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少年闰土说课稿

学习分享 2023-11-20 20:41:06

六年级语文上少年闰土说课稿

1、六年级语文上少年闰土说课稿

六年语文上册少年闰土听课稿,分享少年闰土听课感受和记录

少年闰土说课稿第一篇:

《少年闰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内容和重难点

1.教学内容: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2.教学重难点:学习四件稀奇事,揣摩人物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和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是本课的重点,而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更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

因为课文写的是少年时代的事情,学生容易产生共鸣,但由于课文时代较远,有些句子还深奥难懂,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片面的理解,对人物感情也不一定能准确把握。所以我先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拉近与课文的距离,然后采用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背景材料,并采用联想法、谈话法将学生带入文章情境,从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四、媒体选择和设计

ppt

五、教学过程

一、搜集资料,导入新课

师:我国有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鲁迅)

学生搜集鲁迅资料,师归纳介绍。

师:本组课文就让我们去认识、了解鲁迅先生吧!

师:让我们先翻开导读,看看本组课文的学习要求是什么?

生:本组课文

师: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导读中的要求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少年闰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交流预习,整体感知

师:让我们拿出预习学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交流。

(小组共同交流预习学案的内容)

师: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们小组内还有哪结不明白的问题呢?

(生质疑问难)

三、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一)小组合作交流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问题,请看大屏幕(出示导学案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小组内共同交流,合作解决这两个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

(二)小组汇报交流

1.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时,闰土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从闰土的外貌特点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少年?

师:哪一小组先来汇报这第一个问题。

生1:我们小组从第四段可以看出他的样子:他正在厨房中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师:让我们来看一个闰土的形象。谁能具体地说一说闰土形象特点。

生2:从小毡帽的小字,我体会到他很年轻。

生3:从圆脸我能体会到很可爱。

生4:课文中说他是紫色的圆脸,我想问,为什么他的脸会是紫色的呢?

生5:我认为他肯定是经常在海边瓜地看瓜,在海边捡贝壳、看跳鱼儿,经风吹日晒变成紫色。

2.闰土向我讲述的四件事情中,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哪个小组先来读一读。

(学生畅谈)

(1)看瓜刺猹

师:这段最能突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勇敢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你的脑海里是否也已浮现了这样一幅神奇的画面呢?

(师示范读第一段)

师:月亮底下,闰土一个人看瓜刺猹在我眼里是多么惊险刺激的事啊。所以,三十年过后,我回忆起闰土来,头脑中首先浮现出来的就是这幅画面。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哪位同学起来将你的感受读给在座的同学听一下。

同学们,作者对三十年前的朋友如此记忆犹新,可见看瓜刺猹这件事给他的印象是很深的。

师:闰土不仅健康可爱,还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其间

(2)师:谁能给大家说说其它两件事,又表现了少年闰土的什么特点?

学生畅谈(先读原文,再谈体会)

生:从捕鸟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的特点。

生:从这件事,还可以看出闰土知识丰富,他能认识好多鸟,我们却不然。

生:从闰土捡贝壳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他知道好多种贝壳的名字。

四、解疑释惑,升华认识

师:那闰土的心中仅仅只有这四件稀奇事吗?

生:不,他还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师:大家想象一下,他那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还会有哪些呢?

(比如说:捉泥鳅、捉蝴蝶、打陀螺)

师:是啊,闰土的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新鲜事,是说也不完的。他就是这样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

闰土的心中有着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闰土知道这么多,那么做为少爷的我呢?(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什么呢?

师生对答:

闰土知道在沙地上如何捕鸟 

我却不知道         

闰土知道夏天去海边拾贝壳 

我不知道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

闰土有看瓜刺猹的经历

我不知道西瓜还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闰土会在潮汛来时去看长着两个脚的跳鱼儿 

我听也没听说过还有这样的鱼儿

  师:这许许多多的新鲜事,我从来都不知道,我往常的朋友也是不知道的。所以,在闰土奔驰在海边瓜地的时侯,在雪天捕鸟的时侯,在海边拾贝壳、潮汛看鱼的时侯而我和我的朋友们只看能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此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我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这一段呢?)生读第16段

小结:正因为这样,我才把少年闰土看作是难得的好朋友。虽然他们才相聚了一个月,却建立了深厚、真挚的友谊。三十年来,一直都没把闰土看瓜刺猹的情景忘却,一想起闰土,脑海里马上就出现了这个美丽又神奇的画面(出示看瓜刺猹图)让我们再一次充满感情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段话。

五、课内积累,课外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

2.课文最后说他们从此没有再见面,其实三十年后,他们俩又见面了,不过三十年后的闰土改变太大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的呢?有兴趣知道的同学,请去找鲁迅的小说《故乡》来读读吧!

少年闰土说课稿第二篇: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4、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 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5、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课前准备

课件:课文插图、鲁迅介绍及重点语句。

教 学 过 程

第 一 课 时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过的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你们还记得吗?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少年,他的名字叫闰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对于作者鲁迅,你们了解多少?(12个学生回答)

2、检测易错字音、字形、文言词义(提问三个学生)

出示练习1、:把下面的词语与正确的解释连线:

其间 只知道

无端 稀奇

素不知道 如此

如许 从来不知道

希奇 其中

单知道 无缘无故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练习2、请按照课文写作的顺序进行排列。

相处 离别 回忆 相识

师:你们回答的真不错,可见你们课前预习真的下了功夫,是啊,这篇文章就是先描绘了我记忆中看瓜刺猹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最后写两个人的分别和友谊。

4那么,通过课前读书,你能不能说说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谈多少就谈多少)

找2到3个同学回答

学生有可能会回答,他感觉到少年闰土很勇敢,很可爱由此,老师过渡:同学们对少年闰土的印象可真丰富啊,相信你们已经很迫不及待的想要去看看少年闰土到底是什么样的了,好吧,现在就跟着老师来初识闰土,了解他的特点吧。

三、初识闰土,了解特点

1、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时,闰土是什么样子的?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师:好,你找到了,你来把你找到的句子读出来,之后

课件出示:

(1)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2)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

过渡:那同学们再观察一下,

2、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教师适时板书: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

3、从闰土的外貌特点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少年?

(1)若学生不知从哪说起,可引导学生做一个小练习:拿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划掉,进行对比阅读。

(2)如果学生没有新发现,再做一个练习:用铅笔将紫色的划掉,换上苍白的蜡黄的一类词语,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

板书:年少 健康 天真 活泼

(3)结合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体会闰土具有年少、健康、天真、活泼的特点。

过渡:读到这里,我们认识了一位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闰土,他是那么的惹人喜爱,课文中,我喜欢他,是因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找找原因。

学生们可能会回答,我喜欢闰土是因为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师:是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那么,课文中讲了几件事?

四、再识闰土,探究深读

1、请你们快速默读课文6~16自然段,边读边想闰土向我讲述了哪几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可能会回答用句子概括的,这个时候我引导他们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概括,比如,出示课件

概括事件:人+时间+地点+事

幻灯出示:(雪地捕鸟)--( 夏日拾贝 )( 看瓜刺猹 )( 潮汛看鱼)

2、师生交流,适时板书:

闰土讲的这四件事,作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哪件事?为什么?

生答:看瓜刺猹。

师:为什么?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不一样的,

过渡:你们回答的真好,现在你们根据PPT上的阅读提示走进这四件事,你会对朴实天真的海边农村少年有更多的了解。

出示阅读提示:阅读课文中作者所写的这四件事,把你印象最深,最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的。(给充足的思考时间)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你从哪些文字中了解到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答:我从雪地捕鸟这件事中感受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孩子。

师问:那你能在文中找出能体现他聪明能干的句子或者关键字词吗?

生找一系列动词

师:那么,闰土是怎样捕鸟的呢?我请同学们来看一个动画。(播放雪地捕鸟动画)

你瞧,这么容易就捕到了鸟,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读出少年闰土雪地捕鸟的聪明能干吧。一生读

师:谁再来说说,你还从哪些文字中了解到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答:我从看瓜刺猹这件事中感受闰土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月亮底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的走去从这句我看出闰土很勇敢。

师:月亮地下,猹来了请大家轻轻的把这句话读出来,注意不要把猹吓跑了。

师:还有没有?

生:它不咬人吗?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师:虽然猹会咬人,而且这么伶俐,但还是被闰土刺到了,说明闰土不仅勇敢,而且机智,请同学们把他们俩的对话读一遍,男学生读闰土的语言,女同学读我的语言。

师引读:闰土又对我说,(生开始读)

4、师:看瓜刺猹是我印象中最为深刻的事,所以虽然30年过去了,当我回忆往事,却仿佛那一幕才刚刚经历,就在眼前一样。

出示课件,师配乐诵读第一段。

个别读小组读齐读体会。

指导学生当堂背诵。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跟着鲁迅的文字见到了一个机智勇敢,健康朴实,同样又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听着闰土讲述着一件又一件新鲜而又稀奇的故事,我们真的很羡慕作者有这样一个朋友,同样也羡慕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可是,相聚总是短暂的,作者和闰土离别的时候又会怎样呢,我们下节课再接着看。

六、当堂检测

七、作业设计

1、用几句话描写一位班里同学的外貌,不要写出姓名,下节课交流

2、继续背诵第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紫色的圆脸 天真、活泼

头戴小毡帽

颈套银项圈 健康、可爱

雪地捕鸟 聪明能干

夏日拾贝 见多识广

看瓜刺猹 机智勇敢

潮汛看鱼 知识丰富

2、一年级语文上明天要远足说课稿

学习明字:后鼻音,音节是mng,左右结构;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

② 日+月=明。或者结合字义巧记:日月同辉明。可以组词:明天。

    ②引导学生理解远足。师问:足是什么意思?(脚)远足呢?(比较远的徒步旅行)

   3.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生1:小作者要去哪儿?

     生2:他去远方干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注意听准字音。

   2.同学们喜欢这首小儿歌吗?请试着轻声读一读。

     提出读文要求:(1)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把这首儿歌读通顺。

            (3)用笔圈出本课需要认识的生字。

   3.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想一想:这首儿歌有几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这首儿歌有3个小节。主要内容是一个小朋友明天要远足,今天夜里翻过来翻过去,睡不着觉了。)

   4.她都想到了什么?

    (完成活动设计卡,小组内交流。)

  

  三、细读课文,随文识字

   1.读文识字。

    (1)指名读第一小节。思考:远足的前一夜,小作者怎么了?(睡不着)

      课件出示睡字,介绍目字旁。当目字放在字的左边时,就变成了目字旁。带目字旁的字,通常都和眼睛有关。因为睡觉的时候要闭上眼睛,睡和眼睛有关,所以是目字旁。

    (2)小作者睡不着觉,首先想到了什么?(大海)

      认读海字,引导学生运用字谜记字法识记:每天都有水。

    (3)小作者想的是什么地方的海呢?那地方指的是什么地方?

      认读那字,组词:那里;那的反义词是这。

    (4)在小作者的心里,那地方的海怎么样?(颜色很多)

      你们想去看看大海吗?(课件出示大海的图片)

      你们知道大海都有什么颜色吗?(蓝色、黑色、绿色)

      教师边出示课件边解释大海颜色的变化。

    (5)小作者是听谁说的大海有很多种颜色?(老师)

      识记老字。

      你能用老师说一句话吗?

    (6)小作者对老师的话持什么态度?(怀疑、不相信)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预设:

     (生:真的)学习真字,强调里边有三横。

     (生:从问句可以看出)学习吗字,它表示疑问。

    (7)指导朗读。

      真的读重音,句末语气上扬,要读出疑问的语气。学生练读。

   2.巩固生字。

    (1)开火车读学过的生字:睡、海、那、老、师、真、吗。

    (2)说出下面的部首的名称,并说出带有下面部首的字。

(课件出示)

      目(  )    耂(  )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同学们认识了这些字宝宝,现在我们把它们送回到第一小节,你们还认识吗?请大家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一小节。

四、课后小结,激发探究

    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了小作者要去远足,因兴奋,想到了大海而睡不着觉。小作者还想到了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温故知新

   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明天要远足》这首小儿歌的主要内容,并学习了儿歌的第一小节。让我们先复习一下上节课学习的生字。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睡、那、海、真、老、师、吗。

   2.小作者除了想到大海外,还想到了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细读课文,悟文识字

   1.学习第二小节。指名读,思考:

    (1)小作者还想到了什么?(那地方的云)

    (2)你见过的云都是什么样的?

     预设:

     生1:我见过天空中飘过的一片一片的云,白白的。

     生2:我见过在蓝蓝的天空中飘浮着一朵一朵的白云,就像棉花一样。

     生3:我见过下雨前天空中的一大片乌云,黑压压的。

     

    (3)小作者想到的那地方的云是什么样的?(洁白柔软)

     ①课件出示(蓝蓝的天空中,白云朵朵。)

      师问:洁白是什么意思?(很白很白。)

      柔软是什么意思呢?(软软的,摸上去很舒服。)

     ②同学们,看到图片你认为那个地方的云怎么样?(美丽、洁白)

    (4)相机指导朗读。

     小作者和你们有一样的感受,一样的心情。这么美丽可爱的白云,太吸引她了!你能读出这种兴奋的心情和白云的美丽吗?

    (5)小作者是怎么想到那地方的云是美丽的呢?(听同学说的)

     学习同字,认识冂(同字框)。组词:同学。同字是半包围结构。

     学习学字,上下结构,下面是子,组词:学习。

   2.学习第三小节。

     指名读,思考:小作者越想越兴奋,此时她的心情怎样?(着急)

    (1)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到底什么时候,才天亮呢?)

     学习什、才、亮。

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什(亻+十=什),用数笔画的方法记住才,用比一比的方法记住亮(与高对比)。

      引导学生找出亮的反义词,从而理解亮的意思。

    (2)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小作者有多着急?

(特别着急)那你能读出这种急切之情吗?

    (3)除了着急,你还感觉到了什么?(无奈)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唉)

    (4)在唉的后面还有一个标点符号,它叫破折号。

你们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学生交流)

   老师告诉你,这个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我们在读唉的时候,要把声音拉长,这样就更能表达出小作者既着急又无奈心情了。同学们试着读读。

    (5)在前面的两个小节中,也出现了这个唉,同学们也试着读读。

     (生读文。)

     哦,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你们的着急、无奈和兴奋。

    (6)小作者是这样急着天亮去(远足),她太高兴了,所以她翻过来翻过去,睡不着觉。你有过这样的心情吗?说说你当时的感受。

    (7)你觉得她的心里还会想些什么?

    (8)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本课的4个生字才、明、同、学。

    (1)课件出示字的笔顺,学生书写。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笔顺规则及间架结构。

     比如明是左右结构的字,左右结构的字的两部分一般要分别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和右半格。引导学生观察左右两边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两部分的起笔是左低右高。学是上下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学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要上宽下窄,结构紧凑,上下不分家。

    (3)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4)学生临写。

    (5)反馈交流,展示评议,评选小小书法家。

    

   2.布置作业。

    小作者的想象力多么丰富呀!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小作者一样,多发挥你们的想象力,也希望同学们能像小作者一样幸福、快乐。回家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一听,让他们也感受到你的快乐。

      

板书设计:

        明天要远足

海 多种颜色 

云 洁白柔软   

3、一年级语文上小书包说课稿

课前准备

上课前先让学生把桌子前后左右对齐,桌面学习用品摆放整齐,准备好语文课本,拼音田字格本,铅笔和橡皮。喊口令让学生进入上课状态!

二、猜谜引题

1、同学们上课前,我先出一个谜语让你们猜一下:带子长长身体方,书本文具里面装。它是我们的好朋友,天天伴我把学上。(教师适时引导,给学生考虑的时间,并告诉他们会的举手)

2、指名回答:书包。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很聪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与书包有关的,接着板书课题:8.小书包。(老师范读,学生跟读,强调不拖腔)

3.知道书包什么意思吗?就是把所有的学习用品都包在里面了,学习偏旁包字头。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师:每天我们都背着书包上下学,那里面到底装了些什么学习用品,你真正观察过吗?想一想再回答老师的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2、指名让一个学生拿出自己的书包,边往外拿边说出学习用品的名字,说完后整理自己的书包放回桌洞,老师板书:

橡皮(擦错别字的) 尺子 (连线用的) 作业本 (做作业的本子) 笔袋 (也可以说是文具盒,用来放铅笔,橡皮尺子的)

铅笔(写字用的) 转笔刀(削铅笔的工具

说到这里我还有几个谜语让你们猜一下

1.小小身子细又长,身穿彩衣直心肠;嘴巴尖尖会写算,只见短来不见长。(铅笔)

2.像糖不是糖,有长也有方,帮你改错字,它可不怕脏。(橡皮)

3.有厚又有薄,有长也有方,打开看一看,知识里面藏。(书)

(1)看来同学们都很聪明,教师领读,学生跟读,说明它们的用途。

(2)学生自由读,不会的向小组长或其他同学请教。

(3)指名读,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好。

3、你们读得真是太棒了(竖大拇指),那来看看课文中我的小书包里到底有哪些宝贝?它们又是怎样陪我去学校的?读读课本70页的儿歌你就知道了。

(1)老师范读,让学生仔细听(发现前两个字一停,再读后三个字),再领着学生读一遍。

(2)让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把课本71页最上面的二类字在课文中圈出来,遇到不会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并且让他们考虑课文中的小书包里有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板书:课本、作业本、铅笔、转笔刀)

(3)老师领着学生读。

(4)师:课文中的静悄悄形容非常安静,没有声响。

四.板书设计:

8.小书包

橡皮 铅笔 作业本

课本 彩笔 图画本

转笔刀 文具盒(笔袋)

尺子

五、拓展练习,整理书包

1让学生介绍:自己是怎么整理书包的?

2、小结:书包里的朋友有很多,所以我们以后去上学的时候,要每天整理好我们的小书包,看看要带的东西是不是带全了,还要爱护书包里的这些文具,因为它们是我们的朋友!

3.回顾整理这节课学的知识。

小书包说课稿第二篇:

小书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5个字。

2、认识三个偏旁:包字头,单人旁亻,竹字头

(二)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情感目标:认识自己的小书包,学会整理自己的小书包。

二、教学重点:认字和写字。

三、教学难点:分辨汉字,认识偏旁。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 演示法 练习法 读书指导法 游戏法 问答法

五、教学媒体: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件

六、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你的小书包里都有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我们的小书包?

二、课件出示或者图片出示本课的插图

老师书写课题:小书包。我们去书包里看一看都有什么。

三、学习生字

(一)初读课文

1、听老师读。

2、你自己读读看。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3、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哪一位同学可以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shū bāo chǐ zu y běn bǐ dāo k zǎo xio

书 包 尺 作 业 本 笔 刀 课 早 校

2、分析生字:一个一个生字分析:看生字拼音是几拼音节,什么偏旁部首,什么结构,怎样组词。是否多音字,反义词等,例如

学习生字笔 :音节:二拼音节。偏旁:竹字头。认识偏旁:竹字头结构:上下结构,组词:学生说。多与少是一对反义词。

3、就这样一个一个学完本课生字。

反义词

早晚 来去

多少 真假

上下

这节课我们要记住

包字头,

单人旁亻。

竹字头

(三)我书中的组词

请学生圈出本课中的生字组词

如果本课有现成的组词,就直接圈出来,如果本课的生字没有现成的组词,可以写一个,以备以后忘了组词可以随时翻看。

四、朗读生字

(一)带拼音朗读生字

1、学生齐读:说出音节,偏旁部首,结构,每一个字组三个词语,每一个字组三个词语。

2、学生领读(一课一领读)

(二)去掉拼音朗读生字

我会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开火车读自读。

五、考一考你

汉字魔术

变一笔

刀(九) 户(尺)

加一笔

木(本)(术)(禾)

少一笔

本(木)

写偏旁

包( ) 作( )

笔( ) 课( )

加偏旁

毛( ) 果( )

反义词

晚 (早) 去 (来)

假 (真)多 (少)

上 (下)

六、升华学习

游戏:找朋友游戏

老师把拼音卡片和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学生拿音节卡片和生字卡片。然后拼读,并且用这个字组词语,再用所组词语说一句话。

七、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2、学生说。

3、老师总结: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认识了三个偏旁。

4、初读了课文。

五、下节课我们做什么?

1、下节课我们将进行朗读课文,分析课文。

2、请同学们自己在课下把本课生字读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找一找游戏:我在那里?

规则1、老师叫学生闭上眼。2、老师把本课生字图片贴在黑板上。3、老师说汉字,叫学生睁开眼去找。

二、朗读课文,初悟课文

(一)老师示范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己朗读课文

在朗读时找一找课文有几句话。

三、分析课文,深悟课文

(一)我们的小书包(说一说你的书包里有哪些文具)

1、谁来看一看你们的书包里有哪些文具?

2、学生拿出来给老师看。

3、老师板书:橡皮,尺子,作业本,笔袋,铅笔,转笔刀

(二)我们的小书包课文

1、让学生说一说课文有几句话?(4句话)

2、你是怎样确定的?(这课文里有4个句号)

3、同学们齐读第一句话

(1)书包里,什么东西真不少呀?(宝贝)

反义词:真假,小大

(2)你的宝贝是什么呢?我们继续看课文

4、请女生一起读第二句话,男生听着,听她们读得对不对。

(1)你的宝贝是什么呢?(课本,作业本,铅笔,转笔刀)

(2)你的宝贝听话吗?我们继续看课文

5、请男生一起读第三句话,女生听着,听他们读得对不对。

(1)宝贝上课怎么做?(静悄悄)

(2)宝贝下课怎么做?(不乱跑)

(3)可是你的宝贝自己不会说话,是谁让它上课静悄悄,下课不乱跑呢?(我自己)

反义词

上下

6、请学生一起读第四句话

(1)宝贝们睡懒觉吗?(不睡,天天起得早)

(2) 陪你去干什么呀?(上学校)

(3)可是你的宝贝自己不会走路,是谁让它起得早呢?(我自己)

反义词:早晚

7、这些宝贝都是你的好朋友,你该怎样对待他们呢?

爱护他们,不把他们弄脏,书包好书皮

8、老师总结:我们书包里的文具每天都陪着我们上学,我们要爱护他们保护它们,学会整理它们。可不要忘记叫它们陪我们上学。

四、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学生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学生自读

五、灵活朗读

接力朗读:四个人一小组,进行朗诵,一人读一句。

六、考一考你

把不是同一类的词用横线画出来

1、 橡皮 尺子 铅笔 书包

2、铅笔 转笔刀 蜡笔 钢笔

3、图画本 方格本 作业本 算术本

七、课文升华

说一说:你是怎样爱护你的小书包的?

1、我会自己整理书包

2、我会把文具包摆放整齐

3、我会保持书包干净整洁

4、我会给书包上书皮

5、我会把书本的卷边弄平

6、我会不忘记每天睡觉前自己整理好书包里的东西

八、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2、学生说。

3、学习了朗读词语和短文。

九、下节课我们做什么?

1、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写字教学。

2、同学们回家可以把词组和段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玩捉人游戏:老师把生字卡片帖在黑板上,然后老师叫一个学生说一个生字,这个学生叫一个学生去找,找对了,这个学生给他鼓鼓掌,找不对,这个学生告诉他怎么念。

二、指导写字

(一)指导书写汉字早

1、笔顺

(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早共有6笔。

(2)老师边写边示范。

(3)学生书写练习笔顺: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笔顺。

2、带拼音书写汉字

(1)描红

(2)老师在生字格里书写带拼音的汉字:拼音写在四线格里,要对准下边的田字格,汉字写在田字格里。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3、组词

(1)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组词。

(2)老师写三个组词在黑板上。老师也可以只写一个组词,写三个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

(3)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组词写在书上。

(4)老师在田字格里书写组词。

(5)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组词。

(二)指导书写汉字书

1、笔顺

(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书共4笔

(2)老师边写边示范。

(3)学生书写练习笔顺: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笔顺。

2、带拼音书写汉字

(1)描红

(2)老师在生字格里书写带拼音的汉字:拼音写在四线格里,要对准下边的田字格,汉字写在田字格里。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3、组词

(1)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组词。

(2)老师写三个组词在黑板上。老师也可以只写一个组词,写三个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

(3)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组词写在书上。

(4)老师在田字格里书写组词。

(5)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组词。

(三)指导书写汉字刀

1、笔顺

(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刀共2笔

(2)老师边写边示范。

(3)学生书写练习笔顺: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笔顺。

2、带拼音书写汉字

(1)描红

(2)老师在生字格里书写带拼音的汉字:拼音写在四线格里,要对准下边的田字格,汉字写在田字格里。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3、组词

(1)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组词。

(2)老师写三个组词在黑板上。老师也可以只写一个组词,写三个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

(3)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组词写在书上。

(4)老师在田字格里书写组词。

(5)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组词。

(四)指导书写汉字尺

1、笔顺

(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尺共4笔

(2)老师边写边示范。

(3)学生书写练习笔顺: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笔顺。

2、带拼音书写汉字

(1)描红

(2)老师在生字格里书写带拼音的汉字:拼音写在四线格里,要对准下边的田字格,汉字写在田字格里。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3、组词

(1)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组词。

(2)老师写三个组词在黑板上。老师也可以只写一个组词,写三个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

(3)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组词写在书上。

(4)老师在田字格里书写组词。

(5)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组词。

(五)指导书写汉字本

1、笔顺

(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本共5笔

(2)老师边写边示范。

(3)学生书写练习笔顺: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笔顺。

2、带拼音书写汉字

(1)描红

(2)老师在生字格里书写带拼音的汉字:拼音写在四线格里,要对准下边的田字格,汉字写在田字格里。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3、组词

(1)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组词。

(2)老师写三个组词在黑板上。老师也可以只写一个组词,写三个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

(3)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组词写在书上。

(4)老师在田字格里书写组词。

(5)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组词。

三、看看谁最棒

老师让学生去黑板上书写,讲评,比一比谁最棒。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正确书写四个汉字。

2、正确书写汉字笔顺,带拼音书写汉字,组词。

4、一年级语文上大小多少说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大小多少听课稿,分享大小多少听课感受和记录

大小多少说课稿第一篇:

大小多少

教材简析:

这首儿歌由 4 小节组成。每小节有两行,第一行从大小或多少的角度进行简 单比较,第二行通过具体事物,感受大小或多少。这首儿歌节奏感强,读起来朗 朗上口。

配合儿歌,有 4 幅对比图,形象地呈现了事物间大小多少的关系,提示学生 不同大小、不同数量的事物要用恰当的量词来表示。

学情分析:

教材倡导多认少写,及早阅读的识字教学理念,所以在教学上先让学生看图说、看图找本课生字,使所认的字得到巩固;接着充分挖掘教材,根据教材插图中的事物与所学内容紧密融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看图说话,培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归类识记、图文对照等多种方法,认识多、少等 12 个生字,认识反犬旁 和鸟字旁 2 个偏旁。会写小、少等 5 个生字和竖折折钩 1 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大小多少的对比关系。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个、只等量词的正确使用;学习并积累带量词只的短语。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课文;通过归类识记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量词头、群、颗、堆的意思;会写笔画竖折折钩

教具准备:

1.制作本课的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熟读课文,预习生字。(学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情境图)教师激趣:小朋友们,今晚的夜色真美,不仅月亮姐姐来到了我们的现场,你看星星妹妹也来凑热闹了。老师听说你们在上学前就认识了许多汉字,现在老师就考考你们,看看这几个汉字,你们会不会读。只要把你认识的字宝宝读对读准,这颗星星就送给你了。

2.随着学生认读,把带有动物或水果图片的生字归类贴在黑板上。(如黄牛、小猫、鸭子、小鸟;苹果、大枣、杏子、桃等)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学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生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设计这样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也为下面集中识字做好了铺垫。

二、结合图画、韵文,学习生字

(一)学习韵文,识记大小。

1.过渡: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这些字都能读出来。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这两组字,看看有什么发现。(板书:上、下;多、少)(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汇报)

预设:它们都是反义词。

2.同学们,这是重大发现。现在老师带着大家到田野中看一看。(出示田园风光图)同学们,你们知道在美丽的田野中谁和谁是好朋友吗?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黄牛和猫、鸭子和鸟、苹果和大枣、杏子和桃。)

3.学习韵文。

引言:它们谁大?谁小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小韵文吧!

(1)老师范读,同学认真听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

(3)这个小韵文里第一、三小节藏着一对反义词,谁找到了?(出示大小的字卡)

(4)黄牛和猫比,谁大?谁小?(学生比较后汇报)

(5)苹果和枣比呢?(学生比较后汇报)

4.用大小练习说一句话。

如:爸爸的手大,我的手小。

飞机大,汽车小。

5.指导朗读。把大小两个生字宝宝送回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

(二)学习多少。

1.(多媒体展示第二组图)请同学们观察第二组图,从图中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呢?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发现了什么。

如:左边的鸭子多,右边的鸟少。左边杏子多,右边桃少。

2.引学: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识记多少这两个字?(加一加、记笔画等)

3.用多少练习说一句话。

如:我的铅笔多,他的铅笔少。

这边的蘑菇多,那边的蘑菇少。

4.像这样的反义词你还知道哪些?(黑白、里外、上下、左右)(生汇报拓展)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教学生字时,把小韵文与反义词结合,借助带图的生字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反义词的特点,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同时,拓展更多的反义词,让学生去感受汉字的博大精深。

三、游戏形式,巩固识字

反义词对对碰。

师:我们做个说反义词的游戏吧!

师:我说大。 生:我说小。

师:我说多。 生:我说少。

师:我说上。 生:我说下。

师:我说里。 生:我说外。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形式,教学中设计了对对碰的游戏,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加深对生字的认识。

四、指导书写,掌握字形

1.过渡:同学们对反义词掌握得这么好,相信字也写得非常漂亮、工整。

2.复习田字格的位置名称。(课件出示田字格)

齐读儿歌:田字格,四方方,

写好汉字它来帮,

左上格,右上格,

左下格,右下格,

横中线,竖中线,

各个方位记心间。

3.学生根据儿歌找到田字格每一个小格的位置,教师巡视指导。

4.出示会写的字,指导书写:小、少、牛、果、鸟。

(1)少:①复习笔画丿,教师写,学生书空。

撇:露锋起笔,稍停后即向左下出撇,略有弧度,中间部位不宜细,收笔渐提,慢出。

②书写少的笔顺。

③示范书写,讲清楚每一笔的位置。

④提醒学生书写的姿势要端正。

⑤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2)小:复习笔画竖钩点。

竖钩:①中锋下行;②提笔;③自右向左圆转;④顿笔;⑤逐渐提笔向左上平出锋。

点:向右下行笔,由轻到重,到结尾微微顿笔,逆向收笔。

(3)牛、果:竖在竖中线上。

(4)鸟:学习新笔画竖折折钩。

板书设计:

大小多少

一头牛 一只猫

大 小

一个苹果 一颗枣

一群鸭 一只鸟

多 少

一堆杏子 一个桃子

教学反思

以学生喜欢的摘星星游戏活动引入,既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的布置,学习内容的出现,由字词句拓展造句,符合学习语文的规律。对学生的要求一步一步提升,使学生的学习情绪时时高涨,学习效率时时增高,且学得轻松愉快。

大小多少说课稿第二篇:

教学目标 :

1.通过归类识记、图文对照等多种方法,认识多、少等12个生字,认识反犬旁和鸟字旁2个偏旁。会写小、少等5个生字和竖折折钩1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大小多少的对比关系。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个、只等量词的正确使用;学习并积累带量词只的短语。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课文;通过归类识记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量词头、群、颗、堆的意思;会写笔画竖折折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

1.多媒体出示课件,学生比较大小,语句要完整。

2.通过比较,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小结:可见,大小、高矮、多少等都是通过比较才能知

道的。今天我们要通过比一比来看看谁大谁小,谁多谁少?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笔顺。齐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

2.指导读正确、流利:

分小节指名朗读,相机指导读正确同桌互相读小组

比赛读。

三、认识事物,学习字词。

1.课文中提到了不少动物和水果,要想看到它们的样子,快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吧。

课件出示:黄牛、小猫、鸭子、苹果、杏子、桃子。

2.学习反犬旁和鸟字旁。

(1)读读猫字,这里面藏着一个新偏旁:反犬旁。

(2)这里还有几个字,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吗?

课件出示:狗、狼、狐狸(注音)。

(3)看来,反犬旁的字一般和动物有关。

(4)读读这个字,这里也有个新偏旁:鸟字旁。

课件出示:鸭。

(5)你能猜出鸟字旁一般和什么有关吗?

(6)鸟字旁一般和鸟有关,大多数是鸟的名字。出示:鸡 鹅

3.游戏巩固:贴名片

四、朗读课文

五、指导写字:牛 鸟 果

1.学习牛果。

(1)牛和果都是象形字。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中间的一竖表示牛面,上面表示牛角,下面表示牛耳。它和我们现在的牛字长得多像啊!再来看看下一个字,上面部分是果实,下面是树木,树上结满果实就是果字。看,我们的汉字多么神奇有趣啊!

(2)指导小少的竖写在横中线上,都要写得长些。

2.学习鸟。

(1)学习新笔画竖折折钩。

有个小口诀能帮你写好这一笔:竖短、横平、折斜、勾翘。

(2)教师范写,重点指导鸟字。

第一笔撇从竖中线起笔,就像小鸟长在头上的羽毛,可以写立一点,第二笔横折钩从撇尖起笔,钩要短,给里面的点留地儿。第三笔点就像小鸟的眼睛,要和钩错开写,竖折折钩要封住口,写宽,橫要长出来。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4.写字展示,评议交流。

第二课时

一、朗读童谣,认识字词,积累量词。

比较一下动物、水果之间谁大谁小,什么多什么少,好吗?

1.出示第一幅图和文字。

指名读,说说:谁大谁小?要求带上数量词说。

(1)同桌互相读读第一句,找一找这句话中提到了哪些量词?(头和只)

(2)一般头作为量词时多形容家畜。如:一头猪、一头驴等。

(3)量词只我们很常用,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词吗?

(4)老师也带了几个带有只的词,我们一起读读并记住它们吧!

课件出示:一只猫、一只鸟、一只鸭子、一只羊、一只虫、一只青蛙。

(5)选择其中一个量词说一句话。

2.出示第三幅图和文字。(方法同上)

介绍量词颗,区分颗棵。

这些又是什么?(出示图片:一颗粉笔头、一颗糖)

(1)看看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我们还可以说一颗什么呢?

(2)小而圆的东西就可以用颗表示。

(3)谁来填一填这个量词?

课件出示:一()树

(4)虽然也是棵,但这两个字不一样,表示的物体也不一样,棵一般用在植物类。

3.联系生活比较谁大谁小?例:一张桌子大,一把椅子小。

4.出示第二、四幅图及文字。(方法同上)

第四幅图:一边多,一边少。具体指一指哪边多,哪边少?

(换个说法:左边多,右边少)认识边。

(1)看图:鸭子为啥比鸟多?杏子为啥比桃多?

认识了解群堆,看来群和堆都表示数量多的人或物品。说话练习。

5.看图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师生对读。

(2)同桌拍手读。

(3)男女生比赛读。

(4)自由读,加上动作表演读。

二、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较是自编的儿歌,生自由朗读。

2.课外拓展:课下自编大小多少儿歌。

三、指导写字:小 少

1.认读组词 2.观察比较 3.示范指导 4.描红书写

板书设计:

7.大小多少

大----小 多----少

安全提示:莫在人多处多停留

5、一年级语文上画说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听课稿,分享画听课感受和记录

画说课稿第一篇:

《画》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同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所以本课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乐于表达,结合图画感知自然美。

另外,应当明确古诗是识字的载体,识字始终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这个重点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除了通过反复认读、多次强化巩固认知以外,教学中还要大力开掘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来识字。如在看图中识字,在表演中识字等,让识字自然地与阅读、看图、想象、游戏整合在一起,让识字变得更轻松。

课前准备

1.写有反义词的头饰;一幅山水画(题写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引入诗句

1.教师呈现一幅彩色的大幅的课文插图。(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教师引学: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些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

3.教师引问:会认这四个字吗?引导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抽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进行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图上还有),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还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5.教师导言: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

预设:如生发现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就直接板书课文的四句诗。如不能发现,则直接引导学生与书上的《画》作比较。

6.学生读诗。

7.教师引学:这四句诗中,你们认识哪些字呢?读一读。哪些字不认识?请用铅笔标出来。

设计意图:由看画引入读诗,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图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读诗看画中认识事物和生字,把读诗、学字引入活动情境中,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致。

二、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1.学生朗读诗句,对于在自学过程中用铅笔标出不认识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朗读,同桌互读互考。同桌之间充分发挥合作和帮扶的精神,把会读的大声读一遍。如果发现同桌读错了,一定要教给同桌多读几遍。

3.全班齐读,齐读之后轮读。考查学生是否都会读了。

4.教师用生字卡片抽读要求会认的近、色等10个生字。注意倾听下列生字的发音:色是平舌音,声是翘舌音;近、远、还是前鼻音,声、听是后鼻音。有错及时纠正。

5.学生读生字,教师检测。

(1)学生自由读。

(2)重点抽读,用生字卡片抽读,主要抽读声、色、近3个易错的重点字。

(3)抽读重点字。

(4)全班齐读。

6.导学: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读古诗,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一次自由地大声朗读古诗,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

7.学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读诗节奏,纠正字音。

8.师导学:下面我们开展一个朗读比赛,比一比读古诗的时候,谁声音最洪亮,句子读得最正确、最流畅。

9.学生先在小组内赛读,选出优胜者一名,然后派优胜者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选出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选手。

设计意图:本环节遵循了汉字认知规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结合古诗这个语境,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意思,而且还能在语境中加深对汉字音、形的印象,感受汉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先看图读诗句,再识字。通过初读古诗,读通句子,认读和积累本诗中的词语,学生们扫除了生字障碍。读通、读顺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思想也有了整体的感知。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引导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悟和体验语言的优美。

三、熟读成诵,感知大意

1.教师导言:同学们朗读得很棒啊!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得最快。

2.学生自由背诵。

3.教师抽测学生背诵古诗情况,表扬背诵好的同学,鼓励背诵稍慢的同学。

4.教师引言:大家背得不错!你们在朗读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这首诗写的景色跟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色正好相反。)

5.教师引问:是呀,真有点怪!怎么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呢?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6.教师引问: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哪位同学见过山?说说山是什么样的。(教师归纳,板书或课件呈现: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7.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远看山有色,     远看山无色,

近听水无声。     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     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     人来鸟儿惊。

8.教师总结: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引出课文题目。

9.学生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 什么是来,什么是去?找学生现场演一演,体会来、去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2)远近 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通过课件演示,体会远、近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3)你还知道哪些意思相反的词语?先找一找,然后再说一说或演一演。

生汇报:有无 高矮 多少 早晚

(4)同桌相互读一读反义词。

(5)教师引领学生游戏:我们一起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吧,我说一个词,你们来说它的反义词,看看谁先找到朋友。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领会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句描写的奇怪现象,原来诗句说的是画。组织表演等活动,理解反义词的意思并巩固识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趣味提示,指名背诵古诗。(学生背诵一句,课件出示一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1)师生搭档每人背一句。

(2)学生分小组在组内互相背诵。

(3)男女生互相比赛背诵。

(4)教师点名挑战背诵。

(5)学生互相点名挑战背诵。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一年级趣味阅读的思想。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激发学生背诵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同时又在诵读中巩固识字教学。

二、自学生字

1.指导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

2.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识记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导学:拿出生字卡片,找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识记的,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1)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土+厶=去;米+一=来。

(2)色,上面是,下面是巴。可以用想象法识字:尾巴顶戴个小帽子。组词:彩色、红色、白色、有色、无色。

(3)听,左右结构,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左边是口,右边是斤,合起来就是听。组词:听见、听到、听声、听说。

(4)无:可以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竖弯钩,天第四笔是捺。也可以利用换一笔变新字的方法识记,天换一笔变成无。

(5)远、还、近:都有辶。用偏旁归类法来识记。近斤加走之旁;远元加走之旁;还不加走之旁。

(6)不:猜谜语识字。谜语:木不出头。组词:不好、不用。

(7)声:上下结构的字。组词:声音、大声、声乐、声母。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偏旁辶、。

5.同桌之间互相考查识字。

6.游戏:识字大转盘。(课件出示转盘,转盘上面标有本课生字)让学生上来转转盘,转到哪个字,就用那个字组词并说一句话。巩固识字。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本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识字教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同桌互考、识字大转盘游戏等活动方式,引领学生掌握多种识记汉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三、指导书写

1.呈现水去来不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4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逐字范写,学生书写。

3.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水的竖钩写在竖中线上,横撇从横中线起笔。去的竖在竖中线上,第一横短,第二横长。来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注意不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点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4.学生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在书上描红,对比自己书写与书中不同之处。

6.学生再写,班级展示。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指导书写时必须细致。不仅应该从整体上观察生字,还要从笔画的占格位置、正确笔顺,生字的大小,甚至笔画从哪里起笔,怎样收笔都要提醒。教师范写指导要贯穿整个的学生书写过程。

四、积累诵读

1.教师导言:(充满激情)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拓展背诗,产生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

3.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通过开展古诗诵读会的形式,引导学生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兴趣,丰富积累。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回家为爸爸妈妈猜谜语的活动再现情境,加深印象的同时感受到成就感。

板书设计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教学反思

反思《画》这篇课文的设计与实践,总的来看非常务实:务实的思想、务实的设计、务实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在情境中学习,体现了语文教与学的理性回归。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课识字写字是重点。课堂上,以读为主,始终让读贯穿学习。采用不同方式朗读,学生边读诗句边认生字,让孩子既在文中识记生字,又注意了生字的应用。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给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借机点拨对重点词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赏图、读诗、识字是轻松的,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画说课稿第二篇:

《画》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画》这节课选自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一年级上册第二个识字单元,延续了第一个识字单元的编排特色。这是一首古诗,是一则五言谜语诗,谜面描述了山、水、花、鸟等景物,通过远、近、来、去等方位或动作的变化,凸显画的形象特征,这首谜语诗诗句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配合谜语诗,有一幅经过装裱的水墨画,山水相称,鸟语花香,意境典雅,给予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谜语诗中描绘的景物均可在画中一一找到,也是对谜底的暗示。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2.教学目标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近、色 等10个生字和辶、⺈两个偏旁。

2.会写水、去、来、不4个生字。

3.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3.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开始学习识字不久,各方面能力都不足,比如说注意力,自控能力。写字姿势的训练也要加强。识字的方法也没有掌握,所以在教学识字的过程中,要加强写字指导,打好写字基础。教师要具体指导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要一边指导一边示范。在写字的过程中还要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听,不能讲的过快。在识字时可以采用偏旁归类,换偏旁等方法让学生识记生字。

4.重点难点:

重点是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难点是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认识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

5.教学过程

5.1第一课时

5.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谜语导入, 板书课题

教师活动:

1.出示谜语,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同学们是不是都是聪明的孩子,老师今天考大家的是猜谜语。1.一棵树,五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干活人人需要它,猜猜是什么?手2.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他弯腰,花儿见它点头。风)

2.板书课题

(这节课啊,我们学习的也是一个谜语,还是一首诗--《画》,看老师书写课题,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书空,边写边说笔画顺序。)

学生活动:

1.猜谜语,引发兴趣。

2.书空课题,说出笔画顺序,记住课题。

设计意图:

1.谜语激发学习兴趣。

2.集中注意力,记住题目。

多媒体资源的应用:

利用白板出示谜语。

活动2.初读课文 检查学习情况

教师活动: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这幅画,并且在诗中圈出描写的景物。

2.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3.教师范读。

4.检查朗读情况

学生活动:

1.观察图,说说画里面都有什么。

2.借助拼音读课文。

3.注意听教师读诗,划出停顿,纠正自己读的不好的地方。。

4.结合老师的范读与图画,大声勇敢的朗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图文结合学习。检查朗读情况,学会自我纠正。

多媒体资源的应用:

出示课文插图及课文内容。

活动3.认读生字,指导朗读

教师活动: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

2.指导学生用偏旁归类、加一加的方法识字。

出示远、近、还,请学生带读这三个字,寻找相同点,认识辶。再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这三个字。

表演远、近在实际中理解远近。

出示其余生字,提问,还有那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

3.指导学生用换一换的方法识字。

出示:无--天、爸--色、近--听,在反馈中认识斜刀头。

4.指导学生用反义词来识字。

(1)出示几组反义词的题,加深对反义词的理解:如:男--( ) 上--( ) 开--( ) 多--( )

(2)读课文,找出诗中的反义词。

远--近 有--无 去--来

(3)游戏:说反话

他出去了;喜欢外面;教室真大啊;冬天真冷啊

5.在具体的语境中巩固识字。

我家不远,离学校很近。教室里无人,没有声音,操场上有很多人。

你走来走去的干嘛啊?你还能听见吗?这朵花是红色的。

6.出示没有拼音的课文,学生齐读,教师适当指导。

学生活动:

1.认读生字卡片。

2.用偏旁归类、加一加的方法识记生字。表演理解远近。

3.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生字。

4.用反义词的方法识记生字,并且找出文中的反义词。

5.在具体的语境中巩固识字。

6.读课文。

设计意图:

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识字方法去识记生字,从而熟读课文。

多媒体资源的应用:

生字卡片,白板课件。

活动4.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1.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2.布置作业:熟读诗并且背诵。

学生活动

1.说说学到了什么?

2.读诗并背诵。

设计意图

回顾所学内容,加深记忆,为第二学时的学习做准备。

6、一年级语文上册雨点儿说课稿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数不清。

看图练习说话

师结:这些东西太多了,数不过来,所以读数不清这个词时要读重一些。

再读句子(范读、指读)

(2)雨点儿是怎么落下来的,句子中用了哪个词?

飘落:飘落是什么意思?

教师示范纸片和书的下落,说明飘落是轻小的东西慢慢地落。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㈡、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师:哎哟,听着我们说得这么精彩,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也在半空中聊起天来,他们都说什么呢?我们一起去听一听。

1、出示词语半空、问、回答(指导学生读准音,认清形,帮助学生理解问和回答三个字中为什么都有口)

2、半空中,大雨点儿是怎么问小雨点儿,小雨点儿又是如何回答的呢?请你读读课文的2、3、4段。

(1)课件出示大雨点儿的问话: 你要到哪里去?(指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

(2)小雨点怎么回答的? 谁能读出来?(出示小雨点儿的回话)

师:嗯,小雨点儿不但会回答,它还有一个本领!它还会问呢!找一找小雨点儿是怎么问的?

生:你呢?(帮助学生理解意思,并练习说话)

(3)那大雨儿要去哪儿呢,谁能把它读出来?

3、配乐分角色朗读第二、三、四自然段。(指名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4、听说小雨点儿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大雨点儿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风姑娘也赶来送它们。

师:现在你们就是雨点儿,我是风姑娘,可以帮助你们到达想去的地方。

我想先采访一下小雨点儿:你为什么要到有花有草的地方?(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

师:小雨点儿很棒,因为他给有花有草的地方带去了更加美丽的色彩。现在,我还要问问我们的大雨点儿:大雨点儿,大雨点儿,我想问问你,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那么荒凉,太没意思了,你还去干什么啊?谁来当大雨点儿,来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

师:大雨点儿太了不起了,它真是一个乐于奉献的好孩子!让我们再次读读大雨点儿的话,读出这份自豪、自信和无比的光荣!

(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那么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去了它们想去的地方之后,大地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让我们先跟着小雨点儿去看看,好吗?(出示图片)师:有花有草的地方有什么变化呢?(板书:花更红草更绿)(指导朗读)

那没有花草的地方呢?(出示动画)大雨点儿来到这片荒原后,你们看看现在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对!这里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大雨点儿把什么都没有的荒原变成了美丽的花园(板书:开红花长绿草)

2、这些地方变美了,是谁的功劳?(小雨点)

那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好吗?(配乐师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总结全文,透知道理

1、孩子们,跟着雨点儿旅行完了,你们喜欢雨点儿吗?如果你是大雨点儿或小雨点儿,你想去哪里?

2、如果你是这些小花小草,你会对雨点说什么呢?

五、指导写字

小朋友说得真好,雨点儿告诉小朋友们:光会读书还不行,还要学会写字才更好呢!

学写生字半。

六、板书设计

8、雨点儿

小雨点儿有花有草花更红草更绿

大雨点儿没花没草开红花长绿草

7、一年级语文下识字7 操场上说课稿

《识字7 操场上》说课稿

【教材分析】

《操场上》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识字课。本课有一幅表现操场上热闹的图,6个表示体育运动的词语和一首儿歌。图上画了小学生在操场上所玩的大部他体育活动,儿歌概括了操场上活动的情形。告诉学生体育锻炼可使身体更强壮,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对事物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好动、好玩是他们的天性,所以让学生在动中学,学中动。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课文插图和生活经验,认识操、场等12个生字。会写打、拍等7个字。

2.正确,连贯地读好词语,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儿歌。

3.对应插图,联系生活,了解课文中的各项体育活动。

4.培养热爱运动,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归类认识提手旁和足字旁的字,了解形声字的形旁往往表示这个字的意思这一规律。

【教学方法】

1.教法: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我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充分的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法:本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运用说,观察,读,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学会认识并掌握学习生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图片(学生上课时操场上的图片)

师:这是哪里?

生:操场上。

师:这就是我们下课时的活动场所,(板书课题)现在是什么时候的操场。

生:上课时的操场。这时的操场是安静的。

师;(听,下课铃响起了)。操场上一下子就怎么样了。

生:热闹了。

二、看图学习生字词

师:指挂图,操场上的小朋友们玩得可开心了!现在观察图片,谁能说说他们在做些什么体育活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小建议,我们在看图的时候要有顺序,从左往右,从右往左,从上往下,从下往上观察图)师:我们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来说。把话说完整。

(1)好了,图上的体育活动,你们都说出来了。那现在我们看图学习汉字。借助拼音读这些词语。师: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我们现在去掉这些生字宝宝的帽子,看你们还会不会读。(出示没有拼音的词语)

(3)看来我们的拼音宝宝帮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词语,你能用这些词语说一说吗?(操场上真热闹呀!同学们有的_________,

有的_______________,还有的_____________。玩得可开心了!)

(4)师:这一课我们的书上出现了很多的词语和短语。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指名读生字,男女生比赛读)

(5)去掉拼音宝宝再读。

(6)(出示归类好的提手旁的字和足字旁的字。)师:谁来说说老师为什么这样分组的放呢?看看老师这样排列的目的是什么?生:有一组是提手旁,有一组是足字旁。

(7)第一组这些词语表示动作的是那个字?打球表示动作的是哪一个字?这几个动词你又发现了什么?(都是提手旁的字)打,拍,拔这几个字都是提手旁的字,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它们都是跟我们的手上动作有关)

(8)第二组的词语的表示动作的是那些字?我们一起说。这些字都是跟我们的脚上的动作有关,这些字都是足字旁的字。观察一下,足球的足和足字旁在书写的时候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是为了给右边的字留个位置。

三、指导书写足和跑

1.足和跑的结构,音节。

2.观察跑在田字格的位置。强调书写时左小右大,足字旁的最后一笔是提,包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足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最后的撇和捺要舒展,落笔在一条横线上,要站稳。

3.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学生练习书写。

4.师评价。

四、朗读指导儿歌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很多的生字词,我们现在来做一个汉字大闯关的游戏。

2.大家都完成的很好,我们一起摘苹果。

3.这些词语我们都认识了,我们就来大声地读儿歌。做到三个不,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字。

4.指名读。正音。

5.齐读儿歌。

6.儿歌是有节奏的,我们在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停顿。师范读,标出停顿的部分。学生再读。

7.出示任务单(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在干什么?)

8.学习到这里我们也学累了,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运动歌,缓解疲劳。

五、谈一谈你喜欢什么体育活动。

六、教后反思

新课程的识字教学要求是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目的是让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识字,以便及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培养阅读能力,丰富知识。所以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做到该认的字能认得牢固,该写的字能写得正确。

在《操场上》这篇课文中,我把目标定为认识生字,会写足和足字旁的字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练习说话。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希望孩子在每一个步骤中均能出现学习的兴奋点。为了使孩子的情绪高涨,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集中的注意力,我又不遗余力地设计出大大小小的教学活动。

主要表现在:首先形式多样的复现,提高识字效率。课堂上,我联系课体育活动让学生和生字见面打招呼,还根据图片在出现词语进行拼读,让学生开火车考读,比赛读、猜一猜等等形式,活动多样,全体参与性强,且有一定实效。

其次,渗透学习方法,培养识字能力。尽管学生识字才刚刚起步,但我十分注意识字方法的渗透,采用了归类识字法、猜谜语识字法,组词说句子识记法等都能引起学生识字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逐渐地,学生一定也会自己观察这个字,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为了区分足和足字旁,我进行了书写指导,培养学生写字的习惯。用学过的词语进行说话练习,读儿歌注意儿歌节奏,停顿,对孩子的儿歌读进行朗读指导。不足之处:对时间掌握不好,花费过多的时间讲字词,在讲儿歌这一大板块时用时太少,显得头重脚轻。老师讲得太多,语言不够精炼,一个词语会重复多遍出现,就显得课堂比较啰嗦,这是我今后要改正的一个点。

8、小壁虎借尾巴一年级语文下册21课说课稿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科普童话,课文借助形象化拟人得手法,通过小壁虎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将了鱼,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特点,揭示了动物尾巴都有用这样的一个道理,文章生动有趣,把小动物有礼貌和它们之间真诚相待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符合二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想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和教材中所出的位置,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图文结合,了解小鱼,黄牛,燕子,壁虎,尾巴用处及壁虎尾巴再生的特点

  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朗读能力,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礼貌待人

  其中,让学生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中,懂得鱼牛燕子壁虎,尾巴得用处,接受礼貌教育,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看图,让学生理解小壁虎尾巴得用处和特点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及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可采用情景教学法,运用版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及提问,启发,点拨,以读带讲,以读带问。

  本课除继续运用已学过的有序看图,分清主次,拒图读文,图文对照等看图学习的学习方法,还要教给学生图文结合,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语言文字的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结合的学习方法。

  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进扣[大纲]和教材,体现三为主教学思想和以读为本,以讲促读,以看听说读写,促读的教学思路,我的教学程序是这样安排的: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这一过程我直接从尾巴入手,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大自然中,亲自体会各种动物的尾巴的不同用处,然后趁势提出老师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动物,他长着特殊的尾巴,你们想认识他吗?这样设计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使学生投入自觉的全身心的自主的学习,引导学生由特定情感转移在老师所设置得氛围中。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这一过程我充分利用现代手段将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真实的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并精心设计三个问题:1整个故事的主人是谁?他在做什么?2小壁虎都向谁借尾巴?借到了没有?3为什么不借给它?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能初步的感知画面和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在快速中捕捉信息的能力。

  三、深入课文插入难点

  通过画面学生真实的看到小壁虎自己长出了一条新尾巴,这是他的特殊功能再生,那么这种功能回给小壁虎带来什么好处呢?再这个问题上我采用自学的方法小组讨论,并再次回放教学课件,使学生得出壁虎尾巴有自我保护作用,从而突破难点。

9、一年级语文上册z c s评课听课记录说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z c s评课听课记录说课稿

一、说设计理念:

当前,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正由固定化向个性化发展。教师关注的重点由如何教转向学生如何学。

教师的教学开始突破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案为中心的的局限,真正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真正把课堂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

二、教材分析:

《zcs》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 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拼音中的第二部分。

本课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一首儿歌, 配有情景图,既以生动的形象和语境歌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又能引出要学习的声母z c s。第二部分是三个整体认读音节zi ci si,配有图画,并有这三个音节的四声练习。

第三部分是拼读练习,分别与e,u拼。第三部分是音节练习,有9个音节,其中三个是三拼音节。第五部分z、c、s的书写格式和笔顺笔画。

三、教学的过程设计:

《zcs》一课的教学设计,根披新课标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拼音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运用情景资源,创设情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感知,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和学习需要,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唤起他们学习拼音的兴趣。

在这一节课中,我把到星星姐姐家做客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轻松愉快地学拼音,感受学习的乐趣。

首先以教星星姐姐学声母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复习已学声母;再以去星星姐姐家看蚕儿引入儿歌的学习。

2、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借助图画,读准音,记住形。

我充分利用图,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起来,既有利于学习拼音,帮助记忆字母的音和形,又增强了学习兴趣。

学习z的发音

(出示图1),提问:你看图上画的是什么?生答:图上画的是一个小朋友在写字。

通过写字的字我引出 z 的读音,告诉学生:把字读得轻一些短一些就是声母 z 的读音,然后师范读,生模仿读,边读边正音,找个别同学读,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这样达到及时反馈的效果。

学习 z 的形

提问: z 和谁长得像呢?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像个2字z z z。这样将抽象的字母与具体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使同学们对字形记忆更加深刻。

学习声母 c 和 s

(出示图2和图3 ), 教学方法和教学z基本相同,同学们已掌握了学习方法,因此,我直接引入三个问题:

1)图上画的是什么?

2)根据刺和丝的读音,这个声母该怎么读?

3)它们长得像什么?这时,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先让同桌讨论,然后指名说说讨论的结果,及时鼓励学生的不同想法。

再通过小老师带读,师范读,生跟读,纠正个别同学不正确的发音,比赛读等多种方法读准这两个声母的发音;并引导学生给这两个声母编出便于识记的顺口溜。

(2)指导书写。

在指导书写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观察老师书写(感知三个声母在四线格中的位置,由几笔写成)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书空自己练习书写''投影互评 这四个步骤,在反复的看与写中巩固三个声母的书写。

(3)由声母导入,学习整体认读音节。

掌握了四个声母的发音之后,我用了以下过渡句过渡到整体认读音节:今天,z、C、s把它们最好的朋友也带来了,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好吗?再抓住四个重点进行教学:

1)发好它们的音,让学生知道本课整体认读音节和声母的发音相近,只是比声母读得响亮些,长些。

2)强调它们都是整体认读音节,应整体识记,韵母 i 在这里不读衣,不能用来 与声母拼读, 在学生反复的发音练习中,体会它们的发音要领。

3)利用整体认读音节的四声进行扩词,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通过多种游戏和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如:小组内利用自制卡片互相抽读,检查声母和音节发音;做游戏你是谁?(女生代表声母, z c s,男生代表zi ci si,老师念声母则女生读,念音节则男生读。),比赛读等,既强化了所学知识,又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都得到了升华。

3、小结。

在这一环节中,利用星星姐姐为我们准备的水果大餐来连贯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并再一次调动学生的热情,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效果。

10、二年级语文上雪孩子说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雪孩子听课稿,分享雪孩子听课感受和记录

雪孩子说课稿第一篇:

《雪孩子》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互相帮助,常为一点小事发生纠纷。为了教育孩子,同伴之间应团结互助,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孩子的语言,进行此次语言活动。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知故事中的雪孩子可爱、善良、勇敢、乐于助人、舍己救人这一角色,并体验其美好的情感。

  2、懂得在别人有难的时候要想办法去帮助他们。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幼儿愿意交流,主动表达故事。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中雪孩子的形象,懂得小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知道雪遇热会融化成水。

  教具准备:故事录音、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冬天到了,下雪了,我们可以玩什么的游戏呢?(根据孩子的回答引出雪孩子)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个雪孩子的故事。

二、基本部分

(一)、初听感知,了解故事内容

  师播放故事录音

  思考:1、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2、故事中都有谁?

  (二)、看图理解故事、发展语言

  1、观察画面一、二、

  (1)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幅图?

  (2)兔宝宝不愿意一个人在家,谁能表演一下兔宝宝会怎样说怎样做?

  2、观察画面三、四、

  (1)兔妈妈想了什么办法?

  (2)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图中的雪孩子?

  (3)教师小结:兔宝宝和雪孩子玩了一会,天气真冷,兔宝宝就生起了火,发生了什么事呢?

  3、观察画面五、六、七、

  (1)发生了什么事?(小朋友们回答)

  (2)雪孩子是怎么做的?

  (3)谁来帮助救火?

  4、观察画面八

  雪孩子哪里去了?

  (三)、看图复述、整理语言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所有的图片,和老师一起完整地复述故事。

 三、结束部分

  这个故事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教师引导:为了救别人而牺牲了自己,这种行为就是舍己为人。教师再简单介绍两个舍己为人的案例。

四、活动延伸

雪孩子说课稿第二篇:

雪孩子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感悟雪孩子的善良、勇敢,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的道理。

  4、根据文本内容创设说话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把字写正确、美观。

  2、感悟雪孩子的善良、勇敢,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的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瞧,太阳晒着太阳,他变成了很轻很轻的水汽。和飞呀,飞呀,飞上天空,变成了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这两句话,使学生知道雪会变成云,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小朋友喜欢猜谜吗?老师给你们猜个谜,听清了:

  白色花,无人栽,

  一夜北风遍天地,

  无根无枝又无叶,

  此花原从天上来。

  (打一自然现象)

  猜出来了吗?对,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雪(板书:雪)。

  一个寒冷的冬天,下了一场大雪,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播放动画)兔子一家没吃的了,兔妈妈要出去找吃的,她堆了一个漂亮的雪孩子,让他和小白兔一起玩。雪孩子和小白兔是怎么玩的呢?后来,还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小朋友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一读《雪孩子》,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把它圈出来,不理解的地方,打个问号。

  二、初读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提出要求。

  (1)画出词语,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读准生字读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3)想一想:课文写了雪孩子的什么事呢?

  2、生字过关。

  (1)自由读生字:累、添、柴、烧、旺、渐、哎、呀、冒、烫、终、浑、淋、灭、激。

  (2)带拼音齐读生字。

  (3)开火车去拼音读,老师及时正音。

  (4)学生齐读。

  过渡:小朋友们的生字读得这么好,再来读课文,一定能读得更好。小朋友们有信心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

  三、感知内容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指导朗读(如学生读不好,教师相机范读)。

  2、组织学生活动:雪孩子和小白兔是怎么玩的呢?后来,还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唱、赶、旺、旁、浑、谁、轻、汽

  (1)指导学生观察写法,说说怎么记住它们。

  (2)书空这8个字的笔顺。

  2、打开优教学生字,进一步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3、学生临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雪孩子》,板题并读题。

  2、指课题,问:想知道这个雪孩子是哪来的吗?引导学生去小白兔家看看。

  3、小白兔在路上放了一些词语,他想请会读的小朋友和他一起玩。(再次播放课件,复习生字词语)

  二、美的呈现,引入童话

  1、来到小白兔家,你看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并感受这美景。

  (2)这么美的景色,快读给你的同桌听。

  (3)老师也想读一读这美景。

  (4)齐读,用你的语言和动作表达出这美景。

  三、学文感悟,放飞想象

  1、自读4-9自然段,然后用你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发生了什么事。

  2、指名读,边读边猜:雪孩子看到小白兔家着火了,心里怎样想?雪孩子是怎样跑的?小白兔看到雪孩子为了救自己而化了,心里怎样想?

  3、多么善良、多么勇敢的雪孩子,讨论: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你心中的感受?(高兴的语气、伤心的语气学生各抒己见)指名朗读并评价。其他小朋友呢,你们同意谁的意见?(生再次朗读,全班仿读、齐读)

  4、小组选择喜欢的形式读,评价。

  5、总结:刚才小朋友们分别是站在雪孩子和小白兔的角度上来理解的,所以你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现在大家就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几段。

  四、美的追求,心灵感化

  1、指名读10-14自然段,想想,雪孩子到哪去了?

  2、讨论:雪孩子会回来吗?

  (展示课件演示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重难点的理解:知道了在一定温度下雪遇热会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就成了云。以培养孩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3、指导朗读。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成了一朵美丽的白云。请小朋友自由读第14段,想一想,你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

  五、总结升华,巩固练习

  1、随着音乐美美地读全文吧。

  2、你喜欢雪孩子吗?用一句话夸夸他。

  3、课件播放想想说说:这么可爱、善良、勇敢的雪孩子,我们真希望他能再回来。雪孩子回来以后,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4、打开阅读训练-《雪孩子》,一起来闯关吧!

  六、课外拓展,续编故事

  1、朗读课文。完成相关练习册。

  2、雪孩子回来以后,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续编故事。

11、二年级语文上风说课稿

师:真聪明!那谁来和这位朋友打个招呼,抽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风》这首小诗。背挺直了和老师一起读。板书课题:风

出示自读要求

师:孩子们翻到66页,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解决它。找一找:风娃娃都到过哪些地方?出示金钥匙:边读边想象。

板书:树叶、林木、河水(你找得真准)

3、学习第一小节:

孩子们都读的很准,刚刚风轻轻地在我耳边说,想听一听哪个小朋友能把第一小节字音读准。谁愿意来?

抽生读;

正音:颤动、那儿

字音读得真准,特别是这两个词,这么难都读准了,请你当小老师教大家一起读一读。(全班读两次)

颤动 那儿

情景创设:原来这是一个调皮的风娃娃,它最喜欢和大家做捉迷藏游戏。它喜欢一个人漫步在大自然中。他首先来到了树林里,它走到树叶的身旁,我们并没有发现它,但是(读)

(引读: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理解:颤动,是什么样子的?谁来做一个动作

师:你瞧,这棵树被风吹拂以后,它的身体在不停的微微摇动着,这就是颤动。

师:可是小朋友们,是什么样的风能让树叶轻轻的颤动,而不是上下左右摇晃呢?

是呀,文中的风它是那么的轻,那么的柔,难怪让人几乎无法察觉。

师:谁能读出这种轻、柔、美的感觉吗?(轻,柔,美,舒服)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觉来吗?

抽生读;

师评:感觉真不错,挺舒服的。

女生读:女孩子再来试一试?

师评:真美,真舒服。

大家也想和这微风打打招呼了吧,一起轻轻地柔柔的,美美的读一次吧。

第二小节:

师:风想把第二自然段送给(眼睛最亮、耳朵最灵敏)的孩子。

抽生读

过渡:调皮的风娃娃继续在树林里穿梭着,它又来到了林木(树木)周围,所有的林木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亲切的打打招呼。它们是怎么打招呼的?(点头)

理解:点头

师:请你做做点头的动作,给大家打打招呼。真有礼貌!

师:此时,我们还是没有看见风,但是

(引读:但是林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走过了。)

师:谁来当当这调皮的风娃娃,读一读这一小节?

抽生读。

师评:老师看到了一个调皮可爱的你。谁愿意再来感受一下?抽生读;

男生读:男孩子试一试;

第三小节

最后一个机会送给最会倾听的孩子。谁来

师评:(你的声音真洪亮,你读的字音完全正确),有个词宝宝忍不住跳出来让你教教大家。

游戏

学写游:先观察结构部首,在说怎么记住它并组词,接着讨论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师范写,生写,展示评比。提醒左中右结构的字要写得紧凑些。

过渡:调皮的风娃娃继续进行着它的旅途,他又来到河水旁。它的嘴一吹,河水就起波了。原来,风娃娃是到河水里来做什么啦?(做游戏了)

理解:起波。起波是什么意思?

师:想看看调皮风娃娃是怎样让河水起波的吗。你看调皮的风娃娃往河面一吹,河面波光粼粼,层层涟漪像花朵一样绽放。他们多开心呀!

师:你能读出开心的心情来吗?抽生读;

师:老师体会到了你的开心,谁能够体会的更深刻一些,再来读一读?抽生读。

比赛读:一二组读;三四组读;

师评:孩子们真的太棒了,听着你们动听的声音,让老师想像出了一幅波光粼粼的画面。

4. 齐读

全班齐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带着我们饱满的感情,美美的把这首小诗再来读一读吧?(红黑字体)

背一背;

真美,我们的风轻轻地拂过树叶,(引导背第一小节)

又调皮地和林木打着招呼,(引导背第二小节)

不一会又踏着节拍掠过小河,(引导背第三小节)

四、拓展 节选诗歌

小朋友们,风还到过哪里呢, 有另一位诗人捕捉到了这个调皮的风,我们一起看看它又跑到哪去了。

师:小朋友,风来到哪儿啦?

生:

师:那你们能来当当小诗人,把这一次风到的地方用诗歌表达出来吗?自己试着轻轻地说一说。

生:

师评价:你可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小诗人。

你把风到了的地方用诗歌表达得特别清楚

我喜欢你的诗歌

过渡:风虽然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但是他却在我们的身旁,无时无刻不感受这它的存在。瞧我们伴随着音乐看看风可能都到过什么地方吧。

图片

师:现在如果让你来当当小诗人,你会怎么写。

汇报:还有什么情景让你感受到了风的存在?

A 柳枝拂动;

B 头发飘动;

C 红旗飘扬;

D 花香飘过;

E 凉风瑟瑟;

师:请小诗人们把你们的小诗写在题单上,待会我们来交流。

投影交流。

板书设计:

树叶 林木 河水

12、二年级语文上敕勒歌说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听课稿,分享敕勒歌听课感受和记录

敕勒歌说课稿第一篇:

《敕勒歌》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针对这一理念,本设计以北朝民歌《敕勒歌》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展开想像,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4个生字,结合诗句理解穹庐、笼盖等词语。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感受草原辽阔壮美的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1、在创设的语境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草原风光的壮美。

教学难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的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情导入。

1、课件引领,以景促情。

师:我们祖国风光秀美,山川壮丽,今天,老师带你们到草原去游一游。

课件展示草原风光的图片,播放歌曲《天堂》。

师:看到这美丽的风光,你想用哪些词语或句子来表达出你内心的感受,快快来说一说!

学生用最能抒发自己感受的词句自由回答:

生:草原真辽阔!

生:草原真美啊!

生:一望无际。

师: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一望无际的草原,成群的牛羊这就是草原,游牧民族可爱的家乡。从古至今,草原人民都在用满腔热情歌颂着自己的家乡。

2、介绍诗歌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师:在1600年以前,在这辽阔的大草原上,曾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敕勒族。他们用一首优美的诗歌赞颂着自己的家乡。

板书课题:敕勒歌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注重景的描绘、情的生成,情景交融才能感受到诗歌的意境。悠悠的乐曲声中,一幅幅壮美的草原风光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内心的情感,引领他们很快地走入诗歌。

二、初读古诗,感知古诗内容,把握诗歌韵律。

1、播放录音,示范朗读。

要求:认真听读,听清字音及诗句的停顿。

2、学生自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仿效录音,把握诗歌的韵律。

3、读字词卡,纠正读音。

出示词语:笼lǒng 敕勒ch l

见xin 穹庐qing l

4、学生跟读:放示范录音,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设计意图:诗歌中出现生僻字、通假字,在这个环节中,重点放在生字的读音及诗句的节拍的上。通过听录音正音跟读,学生们掌握了诗句的正确读法,为再次品读、体验诗歌内容做好铺垫。

三、品读感悟诗意,升华情感体验。

师:草原那辽阔的风光,用无数的词汇也描述不尽。但在这首诗歌中,只用了27个字便描绘出了草原的景色。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品味这27个字,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

1、学生再次深入诗歌中,品读词句,进行自主体验。

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是什么?自己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师生互动,品评诗歌内容,升华情感体验。

3、教师发挥引领作用,让学生在品读后充分谈出自己的自身感受,注重激发学生自得的情感体验。

品读重点句子: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拔并板书。

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蒙古包的样子。

鼓励学生自主表达,说出自己品读后的感受:

生:这句话把天比成巨大的帐篷,向四外延伸开去,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生:这里的描写好像天和地连在一起,无边无际。让人感受到了草原那一望无际的辽阔。

生:天空又像牧民的蒙古包,一直陪伴着他们的生活。

指导朗读。

⑵天苍苍,野茫茫。

学生自主表达对一两个小句的感受:

生:天空太大了!

生:天空一望无际,非常辽阔。

生:田野也是无边无际,一眼望不到边!

教师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相机板书。

⑶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你能想像一下,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碧绿的牧草是那么茁壮。一阵风儿吹来,草儿被吹得弯下了腰,你会看到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学生交流。

点拔:这一句让我们看到了茂盛的牧草和肥壮的牛羊,写出了草原上的勃勃生机。

4、学习川字,感受敕勒川的广阔。

这辽阔的草原,就是敕勒川。川在这里指平坦的草地。

指导书写川字。

敕勒川,阴山下。这一句描写了在高大的阴山的脚下,是一望无限的敕勒川。在阴山的衬托下更显示了草原那辽阔的景色。

5、再读古诗,体会动静交织的美。

师:在高耸入云的阴山的映衬下,辽阔无边的敕勒川更加吸引人。让我们满怀深情地一赞颂这美丽的风光。

学生齐读。

师:在这幅美景中,哪些是静止的事物呢?哪些又是活动的事物?

小结:天空、草地是静止的,而牧草、牛羊又是活动的,这样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诗歌所描述的画面也就更加生动了。

6、学生试着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意。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从不断地读中去体会诗歌精炼的词句中所涵盖的内容。并引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出自己的感受,想像画面,形成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引导生生、师生的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获得体验后,注重指导学生的感情颂读。

四、想象诗歌画面,进行拓展延伸。

师:这首诗只用27个字,便勾勒了一幅草原浩瀚无垠的美景,同学们能不能用几笔便把这景色画出来?

拓展练习:一边欣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边画自己心目中的敕勒川。

学生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在展示作品的同时,用自己的话来讲解画面内容。

想象画面,背诵诗歌。

设计意图:古人作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对诗歌内容已有了深入地了解,引导学生用画来展现敕勒川的风光,不仅可以让学生表现已经理解的穹庐、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等词句的理解,还让学生在画画时对整首诗所表现的内容有了一个完整的印象。

五、作业设计。

根据诗歌内容,写一段写景抒情的文字读给家长、同学听。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并激励学生把自己的体验主动与人交流,从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

敕勒歌

天空 苍苍

唱出 热爱

草地 茫茫 家乡

风吹草低见牛羊 写出 赞美

敕勒歌说课稿第二篇:

《敕勒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诗篇热情地赞美了敕勒草原的辽阔、水草的丰茂和牛羊的肥壮。此诗意境高远,风格浑朴苍茫,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作品用极其洗练简洁的语言,准确的描绘出敕勒草原的苍茫景象,歌颂了山川风貌,赞美了牧民安居乐业的生活。

【课前预习】

1.熟练朗读《敕勒歌》。

2.了解关于《敕勒歌》以及《乐府诗集》的相关文学常识。

3.初步感受《敕勒歌》所表现的景与情。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共同分析、探讨、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音韵美。

2.了解《敕勒歌》和《乐府诗集》相关常识。

3.赏析诗歌展现的敕勒川壮丽的美景,体会敕勒族人对家乡的炽热情怀。

4.感受诗歌阔大恢宏的意境,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展现的敕勒川壮丽的美景,体会敕勒族人对家乡的炽热情怀。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阔大恢宏的意境,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赏析法 比较法 归纳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走进敕勒草原

1.歌曲引入(播放《天堂》,电子相册展示草原风光图):听完这首歌曲,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学生自由发言)

过渡语:精美的图片展示了草原壮美的风光,一曲《天堂》,唱尽了牧人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而一首《敕勒歌》则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心驰神往。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北朝民歌《敕勒歌》(课件出示课题PPT1)板书课题。

我们先来看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PT2)

2. 了解《敕勒歌》、敕勒族、《乐府诗集》的相关常识。

《敕勒歌》是北朝时期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教师介绍敕勒族。

问:你还知道哪些与这首诗歌相关的知识呢?(学生展示)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共5000多首,传世佳作众多。它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PPT3、4)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PPT5)

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被誉为乐府双璧。(PPT6)(简单了解,不需要记忆)

二、朗读,感受音韵之美

过渡语:当然,《敕勒歌》也是乐府诗中的传世佳作。下面就让我们朗读诗歌,感受这首千古传颂的牧歌。

1.展示配乐朗读。(PPT7)

2.全班齐读,教师强调字音、停顿、重音和情感。

(过渡语:读准读顺了诗歌,这只是诗歌朗读的初步,朗读诗歌一定要注意音调的高低、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还要注意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基调,这样才能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字音提示: 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xin。

停顿提示: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重音提示:穹庐、笼盖四野、苍苍、茫茫、见、牛羊。

情感提示:质朴粗犷、豪迈雄壮是北朝民歌的最显著特点,敕勒歌,主要是对敕勒川这个大草原的歌颂,它是在辽远壮阔的大草原上纵情歌唱的歌,境界开阔,整体上要读出豪迈雄壮。例如:敕勒川,阴山下读出高亢之调;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以及天苍苍,野茫茫要读出苍远辽阔的意境;而风吹草低见牛羊则要读出音调的高低起伏,重音落在见牛羊上,语调中洋溢对美丽大草原的无比热爱之情。

3.学生自由朗读品味。

4.教师点读,引导学生点评,感受敕勒歌的音韵美。

三、品读,再现意境美

过渡语:清代诗歌评论家许印芳赞誉它有得意忘言之妙,斯为乐府绝唱,为什么寥寥数语的《敕勒歌》会成为千古绝唱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这首诗的魅力。

1. 你在诗中都看到了哪些景物?请大家找出所写的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描写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学生独立完成)(PPT8)

(板书:辽阔苍茫、美丽富饶)

2. 根据景物和特点,想象并描绘敕勒川壮丽的美景。(教师指导: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我们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PPT9)

示例:★ 敕勒川,坐落在雄伟的阴山脚下。站在这个美丽的大草原上,环顾四野,天空就像硕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蓝蓝的天空上漂浮白云朵朵,点点白色的蒙古包散落在翠青色的大草原上,极目远望,无边无际,一片茫茫。这时一阵清风吹过,茂盛的牧草随风轻伏,一群群牛羊闪现出来了。看,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伙,在悠闲自得吃着草。骑着马的敕勒族小伙子,一边抽着响鞭,一边纵情地唱着《敕勒歌》,那苍劲豪放歌声随风飘扬,引得一些牛羊也仿佛在侧耳倾听!

四、悟读,体会情感之美

过渡语(引导思考探究):敕勒歌这首诗通过阴山、天空、草原、牛羊等简单意象,为我们展现了敕勒川的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壮丽富饶的美丽景色,那么在这些意象和美丽的画面中,抒发着敕勒族人怎样的情感呢?你是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品出来的?(PPT10)

1.学生研读诗歌,小组交流探究。

2.学生展示。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既写出了草原的空旷与辽阔,也表达出敕勒族人对于草原的喜爱之情。在敕勒族人的眼里,他们觉得天空像自己生活的蒙古包,也就是像他们的家呢,这说明天空、草原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他们的(家)家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是我们最感温馨和亲切的地方,所以,天似穹庐这个比喻,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草地的丰茂、牛羊的肥壮,为的是表现敕勒川的美丽富饶,体现了敕勒人对自己家园美丽富饶的赞美与自豪!

小结:这首诗歌敕勒人歌颂了家乡大草原的苍茫辽阔、美丽富饶,歌颂了悠闲富足恬静的美好生活,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敕勒人对大草原感激和热爱、崇敬和膜拜之情!(板书:热爱家乡)

3. 让我们再次齐读全诗,感受敕勒族人的炽热情怀。

五、析读,品析艺术之美

过渡语:请同学们从修辞手法、用词、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归纳这首诗的写法特点。(PPT11)

1.学生研读诗歌,组内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2.学生展示,教师评价明确。

★衬托体现了敕勒川的壮阔苍茫。敕勒川,阴山下,用连绵雄伟的阴山,衬托了敕勒大草原的壮阔。

★比喻修辞手法,展现了敕勒川的辽远苍茫。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空就像硕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写天空的硕大是从仰视的角度衬托出了敕勒川的辽阔的。

★动静结合。诗的前六句是静态的勾画;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是动态的描写。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灵动。色彩的丰富,画面的灵动,使敕勒川变得更加美丽。

★这首民歌的语言直白如画,音调雄壮,艺术概括力极强。用最具民族特色的穹庐设喻,描写天空的辽远苍茫,朴素新奇。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草原独特的壮丽景色,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教师板书:比喻、动静结合、对比、衬托)

教师小结:衬托和比喻手法的使用,使草原更加的苍茫辽远;动静结合,使画面充满了动感,弥漫着活力,彰显了《敕勒歌》的艺术之美,形成了阔大恢宏的意境!

七、作业布置(PPT12)

八、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整首诗仅用27个字,传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这首诗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直到今天,还没有哪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能够超过它。无论哪个人,也包括我们,只要有机会来到草原,心中涌起的一定是这首诗,口中念出的也一定是这首诗。让我们一起,再来背背这首诗吧!

听着你们清脆、明亮、甜美的读书声,我终于明白:这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人,一直都在学习它。像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就叫作经典(板书:经典),像《敕勒歌》这样的一篇篇经典诗词和一部部经典著作,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板书:文化)。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少年,作为新生的一代,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我相信,只要这种清脆的读书声永不停息,我们民族文化的薪火就会代代相传,中华民族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同学们,传承经典文化,我们任重而道远!

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辽阔苍茫 比喻

热爱家乡 动静结合

富饶美丽 衬托

经典 文化

13、二年级语文上夜宿山寺说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夜宿山寺听课稿,分享夜宿山寺听课感受和记录

夜宿山寺说课稿第一篇: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字,会写4个生字。

  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

  1、李白头像一个。

  2、一座高山和星星及诗歌。

  3、介绍中国语言文字及学习后的希望,有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拜访名人导入:小朋友好,今天呀,老师要带大家去拜访一位古代的名人。他是谁?让我们一起来敲敲门,来,一起来,咚,咚,咚!,门开了,是谁?(李白)对了。(出示李白头像)

   2、认识诗人李白。

  老师:李白是什么人?我们知道他哪些作品?(《静夜思》、《古朗月行》)

  过渡:小朋友,李白是一个性格非常豪放的人,这天,他登上了一座高山。(课件出示一座山)在这座高山上还有一座高高的寺庙。夜深了,李白站在寺院的楼台上,仰望满天的星星,觉得美丽极了,于是,他展开美妙的想象,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古诗《夜宿山寺》。(板书:夜宿山寺)

  二、解诗题。

  1、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请看古诗

  三、指导朗读

  (1)结合课件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四、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百尺摘 惊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危:上面是,第三笔是横。

  辰:部首是厂字头,第五笔是竖提。

  摘:左右结构的字,同字框里是古。

  敢:注意与取字的区分。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理解字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宿:住宿。

  寺:庙。

  危:高。

  辰:天上的星星。

  恐:害怕。

  惊:惊动。

  语:说话。

  百尺:泛指很高很高。

  天上人:天上的神仙。

  五、明诗意。

  老师:小熊猫提醒大家,请个别同学读一读。(课件出示读诗歌的要求:1、身子坐直。2、眼离书一尺远。)

  老师:请小朋友按照小熊猫的要求自由地、轻声地读一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

  2、个别读、集体评、再读、再评,教师纠正个别平舌音和翘舌音。

  过渡:大家齐读好不好?(教师重提小熊猫的要求后,学生读。)

  3现在,请小朋友展开丰富的想象,让我们跟随着诗仙李白一块到山上去游览一翻吧!(课件出示:山、星、诗)

  过渡:李白沿着蜿蜒的山路,一步一步地登上了这座高山。在夜色中,他还登上了山顶的寺庙的这座高楼,站在这么高的楼上,他会想些什么呢?

  4、学生回答。

  教师:小朋友觉得李白这时候感受最深的就是:这座楼实在是太(高)了。那他是怎样描写楼高的呢?

  5、学生读出第一个诗句:危楼高百尺

  教师:从这行诗里你知道了什么?

  6、学生回答,并说出高百尺的含义。

  教师:哦,我明白了,太好了。小朋友,当你一眼看到了一座这么高的楼,你的感觉会怎样?

  7、学生发表意见。

  教师:谁能来读一读这一行诗?

  8、学生读:危楼高百尺

  教师:真高呀,还有谁读?高不高?还有想读的吗?有点矮了。还请读得怎样?

  9、分组读、自由读。

  10、个别读,再评。

  过渡:这么多的小女孩,你面前有一座这么高的楼,让我们一起来说:危楼高百尺真是太高了。这时候,李白还想到什么?

  11、学生回答手可摘星辰,教师正音。

  教师: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12、学生回答。

  教师:咱们也来摘摘。伸出手来,使劲摘,有没有?没有。但是,站在这楼上,仿佛伸出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这座楼真是高呀。小朋友,现在,站在这么高的楼上摘星星,你的心里肯定是非常非常的(高兴)。谁来读一读。

  13、学生读手可摘星辰,教师正音。(个别再读,再评。要求读得高兴。)

  教师:启发读得高兴。(想想看,那么高的楼,伸出手就可以摘到星星呀,心里多高兴呀。这次高兴了。)

  14、学生自由读。

  过渡:这位同学读得很可爱,请你读。然后齐读。

  过渡:李白又想到什么?

  15、学生回答不敢高声语,说意思。

  教师:李白还想到什么?

  16、学生回答恐惊天上人,说意思。

  过渡:小朋友,刚才在楼上呀,我们都快跟神仙成了邻居了,你们说这楼高不高呀?真是好极了。想想,夜已经很深很深,天上的神仙都睡着了,那么,我们该怎么读才不把他们吵醒呢?

  17、学生回答:小声读。

  18、学生读。

  19、教师指导,个别读,齐读。

  六、悟诗情。

  过渡:小朋友,回忆以下,刚才,我们跟着诗仙李白一步一步地登上了高山,登上了山顶寺庙的这座高楼,面对此情此景,李白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古诗〈夜宿山寺〉,我们一起读

  我觉得还不够,再一起来。小声真是美呀!小朋友,天上真的有神仙吗?(没有)可以摘星星吗?这是诗人的大胆想象。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1、学生回答:因为这座楼太高了,太高了。(板书:高)多么奇妙的想象,多么美妙的诗句呀,小朋友是不是很想很想

  2、个别读:

  ⑴我想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⑵我想表演这首古诗。

  ⑶我想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首诗。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活动,同学们之间合作完成。

  教师:谁想?你想?想的都起立,还有谁?还有谁想表演?先背还是先演?

  4、先背,加动作演。

  5、个别学生说。

  教师:老师也想说一说,那得闭上眼睛,听老师说得美不美。

  全课总结:小朋友,画得怎样?美不美?今天,画美、诗也美,李白的优秀作品还有很多很多,小朋友在课后可多去看一看,读一读,下一回,咱们要开一个诗歌朗诵会,到时候,相信大家的表现会更出色。

  板书设计:

3夜宿山寺(李白)

   难字: 宿 危 摘 辰

夜宿山寺说课稿第二篇:

《夜宿山寺》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记游写景短诗。它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山寺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前二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从视觉感受上以夸张的手法烘托山寺之高耸人云霄。从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一句可以想象到山寺与 天上人相距之近,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诗人发挥大胆而惊人的想象,极力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知识与能力目标】

会认百、尺、声、语四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拼音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感受到山寺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宿 危 摘 辰 敢;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惊讶、赞叹的语气。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寺院的藏经楼之高。

多媒体课件、字卡、挂图。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中间有谁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能试着背一首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

  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百、尺、声、语。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4、这些生字谁会读?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声字的读音。

5、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6、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7、学生自由读诗。

8、指名读词: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

9、指名朗读全诗。

10、规范书写汉字。

摘:左窄右宽, 同字框里是古 。

敢:左右宽窄, 高低一样,右边是四笔写成。

寺:第三笔横要长一些。

惊:左窄右宽。

恐:上下结构,上面的巩字要写得紧凑些。

宿、危、辰三个字让学生说说应注意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二行诗。

   老师配乐范读;

   学生试读;

   指名读;

   全班配乐齐读。

2、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1)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

(2)指名配乐读;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配乐齐读。

3、自己读,看看能读懂多少。不懂的地方可以结合书上的插图认真思考,还可以求助同桌同学,实在不懂的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4、(出示课件2危楼)齐读,并用危组词。

问:(看图)是一座什么样的楼?(很高)从哪儿能看出它很高?(楼周围云雾缭绕,直冲云霄;楼上的人很渺小。)(平地而起的大楼看起来已经很高了,何况这是一座建在山上的楼,就更高了。)板书:楼高

齐读危楼高百尺,体会这一行诗还有哪儿表现了楼很高。(高百尺。真的有一百尺吗?这是李白在夸楼高。李白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人,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喜欢用夸张的方法。比如他在赞美庐山瀑布时,曾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出示 课件: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佳句。在他的眼中庐山瀑布有三千尺高,可以想见他性格中的大气和豪爽。)

如果你是李白,看到寺庙的这座高楼这么高,你会是一种什么感情?(学生练读、指读。) 这首诗第一个字就是危字,和后面的高字巧妙结合,看来这座楼真是高耸入云,气势雄伟。

5、还有哪行诗句让你感觉到这座楼很高?(手可摘星辰)

摘这个字我们认识吗?谁能给它组个词?(摘抄、采摘、摘葡萄)你是怎么记住它的?(强调右半边的古字)

读一读,说说你是用什么样的感情读的?(轻松、高兴)为什么感觉轻松?(因为一伸手好像就可以把星星摘下来,说明楼太高了,离天很近。)

(播放视频)现在我们和李白一起登上了这座山上的一座高楼上,抬头看,你看到了什么?(繁星点点,一轮明月)星星离我们那么近,近在咫尺,似乎我们一伸手可以摘到星星。多美的夜空呀!多么高耸入云的高楼呀!读出李白此时的心情吧!

再读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句诗。(齐读、指读)

5、在一个繁星点点的夜晚,站在高耸入云的楼上,李白说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惊的写法,组词)自己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李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站在楼上大声说话,真的会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吗?(前面我们说过了寺庙的夜很宁静,万籁俱寂,楼很高距离天空很近,所以怕大声说话会打破这夜的宁静,惊动天上的仙人。)板书:夜静

那我们应该怎么读?(声音小一点。)

6、山中宁静的夜色,让人的心也如此沉静,让我们齐读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一句。

7、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果你是李白,此时是什么心情?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教师用投影出示插图,请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说图画的内容。

在一座很高的山上,有一座寺庙,云雾萦绕在山腰,星星在寺庙周围眨着眼睛。

3、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4、学生自己读古诗,对照生字表自学生字,记住它们的音、形、义。

5、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宿 寺 危 摘 辰 敢 恐 惊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6、解释汉字。

危:第三笔是横。

辰:部首是厂字头,第五笔是竖提。

摘:左右结构的字,同字框里是古。

敢:注意与取字的区分。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7、理解字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宿:住宿。寺:庙。危:高。辰:天上的星星。恐:害怕。惊:惊动。

语:说话。百尺:泛指很高很高。天上人:天上的神仙。

8、结合注释和投影中的解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危楼高百尺:这座高高的寺庙高不可测。

手可摘星辰:伸出手去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

不敢高声语:在这里不敢大声说话。

恐惊天上人: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9、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10、指导朗读

(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11、体会诗中出现的两个高字,结合诗句内容谈出自己的感受。

危楼高百尺中的高是形象的描绘了寺庙的高耸入天,伸手即可摘到星星的景象,以此说明这座寺的高度;不敢高声语描写诗人说话时声音的大小,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这两个字用得巧妙。

五、课堂总结:

1、(看课件图1)背诵这首古诗。

2、回家我们可以把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谁想背给爸爸听,老师来当爸爸。想想怎么说?(师生表演)重点抓住危楼和一百尺巩固诗意。

3、如果我是妈妈,让你说说这幅图,你会说吗?(夜深了,李白登上寺庙里的一座高楼,看到湛蓝的天空中繁星点点。他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六、布置作业: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略。

14、二年级语文上大禹治水说课稿

二年级语文x上册大禹治水听课稿,分享大禹治水听课感受和记录

大禹治水说课稿第一篇: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领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教学《大禹治水》一文,就是要引领学生自主走进语言文字,品味语言的秘妙,感受文本形象,体会文本内涵,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语文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继续培养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熟读课文,理解倒塌、堵塞、叮嘱、开凿、垒、长年、欣欣向荣、敬仰、爱戴、英雄等词语,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理清作者思路。

3.自主阅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通过重点词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课前准备〕

1.教师查阅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制作有关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自学字词,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了解预习,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课前都读过那些古代的神话故事呢?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题目就叫《大禹治水》(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读完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

从学生课外预习入手,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针对课题,引导质疑,为学文创设条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自主读文 ,独立识字

1.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请同学们走进课文,边读边想,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先自己解决。

2.有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吗?请组长组织小组同学互相学习。

3.在刚才小组学习中,还有那些字你们觉得容易读错和写错呢?根据学生的情况重点指导:丘、禹、野几个难检字的读音和写法和妻、凿、雄的部首、写法;会通过词语辨别多音字处与塞

4.学会了生字,小组比赛读课文达到熟读课文。

〔设计意图〕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读文,练习独立识字,再通过小组互学,教师点拨,学会生字,熟读课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解决问题,理清层次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你一定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

2.上古时代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印在了人们心里。对于这个故事,你们刚才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还记得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那些地方写了大禹为什么要之水?那些地方写了大禹怎样治水的?那些地方又写了结果如何呢?引导学生学会默读,解决问题。

3.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文章的层次,第一部分(1)描写了洪水肆虐的危害;第二部分(2-4)主要写大禹率领民众治水的过程;第三部分(5)些治水的结果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设计意图〕

围绕问题,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字,通过默读思考、解决问题,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四、回归整体,朗读检测

1.请同学们分段读文,熟读课文。

2.检测学生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字词,学生交流、改错。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归整体,熟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读中培养语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学习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大禹治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呢?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

回忆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切入,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品味语言创设条件。

二、自主读文,捕捉信息

1.今天让我们再次沿着时间的隧道,走进这个远古时代的动人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你能从中读懂什么?能获得那些信息?一会儿要通过抢答题接受检查,引导学生自主读文,捕捉信息。

2.出示抢答题,检测学生自渎情况:

(1)从那些词语可看出洪水对人们的危害大?

(2)文中出现两个人物分别是谁?他们什么关系?

(3)鲧和禹分别用什么办法治水,请概括回答。

(4)鲧临死前对儿子禹说了一句什么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鲧和禹治水的结果如何?

3.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有关对应的文字。

〔设计意图〕

给学生时空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捕捉文本信息,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出示抢答题,既检测学生自渎情况,有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走进文字,自主学习

1.刚才我们大家说了,禹治水和他父亲不同,他父亲主要采取堵的方法,禹主要采取疏通的方法,那么,禹具体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走进课文第二部分,一边默读一边画出描写禹做法的词语,写写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提升:

(1)引导学生抓开凿、挖通、垒起、引到体会禹的卓越的战略眼光和超群的智慧,相机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从常常、泡在、只好、才、仅仅、就、却等词语体会大禹抛家舍业的奉献精神,相机指导朗读。

4.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出示图画、配音乐)同学们,大禹为了治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请你们想想大禹每次都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请写下来。

5.引导交流所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抓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感情,学会通过想象深入体会人物的品质。

三、 讨论探究,升华情感

1.孩子们,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大禹卓越的战略眼光、超群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

问题是思维的发端,引导学生围绕重要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四、 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请同学们自读补充的有关大禹治水的小故事。

2.读后交流体会。

〔设计意图〕

树立大语文观,打通课内外的联系,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综合素养。

〔板书设计〕

洪水肆虐

大禹治水{ 治水过程 智慧超群 无私奉献

洪水退却

〔设计意图〕

提炼文章的重点,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理解文章的内涵。

大禹治水说课稿第二篇:

大禹治水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治水英雄。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大意;

(2)体会大禹的英雄形象。

三、教学用具: 幻灯片、洪水视频。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 问答法。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老师提问:孩子们你们知道哪些古代传说故事呀?

(好的,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叫做大禹治水,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两遍。 )

简介大禹: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治水英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练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1)开火车都生词,读对跟读;

(2)去拼音开火车都生词,再齐读;

(3)指名读长句、难句。共5个句子。

(4)解决多音字:倒和没。(在读完长句1后解决)

(5)指名逐段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3、范读课文,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并引导学生回答;

(2)引导全班学生完成填空,并齐读一遍;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带领百姓(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制服)了洪水,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洪水给老百姓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从哪儿可以看出洪水很凶猛?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2、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其中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要重读。

指名试读。

学生自由练读。

集体齐读。

四、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按要求说出本课生字。

翘舌音的字;前鼻音的字;后鼻音的字;边音的字。

3、说说治、洪、姓的结构和偏旁。

二、继续细读课文。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共有几句话?哪一句是写大禹想的?哪几句是写大禹做的?

2、指名读第二、三句,说说大禹是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先了解情况,后治理洪水。

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走遍、吃近)

走遍吃尽说明了什么?(说明大禹了解情况走的路多,范围很广,什么苦都吃到了。)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这几个数字都不是表示数字,而是表示很多。

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课文中,说大禹吃尽千辛万苦。小朋友们想一想:他可能会吃哪些苦呢?

学生自由想象,充分体会大禹的英雄形象。

3、指导朗读。

决心、走遍、仔细、吃尽、带领、挖通、劈开要重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2、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中表示数量的词。

(13年三次一次十多岁)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

3、指导朗读。

上述数量词要重读。

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想: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呢?

引导学生联系第二、三自然段讨论。

2、老百姓会怎样感谢大禹?启发想象。

3、齐读,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三、练习背诵课文。

1、引导背诵。

2、自由练背。

3、指名背诵。

4、齐背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给多音字组词。

没 倒

2、扩词。

治 理 洪 伟

二、教学部分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生字字形。

引导自学下列生字:理 形

指导下列几个字的笔顺:伟 雄

提醒学生注意:雄的写法。

2、指导书写。

3、学生练习描红。

三、课堂练习。 读一读,再抄写。

读一读,再抄写。

洪水冲倒治理很久很久

地形引导父亲伟大英雄

四、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15.大禹治水

走遍 千山万水 吃尽 千辛万苦

三过家门而不入

15、二年级语文上册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我要的是葫芦听课稿,分享我要的是葫芦听课感受和记录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第一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重点、难点:

1.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2.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亲爱的同学们,一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很有趣的课文《棉花姑娘》,谁还记得里面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指生大体复述课文大意。同学们的记忆力可真好!我们知道了七星瓢虫帮棉花姑娘捉走了叶子上的蚜虫,棉花姑娘露出了笑脸,可是,假如那天没有七星瓢虫的帮助,那么棉花姑娘会怎么样呢?今天学习了《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你就会知道答案了。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观察课本课题和认字表里的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指出芦单独读时是第二声,比如芦苇的芦,但和葫交朋友时放在后面,我们就读轻声。齐读词语:葫芦。那么题目中的我是谁啊?他得到了葫芦吗?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找答案吧!

二、字词识记。

1.词语过关,开火车认读,齐读。

三、合作交流。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指生说。

四、品读领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故事的主人公那么喜欢葫芦却没有得到葫芦,我们一起去仔细看看怎么回事好不好?

2.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小葫芦长得怎么样?你喜欢吗?请你找出相关语句。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3.指名读。

4.老师还欣赏一个词挂。每次读到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我仿佛看见挂在藤上的小葫芦随风摆动,好像在和我们打招呼呢。

5.指导读。

6.比我们更喜欢小葫芦的人是谁?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那个种葫芦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越看越喜欢)。

7.8.让我们带着心中的喜爱再美美地读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让葫芦在我们脑海里生根、开花、结果。(全班齐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太喜欢小葫芦了。如果你也有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你希望它秋后长成什么样啊?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找一找课文中这棵可爱的小葫芦到底怎么样了?

2.生答(小葫芦都落了),读到这你有什么感受?

来把我们心中的惋惜,难过读出来。

出示句子:

★不久,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3.是呀,看着小葫芦一天天变黄,落掉,我们怎能不难过呢!来,我们再来读读这句。

(三)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我们学到这儿,你的脑海里一定出现了几个问号,你们有什么问题?

(1)我会读:认真读2、3自然段,用画出种葫芦的人所想所说的句子;用﹏画出邻居所说的话,认真地读一读。

★有几只虫子怕什么?

★我的小葫芦,你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治吧!

★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2)我会说:老师分角色范读种葫芦的人和邻居的对话,同桌分角色练习。边读边想句子的意思,细细体会。

(3)我会演:同桌分角色表演。(同桌排练)其余的同学都来当评委,注意哪个角色演得好,好在哪里?你认为什么地方演得不够出色,你怎样改进?

(提示:表演时注意人物的动作、表情、说话的语气。)

生表演。(两组表演)他生评议,用掌声祝贺他们!

(4)这两个人的看法一样吗?

种葫芦的人要的是葫芦,不要( ),因为他认为( )。

邻居认为:要葫芦,就要( ),因为他认为( )。

文中的主人错了吗?你们知道葫芦与叶子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吗?

种葫芦的人看到葫芦一个都落了,可能会( )地说: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续讲故事。

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过了一些日子,(  )的葫芦藤上又长满了(   )色的叶子,开出了几朵(  )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  )的小葫芦。有一天,他发现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这时他想起(    ),赶快(   ),后来小葫芦慢慢(    ),一个个都长得(   )。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第二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是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聪明活泼。领悟能力强,善于表现自己,好奇,对于新鲜事物刨根问底,抓住这一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当文本中的主人公,体会种葫芦的乐趣,从情境中围绕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本文。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自己的课堂。把课堂给学生,课堂是他们自己的课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采取激趣的方式,让学生在识字、写字、理解、朗读、表演等各个教学环节里,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既使学生的语感得到训练、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也得到了培养,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课堂还予学生,教师做好巧导,让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懂得不能忽略一些细小的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2、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要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初步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跟葫芦有关的故事 !

(设计意图:以学生刚刚学过的课文内容作为导入方式,既做好了前后知识的融合,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创设这一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本课的学习之中。)

二、初读课文,识写生字

1、根据自读提示,学生自读课文。

这个故事就藏在课本的第63页,读之前看看老师给大家的小提示。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我会认的字画上圆圈。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2、听课文录音,想一想在合适的位置填空。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更加凸显了读文的目的性,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等待,诱发了学生与文本、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渴望。)

2、识记生字。

(1)带拼音认读生字。

大家看,我们来到了一个葫芦架下,架上挂满了绿绿的叶子,就像搭起了一个绿色的凉棚,中间还挂着这么多可爱的小葫芦呢!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借助拼音读一读吧!

(2)去掉拼音认读生字。

调皮的生字宝宝丢掉了它的帽子,你们还认识他们吗?给你的同桌读一读吧!

(3)开火车读生字。

(4)交流识字方法。

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他们吗?先跟你同桌交流交流!

老师也出几个字谜考考大家!

(5)认读词语。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让学生带拼音识字、去拼音识字、开火车读字、给生字找朋友、交流识字方法、在词语中识字等多种方式让生字步步呈现,扎实落实了识字训练,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看图: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故事中的葫芦,先看第一幅图,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哪个小朋友能说说这幅图?下面请小朋友再看一幅图,出示第二幅图,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说话:1、你发现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3)、葫芦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2、看了这两幅图,小朋友的心中是不是有个大问号产生了呢?(学生发表意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故事。学了故事后呀你就明白了。

五、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找出描写这两幅图的段落。描写第一幅图的是哪个自然段呀?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说说自已听了以后的感受。

2、你觉得哪些词写得很好,让人一读就感到葫芦长得很美?(细长、长满、雪白的、小葫芦)小葫芦真是太美了,所以呀那个人就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3、哪个小朋友能把小葫芦读得更美更漂亮?让人一听就喜欢上它。指名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读第一段。其它同学评。他就把描写葫芦美的词读得很优美。还有哪个小朋友能读得更美呢?

4、小朋友你们想当小老师吗?下面请把你的同桌当作小老师美美地读给他小老师听一听。

5、这么美的小葫芦,最后变成什么样子了呢?请在课文中找一找这些句子。齐读最后一段。出示图:多可惜呀!

6、小葫芦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小朋友读课文2、3自然段从故事中找答案。学生自由说。

9、读读下面两句话,猜猜这个种葫芦人的想法?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认为:(了解蚜虫,并进行指导朗读)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他想的是: 小朋友认为他想得对不对,大家讨论一下叶子上的虫到底用治不用?小组讨论汇报。

10、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并指导,小组学生分角色,老师和学生合作读。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儿歌,学生根据拼音书写哇和洼。

(2)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组字规律。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就是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在儿歌中识写哇和洼,体会这两个汉字的异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仅在教认字,而且在引导学生探究规律、领悟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

A、观察怪、慢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B、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

C、学生描红、练写。

D、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写字训练是每节课必须要落实的重点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和方式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遵循识字写字规律,突出重点地进行点拨,示范和指导。学生先观察,再描红、再仿写,最终熟练掌握本课会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对照批阅。

3、写字指导。

(设计意图:听写环节的设计虽然传统,但以这样的形式复习巩固,使课堂回归常态,既便捷又扎实。)

二、理解过程,品味语言

1、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望着这些蚜虫,种葫芦的人是怎么想的?找出相关句子画下来!

2、汇报交流。

★ 重点句1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1)感受反问句。你现在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谁来读读你的想法?

(2)感受叹号的用法。你们瞧,种葫芦的人对蚜虫的毫不在乎就藏在这个小小的叹号中!我们一起读一读。

★ 重点句2 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1)指导朗读

他不光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你瞧,他正站在葫芦架下自言自语呢!聪明的你仔细看,这人又有两个叹号,谁能读好?

(2)理解词语自言自语。

(3)师引读。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紧紧抓住课文情境,带领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把语言内涵与表达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很自然地体悟到反问句、感叹号这种语言形式。)

三、探究原因,揭示寓意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同桌分角色读。

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了,好心的邻居来劝他,瞧他,还一脸的不以为然,同桌两个人,一人当邻居,一人当种葫芦的人,带着他们各自的表情分角色读一读这段话!

(2)师生分角色读。老师也像当当好心的邻居劝劝他,谁来当种葫芦的人

(3)引导学生再次感悟反问句。你们看,同样的意思,课文中却用的是这样的说法。反复读读这两个句子,说说你的感受或者发现。

(设计意图:朗读,是语文教学最传统、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依托文本语境,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体验,使学生强烈的感受到种葫芦人的不以为然和邻居着急的心情。在师生的朗读交流中,教师的评价跟进,蕴含着许多的点拨和唤醒。)

(4)句式迁移 。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重点是要认识反问句。语文即生活。这一环节的设计就在于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反复出现迁移到语言学习中,举三反一,引领学生认识反问句这一语言现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印象,完成积累。)

2、探究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1)种葫芦的人说得对吗?葫芦叶和葫芦到底有什么关系?

(2)多媒体播放:葫芦叶的自述。

(设计意图:了解胡芦叶和葫芦的关系是学生理解寓意的关键所在。而对于胡芦叶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学生似乎是明白的,可又说不清楚。这里,适时利用现代多媒体,生动直观地呈现了胡芦叶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

3、揭示寓意。

(1)看到自己天天挂念的葫芦都落了,种葫芦的人会是什么样子呢?你能用上这些词来说说吗?(大吃一惊、后悔不已、恍然大悟)

(2)不仅是葫芦和叶子,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当我们不明白时,面对别人的劝说,我们要虚心接受。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了三次追问他惊讶什么?他后悔什么?他明白了什么?,多层次、多角度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仅积累了词汇,还能进一步解读人物的内心,揭示寓意,独具匠心。)

4、朗读全文。

四、课堂延伸,拓展练习

明白了叶子和葫芦的关系,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他会怎么做呢?请同学们用课堂上积累的词语编一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好吗?

(设计意图:积累语言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本课作业的设计既考察了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又积累了词言,这样的训练对学生今后语文学习中多积累并运用词语具有激励价值。)

16、二年级语文上狐狸养鸡(二)说课稿

狐狸矛盾显善良

小鸡表现显善良

1指名说一说你还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狐狸的善良。

2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自由交流。

3出示句子:

①只是夜晚,鸡们还是挨挨挤挤卧在狐狸身旁。

②可是鸡们吵吵嚷嚷: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就不飞,就不飞,就不飞!

③这些鸡还是第一次看到狐狸的凶相,以为狐狸真的生气了,他们只好乖乖地练习。

④鸡们飞了一圈后都落到了狐狸身旁,争先恐后地向狐狸描绘飞翔的感觉。有只鸡还对狐狸说:你也飞吧,可好玩了。

⑤一群鸡在四处寻找,叽叽喳喳地叫着,寻找一只狐狸

4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5小结:这些鸡在和狐狸一起生活中,渐渐把狐狸当朋友,当妈妈一样信任依耐,说明狐狸也像朋友,像妈妈一样对待这些鸡们,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狐狸是善良的。

三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 学了本单元的课文,狐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总结 :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很多动物并不是天生的狡猾凶残,通过后天的环境改变,和睦相处也可能产生很好的感情的。人与人之间更是如此,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只要人人都有一份爱心,多一些关爱,相信世界一定会更加和谐美好的!

3还有许多与狐狸有关的故事,请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

四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1 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 坡 另 诉 信 ,观察生字,说说他们在田字格里的占位及结构。

2 教师示范书写,生观察,跟着书写。

3学生描红,写字,教师指导点拨。

4展示评价。

17、三年级语文上灰雀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听课稿,分享灰雀听课感受和记录

灰雀评课稿第一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1.出示列宁的照片,指名学生谈谈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板书:灰雀。 师:我们来和这只灰雀打打招呼吧。齐读课题三遍。

指导书空雀

师:灰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为了这只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的去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指导读准胸脯、白桦树、散步、婉转、面包渣、诚实,。

3.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师适时指导。

4.生自由读,以小组为单位赛读课文,互相评价,帮助。

5.分角色朗读课文。

6.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那几个自让段是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情的?那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设计意图:养成读书自学的好习惯。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让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让段。说说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课文是怎样描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教师指导朗读,体会灰雀的可爱。

借助多媒体,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列宁喜欢灰雀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

4.齐读课文第一自让段。

5.就是这样惹人喜爱的灰雀,第二天,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竟然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积累文中的词语。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 .分组出示渣、胸、脯、惜、低、诚 郊,步,或,散,敢,者

2. 说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记住这字的。

3. 指导书写。第一组强调左窄右宽,第二组强调或、步、者。

4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 学生作业讲评。

设计意图:养成正确,规范的写字习惯。

五、课堂作业

1. 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 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预料的相符。 ( )

2) 令人惋惜。 ( )

3) 抬着头向上看。 ( )

2 书写生字并组词。

设计意图:巩固字词的学习。

板书:

两只粉红 一只深红

三只灰雀 惹人喜爱

来回跳动 婉转歌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语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跳跃的画面。

2.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的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都来这儿散步,和他们打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发现风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去哪儿了呢?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读课文的2---10自然段,看看那几段话是列宁讲的,那几段话是小男孩说的?找出来。

2.灰雀不见了,列宁的心情是怎样的?(急)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指导朗读。

3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对小男孩说了什么呢?

出示:1 ) .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2) 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3) 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4)会飞回来?

细细读这些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指导朗读。列宁的关心,惋惜,焦急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什么呢?(板书:爱)

4.聪明的孩子,小灰雀去哪儿了呢?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说一说。

出示:1) 没我没看见

2)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

细读这几句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吗?指导朗读。

5.小男孩为什么要捉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列宁的爱是给小鸟自由,小男孩的爱却夺去了小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 分角色朗读课文的3---10自让段。

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出示灰雀在枝头歌唱的画面。在列宁真该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森林。看,灰雀有在枝头歌唱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11---13自然段。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3.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让段。

设计意图:感受孩子的诚实,列宁对孩子的爱。

4课堂练笔: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那只重新站在枝头歌唱的灰雀,你想对小男孩和列宁说些什么呢?请在课本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语。

2)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

1.这个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了小男孩,放回了灰雀。及时改正了错误,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个别交流。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五、课堂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我从体会到

2)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我从一定和!里推测出男孩当想什么?

2.摘抄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板书: 5 灰雀

(惹人喜爱)

不见了 捉

焦急 放回

列宁 小男孩

喜爱

灰雀评课稿第二篇:

《灰雀》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透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词语卡片。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列宁吗?我们曾在哪篇课文中见过他?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关于他的课文。

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识字情况。

(1)认读生字(小老师领读全班齐读开火车组词)

(2)认读词语(同桌互读全班齐读)

3、开火车读课文

四、感受灰雀,铺垫情感的基调

1、同学们对灰雀了解多少?(出示课件:灰雀的资料)

2、指名学生读资料

3、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描写了灰雀,找找读读,和同桌谈谈体会。

4、生汇报,师相机指导

(1)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你感受到了什么?

通过课文中对灰雀羽毛的描写,指导学生简单领悟写动物的方法。

比一比:

a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b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歌唱,惹人喜爱。

你认为那一句好,好在哪里?为什么?

(灰雀的鸣叫声)理解婉转。

(2)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两句话。

过渡:多么快乐,可爱的灰雀,给严寒的冬天带来了生机,你们喜欢吗?老师也很喜欢,除了我们之外,还有两个人很喜欢灰雀,你知道吗?(板书:列宁、小男孩)

五、品读句子,感悟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1、课文中有许多地方直接写了列宁非常喜爱灰雀。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的句子。画完之后,同桌交流,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2、生反馈,师相机指导

(1)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列宁喜欢灰雀?(每次,都要,经常)

有感情地读一读。

(2)他在周围的树林里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你体会到列宁什么心情?

那个词能看出?(找遍)怎么才算找遍?

试着读一读,读出列宁的心情。

(3)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你体会到了什么?读一读。

(4)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理解飞走、冻死、怕冷等词是列宁对灰雀的担心。

指导朗读,读出列宁对灰雀的担心。

(5)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啊,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理解多好、可惜。,

有感情地读,读出列宁对灰雀的惋惜。

3、列宁经常去看灰雀,给它们带去面包渣和谷粒,在灰雀失踪之后,列宁找遍了树林,为它担心,为它惋惜,为它着急,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字来概括。(板书:爱)

过渡:可是,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灰雀到底上哪去了呢?这个问题留到下节课咱们继续讨论。

板书设计:

5、灰 雀

列宁 小男孩

《灰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胸、婉等5个生字,会正确读写由散、诚等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透过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神态描写,体悟他们的心理活动。

  4、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聚焦重点

  师:今天这节课咱们继续来学习《灰雀》,齐读课题。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课文中的灰雀吗?(课件出示:_____的灰雀)

  (让学生自由填写,并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理由,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谈出不同感受,为下一步的习作铺垫。)

  师:说得多好啊!看来大家对这个故事已经有了各自初步的感受,不错!读书就应该如此。

  (卡片逐个出示词语:惹人喜爱、白桦树、胸脯、婉转、列宁、男孩、仰望、面包渣、找遍、欢蹦乱跳。)

  师:下面老师再考考大家,这些词语已经跟你们都见过面了,还能准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1、认读惹人喜爱: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灰雀很惹人喜爱?

  2、认读白桦树、胸脯、来回跳动、婉转歌唱:的确,这是几只多么可爱的灰雀啊!

  3、出示词语卡片认读列宁、男孩:它们赢得了谁的喜爱?从哪儿看出小男孩喜欢灰雀?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

板书:

列宁、男孩。

  4、认读仰望、面包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说一说。

  5、认读找遍:

    是啊,列宁每天都去看灰雀,还给他喂吃的,可是有一天突然发现其中一只灰雀不见了,列宁在周围的树林──?此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谁来说说?

  6、认读欢蹦乱跳:可是第二天这只失踪的灰雀又在枝头──?

  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回到灰雀失踪后的情节,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第三至第十自然段,从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中去找找答案吧!

二、聚焦列宁的一言一行,体会他对灰雀的爱,对小男孩的循循善诱。

  课件出示:

  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列宁问:会飞回来吗?

  1、自由读,同桌合作读,齐读:

   合作时要注意方法,特别要学会听同桌读的本领,听后认为他读得不错,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表扬表扬他,认为读得不够好,就应该帮他指出不好在哪里,或者和他一起再读一读。

  2、学生交流:

    对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3、是啊,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都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4、列宁真的以为灰雀飞走了或是冻死了吗?引导学生明白他是想通过表达对惹人喜爱的灰雀的担心,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感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列宁对孩子的尊重和爱护。

  5、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列宁的话。

三、聚焦小男孩的一言一行,体会他对灰雀的爱,感受他知错就改的好品质

  课件出示: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1、请学生用刚才的方法学习小男孩的话。

  2、交流体会男孩的心理活动过程:

   ⑴ 男孩说话时为什么要停顿一下呢?他心里会想到什么?

   ⑵ 孩子担心列宁知道是他捉走灰雀、想说又不敢说。

   ⑶ 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男孩说这句话时,他看看列宁,这个看看表明他已经下定决心,鼓起勇气的心理变化过程。

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进一步说明了男孩决定改正错误的心变得更加坚决。

  3、指导感情朗读小男孩的话。

四、整合对话

  对比列宁和小男孩对灰雀的爱,进一步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爱护,男孩知错就改的诚实品质。

 课件出示:

    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

  1、指导分角色朗读对话。(同桌读、男女对读。)

  2、师相机小结过渡:

   其实列宁和小男孩都非常喜欢这几只灰雀,只是他们爱的方式不同,引导学生明白: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第二天就把灰雀放回了树林。

  课件出示画面:

灰雀在枝头歌唱,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理解第11至13自然段。

  1、自由读最后三段话。

  2、师:看,可爱的灰雀又在枝头欢唱了,此时的它会对列宁说点什么呢?又会对小男孩说些什么呢?

    出示句式:

  灰雀在枝头欢唱,好像在对___说:

3、理解:列宁为什么不问小男孩而问不会说话的灰雀呢?

    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列宁对小男孩的尊重和爱护。

  4、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此时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出示句式:

   

  小男孩在心里默默地对___说:______。

    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知错能改的好品质。

  5、激情总结:

    列宁对灰雀的爱感动了男孩,他对男孩的尊重和爱护也赢得了男孩的喜爱,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快乐作业

  1、指导书写:

    或、者等六个生字。

  2、任选一题,写几句话:

   ⑴ 学了课文,我想对列宁说:________________。

   ⑵ 学了课文,我想对小男孩说:________________。

   ⑶ 学了课文,我想对灰雀说:________________。

学了课文,我想对每一个人说:________________。

3. 拓展:观看搜集到了人与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的思想感情,升华文章的主题。

板书设计: 灰雀

爱 爱

列宁 更爱 男孩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为两课时。有以下几点反思:

1、在导入部分,我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唤起他们已有的感受与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的有信息的能力,课前我收集了一些灰雀的资料提供给学生,虽然这样做加强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知识整合。从课堂教学的反馈来看,让学生自己多渠道、多途径地收集资料,效果会更好。

3、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列宁的言行,神态、感受对灰雀的喜爱,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在这点的处理上我有意设计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策略,希望能让学生读出一方新天地,但教学时,缺乏对学生问题的及时有效引导,这部分内容学生学得有些被动,教学气氛略显沉闷。

4、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虽然意识到要发挥课文对习作的指导作用,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学会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表达。因此在教学第一段时,我渗透了一些有关描写动物的写作方法,但深入得还不够,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如当时让学生照样子说说,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5、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积极有效地评价,能较好地激起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但我在教学中,评价方式太过单一,只有师评,还应该给学生提供自评与互评的机会,这样做会促进他们更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欣赏别人优点,或质疑争论,在课堂上形成一种积极交流、双向互动的局面,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18、三年级语文上司马光说课稿

的故事。

司马光

         爬    掉    

别的小朋友  都慌了

       司马光    没有慌

聪明机智

司马光说课稿第二篇:

一、

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2动画片中,讲的是谁的故事?(司马光)

3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篇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4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二、

一段

1司马光是什么时候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第一段就知道

了(学生齐读第一段)

2你知道了什么?

(司马光是古时候的人)

对,司马光是古时候,也就是900多年前宋朝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叫光。司马是复姓。

三、

整体感知,认读字词。

1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这个故事就藏在课本的

85页,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学习第二段

1、那么他是在什么地方砸缸救人的呢?请一名同学读课文第二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思考老师的问题。

5回答问题:在花园里救人。

6观察图画,花园里还有什么?假山下有什么?小朋友观察的真

认真,那么水缸里的水多不多呢?找一找相应的句子。

7、指导读句子。读出水缸的大和水满。

四、学习第三段

1、他们正玩的开心的时候,看看这个小朋友爬到了哪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三段,思考这个问题。

2、学生回答:一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里。

3、这个小朋友掉进了缸里会怎么样?(淹死,很危险)

4、这种情况怎么样?(危险、不妙)

5、指导朗读。(读出情况的危险和紧急)

五、学习四、五段

1、看见一个小朋友掉进了水缸里,别的小朋友怎么样?司马光又怎么样呢?请同桌两个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四、五段,

交流一下,用圆圈圈出表示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的动词。

2、学生汇报:

别的小朋友怎么样?(慌了)慌

慌了是什么意思?(着急,害怕)

那他们是怎么做的呢?有哪些动作?

5、学生汇报(师板书:哭、叫、喊、跑)

6、他们叫着喊着,会喊些什么?(快来救人哪)

7、指导读,读出他们慌张的样子。

8、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孩子呢?他的方法好吗?为什么?(

同桌讨论

)

9、这些小朋友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怎么了?(太慌了,我们不能慌)

8、是呀,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这个时候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没有慌)

A、司马光没有慌,这个时候他会想些什么?

B、他是怎么做的,有哪些动作?(举、使劲、砸)

C 、比较举起拿起使劲和几下子说明什么?

9、学生表演读。

4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的这口缸砸得好!

5、学着司马光的样子,把他遇事不慌、奋力救人的心情和样子读出

来。

六、学习第六段

1、司马光把缸砸破了,结果怎么样呢?齐读第六段。

2、学生回答:小朋友得救了。

3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4.从他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小朋友?想对他说

什么话?

(把会想办法、聪明、勇敢等星送给他。)

5、之前我们知道了遇到危险的时候不能慌张,看了司马光的表现后,我们遇到危险应该怎么做?(冷静,想办法)

四、课堂总结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几百年后我们也一直记得他。课后你们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你会更加了解司马光。

20.司马光

小朋友 司马光

哭 叫 喊 跑 找 举 使劲 咂

19、三年级语文上大自然的声音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声音听课稿,分享大自然的声音听课感受和记录

大自然的声音说课稿第一篇:

大自然的声音

教学目标

1.会认妙、奏、呢等8个字,会写妙、演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的美妙。背诵第23自然段。

3.了解课文总分的构段方式,说一说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

4.学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写一写美妙的声音,并和同学交流交流。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想象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难点:学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写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情境

1.同学们,这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有花、有草、还有蝴蝶、小鸟等动植物,这是看到的。大自然里还能听到什么呢?你们可要听仔细啦!(看大屏幕,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同学们可真会倾听。大自然里除了刚才听到的声音外,还有哪些声音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进课文语言文字中去感受那来自大自然的美妙声音!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翻开书88页,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反馈:

(1)要去参加大自然的音乐会,听那美妙的声音得带上这群小伙伴。认识他们吗?自由读一读。

演奏 温柔 激动 雄伟 打击 汇聚

呢喃细语 汹涌澎湃 波澜壮阔 敲敲打打

淙淙 潺潺 哗啦啦 唧哩哩 滴滴答答 叮叮咚咚 叽叽喳喳

(2)先看第一行,谁愿意读?(评:你不仅字音读得准,而且声音非常响亮。)还有谁能像他这样读一遍?全班一起读一遍。

(3)再看第二行词,谁来读?(评:他的字音读得很准,尤其是呢喃鼻音读得很准。)全班一起读呢喃细语。

师:你们看,呢喃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表示与什么有关?怎样说话才是呢喃细语呢?我们去听听。(课件)两只小鸟挨在一起,轻轻的、柔柔的说话,这就是呢喃细语,全体女生读。

师:再来看这四个字,都是什么旁?说明什么?(水多)我们去看看。(课件)海浪猛烈地拍打着礁石,声势如此浩大,真是汹涌澎湃,全体男生读。全班一起把这些词连贯地读一遍。

(4)这些词谁会读?来,请这一大组的同学读。这些词虽然形式不同,但它们都是表示声音的词,我们把它叫做象声词。这些象声词读起来可有节奏了,声音听起来美妙极了(老师范读),请全体女生带着男生读。

3.现在字音读准了,让我们把这些小伙伴带入到文中,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看你知道了什么?(随机板书:风 水 动物)

4.大家真会读书。文中写了大自然里的风、水、动物都能发出各种美妙的声音。其实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概况了全文的所有内容,齐读第一自然段。(板书:美妙)

三、品读课文,感受美妙

1.那么风的声音美妙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二自然段。读完后告诉老师这一段有几句话?

2.是哪四句话呢,下面老师想请四位同学来给我们一句一句地读。

3.现在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第一句话,看你读懂了什么?(说一个信息读一遍)他是在哪里演奏手风琴?

你们看,作者把风比喻成了一位音乐家,他在森林里演奏着手风琴!那么风用他的手风琴演奏了哪些美妙的乐曲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下文。

4.出示: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1)哦,他是这样翻动着手风琴,就能演奏出不同的歌曲啦!请你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2)还有谁来读?原来风是这样演奏手风琴的,就像人一样。

(3)他用手风琴还演奏了怎样的乐曲呢?

5.出示: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1)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第三句,看你知道了什么?

(2)柳树叶会发出沙沙的声音,你来读。梧桐树叶发出唰唰的声音,你来读。

(3)你们还知道了什么?春天来了,树叶长得嫩绿嫩绿的,女生就是春天那柔柔的声音,来女生齐读这句。秋天来了,那一片枫树叶都变红了呢,来那一大组读。冬天来了,男同学就像松树叶那样依然挺拔,发出深沉的声音,男生齐读。

(4)这里用了四个不一样(课件将不一样点红),风这位音乐家可真了不起,用不同的乐谱奏出不同的乐曲。真是生读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6.除此以外,风这位大自然的音乐家还用他的手风琴演奏出怎样美妙的乐曲呢?

出示: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壮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1)同学们,你们都听过微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吗?谁来模仿一下?

(2)学生模仿沙沙沙的声音。(评:你的声音多柔和呀,多很好啊!)还有谁来试试?再轻一点?全班来试试!

(3)你们听,这声音轻轻柔柔的,就像两个小朋友在小声说话一样,谁能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微风部分?

指一人读,(评:他的手风琴演奏的乐曲可真轻柔呀。)

(4)还有谁愿意来演奏?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多么美妙的声音呀!让我们仿佛看到微风拂过的情景。还有哪些同学愿意来读,举手的同学一起来读。

(5)同学们,微风给我们的感觉竟是如此温柔(板书:温柔),那狂风又是怎样的呢?谁来学一学狂风吹起的声音?

(6)学生模仿呜呜呜的声音。评价:你瞧,狂风吹起来了,你这棵小树怎么就没激动起来呢?小树激动起来是什么样子?大家做一做。

(7)狂风吹过来了,风声越来越大,森林的小树们都高兴起来了,兴奋起来了,激动起来了,这是一首多么有力量的乐曲啊!谁能带着这种感受读读狂风部分?

狂风吹得更猛了,你们这一大组读。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了,全班一起读。

(8)多么有力量的声音啊,这真是一首雄壮而激荡人心的乐曲。(板书:雄壮)

(9)大自然里的风,有时是轻轻柔柔的,有时是雄壮而充满力量的,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一句完整的读一读,女生读微风部分,男生读狂风部分。准备好了吗?

7.小结

(1)风真是一位可与贝多芬媲美的音乐家呀!既会演奏舒缓的小夜曲,又能合奏出雄浑的交响曲,让我们发现大自然的风声原来如此美妙。

(2)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自然段,微风的声音,狂风的声音还有翻动树叶的声音,实际都是在围绕这一段的第一句话写,我们把这样的第一句话叫做总起句(课件显示总起句),后面的三句话都围绕着这句话,在具体的描写风这位大自然的音乐家用他的手风琴演奏了哪些美妙的乐曲,我们称作分述句。这种先总起后分述的写法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的构段方式称为总分的构段方式(学生说一遍总分的构段方式)。这样写可以让我们的文章读起来更加优美传神。

8.请同学们也像老师这样在书上画出总起句,写上总起句和分述句,还在第二自然段的下面写上总分的构段方式。

9.下面让我们合作读读这个自然段,吴老师读第一句总起句,你们读后面的分述句,让我们在读中进一步感受风演奏出的美妙声音(配乐)。

孩子们,在作者的描写下,使我们感到风所发出的美妙声音真是太令人陶醉了!

四、观察生字,练习书写

1.出示生字,指导观察 ,了解字形结构、笔画等特点。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描红写字,教师巡视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三、四自然段,想象课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2. 了解课文总分的构段方式,说说、写写美妙的声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自然里有许多无师自通的音乐家和歌手。他们是?(风、水、动物)

2. 他们将继续举行一场特殊的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的主题是------(齐读课题) 大家想去听吗?不过,要去参加音乐会,听美妙的声音,还得带上这群小伙伴。(出示词语)。

(1)复习词语和四字词(齐读、开火车读)

演奏 温柔 激动 雄伟 打击 汇聚

呢喃细语 汹涌澎湃 波澜壮阔 敲敲打打

(2)朗读象声词(指名带读)

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淙淙、潺潺、哗啦啦、叽叽喳喳、唧哩哩唧哩哩

二、品读课文,感受美妙

过渡:上节课咱们学习了第1、2自然段,明白了第1段就是全文的中心句,整篇文章是围绕它展开的;知道了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

(一)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1.大自然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还有谁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为什么这样说?请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打击乐器。(板书:(打击乐器)

3.这些乐器同时敲敲打打,真热闹啊!他们都打击出什么了?

出示句子: 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

(1)范读。你听到了哪些声音?小雨滴落在哪儿?(滴滴答答是小雨落在?叮叮咚咚是小雨落在?)

(2)他还会落在哪儿,发出怎样的声音?

4.出示句子: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指名读,你发现句中词语的秘密了吗?(指名答)

(1)谁能仿照这种形式,试着说一说?(大胆发言)

(2)都:全部。说明了?(各抒己见)

5.这么热闹的音乐会,谁能读出来?(指名读,生生评、师生评)咱们一起热闹的读一读吧!(下雨的音效)

6.小雨滴不仅会演奏,当他们汇聚起来,还会干什么呢?(唱歌)

出示句子: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1)自由读,你发现了哪些象声词?请用()括出来。

(2)你都听到些什么?(指名答)。(淙淙、潺潺、哗啦啦)

(3)这些象声词的变化,你感受到?(声音越来越大,水流越来越多。)

(4)谁能读出声音、水流量的变化?

(5)大海给人的感受是?(汹涌澎湃。想象画面理解意思。)

(6)山中小曲给我们怎样的感受?海洋大合唱呢?找到两个形容词,用△标出。(轻快、波澜壮阔)

(7)师生小组合作朗读。

7.欣赏了这段水的演奏,咱们真是情不自禁地想说: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这句能概括整段内容的句子就是总起句。

8.配乐齐读第3自然段。

(二)动物也是大自然的歌手

1.动物们也不甘示弱,他们是?(板书:歌手)他们也来到音乐会上一展歌喉。谁来说说动物的声音怎样美妙?

出示句子:走在公园里,听听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在水塘边散步,听听唧哩哩唧哩哩的虫鸣;坐在一棵树下,听听蝈蝈的歌唱。

(1)指名读。

(2)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动物的叫声?(大胆发言)

(3)这些小动物都在歌唱,它们都很快乐。

出示句子:你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他们的歌声好像告诉我们:我在歌唱,我很快乐!谁能快乐地读读这句话?(评价)

(4)猜猜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各抒己见)

2.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拓展练笔,总结提高

1.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接下来咱们做个小游戏,看看你听懂大自然的声音了吗?

(1)我是辨音高手。(听不同的声音)

(2)我是词曲家。(仿写。也是大自然的)

2.大自然的声音真是太美妙了,你们喜欢吗?现在让我们背背第23自然段吧!

大自然的声音说课稿第二篇:

大自然的声音

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字及相关词语,认识7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课文描写的方法,想象课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1.词语教学中重视象声词的教学,了解象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

2.课文重点是二至四自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难点:

1.对文中总起句,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了解句子地内容及在段落中地作用.

2.了解课文描写地方法,体会作者地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

同 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教师播放一些自然界地声音)你们还想听到哪些奇妙声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同座互读,正音.

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重点指导读好柔,诉,敲,区别呢,量是多音字.

4.小组读书比赛.

5.轻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声音?

三. 课堂练习

1.观察字形,说说你的发现?

2.师提示重点字的关键笔画,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回顾课文.

1、游戏:找朋友.

2、读课文,说说课文描绘了大自然哪些美妙的声音?

二、精读课文主体感知.

1、再读课文,想想你最喜欢大自然的那种声音,为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读书感受.

3、全班交流.

第二,三,四段构段方式相同,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一个段落重点指导,教师通过引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帮助学生体会声音的特点,初步了解这种总分的构段方式.其余两段由扶到放.(注意象声词的读法,边读边想象描绘的意境.)

4、朗读全文,尝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背诵. 5、在老师的引导下背诵相关段落. 三、拓展

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美妙地声音,试着像书上这样记录下来.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8 、大自然的声音

可以再生

不可再生的;

生活的必需

① 然环境的构成

② 自然资源的分类

③ 生物的多样性

20、四年级语文上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听课稿,分享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听课感受和记录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第一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方面:认识8个生字,读准并理解绽放、凋零、含苞、暂停、骨髓、间隔、慈济医院、辗转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方面:正确流利用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重点难点: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案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读熟课文,查找凋零辗转的意思,慈济医院白血病的资料,找出感动自己的语句。

课前交流:

今天上午我们已经见过面了,我来XX小学,还记得我姓什么吗?我是第二次来到我们XX小学,因为不熟悉道路,上午第一次来时,老师费了不少周折,询问路人才来到这里,我想啊如果,在老师的学校和你们学校之间架一座大桥,让老师直接通过这座桥来,你有什么想法?

(出示地图),你们看,就是这幅祖国的版图,这里有一座美丽的城市杭州,这里是祖国的宝岛台湾,在他们之间不仅隔着千山万水,还隔着一座茫茫的海峡,在它们之间架一座跨海大桥,怎么样?好了,关于桥的话题,我们就先说到这儿,大家准备好我们来上一节语文课。准备好了吗?上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看到课题,你想说点什么?(学生质疑)是啊,生命桥指的是什么?它靠什么跨越了茫茫的海峡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理清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1.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词语你都会读了吗?

2.(出示词语:绽放、凋零、含苞、暂停、骨髓、间隔、慈济医院、辗转)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词语,自由读一遍,看看哪个词语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生自由读,指名:你想提醒哪个词语?)

A凋零。一起读,凋零是什么意思?草木枯萎,花儿凋谢。屏幕上有个词的意思正好和它相反,绽放。还有一个跟花有关系的词,是含苞。(出示句子)在课文中的句子里,这三个词语还是在形容花吗?快速读一读这句话,看看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了?(自由读,回答。)师相机介绍白血病的资料: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血液病,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只有进行骨髓移植,但是要找到配型相同的骨髓是非常不易的。

C剩下的词语你能读准么?暂停、骨髓、间隔、慈济医院这里有一个多音字是间隔的间,要读第四声,齐读。谁知道慈济医院,指生介绍:慈济医院,位于台湾花莲市,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捐赠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华人骨髓资料库。

B辗转,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吗?你查了字典,字典上怎么解释的?(生读解释)查字典理解词语是个好方法,你很会学习。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读课文理解这个词语。大家看,辗转这个词语出现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里。(出示第三句)不过,要理解辗转的意思,只读这一句话不行,我们得先读懂它前面的两句话,(出示前两句)。谁先来读前两个句子,(指名)大家看看这两句话都是在说什么?(生读)是呀!十万人,茫茫人海呀,才有可能找到几个有适合骨髓的人?一个。十万分之一呀!而且还是有可能,不确定啊!真是谈何容易!想象一下,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找到了吗?还可能在哪些人当中找过?找到了吗?在他的家乡杭州找到了吗?在祖国大陆找到了吗?最后,在哪里找到了?像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辗转。

3.词语都会读了,课文你能读熟练吗?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谁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叙述的过程中,课件出示:杭州 小钱 白血病 台湾 同胞 余震中捐献骨髓。我们把这些词语连成一句话,看看能不能把故事内容说得明白又完整?)

5.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呢?

三、细读课文谈感受,指导朗读感受深的语句。

1.看起来,台湾同胞冒着地震的危险捐献骨髓的那一幕,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就是课文的第3、4、5自然段的内容。同学们,对于感人至深的文字,我们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尤其是让我们心中一动的词语和句子,我们最好画下来,再联系课文的其他内容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词语表面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一会儿我们交流。

2.默读画语句,小组交流。

3.指名交流:好,同学们读得这样认真,让老师很感动。谁愿意先来交流。

A 交流第四自然段语句在这场灾难中不清楚。期待着他的骨髓。

1.指名交流。

2.评价:你能把两句话的内容联系起来体会,真会读书!对于这两个句子,还有不同的体会嘛?再指名交流。

3.评价:这位同学更了不起,能联系自己体会到台湾青年的精神。

4.(出示句子第四自然段)看看台湾青年冒着地震的危险,离开自己的家人,躺在病床上,心里想着什么?

他虽然静静的躺在病床上,心里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牵挂自己的家人。但是,他想得更多的是看这句话(课件出示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自己的骨髓。)(指生读)

5.那么,台湾青年心里想着的,小钱期待的,是怎样的希望呢?我们一起去感受小钱那满怀着希望的期待。(音乐起,教师深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6.听老师读了这段话时,你心里都有什么感受?你是个有同情心的孩子!你的心地真善良!你在为小钱着急呢!你希望小钱的生命之花绽放,我感受到了你那颗纯真的心!是的,小钱是幸运的,他在台湾找到的这个人即使是在地震的危急时刻,心里想着的依然,读书,女同学读刚才的那个句子,但是,他知道接下去在海峡的

7.请大家看这段话里这些红色的词语(苍白、红润、凋零、绽放),你能不能用上一个或几个,说一说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命出现什么样的希望呢?(屏幕: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 )台湾青年想着一个生命康复的希望,多么善良的心啊!多么博大的爱心啊!

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我们已经走进了台湾青年的内心世界!现在再读这句话,(男同学读)感动我们的正是这颗善良的心,这份博大的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书,用你们的朗读感动自己的同时,也能感动在座的每一个人,齐读。

B交流表现李博士高尚品质的语句。

1.你们用朗读表现出台湾青年美好的心灵,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老师。谁画了描写李博士的地方,体会到了什么呢?(指名朗读、交流。沉着句。谈体会。)

2.评价:他抓住沉着这个词语来体会,会读书!还有谁也画了这句话?

3.评价:发现了吗,她把整个第五自然段的内容都联系起来了,在体会李博士的沉着,她是在用心读书。(板书:沉着)来,我们像她这样把整个第五自然段的句子都联系起来体会这个沉着:他在什么情况下还这样沉着?读哪一句话(指名)。余震都能使针头都从肌肤里脱落出来,多么突然啊!哪个词语是突然的意思?强调这个词,谁再来读一遍(指名)。想象一下,当时手术室里可能还有什么东西在摇晃?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怎样地站在病床旁?(沉着地)继续读书,此时此刻,跑到哪里才比较安全?读哪一句?(指名)。手术室是空旷的地方吗?可李博士却怎样地站在那充满危险的地方?(沉着地)

此时此刻,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可能在想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师:难道同学们认为余震是件小事?

(余震虽然这么强烈,甚至有生命危险,可他们心中,只想着小钱,所以觉得是小事!)

师:那么,此时此刻指什么样的时刻呢?

出示: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引读:此时此刻,大地震刚过,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危险时时威胁着他们。

生: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引读:此时此刻,小钱静静地躺在杭州医院的病床上焦急地等待着骨髓。

生: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引读:此时此刻,还不清楚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也许他们的家人正遭遇不幸,在死亡线上挣扎。

生: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也是一场跟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在那里等什么呢?他说对了!变红最后一句话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指生读。

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是的,这涓涓流出的是生命的火种,是美好的希望,是博大的爱心。

4.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

(屏幕出示:

10时20分,李博士从花莲飞往台北。

14时15分,由台北抵达香港后,立即飞往上海。

16时45分,飞机在上海降落。

20时50分,李博士直奔杭州。

22时15分,李博士乘坐的救护车开进了杭州的医院。

快算一算,从李博士带着骨髓出发,到把这生命的火种送到小钱的身边,用了多长时间?(生答)只差5分钟。就是整整十二个小时啊?这是怎样的12个小时?用一个词语形容!(紧张、争分夺秒、扣人心弦、艰辛、辛苦、漫长、惊心动魄、疲劳)课文第6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表达的就是这十几个小时的艰辛、紧张与漫长,快找一找是哪一个?(板书:奔波)读这个词语,读出紧张的感觉、读出艰辛的感觉、读出漫长的感觉

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没有休息,

(再出示:22时50分,骨髓移植手术开始了。第二天凌晨 2时整,手术才顺利完成!)第六自然段中还有一个词语写出了李博士不顾疲劳,一直在工作。看书。是哪一个?(连夜)连夜啊!多么让人感动啊!让我们把内心的全部感动,融入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读出来吧!(引读第六自然段: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接下去。)

三、激情扣题,结束。

1.小钱就这样得救了!同学们,故事读到这里,相信大家对课题的疑问一定已经解决了,(如果时间够:同学们,故事读到这里,大家对课题的疑问解决了吗?是什么架起了这座能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出示这真是一座用 架设的生命桥啊!让学生发散填空)

(师板书:骨髓、爱心、血脉亲情)

这座用骨髓、爱心、血脉亲情架设的生命桥,将永远屹立在大陆同胞和台湾同胞的心中!(板书:大陆同胞、台湾同胞)

2.其实,台湾慈济医院向大陆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的感人事例还很多很多,我们课文写的,仅仅是其中一例。(课件出示几例子相关例子,音乐起老师动情诵读)。

①1997年4月,该中心首次进行横跨两岸的骨髓移植,将台湾一名54岁妇女的骨髓,移植给大陆一名17岁男孩。

②1999年7月29日台湾身患残疾的汤女士带着伤病的身躯,为西安29岁的白血病患者王健作捐髓手术。

③2003年11月14日上午,该中心几经辗转,将台湾女青年捐献的新鲜骨髓送到汕头,挽救了汕头市工贸中专的学生姚文健的生命。

3.师:截止目前,慈济医院已经向大陆供髓约 180 例,成功救治了不少白血病患者,每个事例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些正是在海峡两岸之间(指板书)

用骨髓架设的(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用爱心架设的(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用血脉亲情架设的(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4.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延续,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心和奉贤中重新绽放,让我们用心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5.同学们,如果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见面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下节课,你们可以在班级里讨论讨论这个问题。下课!

板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大陆同胞 骨 髓

爱 心

台湾同胞 血脉亲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第二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材分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些基本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文本思考一些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在自学的基础上,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本课中提到的白血病、骨髓移植等都是平时甚少涉足的领域,因关注不够,积累不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就文本而文本,不能真正发乎于情。因此,教学时应设置一些情景,辅以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以使学生真正为人物的行为所感动,做到以读激情,以情促写,以写抒情,让读写与情感相携共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找到合适骨髓的困难及对骨髓对小钱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找到合适骨髓的困难及对骨髓对小钱的重要性,体会生命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等词语。

2、体会找骨髓的困难及对小钱的重要性。

教学与学法

师:引导法,讲解,朗读课文。生:读、悟法。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白血病、骨髓移植的资料。ppt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出示谜语,引入新课。

2、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2、检测生字词,强调个别字读音。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湾、暂、袭。

4、说说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

(三)情景对比,感受小钱生命垂危

1、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小钱此时生命状况的句子。

2、指名汇报,你是怎样理解生命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这句话的?

3、想象:如果18岁的小钱没有患病,他会在做些什么呢?

4、师生接读第2段,此时你感受到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读。

5、同学们那我们就眼睁睁看着这朵含苞的花凋零吗?那怎么办呢?(骨髓移植)

要找到适合的骨髓容易吗?你从哪知道的?

6、为了找到合适的骨髓,小钱的亲人和医护人员都很着急,他们四处奔波,到处寻找。他们可能会去什么地方呢?句式训练。

小钱的父亲可能去了但

小钱的母亲可能去了但

7、小钱是幸运的,在茫茫人海找到了这样一个人。但骨髓移植能不能成功呢?小钱这多生命之花能不能继续绽放呢?让我们一起期待。

(四)拓展阅读

《骨髓与骨髓采集》《白血病》《HLA配型与骨髓移植》《 好友卡隆》等

(五)打写练习

患了白血病的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以往快乐的日子浮现在眼前,他想起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的情感,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 激情导入,酝酿血脉亲情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生齐读课题,而后出示病床图)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这就是年仅18岁的青年小钱, 此时生齐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hun)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diāo)零的含苞(bāo)的花朵。

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我们祖国宝岛台湾找到了适合的骨髓!但是,就在要进行骨髓移植的前一天,一场里氏7 .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但是,捐献骨髓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还坚持进行手术。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台湾花莲慈济医院的手术室,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哪些词语感动了你。

(生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二、 潜心会文,感悟血脉亲情

预设交流句子:

(一)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1、师:为什么这句话感动了你?

(生:因为余震不断,此时此刻,他们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

2、师:就在昨天,一场(引读)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播放地震图片)

投影出示: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台湾突然发生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地震,死亡人数2735人,伤10002人,房屋倒塌不计其数,无家可归的达20万人以上。

3、师:看到这些图片,看到这些数字,你有什么感受?(恐怖、可怕、善良)

4、再读这句话,此时静静地躺在床上的青年,他的心里平静吗?你从哪知道的?(指名读)

5、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自己的骨髓。

师:地震过后,亲人们走散了,失踪了。青年难道都不牵挂自己的亲人吗?他难道都不怕余震中自己的安危吗?但是,此时此刻,他想得更多的是[幻灯片出示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自己的骨髓。](生齐读)

师:注意红色的词语再读一遍。(生读希望、期待着) (指名读词)

a、师: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带给小钱什么呢?

b、所以,此时此刻,他躺在病床上,心理是极不平静的[心想:家人生死未卜,他多么想,但是 。]

师引读:他不知道家人是否安全,但是他知道(生接读),

师引读: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即将会在余震中死去,但是他知道(生接读)

交流句子:

(二)[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1、师:(指名多人读一次又一次)读出了什么?(指名读)

(读出了艰辛,读出了余震不断)

2、师:我们可以想象,当余震又一次发生了,手术室里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预设:针头脱落、突然手术室里的灯不亮了,设备落到地上,房子已经在摇晃,只听到轰的一声巨响,外面的房子倒塌了)

⑴师:余震一次又一次地袭来,针头一次又一次从肌肤里脱落,抽取骨髓是多么的艰难啊!

但是,引读李博士躺在病床上。

学到这里青年和李博士身上什么样的精神感动着你?

⑵师:引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3、师:从台湾青年身躯里涓涓流出的难道仅仅是骨髓吗?还有什么?

(爱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小钱对生命的渴望,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

4、师:这就是深深的爱,这就是浓浓的情,这就是无私的奉献!同学们,请你用心体会怎么读才能表现出李博士、台湾青年这种不顾危险、忘我的精神呢?(指名读第五段)

(三)、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师:最揪住你心的是哪个词?(奔波、连夜)

师:李政道照片及简介

师:让我们来看看李博士这十几个小时到底是怎样奔波的?(出示日程表)

师:这是怎样的十几个小时?(紧张、漫长、艰辛、艰难、争分夺秒、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让人牵肠挂肚、漫长而又短暂)

师:此时此刻,你有你又怎样的感受?

2、 品读第7段

⑴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你高兴吗?请你高兴地读。

(2)师:文章学到这,让我们再一次回头细细品味文章的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你的心中,这是一座怎样的桥?从你的眼神中,我看出你有更深的体会。

生:这是一座用爱心架设的桥。

生:这是一座延续小钱生命的桥。

(3)师:这岂止是一座桥,岂止是一个故事,这简直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一首爱的诗篇。把我们的感受融进去读。(出示诗的形式,并播放音乐)

三、拓展阅读

阅读平台相关资料

四、延伸打写,续写血脉亲情

小钱康复后会做些什么呢?他和那位给予他新生的台湾青年会见面吗?他们是如何见面的,想象他们见面时的情景写一段话。(可以加上适当的环境描写,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去写。)

21、四年级语文上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送元二使安西听课稿,分享送元二使安西听课感受和记录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第一篇:

《送元二使安西》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读故事吗?知道吗,有这样一首古诗,在中国古诗词的浩瀚烟海中独树一帜。这便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生读、师读、再读)

二、读诗、悟诗:

师:使谁能给它组个词?

生:使者,出使。(多生回答)

师:好一个出使!元二要出使哪里呢?(安西)

师:关于安西你了解哪些?(生答)

师:老师也找了相关资料(出示资料地图)看,这就是唐朝的都城长安。从长安出发,穿过渭城就到了阳关。而阳关是出使西域的必经之地,从阳关要走很远很远才能到安西。

师:通往安西的是一条怎样的路呢?(出示安西图片)

师:这是一条怎样的路?生答

师:对于这样一条路,唐代诗人岑参曾经这样描述: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师:王维也曾奉命出使过,他深知这其中的艰辛。而今,元二即将踏上的就是这样一条路。作为朋友,王维专程从长安赶到了渭城。这离别的时刻,他将这满腹的祝福挂念化作了这样一首千古诗篇。

生:(自由读、2生、齐)

师:此时,你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生说画面,而不是单个的词

师:是啊!此时的柳树经过朝雨的洗涤,变得更加苍翠欲滴。这是我们从词面上理解的。那同学们想象一下,经过朝雨的洗涤后,渭城里还有哪些事物也是新的?

生:渭城下过小雨后,路被湿润,空气很清新。

生:客舍、房屋经过雨水的冲刷更加干净、清新。

生:客舍旁边的花草树木经过雨水的冲刷,它们也焕发了生命力,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师:杨柳青青、细雨蒙蒙,满目生机勃勃。此情此景,王维不由得轻轻吟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指三生读、师随机范读)

师:一个新字我们就读出这么美丽、清新的画面。(板书:美景)

难怪苏轼曾经这样赞叹王维的诗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师:一切景物的描写都是为了表情达意。在中国的诗歌里,提到某些事物就会引起人们的联想。比如(出示图片)一说到月亮,人们就想到了思乡。一说到红豆就想到相思。而提到了杨柳人们就想到送别。如,柳永在《雨霖铃》中这样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王昌龄在《凉州词》这样描绘: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经》当中又这样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而此时,元二想对王维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而王维也想对元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师:诗中缠绵的雨丝、依依的杨柳就是在诉说着不舍。而这所有的不舍又都融入了他们的酒杯里。(出示后两句一生读)

师:这酒里包含着什么?(离愁别绪读, 担心读,祝福读,不舍读,挂念读)

师:多少不舍、多少祝福、多少牵挂都融入了这一杯又一杯的酒里。(齐读)

师:离别之后,还会有这温馨如家的客舍吗?还会有这青青依偎的杨柳吗?还会有朋友间促膝长谈的志趣投机吗?还会有举杯相碰的纵情豪放吗?

师:诗句中的一个无字便道出了这无尽的悲情啊!(板书:悲情)

师:此地一别,不知何时再见,于是,这朝雨,这清晨,这客舍,这柳色,这景这人,都化作了这样一首诗。(音乐起、生读全诗)

师: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元二启程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王维期待着他们再次的相逢。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在与元二分别的五年后,王维就去世了。这一次的分别竟是永别!(音乐、生背全诗)(课件只有题目)

师:同学们,一个新字我们读出了美景,一个无字道出了这无尽的悲情。这就是反衬的手法。(板书:反衬)

师:用美景和悲情的反衬使送别的情谊更浓了。其实,在古代,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诗人写诗也好,作诗也罢,都习惯遵循一种规律,那就是(师板书:平长仄短)

师:今天的一、二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平声,三、四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

师:在古诗词中,我们用横线表示平声,用竖线表示仄声。读得时候平声字读得长一点,仄声要读得短一点,最末尾的字要读得长一些。

师:和老师一起来试一试,伸出右手。(一句一跟读、自己试一试吧、齐一遍)

师:古诗可以读、可以吟、还可以唱。(师唱)

师: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小声跟唱、大声唱)

三、拓展

1.王维云游四方,朋友遍天下。所以他的写的送别诗不止这一首。(一生读)

《送沈子归江东》

作者: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结合注释读一读

(2)一生读再齐读。

(3)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吗?相同的是?

(4)那么不同之处呢?同样是送别诗,送别的方式一样吗?一首是将这所有的情融入了对,把酒相送,读!而另一首则是将所有的相思托付给江南江北的对,以景相送,读!

2. 亲爱的同学们,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课件单独出最后总的出、生自由读)

在李白的诗中,离别是真挚热诚的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在王昌龄的诗中,离别是凄寒孤寂的: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

在白居易的诗中,离别是一缕淡淡的忧伤: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白居易)

而在李叔同的眼里,送别是------

(音乐响起,演唱随即开始)这样一首首送别诗穿行在历史的风烟中,于是,中华民族便诞生了如此感人的送别文化。

下课!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第二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教学目的

一、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三、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四、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一、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二、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师板书课题。(20 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 元二:王维的好朋友 使:出使 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 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 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 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________。

3.浥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 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生字书写本。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22、四年级语文上颐和园说课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听课稿,分享颐和园听课感受和记录

颐和园说课稿第一篇:

颐和园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隐隐约约、堤岸、雕刻、姿态不一等词语。

2、重点学习昆明湖的片段,初步学习课文写景文章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了解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不同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美句段。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及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不同的表达方法,并学以致用。

2、通过关键字词,联系生活实际,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教学准备】颐和园风光片3分钟;课件;课堂练习纸。

【教学时间】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片子里播放的是哪里的风光吗?板书:颐和园 师:是的,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就是----颐和园;她,闻名世界,享誉中外,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她就是---颐和园。(学生有感情读题,注意颐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人们心目中,颐和园简直就是人间天堂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颐和园,去领略皇家园林的魅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87页,自学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反复读,并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

2、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3、反馈。

(1)认读生字新词。

大殿 长廊 堤岸 雕刻 画舫 横槛 栽满 葱郁 掩映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隐隐约约 姿态不一

(2)交流: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课件:这是一个 的颐和园。)学生选择积累的词汇。

(3)过渡:课文也有两个句子很概括地写了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到句子划下来。

(4)反馈交流。 随生回答出示句子:(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齐读句子。

①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②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5)课文读完了,谁来说说导游带你们游览了哪几处景点呢? (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6)同学们怎么这么快就发现了呢?

A自由读课文第2-5自然段,用 画出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B师:这些句子能否交换位置?为什么?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理清叙述顺序。(板书:按游览的顺序)

(7)用上表示方位的词语,出示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发现了什么?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生总结: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的写法;过渡句的连接。)

三、品读4、5自然段,感受昆明湖的美丽

1、在课文中作者用的笔墨最多,写得最详细的是关于哪一部分的内容呢?直接出示第5自然段,师说:颐和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先来领略昆明湖的美。

2、生自由读课文,思考:看看昆明湖的哪些景物最吸引你。

3、预设:

(1)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有长长的堤岸,有数不清的垂柳,这使你联想到什么诗句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A、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此时,我们就站在昆明湖畔,范读句子,你好象看到什么?

B、是啊,站在湖畔,印入我们眼帘的是满目的葱绿,这是多么美的景色啊,让我们也美美地来读读,齐读。(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

(3)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A、生找到句子,出示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

B、给姿态不一找个近义词。(形态万千、千姿百态、姿态万千等)

C、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张狮子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狮子图片,引导学生朗读)。

D、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也来写一写你想象中的姿态不一的小狮子吧!拿出练习纸,学生动笔写句子反馈。

(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有的 好像 ;有的 ,好像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E、这些栩栩如生、姿态万千的狮子,真是巧夺天功啊,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个句子齐读本句。

4、出示第四自然段:

师:在第4自然段中,也有描写昆明湖的句子,你们发现什么了吗?生找。

(1)出示句子生自由读,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2)你读出了什么?理解滑与划,哪一个更好更合适。

预设学生多种答案。联系生活实际。

(3)指导朗读(个别读,集体读,想象读)。

5、师:同样是写昆明湖,作者为什么不把这段文字放在第5自然段呢?

(一是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一个是站在昆明湖畔看到的,由远到近的顺序)

师小结写法:由此可见,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也各不相同。

四、小结余韵,再赏颐和园。

师:碧水 画舫 游船;绿岛 石桥 狮栏多么美的画卷呀!(配乐朗读昆明湖的片段。)

这节课我们徜徉在昆明湖畔,尽情领略了昆明湖的美,颐和园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游览。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吧!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 长、美

昆明湖 静、绿

万寿山 雄伟壮丽

十七孔桥 桥洞多、石柱多、小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颐和园说课稿第二篇: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的语言;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初步掌握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方法:阅读、直观课件欣赏、想象、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学生课前的预习及查找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题导入。

1、幻灯片出示文中三幅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的景物?

2、揭题:(板书:18颐和园)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

3、导入:颐和园建在哪里?看图画上各画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初读课文,播放课件,感受景物美。

1、生自读课文,思考:颐和园写了哪些景点?你最喜欢哪里,想想理由。

2、(幻灯片出示)认读生字新词,了解大意。重点指导:耸、堤、柱、栽、筑、狮等字的读音,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注意堤不能读成t;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

3、交流自读情况:

①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怎么知道的?首尾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叫什么?(首尾呼应)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

②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明理由。(教师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课件,带领学生去领略美景,并选择一两个自然段读,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③学生欣赏完课件后谈谈感受。(板书:美、大)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路,领悟结构美。

1、自读第25自然段,交流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①请同学们用画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

②讨论交流,指句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学生动手画画旅游示意图,说说为什么这么画。说说教材中三幅图各对应的段落。

3、再读这些过渡句,抓住动词,领悟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四、齐读全文,整体感知,指导分段。

齐读全文,提示学生:文章是按先总后分再总的方法写的,因此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三大段。

五、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并给生字组三个词。

2、熟读课文,查找有关图片感受景物的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回顾全文顺序。

二、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作者来到长廊,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作者又是怎么观察长廊的呢?

(2)长廊有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句子知道?(板书:长、美)

(3)出示图片和句子,体会描写方法。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这句从哪些词看出长廊的长?用上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提问:观看图片说说画上有哪些内容?几千幅画没有哪两面三刀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各不相同。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辉煌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提问:这句写什么?从哪些词看出?(栽满、谢、开看出长廊两旁花木众多、鲜花常开、景色宜人的特点,从侧面看出长廊的美。)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点明了长廊的位置在昆明湖的右边。

(4)有感情地齐读全段,按提示分层。

先写怎样来到长廊,从外部整体介绍长廊的长;从内部介绍长廊的美;讲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第一层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 句。)

(5)总结写法,提出自学要求:我们这段是按先读全段整体感知;再说说景物的特点;结合有关图景和语句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角度观察,并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最后按顺序来分层来学习的。下面我们也按学习这段的方法来自学以下3段的内容。

2、再读课文,思考各景物的特点,说说它们美在哪里,用上了什么描写方法。

3、体验成功,自主学习。

(一)交流学习万寿山部分(第3、4自然段):

(1)说说景物特点,找出最能体现景物美的句子。

万寿山脚下:佛香阁 高 (耸立)

(抬头一看) 雄伟壮丽 (八角宝塔形 三层 闪闪发光)

排云殿 大 、多 (一排排)

金碧辉煌

(向下望)树丛 葱郁

登上万寿山:(正前面) 昆明湖 静、绿 (像像)

(向东远眺)城楼白塔 古老

(2)重点交流: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可出示填空:找出比喻句,这句把昆明湖比作了( ) 和 ( ),写出了昆明湖( ) 和( ) 特点。几乎的意思是 ( ) 。滑字用得( ) ,因为( ) 。这两句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昆明湖的( )。

也可让学生讨论:把滑字换成划字好不好?

(3)利用课件带领大家去欣赏万寿山的美景。

(二)交流学习昆明湖的部分(第5自然段)。

(1)在昆明湖畔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2)作者重点描写了什么景物?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板书:桥洞多 石柱多小狮子多、姿态不一)

(3)想象姿态不一的小狮子会是怎么样的?说明了什么?(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昆明湖上的美景。

(5)课件再次展示昆明湖上的美丽风光。

三、总结全文,学以致用。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记叙的。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为我们再现了三处景点的美丽景色值得我们学习。其实,我们的家乡也有很多的风景名胜,大家也去游一游,用上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上生动的句子写下来。

四、作业:1、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观察一处家乡的景物,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下来。

23、四年级语文上猫说课稿

板书设计:

大猫性格古怪 小猫天真可爱

表达了作者对猫喜爱的思想感情

作业设计: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词。

3、小练笔:描写自己家喜欢的一种动物。

教学反思:

猫是一种常见的动物,可是在老舍笔下却那么可爱,令人喜欢,同学们读过之后爱不释手,既为小猫的淘气感到好笑,又为小猫的天真而迷恋,通过阅读课文,同学们了解了作者描写动物的巧妙方法,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并跃跃欲试,要描写自己身旁的小动物。总之,这是一堂较成功的课。

猫说课稿第二篇:

【教学目标】

一、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猫的性格特点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并体会作者的爱猫之情。

三、练习围绕一个意思,举两三个事例,把一段话写具体。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习老舍先生语言的条理性、准确性、生动性,增强学生的语感。

【教学过程】

一、审课题,揭示学习要点

(一)文中哪里可以看出猫的可爱?

(二)文章是怎样表达爱猫之情的?

(三)学习具体明确的表达方法。

二、理思路,认识结构特点

(一)指名读课文。

(二)根据本文总起分述的特点,给文章分段,画出中心句,写出小标题

三、抓古怪,品大猫之三怪

(一)大猫第一怪

紧扣教材泡泡: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古怪呢,我要好好体会体会。指导学生阅读。

1. 理解古怪。(推测 、存疑,进一步结合课文理解古怪。)

2.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猫的性格的。

(板书:老实、贪玩、尽职)

3. 课文中是用哪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把这三方面的性格特点连接起来的?(可是)

4. 每一方面性格后都用了一个语气词,把它圈出来。

5. 读课文感悟可是吧对表达古怪的作用。

说老实话吧

它很老实

比较

(说它老实吧,可是有时贪玩,说它贪玩吧,可是有时又很尽职。这里两次用可是转折,表现出了猫的性格让人捉摸不透。句末用吧使语气不十分确定,更让人感到猫的性格让人难以捉摸。)

 板书:

可是     可是

老实  贪玩  尽职

吧       吧

6. 通过品味、感悟,悟出古怪在课文中的意思是令人难以捉摸。       

7.分层品味作者遣词造句之妙。

(1)老实:老实的突出表现是什么?(读:说它老实吧无忧无虑。)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听话。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比较

(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到乖不但有听话的意思,而且让人读起来觉得猫像个活泼、机灵的小孩十分可爱,同时也表达了老舍先生的爱猫之情。)

(2)贪玩:贪玩的突出表现是什么?(读: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要不怎么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比较

(任凭写出了猫要玩就尽情尽兴地玩,不管谁,无论谁怎么呼唤都不会回来。)

(3)尽职:怎样描写尽职的?

填空练习:想一想各组成什么词语,再想

一想为什么要填写这些词语?

它屏息凝视( )心

连就是几个钟头( )心

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心

听到老鼠响动

(猫在捉老鼠时尽职的表现是:憋住气,聚精会神是专心;一连表示有耐心;非不可表示有决心。)

8.感悟古怪的猫最可爱。

如果只允许你从猫的老实贪玩尽职这三种性格中,选独有一种性格的猫养,你选哪种?(成天睡大觉的猫是懒猫;整天不回家的猫是野猫;整日逼老鼠,纹丝不动的猫是呆猫。只有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性格古怪的猫最可爱。)

(二)大猫第二怪

1. 从猫的情绪上看,写了两个方面,找出词语概括。(高兴:温柔可亲;不高兴:一声不出。)

(板书: 温柔可亲 一声不出)

2. 用了几个细节把温柔可亲写具体

的?(用身子蹭你的腿;伸脖子让你抓痒;在稿纸上踩印小梅花;丰富多腔地叫唤。)

(1)老舍先生家的猫独有的温柔可亲的表现是哪个细节?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2)听着猫的丰富多腔的叫声,老舍先生仿佛在欣赏什么?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

(3)发现下面加点的词语,用 词之 妙了吗?(不同各异多端都是不一样的意思,可想象猫的叫声丰富多腔,可见作者词汇之丰富。)

(三)大猫第三怪

1. 学习第三自然段从猫的胆量上看,又写了两个方面,用短语概括出来。(板书:什么都怕那么勇猛)

2. 依板书,小结大猫三怪

大猫古怪

可是    可是

老实  贪玩  尽职

吧     吧

温柔可亲 一声不出

什么都怕 那么勇猛

引导学生小结:紧紧围绕大猫古怪写了三怪让我们觉得古怪的猫,实在是可爱。

四、抓可爱,品小猫三淘气

(一)齐读中心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

(二)分清层次: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小猫可爱、淘气?(概括小标题)

(1)耍个没完没了。

(2)撞疼了也不哭。

(3)抱花枝打秋千。

分述

(三)你发现耍撞抱三字之妙吗?(都是动词,都写淘气,都当孩子来写。)

五、回全篇,总结全文特色

(一)你发现老舍先生仅用哪一字就把大猫古怪与小猫可爱淘气衔接起来了吗?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用更衔接起来的)为什么不用很呢?(更不但写出小猫十分可爱,而且写出小猫比大猫更可爱,并且将前面写大猫古怪与后面写小猫淘气可爱的内容连成了一体。这些都是很不能代替的。)

(二)老舍先生写的猫非常可爱,他是怎样表达爱猫之情的?

1. 把猫人格化。2. 抓住了猫的性格特点写。

3. 结构上。大猫三怪与小猫的三淘用更连成一体;不但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使我们看到了猫的多方面的性格,更觉得猫可爱。

六、小练笔,动笔写小动

围绕一个特点,举两三个事例,写一个小动物。

24、四年级语文上白公鹅说课稿

白鹅 白公鹅

白鹅 白公鹅

姿态

叫声

步态

吃相

玩相

1、抓片段,进行对比阅读:    

 同样是写步态,两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⑴ 自由读文:感受白公鹅的派头。   

 ⑵ 作者怎样写白公鹅的走路:    

 ① 每一步动作。能把我们的手当作它的脚掌演示一下吗?(随机理解慢条斯理不慌不忙)    

 ② 过路的结果。     

③ 被狗追赶时的缓慢行走。     

  (同:傲慢、派头;同样写步态,但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异:一个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另一个慢条斯理,仔细掂量。一个通过对比,一个具体写如何落步 、过泥泞路、狗在身后追赶的步态。 )

 ⑶ 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

 2、抓重点段,进行对比阅读:  

玩相和吃相。

玩相与吃相比较: 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文章,但我们读起来却同样生动有趣。

(1)这两部分都是详写:丰子恺怎样写鹅的吃相?(食料简单、吃法有板有眼,需要伺候)叶诺索夫怎样写鹅的玩相?(戏水、抢占地盘、主宰一切)

(2)都注意用拟人的手法来写:重点品读抢占地盘这一段。

①有时有时要不

②看插图: 此刻,作者正在钓鱼,白公鹅在干什么呢?你学着用作者的口吻把画面说一说。

③指名朗读,齐读: 读出白公鹅的耀武扬威。

(3)都善于用反语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学生自由找,读一读,教师点拨。

交流,如: 干这种勾当它从不偷偷摸摸,总是从从容容、不紧不慢的,因为它自认为是这条河的主宰。 白公鹅干什么勾当?这本是一个贬义词,为什么我们却觉得这勾当很有趣?看来作者明着是写白公鹅的缺点,实际上是对这只有着傲气和傲骨的鹅充满了喜爱。

四、领悟方法

1、学到这里,同学们讨论一下:同是白鹅,两位作家的写法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四人小组讨论。    

 相同点:

①行文结构上,都是先介绍鹅的特点,再具体描写。

②在描写方法上,两篇课文都非常注意拟人手法的运用。更多地赋予了它们人的情感,鹅的形象变得可亲了,鲜活了,使人读起来感到非常亲切。

③都善于用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

④语言都风趣幽默,用词也有许多相同之处

不同点:

①语言风格不同。

②叙述的语气不同。丰子恺更多的是善意的挪揄;叶诺索夫更多的是欣赏,并且语调轻松,颇有调侃的味道。

③叶诺索夫在行文中恰当地使用了破折号。破折号的三种作用:一是表示解释说明;二是表示声音延长;三是表示话题转移。本文的第6自然段末尾连续出现的两个破折号,都有突然转移话题的作用。

五、链接《语文主题学习》2第108页《松鼠》

六、作业超市  

 1、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2、阅读《白公鹅》原文。   

3、模仿《白公鹅》的方法写一种小动物。 

25、四年级语文上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稿

深入文本,理解内容

展开想象,各个语文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讨论。

寄托人类梦想的美好愿望

一百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1、在短短一世纪中,我们的生活因为科学技术的利用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读课文第3自然段,找找哪一句话可以形容这一切。

2、朗读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体会诗句原来的意思。联系课文理解后填空。

春风指的是(科学技术)梨花指的是(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许多奇迹般的发现和发明。如电视)在课外搜集资料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说出更好的新方面和新发现。

3、朗读句子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体会发现和发明的意思,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性。(教师随即出示20世纪的发现与发明的事例,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对20世纪的成就有更深的了解。)

X射线:1901年由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和物质结构的研究。

维生素:1912年,英国化学家霍普金斯在使用人工合成饲料喂养动物的过程中发现了维生素。

青霉素: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从霉菌的原液里发现青霉素,它至今仍是人类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好的抗菌素。

激光:1958年,美国人肖洛和汤斯发现激光。

  洗衣机:1906年,美国人费歇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洗衣机。

  磁悬浮列车:1911年由俄国一位教授最早做出磁悬浮列车的模型。

  霓虹:1912年由法国化学家克劳德发明。

  彩色胶片:1923年,戈德斯基和曼内斯制成世界上第一张彩色胶片。

  冰箱:1923年,瑞典两个工程师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冰箱。

  电视:1925年,苏格兰发明家贝尔德首次推出电视系统。

  圆珠笔:由匈牙利人比罗兄弟1938年独立设计发明。

  因特网:1969年,美国五角大楼首创因特网。

  移动电话: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步话机是移动电话的雏形。20世纪70年代,民用的对讲式移动通信业务开始普及。现在,移动通信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4、体会百万年一成不变的生活和一百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写的用意。先让学生和相互之间讨论,然后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教师补充说明,从而明白科学技术使一世纪的改变超过了人类上百万年的总和。

再次补充一份关于20世纪其他发明和21世纪初的新发明或新发现的材料,学生阅读、体悟,然后说说读后感受。

A、农业、畜牧业:培育出籼米杂交水稻,总产量居世界第一。培育出117个畜禽优良品种与品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蛋、水产品生产国。农产品量快速增长,营养水平改善,人均寿命比世界平均水平多5岁。

B、交通方面:火车的提速,高速公路总里程达2万千米,居世界第二位。民用机场1百多个,航线总线1165条,运输总量居世界第9位。

C、把煤、水、核燃料等能源转化为电能,发电量居世界第2位。

D、医疗保健:脊髓灰质炎、麻疹、白喉、百日咳、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肝炎等得到有效防治,减少发病约3亿人次,减少死亡400万人。

E、信息技术:紧跟新技术的潮流,报刊、书报采用激光照排系统,平均3点3个人中就有一部电话,每天上网超过1小时的网民达4331万户,居世界第三位。

F、21世纪我国实现飞天梦,中国宇宙飞船重演嫦娥奔月的惊人壮举。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11月5日,顺利进入环月轨道,成为我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11月7日,进入工作轨道。

我们利用科学技术实现了祖先那么多幻想,实在太令人骄傲了,文中有一句诗对此进行了称颂,你知道吗?(再次有感情地诵读诗句)

(四)有效练习,扩展文本

1、畅想未来科技。

2、在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时候,是不是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隐患呢?请学生讨论,做简要交流。

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组成员共同合作,查找资料,然后选择题目,完成一篇科学小论文。选择题目如下,也可以自拟。

《新世纪,怎样使科学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人类能完全改变自然吗?》

《科学应该使生活更加美好》

《我对核技术的看法》

《我心目中的未来地球》

九、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科学技术

千里眼 视频

顺风耳 人 手机

腾云驾雾 飞机

幻想 现实

十、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本第1、2、3题。

第二课时:作业本第4、5题;课后完成一篇科学小论文。

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稿第二篇:

〔设计理念〕

  一、整合资源优势。联系以前所学过的此类科技说明性课文,并且把口语交际、习作、宽带网有机整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上作统筹安排。突破时空限制,打通学科界限,加强学科整合意识,密切与科学课教师的联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二、扎根语文课堂。科技说明文没有引人的情节,感人的场面,但是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在课堂上,对这些科学知识不要做过深的探究和拓展,依据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进行语言方面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避免上成自然常识课。

  三、引导自主学习。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通过自主阅读、质疑问难、帮助释疑、大胆想象、辩论交流等形式,使学生自主体会,咀嚼文本精华,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情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走向知识、语言、精神的同构共生。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和威力,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兴趣,能联系生活畅谈自己读书的感受和设想的未来。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和科学老师联系,了解科学课上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收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资料、主题网站,可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查阅有关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和发现的图片文字资料;调查访谈今天人们的愿望和梦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目标前置,激发学课文之趣。

   1、教师板书课题。

   2、师:课前,我请科学老师阅读了《呼风唤雨的世纪》,他读完就向我们下挑战书:等我们学完这篇文章,和我们PK一下,内容就为20世纪的科技信息,以及造福人类的事实。老师不仅替你们应战了,还反将他一军,到时还要比一比谁的语言表述得当、清楚。你们有信心吗?要想取得胜利,我们首先要读通课文,读懂课文。

  〔设计意图〕

   一个小小比赛的预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阅读的兴趣,就有了良好阅读的开始。从比赛要求中,学生既明确了学习本文的要求:从课文中获取大量科技信息,学习本文的表述方法,也为本节课后的作业查阅资料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字词训练,落实语文之基础。

   1、出示12个生字,让学生从文中画出呼风唤雨、改观、程度、程控电话、依赖、寄托、原子核、因特网、腾云驾雾、哲学家、农耕社会等词语。

   2、你觉得哪些词语你掌握得比较好,向大家介绍介绍经验,或者给大家提个醒。

   3、你觉得哪些词语你还没有掌握,读一读,写一写,根据课文或查查字典想一想它的意思。适时点击课件,出示图片,补充解释部分词语的意思。

   4、四人小组认读生字,并给生字扩词。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

   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训练,这是小学语文的专务。我们不能为了追求课堂的豪华而放弃基本的语言学习,不能为了强调综合学习而让语文课堂成了大杂烩。

  三、读好课文,整体把握语文之本。

   1、通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采用大声读、速读、同桌轮读等方式,将课文至少读三遍。做到琅琅上口,通顺流利。

   2、集中练读,感觉哪里难就重点突击。

   3、展示读书。学生相互评价,纠正断句、字音,必要时,教师带着读,引导学生读正确流利。

   4、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范读、速读、齐读、纠正读,让每一个学生透透彻彻的把课文读熟,这样对课文的理解才会深入,对文本的把握才能准确到位,并且让学生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除了把每一部分的内容连起来以外,还可以找文中的重点句子,根据文意进行补充,或者运用句子直接概括。

  四、自读感悟,培养探究之意。

   1、自读自悟。不动笔墨不读书,从科学的角度看,动笔的过程使我们记忆更加清楚。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在自己特别有感受的地方画一画,写一写,在不理解的词句旁边做上标记。

   2、全班交流。感情朗读有感受的内容,并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3、鼓励质疑。针对词句,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能解决的当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引导学生共同做好标记。

  预设⑴:第二小节中的设问句,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感悟其作用。

    ⑵结合查字典、造句和选词填空,在语境中理解发现与发明改观与改变的异同。

  〔设计意图〕

   重视自读自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质疑的意识和习惯。这一环节,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同时组织检查交流,互相帮助,指导集体反馈,探究稍有难度的问题。从而人人参与,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指导写字,提升作业之质。

   1、学生提出生字书写的注意点,教师重点指导赖、耕、幻的字形。

   2、学生练习写字,自己决定写几遍。

   3、展示评价。

   4、布置作业:

    ⑴查阅资料,尽可能多的收集20世纪的发明与发现,并与家人、老师或者同学探讨他们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观。可以自由组合,并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制作成资料册。

    ⑵尽可能访谈调查更多人,了解今天生活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人们还有哪些愿望和梦想。同时也为和科学老师PK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

   课堂作业真正做到课堂内完成,这是给学生减负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并且课内作业,高效高质,当堂的评价能激励学生更好的完成作业。课外作业布置,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等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又为第二课时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巩固字词。

   1、听写部分词语。

   2、同学之间相互批改订正。

   3、我们刚刚送走的20世纪是个科技发达、呼风唤雨、神通广大的世纪,请带着你的理解将课题再读一读。

  二、品析词句,感悟科技之奇。

   1、回顾上节课学生疑问,指导解决。教师抛出自己疑问:为什么20世纪的成就,文中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2、学生小组讨论,说明理由。

   3、学生给老师释疑:⑴诗句的本意。⑵用短暂的一夜形容一个世纪的原因。⑶你能对这一夜的黑暗,结合课文,发挥想象,做出具体描述吗?⑷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文中指什么?⑸结合你查找的资料,你认为还有哪些梨花也竞相开放了?你能模仿课文中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这样的形式,说得更好一些吗?⑹你能用朗读表现出你的感受,让老师有所感悟吗?

   4、适时完成板书:20世界呼风唤雨实现愿望

  〔设计意图〕

   给教师释疑,孩子们必定兴趣盎然。在老师步步紧逼地疑问中,学生争锋相对地进行辨析。学生的思维火花被激活,他们主动带着问题阅读文本,与文本直接对话,不仅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很自然地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

  三、畅想未来,激起爱科学之愿

   1、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怎么谈科学?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用一句话来表述。

   2、课前的访谈调查肯定给你很多启示,那么如果你是未来的设计师,请尽情你能描绘21世纪的蓝图。

   3、根据你们的描绘,和着老师的板书,你能对出一个有关21世纪的下联吗?

  四、充分准备,应对科学老师挑战。

   1、如科学老师到阵,则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提示可以引经据典,举例子作对比,甚至运用设问句等方法,结合所查资料,推选代表和科学老师PK。

   2、如果科学老师未到阵,则将小组代表们的发言用录音机录下,课后和科学老师交锋。

  〔设计意图〕

   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邀请不同学科的老师一同上课、讨论,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能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取大量信息,储备越多,学生的积极性越浓,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感受就越多,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也就越丰富,课堂发言时学生的语言才会更真切更鲜活。

  板书:科技万象

              20世纪 呼风唤雨 实现愿望

              21世纪 改天换地 再创奇迹

26、四年级语文上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说课稿

写一封互相沟通、消除误会或倾诉烦恼的信吧。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说课稿第二篇: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并学习书信的格式、写法,又因为这篇课文对学生思考自己的成长问题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所以本课教学应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主要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中悟出些什么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重点

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教学准备

1.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

2.了解柯岩其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设计意图:扫清阅读障碍,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

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书信的格式,理解课文内容及说明的道理。)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拓展)

五、课堂检测题

1. 给生字注音:

( ) ( ) ( ) ( ) ( ) ( ) ( )

冒 昧 寂 寞 和 睦 分 析 患 者 受益匪浅 年逾古稀

2.填空完整并理解:

1.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明白了( )的道理。

2.书信的格式包括( )、( )、( )、( ).( )五部分。

附:

一、课件

二、相关链接、资料平台

书信的格式

(1) 称呼。把对收信人的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后面加上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怎样称呼,要根据写信人和收信人的关系而定,一般说,当面怎样称呼,信上就怎样称呼。有时可以在称呼前面加敬爱的亲爱的这样的词语。

(2) 正文。这是信的主要部分。写信人要说的话,都写在这部分。正文的开头空两格,通常是先写问候的话,如,您好!你身体好吗?如果写的是回信,可以写月日的来信已收到等内容。如果来信中提出一些问题或要求代办的事,可以先把问题回答清楚,或者把代办事情的结果告诉对方,然后再写自己想说的话。如果说的事情多,就应该分段写,写完一件,再写一件。每段起行空两格,转行顶格。

(3) 结尾。正文完了,结尾应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如,此致敬礼祝你健康。结尾的写法,根据对象而定。如果给长辈写信,可以写敬祝近安敬祝健康;如果给平辈写信,可以写祝你健康祝你工作顺利;如果给晚辈写信,可以写祝你进步望你努力学习。其中,此致祝你等字眼,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单独占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工作顺利等字眼,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4) 署名。结尾写完后,在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可以带姓,也可以不带姓(熟悉的人可以不写姓)。有时可以在名字前面加上称谓,如弟、儿、侄、妹。如果加称谓,一般不带姓。如果是给单位或组织写信,姓名要写齐全。

(5) 日期。日期可以写在署名的后面,也可以另起一行写。

如果在信里问候别人,一般在署名和日期之后,另起一行,写上请代向问好!并此问好!

如果信已经写好,但是还有一些话没有说完,可以写在信的后面。先写一个附字,后面加上冒号,写完补充的话以后,再加上又及二字,又及后面加句号。

信封的格式

(1)在信封的第一行写收信人的地址。字迹要工整,地名要详细。写地名要由省、市、县,一直写到区、街和门牌号码。如果是给农村写信,还要写上乡名和村名。信封的左上角画着六个方格,应在里面填上收信人的邮政编码。

(2)在信封的第二行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可以根据收信人的身份,在名字后面写同志收或先生(女士)收等,此处应避免写称谓,如,不宜写爷爷收。

(3)在信封的第三行写上寄信人的地址和姓名,在信封的右下角写上寄信人的邮政编码。信件万一出现投递困难的情况,邮局可以凭借这些信息,迅速地把信退还给寄信人。

(4)信封正面距右边55毫米至160毫米、距底边20毫米以下的区域是条码打印区,不要在这个区域里写字或署名,以免影响投递。

(5)信封上的字不能用铅笔写,以防模糊不清;更不能用红笔写,因为这是不礼貌的行为。

(6)托人转交的信,在信封上要写面交烦交等字样,在信封第三行的后半行上,写托或拜托就可以了。

27、五年级语文上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听课稿,分享圆明园的毁灭听课感受和记录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第一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

  2.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体会作者构思的匠心独运。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1.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3)激发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4)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2.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3.教学难点

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4.教学用具

多媒体

5.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师:昨天让大家预习了这篇课文,先来看看同学们预习得怎么样?

(一)回想昨天读书的情景,你读这篇课文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预设]很生气,很愤怒。

(二)检查字词,理解词语。

举世闻名 众星拱月 宏伟 灰烬 侵入 瑰宝 殿堂

亭台楼阁 玲珑剔透 诗情画意 奇珍异宝

师:同学们,这些词语都认识吗?哪一位同学来试试?(抽读)

师:昨天也让大家提前查查文中的词语,现在我要考一考,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分别是什么意思?谁记得最准,来说一说。

[预设]

①学生知道,先找学生说,再点拨方法

(三)抽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看来课前大家预习得非常认真,全篇又读得如何呢?哪些同学愿意给大家示范一下?同时,其他同学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课件出示)

1.注意倾听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在相应位置做上标记。

2.在听的过程中,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3.这篇课文都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生读,正音。画句子中的词语。小组交流这篇课文都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师:交流结束。这篇课文都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预设]第一自然段:概括圆明园的毁灭师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很大。(板书)

第二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的规模/布局。(板书)

第三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的建筑。

第四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的珍贵文物。

第五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的毁灭经过。(板书)

师:同学们,其实我们在概括段落大意的时候有一些妙招。比如说,一般每一段的哪一句话比较重要?

[预设]开头一句和末尾一句。

师:对,请同学们快速默读3、4自然段,有一句话就概括了这两段的内容。你找出来了吗?

[预设]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师:很好。那这一句是什么句?在结构上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预设]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那承上的是哪一段呢?启下的又是哪一段?

[预设]承上的:3段。启下的:第4段。

师:所以第3、4自然段分别写出了圆明园的什么?

[预设]建筑宏伟、收藏着珍贵的历史文物。(板书:圆明园建筑宏伟 圆明园收藏的珍贵历史文物。)

师:所以,同学们在概括段落大意是一定要注意过渡句。

师:同学们,圆明园现在还存在吗?

[预设]不存在。

师:那看着板书的布局,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二至四自然段都是属于一部分。/写的是圆明园的过去。/圆明园以前的样子,并且很美的样子。/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师:那谁来概括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更简洁的语言。

[预设]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

师:非常好,语言简洁,表达得清楚。看来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已有了初步的了解。

(四)交流资料

师:昨天让大家搜集了清政府软弱的一些资料,大家都搜集了哪些呢?都来分享一下。

学生交流资料。

师:那么圆明园毁灭造成的损失究竟有多大呢?作者又是怎么在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又怎样在评价圆明园的毁灭?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又该怎样看待这一历史事件?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在下节课的学习中找到答案

三、回顾质疑

师: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一上课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看看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没有。为什么要拍卖兽首?/为什么会出现在法国?

[预设]兽首是圆明园的珍贵历史文物,是被英法联军抢走的。

四、作业

熟读课文,并预习课后练习。

五、板书

第二课时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应段落。

  (2)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体会作者构思的匠心独运。

  2.教学重点

  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历史,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3.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昔日圆明园的辉煌。

(2)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体会作者构思的匠心独运。

4.教学用具

多媒体

  5.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这节课将继续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板书课题)

二、回顾感知

师: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 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

三、细读课文,深入领悟

师:好,现在我们看着白板:(课件出示维克多雨果写的一封信: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师:这是圆明园毁灭之后,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发出的正义的声音。为什么大作家雨果对圆明园的毁灭如此痛心、如此愤怒呢?

[预设]因为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极大。/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课件出示)

生读。

师:这损失究竟有多大呢?作者用了两个什么词来形容?

[预设] 不可估量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不可估量什么意思?

[预设]不可以计算,无法估计。

师:是啊,作者在开篇短短的一句话中,就用了两个(不可估量),足见其损失之大。(板书: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那么这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园林让作者这么说呢?接下来,我们就走进昔日的圆明园,去追忆它的辉煌。(板书:昔日的辉煌)

1.圆明园的布局

师:圆明园在布局上有什么特点呢?(板书:布局)我找一位同学来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看着白板,看看能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图将圆明园的总体布局画出来。(课件出示:请你为老师展示众星拱月的布局。)

生读。

师:其它的小园应该怎么画呢?哪位同学愿意在黑板上展示一下?

找学生画图。

[预设]方位不准,不能体现出众星拱月的特点。

师:出示课件,展示圆明园布局。圆明园除了三个大园,周围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的( )( )( )三面,这就叫众星拱月。(板书:众星拱月)

师:谁是星?谁是月?

[预设]周围的小园是星,圆明园是月。

师:所以,众星拱月的意思就是比喻许多事物围绕着一个中心。

2.宏伟的建筑

师:那我们又来看看圆明园内有些什么样的景观呢?出示阅读提示:

默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这些句子中一共用了几个有?(老师提醒:找到一个圈一个,不要漏下一个啊,漏下一个就是漏掉了一处著名的景点,漏掉了一个著名的园林啊!)

学生读课文。

师:课文里一共有几个有?

[预设]7个。

师:指名逐一读出7个有。第一个,圆明园里有(),

师:跟着我好好地把这7个有读一读。我读有,同学们读景观,准备好了吗?

圆明园中,有( ),也有( );有( ),也有( )。圆明园中还有( ),园中不仅有( ),还有( )。

师:配合得非常好。同学们,从这7个有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圆明园里的景观有很多。

师:那我们再一起来欣赏这几幅图片。(课件出示安澜园、狮子林、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图片)这些图片,圆明园里有没有呢?

[预设]有。

师:你从哪儿判断的,谁能说一说?

生读。

师:那现在一共有8个有,让我们带着骄傲的感情齐读这8个有。(课件出示句子)同时思考:这8个有是不是写尽了了圆明园的所有景观呢?

[预设]不是

师:那得用多少个有才能写尽呢?

[预设]很多/数不清/无数个

师:对,请从第三段找出依据。

[预设]如字的部分,只是举例。/还有很多景观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里的很多。

师:那同学们来看看这几句。(课件出示: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西洋景观在课文中举例了吗?

[预设]没有。

师:没举例但是我们却可以感受到圆明园景观的不同风格,我们可以看出圆明园中的景观实在是(太多了。)

师:据说园中大大小小的建筑有100多处,而且一步一景,景景迷人,同学们,想看看这些美景吗?

[预设]想。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昔日的圆明园,一起去目睹圆明园的辉煌。(课件出示,配乐。边配乐边解说。)此刻,你漫步园内,置身其中,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很多人热闹非凡的景象。/各种各样的建筑,很宏伟。/听到了流水的潺潺声,泉水四溅的声音。

师:那你又有着什么别样的感受呢?(接着配乐)

[预设]我感觉是一种享受。/犹如人间仙境。/像梦幻一般。

师:是啊,漫步园内,起!(课件出示:漫步园内幻想的境界里。)

生齐读。

师:让我们再次齐读这几句话,读出对圆明园的惊叹与享受。

生齐读。

师:这就是我们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这就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圆明园,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板书)。

3.珍贵的历史文物

师: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什么?

[预设]: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师:我们一起把这段话读一读,在读的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个自然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生齐读。

师:这个自然段是根据什么结构来写的?谁看出来了举手告诉我。

[预设]:总分结构/总分总结构。

师:在这个自然段中,一共有三句话,我们来看最后一句:所以,它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是不是一个总结句呢?

[预设]是。

师:所以它是(总分总)结构。

师:第一句话,它除了是总起句,在上节课我们还说了它是一个什么句子?

[预设]过渡句。

师:那具体有哪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呢?齐读第二句话。(课件出示1)

师:我们可不可以将第二句话变成这样的呢?(课件出示2:有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有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预设]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呢?有无上自、下至有什么区别?我们先来看一些奇珍异宝。(引导:先出示先秦时代和唐宋元明清的一些图片。仅仅是这些吗?再配以别的朝代的图片,这些也是圆明园中的宝贝,但是作者并没有在文中直接表达出来,而是用了上自、下至加以概括。这说明)

[预设]学生反映不出来,则配以别的朝代的图片加以提示;学生反映得出来,则直接呈现别的朝代的图片,作补充说明。

师:这说明上自、下至的意思是(从上到下),圆明园收藏的珍贵历史文物是从先秦时代,到清代,从未间断。那说明圆明园收藏的文物?

[预设]多/全面/数不( ),应有( )

师:难怪,在这一段的末尾说,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 )、( )。

[预设]博物馆、艺术馆。(板书:博物馆、艺术馆)

师:这么美、这么大,又有这么多奇珍异宝的园林,面对这一人间奇迹,你的心里一定会升腾起一种情感,那就是:无比的(骄傲、自豪。)所以,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板书:瑰宝精华)

师:但是这些数不清的奇珍异宝最后却都被陈列在欧洲各国的博物馆里。为什么?

[预设]被烧了/被抢了/被英法联军抢了/被毁灭了。(板书:被毁灭)

【设计意图】:巩固总分总的写作结构,运用图片形式加强学生的民族文化熏陶,同时体会语言的概括力与准确性。

4.感受圆明园的毁灭经过

师: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去看看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先齐读:

(生读)

师: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恨/很愤怒、很伤心、很难过

师:你觉得恨,是因为?请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预设]它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统统掠走/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还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课件出示)

师:刚才同学们读的这些句子,老师想把它改一改,你们看改成这样可以吗?(课件出示: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进入圆明园。他们把园内能拿走的东西,就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破坏。)

[预设]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预设]通过分析闯进掠毁这些词让学生体会到侵略者的强盗行径。通过分析凡是统统任意这些词让学生体会侵略者的野蛮、残暴、贪婪、为所欲为。

师:侵略者的这种行为你觉得是什么样的行为?他们就是一群:

[预设]土匪、盗贼、混蛋、强盗

师:对,强盗。这些都是强盗的所作所为啊。夺人之美为己有也就罢了,最可恨的是,他们还怎么样?

[预设]火烧圆明园。

师:是啊,他们还放火烧毁圆明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惨不忍睹的场景。(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激发情感。)

师:看了这段视频,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将你的感受融入到这段文字的朗读中。(课件出示:1860年)

[预设]声音特别大的读。

老师适当作朗读指导。

师:什么都没有了,(擦掉板书,让园景图片消失,出示废墟图片。)曾经让人美得心醉的圆明园,在一场掠夺和大火之后,毁得让人心碎。那么你们认为是谁造成了如此的惨况呢?

[预设] 英法联军、清政府

师:同学们,如果你现在就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面对着这断壁残垣,满目疮痍,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课件出示,配乐)

生自由发言。

师: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国弱则被欺负,落后就要挨打。为了让圆明园的毁灭这段屈辱的历史不再重演,我们要记住:(课件展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并板书)

5.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师:学到这里,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圆明园的?(辉煌),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预设]突出了圆明园的毁灭损失之大/衬托手法

师:通过写圆明园的辉煌来衬托出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以前有,现在没有了,所以你的感受会更加的?(强烈),对这些侵略者也会更加的?(仇恨、痛恨)

师:同学们,只有有,才能体会没有的痛苦,而最美好的事物被毁灭是最令人愤慨的。所以,作者在安排材料的时候,匠心独运,用大量的篇幅去描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才更能激发起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决心。

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让我们时刻铭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四、积累语言,迁移运用

见第三环节末尾。

五、作业

同学们,圆明园已经毁灭,如果你现在就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面对着这断壁残垣,满目疮痍,你有什么想说的,想做的吗?将你想说的,想做的写下来,写成200字的短文。

六、板书

圆明园的毁灭

毁灭:闯进、掠、毁、

凡是、统统、任意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第二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销毁、众星拱月、玲珑剔透、诗情画意、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产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产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搜集与圆明园有关的图片、文字、录像等资料。(2)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完成预学案。(2)了解与圆明园有关的图片、文字以及与清朝末年相关的历史资料。(3)读文后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题目,激趣导入。

1、教师板书课文题目,学生书写课文题目。

(激情叙述: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万园之园的园。一座圆满无缺的光明普照的万园之园,被两个强盗给毁灭了。)

2、教师引问:看到这三个字,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

预设:想起了火烧圆明园的故事;看到了金碧辉煌的宫殿;看到了圆明园的各处名胜古迹。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学生自由通读全文。提示:遇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要多读几遍,把每一个句子都读通、读顺。

2、检查学习情况。

(1)出示词语(指导损、瑰、侵、剔的读音):

损失 皇家 杭州 蓬莱 瑶台 宏伟

统治 销毁 瑰宝 灰烬 侵略 宋朝

举世闻名 众星拱月 玲珑剔透

(2)区别形近字:蓬逢 瑶摇 统流 销消 瑰槐 侵浸 剔踢

(3)记清字形。如:统的右边与流的右边区别开,不要多一竖。

(4)理解词语。如玲珑剔透、众星拱月、金碧辉煌三个词可出示图片进行理解。以李白的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加深对蓬莱、瑶台这些仙境的理解。

3、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提出要求,同桌交流。

(1)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有哪些内容不懂。

(3)试着梳理课文结构。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读书情况。(教师可做恰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汇报读书情况。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分别请五名同学读课文。

(随机点拨,第1自然段,提示句中的不同词祖国与世界,要重读。注意量的读音,读linɡ。第3自然段,结尾一句有意境,找学生再读一遍。第5自然段,试问为什么放火烧呢?感受销毁罪证一词的意义。)

2、梳理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两方面:①圆明园以前的辉煌景观;②圆明园的毁灭。)

(1)写圆明园毁灭的部分。(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2)找出过渡句。(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通过过渡句,让学生明白描写圆明园辉煌的部分是第2、3、4自然段。)

3、学生朗读印象深刻的课文内容,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自然段。思考:读了课文后,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四、总结内容,布置作业。

1、学生谈多次读文的收获,并试着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

2、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今日祖国的强大。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学,初识圆明园。

1、播放视频: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烈火焚烧建筑倾倒的声音和场景)。

就是这样一座人类历史上很大很美的花园,一座拥有无数奇珍异宝的园林建筑,却在连烧三天三夜的大火中毁灭了。看着这熊熊燃烧的烈火,你体会到了什么?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呢?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将其梳理成本课的两大主要学习问题(出示):

(1)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2)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2、与生谈话:读了文章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预设:①我觉得圆明园是我国的名胜古迹,它被烧掉了,很可惜。②我想用一个词来表达,那就是悲痛欲绝

3.过渡:同学们通过阅读有了自己的感受,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说明同学们学会了读书。同学们阅读本文时要透过恨、惋惜等感受进行深入的思考。这可能是我们读书、学习语文的最重要的目的。如果我们学会思考,我们就会把情感沉淀在心中,把情感变成一种最理性的姿态。

二、初读课文,走近圆明园。

1、学习第1自然段。

(1)齐读第1自然段,提出重点词。板书:不可估量。

(2)出示废墟图片,感受圆明园大的特点。

①介绍圆明园占地面积约为350公顷,估算相当于多少个教室那么大。

②再读第1自然段,把刚才看完图片的感受和估算的感受带到课文里。

(3)句式转换练习。

①教师导学:这一自然段用是也是把两个意思连起来了。既然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必然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请同学们挑战自己,也用这个句式,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②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齐读)

过渡: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多好啊!既然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们必须先要走进去,看看它的过去究竟如何辉煌。

2、了解圆明园辉煌的历史。

(1)自由朗读课文第2~4自然段,运用读书符号记录读书收获。小组合作学习: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园林?结合课文具体谈谈。

(2)学生汇报。结合文中对圆明园的价值高度概括的三句话:①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②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③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板书:布局独特 建筑宏伟 珍贵文物)

过渡:这座园林建筑为何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里面到底有什么呢?我们来细读课文,走进圆明园。

三、研读课文,走进圆明园。

(一)走进这座博物馆、艺术馆。

1、指名朗读第3、4自然段。引问:圆明园里有什么?

(1)同桌交流、汇报:买卖街、山乡村野、亭台楼阁(教师板书,最后写不下才用代替)

(2)导学:看来圆明园里的景观可真多呀,想看一处吗?比如刚才同学们说到的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算下来,近三千年啊!如果一年里有一样奇珍异宝,那就得有近三千件,何况哪能一年就一件呢!所以,圆明园里的奇珍异宝,用个成语来形容应该是(①数不胜数②应有尽有③琳琅满目④美不胜收)

(3)出示十二属相中的三张奇珍异宝图和几幅名人字画。(师生共同欣赏、感慨:不愧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2、有感情地朗读第3、4自然段。

(1)导读:圆明园怎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呢?你要通过读来表现出来。可以选择一句,也可以选择一段。

(2)学生纷纷朗读,教师相机点拨:读出自豪之情,读得底气十足。

(3)教师引读:圆明园中,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

3、再读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这一次让我们扬起头,读出赞美的感觉。

(二)走进这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1、展示买卖街山乡村野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蓬莱瑶台。

(1)指导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景观并加以想象,具体描述出来。

(2)请你用一个字来形容圆明园的建筑妙!用朗读体现。

2、自由读第2自然段,学生根据理解画出圆明园的布局。

(1)演示圆明园的俯瞰图,理解众星拱月。

(2)引读:如此独具匠心的建筑,称得上一个奇字。我们共同诵读。

3、圆明园内的美景是数不尽,道不完的。法国大作家雨果是这样形容的: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课文中哪句话也是这么形容的?(出示: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1)假如你漫步园中,看到眼前的美景,你想发出什么样的感慨?(学生慨叹: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圆明园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呀!通过学习,我们对圆明园有了这样的感受。

顺势导学:这瑰宝和精华是谁创造的?(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圆明园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结晶、智慧、劳动、汗水,更是一个奇迹!然而它如今已变为废墟了,让我们走进毁灭的圆明园。

(三)走进毁灭的圆明园。

1、带着感受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

2、理解第5自然段。

阅读要求:

(1)浏览第5自然段,思考:圆明园是怎样被侵略者毁灭的?在书上画出相关词语,从这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做简单批注。

(2)同桌对比朗读,把闯进换成进入,把凡是、统统、实在、任意等词语删去,通过朗读、比较、讨论,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3)用不但而且甚至的句式来说说强盗毁灭圆明园的经过。

3、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1)学生自由选择阅读要求中的一方面来汇报交流。

(2)举例子理解重点词语。

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统统掠走,到底是怎么掠走?举例子说一说。

②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是怎么破坏、毁掉?(想象画面,运用动词,如:踢、摔、砍、烧等,激起对侵略者的仇恨与愤怒之情。)

(3)出示两份资料:

为了夺取财宝,英法联军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蓝瓷器,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宝的挂钟,有的背着大口袋,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珠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满了金条和金叶,有的身缠着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链。

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外,还肆意糟蹋东西。房子里的绸缎衣服扔了一地,士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砸碎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的园林已被毁坏得惨不忍睹。

谈谈自己的感受,将自己的感受带到朗读中。

(4)让我们目睹一下当年这些强盗野蛮抢夺、肆意破坏的情景。(播放视频)

(5)大火把金碧辉煌的殿堂烧没了,把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也烧没了,把至此,圆明园曾经拥有的一切都毁灭了,什么都没有了。(把黑板上的板书依次擦掉,一边擦,一边让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师小结: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奇耻大辱,是英法等列强侵略中国,践踏人类文明的铁的罪证。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有多大?(结合板书齐说:不可估量)

四、情感升华,走出圆明园。

1、穿越时空,联想表达。

导学:走出圆明园,我们就要把刚才的感情化为理性。现在我们做一次小小的体验,让我们假设一下历史回到一百五十五年前。现在,你回到那个时候,面对圆明园的毁灭,假如你是一位把握国家前途命运的皇帝;假如你是辅佐皇帝参与朝政的大臣;假如你是保卫圆明园或者保卫祖国疆域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士兵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角色,说一说,面对这样的毁灭,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2、学生进行沉甸甸的思考,各抒己见。

3、教师感性总结:圆明园在今天已经作为一处遗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在离开圆明园的时候,我们不光要停留在恨上、难过上,还要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留给我们心中的思考还要继续。这才是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我愿亲爱的同学们走出圆明园的时候,最终懂得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拥有智慧、拥有尊严地活着!

28、五年级语文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媒体类型 使用方式 媒体来源

文字 教师播放 自制

文字 教师播放 自制

文字 教师播放 自制

文字 教师播放 自制

(1)最后,父亲把自己挖成什么样了?(课件出示: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抓住了父亲的什么进行描写?(板书:外貌)从哪些方面写的?(面、双眼、衣服)

(2)谁来读一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想象父亲当时的样子,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五、体会父亲的品质,升华情感。

1.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父亲这么做呢?(父爱的力量)

2.师引读:

当父亲看到儿子的学校变成一片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当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来阻拦父亲、劝他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还是这句话──

当父亲伤痕累累、疲惫不堪的时候,给予他力量的依然是这句话

3.同学们,从这句话中,你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相机板书:坚强的信念,坚定的意志)

5.写法总结:作者就是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外貌描写把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形象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五、总结。

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会给儿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下节课我们再走近他的儿子,细细品味儿子的了不起。

2.作业:

(1)朗读描写父亲的语句,进一步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2)积累写父爱的名言。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13---24自然段,通过感情朗读、想象感悟儿子的了不起。2.通过感情朗读,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课时重难点

通过感情朗读、想象感悟儿子的了不起。学习抓住人物语言反映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7课,齐读课题。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认识了父亲,父亲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谁能说说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坚定信念 坚持不懈 了不起)现在我们走进儿子,看看儿子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感动。赶快打开书,自由读13至23自然段。画出儿子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二、聚焦儿子,感受了不起

自学指导:快速默读13至23自然段。画出儿子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重点指导以下三句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什么让你感动?

1.很勇敢,为什么?(儿子在这么危险的情况还能如此沉着冷静,他不但告诉自己要冷静,还要安慰同学们要冷静,真了不起!)请你读读

2.读中悟:a还有谁找到这句话,说说你的体会?请你读

   b带上你们的体会都读读!

3.想象说话:阿曼达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啊!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漆黑的瓦砾,坍塌的废墟,年仅7岁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用心想想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4. 你读出了怎样的阿曼达?(勇敢 了不起 坚定信念)作者是通过什么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样的阿曼达?(板书语言)过渡:还有哪里让你感动?

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从中体会到阿曼达有先人后己的精神。)请你读读。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先人后己,信任关心同学。)

师: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阿曼达,面对生的希望,当父亲颤抖的双手接你出来, 你会说些什么?师:出来吧!阿曼达。(好想念你呀!我们再也不分离!我永远跟你在一起! )

师:地震过后,余震随时可能发生,在场的人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可是阿曼达却是怎样回答的?

1.追问:从这个不 字读出了什么?请你读读。你还读出了什么?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2.感叹号:你们还从哪也读出他的坚定。感叹号(变红)应该怎么读?你来?谁再来?

3.你们看这个字--让。让这个字,阿曼达让谁?地震过后,余震随时可能发生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这一让,让出了 (了不起,生命 ,信赖这一让,让的真不简单,随来读读。语气再鉴定点,请你来。

4.儿子对父亲的长期信任已经成为支撑他面对灾难、坚持活下去的坚定信念。连起来,谁再来读读。师:这一不一让,让你看到了怎样的阿曼达。

5.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对话(16--23),请同桌分角色读一读,一个读父亲的话,一个读儿子的话,练习读。分角色读:老师也想来读读,我来读旁白,男生读儿子,女声读父亲,准备好了吗?

过渡:虽然只有7岁却能在生死关头表现的如此沉着勇敢,还能做到先人后己这是因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看看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找出来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谁来说。

6.引读:当父亲孤军奋战,疲惫不堪,伤痕累累时,这句话让父亲充满了无穷的力量,读当儿子饥寒交迫难以支撑时,这句话给了他无尽的希望---当面对生的希望,儿子把安全让给了同学,把危险留给了自己,他坚信-----

7.体会好处:为什么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呢?

三、升华情感,习得学法

1.导出中心:我想问问大家,是什么力量让这对父子能够绝境逢生,紧紧的拥抱在一起?(板书:信任,爱,亲情、承诺)

2.指导写法:让我们再来好好的夸夸这对父子情深。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3.此时,还想夸夸这篇课文的作者马克.汉林,这对父子活灵活现的出现在咋们眼前,离不开他的刻画与描绘,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中,作者是怎样把这对父子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语言 动作 神态 外貌)马克.汉林就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刻画出了有坚定信念,遵守承诺的父亲形象;刻画出了儿子的勇敢无私,先人后己的形象。3.体会写法的好处:

四、总结。

因为父亲的一句话连接着两颗心,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这种爱就是---父爱。下来请个同学们读一读朱自清的《背影》看看作者又是抓住什么描写来体现父爱如山的。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2、3题。(必做)

(2)推荐阅读朱自清的《背影》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承诺

父 爱 ---------------- 儿子(语言 )

信赖

◆教学反思

29、五年级语文上遨游汉字王国说课稿

小小展示台汉字历史大揭秘

日代表太阳,画的时候是圆的,写的时候是方的,冬天出来的时间短,夏天出来的时间长。

第二个是香字,因为千字头,木字腰,可以联想到是禾字,太阳出来从下照,也就是下面有个日字,组合在一起就是香字,再加上人人都说味道好,这就更说明是个香字了,香味的香。

第三个字谜是立,一点一横就是一点加一横,两点一横长就是两个点下面再加上一横,你若猜不出,站着想一想,这就提醒我们这个字是立字。

有心走不快就是曼字加上一个竖心旁,就是快慢的慢;见水装不完是三点水的漫出来的漫;长草难收拾就是蔓延的蔓;遇食就可餐是馒头的馒,它们都包含一个曼字,所以就是曼。

第一幅图的谜底是休,因为图画上画着一个人靠在一棵树旁休息,提示字形就是休。

第二幅图的谜底是斗。因为图画上画的时钟是十二点,一个十加两点组合在一起就是斗。

篮球运动员姓林,因为他指了指两棵树,两棵树就是两个木,合在一起就是林字。

跳高运动员姓杜,因为一根木棍就代表木字旁,旁边是一个土堆,就是土,合在一起就是杜字。

武术运动员姓刘,因为他拿着教练的书,书就是文,剑就是立刀旁,所以合在一起就是刘字。

围棋运动员应该是姓孟,因为棋子放在瓷盆上,上面的一个棋子就是子,下面是瓷盆是一种器皿,因此是个皿字底,它们两个加一块儿就是孟字。

谜语没有难倒大家,看来,同学们都是猜谜能手!让我们来总结猜字方法。

明确:组合法、象形法、意会法、综合法

汉字是多么的神奇呀,每一个汉字,都能生发出一个有趣的谜语,就像一个个活泼的精灵,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大家刚才的表现真精彩,可以说是飞机上挂暖壶高水平(瓶)。看看哪些同学最善于倾听,老师的话中藏了一个歇后语,谁听出来了?

同学们,仔细看,这个歇后语有什么特点?

老师表扬大家高水平,用的是哪个字?

歇后语的前半句说的是哪个瓶?

平和瓶两个字字音相同,这样的现象就叫做谐音。谐音是汉字特有的一种现象,巧妙的利用,会让我们的语言更加风趣幽默。谐音歇后语就利用了汉字的这一现象。像这样带谐音的歇后语我们书中也有几个,请大家读,感受一下谐音歇后语的妙处,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把它记下来,开始。

同学们,从刚才同学们的表现中,张老师已经感受到大家的快乐,相信大家也一定都感受到了谐音歇后语的妙处,如果把歇后语巧妙地运用到我们的文章和讲话中,也能为我们的表达增色不少呢!谐音的现象在我们的汉字中随处可见,可是,如果用不好,还会闹出笑话来呢。这不,有一位古人送枇杷时就闹出了一个大笑话。赶快读一读书中的这则笑话吧,看看这则笑话可笑在哪儿?(生自读)

提问:同学们,这则笑话可笑在哪儿呢?

明确:这个笑话可笑在,这个人把水果枇杷写成了一种乐器,送到县官那里去了,县官的一位客人说,要是乐器琵琶能结果,那另外一种乐器箫管就能开花了。

你的回答真是上鞋不用锥子真好。(出示两个琵琶对比图,)唉,此枇杷非彼琵琶,此人张冠李戴,错把乐器琵琶当成了水果枇杷,别人才会说要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出示萧图)。老师也看到过一则有趣的谐音笑话,想听吗?

师:有一群学生在树下军训,教官对同学们说:第一排报数。只见第一排的同学都惊讶地看着教官,教官见他们没动静,就又大声地说了一遍:报数!你们猜结果怎么样?

生:那几位同学跑到树下抱住了树。因为学生错把教官所说的报数当成了抱树。(众生笑)

师:看来,谐音确实能给我们生活带来乐趣。其实,谐音不仅存在与歇后语、笑话中,还存在于古诗和对联中,同学们不妨在课下也搜集一些,感受它给你带来的乐趣。

30、五年级语文上落花生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上册落花生听课稿,分享落花生听课感受和记录

落花生说课稿第一篇:

《落花生》

【教学目标】

1.了解花生的品质及借物喻人的写法。

2.了解《丑石》的品质及写作方法。

3.能够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歌颂某些事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看落花生的视频解题。

2、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都写了哪些内容?

二、新授

1、分角色朗读49自然段,思考:花生有哪些好处?

2、齐读第1自然段,找出花生的优点?

3、自由读第10自然段,思考:父亲是怎样说明花生的可贵之处的?(对比、关键词句)

4、对比读、范读、齐读父亲的话,体会花生默默奉献、不求名利的可贵品质。

小结:花生具有朴实的内在美。父亲把花生与苹果、石榴相比,虽然不如它们漂亮,能炫耀于枝头,可却有着美味的果实,甘于默默地埋于地下,无私地奉献着自己。

5、学习父亲的话中借物喻人的写法。

(1)思考:课文读到这里父亲还仅仅是在说花生吗?

(2)哪句话明明朗朗的告诉了我们父亲是在说做人的道理?

(PPT出示句子: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3)我怎样理解父亲的话?在文中用勾画出来。

(PPT出示句子: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4)思考:体面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讲体面?

(5)思考:你怎样理解我的话?我们身边有像花生那样默默奉献的人吗?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小结:父亲是借由花生来告诉孩子们做人的道理。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

三、扩展升华

以文带文,了解丑石品质,进一步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出示自学提示:

(1)小组合作学习《丑石》1-5自然段,讨论:丑石的丑在哪里?

(2)小组汇报交流成果。

(3)再读第7、8、13和15自然段,讨论:丑石美在哪?

(4)小组汇报交流成果。

(5)作者通过美丑强烈的对比,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在文中用勾画出来。

小结:所以啊,我们不能仅凭事物的外表,去评论它的价值。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只有用心灵看到的才是真的。

四、课堂小结

1、总结:丑石貌不惊人,却精神可赞。落花生朴实无华,却品质可佳。作者在文中、诗中不仅仅是在讴歌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更主要的是在讴歌有其精神的人。

2、请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歌颂一种事物。

五、板书设计

丑石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找时候把它搬走吧。

于是,伯父家盖房,想以它垒山墙,但苦于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用錾破开吧,又懒得花那么大气力,因为河滩并不甚远,随便去掮一块回来,哪一块也比它强。房盖起来,压铺台阶,伯父也没有看上它。有一年,来了一个石匠,为我家洗一台石蘑,奶奶又说:用这块丑石吧,省得从远处搬动。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渴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着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奶奶总是要骂的,害怕我们摔下来。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来,磕破了我的膝盖呢。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奶奶说: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却怎么连墙也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呢?

它是太丑了。天文学家说。

真的,是太丑了。

可这正是它的美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

以丑为美?

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顽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落花生说课稿第二篇:

《落花生》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三、教学重点、难点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准备:幻灯片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

联系旧知,本节课的口语交际和下一环节的引入做好铺垫。

二、理解课文,明白道理

1.思考:有谁来参加我们的收获节?这个收获节是怎么过的?

①出示: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②这个收获节是怎么过的?

(吃花生,谈花生)

哪个是重点写?

(谈花生)

(二)抓住重点,精读领悟

1、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谈花生段落

2、三个孩子认为花生有哪些好处?

3、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父亲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赞美了花生的什么品质?

②桃子、苹果有什么特点?(高高挂在指头 鲜红嫩绿)

③落花生呢?矮矮地长在地上!你觉得落花生怎样?(默默奉献)

4、指导朗读

5、深入领会:父亲特别指出花生的最可贵之处,目的是什么?(点出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过渡:这次收获节作者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7、出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将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②谈谈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

三、总结深化

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上,也印在了我们大家的心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要有真才实学,有本领,将来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四、拓展阅读

p162-----165(必读)

v 阅读天地一:《玫瑰花》《虚荣的孔雀》

v 阅读天地二:《平凡》 《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v 阅读天地三: 《吃桔子》总体点评:

总体点评

31、五年级语文上钓鱼的启示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上册钓鱼的启示听课稿,分享钓鱼的启示听课感受和记录

钓鱼的启示说课稿第一篇:

钓鱼的启示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我的心情变化。

通过父亲细节描写,理解父亲坚定的让我将鱼放回湖中的理由。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并从中获得道德的勇气和力量。

二 教学重点:

1.通过父亲细节描写,理解父亲坚定的让我将鱼放回湖中的理由。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并从中获得道德的勇气和力量。

三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钓鱼这件事得到的启示。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披情入文。

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十一岁的我跟往常一样,跟随父亲去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三十四年过后,已经功成名就的我每每忆及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便心潮澎湃、激动不已。那晚究竟发生了什么而让我铭记终生?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去寻找答案吧。(齐读课题)

回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现在谁能借助这些词语来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紧扣重点,咀嚼文本

1.抓住启示,直奔主题

(1)师:课题钓鱼的启示,那么钓鱼这件事到底带给我怎样的启示呢?谁来说说?(课件)齐读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2)解决是与非的 问题: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就钓鱼这件事,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把鱼放回湖中是正确的,把鱼自己留下是错误的)

2.过渡:同学们,为什么一定要把鱼放回湖中呢?(指名)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原来如此,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为什么文中的我实践起来却很难呢?默读1-9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批注。(来之不易 鲈鱼大、漂亮 四周无人)

课件出示:

①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阳光下轻轻翕动着。(大、来之不易)

出示:

两个小时过去了,大家伙终于被詹姆斯遛的筋疲力尽了,詹姆斯开始慢慢地收钩。那个大家伙一点点的露出水面。詹姆斯的眼珠都瞪圆了:我的天哪,足有10公斤!这是他见到过的最大的鱼。詹姆斯尽力压抑住紧张和激动的心情,仔细地观看自己的战利品,他发现,这不是翻车鱼,而是一条大鲈鱼!

是啊,因为这是一条我从未见过的大鲈鱼,我欣喜万分,可以说它来之不易,所以我不舍。

我不舍的理由还有什么呢?

②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③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④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四周无人)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月光如水、寂静的夜晚,周围没有一个人,更没有船只的影子,此刻,我多想?(指名)我多想( 指名)

3.小结:师:发现了吗?我们找得这些句子,有的是描写作者的(生补充:语言、神态、动作)透过这些描写,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作者心情的变化,快速从这些句子中找一找,我心情变化的词语。

导语:当钓到大鲈鱼时,我很得意;你能读出得意的感受吗?

当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中时,我心里急切;带着急切自己读读?

当我大声争辩,爸爸坚持让我放鱼的时候,我的内心伤心,

乞求的目光里藏着我怎样的心情?

当我慢慢把鱼放掉时,我的内心是多么依依不舍。带着依依不舍,读出你的感受?

指导朗读:

同学们,在钓到大鲈鱼与放回大鲈鱼的过程中,我的内心可以说是跌宕起伏的。带着你的情感,将你的感受读出来,同桌之前合作读一读。

4.过渡:对于把鱼放回湖中,父亲的态度是怎样的?你能去文中字里行间找找吗?

预设:

(1)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你能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父亲态度的坚决?(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还有哪些句子也让你体会到父亲态度的坚决?

重点句: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难道父亲不喜欢这条漂亮的鲈鱼吗?从哪知道的?

此时此刻,父亲会想些什么呢?

尽管父亲也很喜欢,但是面对道德选择的时候,父亲的选择是坚定不移的。父亲用自己无声的行动默默地感染着我,告诫我:道德只是个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5.导读:时光如水,岁月悠悠,三十四年弹指一挥间,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那晚以后,我再没有钓到过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这里出现了两个鱼,分别是什么意思?

(第一句话中的鱼指的是大鲈鱼;带引号的鱼,指的是人生中的各种诱惑。)

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之中,我可能遇到哪些难以抗拒的诱惑?

当我面对金钱这条鱼时,我的耳边想起了父亲的话语:________________。

当我面对权利这条鱼时,我依然记得父亲的告诫:________________。

当我面对是非这条鱼时,我永远不会忘记父亲的叮嘱:________________。

对于做人做事,父亲到底想告诫我们什么呢?板书:(做人做事要自觉遵守规则)

可以说,当年我把鱼放掉是慑于父亲的威严,是无可奈何之举。但是,在34年后,我却能自觉地遵守道德准则,放弃种种诱惑,因为我已在从小受到的严格的教育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父亲的教育成就了一个著名的建筑设计师。父亲对我的教育多么成功呀! 再读启示道德只是个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师: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诱惑?你怎么进行道德抉择?

走人行横道,当红灯亮起,四处无人的时候

在超市买东西,当售货员阿姨多找了我零钱时候

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老师没看出我一个小小的错误而给我得了满分的时候

(交流分享)

(四)拓展延伸,荡涤心灵

是啊,人生中充满了种种诱惑,正如文中的我一样,34年前,我不理解父亲那严格的要求,34年后,我不但理解了父亲,而且内心充满了对父亲的崇敬之情。不积跬步无以至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成江河,在这里,老师把来自《中庸》《大学》里的这两个字送给大家,投影片慎独,让我们正确对待每一件事,这两个字值得我们用心追寻一生。

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是 非

放 留

自觉遵守规则

钓鱼的启示说课稿第二篇:

钓鱼的启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本单元学习的主题,阅读和习作的主要学习目标。

2.能正确认读11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

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

4.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阅读单元导语,明确重点目标

1.读导语,思考: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和要求。

2.反馈:

(1)主题:生活的启示(理解启示:从生活或书本中明白一个道理)

(2)语文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二、相关知识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生活处处是学问,今天我们要一起去看看钓鱼这件事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同学们事前都做了预习,了解了一些跟鲈鱼或者和捕鱼有关的知识, 我想请同学来讲一讲。

2.生回答。教师总结:由于鲈鱼的繁殖能力很差,所以在鲈鱼生育期间禁止打捞,开放捕捞的那一天,叫鲈鱼捕捞开放日。

3.了解了相关的背景,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看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初读课文,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指名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随机评价和反馈纠正。

3.字词检查。 出示词语,读一读。

启示、剧烈、操纵、跳跃、挣扎、距离、抉择、鱼饵、实践、获得、告诫、嘴唇、沮

丧、涟漪、鱼腮、翕动、皎洁、小心翼翼、筋疲力尽

重点点拨:翕动(联系词义看字形(嘴唇,鼻翼等)一张一合地动。)

鲈鱼的鲈字,右边是卢,表示它的声。

鱼鳃的鳃是鱼字旁,腮是人脸颊的下半部。

嘴唇的唇字不要多加一瞥。告诫的诫。

四、细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顺序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学生自由表达,教师评议)

2.说说概括主要内容有哪些要求。(内容完整,语言简练)

3.指导方法。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提问: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参考答案:三十四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天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由于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在父亲不容争辩的要求下,我只好把大鲈鱼放回了湖里。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4.自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些段落写钓鱼这件事?(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去钓鱼写到钓到一条罕见的大鱼,第四到九自然段,从不肯放鱼写到依依不舍把鱼放回湖里。)

这部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事情发展顺序。)

课文哪里写启示?(第十、十一自然段写作者从钓鱼那件事中得到的启示和感悟。) 五、学习第一到三自然段

1.具体研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写了些什么?(写钓鱼的时间、地点以及周围的美丽景色。)具体描写景色有什么作用?

2.为何作者记住了34年前的那个夜晚?(这次钓鱼和以前钓鱼有何不同?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重点句研读。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腮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4.学生分组阅读,注意读出当时的情景,表达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得意)

六.作业

1.再读课文,质疑问难,完成课后练习。

2.抄写本课生字词,下节课听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过程。

3.能联系上下文说出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读课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思考: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

(1)我为什么不愿意?

联系第三自然段,作者这么具体地描写钓到大鲈鱼的经过,说明这条大鲈鱼来之不易,作者自然舍不得放弃。

(2).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表明作者心中的委屈、舍不得。

(3).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好不容易钓到的大鲈鱼以及周围无人的环境,都使我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

2.根据课文内容,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

出示:父亲让我把刚钓到的鲈鱼放回去,实在时太难了,因为_____________

3.在爸爸不容争辩的要求下,我还是做出了放鱼的抉择。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心理斗争。根据课文内容,用适当的词语概括我的心情变化。

4.换位思考:假如你是父亲,你会坚持把鲈鱼放回湖里吗?

出示重点句: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体会父亲当时的心情,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父亲心里也舍不得。)

5.思考问题:那父亲为什么坚持要我这样做?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学生找出不容争辩以及父亲的话)

6.画出文中明确表示父亲这样做的目的的语句。

三.体会启示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钓鱼和放鱼部分。

2.朗读启示部分.说说这两个部分读起来在感觉上有什么不同。(前者用了许多描写的方法,后者主要是用议论的方法讲道理。)

四.研读启示部分的关键词句

1.转眼间 34 年过去了,作者已由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成为一位著名的建筑师。34 年里,他没有忘记鲈鱼,没有忘记父亲的话。

出示: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

(1)什么是是与非?学生举例。

(2)实践起来难在哪里?(在遇到诱惑时,人往往管不住自己。)

2.出示:我再没钓到过像34年前那个夜晚钓到的那样大的鱼。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自由阅读,思考哪些事会像这条鲈鱼那样诱惑人?

(2)分组讨论。(鱼指那些不该属于自己的金钱、名利、地位等诱惑。)

3、教学提示

1.教学时抓住我的心情变化,理解重点词句。

(1)得意。例如,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轻轻翕动着。 (可引导积累词语:惊喜、喜出望外、高兴、兴高采烈。)

(2)急切、不理解的心情。例如,爸爸!为什么?

(3)委屈、难受的心情。例如,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4)乞求。例如,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5)无可奈何、依依不舍、遗憾。例如,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

2.抓住描写父亲动作神态的细节,体会父亲在道德抉择面前的态度。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和我一样喜爱这条大鲈鱼。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从情感上说,父亲也很舍不得放掉这条漂亮的、好不容易钓到的大鲈鱼。

父亲平静地说。──父亲的语气是平静的,但又是不容争辩的,爸爸在道德抉择和实践上毫不含糊。

五、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句子,选择喜欢的抄下来。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六、板书设计

顺序 心情

钓鱼 得意 兴奋

放鱼 着急 委屈 不舍沮丧

(实践道德难) 启示 感激 (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七、语言训练点:

1、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心里一定也在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在想什么呢?把父亲想的写下来。

32、六年级少年闰土评课稿听课记录

《少年闰土》说课稿

少年闰土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少年闰土》,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说教法,教学过程五个环节说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少年闰土》是一篇叙事写人的脍炙人口之作。文章语言舒缓、情感真挚,采用倒叙的方法,一开始就把所要介绍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特点,逐步回忆,依次叙述,一步一步地刻画了一个经验丰富、聪明能干、机智勇敢、健康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形象。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捡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表现了 我和闰土儿时有过短暂而真诚的友谊,表达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阅读训练的好教材。

除常规的语文知识外,本课还有另外三个突出特点:(1)采用倒叙的手法;(2)通过人物的言行及外貌来反映人物特点;(3)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语句,较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二、说学情分析

六年及上册的学生已基本适应高年级阅读教学,已能够初步养成独立或合作学习课文的阅读能力,对人物描写已有初步的了解,但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许多陌生的词语,加之一些语句的表达形式与现在的表达习惯不同,写文章的年代也与当代距离较远,因而,学生对文中的一些语句,表达的含义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需要老师提前安排学生查资料。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课文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3、用讨论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写人叙事类文章的解读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理解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的方法。  

教学准备:

写有生字生词和提问问题的小黑板、教学持图。

五、说教法

1、运用知识脉络法和情境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导入新课。

把握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可以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因而导入时有必要从理性角度让学生知道老师要讲的和学生要学的主要内容。同时,小学生因为认知上的限制,感性的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再通过看瓜刺猹这幅画面来进行情境渲染,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语言文字所反应的客观事物,使闰土这个人物在画面中鲜明地树立起来,让学生迫不及待地去钻研课文。

2、运用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的学习方式。学生首先独立地通过比较快的阅读来学习课文,解决我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学生因为水平参差不齐,答案肯定不尽一致。这时再通过同桌或前后桌合作探究的方式去伪存真。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较好地实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3、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每一个教学环节之后,尽可能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归纳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的方法,如叙事写人类文章的阅读方法、人物形象的把握方法,中心主题的归纳方法等。力图通过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理念。

4、读写结合法。

课文对闰土的外貌描写简洁而精彩。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上最有特征的方面去体会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点。这样既符合认知规律,又符合写人文章的写作规律。在课堂上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小练笔,做到读写结合。  

5、课后拓展阅读法

课后阅读《故乡》原文。运用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了解人物内心的方法来体会长大后的我和闰土的内心活动,然后同学之间交流中年闰土是怎样一个人。将课内的学习方法用于课外的阅读实践当中,达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六、说学法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同时又因为有前一单元阅读教学作铺垫,学生有了一定的快速阅读基础。所以本课可引导学生运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合作等方式,让课堂上有琅琅的书声、静静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充分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按照品读语言表达感悟积累语言,让学生实实在在学语文,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课件出示鲁迅形象图片)你对鲁迅先生有那些了解?

(二)整体感知:教师打乱课文写作顺序,学生排序。

(三)自主学习、自读自悟

仔细朗读课文,从作者的回忆、相识、相处和离别中,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找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在旁边写出你的理解和感受。

(四)、小组内交流: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五)、班内交流、解读文本。

(1)回忆:沉醉美好的想象,初识那闰土。

出示第一段,反复朗读,教师知道朗读,重点突出动静的变化和朗读特点。

(2)相识:直面散淡的勾勒,再识那闰土。

出示描写闰土的句子。说出闰土的特点,然后指导写作方法:(抓住人物最大的特点,哪怕只有寥寥几笔,也能写得活灵活现,不一定要从眼睛头发开始。)

(3)相处:感受相处的情味,烙印那闰土。

先让学生自己概括出闰土给我讲的四件稀奇的事,然后课件出示: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再读读这四件事,从中你觉得润土是个怎样的人?从那里能看出来?(引导学生认识到润土是个天真,活泼机智,聪明,见识广的农家少年)

和润土相比。我是怎样的人?(此处重点理解:啊!润土的心理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润土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明润土的知识丰富。而我和我的朋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说明我们只能在一个小天地里活动,看不见外面多姿多彩的有趣的世界,润土知道的事情,我和我的朋友都不知道。)

(4)、复沓缠绵的离别,长忆那闰土。

一起读最后的离别!然后回到作者回忆的画面,加深闰土在作者心中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再识闰土。

1.启发学生想象说话: 我和闰土分别近三十年后,再一次相见了,见面时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2.让生快速阅读《故乡》原文片段: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英武不凡

淳朴天真

见多识广

33、六年级语文上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上册只有一个地球听课稿,分享只有一个地球听课感受和记录

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第一篇: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生字的读音,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严谨用词准确以及在谋篇布局上的条理性。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教育学生要珍爱地球,善待地球。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通过调查地球的资源以及地球所受到污染的有关信息,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课文,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通过联系实际思考总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教学媒体:

1、 重点词句、段落的文字课件

2、 美丽地球动画课件

3、人类破坏地球图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在浩瀚无边的宇宙,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她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是太阳和月亮的朋友,它就是可爱的地球(板书:地球)

2、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

3、大家的知识很丰富,真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地球的文章只有一个地球。(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把词语读准确,语句读通顺。思考: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地球的哪些知识。

2、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地球的哪些知识?请同学们看屏幕,对照课文,看看你能不能很快的找到答案。同桌互相说一说,抽生说。刚才我们通过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是很有效的概括方法。让我们把括号里的词语牢牢地记在你的小脑袋里,齐读。

3、当宇航员在太空目睹地球之后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课件出示)板书:可爱;易碎

4、请同学们快迅浏览课文,用划出表现地球可爱的语句.

三、研读课文

(一)研读地球可爱

过渡: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地球的可爱。

1、学习第一段(课件)

(1)薄字读音。形容厚度小读bao和浅在一起时读bo

(2)从作者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美丽)你能具体说说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地球的美丽?谁知道纱衣指什么吗?(大气层)运用了什么手法。比喻也叫打比方(板书:打比方)

(3)运用打比方的手法让我们更能感受到地球的美丽。谁来把这段话,再美美地读一读。(4)齐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地球比作什么?(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5)小结:看,作者运用打比方的手法,不但突出了地球的美丽、可爱,更多的是对地球的赞美。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读这句话。

2、作者把地球比喻成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难道仅仅就因为她外表美丽吗?(课件:地球无私地向人类提供着各种资源)

(1)板书:无私 慷慨。

(2)你是如何来理解这两个词。

(3)用慷慨造句

(4)地球无私的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同学们都知道那些矿产资源?象这些要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地质变化才能形成,而且用完可能永远消失的资源,我们称它们为不可再生资源。除了这些资源,地球还向我们人类提供着什么资源呢?(水资源、大气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这些资源的特点是可以循环利用,所以是可再生资源。可见在这段话中提到的矿产资源只是地球的各种资源中的一种,你知道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吗?(板书:举例子)

3、总结:地球赋予万物生命,哺育人类成长,可以说,没有地球就没有人类,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赞美自己的母亲。齐读(课件: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5、听到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赞美,我也被深深地感动,老师想写一首小诗来赞赞我们的地球,大家愿意和我合作吗?课件。地球妈妈:你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是你明亮的眼睛,是你浓密的秀发,是你宠爱的精灵,是你呼出的气息

(二)研读地球容易破碎

过渡:是啊,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 同时它又太容易破碎了!你从哪些语句读出了地球太容易破碎呢?

1、第3自然段。

(1)第三段告诉我们,人类对不可再生资源是什么态度?(不加节制的开采)怎样的开采叫不加节制,说说你的理解。这让老师想起前不久在网上看到的资料,据科学家推算,依照现在的速度,煤再有100年左右将会完全枯竭。(板书:资源枯竭)你知道枯竭意味着什么吗?

(2)作者面对这些残酷的现实,他在写这一段话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气愤、不满、着急、告诫)

(3)那么,把你的理解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吧!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

2、第4自然段。

(1)人类又是如何对待可再生资源的呢?抽生读。

(2)本来是什么意思?换成原先再读一遍。

(3)现在呢?为什么?

(4)本来这个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板书:不能再生。作者在表达方面注意用词的准确,行文的严谨,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5)你知道人类的这些破坏行为,造成了哪些生态灾难吗?生交流。

(6)老师也收集了到了一些相关资料。(出示课件)

(7)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此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痛心,愤怒,可怕,心情沉重,沉痛)

(8)是啊,地球妈妈因为人类没有好好地保护你,你原来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而现在却面容憔悴,伤痕累累。谁来接着说。(把诗补充完整。)

(9)把我们现在的心情融入到这段文字中,自己练习读一读。

(10)抽生读。评价

四、上牵下连,引出第57自然段的内容

1、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地球那么容易破碎,地球上的资源又是那么有限,我们就到别的星球上去生活吧!可不可以呢?

2、 至少什么意思?(最少)言外之意呢?(40万亿千米之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

3、那么40万亿千米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课前,我做了一个计算,就拿飞机以每小时一千公里左右速度计算。你们知道飞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猜猜看。600万年!能到达吗?人类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4、地球被破坏了以后,我们真的是别无去处。因为我们只有生齐答:一个地球!

五、 回到课题,升华情感

1、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别无去处!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做呢?

2、让我们一起来向全世界呼吁,端起课本齐读。板书:精心保护地球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看屏幕,老师建议大家课后可以自主开展六个一的环保活动: 发一则环保信息;收集一条环保小常识;提一个环保金点子;参加一次社会环保活动;写一篇环保征文(故事,日记,读书笔记、调查报告);编一份环保小报

2、让我们从自身做起,用具体行动,共同捍卫我们的地球妈妈!

板书设计: 太可爱: 美丽而渺小,慷慨无私

只有一个地球 精心保护地球

太容易破碎:资源枯竭、不可再生

《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设计

煤电机关学校

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第二篇:

《只有一个地球》

一、【教材分析】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也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该单元的主题是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而本文则采用科学小品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从而教育我们要精心保护这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本课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学会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球美丽又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这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阶段目标要求和本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够认读、会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重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2、难点: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我计划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本课的教学。本节说课主要针对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四、【教法和学法】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和学生特点,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的教学理念。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导语: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跟随我们的宇航员到太空去看一看吧!(课件播放宇航员在太空拍摄的可爱的地球资料片。学生会看见一个旋转的晶莹透亮的球体,听到悦耳的配乐朗诵,情不自禁地进入情境中。)当宇航员目睹了地球之后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写宇航员感叹的那句话。

(二)选读探究

浏览课文后,学生很快找出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让学生抓住这个切入点,将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共同研究。通过梳理,归纳为三个探究主题。(课件)1、地球美丽又渺小、2、资源有限、3、不能移居然后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最能说明问题的一方面深入探究。

1、地球的美:

(1)找出描写地球外貌的句子(课件)(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去感受地球的美。

(2)引导学生抓住6300多公里、一叶扁舟体会作者是采用数字说明和打比方的方法来写出地球的渺小的。

2、地球的易碎性:

(1)找出地球的容易破碎具体体现在哪儿?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语枯竭、滥用、再生等弄清地球上的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2)再读课文。在学生理解了内容的基础上交流课前搜集的人类破坏地球资源的材料。

(3)(课件)出示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组数据,再配上敲击键盘的声音,目的引起学生高度重视,使其心灵受到强烈震憾。

此时此刻,我想孩子们会禁不住伤心愤怒,发出和宇航员一样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3、地球的唯一性:当学生选择这一主题探究时

引起学生争辩: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能否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最后引导学生得出我们无法移居别处,我们只有在地球上生活,得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结论。

(三)升华情感(课件)

1、这时,让孩子们互相交流,畅所欲言,对地球妈妈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

2、联系实际,交流: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四)作业拓展迁移(课件)

给地球妈妈献上一份礼物,如:一份保护地球环境的倡议书,一张环保宣传画,给人类的一封信形式不限,要求表达真情实感。

五、【板书设计】:

9、只有一个地球

保 美丽渺小 人

护 资源有限 人

地 不能移居 有

球 责

34、六年级语文上老人与海鸥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上册老人与海鸥听课稿,分享老人与海鸥听课感受和记录

老人与海鸥说课稿第一篇:

《老人与海鸥》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读过的人无不为人与动物这样真挚的感情而动容。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目标:

1、在情感朗读中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

2、学习描写海鸥动作的词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

3、通过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学会如何真实具体地表达感情,并进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海鸥对老人的一片深情。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深入感受老人对海鸥的深情

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想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的许多画面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那动人的情景,感受那份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

二、自读悟情感悟海鸥对老人的深情

1、师过渡:当我们大家都沉浸在老人与海鸥的这份亲情的和谐与幸福之中时,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了,老人去世了。

2、师:老人在世时曾对人们说过他的遗愿:他说当他离开人世时希望能够把他的遗像放大,带到翠湖边,让他再看一眼他的儿女们,人们完成了他的遗愿,但就在把他的遗像带到翠湖边时,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请同学们默读1519自然段,边读边想,发生了哪些意想不到的事?用横线画出来,再读一读,写上自己的感受,然后跟同桌交流。

3.汇报交流

预设: A.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1)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 大不一样,提问:海鸥的叫声与姿式与平时会有怎样的大不一样?

(2)师: (出示课件)海鸥们连声呼唤,他们似乎在说什么?

(3)师:同学们,海鸥们一声声热切的呼唤有惊讶,焦急,还有悲伤,谁能把这种感觉朗读出来?

师渡:海鸥们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老人却始终一动不动,海鸥们终于明白:老人已经永远地离他们而去,于是,在翠湖边上,它们为老人举行了一场特殊而感人的葬礼。自由读第16自然段,海鸥的哪些行为让你感动?

B.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1)师;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个词感受到的?

(2)如学生说到瞻仰,理解瞻仰的意思。瞻仰指恭敬地看,一般指对伟人的尊敬,老人是伟人吗?(学生讨论汇报)

(3)男同学带着对老人 的尊敬与爱戴读读这句话。

C.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1)师:你体会了什么?(生发表意见)

(2)师;好,同学们,闭上你的眼睛,现在你就是一只海鸥,把你最好的祈祷与祝福送给老人吧!(生闭上眼睛祈祷)

师:睁开你们的双眼,把这份诚挚的感情读出来。(生有感情地齐读)

(3)师配乐朗诵《离开你的那一天》:十多年了,几千个日子,老人每天都来,可有一天老人没来,第二天老人还是没来,直到第三天的时候,老人才步履蹒跚地来了。喂海鸥的时候,他坐到了地上,身子弯成了弓一样的弧形。这3天,他只吃了一碗面,觉得好点了,就赶来看海鸥了。可这一看竟成了诀别了。男同学读16自然段描写海鸥的句子,女同学读描写老人的句子。

师:当我们把遗像拿走时,又发生了什么?

D.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1)师:读读这个句子,圈出描写海鸥动作的词语。

(2)交流,课文中用了两个扑,而不用飞呢?

(3)一只只海鸥扑过来,大声鸣叫,似乎在说些什么?

师:这是一场让人为之动容的葬礼,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读出海鸥们一片深情。

(4)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意想不到的事?

交流,看视频,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

师:十年来,每逢冬季来临,老人风雨无阻,,像照顾儿女一样,与海鸥相依相随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为老人送上一程。

三、拓展升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1、师:老人与海鸥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人们在翠湖边上建了一座雕像。老人依旧面带微笑,手捧鸥食,海鸥在老人的手上,身旁翩然翻飞,一幅人鸥和谐共处的美丽画面被永久定格。老人虽然已经离去,但人们依然关心着海鸥。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希望我们像吴庆恒老人和歌曲中的小女孩那样,关心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2.欣赏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板书:

老人与海鸥

爱 送

亲人

老人与海鸥说课稿第二篇: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一、视频导入

1、师:上课前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个短视频,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这节课我们也要学习一个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让我们走进《老人与海鸥》,去感受一位老人与海鸥之间浓浓的情谊吧。 (出示课题、师板书、生读)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师:快速通读全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读完你有什么疑问?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词语)检查预习:(开火车读)

重点讲解:抑扬顿挫、模样

3、解决了生字这个拦路虎,那我们先来开始第一个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来说呢?(生答:这篇课文主要讲的在一个,在冬天的翠湖边,一位老人给海鸥喂食,跟海鸥相伴,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是海鸥给他送行的感人故事。)

4、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老人和海鸥,你只要抓住这两个主人公的主要事件就可以很精练地说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孩子们,刚才老师还问了个问题,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呢?我希望你还能用很精练的语言表述你自己的看法。你来说。老师试着把你们刚才的问题梳理一下,我发现绝大多数同学最感兴趣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海鸥为什么有那些不同寻常的举动?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啊?

三、品重点句,感悟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爱

(一)梳理言行,感悟老人形象

1.师:孩子们,其实老人和海鸥是联系在一起的。读懂了老人我们也就读懂了海鸥。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中重点描写老人的1-13自然段,边读边想:老人的哪些做法感动了海鸥?把有关句段用横线画出来,圈出关键词,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好开始吧!

(1)(出示句子)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

(2)这位同学找到的其实是作者对老人喂海鸥的一处细节描写。是吧?你仔细地再读这句话,当你读到哪个小细节的,你最激动?你来说。同学们,老人的这份细心,打动了我们,也一定打动了海鸥,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2、师:看来,是老人在依着海鸥的节奏放饼干丁。其实,无论是老人依着海鸥,还是海鸥依着老人,这并不重要,因为老人与海鸥之间总是那么的默契,总是那么的相依相随。多么美好的画面,多么和谐的场景,它成了昆明市翠湖公园最美丽的景色。

3. 学生汇报,(出示句子):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师:这是老人在呼唤海鸥,句中哪个词让你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关爱?(亲昵)

师:孩子们,独脚曾经受过伤,平时它最受老人的疼爱,有一天老人正亲昵地跟独脚说:_________________;公主那可是名副其实的一位大小姐,干什么事情的时候都是不紧不慢,连吃东西的时候也是如此,老人就假装生气地跟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老沙的头上有一个金属光,它可是鸥群里的老大哥,吃东西的时候老是让着弟弟妹妹,老人把它叫过来,心疼地对它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是啊,孩子们,你们看,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留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想象空间,只要透过文字去想象画面,我们就能悟出中间蕴涵的真情。老人的声声呼唤,全是为了海鸥,你们说,这怎么能让那些海鸥们不心动呢?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副如诗般美好的画面。孩子们自己练读,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意境美。读吧。

(出示句子)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读得真美,你们从他的读中有没有听出些什么?是呀,同学们,作者就是通过这一个个细腻传神的动作向我们传递着款款深情。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读。

(二)聚焦外貌,感知老人形象

1、师:老人对海鸥的心声一定还有很多很多。文章除了抓住老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反映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之外,还对老人进行了什么描写?(外貌)(出示句子)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你读懂了什么?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朴实无华)再次体会老人爱鸥之情。

2、师:【课件出示】这老人名叫吴庆恒,他一生孤苦,红嘴鸥是他唯一的寄托。他每天徒步二十余里为海鸥喂食、嬉戏,风雨无阻。他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资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他平时几乎舍不得花1分钱坐公交车,4元5角的饼干他却毫不吝惜地买给海鸥吃,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却是2角钱一包的金沙牌香烟

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十多年来,宁可穿着褪色的旧衣,背着褪色的布包,甚至用着褪色的塑料袋,也要把钱省下来买饼干,一到冬天,每天步行二十多里,给海鸥送餐去。怪不得朋友会说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师:十多年啊,十多个春秋,一千多个日夜 十多年来,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十多年来,无论老人是健康的还是生病着,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师:(配乐读)十多年了,每日必来的老人,竟然有两天没来,儿女是老人的心头肉啊,在家里躺了两天后,老人就再也躺不住了。也许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人世。他特意换上唯一的一身新衣服,拖着沉重的步子,走走停停,步行20余里,最后一次去看他心爱的海鸥,与他们做最后的道别。几天后,老人去世了, 当人们遵照老人的遗愿把他的遗像带到翠湖边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2、出示自读提示:自读1517自然段,意想不到的事是什么事呢?画出有关的句子,从这些句子当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师:海鸥们不会说话,但老师却分明听见他们在如泣如述地说着什么,原来他们把自己的语言都化做了一个个的动作,孩子们,你们找到他们的特殊的语言了吗?你说 。

A: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过渡:海鸥们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老人却始终一动不动,海鸥们终于明白:老人已经永远永远地离他们而去,于是,在翠湖边上,它们为老人举行了一场特殊而感人的葬礼。课文中还有那些画面是你意想不到的呢?

B.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D.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师:好,孩子们,白色旋涡中,老沙来了,公主来了,老人的儿女们都来了。公主,你为什么和老沙在老人的遗像前停留得那么久?这是要,这是想要?

师: 同学们,作者又一次通过海鸥的动作向我们传递出了怀念的深情(听不清这个词)你们说此时此刻在海鸥的心目中老人还仅仅是一个还是素不相识的人吗?是啊,老人与海鸥正如课文里所说的那样,老人与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5、请同学们想一想,海鸥为什么会有那样不同寻常的举动?

(正是因为老人对海鸥胜似亲人般无私的爱,才有了海鸥对老人难舍的情)

三、想象写话深入品味老人与海鸥至死不渝的亲情

1、过渡:老人走了,海鸥们对老人肯定有很多的不舍,我想,他们一定还有好多好多的话想向老人倾诉,让我们一起来帮他们完成这个心愿吧!

2、生想象说话

假如你是一只老人曾经喂养过的海鸥,面对天堂里的亲人老人,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四、拓展升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多么诚挚的语言,多么动人的情感,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故事感动了很多很多的人,后来,人们在翠湖公园里建立了一个雕塑(课件出示),老人依旧满脸慈祥的笑容,周围,海鸥翩然翻飞,多么和谐的场面!生活中,像老人一样爱护动物的人还有很多,有你,有我,有大家,最后,让我们在一首《丹顶鹤的故事》中结束这一节课,希望我们永远铭记海鸥老人,学习老人关爱动物,和动物和平共处吧!

板书 : 老人 爱 海鸥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35、六年级语文上一面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上册一面听课稿,分享一面听课感受和记录

一面说课稿第一篇:

《一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面孔、轻视、陡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情感与思想】体会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和作者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拓展与延伸】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搜集鲁迅先生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如《给颜黎民的一封信》等。

【重、难点突破】这一面给人留下怎样的印象?说说理由。这一面又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是篇课文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与我们有一面之缘的人真可谓是千千万万,可是能够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却是微乎其微,甚至是没有。然而,一位普通工人与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却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至在四年后,鲁迅先生逝世之际,他还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那这一面给人留下怎样的印象?这一面又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板书: 一面

二、初读课文,思考:这一面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课堂提示:先讲这个问题是为了下面把全部精力用来学习课文重点部分上。估计学生基本都能够找出相关的句子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但对于句子的理解应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采用讨论的方法加以解决,教师只是做适当的点拨。

影响: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这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这是我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是一面给了我巨大力量。通过这句话,将一次小的见面同鲁迅大的精神人格巧妙结合起来,画龙点睛,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注:这里的鲁迅先生其实是指他在遭受了旧社会的千万种打击之后仍然坚强地与旧社会做斗争的精神,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鲁迅本人。这一点可以从倒数第二自然段中加以印证。所以,就势对该自然段加以学习。

三、重点学习第一部分。

1.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一面给人留下怎样的印象?说说理由。

提示学生:既然是一面,我们就要利用以前学过的写人的方法对这一面进行学习。我们需要用到哪些方法呢?引导学生讨论即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来分析人物。

下面我们就用所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珍贵的一面吧!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诚恳地推荐别人的书,先生又是多么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先生那黄里带白的脸,那竹枝似的手指瘦得教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是和劳苦大众永远站在一起的!

2、重点分析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看看你能够从中感悟到些什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可以结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加以理解)

课文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紧紧扣住一个字瘦。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活想象,感悟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句子的含义。如,精神抖擞地直竖着和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这寥寥几笔,既是鲁迅外貌的特征,又显出了刚毅坚强的性格。

出示课文重点句子理解:

 ①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父亲,我们最亲近的人;我,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公交车售票员,被人歧视。然而此刻鲁迅先生却对我这样温和,这样亲切,使我从心底感到温暖,感到慈父般的亲切,感到长者的慈爱。

  ②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一个是崇拜鲁迅的文学青年,一个是关心、热爱文学青年的鲁迅,心有灵犀,一见如故。我那种激动的心情简直无法抑制,但又不能不按捺下去。结结巴巴,显示出我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先生就站在身边,激动的神态和幸福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表达。我向四周望了望,表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和险恶,怕有密探之流在旁边。作者阿累当时是左翼剧联成员、中共地下党员,养成了高度警惕的习惯。没有蹦出鲁迅先生的名字,一是当时环境的险恶,不能暴露鲁迅;二是作者有意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这表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由衷敬爱之情。

四、谈谈作者的写作目的

课堂提示:问题相对较简单,可以由学生交流解决,但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结合前两篇课文加以理解。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五、有感情地自读课文,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与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感激与热爱。

课堂提示:采用个性朗读的方式,读出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情感。

板书设计:

黑里带白的脸瘦得让人担心

外貌: 竹枝似的手,头发抖擞地直竖 把整个生命献给了革命

胡须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一面 神态:目光正值而慈祥、微笑 热爱

动作:递(白送);微笑、点头(信赖与希望)

语言:推荐好书(谦虚)、送书(关怀)

一面说课稿第二篇:

《一面》教案设计  

  一、

  引言及背景介绍。

  同学们,在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短暂的邂逅,但由于时间短暂,有时会形象模糊,有时会踪迹全无,而那留在记忆深处,往往都是人生的精华!那么今天,我们就用心感受一下,作者阿累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去倾听他向我们讲诉那异常珍贵的一面吧。

  2鲁迅逝世前四年,即1932年,怀着对无产阶级的坚定信念,他写了一系列,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对苏联无产阶级革命的诽谤。并亲自翻译,介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36年10月19日凌晨,在上海逝世,作者正是怀着这种悲痛的心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回忆了1932年秋天,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的情景。

  3

  速读全文,找出文中表时间的词语。

  a)

  本文记叙的顺叙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顺序;表时间的词:1932年秋天,一天中午,还要等半个钟头的样子,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

  b)

  本文记叙的是谁见谁一面?为什么以一面为题?

  (A、阿累见鲁迅先生一面;

  B、一方面造成悬念,引起读者思索,吸引读者;另一方面突出主题,表时间的短暂,却能留下异常深刻的印象,无比巨大的精神力量,可见鲁迅精神感人之深。)

  )

  讨论归纳本文的中心事。

  时间:1932年秋天的一个中午

  地点:内山书店

  人物:鲁迅先生、我、内山老板

  事:鲁迅先生荐书、赠书

  起因:我到内山书店等车、躲雨

  经过:我渴望得到鲁迅译得《毁灭》,却无钱购买

  结果:鲁迅低价卖书并赠书给我

  3

  小结。

  作者阿累当时只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的一个普通汽车售票员,可鲁迅先生却能够亲自接待并低价卖书、赠书,可见鲁迅先生对进步青年的关心爱护。这正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真实写照。同学们外收集有关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方面的故事。

  

  一面

  鲁迅

  低价卖书并赠书

  阿累

  受到巨大精神鼓舞

  关心进步青年

  化悲痛为力量

  继续前进

  第二时

  一、引言。

  同学们,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去世,使人们陷入了巨大有悲痛。纪念鲁迅的层出不穷。那么在浩如烟海的纪念中,为什么只和鲁迅见过一面的普通工人所写的这篇能如此感人之深呢?作者是怎样表现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的呢?

  二、

  分角色朗读文(叙述者、鲁迅先生、我、内山老板):

  找出文中特写镜头:

  (

  A、书店全景:空荡无顾客,两个人用日本话谈笑,冷窖;

  B、书架一角的近景:架上横排一列中文的《毁灭》;

  、一本书特写:书上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2本文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出鲁迅的崇高形象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其中对鲁迅三次肖像描写,给读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找出文中对鲁迅肖像描写的三段,比较其异同。

  (A、刚走进门不久:外形:瘦瘦的

  年龄:五十岁上下

  衣着:穿一牙黄的长衫

  嗜好:嘴里咬着一支烟嘴轮廓描写

  B、老人走出来时:瘦得叫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脸色黄里带白;头发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象隶体写的一字近观外形瘦削而精神钁铄顽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形象。

  、鲁迅贱卖赠书后惊异:细致刻画长衫的质地羽衫,烟嘴一头已经熏黑崇敬)

  3齐读三次肖像描写:文中抓住了人物的什么特征进行描写?文中渗透着我对鲁迅怎样的感情?

  (瘦,但精神很好。突出他整个生命献给人类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渗透着我对鲁迅先生无限热爱,无比崇敬的思想感情。)

  4A、当我醒悟到眼前赠书者不是别人,而是一位伟人时,文中怎样描写我欣喜若狂的心情,又是怎样写鲁迅的回应的?

  (没有过多的对话却胜似千言万语。一个是兴奋的结结巴巴快要跳出来;一个是微笑默默点了点头,显示出慈父般的安详和温柔。)

  B、作者为什么结结巴巴?为什么向四周望一望?没有蹦出鲁迅的名字?

  (结结巴巴显示出作者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站在身边,一种深切的感动的神态和幸福的心情,难于用语言表达。向四周望了望表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与险恶,作者有意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表现我对鲁迅由衷的敬爱之情。)

  老人荐书并赠书时,我感到惊异;当认出鲁迅后,我由衷的爱戴、崇敬、激动、狂喜。作者高度赞扬了鲁迅先生是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这些称呼有何深刻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同志:志同道合

  朋友:亲密无间

  崇敬热爱

  父亲:崇敬热爱

  师傅:效仿学习

  战士:奋战不息

  6读38段,理解:

  带着体温的银元:劳动所得,虽少却很珍贵

  他的手多瘦啊:鲁迅忧国忧民,操劳一生,自我牺牲

  鼻子陡然一酸,像要哭出来:被崇高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感动

  恭敬地鞠了一躬:由衷感激和崇敬

  7齐读第二部分:

  A、难忘的一面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了牙昂着头?

  (一面给了我极大鼓舞,给了我巨大的精神力量,我获得了精神的支柱,也就更加坚强起来。)

  B、怎样理解我们不愿恣情悲痛?为什么不是恣情悲痛的时候?

  (○1表示鲁迅逝世后仅仅感到无限悲痛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2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顽强战斗。进一步显示一面给我的精神力量。)

  、文尾中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哪个词集中表现了这种感情?

  (对鲁迅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之情。不能自已集中表现了这种感情。)

  三、

  小结。

  本文语言极其平常,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真挚而深厚的感情,全文求真意,毫无雕饰的痕迹。既有理,又有情,从一平凡的小事,深刻提示了鲁迅永远和广大群众在一起的主题,从而使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一面

  同志

  崇敬

  朋友

  爱戴

  父亲

  师傅

  战士

  以小事,抒真情

36、六年级语文上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说课稿

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我们这个民族──印第安人,演讲的原文中自称为红人。

⑵ 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①连续运用了六个每一,用排比的句式强调了这片土地上的任何东西在我们心中都是圣洁的。

②每一处、每一片、每一座能不能用所有的代替,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所有一词太泛泛 ,每一处、每一片、每一座更具有强调性更具有针对性。

(3)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①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用一两个词来形容大地和我们的关系。

(息息相关 不可分离 休戚与共)

②这句话表明人类与大地什么关系?

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了人类与大地不可分割的关系,也预示着这

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

(4)青草绿叶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

①作者是怎样看待土地上的动植物的?这样的描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把这些动植物都当成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字里行间充满着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表达出对它们无限眷恋的感情。

 (5)树汁流经树干,就像血液流经我们的血管一样。

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比喻,把树汁比作我们的血液,把树干比作我们的血管,写出了作者对大树的珍视,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的珍爱。

(6)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

四、投入感情,诵读神圣

1、仔细体味每一个句子,深刻感悟这片土地的神圣,可以把感情写下来,再反复有感情地朗读。

2、我们头顶着同一片蓝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每一片土地都是那么的神圣。

【教学反思】

1、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信息,了解课文背景、印第安人的民族习性等,有效地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2、针对面对这片神圣的土地,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让学生再次研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优美的语言,去领略这片土地的可贵。

3、教师合理分配时间。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说课稿第二篇: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这是第四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围绕《只有一个地球》学生们已经了解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做进一步思考,既读进去,又想开去。本课的设计也延续这一训练重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读、思、议、品,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同学的对话中与老师的对话中自主地去读懂文章,感悟情感,受到启发,锻炼能力。

【教学目标】

1.学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文字。

3.引导学生把握本文主要内容,了解土地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大地的情感,懂得必须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自己的家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感悟语言蕴涵的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

2.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完成预习作业

预习作业:

1.读通课文,读熟并认真抄写下列词语,不理解的词语可通过工具书理解。

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

2.收集关于美国印第安人和首领西雅图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背景,导入新课

1.大约一百年前,在美国刚刚独立的时候,为了扩充领土的范围,手里拿着武器的白人大量地掠夺西部地区的土地,即印第安人的土地。当印第安人拒绝割让自己的土地的时候,他们就采用各种欺骗,收买和暴力的手段,以迫使他们在条约上签字,并逐步把他们赶出自己的家园,或者填埋枪杀他们。印地安人试过一切办法,他们奋战过,他们躲避过,但最终只剩下两种选择,一是被杀死,二是搬到保护区去。当时西雅图是美国西北部一个印地安部落的酋长。当他的族人必须离开自己的土地,搬到保留区去住。他说了一席不寻常的话,好吧!我们会离开。但是华盛顿大首领必须答应我的请求

如果你是西雅图,你会提出什么样的要求?

2.那么西雅图酋长真的是提出了这些要求吗?让我们回到150年前,西雅图给白人发表那震撼人心的演讲。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设计意图:教学之初,向学生介绍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为感知全文做铺垫。】

二、检查预习,概括课文

1.课前老师布置了同学们读熟词语,现在老师来检查同学完成的情况。

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

三、紧扣眷恋,感受神圣

1.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指的是哪片土地?神圣是什么意思?请你带着这样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话。

2.这句话是谁说的?想象一下,你就是印第安酋长,你应该怎么说这句话。

3.仅仅是西雅图是这样认为的吗?是啊,那咱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

4.从这句话中,你可以感受到印第安人对待土地一种怎样的感情?如果让你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种情感的句子,你觉得是哪个句子?

5.出示句子: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点击眷恋一词)

把眷恋一词换成留恋,自己读读对比感受一下,眷恋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婴儿眷恋母亲的怀抱是一种来自本能的感情,与生俱来,从未改变。而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也是如此,我们本来人人也应该具有这样的本能,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却忘记了。

6.印第安人把大地看成自己的母亲,把青草、绿叶、花朵看成(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把麋鹿、骏马、雄鹰看成我们的兄弟。亲情让印第安人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是啊,在他们眼里,我们都是一家人,大屏幕指读第三自然段。

7.曾经多么幸福的家园啊!可是,今天,印第安人却要离开这里了,让我们跟随他们的目光再去看看这美丽的家园!大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齐读

8.多么美丽的场景啊!多么难舍的回忆啊!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我们就是即将离开故土的印第安人。师朗读第二自然段。

9.你看到了怎样的沙滩?可是这样的沙滩,你再也看不到了!

你看到了怎样的耕地?是啊,可是这肥沃的耕地,你再也无法拥有了!

你看到了怎样的山脉?怎样的河流?可是这高耸的山脉,清澈的河流即将离你而去,一同离去的还有每一根闪闪发光的银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以及这片神圣土地上的一切记忆和体验都即将不再属于我们了。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10.我们难过,我们伤心,我们不舍,这所有的感情,都源于我们队这片土地的眷恋。

指读句子:

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

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青草、绿叶、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树汁流经树干,就像血液流经我们的血管一样。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11.怎么舍得啊!这些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啊,我们是一家人啊!再读!

【设计意图:要学生找出印第安人对土地情感的句子,投影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引导学生细细品味眷恋是怎样的感情?然后扣眷恋师生共同品味课文二、三自然段,感悟土地的神圣。】

三、研读课文,理解神圣

1.当西雅图带着族人们即将远离这片热爱的土地,他对白人们最殷切的希望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四到八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画完之后,读一读。

2.哪句话最能表现西雅图的心声?

出示句子: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谁愿意放弃自己的家园,谁愿意离开自己的母亲!西雅图为什么要带着族人们离去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

离去是个多么无奈的选择啊!读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既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土地,为什么甘心让别人夺去?试想一下,如果拿起刀枪,和拥有枪炮的白人殊死抵抗的后果怎样?为了百姓的安宁,为了土地的完整,他只有卖掉这片土地。虽然,卖掉土地是万般不舍,但至少暂时可以让土地免遭战乱之苦。带着万般无奈的感受再来读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3.此时,这片土地属于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善待她!西雅图希望白人怎样善待这片土地?

板书: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

4.怎样才叫善待?我们把河水当作我们的兄弟,把空气当作我们的姐妹,把动物当作我们的亲人,这些都是我们的至亲,可是这些都要转让给白人了,西雅图酋长此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河水是生命之源,西雅图酋长郑重地告诫白人(生读河水的句子),空气和生命是一体的,西雅图酋长语重心长地说(生读空气的句子)动物与我们共同存亡,西雅图酋长严厉地警告白人(生读动物的句子)。

仅仅善待这些吗?(板书省略号)

5.西雅图还告诫白人的孩子,引读:告诉你们的孩子他们脚下的土地是祖先的遗灰,土地存留着我们亲人的生命。像我们教导自己的孩子那样,告诉你们的孩子,大地是我们的母亲。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将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大地的孩子指谁?如果不善待河水,不善待空气,不善待动物,不善待大地上的万物,在大地上会降临些什么事呢?而这些事情最终会怎样影响人类,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谁来说说看!

6.大地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要像热爱母亲一样热爱大地,我们要像呵护母亲一样来呵护大地。请饱含深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西雅图要白人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保护这片神圣的土地,白人做到了吗?

出示西雅图城市现状及背景资料。

事实证明,西雅图选择离开是明智的。如今这片土地圣洁依旧,美国政府在这片土地上建起的城市,还以这位印弟安酋长的名字命名西雅图。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印第安人对土地心怀虔诚,所以他们才选择放弃,借以保全土地及万物。此时的放弃更能折射出这片土地在印第安人心中的神圣地位。

齐读我们深知: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西雅图酋长之所以放弃,借以保全土地及万物,深入理解神圣,紧紧地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重点句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强烈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深化神圣

1.再次出现第一自然段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2.学到这里,亲爱的同学们,神圣的土地仅仅指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吗?心存神圣的仅仅是我们这个民族吗?人类应还大地以神圣,保护大地及大地上的万物,从而保护人类自己。正是因为印第安人对土地的深厚感情感动了全人类,唤醒了人类的环保意识,西雅图的这篇演说才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扣人心弦的演说。

3.此时,我们不禁要扪心自问:我们善待了脚下这片神圣的土地吗?我们应该怎样善待神圣的土地?同学们,我想你们此时此刻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这片土地诉说,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表达我们心中最真切的感受!

4.总结全文:同学们,一百五十年后,再次读起西雅图酋长的这篇演讲稿,我们心中思绪万千,让我们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热爱土地、珍惜资源,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自己的家园。老师还给大家找到了西雅图酋长完整的演讲稿供大家欣赏。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阅读,还承载着学习表达方法的任务。利用教材文本提供了材料,巧妙地进行训练,不仅能把读写结合落到实处,而且提高课堂实效。】

【板书设计】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善待河水 善待空气 善待动物

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附:演讲稿全文

总统从华盛顿捎信来说,想购买我们的土地。但是,土地、天空、河流怎能出卖呢?这个想法对我们来说,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正如不能说新鲜的空气和闪光的水波仅仅属于我们而不属于别人一样,又怎么可以买卖它们呢?

这里的每一块土地,对我的人民来说都是神圣的。哪怕是一根发亮的松针,一粒海滩的沙砾,一片林中的云雾,一颗清晨的露珠,还是一只鸣唱的小虫,所有这一切,在我们人民的记忆和现实中都是神圣的。

我们熟悉树液流经树干,正如血液流经我们的血管一样。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芬芳的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山岩、草地、动物和人类全属于一个家庭。

大河小溪中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水,那也是我们祖先的血液。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必须记住:土地是神圣的。清澈湖水中的每一个倒影,都反映着我们人民中的历史事件和生活历程。那潺潺的流水声,便是我们祖辈的亲切呼唤。

河流也是我们的兄弟,它解除我们的干渴,载运我们的独木舟,哺乳着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因此你们必须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给予河流以慈爱。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必须记住:就如同空气一样,土地对我们所有的生命都是宝贵的,它给了我们祖先的第一次呼吸,也接受了他的最后一声叹息;同样的,又将给我们每个子孙以及所有的生命以灵魂,因此你们必须保持土地的神圣性,任何人都可以享受土地上的百花争艳和扑鼻馨香。

你们会教诲自己的孩子,就如同我们教诲自己的孩子那样吗?即土地是我们的母亲,土地所赐予我们的一切,也会赐予我们的子孙。

  我们知道,人类属于大地,而大地不属于人类。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像血液把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联结在一起一样。生命之网并非人类所编织。人类不过是这个网络中的一根线、一个结,但人类所做的一切,最终会影响到这个网,也影响到人类本身。因为降临到大地上的一切,终究会降临到大地的儿女们身上。

我们知道,我们的上帝也是你们的上帝。土地是上帝所创造的,也是上帝所宝贵的。我们伤害了大地,就是对造物主的亵渎。

  你们的命运,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谜。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把所有的野牛杀光,把所有的野马驯化,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如果原始森林中尽是人类的足迹,幽静的山谷中布满着横七竖八的电线,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如果草丛灌木消失了,空中的雄鹰不见了,马匹和猎犬也失去了用场,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这一切,只意味着真正生活的结束和苟延残喘的开始。

当最后一个印第安人与荒野一同消失,他们的记忆就像草原的云影一样在空中浮动的时候,这些湖岸和森林还会存在吗?我们的灵魂还会存在吗?

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热爱母亲心脏跳动的声音一样。所以,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就要像我们一样地热爱它,照管它。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始终不渝地献出自己全副的力量、精神和情感来保护大地,就像上帝对我们大家所做的那样。

  正像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一样,你们也是大地的一部分。土地对我们是珍贵的,对你们也是珍贵的。我们懂得一点:世界上只有一个上帝。没有人能够分开,无论是印第安人,还是白人,我们终究是兄弟。

37、六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说课稿

一、说教材

《汤姆索亚历险记》由找到汤姆和贝琪这个精彩片断组成。

片段讲述的是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先是讲述贝琪的妈妈撒切尔太太和汤姆的姨妈悲痛绝望的心情,以及汤姆、贝琪回来后小镇欢乐的晚上。先悲后喜,充满了喜剧气氛。接着通过汤姆的讲述,介绍他和贝琪在洞中的历险经过,最后讲汤姆去看望伙伴哈克和贝琪,从法官口中意外地知道山洞已被封上,乔埃被困洞中。轻松、幽默而略有讽刺夸张,是作者语言的特点。浪漫有趣,有惊无险,是这部名著吸引孩子的地方。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了解这部外国名著的内容,关注人物的命运,把握人物的性格;二是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精彩片段,把握名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1.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2.关注人物命运,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3.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

三、说教学建议

1.本文是略读课文,可以先从题目入手,猜测小说的内容,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在学生阅读梗概,浏览精彩片段后,让学生简要说说小说的内容,并围绕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人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等问题交流读书感受,感受小说的有趣。

3.把梗概和精彩片段进行对比阅读,找一找精彩片段可能是梗概的哪一部分。并且通过猜测梗概中相关部分内容、抓住梗概中矛盾或不明之处,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4.如果有条件,在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基础上,组织召开班级读书会,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如,交流读原著的感受,评价书中的人物,朗读有趣的片段。

四、说教学案例

一、猜想书的内容,激发读课文的兴趣

(多媒体打出《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的封面)教师简介:《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通过书名,你能猜猜这本书的内容吗?(学生猜测)

二、阅读梗概,了解小说内容

教师相机提醒学生:梗概中写到了汤姆的几次历险?主要写的是哪次历险?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

三、浏览精彩片段,体会人物特点和语言特点

1.浏览精彩片段,与梗概对照,想想精彩片段写的是梗概的哪一部分。

2.再读精彩片段,围绕下面的问题交流:

(1)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认为精彩片段中哪些地方最精彩?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交流,学生可能认为事件精彩,可能认为语言精彩,只要有所体会就可以。教师根据学生的感悟,相机引导学生注意语言幽默、夸张的特点。

四、结合课后的提示语和读书产生的疑问,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1.通过阅读梗概,你对哪些内容产生了兴趣?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

2.看课后的提示语,我读了整本书,觉得汤姆刷墙那一段很有趣,你有什么想法?

3.拓展阅读汤姆刷墙的精彩片段。

4.鼓励学生读整本书,为读书交流作准备。

五、相关链接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著名的小说家。童年时代,马克吐温住在密西西比河旁的小镇里,这里是各种船只穿梭聚散之地,他在此地的见闻,成为他日后作品中的题材和特色。12岁时,父亲去世,马克吐温只好停学,到工厂当小工。后来他换了不少职业,先后曾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等工作。渐渐地着手写一些有趣的小品,开始写作生涯。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意思是水深十二英尺。马克吐温的第一篇引人注意的短篇小说《跳蛙》,使他成为颇有名气的幽默作家。35岁结婚后,他专职写作,随后的20年,相继完成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乞丐王子》《密西西比河上生涯》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不朽名著。

马克吐温一生著述颇丰。他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针砭时弊,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其创作将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和谐地统一起来。他的作品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发表于1876年。其中不少事情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蕴含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刻怀念,作者以其脍炙人口的幽默与讽刺以及对儿童心理世界的精细刻画,使汤姆索亚这个可爱的顽童形象,一百多年来饮誉世界。正如马克吐温在原序中写道:写这本小说,我主要是为了娱乐孩子们,但我希望大人们不要因为这是本小孩看的书就将它束之高阁。因为阅读这本小说能让成年人从中想起当年的自己,那时的情感、思想、言谈以及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做法。

38、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少年闰土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少年闰土复习预习重难点归纳笔记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出一个见多识广、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

2.课文围绕闰土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写了记忆中的闰土、初次相识时的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

3.我与闰土有哪些不同之处?

①生活环境不同:闰土生活在海边农村,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里。

②阶层不同: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我是一个少爷。

③见闻不同:闰土见多识广,我却孤陋寡闻。

虽然生活环境不同、阶层不同,但我们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是多么难得啊!

4.闰土向我讲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闰土怎样的特点?

①雪地捕鸟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②看瓜刺猹机智勇敢;

③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生活丰富多彩。

5.谈谈对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

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由于整天关在高墙深院里,与生活在海边的闰土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句话的意思:我和往常的朋友是些少爷,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39、六年级上册17课盼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17课盼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说教材

《盼》这是现代作家铁凝的作品。文章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选取了多件事例写出了作者想穿上新雨衣的急切心情。

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具有明显的生活化、儿童画特点,选取了得到雨衣、盼望下雨、妈妈不允许穿雨衣、终于穿上雨衣等几个事例,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

这篇课文入选教材,编排意图是让学生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会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袖、筒、篷、缩等14个生字,理解新词语。

2.默读课文,知道课文是通过许多具体事例来写盼的。

3.找出心理描写的地方,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是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意思选择材料的写法。

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法、朗读感悟法、、自主感悟合作交流法。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激发兴趣

1.介绍朋友: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新朋友,她叫蕾蕾。  

2.蕾蕾得到一件好东西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大家知道雨衣是下雨天穿的。可是蕾蕾一直想穿上它。于是,她就盼呀盼呀。(板书:16.盼)

3.她盼到了吗,穿上新雨衣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你想认识这位每天盼下雨的孩子吗?你想知道她盼望的事情实现了吗?请你们快速地默读课文。

(二)学生反馈交流。

三、提出问题,互释疑点,保留问题

  文章语言富于儿童化和生活化,同学们在初读课文中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找一找,做好记号。先由四人小组长组织,进行组内交流,再把你们解决不了的写在黑板上,看看大家是否能够相互解决一部分。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反馈交流,部分问题存疑。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疑问点。

四、学习我得到了新雨衣

1.我怎么得到了新雨衣,喜欢吗?

2.指名读,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后说说蕾蕾得到雨衣后什么心情。

3.抓住重点词,亲切地朗读这句话。

4.小结:我们的故事就要从这里展开,蕾蕾的新雨衣确实很漂亮,如果你们都到了这么美的一件雨衣,是不是也想穿上它,是不是也想让老天快点下雨。

五、教学第三自然段

1.读一遍这段课文,画出中心句。(我开始盼着变天。) 

2.从这一段你读出了什么?

(蕾蕾不管白天还是黑天,都观察天空。因为她看到白天天上是瓦蓝的,夜晚是满天星斗。)(雨衣好看,但没机会穿。)(埋怨老天总是晴天)

六、教学417自然段,体会盼

(一)抓重点句子,体会蕾蕾的心情。

1. 路旁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嘻嘻地笑是蕾蕾心里认为的,和埋怨老天的时候心情不同。这一次,她的心情十分高兴,因为要变天了。)

2. 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雨点打在头上,那就可以穿新雨衣了,这才是最美的事情。)

3. 蕾蕾看见下雨了,兴奋地跑进了楼门。她的愿望实现了吗?为什么?

(没有,因为蕾蕾找了好几个借口,都被妈妈否定了。)

4. 场景表演。老师当妈妈的角色,指名同学当蕾蕾的角色,表演对话一部分。

(学生评价谈体会,说说蕾蕾的心情。)

5. 我只好打开电视,不声不响地听英语讲座。

(尽管我很不情愿,可是没办法。因为蕾蕾找不出一个十分合理的理由。)

6. 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

(鼓点好吸引人,把雨点比喻成鼓点说明雨点对我的吸引力之大,我在急切地盼)

7. 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看着看着雨后的景色,蕾蕾又想起了穿雨衣的事情。她太盼了。)

七、课堂小结,做好过度

1. 蕾蕾拥有了那么好看的一件雨衣,所以她一直想穿上它,到大街上去享受雨中的美景。好不容易下雨了,可妈妈又不让出去。蕾蕾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雨点往地上落,不知不觉,她又想象起雨点落在雨衣上的情景。

2. 她的愿望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呀?他就这样一直盼着,盼到什么时候才能盼到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复习生字新词

(1)正确读出下面词语

  斗篷 浸湿 喧闹 厚墩墩 满满当当 逗引 腥味 理直气壮

筒 缩 疯 甩 酱 唇 蹦

2.看插图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蕾蕾穿上雨衣后什么表情,什么动作,她的心情怎样。

二、学习最后1821自然段

1.课文哪里描写了图上内容,找出来读一读。

2.从这一段文字中你读懂了什么?

三、讨论探究

(一)这篇课文的中心是什么?

(提示: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汇报 这篇课文围绕 选取了多件事例,使我们看见了一个 的儿童形象。)

(二)课文选取了哪些事例?

(学生自由说,班内指名汇报,师生点评)

(三)你看出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语言浅显易懂,很具生活化和儿童化。2.心理刻画生动逼真)

四、学以致用

1.请同学们以下面一句话为中心,写两件事例。

(1)爸爸读书十分专心。

(2)叔叔开车的技术真高!

2.交流,评点,提出意见和建议。

3.教师小结: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事例来写,还要注意重点突出。

五、布置作业

假如你有一件新衣服,你很想穿上它到外面去走一走,可是妈妈却不同意,你会怎样想,把你的心理活动写出来。

40、六年级上册14课穷人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14课穷人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说教材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 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堕落与腐化。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课文段落分明,结构独具匠心。全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件事,前后设置了两个悬念:渔夫是否平安回家?渔夫回家后能否同意收养孩子。两个悬念交替展开,逐步消除,从而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这样处理,使得全文波澜迭起,扣人心弦,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二是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了解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4.练习续编课文,展开合理的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进而教育学生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做贡献。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环境、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资料 课件

说学情

大部分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一部分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强。通过预习,能基本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互学互练,互查互评,互帮互助,互相激励,学习的兴趣、积极性较高。学生的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较强。并能通过上网及阅读有关的课外书,对课文有更深的了解和感受。学生具备从关键字词句中体会句子含义,感悟作者情感。

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课的教学设计了 依托教材、借助问题、运用语言 的学习思路,利用问题、情境等要素,让学生不断领悟课文的丰富内涵的同时,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受到情感的熏陶、人文的启迪。在教学时,我还采用分组讨论学习,紧扣自主合作探究进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学法:通过拼读、开火车读词语等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与新词。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环境、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新知识、形成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世界很小是个家庭》。谈感受: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心

2.生活中处处有爱心,处处见真情。穷人有爱心吗?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果真是这样吗?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穷人,看看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是否如他们的物质世界一样穷。板书课题

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学习,收集有关资料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增长知识,从中受到了更多的启发和教育,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检测字词:我会读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第三段(12-27自然段):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设计意图】预习成果的展示,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条理。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穷人(物质上的贫穷)

1.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桑娜、渔夫、西蒙)他们的穷体现在哪些地方?用标出有关句子。

2.分组学习,讨论问题

3.交流 (屋内装饰、吃穿、忙碌、劳动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在教学时,我紧扣质疑析疑解疑进行设计,勾画理解词句,让学生了解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状况。

四、自主探究直奔中心

1.有人说课文中的桑娜和渔夫并不穷,其实他们很富有你们支持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用划出有关的语句,在旁边做上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品析句子体会品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渔夫高尚的品质。明确学习的任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环境、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新知识、形成能力。

课件出示:

1.描写环境的句子

(1)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

①从室内外的环境的描写体会桑娜虽贫穷但很勤劳。重点理解温暖、舒适。

②有感情地朗读。

(2)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

( 体会西蒙的贫穷艰难,使她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但她尽到了母亲的职责。进一步感受穷人的善良。)

(3)学习作者的写作特点

( 通过环境的描写,体会穷人的善良、勤劳。)

2.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1)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

① 体会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理解忐忑不安、自作自受。

【设计意图】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最能表达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

② 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③ 指导朗读。(师范读、指名读赛读)

(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

(2)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体会桑娜决心要收养两个孩子,指导用非不可说话。)

(3)学习作者的写作特点

(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3.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

(1)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

(2)课件出示: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①让学生从熬及渔夫 严肃、忧虑的神色来体会收养孩子的决定使经过渔夫的认真的考虑,同时也说明了他们的生活使非常的窘困。

②指导朗读。

(读出这种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决心。)

(3)学习作者的写作特点

(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4.质疑:读完后,你有什么疑问?(重点理解两个沉默的含义)

(第一次,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师结:其实他们是最富有的人。

5.出示当堂检测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在写作中我们也应学习通过环境、心理和语言的描写反映人物的品质。

2.课外延伸

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在课余时间多多拜读他的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写作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作业设计

展开想象,续写《穷人》这个故事

说板书设计

穷人

勤劳、善良、有同情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

41、六年级上册12课故宫博物院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12课故宫博物院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鳌、銮、蟠、磬、鎏、等13个生字,读准紫禁城、额枋、迥然不同、藻井等6个词语。

2.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材料。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能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3.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能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民族创造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材料。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能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2.难点: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能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民族创造精神。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故宫博物院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故宫的记忆》音频、微课《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的图片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故宫的记忆》音频)师伴随着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去过故宫吗?(生自由回答)去过的人,都赞叹它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特别是那些珍藏着的无数稀世珍宝,更和其建筑艺术一样闻名于世,每个参观者都能从中深刻地了解到封建帝王生活的奢华靡费,并为古代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惊叹不已。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文本,按照作者给我们安排的游览路线,去参观一下这座宏大壮丽的古代建筑群吧!生齐读课题:《故宫博物院》,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根据不同的任务,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掌握不认识的字,并标注读一读。

2.以开火车的形式读生字,指名读生字。

(1)重点指导:紫禁城(jīn) 鳌头(o) 金銮殿(lun) 额枋(fāng) 蟠龙(pn) 攒(cun) 磬(qng) 鎏(li) 迥然不同(jiǒng) 中轴线(zhu) 藻井(zǎo)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b.玩找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材料。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师引导: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你应该重点阅读哪几个材料呢?

学生交流: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材料四。

师:阅读读材料一、材料三、材料四,画出有关的方位词,理清游览路线,画出故宫参观路线图。

(1)学生边读边画出行踪词和方位词:

①交代行踪的词:从往里,沿着穿过到走进进了就到从出就到

②方位词语:北面中心中轴线上后面往北

(2)学生交流,师点拨:(课件出示:故宫博物院的图片加文字介绍。)

(3)小组合作:画出故宫参观的路线图,并讨论、交流。推荐优秀小组用投影仪,展示解说,其他小组可以相继补充。

师点拨,学生总结: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

2. 快速阅读材料一,思考:故宫博物院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

(1)故宫博物院的总体特点: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2)说明顺序:空间顺序(由南到北、由外到内)。

(3)说明方法:

①列数字:紫禁城的城墙十多米高,有四座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

②打比方: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③作比较: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

3. 仔细阅读材料一5-8自然段段,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思考:

(1)第6段总的顺序是先下后上,其中有两个立足点,各是什么?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师引导学生找:两个立足点分别是方台和雕金蟠龙。下面以方台为立足点,依次向上、向后、向左右两旁写。上面以雕金盘龙为立足点,依次向下、向周围写。

(2)文章强调中轴线的用意是什么?

师引导学生交流:说明建筑意图把皇帝宝座安在中轴线上,以象征皇权。

(3)第六段的说明重点是什么?

师引导学生交流:重点说明太和殿的用途。

(4)三大殿为什么太和殿介绍得最详细?为什么多次写龙?

师引导学生交流:

①三大殿是故宫的中心,而太和殿是中心的中心,皇帝的宝座在太和殿。另外,太和殿也是最显故宫气派的地方,所以介绍得最详细。

②主要写龙的原因有两条: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故宫建筑突出龙,对故宫的说明也突出龙。二是龙的象征意义决定的。历朝历代皇帝都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也是作为皇权的化身。

四、开展活动,升华主题。

1.播放微课《故宫博物院》拓宽学生的视野面。

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感受文章的内容,避免说明文的枯燥性。观看后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2.选择一两个景点,作讲解。

温馨提示:要选好立足点,用准方位词,按照空间顺序有序的讲解说明。

3.师总结:

故宫博物院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学习它,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我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同学们,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从现在开始,从自身做起,努力学习吧!

五、巩固延伸,作业设计。

1.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完善本节课画的故宫参观路线图。

2.小练笔:我的书房

要求:(1)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方法,按照空间顺序,由外到内,来介绍书房的总体特点。

(2)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的介绍我的书房。

(3)书写认真,卷面规范、整洁、大方。

教学反思:

1.让学生搜集有关故宫博物院的资料图片,运用《故宫的记忆》音频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材料,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出故宫参观路线图。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3.运用微课助学,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感受文章的内容,避免了说明文的枯燥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观看后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2、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演讲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演讲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演讲是生活中很重要的口语交际,因此要密切联系生活指导学生会写演讲稿,并学会一些演讲的技巧,做到学以致用。另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要想方设法地从细节入手,给他们指明方向。

2.创设情境,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一种形式。在这情境里,要引导学生全员参与,担负不同的角色。其次,围绕演讲引导学生点评,让他们发现演讲的特点以及存在问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便能迅速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

43、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演讲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演讲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备好演讲稿,做到材料合适,观点明确。

2.演讲时要做到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

3. 演讲时要注意感情恰当,增强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写好演讲稿,让演讲有说服力。

2.难点:

(1)根据题目,选择合适的材料,例举生动的故事。

(2)注意停顿、重复或者辅以动作,增强演讲的表现力。

教学准备:

名人演讲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一段名人演讲的视频。

2.学生交流体会或感悟。

3.导入口语交际演讲。

二、师生交流。

1.出示演讲的题目。

科学读书锻炼身体健康饮食

2.请选择一个话题进行演讲,怎样才能演讲更精彩呢?请大家交流观点。

3.学生交流,老师提炼观点。

(1)演讲的内容要精彩事例多有代表性、引用名言警句、语言要真挚等。

(2)演讲的水平高超态度要和蔼、巧妙注意感情渲染、辅以动作等。

4.出示一段演讲稿,学生评析。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人类精神的粮食。

我是在读书中享受艺术美,享受其带来的无穷乐趣。我可以畅游在书的海洋里,坐着轻舟在三峡中勇进,去感受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喜悦,也可以漫步于塞外广漠的草原之上,去领略王维所点燃的直冲云霄的孤烟,欣赏那动人且让人流连忘返的长河落日圆,还可以欣赏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阳如此壮阔的岳阳楼。

5.学生交流演讲稿的特色之处。

(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很有感染力。

(2)富有文采,让人感受到演讲稿的深刻内涵。

(3)观点明确,事例较多,有说服力!

三、准备演讲稿。

1.分小组进行。

2.各人整理演讲稿的内容与提纲。

3.整理好事例、警句等。

四、现场演讲。

1.每小组选取一人进行演讲。

2.设立评委打分。

3.评委点评演讲者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4.公布演讲比赛的成绩。

五、教师总结。

1.生活中离不开演讲,演讲能够让陈述的观点更加明确,让表达的意思更加鲜明。

2.演讲时的注意点。

(1)语言通俗易懂,不要生硬,书面化。

(2)速度要慢,有感情,要能够让听众理解。

(3)增加排比句,以渲染气氛,强化感情,引起听众的共鸣。

(4)服饰要整洁,不要五颜六色。

板书设计:(略)

44、六年级上册25课少年闰土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25课少年闰土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说教材】

《少年闰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重新收录在课本中的文章。从这次重新收录中,我们可以看出,经典名篇所散发出来的魅力是叫读者不可抗拒的。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采用倒叙的方法,一开始就把所要介绍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特点,逐步回忆,依次叙述,一步一步地刻画了一个经验丰富、聪明能干、机智勇敢、健康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形象。

【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但由于这篇课文写作的时间在上个世纪初,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内容上有一定的困难,再加上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这也增加了理解上的难度。老师在讲述本课时,往往不敢放手,生怕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而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关心个体差异和个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对新课标的学习,认识到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我们要求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同一个问题,说同一个标准答案,这显然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样也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不仅没有学到知识,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种教学是得不偿失的。那么,自主、合作、探究就成为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新遵照的准则。

【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重点、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文章的生字词、多音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自然段。

2、了解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健康可爱、经验丰富的农家少年,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3、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四件稀奇事,揣摩人物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

2.进行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第十六段,领悟其中蕴含的含义及情感。

【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课标提倡人文、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并结合本单元的重点,确定如下的教学方法:我的教学思路是快速阅读课文,理出文章脉络,总体感知人物的个性特点和事件;接着深入学习有关段落,体味少年闰土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设计,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学习目的明确了,学生的主动性就被调动出来了。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各种朗读方式来学习,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讲读密切结合,学生深深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较高。同时,我积极改变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的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说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根据】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闰土的喜爱之情,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在课时学生已认识了生字词,读通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并学了一至五自然段。因此,我一开课的个教学环节是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复习与回顾课文内容中导入新课。我一边出示课件一边听我的配乐介绍自然段的内容。我这样处理,有情有景,可以很快地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述的特定的情境当中,从而激起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愿望,从而加深了对闰土的印象。

(二)、整体感知

教学伊始,我设计了一个填空:( )的少年闰士,开放的填空,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激起了学生读文的兴趣和自信。在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后交流,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感知教学内容,少年闰土的形象就在他们的脑海中凸现出来。我在对重点词句的研读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特点,寻找最能体现性格特点的地方,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把学生真正当做了课堂上的主人。

(这一部分结合教案、幻灯片来讲 内容为教案的二三部分)以评价代讲,以画代讲,以读代讲,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捕鸟这一部分时,我用课件演示,同学评价老师的课件做得好坏,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必定会看书。从书中寻找好坏的理由,这样,学生就必须要认真读书,缜密思考,他才能知道并讲得出好坏,这样不仅避免了单调的讲解,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

在教学刺猹这一部分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去给读书的同学评价,他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读得好或者他哪里读得不好,为什么?你觉得应该怎么读。这个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帮助别人理解了文章,同时也加深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真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在教学海边拾贝时,(出示许多漂亮的贝壳课件)我采用欣赏、谈感受来体会闰土的知识丰富,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在教学看跳鱼儿让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画,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三)研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重点拨亮学生思维过程

学习了四件稀奇事后,学生对闰土的人物特点有了比较鲜明的印象,但对我与闰土之间的感情却没有深入的体会。

在教学突破难点时,对啊,闰土的心早有无究无尽的稀奇的.....高墙上的四角天空这句话的理解,需要点拨,在教学这种难点句子时,我在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1、无穷无尽的希奇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培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为此,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别带着赞美、钦佩、向往的感情反复读中心句,读中悟情,强化重点训练,营造情感的氛围,使学生的情感与我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课将尽而情真浓的境界。

(四)争辩研读,开放创新

此环节,我以在当时社会,如果让你选择,你想做闰土还是文中的我为话题,让学生分正反方来辩论。这样把辩论活动引入课堂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同时争辩是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理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当家作主站起来。同时,学生在争辩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对当时社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五)课后拓展

我建议孩子们课外好好地去读一读鲁迅写的《故乡》原文。运用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了解人物内心的方法来体会长大后的我和闰土的内心活动,然后同学之间交流中年闰土是怎样一个人。将课内的学习方法用于课外的阅读实践当中,达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六)说板书

简洁而明了的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展现了写人记事一类文章的特点,充分的凸现人物形象。

【总结】

总之,我在体现新课标精神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积极的、努力的尝试。当然,也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如何在开放性课堂学习活动中,真正让全体学生都能各有所获,得到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能力的发展;在语文积累,有感情朗读指导,教学环节过渡等方面也还需要改进。为了让学生得到发展,我愿努力探索。

45、六年级上册24课京剧趣谈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24课京剧趣谈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京剧趣谈》是一篇略读课文,介绍中国国剧京剧中的奥秘马鞭亮相,从中让我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在教学中借助抓住关键词概括文章内容,运用思维导图理清课文脉络。引导学生在多种方式的朗读中,体会京剧奥秘中的趣,这正是京剧的博大精深所在。鼓励学生搜集具有艺术特色的戏剧,并进行对比阅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读通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京剧片段)激趣:同学们,你们能猜猜这是哪一种戏剧吗?

预设:京剧,听到了锣鼓声。

2.是的,看来同学们对京剧有些了解,那你们还能深入地说一说吗?

预设:

生1:我知道京剧中的人物分类:生、旦、净、末、丑。

生2:我知道脸谱知识,红色代表忠贞,比如关羽。黑色代表正直,比如包公。

3.导入:同学们对京剧的知识了解得真多,但是听说过马鞭与亮相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京剧趣谈》了解一下吧!

设计意图:通过京剧音频引入新课,将了解的相关资料与同伴分享,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教师检查读文情况。

设计意图:朗读是语文学习重要的途径之一。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读通文字,读懂文义,为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做好铺垫。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请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作好批注。

3.学生汇报。

预设:这篇文章介绍了京剧中的马鞭与亮相,感受到京剧的艺术魅力。

4.你觉得哪部分的内容最吸引你?

图片 把阅读引向深入,促使学生真正地走进课文内容,进行发散性思维,从而透彻地理解马鞭和亮相的意义。

预设:

生1:马鞭这一部分内容是我喜欢的,想深入了解一下京剧中马鞭有怎样的作用。

生2:我想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亮相与京剧中的亮相有啥不同?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去阅读,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有阅读期待的课堂才能让孩子真正地获得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发现,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四、思维导图,梳理内容

1.文章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呢?作者又是怎样表达京剧的艺术魅力的呢?

2.学生默读课文,运用喜欢的方式写下京剧的趣。

图片 培养学生批注式阅读能力,深度理解课文内容,欣赏、体会京剧的艺术魅力。

3.同学互相分享交流,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板书设计(略)

46、六年级上册20课青山不老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20课青山不老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这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另外一个特点是课堂动静结合,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47、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少年闰土好词好句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少年闰土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

祭祀: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尊敬并求保佑。

值年:同族的人家,在祭祀祖先时,每户轮流负责准备,轮到谁准备的那一年,就叫值年。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弶:一种捕捉鸟兽的工具。

明晃晃:光亮闪烁。

许下愿心:即许愿。迷信的人对神佛有所祈求,许下某种酬谢。

秕谷:不饱满的稻谷或谷子。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潮汛:一年中定期的大潮。

郑重 盼望 一望无际 祭祀 仿佛 五行缺土 盼望 一无所知 怕羞 无穷无尽

好句:

1.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2.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3.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

  4.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3.现在太冷:稻鸡,角鸡,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

  4.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好词 郑重 盼望 一望无际 祭祀 仿佛 五行缺土 盼望 一无所知 怕羞 无穷无尽

  好句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2.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不会可以追问,鹁鸪,蓝背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六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48、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少年闰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少年闰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句子解析

1.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是当地的风俗,人们认为用圈子套住孩子,孩子就不会死。这虽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说明闰土的父亲很疼爱他。

2.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这句话中破折号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无端一词是没有理由,没有根据的意思。

3.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素,向来的意思。新鲜事是指闰土对我讲的那许多关于农村、海边的事,这些事我从来都不知道,所以感到新鲜。如许是如此像这样的意思。我向来不知道许多新鲜事,因为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来未接触过这些事。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少年闰土的羡慕和钦佩。

4.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写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明闰土的知识丰富、 见多识广。而我和我的朋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说明我们只能在一个小天地里活动,看不见更广阔更生动的外面世界,闰土知道的事,我和我的朋友都不知道。通过如此鲜明的对比,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出我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课文主题

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多识广、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的形象,反映了我和闰土儿时短暂而又真诚的友谊,抒发了我 对他的怀念之情。

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六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

49、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课堂笔记之课文主题思想

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课堂笔记之课文主题思想

《少年闰土》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采用倒叙的方法,一开始就把所要介绍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特点,逐步回忆,依次叙述,一步一步地刻画了一个经验丰富、聪明能干、机智勇敢、健康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形象。

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多识广、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的形象,反映了我和闰土儿时短暂而又真诚的友谊,抒发了我 对他的怀念之情。

50、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课堂重点笔记生字词

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课堂重点笔记生字词

《少年闰土》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采用倒叙的方法,一开始就把所要介绍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特点,逐步回忆,依次叙述,一步一步地刻画了一个经验丰富、聪明能干、机智勇敢、健康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形象。

我会写组词

郑:zhng(郑重、郑国、郑州)

拜:bi(拜年、祭拜、对拜)

租:zū(收租、租房、出租)

厨:ch(厨师、下厨、厨房)

毡:zhān(毡帽、毡布、如坐针毡)

羞:xiū(害羞、怕羞、羞涩)

撒:sǎ(播撒、撒种、撒谷子)

缚:f(束缚、绑缚、作茧自缚)

猬:wi(猬集、小刺猬)

伶:lng(伶仃、伶俐、伶人)

俐:l(伶牙俐齿、口齿伶俐)

窜:cun(窜改、逃窜、东跑西窜)

51、少年闰土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今天的《少年闰土》,自我感觉上得还可以,比原来随意发挥的课堂强很多,全面完成了教学内容,重难点也有所突破。

1.《小小少年》的歌曲引入,介绍一位更厉害的少年闰土。这是教案上面的导入,其实直接从介绍作者导入,效果更好。

2.很久没有在课堂讲字词,5年级开始训练学生自学字词,但是有部分学力不足的同学,可能根本没有自学。其实6年级的学生自学字词,基础没有问题,但是梳理一下,效果显然更好。特别是一些难字,那些学生就是不认识,有些会写错,这部分工作主要就是为那些学力不足的学生做的。当然做了,效果确实好很多。

3.初读课文,弄清楚课文里面的主角闰土有什么特点?(机智能干,见多识广,活泼可爱)

4.再读课文,那么课文怎么写出他的这些特点的呢?(具体事例)

找事例,读事例,分析事例。

重点:4个不知道;四角天空。

5.落实较好的点一:印象中的闰土第一自然段,读,讲景美,人美,从美学角度分析构图之美,颜色之美,词语修饰之美。

6.落实较好的点二:扩展《故乡》,讲了二点,一是成年闰土的样子和少年的时候对比,问:为什么?二是闰土对作者的称呼老爷的分析。

总的说来,作为日常课堂,本课还是完成较为成功的,从后面的《导学案》作业情况也可以看出来,当然也许是凑巧,讲的几个拓展内容,正好里面都有,毕竟备课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导学案》作业。

一天一反思,成长不停步!

52、六年级下竹石教学说课稿课案

六年级下竹石教学说课稿课案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面试小学语文的4号考生,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竹石》,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

《竹石》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古诗。本单元共包含四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理想和信念,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竹石》是清代郑燮的一首题画诗,这首诗主要写生长在岩石破缝中的竹子经受各种磨难艰难地生长,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诗人的高洁情怀,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学古诗的方法,能借助工具书或注释从表面理解古诗的意思。但是由于本人阅历不够,理解诗人刚正不阿的内心世界仍然是一个难点,因此需要教师从作者的资料,时代背景入手,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与交流,领悟古诗的含义,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科学的确定:

我的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我的教学难点: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说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情景设置法、点拨法,配合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走进诗文,品味意境。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的学习新知识,我共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开课之初,我会以轻松愉悦的语调引导学生围绕花中四君子、岁寒三友展开交流,学生会发现两者都含有竹,体会竹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进而引出本课课题《竹石》。

这样的导入,既消除了学生上课的紧张感,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

环节二:初读梳理,知情入境

叶圣陶说,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因此,在这一环节,我会带领学生以诵读为主,边读边解决相关问题:

比如,课题的理解,诗人的相关介绍,朗读节奏的把握。

读毕,我会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进行汇报学习,我会适当的进行指导。

诗题方面:竹石,指的是竹子从岩石缝中长出来。

字词方面:我会针对学生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词进行重点强调,比如劲的读音。

诗人简介: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代书画家,尤其擅长画竹、画兰。

最终,通过点名读、齐读、名家范读等阅读方式,读准确读通顺课文。

这一环节,在回顾人物背景和题目意思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文的主题,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三:析读课文,援疑质理

在这一环节,我会再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竹石最打动你的地方是什么?我预设学生会找到如下内容:

内容一:竹子坚韧不拔的特点

这主要体现在古诗的前两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当学生汇报到此处时,我会首先询问学生:文中的哪个字用的极为用力?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找到咬字,体会到这里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坚韧不拔的性格,并在表演中加深感悟。接着我会继续提问:破岩是什么?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不难想到,这里写出了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在此基础上我会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句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最后在朗读中加深体会。

内容二:竹子顽强斗争的精神

学生汇报到此处时,我会引导其读出相关内容,就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顺势提问坚劲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汇报,是坚定强劲的意思。通过提问:竹子遇到哪些磨难、打击?学生会找到东西南北风。

接着询问学生:风吹来,雨打来,竹子害怕吗?引导其找到任尔,并体会到其不畏艰难的风骨和坚强不屈的信念。到此,学生对竹子的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悟,我会继续进行点拨,请他们发挥想象,说说竹子还会遇到哪些磨难?学生可能会想到霜冻和雪落。最后通过提问,诗人仅仅是在写竹子吗?你还看出了什么?在师生交流中明确: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喜爱之情,作者是在借竹子表明自己坚韧不拔、刚毅正直的信念。

析读环节,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中,指导学生开展有效诵读,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实践中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环节四、品读课文

朱熹认为,读诗之法,只有熟读涵味,自然和气从胸中流出,其妙处不可得而言。因此,在这一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再次回归诗文本身,指导学生进行配乐诵读。

这样的设计,通过音乐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导其再次走进诗文,入情入境。

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我会在课堂即将结束时,以教师小结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回顾,并布置这样一份作业:搜集古今中外具有同样高洁情怀的人物资料,下节课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53、六年级下学弈教学说课稿课案

六年级下学弈教学说课稿课案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谈我对于教材的理解,《学弈》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第1课《文言文两则》的第一篇,本文通过两人同名师弈秋学下棋,虽师出同门,却结局不同,说明了做事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决不能三心二意。本篇课文语言凝练,寓意深刻,是孟子的传世之篇。

二、说学情

学生之前学习过文言文,所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解读文言文的能力,比如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本篇文章的大体意思。但是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表达形式上差距较大,对于学生来说深刻理解其内涵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正确断句,如何理解文章的深刻寓意。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于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设立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理解本文深邃的寓意。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是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难点则为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五、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我本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现代下棋大赛的视频,并顺势导入新课《学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本篇文章的兴趣。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释题:学弈的意思。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结合书下注释,翻译全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文言文断句的正确方式。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2.主人公如此厉害,他的徒弟是否都像他一样厉害?

3.两个徒弟分别是如何学习的?找到原文中与之对应的语句。

4.这两个徒弟师出同门,结局却完全不同,原因是什么?作者首先排除了什么因素?你从哪句话得知?那么结局不同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能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也能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通过这两位徒弟不同的学习方式,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思维,从课上体会的道理结合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分角色表演课本剧《学弈》。

设计意图:掌握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情况,并通过表演课本剧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在教学《学弈》时,我确定了两个核心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渗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课堂上,我设计了文言导入、朗读训练、探究研讨、读书明理等环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扎实训练,注重积累,学文明理,有效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重视朗读,渗透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课堂上我创设了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为学好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1.范读引路,激发兴趣

在当代语境下,文言太难,音难读、句难通、义难懂、文难用,因为难,所以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不是很感兴趣。小学阶段,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不要让孩子产生畏难心理。此时,课堂上教师的有效引导、范读引路则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让孩子们感受到文言有味,他们才会对其感兴趣,才乐于去探究,去学习。我在初读课文的环节,进行了范读,孩子们眼前一亮,也想模仿老师朗读,积极性一下子调动了起来,或自由读,或同桌读,或分男女读,齐读书声朗朗,尤其动听。朗读,为课堂注入了一池活水,也成为师生走进文本的一把金钥匙,促进了学习目标三的有效达成。

2.指导学法,提高能力

课堂上,我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学习探究的时间,引导他们结合课后注释弄懂字、词、句的意思,并通过独立说、同桌互说、全班交流等形式予以落实,特别是对课文中的之字出现一词多义现象,引导学生在逐字精读的基础上,通过进行比较归纳,弄清他们的不同意思,总结出它们在用法上的规律。除此之外,我还指导学生学习通过多读、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文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去品味文言的结构之美,言辞之美,思想之美,

有效达成了学习目标二和四。

二、积累背诵,学文明理

《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课堂上,在学生熟读、完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尝试背诵,达到丰厚课堂积累的目的。在背诵之余,启发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感悟、思考、分析、讨论如下问题:

1.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

2.你还从文中哪个人物身上有所感悟和收获呢?联系你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此环节,经过师生平等互动,个体感悟思考、集体分析讨论,最终达到共识:两个学下围棋的人,在学习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学习态度的专心与否决定着学习结果的好坏,因此,我们无论干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同时也应认识到,如果弈秋能对一心两用的人严加管教,那么结果就会大不一样。有效达成了学习目标三。

纵观整堂课,我以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为主线,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完成了既定的学习目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4、六年级下寒食教学说课稿课案

六年级下寒食教学说课稿课案

一、名句导入,引出《寒食》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谁能够想起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呢?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

《清明》清明节

师: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另一个传统节日寒食节的景象吧。(板书:寒食)

二、学习古诗名句《寒食》

(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自学宫、侯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师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

提示: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祭奠、郊游、斗鸡、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师: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1.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理解春城、御柳斜、汉宫、五侯、传蜡烛等词语,大致梳理诗歌内容。

2.展开想象悟诗情。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御柳斜)

飞花:飘扬的杨花。御柳斜:皇家的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动。

(1)飞花是种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

生:落花纷飞

引导学生想象春天柳絮、杨花飞满天的场景。

师:我们还学过描写杨花的诗吗?其他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生: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生: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

生: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师:刚才同学想出的《春赋》和《晚春》里面,描写杨花也用到了飞字。

这几首诗中的杨花都是飞起来的,我们见到的杨花、柳絮什么情况下才会飞起来?

生:刮风的时候。

师: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不说落花而说飞花,其实就是在写风。

(2)诗句中的无处不飞花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来表达呢?

这双重否定的句式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3)御斜柳写出了柳树怎样的姿态?

生:柳树的枝丫随风飘动

生:风都把柳树的树枝吹斜了

师:谁能想出几句诗句来形容一下春天的柳树?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扶堤杨柳醉春烟。

生: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3)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沐浴着这样的春风,美美地读一读吗?

师播放飞花视频配乐,指名读。

3.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三四句。(板书:蜡烛轻烟入)

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止火烛,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点燃烛火。

轻烟入:袅袅炊烟。整句话的意思是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

4.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你能想象一下此时这些王侯贵族、重臣之家正点着蜡烛做什么吗?用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的句式说说。

(1)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重臣们在吃着山珍海味,饮着仙露琼浆的样子。

(2)我仿佛看到他们饮酒作乐、欢天酒地的样子。

(3)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开怀大笑的声音。

5.而此时,民间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寒食节的呢?

(1)他们会禁烟火,只吃冷食。

(2)他们会穿着粗布麻衣,可能会祭扫、踏青等。

(3)还可能会在家悼念介子推。

6.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你会有什么感受?

(1)我会非常气愤,凭什么百姓要吃冷食,禁用火,过寒食节,而皇宫里却灯火通明?

(2)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从这儿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腐败政治强烈的讽刺!(板书:讽刺)通过讽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状的不满。

向学生介绍讽刺手法: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矛盾或缺点。

(四)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融入这样的感情来读一遍吧!会背的同学可以试着不看书来一遍。

三、拓展延伸

这节课,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韩竑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又通过讽刺的手法流露出对封建政治腐败思想的不满。

师:除了我们刚学完的这首诗,还有那首诗作用了讽刺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呢?

生: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生:《题临安邸》里面有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这是我们五年级学会的一首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也是用讽刺的手法写出了国家正在面临灭亡而这些政客们还在不停的歌舞。

师:寒食节在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令,除了韩竑描写了寒食节,唐代诗人孟云卿也曾经写过寒食节,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寒食》朗诵音频。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

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

四、课后作业

背诵《寒食节》,每位同学收集一首写传统节日的诗积累在摘抄本。

55、六年级少年闰土小练笔参考答案

六年级少年闰土小练笔参考答案

一、给下列生字注音

zū xiū sǎ cun l lnɡ ku

二、给下列汉字注音并组词

郑 zhnɡ 郑重 郑姓 拜 bi 拜见 跪拜

厨 ch 厨房 厨具 毡 zhān 毛毡 毡帽

缚 f 束缚 作茧自缚 猬wi 刺猬 猬毛

三、比一比,再组词

租 租金 租赁 羞 羞愧 害羞

阻 阻拦 阻隔 差 差生 差劲

窜 流窜 东跑西窜 俐 伶俐 聪明伶俐

患 患病 患者 利 利益 锋利

胯 胯部 胯下 撒 撒网 播撒

挎 挎包 挎兜 撤 撤退 撤销

跨 跨越 跨步 撇 撇下 撇开

四、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正 zhnɡ 正常 zhēnɡ 正月

叉 chā 叉子 chǎ 叉腿 ch 分叉

五、咬文嚼字(填序号)

1.①B ②A 2.①B ②A 3.①A ②B

56、六年级上册第25课少年闰土生字

六年级上册第25课少年闰土生字

《少年闰土》是写人的文章。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是表现人物的基本方法,作品抓住了这些特点,将人物刻画得十分成功。课文中闰土的四件事都是采用对话的形式描述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闰土的语言来体会他勇敢、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特点,同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我会写组词

郑:zhng(郑重、郑国、郑州)

拜:bi(拜年、祭拜、对拜)

租:zū(收租、租房、出租)

厨:ch(厨师、下厨、厨房)

毡:zhān(毡帽、毡布、如坐针毡)

羞:xiū(害羞、怕羞、羞涩)

撒:sǎ(播撒、撒种、撒谷子)

缚:f(束缚、绑缚、作茧自缚)

猬:wi(猬集、小刺猬)

伶:lng(伶仃、伶俐、伶人)

俐:l(伶牙俐齿、口齿伶俐)

窜:cun(窜改、逃窜、东跑西窜)

57、六年级上册25课少年闰土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六年级上册25课少年闰土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1)朗读提示:

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在朗读中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我的好奇、佩服、自叹不如;闰土的聪明、热情、纯朴等),并读出感情来。比如:第一自然段,写月夜少年刺猹的场景。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碧绿的西瓜。朗读景物描写要用舒缓的语气,体现出静谧的特点。人物描写略带兴奋的语气来读,要能把人物的机敏勇敢通过语气体现出来,用稍快的速度朗读。又如:第四自然段,写我和闰土见面的情景。我早就想见到闰土,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朗读时要用急切的语气来读,速度稍快。再如: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一段写我往农村生活。第1句要读出赞叹的语气,由衷地赞扬闰土知识的丰富,要读得舒展些;第2句,要强调不知道、只看见、不和只为重读,突出自叹不如的情感。

(2)背诵指导:

课文第1自然段按照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先写了深蓝色的夜空、金黄的圆月,再写海边一望无际的沙地、碧绿的西瓜、看瓜刺猹的闰土 。背诵课文要在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

(3)体会形象。

课文开头描绘了一幅在月光下的西瓜地里,一个少年刺猹的鲜明图画,生动具体地勾画了闰土这个勇敢机敏、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这个美好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时时浮现在脑海里,三十年后仍然记忆犹新。

2.课文写了记忆中的闰土、初次相识时的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结合相关内容,说说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1)从月夜瓜地,少年刺猹时带、捏、刺的动作,猹反身逃时扭、逃的动作中,可以体会到记忆中的闰土是一一个可爱、勇敢、机敏的少年。

(2) 从初次见面时看到的闰土的外貌描写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神态描写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可以体会到相识时的闰土是一个健康、朴实、天真、可爱的农村少年。

(3)从闰土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可以体会到给我讲新鲜事时的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知识丰富、机智勇敢的少年。

3.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从中感受到我怎样的内心世界。

A.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一一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

B.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

C.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1)从句中的并不知道也没有知道,可以感受到我对少年闰土的敬佩,以及感叹自己的孤陋寡闻之情。

(2)素不知道中的素是从来、向来的意思,从这个词语中同样可以感受到我对少年闰土的敬佩,以及对自己见识太少、知识贫乏的感叹之情。

(3) 所不知道指的是我和我往常的朋友这些有钱人家的少爷,过着不劳而食的生活,生活天地狭小,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只能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眼界狭窄、知识贫乏、见识太少。这里用对比的手法形成的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我们与闰土的不同,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闰土的敬佩、尊重的感情。是闰土打开了我的眼界,才知道院墙之外还有如此广阔的天空,才产生了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对少年闰土的喜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小练笔:

照片凝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从你的照片中选一张,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写。

提示:第1自然段的写作顺序是从上到下,从景物到人物。

仿写示例:

蓝蓝的下面是一条弯弯的小河,旁边开着一树树的鲜花。花丛中,有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扎着长长的马尾辫儿,穿着粉红色的连衣裙,仰着脸甜甜地笑着,右手轻轻地把一朵白色的鲜花放到头发。上面,微微眯缝着眼睛,陶醉地嗅着芬芳扑鼻的花香这个小姑娘就是我可爱的妹妹。

手机扫码阅读六年级语文上少年闰土说课稿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