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句赏析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句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句赏析
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描绘出一幅红绿相间的美丽画面: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阳光映照下的荷花娇艳、明丽。碧和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一年级下册语文静夜诗诗句赏析
诗句赏析: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夜深人静,月色如霜的秋夜,独处他乡的诗人,心头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
3、一年级下册课文8:静夜思诗句赏析复习重点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夜深人静,月色如霜的秋夜,独处他乡的诗人,心头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4、望庐山瀑布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望庐山瀑布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译文
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仿佛三干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赏析
日照香炉生紫烟 ,这句诗是写香炉峰的奇丽景色,为瀑布勾勒一幅壮美隽逸的背景图画。这里的香炉、紫烟无疑是景物名称的偶然巧合,但是经过诗人似乎漫不经心的一笔巧借、点化,却增添了动感。这里的勾勒环境,其实并不单纯为了描绘美景,而是借此来寄情托意,将自己的性格、理想寓于追求香烟缥缈的仙境的志趣之中。
遥看瀑布挂前川 ,把遥望中开先瀑布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里的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突现了远望中瀑布的静态感、其灿若珠帘、洁如白练的壮美感。这样,在雄阔的背景中勾出珠帘垂空、直泻润底的一泓瀑布,就增添了诗歌景中有声、以静显动的气韵。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句,诗人扣紧瀑布的喷涌,通过飞流、直下两个极有气势的动词和三千尺这个富于夸张的数量词,把瀑流之湍急、冲力之猛烈、声势之宏大,展现于读者眼前。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中,诗人巧借银河自天而降的比喻,渲染瀑布飞动的气势。此处的疑字分外传神,它既真切地传达了诗人仰观飞瀑时一刹那间的心灵感受,又符合开先瀑布高接云天的实际。诗人积极浪漫地调动想象、夸张、比喻等艺术手法来突现庐山开先瀑布的变幻多姿和雄奇壮观,把瀑布描绘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形象。
全诗融情于景。庐山瀑布飞流直下 的气势,洋溢着诗人昂扬激进的思想,蕴含着他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切感情。诗人丰富独特的想象,使全诗的字里行间飘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诗人又调动衬托、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段,更使全诗神采飞扬,浑然天成。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
5、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文重难点笔记
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文重难点笔记
1.西湖六月的风光与其他时节有什么不同?
六月的西湖荷叶碧绿,无边无际;荷花盛开,艳丽无比。
2.诗人抓住这盛夏时节特有的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和对友人深情的眷恋。
6、课堂笔记: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句赏析
课堂笔记: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句赏析
诗句赏析:
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描绘出一幅红绿相间的美丽画面: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阳光映照下的荷花娇艳、明丽。碧和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7、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句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句赏析
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描绘出一幅红绿相间的美丽画面: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阳光映照下的荷花娇艳、明丽。碧和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8、二下第一课古诗二首之村居诗句赏析复习笔记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这两句诗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写出了春日乡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描绘了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2.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两句诗写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兴致勃勃地放起了风筝,使春天更显生机勃勃,富有朝气。
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答案
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的东梁山和西梁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叶孤舟从天水相接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平滑光亮。
1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赏析,这代表了什么节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赏析,这代表了什么节日
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次节日会更加的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天在登高望远,到处插满茱萸只是少了我一人。
参考:这首诗代表的节日是重阳节,整首诗作者通过先写自己在外面流浪再到节假日的思亲,写出来了作者对于家乡以及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11、第九课古诗三首诗句原文翻译
《元日》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清明》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12、阅读下面的浪淘沙,找出课文中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阅读下面的浪淘沙,找出课文中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浪淘沙唐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3、题西林壁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题西林壁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14、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一个孩子欢快地奔跑着追捕一只黄蝴蝶,可蝴蝶飞到菜花丛中后就再也找不到了。
(2)初夏时节,白昼变长,太阳高挂在天上,篱笆旁边整日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蜒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3)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地上,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15、四下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课堂笔记之词句赏析
四下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课堂笔记之词句赏析
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这两句诗写景,通过对清晨秋雨、远山的描写,烘托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以冰心在玉壶自比,表达了自己不会因为官场上的坎坷遭遇而改变气节,不会随波逐流,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志。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地点是?友人将要去的地方是?
作者与友人分别的时间是清晨,地点是芙蓉楼,友人将要去的地方是洛阳。
2.连入的用法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连、入写出了寒雨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离别的暗淡气氛。展现了即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特点。
3.由寒雨楚山孤,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诗人因心中惆怅才觉雨寒,因友人离去而觉自己犹如楚山一般孤独。寒雨楚山孤这两个意象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之情。
4.诗的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格?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晶莹、纯洁的冰心自喻,表达了自己廉洁正直、坚贞不屈、乐观开朗的品格。
16、小笔记:五下语文20课金字塔夕照随堂诗句赏析
小笔记:五下语文20课金字塔夕照随堂诗句赏析
词句赏析:
1.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
这是文章的总起句,既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又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远远望去,它像漂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都是从它那里放射出来的。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远望金字塔的美丽样子。
3.你看金字塔多像一个金的汉字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金字塔的译名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都是无比绝妙的,这也体现了作者对令人陶醉的金字塔夕照的赞美,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对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人类伟大创造的歌颂。
4.有人说金字塔的白昼和月夜恐怕还是这大漠夕照中金字塔的色彩。
虽然在不同的时间,金字塔的风光各有妙处,但令我最难忘的还是夕照下的金字塔。用但来转折,表达出我对金字塔夕照风光的情有独钟。
17、18课威尼斯的小艇随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18课威尼斯的小艇随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词句赏析:
1.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这两句话是从小艇的长度、形状以及行动的情况来写的,写出了小艇长、窄、深的特点。第二句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艇比喻成新月,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将小艇比喻成水蛇,写出了小艇轻巧、灵活的特点。这样的特点都与威尼斯的河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2.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有说不完的情趣。
这几句话不仅写出了作者坐在小艇里的感受,还写出了威尼斯这座城市的特点:河道上架着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河两岸耸立着古建筑。
3.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这句话从侧面表现出小艇行驶速度快,突出了船夫的驾驶技术高。
4.半夜,戏院散场了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
这两句描写了夜晚戏院散场时人们的活动情况,属于动态描写。
5.水面上渐渐沉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这三句话是静态描写,描写了威尼斯夜晚的静寂,小艇一停泊,威尼斯就沉寂、入睡了。更加衬托出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6.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地走下小艇坐着小艇上教堂去作祷告。
这段话写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物的活动:匆忙去做生意的商人,高声谈笑的青年妇女,到郊外去的孩子和保姆,上教堂去作祷告的老人和全家。说明小艇和威尼斯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18、五年级下语文园地二日积月累:鸟鸣涧诗句赏析
①字词理解:
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闲:安静、悠闲。
空:空寂、空空荡荡。 惊:惊动,惊扰。
月出:月亮升起。 时鸣:时而鸣叫。
②诗文大意:
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的山显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鸟儿竟然被月光惊动,不时地在山涧中发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③诗文简析:
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诗的首句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末句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
19、从军行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
①主要内容:
这首诗由景及人,通过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述和对遗民迫切希望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地强烈愿望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②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齐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等。
③字词释义:
将晓:快要天亮。 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
泪尽:眼泪流干了。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④古诗词大意:
三万里滔滔黄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巍巍华山耸接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20、六年级下册竹石诗句、字词翻译
六年级下册竹石诗句、字词翻译
字词解释:
咬定:咬紧。 立根:扎根。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 坚劲:坚强有力。
任:任凭,无论,不管。
尔:你。
译文: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21、长相思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长相思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古文赏析
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天气,纳兰思念什刹海后海家,写下此诗,题曰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跋涉了太久,离家已远,关外还是遥遥无期。将士们无心睡眠,夜深帐中仍亮着一盏盏灯,在灯光一般昏暗的思绪中,故乡的幻境影影绰绰。那微弱的光抵挡着外面的寒夜,也为帐中人保留一个温柔的梦境。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自己厌于扈从的情怀。
边地三月即飞雪,风雪在无人处肆意的奔腾,那巨大的声响声声击在帐上,打在心上,让本就不成眠的人失去了假寐的机会。不能入梦,尚可闭上眼专注的思念,而这狂风暴雪却不时钻入帐中,提醒人身在何处。故园岂无风雨,然跟家人依偎在油暖的雕栏画室,同心爱的人在一起,弥漫的风雪只是平添情趣。
22、夏日绝句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夏日绝句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古诗大意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赏析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
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
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
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2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画面,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诗的前两句在写景的同时又渗透了丰富复杂的感情,将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所担负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2.从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黄沙突出西北战场的艰苦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见战斗艰苦激烈。
24、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多音字
裳 shang 衣裳 红裳 传 chun 传播 传说 还 hi 还行 还有
chng 霓裳 云裳 zhun 传记 自传 hun 还钱 归还
25、五年级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五年级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注释:
1.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同题诗有二首,这是第二首。
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
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4.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篱门:用竹片或竹竿编的门。
摩天:碰到天。摩:摩擦、接触。
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指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南望:远眺南方。
译文: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海,五千仞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无泪,又一年盼望官收失地。
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赏析: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教学: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和摩的表达效果。
答案: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山的高峻。
2.诗人能把丰富的感情蕴含在景物与人物活动描写之中。请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3.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从哪个词中可以看出百姓对和平的渴望?
答案:从泪尽,胡尘看出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从南望,又一年看出了百姓对和平的渴望。
26、五年级下册第9课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生字词
五年级下册第9课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生字词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仞 rn 千仞 九仞
岳 yu 五岳 岳父
摩 m 摩擦 按摩
遗 y 遗忘 遗憾
涕 t 鼻涕 涕泪
巫 wū 巫婆 女巫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27、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诗题是什么意思?
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
2.这首诗描写景色有何作用?
祖国奇伟壮丽的山河景色却沦陷在胡尘里,怎能不令人愤慨?壮观的景色描写渲染了老百姓的悲愤、失望之情。
3.南望表现了遗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南望表现出沦陷区人民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国土的焦急心情。
28、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写了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慨。诗的前两句描写黄河和华山,对仗工整,意境雄浑。通过三万里五千仞的夸张比喻以及入上两个动词的运用,让人感到黄河、华山不仅气势雄伟,而且富有生气。这两处景物,代表着北方的壮丽河山。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北方的景物联想到那些在金统治地区的遗民百姓,不禁发出一声喟叹。泪尽一词中,企盼南宋朝廷收复失地却一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呼之欲出,读来令人心生酸楚。此时的陆游,已经罢归山阴故里。他本人是身在南方北望中原的,但在诗中却反过来,以遗民的视角写他们南望,实际上是借遗民之口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因而使得这首诗所表达的爱国之情更为厚重、深沉。
29、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三万里滔滔黄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巍巍华山耸接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30、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这两句诗写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黄河奔腾咆哮、流入大海的壮观和华山巍峨高耸、直插云霄的雄伟,饱含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两句诗抒情,把被南宋朝廷遗弃在中原的老百姓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表达了诗人对老百姓的同情。
31、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①前两句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取冰的样子。
②后两句写孩子玩得正高兴时突然冰块落到地上,发出如玻璃碎裂的声音。忽作玻璃碎地声一句,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清脆的声音,看到了孩子那失望的表情。
诗中从三个方面上描写稚子弄冰的情:形色泽上,金盘彩丝穿银冰;形态上,金盘脱出的冰犹如银铮 ;声音上,既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又有玻璃碎地声 的清脆。有形有色有声,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无限乐趣。
32、望洞庭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望洞庭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古诗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
诗名《望洞庭》,洞庭:即洞庭湖。洞庭湖古代曾号称:八百里洞庭,处于长江中游荆州南岸。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湘妃庙记略》称:洞庭盖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为洞庭之庭,故曰洞庭。后世以其汪洋一片,洪水滔天,无得而称,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庭湖。这就是洞庭湖名称的由来。】那么这又为什么改叫君山呢?【后因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葬于此,屈原在《九歌》中称之为湘君和湘夫人,故后人将此山改名君山。】因君山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遥遥相对,刘禹锡应该是站在岳阳楼上望洞庭的。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据唐诗鉴赏辞典(周笃文,高志忠)的分析【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秋天。】所以本诗应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任和州刺史,经洞庭湖时所作。好,来看原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字词典故 和:和谐。潭:水深之处。
赏析 刘禹锡说,湖水的波光和秋空的月亮两者相互和谐地融为一体。这么大的湖如一大潭水,潭面上没有风,非常平,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一般。
指古代的铜镜。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字词典故 翠:本意是翡翠,翠玉(青绿色)。青螺:这里指君山。
赏析 刘禹锡说,遥望洞庭山于洞庭湖水中的苍翠,简直就像一个巨大的白银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实在是太精彩,白银是因为月光,月光照射下平静的湖面,就像一个银白色的盘子,而那湖中的岛山就如一颗青青的螺。天地间竟有这样的银白大盘与巨螺,那不是天造地设的大造化吗?
现在君山已经和陆地连接了,恐怕不容易再看到刘禹锡描写的如此美景了。
33、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34、书湖阴先生壁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书湖阴先生壁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译文:
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
简析:
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讲了湖阴先生的无私教师育人的品质,赞颂了他的善施教化。
赏析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护字,绕字显得那么有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诗人以神来之笔,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
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在修辞技巧上,三四两句也堪作范例。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山水描写得有情且有趣。
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本来水是环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但诗人没说具体的植物,而是用植物的色彩来代替,说将绿绕,环绕着绿意;青色,也是虚的,是没法送的,诗人却说山要送青来,这就化实为虚,诗意盎然。事实是湖阴先生的房屋与山距离很近,主人开了门,就会看见青苍的山峰。可如果写成开门见青山,那就全无诗味了,诗人换了个说法,从对面落笔,让山做了主语,化静为动,顿成佳句,这真是巧思妙想,令人拍案叫绝。
35、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首句交代了清明之日的环境,纷纷形容春雨的意境的,还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告诉行人酒家的位置,诗歌结束,给我们留下想象空间。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语言通俗,写得自如,音节和谐圆满,景象清新生动,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3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本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的学习,理解诗句意思。
2、通过品读重点词语,结合想象和多种方式的诵读,感受诗中的情境。
3、体会诗中独特的写法,了解陆游诗词的特点。
4、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想象并感受诗中的情境。体会诗中独特的写法,了解陆游诗词的特点。走进作者的心灵,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渲染气氛
1、出示诗句,学生齐读。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学生谈发现:这些诗句都是爱国诗句,这些诗人都是爱国诗人。
2、引出诗人,回顾所学。
过渡:古往今来,许多爱国志士在诗词中表达自己对国家至死不渝的爱。说到爱国诗人,有一人不得不提到,朱自清先生说: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人就是陆游。
学生结合查找的资料谈对陆游的了解,师补充并出示陆游简介。
回顾上学期所学的陆游的诗《示儿》,一起背诵。引出今天要学的陆游另外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二、初读古诗,感受诗韵。
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学生展示朗读,学生互评,提醒正确划分题目和诗句节奏,要根据意思断句。练读,齐读。
三、走入诗境,体会诗情
(一)品读后两句:体会遗民生活之悲
1、了解历史,明确遗民生活区域。
对比《示儿》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首诗,有一个词都出现过,这个词就是王师。
追问:什么是王师?进而引出南宋与北宋的概念。师借助地图简介南宋和北宋的都城和版图的变化。(宋朝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国土面积比较大,都城在汴州,史称北宋;后来金军南下入侵了北宋,占领了他们大面积的北方领土,他们的国土面积变小了,都城也从汴州迁到了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这一时期成为南宋。)
在陆游这首诗中,谁在向南盼着王师呢?
引导学生结合南宋地图认识遗民是在金统治下的原宋朝百姓。质疑思考:都是老百姓,把遗民改成人民行不行?这些人是不是金国的子民?金国的军队会不会保护他们?南宋的军队能不能保护他们?引导学生体会出遗民是被宋朝廷遗弃的人民,虽然宋朝并没有灭亡,但遗民却在金兵统治的地区沦为了亡国奴。遗民一词,包含了无尽的血和泪!指导读出心酸、无奈、叹息的感觉。
2、品读词语,想象遗民悲惨生活。
阅读诗句并思考:遗民过着的是怎样的生活?从哪个词看出他们生活的怎么样?
预设一:泪尽
质疑思考:泪尽能不能换成泪流?明确:泪尽是一次次地流泪,眼泪流干了,痛苦程度更深。读出这种痛苦的感情。
预设二:胡尘
结合注释明确胡尘的含义。你从马蹄扬起的风沙中仿佛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描述你能听到的、看到的和想到的。
预设:金军的暴政。我仿佛看到北宋遗民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常常遭受到金人的毒打,被抓去当奴隶、做苦力;我仿佛看到金人到老百姓家抢东西,如果遇到反抗,金人就会把那些老百姓活活打死;我仿佛看到老百姓的日子过不下去了,只能卖儿卖女,小孩子们面黄肌瘦,不停地啼哭,大人们穿着破衣烂衫,除了哭泣想不出一点办法。
出示金军入侵次数和受害百姓无家可归、死亡人数的数据资料。看着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谈,教师总结并指导朗读:那些在金军统治地区的百姓沦为亡国奴,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叫做遗民泪尽胡尘里,带着情感读好这句诗。
3、对比体会,感受遗民的盼望与失望
①同学们,你们可知,在金人未入侵前的北宋是怎样的吗?
北宋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王朝的兴盛和一座都城的繁华。下面老师就带大家去北宋都城汴京去看一看。
(出示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动画并配画外音介绍)据史书记载,汴京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大家看街道纵横,交通便利,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百姓平静安乐的生活就不复存在了,从此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遗民泪尽。
②遗民生活在这样的水深火热当中,他们只有一个盼望,就是王师能来解救他们。但是他们盼到了吗?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又。这个又字在古诗中非常常见,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找我还,那里的又是对家乡的思念。再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里的又是对小草顽强生命力的赞颂,那么从这个又字,你能品味出什么?
遗民一年又一年的盼望、失望、绝望后又燃起了新的希望。读出这种千回百转的心情。
③补充资料: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65年,780个月,23739个日日夜夜啊!你觉得遗民能盼来王师吗?
结合学过的《题临安邸》这首诗,体会南宋统治者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进而体会作者对于这样的南宋统治者,既热切盼望又满腔愤怒的复杂感情。
小结:这两句写出了金军统治下遗民的痛苦和陆游对北方同胞的挂念,读出诗句中饱含的情感。
(二)品读前两句感受山河气势之壮
1、想象画面,体会夸张豪放的写法
①读前两句,明确河指的是黄河,岳指的是华山。想象:你从三万里河看到了怎样的黄河?从五千仞岳又看到了怎样的华山?
提示仞是长度单位,一仞大约有七八尺。通过三万里五千仞这些数量词可以体会出黄河弯弯曲曲,绵延万里;华山高耸入云,直插云霄。
②出示其他诗人写黄河和华山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进行对比阅读,思考:作者是用了怎样的方法展现黄河和华山的雄伟气势呢?
明确夸张的修辞手法。这样的夸张,这样的气势,很容易让你们联想到另一位诗人,他是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陆游的诗雄奇奔放似李白,他被称为小李白。
黄河和华山都是静景,作者为了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还巧妙地运用了两个动词,你发现了吗?入和摩。摩是触碰的意思,透过这两个词,描述你脑海中动态的景象。
学生描述师总结:这两个词的运用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黄河波涛汹涌,咆哮着奔入大海、华山高耸入云,山峰好像要刺破云霄,非常壮观。读出山河的奇伟壮美和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结合背景,体会山河沦陷的悲痛
宋朝有这么多景,作者为什么写黄河和华山呢?结合地图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绵延万里的黄河,这直插云霄的华山,一横一竖代表的就是中国北方的山河啊!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人民的坚强不屈。然而这大好河山,如今都在金军的控制下。想到这,作者内心感到无比悲痛与惋惜。
进一步思考:作者极力描绘山河的壮丽,目的是什么?
体会作者写法上的又一特点:用歌颂山河的奇伟壮丽来衬托山河沦陷的悲痛,唤起南宋军队夺回失地的决心!和陆游同时期的抗金英雄岳飞曾写下:还我河山!再读这两句诗,体会诗中的情感。
(三)解读题目,联系背景,聚焦情感
1、解读题目:黄河 华山 遗民,这些景物是陆游亲眼看到的吗?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学生谈,明确时间:秋夜黎明,地点:篱门外,事情:乘凉
引发思考:陆游为什么会在深秋的黎明出去乘凉呢?是什么事情让他睡不着?结合全诗让学生体会出是作者对故国山河的思念,对受苦同胞的同情,是这些事情压在这位老人心中,让他在深秋的凌晨整夜整夜睡不着。这些痛苦积压在他心中,他必须出去吹吹凉风。
2、联系背景:此时陆游已经68岁了,他已经罢官退居山阴故里整整四年了,但是乡村的平静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这天凌晨他拄着拐杖走出篱门,他向北极目远眺,他想起了滚滚黄河,他念到;他又想起高耸的华山,他念到;他想到受苦的同胞,他念到。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抗金报国是陆游一生的志向,他从未改变过自己的想法。陆游出生的第二年金军入侵,全家被迫逃难,受家庭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很小就树立了报国壮志。青年时的他读书练剑,渴望有朝一日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然而他仕途坎坷,直到40多岁,他才有机会亲历战场,那时的他豪情满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可朝廷畏战求和,他失落地写道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他没有用武之地,只能自号放翁,僵卧孤村,收复中原只能在梦中实现罢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个秋夜他写的诗,以山河壮衬遗民悲、在遗民悲中蕴含对朝廷的愤。有人说陆游有一颗像杜甫一样忧国忧民的心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遗民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北望中原又一年,一年又一年,直至生命的终结,依然嘱托儿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一世,只愿家国太平,百姓安宁。
2、梁启超曾这样评价陆游: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陆游现存诗作有9300多首,其中十分之九的诗作是抒发战斗豪情的,从古至今能称得上男子汉大丈夫的只有陆游一人。)
陆游在他们心中是个堂堂真男儿!在你心中,陆游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谈教师小结:陆游一生忧国忧民,有着深沉隽永的家国情怀。在陆游身上,爱国已经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爱国思想已经沁入了他的骨血,和他融为一体。他的赤子之心,犹如朗朗星空里的明月,永远照耀在华夏儿女的心田。陆游的诗作雄奇奔放似李白,沉郁悲凉似杜甫,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诗和他的人,永远不会被中国人遗忘。
3、面对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一个个爱国志士站起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出示南宋中兴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出示南宋著名爱国将领:岳飞、文天祥、辛弃疾),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个著名的爱国将领。随着电影的播出,岳飞的千古绝唱《满江红》被更多人吟诵,这位抗金英雄为救国发出的怒吼,激发了每个中国人的爱国情怀。最后让我们在《满江红》的朗诵声中结束这节课。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背诵并默写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搜集整理陆游及南宋其他诗人的爱国诗歌,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山河 壮
衬托 忧国忧民
遗民 悲
37、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译文:
三万里滔滔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向上碰到天。中原人民在胡人暴政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鉴赏:
①入表现了黄河东流入海的磅礴气势;摩有触手可及之意,突出山的高俊。前两句写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黄河奔腾咆哮、流入大海的壮观和华山巍峨高耸、直插云霄的雄伟,饱含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劈空而来,为后文直抒胸臆做了蓄势和铺垫。
②后两句抒情,把被南宋朝廷遗弃在中原的老百姓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表达了诗人对老百姓的同情。泪尽二字极写沦陷区人民的痛苦与酸辛,南望表现出沧陷区人民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国土的焦急心情。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38、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在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敲打题目都让我觉得,呃,难,题目太长啦!
这两位诗人,陆游、杜甫,不用说了,他们的脑门上刻着共同点,爱国,一生都忧国忧民。这两首诗也不用说了,好像,连题目都那么像,内容也是。再想想这两位诗人,这两首诗歌,嗯,真的,很适合放在一起学。
学这两首诗歌,一定要从题目入手,先把题目读清楚了再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中间的横线不是停顿,是我在画画。你想想,一个夜不能寐的老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一阵之后,实在难以忍受,想要排遣一下思绪,便走出家门,谁想一阵凉风袭来,更是触动了诗人,他发出一阵长长的叹息。虽然题目平白,但是想想长叹的内容,也不免唏嘘。
另外一个题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清楚、准确,能让人一下子聚焦到收到消息的场景。
接着,这两首诗都需要补充资料。
尽管陆游和杜甫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在教材中也曾学过他们的诗歌。但是陆游写《秋》(题目太长,在这篇文章中我就简称《秋》了哈)的时候,已经60多岁了。中原地区被占领,也已有60多年了。闲居乡间的生活,没能让陆游的心平静下来,他仍然饱有着收复失地的热情,只可惜现实让他一再失望。所以,他才不免感叹。
杜甫和陆游不同,他漂泊在外,忽然听到叛乱平定的消息,忍不住手舞足蹈。安史之乱对国家的影响,对杜甫人生的影响,是可以在这首诗的教学时补充的。只有这样,小朋友才明白,为什么一向沉着、冷静的杜甫会有这样喜不自胜的时刻。
最后,当然就是反复的诵读和理解诗意了。当然,这是学习诗歌不能少的内容,就不做赘述了。
其实,对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还有一个可以学习的地方,就是怎么写一个突发的场景。细细读一读杜甫的诗歌,是可以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方法的。因为一节课讲不了这么多,所以这个内容果(被)断(迫)放弃了。
39、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全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40、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①前两句描写了一片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②后两句借马抒情,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而又得不到赏识发出呼喊,表达了一种愤慨之情。
41、江南春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江南春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译文
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
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诗词赏析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只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42、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咏柳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咏柳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前一句写柳树的全貌,突出了柳树绿的特点。后一句写柳枝,突出了它们柔美而细长的特点。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前一句写柳叶,突出了它们细巧的特点,谁裁出是诗人对柳叶发出的赞叹。后一句是对上一句的回答。这一问一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使我们感到强烈的春天气息,抒发了作者赞美柳树、春风、讴歌春的思想感情。
43、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笔记之作者简介
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笔记之作者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南宋文学家,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代表作有《插秧歌》《竹枝词》《小池》等。其词清新自然,如其诗。今存诗4200余首。
44、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描绘出一幅红绿相间的美丽画面: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阳光映照下的荷花娇艳、明丽。碧和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45、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大不相同。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像与天相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而那娇美圣洁的荷花啊,在骄阳的映照下,显得是那么的红润,那么的娇艳!
46、二年级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生字组词字词解释
江湖 西湖
莲 莲花 莲叶
穷 无穷 穷苦
荷 荷花 荷叶
绝 绝句 绝对
含 包含 含义
岭 山岭 岭南
吴 吴国 东吴
字词释义:
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净慈寺:杭州西湖边上著名的佛寺。
林子方:诗人的朋友。 毕竟:到底。
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无穷:无边无际。
映日:太阳映照。 别样:特别,不一样。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47、从军行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从军行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黄沙万里,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鉴赏:
①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孤可以体现边塞地区的开阔荒凉,可以体会到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里渗透了丰富复杂的感情,将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所担负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②诗的后两句由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突出西北战场的艰苦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见战斗艰苦激烈。前一句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人之强悍,同时也说明将士们报国壮志之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的誓言。后一句是将士们的豪迈誓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48、敕勒歌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敕勒歌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译文
美丽的敕勒大草原,就在阴山的山脚下。天空像一顶大帐篷,笼罩着广阔的大片草原。蔚蓝的天空广大无边,辽阔的草原一片绿芒芒,风一吹来,草低下了头,一群正忙着吃草的牛羊,就出现在你眼前了。
古诗鉴赏
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敕勒川,阴山下,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
天苍苍,野茫茫,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阔、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这两句显现出游牧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
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
这首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