(平方米)

方法1:248=3 3x560=1680(平方米)

方法2:5608=70(米)

70x24=1680(平方米)

答:扩大后的绿地面积为1680平方米

题3、拓展题:

这个长方形绿地要栽种苹果,如果每4平方米可以产苹果9千克,那么560平方米可以产苹果多少千克?,扩建后的果园可以产苹果多少千克?

(每平方米的产量 )X(有几平方米)=产苹果的量

( )x 4 = 9

扩建前:( )x 560= ( )(千克)

5604=140(平方米) 140x9=1260(千克)

扩建后:( )x 1680=( )(千克)

16804=420(平方米) 420x9=3780(千克) 答:......

小明和小伙伴们得到了最珍贵的宝物,那就是他们一路上的重重考验。因为困难让他们得到了更多的知识。

六、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零除外),积也要乘(或除以)几(零除外)。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七、作业布置:P59

1. 3. 4

八、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62=

620=

6200=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1824=

(182)(242)=

(182)(242)=

两 数 相 乘,一 个 因 数 乘(或 除 以)几,另一个 因 数 除 以 (或 乘 )几,它 们 的 乘 积 不 变。

▲.这节课教学要注意的一些内容:

1、注重组织好合作交流活动。

对于这类刚刚尝试探索规律的问题,广泛进行小组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让学生

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

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

地进行探索与交流。教师把思考的权力还给学生。

2、学与练有机穿插,练习的设计体现了阶梯性。

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亦学亦练,注重了知识的生成与巩固,学与练相得益彰。

最后练习题的设计,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意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最后的拓展题则是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的情况,不对全体学生做统一的要求。

12、角的度量评课稿

角的度量这一内容是小学数学测量教学的一个难点。传统的教法一般是按照认识量角器揭示量角方法进行量角练习的顺序组织数学活动。

本节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思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矛盾冲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探索,实现了对量角工具的再创造。学生在探索中不断生成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多次感受了量角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认识了量角器,学会了量角方法,而且在经历量角工具探索过程的数学活动中,多方面的数学品质得到培养,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13、难忘的一课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上册难忘的一课听课稿,分享难忘的一课听课感受和记录

难忘的一课评课稿第一篇:

《难忘的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见到一位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我认为李老师认真钻研教材,课前准备充分,教学设计清晰有条理,语言简练有感染力,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教给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学习的方法,也称得上是精彩的难忘的一课。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不管偏离了谁,都会使语文失去了语文味。我认为李老师记得这节课就和好的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简约有效和美丽转身。

在我们平时讲公开课时,好多老师一直不明白略读课文究竟该怎么讲,让学生读书的度该如何把握。归根到底,是对略读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所以会出现两个极端,一是略而不略,把略读课上成了精读课;一是教而不教,没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前者是因为老师觉得略读课文中有好多值得仔细品味的语句,不舍得放手,于是像精读课一样细细品味。后者是因为老师觉得既然是略读课,就让学生读读课前导语,然后自学去吧。其实,略读教学是充分利用课例,引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品质。具体教学要求主要有: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粗知文章大意;向课外延伸。在《难忘的一课》一课的教学中,这些教学目标都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课前交流中,教师就让学生各自谈谈语文学习的方法,教师做一简单的总结与指导。。揭示课题后,指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靠同学们自己读懂课文。接着引导学生关注阅读提示:我们还可以带着问题读书,把书读薄。这些引导,都体现了略读教学的特点。在进入读书环节后,老师让学生先进行第一遍读,思考,那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出反复出现的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教给学生抓住主线脉络,把书读薄的方法。紧接着教师抓住重点环节,把目光放在写这一环节。让小组同学用横线画出台湾老师、作者、孩子们读书的情形的句子,认真品读所画句子,写体会、作批注。又一次交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一笔一画地写、一遍一遍地读、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等语句来体会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认真态度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懂得这里作者是抓住他在台湾小学里所看到的师生认真学习祖国文字这一感受最深的事来叙述,从而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光复一词是这一环节中的情感处理难点,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词却是全文情感的基调,没有了这个基调,所有的体验和情感都是苍白无力的。可喜的是李老师很好的解读了文本,抓住了这个情感点,从光复资料的推荐,朗读,语言引领上起到了很好的点睛之笔。这充分体现了李老师的课堂智慧。

把书读薄之后,教师又通过反复朗读,抓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课文中的三次出现,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赏、在读中化。使孩子们感受到了台湾师生那严肃认真、富有感情、火热而真挚的心;让孩子们明白了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浓郁的爱;更让孩子体验到了台湾与祖国之间永远也割舍不断的亲情;还让我们的学生那颗纯朴的爱国之心沸腾了!这样的读,给语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这样的读,让语文课承载了生命的涌动;这样的读,使语文课升华了厚重的精神。这样就做到了把书读厚。这厚重的读,使语文课升华了厚重的精神。就在课堂中,不仅是学生全部的注意力凝聚在这一课,我们听课者也被这一课深深地感动了。在这节课上,学生获取的已经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多的是对祖国的铭心之爱,是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体验。这种体验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

总之,我认为本节课既有语文知识的生成,学习技能的掌握,又有情感的体验和升华,实现了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融合。

难忘的一课评课稿第二篇:

《难忘的一课》评课稿

《难忘的一课》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 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 , 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 , 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 , 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 我觉得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 , 联系时代背景 , 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 既是教学的重点 , 又是教学的难点。

今天听了贾宁老师的教学,贾老师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1、贾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课堂设计有条理,抓住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条主线,层层深入,使学生和作者一起感受那浓浓的爱国情意。2、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注重创设情境,通过歌曲、图片、诗歌等营造氛围,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运用情境教学法,以采访的形式,让学生和文本融为一体。3、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始终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比如初读课文后,她说,找出贯穿全文的一句话是不是可以了呢?我们还要认真地读课文,读出作者的感受,并把我的感受变成自己的感受。4、教师教态自然,亲切平和,表现在首先她以引领者的身份出现,其次在课堂上始终亲切地称呼孩子们,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而且她善于及时地表扬鼓励学生,而评价语言极其丰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一个学生读正确词语之后,她是这样评价的:你真是口齿清楚,字正腔圆哪!我想学生听到这句评价语一定学得更认真了。

但是,在品读感悟的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教师牵得太紧,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完全是一问一答地进行的,我觉得这样不能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没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可以在找到这些句子之后,让学生谈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者疑问。比如教师的问题:老师和孩子们对我的到来为什么不感到意外?这个问题完全可以由学生来提出,并组织讨论。对第二部分参观小礼堂的教学,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这句话应该引导学生感悟到伟人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这是在用日本的民族精神来毁灭中华民族的精神。这是非常残酷的精神统治,因为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精神支柱,他们就只能沦为亡国奴。我觉得老师还没有引领到位。

14、组合图形的面积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五年级《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正确选择计算方法并解答。

教学准备:课件 A4纸 基本图形 作业练习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师:老师第一次来到黄村小学,见到同学们我非常高兴,初次再面老师给每个同学都带来了一份礼物,快打开来看看是什么:

1、给学生发礼物

2、复习各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这里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你们能说说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吗?)

3、拼成自已喜欢的组合图形

请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拼成你喜欢的图形。

4、学生展示并说一说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师:如果要求这个图形的面积你认为该怎样计算呢?谁来说一说?)

5、教师总结:像这样由我们学过的一些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组合图形,像这样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要怎样求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88页的情境图

师:这是智慧老人家客厅的平面图,他准备给客厅铺上地板。

2、想一想,估一估

先让我们来估一估这个客厅的面积有多大呢?(师引导:根据这个客厅形状的特点,我们可以用学过的哪个图形的面积去估计它的大小呢?)

(若学生估不出来)师再引导:是否可以用长为7米,宽为6米的长方形的面积去估计客厅的面积,如果可以,则客厅的面积是6*7=42平方米,所以客厅的面积不到42平方米,若看成是边长为6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去做计客厅的面积,那么客厅的面积大约为36平方米。

师:刚才我们在估算客厅面积时是把它看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或正方形,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这个客厅的平面图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去计算它的面积呢?

3、自主探索,计算面积

师: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练习纸,动笔画一画,算一算。

(师巡视,若发现学生不会再引导)刚才我们用简单的图形拼成组合图形,你能不能将这个组合图形分割成我们学过的基本图形,进而将组合图形的面积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的面积的计算。

(1)学生动手画一画,师提示:(加一条辅助线。并将分割后的图形加上编号,再对图形1、2进行计算。)

4、展示学生的作品,并由学生说说理由。(怎样计算的?)

5、(课件展示四种已计算的分法)再对前四种进行分类

(师:

分割法:

添补法:

割补法:

(师:图形分割后我们要看一看分割后计算每个图形面积所要的数据有没有?)

板书:

1、先转化成已学过的基本图形。

2、分割后的图形是否可以计算。

3、分割后的图形是否比较简单易算。

师: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我们先将这个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再找出计算每个图形所需要的条件再进行计算。

三、理解运用,巩固练习

师:通过解决智慧老人客厅的面积计算的问题,我们学习了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时我们一定要根据图形的实际特点,选用恰当的方法。

老师出两题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1、课件出示练习,学生做在练习纸上。

2、讲评完第一题后,操作第二题。

四、学生畅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什么收获?

15、梯形的面积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梯形的面积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运用知识迁移类比规律和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小组合作探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运用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及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老师家想装一面梯形的镜子,请你想一想,帮老师设计一下,画在老师为你们提供的纸上,好吗?

生画后交流展示所画的梯形。

师:谢谢同学们!那我要知道镜面的大小,才能进行配置呀,也就是要知道什么?

对了,要知道镜面的大小,也就是梯形镜面的面积,这是我们目前还没掌握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解决梯形的面积计算的问题。(板书:梯形面积的计算)

(一)联想猜测

师:谁还能记得我们探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时,是怎样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的?

生回答

师:我们都是把它们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那么,凭借前面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经验,你猜想梯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图形有关?你想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生自由回答进行猜测。

(二)合作探究

师:在你们每个小组桌上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很多的材料。请你们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合作探索,看看哪个小组最快转化成功,在音乐结束时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开始(多媒体播放音乐,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交流

师:现在请各组派代表到台上来汇报

1、汇报演示由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1)引导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演示交流

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②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任意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生猜测、实验后汇报交流

师:那么什么样的两个梯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

小结:完全相同(形状、大小都相同)的两个梯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间的关系吗?那您认为梯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3)师生归纳出公式

(4)追问:(上底+下底)表示什么?(上底+下底)高算得是什么?为何要除以2?

2、汇报演示用一个梯形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方法。

预设有下面几种,如没有学生想出,师可以通过课件引导演示给学生看:

(1)沿着梯形的高作出一条中位线,把中位线剪开,旋转,就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刚好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高刚好是梯形的高的一半,所以也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2)连接对角线,把一个梯形划分为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就是梯形上底,高就是梯形的高,另一个三解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下底,高也是梯形的高。两个三角形面积分别为:上底高2及下底高2;而三角形面积和=上底高2+下底高2=(上底+下底)高2=梯形的面积

3、小结

师:其实推导的方法还有多种多样,同学们回家有时间还可以继续探讨

(教师指着公式),不过,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哪种推导方法得出的结论都是相同的公式。谁来告诉大家梯形面积计算的字母公式该怎样写呢?

生:S=(a+b)h2(板书)

一、实际应用、巩固练习

1、口答:下列梯形的面积。

2、列式计算梯形的面积

3、判断:

(1)任意两个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面积相等的两个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5)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比梯形的面积大()

16、三角形的面积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的建立。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以及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你能计算出下面图形的面积吗?(单位:米)

建议:将正方形换成平行四边形

2、小结:求图形面积时,只要找到相关的条件,运用所学的方法就能得到要求的图形的面积。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自学书本P61,思考:你怎么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生自学后回答,师边板演边小结)

2、练习:找出下列三角形中BC边上的高。

3、师:那么在一个三角形中可以作几条高呢?

(生在练习纸上作高,师在板演时特别要注意说明钝角三角形的两条形外高和直角三角形的一组直角边是对应的一组底和高)

4、小结。

探究二:三角形的面积的面积计算方法

1、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

师: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请你用手中的学具,想办法算出它的面积。

2、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学习任务

3、汇报交流

师: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算的?

为什么用同样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去拼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拼好后有什么发现?

(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直角三角形的底与底边上的高与平行四边形底与高有什么关系?)

4、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师: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出示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5、验证与归纳

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底高2,它适用于直角三角形,是否适用于锐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呢?

师:请学生拿出手中的锐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想办法验证一下

(1)、学生操作:小组合作

(2)、汇报交流

师: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你们有什么发现?

教师媒体演示:三种三角形各自相应的平行四边形

(3).归纳

师: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三角形的底和高。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底高的积是什么图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师:如果用字母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怎么表示?

S=ah2

小结: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相应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17、五年级上册27课我的“长生果”评课稿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27课我的长生果评课稿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我的长生果》一课,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教学重在使学生懂得了读书与作文的关系,通过重点段的阅读,让学生明白:一个是要构思新颖,别出心裁;一个是要有真情实感,在模仿借鉴后要进行呕心力血的创造,才能够打动人心,获得成功。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以读为本,读中思考,读中领悟。文本中没有难理解的句子,但成语教多,有些还是很常用的,但我们这里的孩子,学习主动性不强,总是依赖老师,经常都要老师督促才去查词典。这节课,我除了引导他们理解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外,基本放手让学生自读。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没有讲得太多,其他的词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去理解,注意引导学生结合重点段体会作者对书的情感,对阅读的热爱,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实际来谈体会,把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领会正是作者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他们的课堂上,热烈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只有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时,他们才会主动的学习,自觉地学习,才是真正学会学习。

教学反思2:

1.这篇文章语言优美,词汇丰富,道理浅显易懂。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在自学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解决基础知识,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把握重点句子的方式来深入理解内容,取得良好的效果。

2.拓展延伸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所获得的感受,进行习作练习,这样既能梳理所学的知识,使其系统化,又能指导学生习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学中,我没有注重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18、五年级上册27课我的“长生果”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27课我的长生果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读书名言大比拼。

1.你们喜欢读书吗?你知道哪些有关读书的名言?指名说。

2.出示读书名言,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快速默读文章。看看作者独特的表达有哪些?为什么作者把读书说是长生果? 作者在这篇课文中谈了哪些?

2.师生交流合作学习。

3.梳理出描写阅读方面、作文方面的词句。

三、作者的阅读经历。

1.快速默读课文,作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作文中悟出了哪些道理?指名学生读。

2.梳理作者的读书经历。(读书时间、书籍种类、读书状态)

3.根据梳理的时间轴,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说。(图片、文字;普通读、有目的地读;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多)

4.你觉得哪个阶段是最重要的转折点?为什么?指名说。

5.你觉得你读书应该属于哪个阶段?指名说。

四、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1.作者仅仅谈了阅读的经历吗?

2.快速浏览课文,课文中说到,阅读对写作发展的作用,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指名说。(阅读对写作的帮助)

3.区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提取关键词的方法自选图表完成。

4.交流,指名说并完成板书。

5.根据图表中所填内容,用一句话说一说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指名说。

五、课外拓展。

1.自己说一句关于阅读的名言。

2.课后自己写一句阅读名言。

六、总结。

19、六年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生字词及好词好句

六年级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生字词有哪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生字词:

挽wǎn 挽联 挽词 挽回败局 挽救生命 挽留

囵ln 囫囵

枣zǎo 枣子 红枣 枣泥 枣树 枣核

搞gǎo 搞鬼 搞垮 搞卫生 搞小动作

恍huǎng 恍然大悟 恍恍惚惚 恍如隔世 恍悟

霜shuāng饱经风霜 霜冻 霜降

详xing 详细 详察 详和 详尽 详略 周祥

逝sh 逝世 与世长逝 仙逝 消逝 流逝

章zhāng 文章 章程 章鱼 奏章 图章 杂乱无章

咳k 咳嗽 咳喘 咳hāi声叹气

嗽su 咳嗽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生字组词练习:

挽( 挽联 ) 囫(囫囵吞枣) 囵(囫囵吞枣) 枣( 枣子 )

勉( 勉励 ) 忽( 忽然 ) 仑( 昆仑 ) 市( 市场 )

搞(搞活动) 恍( 恍惚 ) 霜( 秋霜 ) 详( 详细 )

高( 高级 ) 晃( 晃动 ) 箱( 箱子 ) 祥( 祥和 )

蒿( 茼蒿 ) 光( 光头 ) 相( 相信 ) 样( 样子 )

逝( 逝世 ) 章( 章节 ) 咳( 咳嗽 ) 嗽( 咳嗽 )

浙( 浙江 ) 樟( 樟树 ) 孩( 孩子 ) 漱( 洗漱 )

悼( 悼念 ) 殡(殡仪馆) 唁( 吊唁 ) 镊( 镊子 )

掉( 扔掉 ) 宾( 宾馆 ) 言( 语言 ) 蹑(蹑手蹑脚)

硼(硼酸水) 敷( 敷衍 ) 佣( 女佣 ) 肃( 肃立 )

绷( 紧绷 ) 缚( 束缚 ) 拥( 拥抱 ) 啸( 呼啸 )

六年级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好词好句有哪些?

恍然大悟:1.当老师把问题答案公布出来时,他才恍然大悟。

2.直到被逮捕,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也跟着犯了法。

囫囵:1.我们要认真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切勿囫囵吞枣。

2.他只是把这首诗囫囵吞枣地背下来了,至于什么意思一点儿也不清楚。

详细:1.他将这件事的始末详细地讲述了一遍。

2.医生详细地询问了病人的病情,然后对症下药。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专项练习按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共分五部分,文中有明显的空行标志。请你给五个部分加上小标题:(痛别伯父)、(谈《水浒》)、(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第一部分与其他几部分是( 因果 )关系。

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 追悼 )他,向他( 致敬 ),有的甚至( 失声痛哭 )。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 各色各样 )的人都有。那时候我有点( 惊异 )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 爱戴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 吊唁 )的人,想到我( 永远见不到 )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 爱抚 )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伯父( 逝世 )以后,我见到他家的女佣阿三。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 模模糊糊 )的像隔着雾。她跟我谈起伯父生前的事情。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 三更半夜 )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 接连不断 )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 一点儿也不在乎 ),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20、我的舞台评课稿听课记录

《我的舞台》说课稿

《我的舞台》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的舞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要求学生能体会课文表达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没培养热爱艺术情操还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方法

《我的舞台》以我成长为线索围绕舞台对我有着神奇吸引力叙述了我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成长故事反应了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勇气和毅力让人走向成功道理同时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道理本课语言风趣而又充满童趣描写细致而又生动虽然要体现艰辛而笔下却出处流露着乐观。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独立识字能力能够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并且能体会文中关键此举在表达情意作用他们对艺术已经有初步认识但感悟还不够深切透彻根据小学语文课标要求及学生学情制定了以下自学目标:

1.认识理解抻、拽、溺爱、身段、兴趣盎然等生字词

2.用比较快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艰辛以及不一般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神奇魅力。

现在学生对戏曲艺术了解甚少对学习戏曲过程中所要付出艰辛也难以理解所以我制定了以下学习重难点:

1.感悟戏剧表演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勇气和毅力。

由于本篇为略读课文并且文章内容条理清楚学生容易把握所以我安排了一课时来完成本篇课文讲授。

二、说教法、学法

我根据文章脉络清晰这一特点紧紧抓住了文章总领全文和总结全文两句话提纲挈领牵动全文学习有助于为文章内容展开做了铺垫围绕总起句舞台对我有着神奇吸引力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然后再慢慢深入课文分析重点句子以总结句舞台如一炉火炼就了我勇气和毅力为突破口让学生体会作者在艺术道路上所付出艰辛和努力紧扣题眼感悟舞台层层展开将文章思路、教师教路和学生学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主动、愉快参与学习掌握知识形成能力通过本课我要教给学生将文章读短再读长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融会贯通起到举一反三效果。

三、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课是展示课,我首先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充分自学,课堂上我先让各小组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展示自学成果,然后让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展示的过程中把学生存在的问题放在质疑环节给学生一个充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最后我围绕本届课的内容出了两道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同学之间进行检测互评。

2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人物神态和表情的词句,如,“恍然大悟“”他没有回答我,只是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读一读,想一想,并抄写下来。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人物神态和表情的词句,如,恍然大悟他没有回答我,只是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读一读,想一想,并抄写下来。

答:例如:伯父换看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样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

22、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鲁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鲁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答:鲁迅给我的印象是:他待人和蔼可亲,说话幽默风趣,他关心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对待不认识的穷苦百姓,更是倾注无限的爱。他疾恶如仇,爱憎分明。总之,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23、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掌握圆的面积 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圆片,剪刀。学具准备:分成十六等分的圆硬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这个故事与所要学习的内容有联系。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楚学习的重点,难点是什么?也提醒老师要有的放矢。

三、学习新知

(一)、定义:

1、摸一摸哪里是圆的面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二)、小组交流

圆与以前我们研究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不同之处:圆是由一条封闭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都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

如何化曲为直呢,推导出它的面积公式呢?

(三)复习旧知,渗透极限思想

1、还记得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还记得吗? (我们是通过剪拼的方法把它转化成长方形的。)

小结:把圆转化成哪一个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从而得到它的面积公式。

(四)小组合作学习

(1) 老师引导学生将圆化曲为直,先将圆沿直径剪开,然后沿半径再把圆平均分成偶等份。然后把剪成多份并用拼的方法将其转化成学过的规则图形。

(2)请学生观察四组图。随着份数的不断增加,有何发现?

(3)转化后的图形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长方形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

(5)试着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五)风采展示

1、学生汇报推导过程。

2、学生齐读圆面积公式。并说一说圆的面积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设计意图】 这两个环节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中,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当堂测试与应用

1、做课件图示,求半径为2分米的圆的面积

2、做课前出示的圆形花坛的面积。

3、根据下面所给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1)半径2分米

(2)直径10厘米

4、一个雷达屏幕的直径是4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5、判断对错:

(1)圆的半径越大,圆所占的面积也越大。 ( )

(2)圆的半径扩大3倍,它的面积扩大6倍。 ( )

【设计意图】在当堂测试与应用中设计了基本练习与综合练习。基本练习主要是加强学生对圆面积的认识,并能计算圆的面积。综合练习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出圆的面积,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七)总结

今天我们推导出的圆的面积公式,是利用剪拼方式,把圆转化成长方形的。可见数学知识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知识间的联系就是我们学好数学的钥匙。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4、圆的周长评课稿

周长 直径 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师: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了吗?

师:现在谁能说说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生: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你观察的很仔细)

师:(出示PPT)同学们都非常的伟大,你们和我们的祖先祖冲之有一样的发现。(到底多多少呢?)

②学习圆周率

师:(出示ppt)其实,他早就研究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发现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 (读pi)表示。他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3.1415926535但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只取它的近似值,即3.14。

>3.14 (板书: =圆周率)

师:而我们刚才得到的实验结果有差异,主要是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有误差造成的。(板书:圆周率,3.14)

5、推导公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圆的周长始终是直径的倍,而且知道了圆周率是个常量,如果已知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呢?

生: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吗?

生:C=d。(板书公式:C=d)

师:如果已知半径呢?

生:C=2r。(板书公式: C=2r)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直径是半径的2倍。

(三)巩固新知,解决问题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圆的周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出示ppt)那下面请同学们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并说明你的理由。

师:(出示ppt)同学们知识掌握的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解决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结果。ppt出示结果)

【设计意图:这三道习题是从基础练到拓展练的跨越,让学生在掌握了新内容的基础上,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要想做出判断是要有依据的,下面你们能不能帮助阿凡提计算小黑驴和小花驴的的跑到长度,看比赛到底是不是公平呢?

生:(通过计算)不公平

【设计意图:再次回到小黑绿和小花驴比赛的情境中,运用新的知识解决问题,首尾呼应,使整节课完整而有序。】

师:阿凡提看到同学们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非常高兴。可是国王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很不甘心,于是又想了个新花招,设计出一种新型的跑道要和阿凡提比赛,同学们想看看跑道的样子吗?

生:想。

师:(出示ppt)阿凡提看到了跑道的样子就答应了比赛。国王看到阿凡提答应了比赛,心想:聪明人也有犯糊涂的时候,我绕里面的8字路线跑,不知比你外面的大圈近多少,这个第一肯定是我的了。

师:同学们课后去研究,看看是国王的阴谋得逞,还是阿凡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呢!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化曲为直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3.14

C=d或C=2r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小黑绿和小花驴的比赛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的始终,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在创设情境时,我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激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展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与此同时,我向学生提出质疑,以相同的方法测量学校花坛,车轮、地球赤道的长度,在质疑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产生探究一般方法的迫切愿望。第三,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验证猜想,在理解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及圆周率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第三次回到情景中,使学生在掌握新内容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小黑绿和小花驴比赛的情境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并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前面圆的认识的成功铺垫,因此本节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动,理解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因为亲自经历了小组内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的过程,所以学生能较为容易地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另外,我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激励,比如当学生展示巧妙的方法时我赞扬学生的想法有创意、善于发现,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乐趣。

我在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评价时,艺术性稍显不足,另外,我对课堂的掌控和把握能力还需要提高。虽然对教材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但还没做到彻底地理解。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弥补以上不足之处,提高个人理论素养,使自己的教学趋于完美。

25、比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举例验证

如:2:3=4:6=6:9

2:3= 4:6= 6:9=

2.根据分数和比的关系,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验证

如:3:4=6:8=9:12

= =

3.根据除法和比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规律验证。

如:5:6=10:12=15:18

56=1012=1518

在学生验证的基础上得出我们发现的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并揭示课题:比的基本性质(板书)接着进行随机练习:8:5=32:( ) 0.35:0.25=( ):25=( ):5

板书:7:5 8:5 9:8引导学生对这几个比进行观察,认识最简整数比。

本环节当学生通过素材的研究产生了对规律的猜想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使学生学会正确的研究方法,养成严密思维的习惯。因此,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验证。并且在验证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之后接着进行了应用性的随机练习,加深了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并引出最简整数比,为化简比做好充分的铺垫。

四、应用规律,化简比

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作用之一就是化简比,在本环节中设计了化简整数比,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三个环节的教学,化简整数比首先出示:12:18,并提出,你能把它化简成一个最简整数比吗?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12:18=126:186=2:3 ②12:18=(122):(182)=(63):(93)=2:3 ③12:18=(126):(186)=2:3 ④12:18= = 这几种情况,此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出现的几种做法让学生思考,哪种正确?让学生在自我纠辩中,明了错因,掌握算法。并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指出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也可以根据比和分数的联系,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

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是在化简整数比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时可直接提问怎样化简小数比?学生可能会说出把小数变成整数。然后出示:1.8:0.09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做完后集体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变的。此时教师可提问:可不可以同时乘10?为什么?

学生掌握了化简小数比的方法后,接着提出对于分数比,你想怎样化简?学生可能回答把分数化成整数,教师追问,怎样把分数变成整数?接着出示: :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小组交流,在全班展示交流的时候教师要提问为什么要乘12?如果学生出现 = =10:9教师应给予肯定。

化简整数比是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前提,在掌握化简比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探索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实现知识的迁移。

当学生掌握了化简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的方法后,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找到化简时的共同点,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小结:把不是整数比的化简成整数比,再把不是最简整数比的化成整数比。

五、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化简比是对比的基本性质的运用,因此,在这里充分的让学生自主的运用已经掌握的规律解决问题。而且由于前面比较注重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所以学生不仅能灵活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而且还能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想到用除法来解决化简比的问题,使学生实现对已有知识经验的灵活的综合应用。

 六、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在本环节中通过教师的提问,学习的比的基本性质,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全面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可能谈到: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提升:我们在根据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整数比时,一般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能较快地得到最简单的整数比。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时,一般先化成整数比,再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通过引领学生全面回顾所学知识,提升学生梳理、概括知识的能力。并且注重知识网络的建构,引导学生关注本课知识的同时,关注以前学过的知识和以后将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学会知识、明确联系、体验数学的魅力,从而萌发自主地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的意识。

  作业布置的完成练习十三的11至14题。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们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26、 比的意义评课稿

联系 区别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 值 一种关系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个数

师:请尝试用字母表示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 。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15:10也可以写成 ,仍读作15比10。

师:足球比赛中的比分3:0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比一样吗?

引导学生理解: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设计意图:在讨论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理顺各个知识点,让学生明确学习了什么内容,反思自己知识掌握情况。】

(三)课时作业

1.P49做一做第1题。

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买同样的练习本。小敏买了6本,共花了1.8元。小亮买了8本,共花了2.4元。

①小敏和小亮买的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②小敏和小亮花的钱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③小敏所花的钱数和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④小亮所花的钱数和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思考:这几个比的量是同类量吗?比值表示什么意思?

答案:① 6∶8 , 或0.75 ② 1.8∶∶2.4, 或0.75

③ 1.8∶6,0.3 ④ 2.4∶8,0.3

解析: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巩固比的概念和比值的求法,为以后学习比例打下基础。反馈交流时引导学生明确比的前项、后项是有顺序的,前项、后项所表示的量与数据之间必须一一对应;后两个题目请学生说说比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表示两个量的比在此不用化简,如果学生化简也是可以的;比值的结果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小数或整数。【考查目标1】

2.P49做一做第2题。

3∶( )=24 ( )∶8=0.5

答案: ; 4

解析: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引导学生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求出未知的前项或后项,归纳一般方法:前项=比值后项;后项=前项比值。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除法的关系,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考查目标1、2】

3.小杰爸爸的身高是175cm,他的身高是1m,小杰说他和他爸爸的身高比是1∶175,对不对?如果不对,你认为是多少呢?

答案:不对。100∶175或4∶7

解析:两个同类量相比,单位必须统一。本题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不能直接比较,需要先统一单位,再表示比。通过这个练习,一方面让学生对比的意义理解和运用更熟练,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考查目标1】

27、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生字组词及词语理解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生字组词及词语理解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以及他给我 的教益,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生字组词

殡 殡仪馆 出殡 殡葬

悼 追悼 悼念 悼词

唁 吊唁 唁慰 电唁

囫囵 囫囵 囫囵吞枣

翰 约翰 文翰

镊 镊子 手术镊

硼 硼酸水 结晶硼 硼沙

敷 敷药 冷敷 敷贴

逝 逝世 流逝 远逝

理解词语

殡仪馆:供停放灵柩和办理丧事的机构。

追悼:沉痛地怀念(死者)。

失声:因悲痛过度而哽咽,哭不出声来。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其家属。

爱抚:疼爱抚慰。

团聚:相聚(多指亲人分别后再相聚)。

囫囵吞枣: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碰壁:比喻遇到严重阻碍或受到拒绝,事情行不通。

恍然大悟:忽然间明白过来。恍然:忽然醒悟的样子。

黄包车:旧时一种用人拉的车,有两个橡胶车轮,车身前有两根长柄,柄端有横木相连,主要用来载人。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深奥:(道理、含义)高深不易了解。

28、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心思想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心思想笔记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以及他给我 的教益,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29、六年级上册28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28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以下是我执教前的教学设想: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发了一种人生哲理,融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深刻思考。然而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只关注了纪念鲁迅而忽略了有感。所以,本堂课,我希望带领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带领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感情;品味朴素的语言背后表达的丰富、深刻的含义。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更要以此为契机,带领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有了今天课堂上的呈现。

对照预设,根据课堂生成,接下来,我将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

一、成功之处

(一)注重课堂生成。

记得刚工作不久,上公开课时,当我的问题提出,学生没有反应,或不能及时回答时,我会很着急,迫不及待的帮着学生去回答。但今天,当我的第一个问题:请同学找一找具体写这两种人(一心想流芳百世却不为人民谋福利的人和不求个人名利,一心为人民谋福利的人)的句子并读一读提出时,班上同学没有反应,这个问题不难。我知道他们没有迅速做出反应的原因是上公开课,听课老师多,换了教室,他们有点不适应。我立刻放慢了教学节奏,带着学生重新把诗歌读了一遍,带着他们慢慢走进文字,走入文本。这次,他们发言了。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当课堂上出现了暂时的停滞不前或迂回徘徊时,及时调整教学预设,才能与美好的生成相遇。

(二)用问题推动教学。整堂课设计了四个大问题:

1、找一找具体写这两种人的句子读一读,看一看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

2、人民用什么态度对待这两种人呢?

目的:带领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带领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感情。

3、这首诗歌仅仅是单纯纪念鲁迅一个人吗?

目的:从题目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理解作者对鲁迅的崇敬、赞扬之情,从有感二字,感受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4、请同学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启示。我愿做 的人。

目的:带领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以上四个问题由表及里,逐层推进。引导学生,从学习诗歌内容,感受鲁迅形象进而到人生价值的思考,由浅入深。

(三)能根据具体情况追问,目标明确。注重开展师生间的对话。

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教育。我力求做到设计大体有序,具体细节灵活,能由学生说出来的,我尽量不说。围绕着我设计的主问题,学生展开了积极思考和发言,此时我对他们的发言进行了及时的点评与指导。以下是一个课堂片段:

生:读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们当牛马。

师:你能具体分析一下这两种人的形象吗?

生:一种人什么都不做,一直在自夸,一种人一直在默默的做着事。

师:那书上是怎么写的呢?怎么看出他的默默无闻,怎么看出他的自夸?

生:从骑和俯这两个字看出来的。

师:能再具体分析一下吗?从骑字,你看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生:骑写出的是自大骄傲,蛮横无理。这是动作描写。俯看出一种默默无闻,谦卑。

师: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一种人自以为是,高高在上;一种人谦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师:还有吗?

生:骑是欺压;俯下身子,是把自己的地位放低。

师:如果你来读这两个句子时应该怎么读?把人民当牛马,读这样的句子应该带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读第二节诗歌。

师:这位同学读得如何?

生:呵,我多伟大! 这个句子中,那种骄傲自大的感觉没有读出来,应该读得夸张一点。

当学生只是泛泛的概括回答时,我试着在主问题的推动下,用追问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而理解诗歌情感。

对学生发言,我做了及时的点评。 那书上是怎么写的呢?怎么看出他的默默无闻,怎么看出他的自夸,这个字要是重读会是怎样的效果,及时有效的点评使得我与学生之间开展了有意义的对话,也为课堂的延伸进行了铺垫。但我认为在点评过程中我的语言有时还不够简洁。以后我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二、不足之处

(一)教师预设过强,学生的主动学习不够。只注重了教师的预设和讲解,缺乏学生的质疑和相互交流。

(二)课堂节奏没有把握好,前松后紧。

课堂是有节奏的,这样既能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控制教学流程。我分析前两个问题时,耗时太多。导致最后的小结、拓展环节没有充足的时间,情感内化不足。

(三)朗读形式略显单一。

整堂课,我都在引导学生找句子,读句子,理解句子,再读,这个过程中虽然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成长,但是形式单一,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倦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年轻的名师王君老师也曾说过:让我死在公开课,活在常态课吧。每上一次公开课,对我而言都是一次历练,一次提升。感谢语文组给我了这次机会,感谢组里老师的耐心倾听并给我提出的忠恳建议。让我把公开课上的收获落实在每一天的日常教学中吧,如对待公开课般对待每一节常态课,上好每节课。

30、六年级上册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本次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调动各种课堂资源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感情,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堪称纪念鲁迅先生文章的经典。它回忆了鲁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的品格,表现了人们对他的爱戴和怀念之情。怎么让学生能读懂课文,领会文章中心,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呢?这无疑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它,我采用了情境创设办 法。首先是结构的安排。在课文的结构上,我跨越时空整合文本,首先在第一课时通过学习第一段创设了吊唁鲁迅先生的场景,并以此为轴心,通过回忆引出四件事的学习,感受鲁迅先生对少年儿童及劳动人民的关怀和热爱。每学完一个故事,再辅以描写吊唁人们表现的资料,铺设周晔的泪小孩的泪车夫的泪青年的泪佣人的泪老人的泪情感主线,现实与回忆交织,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使学生的情感在往昔幸福与今日悲哀之间穿行。爱之深,痛之切,自然而然激发起对鲁迅先生深切的怀念。其次是相关资料的引入。本课在渲染气氛上、入境悟情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是能抓住重点词语深入开掘,构建人物形象,并渗透写作方法指导。

在第三个故事中有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场面描写,我在引导孩子发挥想象进入画面后,抓住跪字深入开掘,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一位受人景仰的伟人为救助低层劳动人民的长时间的一跪,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关怀和热爱,构建起闪烁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伟大形象。在感受语言文字内涵的 同时,我还适时地渗透抓住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让阅读习得的技巧在写作中得到迁移。

由于个人的水平所限,本课还有许多的不足。 首先在时间分配上,第三个故事精讲,花时间太多。第四个故事则略略带过,没有对前面的认识进行深化与提升。例如可以抓住女佣的话品味鲁迅先生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中心: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其次,本次学习的资源,如课外材料与名言都是老师出示,应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把展示的空间让给学生。此外,,本节课在朗读的形式上比较单调,小组学习讨论的机会不多,个别字发音未够标准,都是我以后要注意改进的地方。

31、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1.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1)趣谈《水浒传(2)笑谈碰壁(3)喜放烟花(4)救助车夫(5)关心女佣。

2.囫囵吞枣、张冠李戴什么意思?从这两词中你有什么体会?

囫囵吞枣: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张冠李戴: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在本文中指我 对书中的人物与事情搞不清楚,对应不起来。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两个词用得准确、形象,从中可看出我读书不认真,只注意故事情节,不分析人物的个性。

3.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联系查找的资料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鲁迅先生一语双关,既幽默地解答了我的问题,又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比喻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和迫害。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课文中的鲁迅先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作为一个长者,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作为一个革命者,他为人民说话,为劳苦大众呐喊而四处碰壁;作为一个先生,他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同情劳动人民。同时,他又有着美好的憧憬,向往光明、美好、快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六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32、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殡 (bn) 殡仪馆 出殡 殡葬

悼 (do) 追悼 悼念 悼词

唁 (yn) 吊唁 唁慰 电唁

囫囵 (h ln) 囫囵 囫囵吞枣

翰 (hn) 约翰 文翰

镊 (ni) 镊子 手术镊

硼 (png) 硼酸水 结晶硼 硼沙

敷 (fū) 敷药 冷敷 敷贴

逝 (sh) 逝世 流逝 远逝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六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3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笔记课文分段及大意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笔记课文分段及大意

文章脉络以空行为标志,讲了六件事。第一件写追悼鲁迅,表现了人们对鲁迅的爱戴。后面记叙了鲁迅生前的几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与家人欢度除夕时地慈祥亲切;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从这几件事中阐述了鲁迅先生受到爱戴地原因。

第一部分(1):写人们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部分(2-3):写伯父和我谈《水浒传》并教育我要认真读书。

第三部分(4-13):写伯父鲁迅先生和我笑谈碰壁。

第四部分(14-16):写除夕的时候,伯父和爸爸替我们放鞭炮和花筒。

第五部分(17-25):写鲁迅先生救助黄包车夫。

第六部分(26-27):写伯父关心女佣。

34、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笔记之课文主题思想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笔记之课文主题思想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以及他给我 的教益,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文章脉络以空行为标志,讲了六件事。第一件写追悼鲁迅,表现了人们对鲁迅的爱戴。后面记叙了鲁迅生前的几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与家人欢度除夕时地慈祥亲切;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从这几件事中阐述了鲁迅先生受到爱戴地原因。

35、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笔记之课后同步练习及答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笔记之课后同步练习及答案

文章脉络以空行为标志,讲了六件事。第一件写追悼鲁迅,表现了人们对鲁迅的爱戴。后面记叙了鲁迅生前的几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与家人欢度除夕时地慈祥亲切;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从这几件事中阐述了鲁迅先生受到爱戴地原因。

1.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答:(1)趣谈《水浒传(2)笑谈碰壁(3)喜放烟花(4)救助车夫(5)关心女佣。

2、课文中的鲁迅先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答: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作为一个长者,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作为一个革命者,他为人民说话,为劳苦大众呐喊而四处碰壁;作为一个先生,他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同情劳动人民。同时,他又有着美好的憧憬,向往光明、美好、快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重点笔记生字词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重点笔记生字词

文章脉络以空行为标志,讲了六件事。第一件写追悼鲁迅,表现了人们对鲁迅的爱戴。后面记叙了鲁迅生前的几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与家人欢度除夕时地慈祥亲切;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从这几件事中阐述了鲁迅先生受到爱戴地原因。

挽wǎn: 遮挽 敬挽 挽歌

囫h: 囫囵 囫囵吞枣

囵ln: 囫囵 囫囵吞枣

恍huǎng 恍然大悟 恍如隔世 恍惚

霜shuāng 霜降 霜冻 霜序

逝sh 逝去 逝川 逝去

咳k 热咳 寒咳

嗽su 嗽口、喘嗽、痨嗽、嗽月

3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生字词语组词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生字词语组词

生字组词

殡 殡仪馆 出殡 殡葬

悼 追悼 悼念 悼词

唁 吊唁 唁慰 电唁

囫囵 囫囵 囫囵吞枣

翰 约翰 文翰

镊 镊子 手术镊

硼 硼酸水 结晶硼 硼沙

敷 敷药 冷敷 敷贴

逝 逝世 流逝 远逝

词语搭配

两本书 复杂的内容 报警风霜的脸 详细地解说

一摊血 艳丽的色彩 紧张动人的情节 马马虎虎地读书

一些钱 慈祥的表情 自然而和谐的美 匆匆忙忙地赶回家

一滴泪珠 愉快的表情 又高又直的鼻子 清清楚楚地记得

一条皱纹 低微的声音 难以忍受的痛苦 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38、远古的传说评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远古的传说听课稿,分享远古的传说听课感受和记录

远古的传说评课稿:

《远古的传说》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黄帝及其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原始社会走向终结。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教学重点】

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

【教学难点】

尧舜禹 禅让的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民族被称为华夏民族,我们是炎黄子孙,我国具有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那么我们为什么被称为炎黄子孙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我们的祖先是谁?

二、新课学习

(一)炎黄联盟

教师:今天,占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一个大家庭,被称为炎黄子孙。传说中以游牧为主的黄帝部落和以农耕为主的炎帝部落。

教师:中国历史上对轩辕黄帝的公祭,大致起于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为了表示对黄帝的尊敬,各地都建立了黄帝庙,作为祭祀轩辕黄帝的专用场所,轩辕黄帝曾经生活居住及其安葬之地的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麓的轩辕庙便拔地而起。正式将桥山轩辕设列为国家祭祀场所是在距今1200年前的唐太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从些以后,桥山轩辕庙的祭祀活动,就成为国家组织的具有鲜明公祭性质的典礼,轩辕黄帝庙便成为华夏民族心驰神往、遥寄情思、谒陵拜祖的一方圣地。自唐代以后,历经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世代相传,绵延不绝。

教师:大约4000多年前,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传,在黄河流域有两个强大的部落,分别由炎帝、黄帝领导。在南方,蚩尤领导者一个强大的部落。

1.黄帝

教师:黄帝,姓姬,号轩辕氏。著名的部落首领,被后人尊为华夏族的祖先,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多媒体展示

2.炎帝

教师:炎帝姓姜,号神农氏。他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同时还是医药之神,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

教师:为争夺土地和财富,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发生了阪泉之战。最终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多媒体展示阪泉之战图片

3.蚩尤

教师:据说蚩尤是位桀骜不驯的野心家.据《山西通志》和《安邑县志》载:他是安邑蚩尤村人。传说蚩尤姜姓,牛首人身、铜头铁额、四目六手,不食五谷,以铁石充饥。他好兵杖刀戟,能飞空走险,喷云吐雾。

教师:原来居住在我国东部地区,后来发展到山东、河南、安徽一带,是最早进入中原的部落。

多媒体展示炎帝黄帝大战蚩尤图

教师:战争爆发后,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所以在初战阶段,适合于晴天气环境作战的黄帝族处境并不有利,曾经九战而九败。然而,不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这就给黄帝族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驱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 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教师:传说,涿鹿之战十分激烈。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突然间风雨大作,使黄帝、炎帝迷失了方向,黄帝命部下制造指南车,辨别了方向,才把蚩尤打败。

多媒体展示涿鹿之战图

教师:炎帝与黄帝两个部落联盟共同战蚩尤最终形成了华夏族。

多媒体展示华夏族形成的图片

教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为何叫炎黄子孙了。

多媒体展示祭拜轩辕图

教师:炎帝、黄帝、蚩尤和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末期社会的情况,

多媒体展示图片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教师:炎帝,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还制作乐器琴瑟、还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多媒体展示炎帝发明图片

教师: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挖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弓箭和指南车。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

多媒体展示黄帝发明图示

教师:在文中划出重点内容

多媒体展示

教师:《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嫘祖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器、昌意二子。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五帝中的颛顼帝。

多媒体展示图片

问题思考: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发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你认为先民的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

学生:在生产上:制作出了陶器、发明了纺织等

学生:在生活上:教会人们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等。使人们的生活有所保障。

学生:在经济交流上:教会人们通商交换。

学生:有科学依据:在西安半坡、河南仰韶等遗址发现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等。考古学家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浙江等地发掘出水井的遗迹。蚕茧和石制品等。

讨论: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远古传说: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没被考古资料证明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洪荒时期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不可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涵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学生:历史事实:被考古资料证明的、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三)尧舜禹的禅让

教师:禅让制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实质: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一种制度。

多媒体展示禅让制图片

教师: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教师:尧舜禹的表现?

学生:尧教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解除水患;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

教师:大禹治水用什么方法治水的?

学生:挖沟开渠疏、导结合。

教师:治水的结果这样呢?

学生:把洪水引入大海,百姓过上了安康生活。

多媒体展示大禹治水图片

教师:舜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禹乃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

教师:大禹的尊称怎么来的?

学生: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休息。他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都不敢进家门。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其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因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问题思考: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精神?

学生:以工作为主,为国家建设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三、课堂总结

从黄帝以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由此发端,西汉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名著《史记》落笔第一人也是黄帝。他是我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依托,是十几亿炎黄子孙心系一处的文化巨擘。由他及历代有为国君的努力,中国不断发展、壮大,走向统一、团结,民主,富强!

四、课堂练习

1.2005年5月6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首站拜谒了陕西桥山的黄帝陵,因为黄帝( D )

A.是文字的发明者

B.曾今打败了炎帝

C.制造出了指南车

D.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在我国,汉字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相传文字的发明者是( A )

A.仓颉 B.嫘祖

C.黄帝 D.伶伦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教学反思】

《远古的传说》学习中要注意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层层设问,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在进行总结说明,应该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39、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评课稿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大暴雨 特大暴雨

降水量(㎜) 12小时降水量5㎜

24小时降水量10㎜ 12小时降水量5~15㎜

24小时降水量10~24.9㎜ 12小时降水量15~30㎜

24小时降水量25~49.9㎜ 12小时降水量30~70㎜

24小时降水量50~100㎜ 12小时降水量70~140㎜

24小时降水量100~200㎜ 12小时降水量>140㎜

24小时降水量>200㎜

板书:二、降水的变化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多媒体展示北京春、夏、秋、冬四季景观图,要求学生阅读后思考:北京一年四季降水量是否一致?

学生回答:不一致。

教师归纳、总结:其实不仅仅是北京,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降水量是有差别的,我们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表现出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

向学生介绍:各月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方法:横坐标表示月份,纵坐标表示降水量的多少。从全年各月降水量的分配状况可以看出该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情况。

展示课件中的A、B两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要求学生读图思索两地全年哪个季节降水量多?哪个季节降水量少?各季节的降水分配是否均匀?

学生回答:A地降水较均匀;B地降水各季节差异大,5~9月降水多,其他月份降水少。

教师归纳、总结:由A、B两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我们可以看得出来A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均匀,B地降水量的季节差异很大。各月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主要抓住三点:①年降水量是多还是少;②全年各季节降水分配是否均匀;③哪个季节降水量多哪个降水量少。

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何利用北半球某地各月降水量资料绘制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向学生介绍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①绘出横坐标,平均分为12段,表示1~12月,标出月份;②绘出纵坐标,根据最大降水量和最小降水量的数值,确定纵坐标取值范围为0~200毫米,以25毫米为单位刻度平分纵坐标;③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标出降水量的高度,画出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活动: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种不同的各月降水量柱状图,让学生阅读后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学生回答:依次是全年多雨、年降水量较多且集中于夏季、年降水量较多且集中于冬季、常年湿润、全年少雨。

教师归纳、总结:这就是降水季节变化的类型:全年多雨型;夏季多雨型;冬季多雨型;常年湿润型;全年少雨型。

向学生介绍:我们依据降雨形成的原因将降雨分为了四大主要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

板书:三、降水的分布

向学生介绍:等降水量线指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里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某地降水量线示意图,要求学生阅读后回答:A地降水量是多少?B地降水量取值范围在多少之间?C地降水量比D地多还是少?

学生回答:A地降水量是60mm,B地降水量取值范围在80~100mm之间,C地降水量比D地多。

教师归纳、总结:等降水量线类似于以前学过的等高线,相对而言比较简单。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并结合图片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要求学生阅读后思考:赤道附近降水多还是两极地区降水多?北回归线附近年降水量状况如何?中纬度大陆呢?

学生回答:赤道附近降水较多,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西岸多,中纬度大陆沿海地区降水较内陆多。

教师归纳、总结: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规律不均

①赤道地区降水较多,两极地区降水较少。

②南北回归线上,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③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多,沿海降水较少。

④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赤道地区;

世界降水量最贫乏的地区: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活动:

利用多媒体给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要求学生阅读后分析:中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学生回答:东部降水多,西部降水少;南方降水多,北方降水少。

教师归纳、总结:中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不均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总体上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目的: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总结与自主学习能力。

向学生介绍:世界干极在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雨极在印度的乞拉朋齐;中国干极在新疆托克逊,雨极在台湾火烧寮。

活动: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雨的相关材料,让学生阅读后初步分析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的原因。

学生回答:乞拉朋齐降水多与地形雨有关,其位于海洋气流迎风坡上。

教师归纳、总结: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板书设计:

一、降水的概念

1.降水的概念

2.降雨的等级

二、降水的变化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三、降水的分布

1.等降水量线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教学反思:

本节主要介绍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学习的要点有降水的概念及主要形式、降水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及绘制及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从而养成对地理知识强烈的好奇心,提高其学习地理的兴趣。

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尽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在介绍降水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时可利用多媒体从多角度、多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在分析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等,以便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与能力,同时力图完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过程。此外要尽可能给学生多动口、多动脑的机会,以便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

思考:如何才能正确判读与绘制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40、多变的天气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多变的天气听课稿,分享多变的天气听课感受和记录

多变的天气评课稿第一篇:

《多变的天气》教案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要求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内容点析1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天气的概念,而是联系实际分两步解释天气。第一步,说明怎样描述天气。第二步,解释天气多变的特点: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有变化。从感性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这是贯穿本章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2图31举例性地介绍天气的三种状况:A图侧重于晴;B图侧重于风;图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第三章侧重于冷。

图中设计同学对天气的谈论,以使学生学会怎样描述天气。3天气及其影响的活动部分,围绕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这一主题设计。第1题提供资料,并要求学生参照已有资料再补充至少一个资料。第2题让学生分析已有资料。第3题要求对活动作小结。4天气预报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关心的问题。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体(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获得天气预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电视天气预报,因此,教材也将收看电视天气预报作为重点。为体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教材从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引入。图33展示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它向学生说明天气预报是由许多人、许多单位共同参与的结果,并运用了许多先进设备,从而使学生在感性认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同时,受到科学精神的教育。图中所展示的具体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6图34除展示了报纸上刊登的天气预报外,还就天气预报中常提到的阴晴、降水概率、风向、风力、温度等天气要素加以解释,以排除学生阅读天气预报时可能遇到的障碍。风力由弱至强分为0~12级(共13级)(见后面的参考资料)。

风向风力符号解释:电视天气预报图中一般用带尾羽的箭矢来表示风向风力,箭矢所指方向为风的去向;尾羽的数目和形状表示风力,如3根尾羽表示6级风,4根尾羽表示7级风,尾羽呈三角旗状,则表示风力为8级或8级以上。温度的两个值依次是日最高温度(3℃)和日最低温度(-8℃)。7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克里米亚战争,又称东方战争。战争的一方是英、法、土耳其等国,另一方是俄罗斯。该战争持续多年,最后以俄罗斯的失败而告终。8教材将了解电视天气预报设计成活动,并按电视天气预报过程分三个步骤:认识卫星云图、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活动的总体设计思想是使学生通过活动能够看懂电视天气预报。9教材将从互联网上查阅天气预报设计成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学习使用现代手段,也使学生多了解一种获取天气预报的途径。该活动不要求所有学生完成。10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除关心每天的天气状况外,对空气质量状况也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也要求重点城市播报每天的空气质量状况及空气质量状况预报。教材随机选择了某日(XX年1月9日)我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并绘制成图39,使学生在读图过程中,了解空气质量日报的有关知识,从而能大致看懂电视中的空气质量日报。

空气污染指数是评价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方式,是将空气质量的监测数据,按照一定方法处理后,变成大家熟悉的0~00的数字。数字越大,说明污染越严重,空气质量状况就越差。空气的质量级别、污染指数和质量状况之间的关系见下表。空气质量级别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Ⅰ1~0优Ⅱ1~100良Ⅲ1101~10轻微污染Ⅲ211~200轻度污染Ⅳ1201~20中度轻污染Ⅳ221~300中度污染Ⅴgt;300重度污染11空气污染物的是多方面的,从加强环境教育角度考虑,教材主要举例性地让学生了解人为原因形成的空气污染物。把这部分内容安排成活动,就是希望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从而对于空气质量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建议【天气及其影响】1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其一,先通过阅读图31理解天气,然后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二,先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然后通过阅读图31理解天气。2天气的教学主要应抓住怎样描述天气和天气的特点,不要求了解严格的天气概念。正确描述天气,既能加深对天气概念的理解,又是一项基本技能。在阅读图31时,要把视野放开,引导学生从更多的方面认识天气。第一,图中只表现了晴、风、冷三种状况,相应地要补充阴、雨(可扩大到雪、雹等降水形式)、热三种状况。

第二,在阴晴、风雨、冷热之外,还应补充其他天气状况,如雾、扬尘等。第三,可及时让学生描述上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天气特点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短时间,可从某一时刻、一天、几天等不同的时间尺度举例说明。某一时刻如现在正在下雨,一天如今天很闷热,几天如这几天阴雨连绵。第二是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不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十里不同天等。第三是同一地方不同时刻的天气有变化,如夏天暴雨前后的天气变化、冬天寒潮前后的天气变化等。3活动中材料A说明了天气与交通的关系,材料B说明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材料说明了天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材料D说明了天气与军事的关系。其他方面可让学生补充,如天气与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商业活动、旅游活动、休闲娱乐等的关系。学生补充资料(图32E),可在前一节后安排,由学生在外搜集。活动最后要求学生写篇小短文,可在堂上写,也可在后写;应引导学生围绕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这一主题,综合写也可,就某一方面展开写也可。【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在各种媒体的天气预报中,以电视天气预报最引人注意,并且,了解电视天气预报也是本部分教学的重点,因此,明天的天气怎么样?的教学,建议按下面的顺序进行:电视天气预报(活动1~3题)──其他媒体的天气预报(图34和活动第4题)──归纳天气预报的作用和主要内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图33)。

2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一般先出现卫星云图,因此活动先从认识卫星云图开始。教学由此开始,也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动第1题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读图3完成。因为学生还没有具体的区域知识,读此图过程中,只要求学生能按图示解释,分清陆地和海洋,并在图上指出哪些地方可能是晴天、阴天或雨天:无云的地方可能是晴天;有亮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有雨;有灰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是阴天。活动的第2题是为第3题做准备,在让学生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后,介绍了用天气符号表示天气变化的方法。题中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变化情况依次是:晴转阴;小雨转中雨。活动第3题通过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形式,使学生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教学时可把图中所示的13个城市分成6组,每组分别找1~2位学生播报。每组播报后,再找1~2位学生(未参加播报的)评判。3在了解了电视天气预报后,可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得天气预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读图34了解报纸上的天气预报;看活动第4题了解从互联网上可获得天气预报和气象知识。活动第4题可作为选学内容,由学生外选做。

4引导学生综合报纸和电视天气预报内容,归纳出一般情况下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然后,再结合图34中箭头拉出的框解,使学生了解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概念。在熟悉了天气预报内容和有关知识后,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可让人们及早做好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最后,让学生读图33概括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观测接收数据处理资料、制图分析判断做出预报。对图中涉及的设备和具体技术性问题,不必细究。在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制作和分析天气图。由此,引导学生看阅读材料,使学生对天气图的起源和作用有所了解。【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1图39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根据污染指数判断各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而比较各城市空气质量的优劣(这一日)。

如有可能,老师可摘录前一天中央电视台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一些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让学生判断其空气质量状况。对于有关概念,如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等,不要求学生掌握;对于各城市空气质量差别的原因,也不必细究。2活动部分涉及农业生产、交通、生活、居住等四方面与空气质量的关系,要求学生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的看法。四个问题都是开放式的,可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时切忌以某一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应注意保护每个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产生污染物污染空气,使空气质量下降,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为此,人类应该控制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以创造美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多变的天气评课稿第二篇:

《多变的天气》教案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要求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内容点析1.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天气的概念,而是联系实际分两步解释天气。第一步,说明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要求  

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内容点析  

1.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天气的概念,而是联系实际分两步解释天气。第一步,说明怎样描述天气。第二步,解释天气多变的特点: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有变化。  

从感性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这是贯穿本章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2. 图举例性地介绍天气的三种状况:A图侧重于晴;B图侧重于风;C图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第三章侧重于冷。图中设计同学对天气的谈论,以使学生学会怎样描述天气。  

3. 天气及其影响的活动部分,围绕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这一主题设计。第1题提供资料,并要求学生参照已有资料再补充至少一个资料。第2题让学生分析已有资料。第3题要求对活动作小结。  

4. 天气预报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关心的问题。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体(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获得天气预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电视天气预报,因此,教材也将收看电视天气预报作为重点。  

5. 为体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教材从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引入。图展示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它向学生说明天气预报是由许多人、许多单位共同参与的结果,并运用了许多先进设备,从而使学生在感性认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同时,受到科学精神的教育。图中所展示的具体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  

6. 图除展示了报纸上刊登的天气预报外,还就天气预报中常提到的阴晴、降水概率、风向、风力、温度等天气要素加以解释,以排除学生阅读天气预报时可能遇到的障碍。  

风力由弱至强分为0~12级(共13级)(见后面的参考资料)。  

风向风力符号解释:电视天气预报图中一般用带尾羽的箭矢来表示风向风力,箭矢所指方向为风的去向;尾羽的数目和形状表示风力,如3根尾羽表示6级风,4根尾羽表示7级风,尾羽呈三角旗状,则表示风力为8级或8级以上。  

温度的两个值依次是日最高温度(3 ℃)和日最低温度(-8 ℃)。  

7. 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克里米亚战争,又称东方战争。战争的一方是英、法、土耳其等国,另一方是俄罗斯。该战争持续多年,最后以俄罗斯的失败而告终。  

8. 教材将了解电视天气预报设计成活动,并按电视天气预报过程分三个步骤:认识卫星云图、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活动的总体设计思想是使学生通过活动能够看懂电视天气预报。  

9. 教材将从互联网上查阅天气预报设计成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学习使用现代手段,也使学生多了解一种获取天气预报的途径。该活动不要求所有学生完成。  

10.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除关心每天的天气状况外,对空气质量状况也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也要求重点城市播报每天的空气质量状况及空气质量状况预报。教材随机选择了某日(2001年1月9日)我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并绘制成图,使学生在读图过程中,了解空气质量日报的有关知识,从而能大致看懂电视中的空气质量日报。  

空气污染指数是评价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方式,是将空气质量的监测数据,按照一定方法处理后,变成大家熟悉的0~500的数字。数字越大,说明污染越严重,空气质量状况就越差。  

空气的质量级别、污染指数和质量状况之间的关系见下表。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状况  

Ⅰ  

1~50  

优  

Ⅱ  

51~100  

良  

Ⅲ1  

101~150  

轻微污染  

Ⅲ2  

151~200  

轻度污染  

Ⅳ1  

201~250  

中度轻污染  

Ⅳ2  

251~300  

中度污染  

Ⅴ  

300  

重度污染  

11. 空气污染物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从加强环境教育角度考虑,教材主要举例性地让学生了解人为原因形成的空气污染物。把这部分内容安排成活动,就是希望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从而对于空气质量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建议  

【天气及其影响】  

1. 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其一,先通过阅读图理解天气,然后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二,先通过活动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然后通过阅读图理解天气。  

2.天气的教学主要应抓住怎样描述天气和天气的特点,不要求了解严格的天气概念。  

正确描述天气,既能加深对天气概念的理解,又是一项基本技能。在阅读图时,要把视野放开,引导学生从更多的方面认识天气。第一,图中只表现了晴、风、冷三种状况,相应地要补充阴、雨(可扩大到雪、雹等降水形式)、热三种状况。第二,在阴晴、风雨、冷热之外,还应补充其他天气状况,如雾、扬尘等。第三,可及时让学生描述上课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  

天气特点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短时间,可从某一时刻、一天、几天等不同的时间尺度举例说明。某一时刻如现在正在下雨,一天如今天很闷热,几天如这几天阴雨连绵。第二是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不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十里不同天等。第三是同一地方不同时刻的天气有变化,如夏天暴雨前后的天气变化、冬天寒潮前后的天气变化等。  

3.活动中材料A说明了天气与交通的关系,材料B说明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材料C说明了天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材料D说明了天气与军事的关系。其他方面可让学生补充,如天气与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商业活动、旅游活动、休闲娱乐等的关系。  

学生补充资料(图),可在前一节课后安排,由学生在课外搜集。  

活动最后要求学生写篇小短文,可在课堂上写,也可在课后写;应引导学生围绕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这一主题,综合写也可,就某一方面展开写也可。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在各种媒体的天气预报中,以电视天气预报最引人注意,并且,了解电视天气预报也是本部分教学的重点,因此,明天的天气怎么样?的教学,建议按下面的顺序进行:电视天气预报(活动1~3题)──其他媒体的天气预报(图和活动第4题)──归纳天气预报的作用和主要内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图)。  

2.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一般先出现卫星云图,因此活动先从认识卫星云图开始。教学由此开始,也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动第1题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完成。因为学生还没有具体的区域知识,读此图过程中,只要求学生能按图示解释,分清陆地和海洋,并在图上指出哪些地方可能是晴天、阴天或雨天:无云的地方可能是晴天;有亮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有雨;有灰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是阴天。  

活动的第2题是为第3题做准备,在让学生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后,介绍了用天气符号表示天气变化的方法。题中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变化情况依次是:晴转阴;小雨转中雨。  

活动第3题通过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形式,使学生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教学时可把图中所示的13个城市分成6组,每组分别找1~2位学生播报。每组播报后,再找1~2位学生(未参加播报的)评判。  

3.在了解了电视天气预报后,可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得天气预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读图了解报纸上的天气预报;看活动第4题了解从互联网上可获得天气预报和气象知识。活动第4题可作为选学内容,由学生课外选做。  

4.引导学生综合报纸和电视天气预报内容,归纳出一般情况下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然后,再结合图中箭头拉出的框解,使学生了解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概念。在熟悉了天气预报内容和有关知识后,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可让人们及早做好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  

5.最后,让学生读图概括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观测接收数据处理资料、制图分析判断做出预报。对图中涉及的设备和具体技术性问题,不必细究。  

在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制作和分析天气图。由此,引导学生看阅读材料,使学生对天气图的起源和作用有所了解。  

【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图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根据污染指数判断各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而比较各城市空气质量的优劣(这一日)。如有可能,老师可摘录前一天中央电视台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一些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让学生判断其空气质量状况。对于有关概念,如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等,不要求学生掌握;对于各城市空气质量差别的原因,也不必细究。  

2.活动部分涉及农业生产、交通、生活、居住等四方面与空气质量的关系,要求学生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的看法。四个问题都是开放式的,可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时切忌以某一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应注意保护每个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产生污染物污染空气,使空气质量下降,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为此,人类应该控制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以创造美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41、海陆的变迁评课稿

利用兴趣话题引入,激发兴趣,引起求知欲。 1分钟

师 生 活 动 设 计 依 据 1分钟

1、运用有关资料说明亚非大陆之间的红海会逐渐成为新的大洋的道理。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实际问题,使知识得到实际运用。

总结本课知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 沧海桑田

1、海陆变强市不断进行着的

2、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都会导致海陆变迁

3、人类活动也对海陆变化起到影响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三、板块的运动

1、地球表层有板块构成,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不断运动

3、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

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配练、填充图册

课后反思

海陆的变迁评课稿第二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观察活动,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通过实验演示,探究发现板块运动的方式和产生的地形,探究发现地震、火山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地震、火山相关内容的学习,培养防灾减灾的观点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海陆地形的成因。

三、教学方法

1.教法;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绘画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听说过台湾与大陆有过亲密接触、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吗?日前,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东山县博物馆考古人员,从水下考古地挖掘到了100多件与台湾有关的哺乳类动物化石。近些年来,台湾渔民先后在台湾海峡捕捞作业时拖网拖上来的有3000多件陆生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哺乳动物化石有剑齿象、亚洲象、古菱齿象、熊、中国犀、马、猪、四不象鹿、斑鹿、山羊等。至此,近年来在台湾海峡已通过海底考古挖掘、收集了哺乳类动物化石达3100多件。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就说明了地球自形成以来,海陆变迁就一直在不断的发生,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新课教学:

一、沧海桑田(实例展示,动画演示,实验探究)

(一)展示图片

(二)提出问题

谁能解释这些现象?你能推断出什么变化?(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海陆是不断变迁的。

那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课件动画演示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由海变成陆地?而东部陆地为什么会变成了海洋?

(三)模拟实验

通过模拟实验,学生探讨并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展示荷兰的围海造田图片,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海陆变迁,然后通过模拟实验二进行验证。

让学生再举几个人类活动的例子。

以上是地表形态的缓慢变化,那么地表形态的剧烈变化有哪些呢?学生猜测,教师适时展示课件:火山和地震。

承转:海洋变为陆地,陆地变为海洋,海陆是不断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二十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问题导引,动画展示,寻找证据)

(一)走南闯北,问题导引南极洲大陆地处极地,被称为冰雪大陆,但科学家在南极厚厚的冰层下面发现很多种矿产资源,其中最丰富的是铁和煤。对于南极洲上发现大量煤的事实,你想到了什么?

(二)动画展示,体验假说

教师简介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及其内容。你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教师展示Flash动画穿越时空:现在的海陆分布是这样的,2亿年前的大陆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跟随时光倒流,追溯到两亿年前的地球吧。

(三)观察预测,寻觅证据学生先预测,然后分组寻找证据证实大陆是否会漂移。动手把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看看是否能拼合成一个整体,小组代表用剪好的南美洲和非洲地图,演示并分析,教师点评指导。

三、板块的运动(大胆预测,探寻证据,分析验证)

(一)猜一猜: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小组长负责分工安排,并协调探究过程: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记录员。搜集资料的组员适时向大家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大陆漂移说的资料,然后大家交流发言,记录员记录主要的发言,组长整理答案,达成一致,得出相关结论。

(二)板块运动会形成哪些地形呢?火山、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呢?

实验演示:既然板块能运动,那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那么力的方向有几种呢?

学生用书本作为实验材料,演示板块运动以及所受力的方向。

深入探究: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导致什么结果?

大胆预测: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形成山脉。

探寻证据:在板块碰撞处填写主要山脉的名称。

分析验证:用书本演示板块运动和山系的形成,并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如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落基山、安第斯山和东亚岛屿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得出结论: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形成山脉。

过渡:两个板块在碰撞过程中,除了形成山脉,预测一下还会发生什么情况?

大胆预测:在板块碰撞挤压处地壳会震动,可能会引发地震、火山。

探寻证据:通过观察下图寻找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区,认识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证实预测。(教师出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学生观察世界上多火山、地震的位置)

得出结论: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课外拓展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问题。

1.热点聚焦:阅读下列的图文资料,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发现四川雅安地震的成因。雅安与汶川同处龙门山断裂带,在科学家看来,从汶川到雅安,龙门山地震带上的城市接连被摧毁,绝非偶然。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知名地质专家栾锡武表示,青藏和成都两个板块活跃的地区不仅是龙门山断裂带这300千米,从甘肃陇南到云南昆明,沿线十几个城市都位于两个板块之间的活跃带上。青藏板块与成都板块之间的角力从汶川地震后从未停止。

2013年4月20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分析雅安地震成因时说,汶川地震,在龙门山断裂带北面破开了一个100多千米的口子,释放了能量,但南边没有释放出来。而这次正是龙门山的南边发生地震,是汶川地震未释放能量的一次爆发。

虽然雅安地震只是汶川地震破坏强度的十分之一。但可怕的是,过一段时间,两个板块之间的能量会再这样积聚,周而复始,产生新的能量和新的地震。

2.视野拓展:小组成员合作,从前面学过的板块位置图进一步探究世界地震的主要分布,比如说为什么日本、印尼多火山地震,而同为岛国的英国却很少发生地震?

3.防震图解:小组成员合作,探究防震措施,了解地震后应如何学会自我保护?

第四环节:

1.走进身边的地理:请充分利用已学知识和网络资源查找以下问题的相关资料,并以此为主题写一篇地理日记。

(1)地震前常出现哪些异常现象?

(2)你家乡的城市有专用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吗?

2.观察下图,想一想,当地震发生时,哪些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是正确的?

五、板书设计

42、地形图的判读评课稿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听课稿,分享地形图的判读听课感受和记录

地形图的判读评课稿第一篇: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3.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找出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2 .能够运用地形图上分辨出五种主要地形类型

4.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复习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

1.比例尺:①会运用比例尺,通过测量图上距离,换算出实际距离;②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2.方向:(在地图上有三种表示方法)①指向标(课件展示);②

经纬网;③按惯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3.图例

经纬网;③按惯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3.图例

激趣导入

国庆黄金周将要来临,某班的一位同学准备随家人去郊外的一些地方自助游(注意:途中要爬山)。你觉得他们应该随身携带的物品有什么?(地图)

还记得我们做过的题目野外旅行一般用什么地图?(地形图)很好,人们最常用的两种地形图是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图。那这两种地图怎么阅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怎么去阅读地形图。

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板书)

预习定标

情景创设国庆黄金周将要来临,某班的一位同学准备随家人去郊外的一些地方自助游(注意:途中要爬山)。因为要爬山,所以出发前搜集了一幅南京地形图。这下他们犯难了,地形图怎么读呢?

下达任务教师告诉学生:判读地形图其实并不困难,只要像关云长一样过五关斩六将就可以学会地形图的判读了。哪五关呢?

合作达标

第一关:会读地图上的高度

设疑:小甲和小丁各自站在自己所在位置测得甲山和丁山的高度都是1000米,可是图上显示甲山确实比丁山高,这是为什么?

电脑出示动画:表示高度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阅读书本P24,帮我找出相对高度和海拔的定义。

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注意:地图上出现的高度一般情况下的都是海拔。

闯关题(一):

甲山的海拔为 米,丁山的海拔为 米,

甲山相对丁山的相对高度为 米。

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米。

AC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米

承转: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

第二关:绘制等高线

学生自学:读课文并观察课本上的等高线示意图,体会等高线是怎么绘制的?

动画:P16图1.28等高线图的绘制过程(学生认真观察,形象感知)

学生交流感悟心得(教师可以用切土豆演示)

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即为等高距。

注意:同一幅地图中等高距相同。

同一条等高线上所有点的高度相同。

高度不同的两条等高线 (会,不会)交叉。

如果绘的是等深线,图中由内向外高度 。

闯关题(二):(见上右图)

那么地形坡与等高线有什么关系呢?

第三关: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一) 坡度陡缓

设疑:有一老一少要爬山(出示图片),请你为二人安排一下各自的登山路线,并说说原因。

提问:你能把你的原因用这座山的等高线图加以解释吗?(出示等高线图,学生解释,教师引导归纳)

闯关题(三):(电脑出示)

(二)山体不同部位的地形形态

第四关:判读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

读图感悟: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本P16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

(1)认识山体素描图上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形态。

(2)辨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形状及其特点。

教师精讲点拨:用电脑出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相关图进行分析对比。

演示:用拳头演示

第五关:分层设色地形图

设疑:用电脑出示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怎么读呢?

学生活动:先让学生读课本P27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辨认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五种地形并区分它们的特征。然后再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对比高度表从颜色上区分五种基本地形。(教师点拨)

师生互动:归纳总结。

闯关题(五):找找图中的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

互动展示

闯关题(四):

(1)写出右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类型名称:

A C

D E

F

(2)读左下图,找出图中的山顶、鞍部、山谷和山脊。

(到屏幕前指出来)

交流反馈

见课堂作业。

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过五关斩六将学会了地形图的判读,在学习和生活中为了大家更好的运用地形图,我给大家了总结了一段歌谣:

地形图的判读

地形图,不难读,看好颜色和标注;

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

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

高原平原都平坦,高低要

结束语:我已经基本弄懂了等高线地形图,要出发去爬山了。

课余大家可以搜集几幅地形图来读读试试,还可以利用课本上的方法做一个等高线模型或者沙盘。有很多知识等着你们去学习呢,大家努力啊~

地形图的判读评课稿第二篇: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不同形态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3、情感目标:  

  通过运用课件展示、地形模型,小组之间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2、了解等高线概念,明确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在等高线图上识别主要地形类型  

2、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状态。  

【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实践探究法、直观演示、讲解、讨论以及练习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课件、等高线地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件展示: 几种地形类型的图片)  

导言: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高原,这是物产丰富的盆地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画面,有高山、有低地。然而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她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呢?大家想不想知道?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能引发动力。 七年级学生对学习地理有一定的兴趣,热情高,思维活跃,在这里用地理学科特有的魅力设疑导思吸引着他们。  

板书:地形图的判读  

二、指导学习,探究创新:  

学生自读课本,结合第31页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学案第1题: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   

学以致用:  

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据测量,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 8844.13米 ,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却说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 珠穆朗玛峰高 8844.13米 指的是什么高度? (海拔高度)。而青藏高原上的藏民说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4000多米则指的是什么高度?(相对高度)  

【设计意图】  

首先让学生通过课本文字自学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的定义。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看学法提示相近的概念,要从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进行比较,这样记忆得才牢固。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然后延伸与实际相联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珠穆朗玛峰的两个高度值,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的能力。

(活动)陆地表面主要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等五种基本地形类型,课件展示图片,并引导学生完成相关表格。

【设计意图】同学们通过欣赏图片,分小组讨论完成表格,既能让学生以轻松完成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知道取长补短的重要性,相信集体的力量大。 

(过渡)电影《红河谷》里的片断: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前来勘探地形的英国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来一幅图,两个英国人撒谎说他们是捉蝴蝶的,藏族人真的相信他们画的是一只只的蝴蝶。后来就是这几张蝴蝶图带来了英国的军队。这幅图到底是什么呢?(学生读课本找出等高线地形图)。  

(一)等高线地形图(板书):  

1、什么又是等高线呢?学生自读课本完成学案第2题,什么是等高线?  

【设计意图】  

在这里又提升到理论层次等高线就是指在地图上把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如等深线、等温线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的理解等高线的含义,而且为今后学习等深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打下基础。  

师问:学生那么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  

2、(课件演示:等高线示意图的制作) 学生通过观看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过程,小组共同探讨学案第3题,等高线有哪些基本特征?  

该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第四个特点等高线的疏密状况与地面坡度的陡缓有什么关系?在这里我利用了自制的等高线模型,并举例:爬山比赛,请你选择路线并说明理由。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3、在山地,各部位都有各自的名称。请同学们对照大屏幕上出示的各部位局部图,小组合作试着在模型准确指出山地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部位。  

                                                  4、等高线地形图上,山地不同部位如何区分?  

运用地形模型与课本中的图文相结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逐个了解山地各部位的名称及分析各部位等高线的表示形态特点,完成学案第4题。学生快速巩固记忆之后,到黑板抢答自己最熟悉的部位名称。(利用支你一招提醒学生要观察不同部位等高线的海拔变化规律及其弯曲方向与高度变化的关系来辩认属于哪个部位。)  

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利用新闻直通车潭獐峡大峡谷洪水事件让学生思考  

①请你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释一下本次事故的原因 。  

②如果你是潭獐峡景区的导游,你会对游客们提出哪些警示: 。  

进而又提出开放性问题:请看等高线模型图你还能发现哪些生活常识?   

【设计意图】  

等高线地形图是地形图的基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非常枯燥抽象,因此,利用自制感观教具,依赖学生最直观的自身体验,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实践探究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用教法:即运用等高线地形模型,结合课件演示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对于山地不同部位名称,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去观察、分析,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其观察能力。  

哪里容易形成河流?在山区下大雨时能不能往山谷部位跑?使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感知体会,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过渡)同学们,请看课件同一地区的两种不同的地形图。在绘有等高线地形图上,按不同的高度或深度,着上不同的颜色,能够使得地表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清晰可见,这是什么地形图呢?它是用什么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请大家看课本第35页图 。(生答:分层设色地形图,颜色)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板书)  

课件展示某地的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出我们最常见的五种地形类型。这五类地形判读时一般借助颜色进行,比如蓝色的代表海洋,绿色的代表平原,黄色代表山地、高原、丘陵;白色表示雪线以上。  

根据该地区的地形素描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完成学案第5题。分析一下各种地形类型的地表特征。师用坐标折线图让学生辨别分别表示哪种地形类型。  

【设计意图】  

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与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根据颜色来判断高度的,每一种颜色的海拔都是指一个区间。然后用地形素描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相结合,感知几种地形类型的地表起伏景观,让概念有了素材依据。小组活动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最后用坐标折线图让学生对比辨别平原与高原、丘陵与山地地形类型的区别。同时又为下一步学习地形剖面图自然过渡。  

(过渡)同学们,前面我们学到的两种地形图都属于从上空观察到的俯视图。如果想要像这幅坐标折线图这样更直观的了解地表沿某一方向上的地形起伏状况,我们需要借助于什么地图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5页。  

(三)地形剖面图(板书):  

先请同学们自己看书,看看地形剖面图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课件展示制作过程)  

同学们,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自己试着制作一下。  

【设计意图】  

用实体模型形象直观的教具,表达难以理解的概念。  

三、知识小结:  

师:我们这节课主要了解三种基本的地形图,每种地形图都有着不同的判读方法,比如:等高线地形图我们要借助等高线上标注的海拔高度及其排列特点来判断,这类地形图这种地图一般用于小范围的军事、勘探、野外实习等。分层设色地形图则可以根据颜色的不同一目了然的辨认是哪种地形。而要直观的看出某地在某一方向上的地表起伏状况,则用地形剖面图最好,可以说这三种地图一个比一个更加形象直观。  

学生依照学案熟练巩固所学知识。  

熟读本节课的知识小结:  

地形图的判读  

地形图,不难读,看好颜色和标注;  

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  

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  

高原平原都平坦,高低要靠颜色辨;  

坡度陡缓和高低,山地丘陵来辨析;  

沿着剖线作剖面,高低陡缓特直观。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归纳与总结能力,及时梳理本节知识结构,不断反思自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四、内化知识,拓展延伸  

1、时下流行的蹦极运动在( )部位进行。A、山脊 B、山谷 C、鞍部 D、陡崖  

2、下列关于等高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山脊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B、在山谷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C、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地面坡度小 D、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小  

3、能力大挑战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王红的村子东西都是山谷,南北都是山顶;刘明的村子在河流沿岸且海拔最低;赵建的  

村子与刘明村的相对高度大约是300多米。  

假如他们的朋友来访,你能帮他引路吗?  

王红 张村,地处 部位  

刘明 李村,地处 部位  

赵建 王村,地处 部位  

五、课堂小结:  

畅谈收获与不足         

【设计意图】  

练习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机械回顾,而是设计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习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空间思维想象力,提高学习能力。  

五、课堂小结:  

1、学生自由发言七嘴八舌话收获。  

2、老师课堂总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地形图的判读,其中的奥妙还有很多,我们唯有努力学习,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将来为社会、为人类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设计意图】  

并及时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增强学生动力。  

   

附板书提纲:  

地形图的判读  

一、等高线地形图  

1、坡度疏密:坡陡线密  

坡缓线疏  

2、部位: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三、地形剖面图

【教学反思】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地形图的判读》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立体空间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学习难度较大。所以本节课没有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针对学生感性思维仍起主导作用的特点,用问题导入,通过探险队探宝这一形式引入,多次富含趣味性的导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同时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演示一些相关生动、直观的课件,动手操作模型、画等高线图直观性、形象性比较强的方式,降低学生学习的困难,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效果较好。

但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课件还不能较为细致的表达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势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理解程度降低;课件没有完备的交互功能,部分学生不能参与到课件的操作演示当中去,对学生动手实践缺乏的有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把握等。今后要加强课件制作知识的学习,优化课堂结构,使现代教育技术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43、地图的阅读评课稿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地图等。

用一些地图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地图之美,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交流探讨

组内交流

通过探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图知识的必要性。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阅读地图的方法吧!

(一)地图语言──图例

1.尝试对照课件或课本自学本部内容

(二)地图语言──比例尺

1.学生对照自学提示,尝试学本小节内容

联系小学时学过的知识,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的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

(三)地图语言──方向

学生自学,并结合课件明确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并用手指出任意方向。

本部分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实际生活及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

两项活动,任选其一:

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咱们了解了地图的语言,也希望地图能成为同学们生活、学习的良师益友。 学生尝试以画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本节所学内容,畅谈自己的收获。

拓展方法: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讨论、发言 多媒体展示有代表性的导游图、

根据导学案完成 安排任务一、根据需要选择比例

组长主持组内交流探究成果 维持秩序,帮助学困生

分三个组展示 点拨、评价

根据导学案完成 安排任务二、现代高科技地图的应用、

组长主持组内交流探究成果 帮助学困生

由两个组的学生代表发言 点拨、评价

五、教学板书设计

选择适用的地图:

方法一、根据使用目的,选择地图的种类 如交通图、旅游图

方法二、根据需要,选择比例尺合适的地图 如大比例尺地图

方法三、选择现代高科技地图 如电子地图、遥感影像

六、教学反思

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所以应使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要培养学生阅读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44、整式的加减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加减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整式的加减》评课

课上得条理清晰可能是数学课本就重练习吧。课堂分为三部分,前15分钟作业点评,完后就上正课,讲解例题,读概念,然后开始不断做堂上练习巩固知识,讲解,继续做,直至下课。

首先在作业点评部分。点评的题目已经在PPT上,老师点评分析,指出他们的不足。老师在黑板讲解了一条多人搞错的题目。然后翻开书本做题目,由习题得出结论,全班齐读该结论。然后老师说了一句:我们来琢磨一下这句话。我很喜欢这句话,可惜学生没什么反应。琢磨的形式就是出了两个题目,不断扩充来巩固新学的概念,譬如:

-(a+b)c-(a+b)c-2(a+b)

+(a+b)-[c+(a+b)]

第二题老师讲中括号写上时,学生小哇了一声。据老师说有学生反映数学课好闷,偶尔来一题难的,刺激一下学生的思维也算是另一种有趣吧!

接下来是做习题。首先是抄出题目,由老师引导下学生齐答来做。然后让学生在书上做,叫几个同学上去黑板做。讲到 5a-3b+3a2+6b化简合并时,先是老师化简时简化了一步,学生答的是简化了的那一步。老师擦掉后根据学生思维写。后来再写下去又成了学生简化直接答,而老师却一步一步写。这里有些不妥。先是老师想适应学生,讲简化的具体化讲,而学生则发现老师能简化这步又想跟上老师的思维。老师的用意是想一步步写,培养学生踏实细致做题,但学生却习惯跟着老师走。互相牵制的感觉,窃以为这种状况老师可掌握课堂节奏,不必太顾学生。这点也表现在课堂给学生做题时间太多,给太多时间学生可能会拖拉,进而走神。不如上快写些,多做练习,让学生紧跟上。后来讲到1/3(9y-3)+2(y+1)这题时,做题步骤上师生达到同步了。

之后时间都是做练习,直至下课,拖堂了大概有5分钟。后来问老师为什么只任黑板学生做完不评讲,原来是因为那4题4个同学都做对了。窃以为做对了也要讲解一下,打个勾也好。另外,有奇想,不妨叫学生去改学生,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题目,将错改对,错改错,或对改错,这都能让学生有对知识进一步认识的意义。亦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总的来说,老师的教态自然,语言简练,与学生交流较多,也有点出重难点及容易错的地方。由于不是本科的教学,无法给更专业的意见。从我这个外行人来看,该教的都教了,该练也练得挺多的,以我理解的数学课,算是挺不错的一堂课了。

45、有理数的加减法评课稿

教学过程:

1、计算(口答):

(1) 1+(-2)

(2) -10+(+3)

(3) +10+(-3)

2、出示幻灯片二:

如图:

这是2006年11月某天北京的温度为-3~3℃,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这一天北京的温差是多少?

教师引导观察

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1、师:谁能把10-3=7这个式子中的性质符号补出来呢?

(+10)-(+3)=7

再计算:(+10)+(-3),师让学生观察两式结果,由此得到:

(+10)-(+3)=(+10)+(-3)

观察减法是否可以转化为加法 计算呢?是如何转化的呢?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注意学生的参与意识)

2、再看一题:

计算:(-10)-(-3)

教师启发: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有理数减法的意义,这就是要求一个数使它与-3相加会得到-10,那么这个数是多少?

问题:计算:(-10)+(+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述两题结果,由此得到

(-10)-(-3)=(-10)+(+3)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式子,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教师总结:由以上两式可以看出减法运算可以转化成加法运算。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想一想两个有理数相减的法则是什么?

教师对学生回答给予点评,总结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强调法则:(1)减法转化为加法,减数要变成相反数(2)法则适用于任何两个有理数相减(3)用字母表示一般形式为a-b=a+(-b)

3 、例题讲解:

出示幻灯片三(例1和例2)

例1计算:

(1)6-(-8)

(2)(-2)-3

(3)(-2.8)-(-1.7)

(4)0-4

(5)5+(-3)-(-2)

(6)(-5)-(-2.4)+(-1)

教师板书做示范,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然后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步骤,(1)转化(2)进行加法运算。

例2:小明家蔬菜大棚的气温是24℃,此时棚外的气温是-13℃,棚内气温比棚外气温高多少摄氏度?

师巡视指导,最后师生讲评两个学生的解题过程。

课后练习1、2

教师巡视指导

师组织学生自己编题

1、 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2、本节课涉及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什么

教师点评:有理数减法法则是一个转化法则,要求同学们掌握并能应用进行计算。

课堂检测(包括基础题和能力提高题)

1、-9-(-11)

2、3-15

3、-37-12

4、水银的凝固点是-38.87℃,酒精的凝固点是-117.3℃。水银的凝固点比酒精的凝固点高多少摄氏度?

学生思考后抢答,尽量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由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第1小题学生抢答

第2小题找两个 学生板演。

学生回答

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教师参与互动并给予鼓励性评价。

综合考查学以致用

既复习巩固有理数加法法则,同时为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打下基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让学生通过尝试,自己认识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计算。

学生通过一个问题易于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 的学习习惯,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可以照顾不层次的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体验知识的应用性。

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学生尝试小结,疏理知识,自由发表学习心得,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六、板书设计:

2.6有 理数的减法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问题探索过程中,以提问的形式展现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讨论交流的气氛很热烈,解决问题后有 一种成就感,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46、秋天的怀念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听课稿,分享秋天的怀念听课感受和记录

秋天的怀念评课稿第一篇:

一、说教材

课题: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选自S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十一册第12课。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以及课后联系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身体发烧,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牵肠挂肚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使沟通成为永远的不可能,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使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

《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 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文章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教学目标: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呢?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操作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三是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3、情感目标:一是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二是要懂得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体悟母爱。

教学难点: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二、 教法学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

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 导读

教师先简介史铁生的生平再出示他在作品《合欢树》中怀念母亲的句子:

(幻灯片 《合欢树》片段)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他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让学生默读这段话,并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这一教学设计的思想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走进文本对史铁生的作品、对本文的主题有一个初步但印象深刻的感知。

从这一段话引伸到本文的学习,教师板书课题。

(板书:12 秋天的怀念)

(二)初读

检查学生的读书预习情况为后面的学习作好准备。首先检查学生对文中四个生词的认读理解

(幻灯片 词语:(1) 瘫痪 整宿整宿

(2) 诀别 好好儿活),

再指名分段初读课文,最后教师进行全文的范读。在这里教师一开始就范读全文是想为后面文本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也为学生的朗读、理解做好一个方向指引。

(三)品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品析来体会母爱的伟大。首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幻灯片 学法指导)

(1)我们要读懂一个人,无非是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大家从这三方面认真去思考,就能读懂。请同学们默读1、3、5节哪些是写母亲行动的?哪些是写母亲的话?哪些是写母亲的神色的?边读边做好记号,圈出重点的词、句。

(2)好好体会你所画的词、句的意思。边读边想,从画的词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明白母爱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这里教师顺势进行学习的引导过渡到后面的学习。

(幻灯片 学习引导)

母爱就是一个行动、一句话语、一个神色。概括地讲母爱是一堆细节,一堆不起眼的细节。如果把母爱比做大海,那细节就是一滴水,一滴水汇成了大海,一堆细节聚成了母爱。

史铁生通过一个个细节描写了母爱,细节往往是不起眼。我们来好好品位细节,想想母爱究竟是什么?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本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谈感受,通过感知母爱是一个个细节这个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重要环节的学习,教师的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主体地位。

然后再让学生读描写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通过交流、讨论、对话等多种学习方法好好地品悟这些细节,如文中的挡、躲、扑、抓、笑、悄悄地等字词,来感受母爱是理解、是宽容、是牵挂、是呵护、是担忧、是细心。从而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新课标指出阅读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文中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是朴实的、真切的。如何让学生从真切的话语中感受到母爱,读出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伟大母爱,这就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精当点拨,让学生目透纸背读出文字中包含的意思,包含的感情。这个过程看似在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心灵。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 (细节)

母亲     我

怀 念

(四) 悟读

这一部分主要透过作者对最后一段中菊花的描写来领悟好好活的意义,明白生命的真谛。首先让学生明白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就是希望兄妹俩好好活。如何体会这个好好活是怎样的活?教师布置学习活动:

(幻灯片 学习活动)

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他俩去看菊花的这段话,结合平时学习、理解的方法来体会文中菊花描写所隐喻的话语,讨论究竟该怎么活才是好好活。

学生讨论、交流懂得好好活三个字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嘱托,又是作者对生命存在终极意义的探询思考,更是对我们所有活于世上之人的告戒。

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既有开放性又有创设性,由菊花可以想到人、想到精神、想到生命的价值意义,无论学生怎么回答,只要其人生观是正确的就是可取的,并且是值得称赞的。就如新课标所所提出的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细节)

母亲   好 好 活! 我

 怀 念

(五) 回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的学习,对文本的主题有一个感性的认知,情感得到升华。

首先教师郑重的向学生推荐史铁生的几部作品

(幻灯片 作品)

史铁生作品 《我与地坛》《病隙随笔》《务虚笔记》

告诉学生当史铁生用笔在他那残疾的身体之外找到一份延展的时候,他终于好好活了用他的笔在书写着好好活。这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探询,更是对好好活三个字的诠释。

接着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说出自己的理解:这秋天的怀念到底是怀念什么呢?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学生再次齐读课题

最后教师总结

从史铁生的身上我们受到了启发,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身体的局限这辈子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灵。为此,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作为站着的活着的我们必须好好活!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是本着简练、直观、大方的原则来设计的。板书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母亲对我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也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其中母爱是通过细节来表现的,而怀念也更是在这些细节中一步步加深体现。第二层次好好活三个字是本文的精神主旨,无论是母爱还是怀念都是好好活的延伸这三个字也是作者要告诉世人,世人要向作者学习的一种宝贵的人生态度。同时这则板书也将本文学习的重点、难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一目了然,明白易懂。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细节)

母亲   好 好 活! 我

 怀 念

五、课后练习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语文学习,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课后我为学生布置了三项练习,力求让学生在说、读、写三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1、表达练习:结合你对史铁生的了解及今天你在课堂上的所学,把这篇课文讲述给你的父母听,一定要说说自己学后的感受。

2、写作练习:回顾母亲爱你的点点滴滴的细节写一篇习作,体裁不限但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阅读练习:在课余时间,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文章

秋天的怀念评课稿第二篇:

可以从若干个亮点中提取四个字来谈谈感受:

1.抓住一个情字,连动全课

这篇课文融入了浓浓的亲情,教学这篇课文,我们也必须带着真情。赵老师这节课,从头到尾始终扣住一个情字。她的教学设计也体现了这个思路,课堂设计分为五个步骤:1.自由朗读,感知情;2.走近文本,理解情;3.品读细节,体验情;4.沐浴菊花,深思情;5.升华心灵,表达情。情情相扣,把史铁生母亲的爱子之情、史铁生的感激之情充分地挖掘出来。难得可贵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也带着真情和深情,带着学生品读文本,将学生的感情也调动起来了。所以我感觉这是一堂用浓浓深情营造的魅力课堂,文本的情、教师的情和学生的情相互交织,融入了整个课堂,在情的渲染之下我们享受了这个过程。

2.落实一个导字,渐入佳境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我们教师怎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不断走进文本,深入探讨,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在备课中需要思考的问题。赵老师在这节课上以几个主问题贯穿全文,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而且这种导是顺势而导,步步深入,不露痕迹。赵老师的课堂中有两个细节留给我很深刻的印象,当学生自由朗读文本之后,老师问:从这篇文章里,你读到了什么?当第三个学生说我觉得文中的史铁生太不幸了,赵老师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回答引出第二环节,即走进史铁生,画出能够体现作者当时身体和精神状况的语句,体会作者心情。也许学生谈读到什么可能还没有完全达到老师所预设的目标,譬如还应读出史铁生对母亲的歉疚、理解和感激,但老师并没有要求学生的回答面面俱到,而是顺着学生思路,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努力寻找教学的切入点,抓住学生认知的生长点,同化与顺应,建构一个有生命成长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赵老师是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科学施教,而且这个环节的转换非常自然,不留痕迹,体现了教者的教学机智。再如后来品读母爱的时候,赵老师也处理得很巧妙,她问:六年之后作者才写下这篇文章,他写这篇文章又是怎样的生活态度?他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学生回答是因为母爱。老师就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研读课文,关注细节,合作探究:作者是如何表现出这种情深意浓、真挚美好的母爱的。我觉得赵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导而不牵,非常自然,如行云流水,这是我们很多老师需要修炼的。

3.扣住一个品字,研读文本

很多老师上《秋天的怀念》,可能会上成一堂感谢母亲的班会课,缺少语文味。语文老师怎样上出语文课的味道,关键在于欣赏语言,研读文本。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我始终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认真研读文本,从文本出发,行走在语言的世界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和语言表达能力。赵老师的课堂教学智慧,就是通过无痕的课堂教学语言引起学生共鸣,启发学生思索,促使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比如,老师引导学生品读母爱的环节里,学生从若干个细节、若干个动词挖掘母爱,如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里的扑和抓;赶紧准备准备里的赶紧;听说北海的花开了,母亲总是这么说里的总是。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让我吃惊,有人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作品当中也不是没有这些表情达意的字和词,可是我们很多学生,甚或我们的一些老师都没有那么敏感的能够找到,而赵老师引导学生品读这些字词,去感受、感悟,从字里行间读出母爱。再如学生对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感悟、品味、分析好后,赵老师以声传情,以音动心,用丰富多彩、发自肺腑的语言给学生更多的情感铺垫和熏陶,她这样品评:是的,母亲无声的离开,是想让儿子发泄心中的怒火;母亲无言的守候,是担心她儿子对生活绝望啊;母亲无语的相望,是强忍着自己内心的悲伤啊!这里,老师用三个排比句式富有情感地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感情的真挚,以情唤情,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在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使学生的情感在老师情感的感染之下进入作者的情境之中,和作品表达的情感相通。课堂是动态变化的,评价语言也应当是随机而发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唤起学生的情感,丰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才能让他们走进作品中,领悟作家情感的脉搏,与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

4.体现一个 放字,突出主体

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能不能放得开,首先取决于教者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我们有些老师一开始上课,就抛出一个很高深的问题,一下子就把学生愣住了,课堂很容易出现冷场。赵老师在这节课上设计的几个主问题,能让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回答。作为一堂课的开始,她问:从这篇文章里,你读到什么?学生能从若干个不同角度,深的浅的、高的低的,都可以回答。再到后面品读母爱环节,赵老师就提出了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研读课文,关注细节,合作探究作者是如何表现出这种情深意浓、真挚美好的母爱的?学生可以从关键词、想象画面、母亲的情感、作者的心理、句式标点、上下文结合等方面去阅读品悟。这种问题的开放性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在沐浴菊花,深思情环节里,老师问:面对这一丛蓬蓬勃勃的菊花,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在放松的状态里自由自在地学,畅所欲言地说,收获着母爱和生命的哲思。

赵老师的放还体现在学生的发言在老师巧妙地点拨中形成了发言群。当有一个学生发言说:第二节的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此时最悲痛不是作者本人了,而是在他背后默默伤心的母亲,母亲伤心的不是儿子的瘫痪,而是儿子对生活消极的态度,所以更加体现了母亲的难过以及对儿子的爱。老师评价:分析得有深度。有没有谁再对这个问题作补充?此时,其他学生立刻补充,一个学生说:这里还有两个悄悄地和一个偷偷地,这就写出了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她周到细心,尽可能的不去打扰儿子,想让儿子自己平静下来。第二个学生说悄悄地躲出去是无声的离开,突出了母亲的小心谨慎,怕自己的存在增添儿子的痛苦。体现了她对儿子的理解。第三个学生补充说,一个躲字写出了母亲的小心翼翼,她不想让儿子看到自己难过,她不想让儿子因为看到自己而更加地感到心痛和绝望,她又不放心儿子一个人在家呆着,所以她只能躲起来,悄悄关注着儿子,可以看出母亲是细心的。此类学生发言群在课堂上时时出现,使问题的讨论更加全面深入。

47、动物的运动评课稿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听课稿,分享动物的运动听课感受和记录

动物的运动评课稿

《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和运动本质。

2.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动物的骨骼、关节和肌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关注运动系统的健康,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1.运动系统的组成。

2.骨、关节和肌肉协作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教学难点】

骨、关节和肌肉协作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PPT、关节模型、完整的鸡翅(已除去皮肤)、镊子、剪刀及学案。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组织学生说出动物运动的意义。

2.播放动物的运动视频,引导学生说出: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不同,不同动物的运动器官也不同。

3.动物是怎样通过运动器官完成各种动作的呢?今天,我们将以哺乳动物为例来学习第二章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二、课堂教学

(一)运动系统的组成(以哺乳动物为例)

1.组织学生活动:体验屈肘和伸肘动作,这个动作有哪些结构参与?如果肘关节受伤了,还能正常完成这些动作吗?如果相应的部位发生骨折或肌肉拉伤了呢?

引导学生答出: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主要是由骨、肌肉和关节构成的。任何一个动作的产生都离不开骨、关节和肌肉的密切配合。

骨骼(含关节)和肌肉组成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

(1)骨骼:起支撑和承力的作用。

(2)关节:改变骨的运动方向。

(3)肌肉:一组肌肉必须是附着在不同的骨上。当它收缩时,就会带动骨围绕关节做运动。

2.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1)观察教材家兔骨骼图,说出前肢和后肢分别由哪些骨组成。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身体找出人体的上肢骨和下肢骨。组织学生活动找出人体四肢的关节,使学生明确:上肢有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下肢有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展示骨连接图片,介绍骨与骨之间的结构(关节)。

(2)组织学生观察关节模型,在了解关节的灵活性后,对照教材模式图剖开关节,观察关节的结构。分析概括关节对骨运动的意义及关节的特点(既牢固又灵活)。

骨骼是由多块骨连接而成的,骨与骨的连接方式之一是关节。加强体育锻炼可以使关节更加牢固和灵活。分析进行体育运动时,哪些关节容易受伤?我们应当怎样保护关节?

进行体育运动时,上肢的肘关节、腕关节,下肢的膝关节、踝关节等都容易受伤。保护措施包括充分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运动强度应当适当,以及佩带护腕、护膝等。

(3)取一个完整的鸡翅(已除去皮肤),观察肌肉,识别肌腹和肌腱。观察肌肉是怎样附着在骨上的?一组肌肉的两端是附着在同一块骨上,还是分别附着在不同的骨上?这有什么意义?

展示人体骨骼肌分布图,介绍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叫骨骼肌。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展示骨骼肌的结构图,介绍骨骼肌内还含有血管和神经,说明一块骨骼肌就是一个器官。说明骨骼肌具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展示上臂肌肉图,引导学生观察:骨、关节和肌肉三者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你能用简图的形式表示三者的关系吗?

3.师生共同总结运动系统的组成概念图并板书。

(二)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1.播放骨骼肌的协作作用视频,说明运动的形成是由骨、骨骼肌和关节共同完成的。

2.组织学生做屈肘和伸肘动作,明确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配合关系。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 ,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3.说明:一个动作的产生至少是由两组肌肉协调配合完成的。因为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要想让骨恢复原位,必须要靠另一组肌肉的收缩牵拉。

4.带领学生总结运动产生的过程:刺激神经使 肌肉收缩从而骨绕关节运动。

(三)运动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运动的产生过程,思考:动物的运动仅靠运动系统完成吗?引导学生答出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2.质疑:我们在运动时,呼吸和心跳都会加快,这是为什么?帮助学生理解运动过程需要多种系统的共同参与。

三、课堂小结

1.播放足球运动视频小结。

2.积极运动有利于提高各系统的机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四、课堂练习

出示练习题,组织回答及点评。

五、布置课外活动

请同学们在课后参考教材试一试,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模型。其中:2-3块硬纸板代表骨;适当长度的松紧带代表肌肉;几个工字钉代表关节。

六、板书设计

动物的运动

控制

调节

能量

供应

知识链接

1.骨骼是由多块骨连接而成的,骨与骨的连接方式之一是关节。加强体育锻炼可以使关节更加牢固和灵活。

2.关节囊可以分泌滑液,储存在关节腔中,滑液可以减小关节头和关节窝之间的摩擦。

3.脱臼是指关节头从关节窝里滑脱出来。关节炎是由于关节腔中有积液或积脓。

48、分式的运算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分式的运算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分式的运算》教学

本节共包括三部分内容分式的乘除、加减、整数指数幂,可分为三个课时完成.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建议采用以类比法为主,并与发现法、归纳法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具体建议如下:

1.学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采取让学生自己观察,通过类比总结归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取数学知识,并通过讨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多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展示自我.在学习中,让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分式的运算;掌握整数指数幂.体会分式在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

2.教法

由特殊到一般归纳总结,由小学所学过的分数的相关运算逐渐推导出分式的运算,由幂的相关知识逐渐推导出整数指数幂,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体会分式运算,宜用类比法,并用语言叙述和符号表示互相补充;让学生主动探索出相关的运算法则,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来源,了解数学的归纳思想.

3.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1分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分式的约分紧密相连.

2.分式的加减:主要用到最简公分母、分式的约分,最后结果要化到最简.

3. 整数指数幂:以前所学的幂的相关知识.

4.分式的运算教学建议

本节主要内容是分式的乘除、加减、整数指数幂,注意法则的准确性,关键让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另外在文字叙述时注意语言的严谨规范.

49、整式的乘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乘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整式的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掌握正整数幂的运算性质(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并会运用它们进行计算。

2. 掌握单项式与单项式、单项式与多项式、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会整式的乘法运算。

3. 会由整式的乘法推导乘法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 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及其与整式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5. 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法、十字相乘法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

教学过程:

1. 正整数幂的运算性质:

(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 (m、n均为正整数)

(2)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即: (m、n均为正整数)

(3)积的乘方:等于各因数的乘方之积。即: (m为正整数)

注:①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首先要看是否同底,底不同,就不能用。只有底数相同,才能指数相加。

如: 中底数a相同,指数2和3才能相加。

②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要注意指数是相加,而不是相乘,不能与幂的乘方法则中的指数相乘混淆。

③同底数幂乘法法则中,底数不一定只是一个数或一个字母,可以是一个式子,如:单项式、多项式等。

如: ,其中 是一个多项式。

④同底数幂乘法法则中,幂的个数可以推广到任意多个数。

如:

⑤要善于逆用积的乘方法则,有时可得不错结果,可使计算简便。

如:

⑥在计算中要注意符号的变化,如: 与 的符号有区别。

⑦在进行幂的乘方时,要分清底数、指数,然后用法则。

2. 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单项相乘,只要将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注:在进行单项式乘法时,可分别按系数各单项式中都含有的字母进行计算,有乘方的要先算乘方。

如: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只要将单项式分别乘以多项式的各项,再将所得积相加,用式子表示如下:

注: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关键是转化,即运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将单项式乘以多项式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计算时要注意符号。

如: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用式子表示如下:

注:a. 进行多项式乘法的关键是两次转化:第一次是把其中一个多项式看作一项,运用分配律将多项式乘法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第二次是将单项式乘以多项式转化为单项式乘法。

b. 多项式乘法计算时注意不能漏项。

c. 多项式乘法计算时要注意符号,是同类项的一定要合并,最后对结果按某个指定的字母进行升(降)幂排列。

3. 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即两数和与它们的差的积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差。

注:a. 运用平方差公式的关键是正确识别两数(或式),即看是哪两个数(或式)的和与差的积。

如: 可以写成

b. 在平方差公式 中,字母a、b可以表示具体的数(正数、负数)、字母、单项式,也可以表示一个多项式,只要式子符合公式的结构特征,或变形后符合公式的结构特征,就可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如:

(2)完全平方公式: ,即两数的和(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减去)它们乘积的2倍。

注:a. 在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时要注意符号与项数,不要漏掉中间的乘积项。

b. 三项式的平方,也可以写成两项和与第三项和的完全平方。

如:

c. 在综合运用公式时,要分清不同的公式的结构特征和不同的计算结果。

4. 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乘积形式,就是因式分解。

(2)公因式:多项式中各项都含有公共因式。

注:找公因式方法:a. 系数部分要提出各项系数的最大公因数。

b. 字母部分要找出相同字母。

c. 指数部分要找出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如: 中公因式为 。

(3)提公因式法:一般地,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如:

注:a. 当多项式的首项系数为负数,提公因式时要将负号提出,使括号内第一项的系数是正的,且要注意括号内其他各项的变号。如: 。

b. 当公因式是多项式时,引入整体概念,只要把这个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或一个字母,按照提字母公因式一样提出即可。如: 。

c. 有时需要对多项式的项进行适当的变形之后才能提公因式,这时要注意各项的符号变化。

如:

(4)公式法:

平方差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

注:a. 用公式法因式分解时,关键是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

b. 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难点:一般情况下是先考虑是否可提公因式,然后,再运用公式法,要求分解时要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分解之后,有时要合并同类项,即一提,二套,三化简。如: 。

另外补充两种因式分解方法:

(1)十字相乘法:

(2)分组分解法:四项式:二二分组或三一分组,分组后能提公因式继续分解,或分组后用公式,最终达到将四项式最后写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

如:

50、回忆我的母亲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回忆我的母亲听课稿,分享回忆我的母亲听课感受和记录

回忆我的母亲评课稿第一篇:

《回忆我的母亲》是初中教材中的老篇目。如何以新课程的理念设计和实施这篇文质兼美的传统篇目的课堂教学,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应该不受传统教学的束缚,从领悟作品内涵、感悟母子情深入手,采用整体感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感悟的学习方式,达到使学生在感情上被感染,思想上被影响,写法上受教益。

冉老师这节课具体地说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以情字为线索,设计学习活动。

本文最动人之处,便是人间亲情特别是母爱的美。教者紧紧抓住了这一特点,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引领学习活动。如:放歌曲、放投影画面、学生表演、学生讲述我与母亲之间的故事等等,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晶莹的泪光中体会母爱如山的道理。

2.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

这节课紧紧围绕文本教材展开。如:速读课文,说说你能从文章中读到哪些信息、整篇文章体现出了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那么,这种关爱我们又可以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得到呢?请大家先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环节的设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地图册查找作者的行踪路线并分析原因等等,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地开发和利用了文本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与空间,不束缚学生的思维。如:你能从文章中读到哪些信息?从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谈自己的感受,因此,学生大胆放飞思维的翅膀,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积极动脑解决问题,这种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总之,如何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从语言文字感悟文章的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感,如何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统一,相信我们一定会从这堂朴素的课堂教学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回忆我的母亲评课稿第二篇:

《怀念母亲》,设计思路是通过课文的自学和资料的补充,抓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使学生体会到季羡林老先生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敬意和爱慕。为了深入理解作者对自己亲生母亲那深深的愧疚之情,适时补充了季羡林老师对母亲的回忆的相关资料《永久的悔》,使学生置身于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这样既充实了学生的认识,又加深了对作品情感的体会。

一、抓中心句,直奔主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王老师让学生紧密联系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围绕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从文中的哪些描写中可以感受到来展开教学。

二、自主探究、合作分享

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从一开始导入课堂后,教师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先找句子、再圈词语、并写批注。要求明确,条理清楚,学生容易操作。最关键的是:有了学生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这是非常可贵的。

三、目标明确、课堂高效

教师一开始就给了学生明确的要求,这节课重点要训练什么,目标很明确。学生先尝试学习用方法去解决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后进行交流分享,此时的小组活动是实实在在的分享和交流,接着小组展示。最后教师点拨,如:因为两次、几天、最后一次见到妈妈是在八年前,再一次见到的时候,只是遗体,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学生自然而然会说得很准确,不知道..不知道的原因,通过分析四则日记,去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点拨到位。

思考:如果再有一些激情,可能会有更大的影响;如果语言再具有一些煽动性,效果可能会更好。

51、藤野先生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藤野先生听课稿,分享藤野先生听课感受和记录

藤野先生评课稿:

说说《藤野先生》这堂课,作为一篇几代人都学过的文章,自然是经典中的经典。刘老师把这堂课要解决的问题定位在对藤野先生这个人物的形象分析上,无疑是很准确的。总结而言,刘老师这堂课有很多的地方可圈可点:如表现出比较高的整体素质,语言清晰,举止得体,教学思路很清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板书,现在很多教师的板书真的需要提高。据我平时的观察,有的要么字如螃蟹满地爬,有人要么字如蝼蚁看不清,有的要么板面如蓬草随风飘,等等,不一而足。试想一想,作为学生,每天要面对一堆没有欣赏价值的板书,情何以堪?刘老师的板书非常好。从板面上讲,整个板面分三部分:对课文的重点、难点的内容放在黑板的中间,两边为各类旁逸知识点的讲解。这完全符合教师板书的要求,值得大家学习。从书写方面讲,虽然谈不上苍劲有力,但也质朴大方,有板有眼,作为一个女老师,能写出这样的字,不容易!

接着讲一讲存在的问题,这里只是针对本堂课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与思考,同时探讨一下,如何提升普通班学生思考能力的问题。

下面具体谈。本堂课分为三个大环节:导入背影介绍扫清字词分析人物形象总结。

1.导入:存在的问题是,显得平淡,至少是作为公开课是如此。导入语的设计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刘老师采用的是回顾旧知识的办法,这种办法也是可行的,也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尤其是理科的老师喜欢采用,它起到巩固旧知识,链接新知识的作用。当然,如果刘老师设计一个与本课的重点人物形象分析有关的,比较生活化的,(这里要注意面对是普通班的学生)的导入语,语言尽量生动一些。我想可能会更好一些,会有更多的学生有反应。一般而言,上课一开始要把整个课堂的气氛搞起来,不能一开始就比较低沉,特别是下午第一堂课,经过一些教室时,常常看见教室里卧倒一大片,除了对一些实在没有办法的学生,我们不能剥夺他的睡觉权外,我们老师还要想一些招,以调起学生的兴趣,也我们的课上得更加清松一些,有效一些,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教学案例,或者课堂实录什么的。

2.背景介绍。这个环节是必要的,但不是必需的。所谓必要的,指对于与学生具有一定的时代间隔的文章,教师在讲解时文章之前,把作者其人、其事交代清楚。知人论世,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所谓不是必需的,指语文老师在解读课文时不要把背景介绍这个环节固定化,逢课必讲,必在解读文本内容之前讲。是否要讲?要根据课文内容与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以确定;是否一定要在导入语之后就讲,更要灵活处理,不要弄成一种模式,久而久之,不仅学生感觉乏味,自己都感觉生硬。虽然备课时不用花什么精力,但对于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能力大为不力。如果背景知识以前在其它课文讲过,可以让学生来讲,让其它学生去补充,这样既起到巩固旧知识的作用,又调动了学生,老师只需进行必要的补充;如果背景知识与本课的重、难点关联不是很大,我个人觉得还是少讲,直接进入文章内容的分析,在分析内容,当学生的思考碰到坎时,老师再融入背景知识的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思考文章内容。因此,就本堂课而言,从时间上看,导入与背景知识的介绍占了14分钟(8:559:09),显然,这是占时过长的,花了近1/3的时间,而且部分内容书上还在注释。从与本课的重节(人物形象分析)来看关系并不是很直接,有一定的关系,可在融入分析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形象时讲。所以,个人建议,这里仍有改进的余地。

3.扫清字词。这个环节,刘老师做法是一面要求学生找,一面自己带着学生找,这是可行的,也是常见的做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老师对于生活中常读错的字的进一步强调,如绯闻中的绯念fēi,我注意了一下,对于这个词在座的听课老师很多都念错了,这说明这类词的读音很重要,我们都认得,但都念错,而这些词是中考与高考中常考的词。所以刘老师这个强调是很值得肯定的。另外,要提出来的是,刘老师对发髻(j)一词注意弄错了,刘老师弄成了第二声。

4.人物形象分析。具体的人物特点就不罗列了。应该说,刘老师上得比较规范,但缺乏教学的艺术性。这也是很多老师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如何更加巧妙地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引导。这里扯开来说一点,现在很多教普通班的老师一天到晚抱怨学生无法教。的确,我也深知其中苦,同样的劳动付出,在重点班能开花结果,在普通班却连泡都不冒一个。但是细细想来,我们有的时候也要适当地反思一下自己,首先要明确,重点班与普通班的学生无论是学习习惯,还是学习能力,抑或乖乖度都是有差别的,但我想,老师对他们的要求也应要不一样,教学的方法也要适当地调整。可能一个问题在重点班,老师只要提出即可,剩下的事都可以由学生完成;但在普通班,老师则要思考多一些,你要思考这个问题学生能否答得出来,如果答不出来,我该如何分解这个问题,把这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另外,还要思考,当学生思考不到位时,老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去提示学生思考等等。具体到刘老师这堂课,整体上带引学生深入对文本的阅读还做得不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一定要建立在对文本内容的字、句、段的读品思上的,刘老师的做法是让学生找哪一些内容写了藤野先生,我观察了一下,只有几个学生有反应,这个时候,老师应迅速调自己的教学策略,让没有反应的学生在读一读别的学生找出来的段落,营造出一点课堂氛围,读完后,问其它学生这段写了藤野先生的什么,这其实是促使学生去思考,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要注意某个动词,或某个句子。刘老师的做法是,几个学生找出来了,于是肯定学生,随即就抛出一个问题:这一个段说明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做法可以,但显得生硬,因为这是普通班的学生,第一学生肯定没有能力这么快迅速进行课文定位;第二,学生也没有能力一下概括出来。果然不出所料,学生没有反应,老师这时候也比较急,没有办法,只好自己说出来,并板书,于是老师问:是不是啊?学生们只好应声而齐答:是!明眼人一下子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段无效师生互动,因为学生根本经过思考,老师说出答案后,这是明显的诱答学生。其它的教学过程大多如此。

语文组一直有一个良好传统,对事不对人,就课论事。从个人角度指出一些不当之处,旨在营造一个实实在在的教研氛围,更在帮助年轻教师的业务成长和促进我自己的业务提升。

总结建议如下:

1.课堂教案设计尽量精致一些,对知识点的掌握尽量全面一些,多买一些相关的参考书,丰富自我对文本的解读,而不是单一地依靠教参。

2.多思考如何更加有效的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实施不同教学策略,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尽量让更多的差学生爱听你的课。

52、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新鲜感的句子有哪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新鲜感的句子有哪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好词

①理解词语

追掉:沉痛地怀念(死者)。 致敬:向人敬礼或表示敬意。

爱戴:敬爱并衷心拥护。 爱抚:疼爱抚慰。

慈祥:(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羞愧:感到羞耻和惭愧。

囫囵吞枣: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经消化理解,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比喻名实不符,弄错了对象。冠:帽子。

饱经风霜:比喻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的磨练。

接连不断:一个接着一个而不间断。

恍然大悟:一下子完全明白了或觉悟过来了。

②词语搭配

两本书 复杂的内容 报警风霜的脸 详细地解说

一摊血 艳丽的色彩 紧张动人的情节 马马虎虎地读书

一些钱 慈祥的表情 自然而和谐的美 匆匆忙忙地赶回家

一滴泪珠 愉快的表情 又高又直的鼻子 清清楚楚地记得

一条皱纹 低微的声音 难以忍受的痛苦 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③课内词语

追掉 致敬 爱戴 爱抚 慈祥 羞愧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饱经风霜 接连不断 恍然大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好句

词句赏析:

1.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许多、数不清、大大小小、堆满、各色各样等词语表明鲁迅先生深受人们的爱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极高。

2.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排比句式刻画了我非常难过的心情。

3.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表面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这简短的语言描写,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4.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我听出了伯父的话中之意:伯父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读书,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读书马马虎虎,所以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所以我决定端正学习、读书的态度。

5.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

《表》是前苏联作家写的儿童小说,《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的童话,这两本书,以及还有其它一些儿童读物,都是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的。伯父送我书,一方面是鼓励我多读书,多读好书;另一方面是帮助我培养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6.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四周黑洞洞的指旧社会的黑暗;容易碰壁说明革命者随时都会遭到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很深。这个句子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既真实生活在反映了旧社会人民没有丝毫的自由,革命者处处遭受迫害的社会现实,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性格和勇于跟黑暗势力进行斗争,不怕挫折的乐面主义精神。

7.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恍然大悟是指全部明白了,写出了我的天真可爱。我自以为明白了伯父的话的意思,其实根本没明白真正的含义。

8.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大家笑鲁迅说得风趣;笑周晔回答得天真,亲人间格外融洽,气氛活跃。

9.我们都胆小得很,没有一个人敢放,伯父和爸爸就替我们放。

伯父和爸爸替我们放爆竹和花筒说明他们都很喜欢孩子,表明我们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10.我突然注意到他脸上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眉毛,眼睛都现出他心底的欢笑来。

这是对鲁迅先生的细节描写(神态),展现了伯父慈祥乐观的一面。

11.有一天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

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下文表现伯父对劳动人们的同情做铺垫。

12.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难以忍受的痛苦。

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两只手、地上淌着一滩血、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车夫家里穷,连一双鞋都买不起。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说明他要拼命挣钱养家糊口。车夫的处境是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一个缩影。

13.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短短的两句话,用了九个动词,具体准确地写出了鲁迅先生兄弟俩救治受伤车夫的感人情景。在旧社会,受伤者是拉黄包车的,救助者是鼎鼎大名的作家和他的弟弟,而且在呼呼的北风怒号中吃力地蹲着半跪着,这行为真让人肃然起敬,深受感动。拿、夹、洗、敷、扎这几个动作,表现出救治车夫时两人的认真细心、动作准确利落,表现了两位救助者对车夫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对劳苦大众的热爱,同时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高大。

14.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

写自己身体对室外严寒的感觉,再次强调天气冷,一方面为了说明车夫生活的艰难,另一方面也可突出鲁迅冒着严寒救护车夫的精神,再一方面为下文写自己的思想活动作铺垫。

15.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心理描写,反问句,既表现了我对黄包车夫的同情,也反映了黄包车夫生活的悲惨。

16.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里的两个清清楚楚强调了当时的情景给我印象之深;他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表情、动作的描写,说明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他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他可能想到这位车夫冒着严寒出来拉车,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不合理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脸色变得严肃。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人民的极大同情。

17.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不叫我干重活儿。

三更半夜、接连不断地咳嗽、不在乎说明伯父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而且病得很重,但并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倒常常劝我、不叫我说明伯父非常关心女佣阿三。女佣的话,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勾画出鲁迅严于律己、宽厚待人的品格和战斗不息的可贵的精神。

5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生字组词拼音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生字组词拼音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弟弟周建人的女儿周晔所写。主要是通过回忆有关鲁迅先生的五件小事(追悼鲁迅、谈《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来反映伯父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本文可以按自然空行形式分为五段,也可以按事件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一件小事。全文以围绕结尾处中心句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展开,这是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在具体的叙述方式上,第一件事主要是场面描写,第二件事主要是作者的叙述,第三件事主要是对话描写,第四件事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等的描写为主,第五件事主要是女佣阿三的讲述,以侧面描写为主。每一件事都有不同的叙述方式,这也是本文的特点之一。

殡(bn) 殡仪馆 出殡 殡葬

悼(do) 追悼 悼念 悼词

唁(yn) 吊唁 唁慰 电唁

囫囵(h ln) 囫囵 囫囵吞枣

翰(hn) 约翰 文翰

镊(ni) 镊子 手术镊

硼(png) 硼酸水 结晶硼 硼沙

敷(fū) 敷药 冷敷 敷贴

逝(sh) 逝世 流逝 远逝

54、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生字词组词造句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生字词组词造句

①生字组词造句

殡 殡仪馆 出殡 殡葬 出殡的那天,郢都全城皆白,万人空巷。

悼 追悼 悼念 悼词 失而复得的东西是最理解爱护,得而失去的东西最使人悼念。

唁 吊唁 唁慰 电唁 他们穿过灵堂进行 吊唁 。

囫囵 囫囵 囫囵吞枣 不懂得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翰 约翰 文翰 你会喜欢约翰的,他是个好好先生。

镊 镊子 手术镊 现在它装进了父亲的油画颜料,镊子之类早已不知去向。

硼 硼酸水 结晶硼 硼沙 硼酸盐处理木材,也可用这种方法。

敷 敷药 冷敷 敷贴 我只不过是划破了点皮,敷敷药就没事,你们干嘛如此大惊小怪的?

逝 逝世 流逝 远逝 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往事都被淡忘了。

②生字组词

殡(bn) 殡仪馆 出殡 殡葬

悼(do) 追悼 悼念 悼词

唁(yn) 吊唁 唁慰 电唁

囫囵(h ln) 囫囵 囫囵吞枣

翰(hn) 约翰 文翰

镊(ni) 镊子 手术镊

硼(png) 硼酸水 结晶硼 硼沙

敷(fū) 敷药 冷敷 敷贴

逝(sh) 逝世 流逝 远逝

55、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1、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黄老师的课,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得知识。

  首先,在读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这个课题,你要提什么问题?学生提完问题后,老师引导孩子那就带着同学的这些问题读课文。像这样的导入初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读课文,主动地寻找答案。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其次,在梳理完全篇课文后,老师引导孩子细读第一段时,教师用了这样的语言:读读第一段,读着读着,你感受到了什么?黄老师就是这样引导着孩子,自己去读,自己去思考、去感悟,去表达。

  最后,黄老师还很注重课内外相结合。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差的教师只教语文知识,好一点的语文教师教语文学习方法,最好的教师提供学习资源。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使课内外学习相结合,作到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黄老师在学生感悟第一段后问:鲁迅是谁?你了解吗?学生说完,教师趁着补充介绍鲁迅,重点介绍了鲁迅的文学作品。又在课的最后几分钟拓展内容,引导孩子读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谈自己读到和悟到的,为本课的教学做了适当的.延伸。黄老师总结时还激励孩子们课外去读鲁迅的作品。

  这堂课告诉我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抓重点字词感悟句子,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情有感而发。

  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是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阅读教学注重培养语感,学习感悟,突出感情,淡化技巧。黄老师在教学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这一句时,先让学生说说失声痛哭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说说已有的生活经验我们会在什么时候也会失声痛哭?学生说:亲人去世时被爸妈批评时内心有委屈时等等,接着老师话锋一转而这里的人为什么会失声痛哭?学生个个很有体会,表达的淋漓尽致。最后老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进行朗读训练。黄老师在这个环节里没有过多强调哪儿重读,哪儿换气,哪儿抑扬顿挫等技巧,而是引导学生体会失声痛哭,然后谈感悟,带着感悟读出学生自己独特的感受。学生也有自己的思想,看法和生活经验。对句子的理解体会也各不相同,所以读出来的感情也就不相同。

  3、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初读课文前,老师先让孩子读读这个单元的学习提示,向单元提示学习读书方法,使学生读前有一个很好的参照,要怎么去读。这样做,对高年级学生是很有必要的,他们已有一定的阅读积累,能按照方法读、思。

  在交流句子感受时,学生说:我从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这一句话中感受到鲁迅先生生前很受人爱戴。老师追问:那你是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该生回答后老师又说:有些同学把这些词画出来,真好!这一处,教师随机把抓重点词体会句子涵义的方法水到渠成地教给了学生。

  4、注重课堂的整体性,层次分明。

  整体性首先体现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这堂课是第一课时,教师安排揭题后初读,在检查中梳理了课文,在学生心中初步建构鲁迅的形象。然后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第一段,最后是拓展阅读,直到学生心中的鲁迅形象清晰深刻。

  还表现在课堂面向于每一个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使他们各自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习得、有所提高、有所发展。虽然个别学生没有发言,但是他们在认真倾听同学们的讨论表达,并通过朗读表达了他们的体会。

  这一堂课的优点还很多。总之,黄老师的课是一节很值得我学习的课。

5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叶圣陶说过: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孜其如,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堪称纪念鲁迅先生文章的经典,课文通过周晔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热爱劳动人民;憎恨黑暗的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现了人们对他的爱戴和怀念之情。怎么让学生能读懂课文,领会文章中心,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呢?这无疑是教学的难点。在上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解读。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关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中博大的胸怀。

综观整堂课,具体体现在,用悼念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扩展内容结合起来。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教学时,每讲学一个小故事,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以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用这样的设计,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鲁迅的博大上来,相互照应,让课更显精致。

救助农夫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从鲁迅的那几个动作入手,通过对半跪的分析,让学生说出了哪个动作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然后再让同学们想象,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最后让学生们去找鲁迅跪了多长时间,通过3个角度去找理由,让学生有了一种震撼。最后问学生,这一跪,跪出了什么?学生自然能说出很多。再说女佣,这样的一张一弛,舒展自如。

课文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鲁迅面对白色恐怖坚持斗争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这节课中尚有不足之处,如语言文字训练尚欠到位;鼓励学生谈出带有个人情感的见解,鼓励创见性的发言还做得不够。

5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里面的词语怎么写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里面的词语怎么写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现代作家周晔在1945年写的一篇散文,被收入不同年级的语文教材中。该文以亲人的体会、儿童的视角叙述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几件小事,表达了对鲁迅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让读者对鲁迅伟大品格的认识和了解更加深刻。

①生字拼音

殡 bn: 殡仪馆 出殡 殡葬

悼 do: 追悼 悼念 悼词

唁 yn: 吊唁 唁慰 电唁

囫囵 h ln: 囫囵 囫囵吞枣

翰 hn: 约翰 文翰

镊 ni: 镊子 手术镊

硼 png: 硼酸水 结晶硼 硼沙

敷 fū: 敷药 冷敷 敷贴

逝 sh: 逝世 流逝 远逝

②词语理解

殡仪馆:供停放灵柩和办理丧事的机构。

追悼:沉痛地怀念(死者)。

失声:因悲痛过度而哽咽,哭不出声来。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其家属。

爱抚:疼爱抚慰。

团聚:相聚(多指亲人分别后再相聚)。

囫囵吞枣: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碰壁:比喻遇到严重阻碍或受到拒绝,事情行不通。

恍然大悟:忽然间明白过来。恍然:忽然醒悟的样子。

黄包车:旧时一种用人拉的车,有两个橡胶车轮,车身前有两根长柄,柄端有横木相连,主要用来载人。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深奥:(道理、含义)高深不易了解。

5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好词好句摘抄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好词好句摘抄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好词

①理解词语

追掉:沉痛地怀念(死者)。 致敬:向人敬礼或表示敬意。

爱戴:敬爱并衷心拥护。 爱抚:疼爱抚慰。

慈祥:(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羞愧:感到羞耻和惭愧。

囫囵吞枣: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经消化理解,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比喻名实不符,弄错了对象。冠:帽子。

饱经风霜:比喻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的磨练。

接连不断:一个接着一个而不间断。

恍然大悟:一下子完全明白了或觉悟过来了。

②词语搭配

两本书 复杂的内容 报警风霜的脸 详细地解说

一摊血 艳丽的色彩 紧张动人的情节 马马虎虎地读书

一些钱 慈祥的表情 自然而和谐的美 匆匆忙忙地赶回家

一滴泪珠 愉快的表情 又高又直的鼻子 清清楚楚地记得

一条皱纹 低微的声音 难以忍受的痛苦 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③课内词语

追掉 致敬 爱戴 爱抚 慈祥 羞愧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饱经风霜 接连不断 恍然大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好句

词句赏析:

1.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许多、数不清、大大小小、堆满、各色各样等词语表明鲁迅先生深受人们的爱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极高。

2.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排比句式刻画了我非常难过的心情。

3.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表面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这简短的语言描写,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4.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我听出了伯父的话中之意:伯父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读书,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读书马马虎虎,所以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所以我决定端正学习、读书的态度。

5.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

《表》是前苏联作家写的儿童小说,《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的童话,这两本书,以及还有其它一些儿童读物,都是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的。伯父送我书,一方面是鼓励我多读书,多读好书;另一方面是帮助我培养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6.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四周黑洞洞的指旧社会的黑暗;容易碰壁说明革命者随时都会遭到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很深。这个句子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既真实生活在反映了旧社会人民没有丝毫的自由,革命者处处遭受迫害的社会现实,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性格和勇于跟黑暗势力进行斗争,不怕挫折的乐面主义精神。

7.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恍然大悟是指全部明白了,写出了我的天真可爱。我自以为明白了伯父的话的意思,其实根本没明白真正的含义。

8.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大家笑鲁迅说得风趣;笑周晔回答得天真,亲人间格外融洽,气氛活跃。

9.我们都胆小得很,没有一个人敢放,伯父和爸爸就替我们放。

伯父和爸爸替我们放爆竹和花筒说明他们都很喜欢孩子,表明我们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10.我突然注意到他脸上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眉毛,眼睛都现出他心底的欢笑来。

这是对鲁迅先生的细节描写(神态),展现了伯父慈祥乐观的一面。

11.有一天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

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下文表现伯父对劳动人们的同情做铺垫。

12.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难以忍受的痛苦。

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两只手、地上淌着一滩血、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车夫家里穷,连一双鞋都买不起。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说明他要拼命挣钱养家糊口。车夫的处境是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一个缩影。

13.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短短的两句话,用了九个动词,具体准确地写出了鲁迅先生兄弟俩救治受伤车夫的感人情景。在旧社会,受伤者是拉黄包车的,救助者是鼎鼎大名的作家和他的弟弟,而且在呼呼的北风怒号中吃力地蹲着半跪着,这行为真让人肃然起敬,深受感动。拿、夹、洗、敷、扎这几个动作,表现出救治车夫时两人的认真细心、动作准确利落,表现了两位救助者对车夫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对劳苦大众的热爱,同时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高大。

14.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

写自己身体对室外严寒的感觉,再次强调天气冷,一方面为了说明车夫生活的艰难,另一方面也可突出鲁迅冒着严寒救护车夫的精神,再一方面为下文写自己的思想活动作铺垫。

15.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心理描写,反问句,既表现了我对黄包车夫的同情,也反映了黄包车夫生活的悲惨。

16.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里的两个清清楚楚强调了当时的情景给我印象之深;他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表情、动作的描写,说明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他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他可能想到这位车夫冒着严寒出来拉车,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不合理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脸色变得严肃。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人民的极大同情。

17.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不叫我干重活儿。

三更半夜、接连不断地咳嗽、不在乎说明伯父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而且病得很重,但并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倒常常劝我、不叫我说明伯父非常关心女佣阿三。女佣的话,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勾画出鲁迅严于律己、宽厚待人的品格和战斗不息的可贵的精神。

59、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好词好句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好词好句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好词

①理解词语

追掉:沉痛地怀念(死者)。 致敬:向人敬礼或表示敬意。

爱戴:敬爱并衷心拥护。 爱抚:疼爱抚慰。

慈祥:(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羞愧:感到羞耻和惭愧。

囫囵吞枣: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经消化理解,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比喻名实不符,弄错了对象。冠:帽子。

饱经风霜:比喻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的磨练。

接连不断:一个接着一个而不间断。

恍然大悟:一下子完全明白了或觉悟过来了。

②词语搭配

两本书 复杂的内容 报警风霜的脸 详细地解说

一摊血 艳丽的色彩 紧张动人的情节 马马虎虎地读书

一些钱 慈祥的表情 自然而和谐的美 匆匆忙忙地赶回家

一滴泪珠 愉快的表情 又高又直的鼻子 清清楚楚地记得

一条皱纹 低微的声音 难以忍受的痛苦 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③课内词语

追掉 致敬 爱戴 爱抚 慈祥 羞愧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饱经风霜 接连不断 恍然大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好句

词句赏析:

1.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许多、数不清、大大小小、堆满、各色各样等词语表明鲁迅先生深受人们的爱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极高。

2.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排比句式刻画了我非常难过的心情。

3.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表面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这简短的语言描写,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4.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我听出了伯父的话中之意:伯父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读书,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读书马马虎虎,所以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所以我决定端正学习、读书的态度。

5.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

《表》是前苏联作家写的儿童小说,《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的童话,这两本书,以及还有其它一些儿童读物,都是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的。伯父送我书,一方面是鼓励我多读书,多读好书;另一方面是帮助我培养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6.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四周黑洞洞的指旧社会的黑暗;容易碰壁说明革命者随时都会遭到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很深。这个句子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既真实生活在反映了旧社会人民没有丝毫的自由,革命者处处遭受迫害的社会现实,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性格和勇于跟黑暗势力进行斗争,不怕挫折的乐面主义精神。

7.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恍然大悟是指全部明白了,写出了我的天真可爱。我自以为明白了伯父的话的意思,其实根本没明白真正的含义。

8.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大家笑鲁迅说得风趣;笑周晔回答得天真,亲人间格外融洽,气氛活跃。

9.我们都胆小得很,没有一个人敢放,伯父和爸爸就替我们放。

伯父和爸爸替我们放爆竹和花筒说明他们都很喜欢孩子,表明我们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10.我突然注意到他脸上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眉毛,眼睛都现出他心底的欢笑来。

这是对鲁迅先生的细节描写(神态),展现了伯父慈祥乐观的一面。

11.有一天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

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下文表现伯父对劳动人们的同情做铺垫。

12.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难以忍受的痛苦。

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两只手、地上淌着一滩血、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车夫家里穷,连一双鞋都买不起。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说明他要拼命挣钱养家糊口。车夫的处境是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一个缩影。

13.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短短的两句话,用了九个动词,具体准确地写出了鲁迅先生兄弟俩救治受伤车夫的感人情景。在旧社会,受伤者是拉黄包车的,救助者是鼎鼎大名的作家和他的弟弟,而且在呼呼的北风怒号中吃力地蹲着半跪着,这行为真让人肃然起敬,深受感动。拿、夹、洗、敷、扎这几个动作,表现出救治车夫时两人的认真细心、动作准确利落,表现了两位救助者对车夫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对劳苦大众的热爱,同时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高大。

14.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

写自己身体对室外严寒的感觉,再次强调天气冷,一方面为了说明车夫生活的艰难,另一方面也可突出鲁迅冒着严寒救护车夫的精神,再一方面为下文写自己的思想活动作铺垫。

15.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心理描写,反问句,既表现了我对黄包车夫的同情,也反映了黄包车夫生活的悲惨。

16.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里的两个清清楚楚强调了当时的情景给我印象之深;他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表情、动作的描写,说明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他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他可能想到这位车夫冒着严寒出来拉车,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不合理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脸色变得严肃。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人民的极大同情。

17.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不叫我干重活儿。

三更半夜、接连不断地咳嗽、不在乎说明伯父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而且病得很重,但并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倒常常劝我、不叫我说明伯父非常关心女佣阿三。女佣的话,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勾画出鲁迅严于律己、宽厚待人的品格和战斗不息的可贵的精神。

60、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多音字近义词怎么写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多音字近义词怎么写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主要内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我和伯父谈《水浒传》,第二件事是我和伯父谈碰壁,第三件事是和爸爸、伯父一起救助一位车夫。这几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让我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的品质

①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追悼哀悼 惊异诧异 爱戴尊敬

羞愧惭愧 悔恨懊悔 慈祥慈爱

枯瘦消瘦 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囫囵吞枣一知半解 张冠李戴颠倒是非

饱经风霜饱经沧桑

反义词:羞愧自豪 爱戴憎恶 团聚离别

慈祥严厉 深奥浅显 枯瘦健壮

详细简略 囫囵吞枣细嚼慢咽

恍然大悟百思不解 饱经风霜养尊处优

②多音字

圈 quān 圆圈 圈套 号 ho 号叫 北风怒号

jun 羊圈 圈养 ho 号码 符号

嚼 jio 咬文嚼字 细嚼慢咽 扎 zā 包扎 捆扎

jio 倒嚼 zhā 扎破 扎眼

ju 咀嚼 耐人咀嚼 zh 挣扎 垂死挣扎

61、六年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小练笔

悼 硼 奥 挽 囫 囵

二、给下列汉字注音并组词

遗( )( )( ) 仪( )( )( )

捧( )( )( ) 纱( )( )( )

三、比一比,再组词

悼( )( ) 硼( )( )

掉( )( ) 绷( )( )

奥( )( ) 挽( )( )

懊( )( ) 晚( )( )

四、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ɡnɡ( ) m( )

更 模

ɡēnɡ( ) m( )

五、咬文嚼字(填序号)

1.遗:A.丢失。 B.漏掉。 C.余,留。 D.特指死人留下的。

① 领先的小刚在接近终点时摔倒了,真令人遗憾。( )

② 子女有权依法承受父母的遗产。( )

③ 他发现一张心爱的邮票遗失了。( )

④ 我把雨伞遗忘在教室里了。( )

2.挽:A.拉,牵引。 B.设法使局势好转或恢复原状。 C.追悼死人。

① 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 )

② 医生正在与时间赛跑,极力挽救病人的生命。( )

③ 经过全家人的再三挽留,姥姥才在我家多住了几天。( )

3.碰:A.撞击。 B.相遇 C.试探。

① 我在街上碰见了许久未见的小学同学。( )

② 鸟扑扇着翅膀,碰击着笼子的框条。( )

③ 抱着碰碰运气的心态,他买了一注彩票。( )

手机扫码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