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1、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2、三年级语文下册九课古诗三首之清明课堂笔记
①主要内容:
《清明》是一首叙事诗,描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时节的景象,借春雨绵绵寄托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惆怅感伤无限哀思。
②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3、一年级下册第8课静夜思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一年级下册第8课静夜思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井上的栏杆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4、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小池课堂笔记之精彩赏析
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小池课堂笔记之精彩赏析
1.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第一句,紧扣题目写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细流的泉水。泉水从洞口流出,没有一丝声响,当然是小之又小的。流出的泉水形成一股细流,更是小而又小了。这本来很寻常,然而作者却凭空加一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很爱惜这股细流,吝啬地舍不得多流一点儿。于是这句诗就立刻飞动起来,变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
第二句,写树阴在晴朗柔和的风光里,遮住水面。这也是极平常之事,可诗人加一爱字,似乎用她的阴凉盖住小池,以免水分蒸发而干涸,这样就化无情为有情了。而且,诗舍形取影,重点表现水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十分空灵。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三、四句把焦点缩小,写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小荷刚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显露出勃勃生机,可在这尖尖嫩角上却早有一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登,领略春光。小荷与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有,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物。
此诗写的犹如一幅画,画面层次丰富:太阳、树木、小荷、小池,色彩艳丽,还有明亮的阳光、深绿的树荫、翠绿的小荷、鲜活的蜻蜓,清亮的泉水。画面充满动感:飞舞的蜻蜓、影绰的池水,充满了诗情画意。
5、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画面,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诗的前两句在写景的同时又渗透了丰富复杂的感情,将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所担负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2.从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黄沙突出西北战场的艰苦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见战斗艰苦激烈。
6、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多音字
裳 shang 衣裳 红裳 传 chun 传播 传说 还 hi 还行 还有
chng 霓裳 云裳 zhun 传记 自传 hun 还钱 归还
7、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朝廷的军队已经收复了洛阳等地。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身在蜀地的杜甫听闻这一消息,不禁欣喜若狂,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本诗开篇便点出了写作的缘由,即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是诗人当时所在的蜀地,蓟北则是当时叛军的根据地,忽传写出了捷报到来的突然,因此诗人惊喜莫名,以至于刚一听到便涕泪如雨。涕泪满衣裳里,既有对战乱将息、百姓终于可以安定下来的欣慰之情,也有对自己数年来颠沛流离、终于可以回归家园的感慨之意,更有对回忆多年离乱的痛切之情,诗人悲喜交集的复杂感情,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五个字中了。接下来,诗人回头看到身边的妻儿也一扫愁容,自己不禁随意卷起书本,陷入这巨大的喜悦中。漫卷二字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激动心情,而喜欲狂更是直抒胸臆,把感情推进到一个更热烈的层次上。然后,诗人对喜欲狂作了进一步的描写:大白天便开始纵情饮酒高歌,想着正好能携这大好春光一同返乡。放歌纵酒,正是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的具体写照。不仅如此,诗人甚至已经想象到了返乡的路上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即从便下写出了时间之迅疾,转瞬之间,从巴峡到巫峡,又从襄阳到洛阳,飞驰的想象将诗人忽闻捷报、急于返乡的喜悦之情推向了高潮。全诗感情汹涌澎湃,为后人所推崇。
8、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在晴朗的日子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9、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三万里滔滔黄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巍巍华山耸接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10、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画面,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诗的前两句在写景的同时又渗透了丰富复杂的感情,将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所担负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2.从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黄沙突出西北战场的艰苦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见战斗艰苦激烈。
11、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一句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人之强悍,同时也说明将士们报国壮志之坚定。后一句是将士们的豪迈誓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12、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①稚(zh)子:幼小的孩子。
②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③取:这里没有实在意义。
④钲(zhēng):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⑤馨(qng):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⑥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13、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作者简介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作者简介
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元末明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
14、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淡字表现了墨梅怎样的特点?
淡字表现了墨梅颜色朴素淡雅的特点。
2.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最后两句诗托物言志,点明中心。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淡泊名利、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15、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我家洗砚池边有棵梅花树,开出的朵朵梅花都带着淡淡的墨色。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好看,只希望留下清香之气充满天地之间。
16、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寒冷的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我来到吴地;天刚亮时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孤影。洛阳的亲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告诉他们:我的心就像这玉壶的冰那样晶莹、纯洁。
17、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这两句诗写景,通过对清晨秋雨、远山的描写,烘托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以冰心在玉壶自比,表达了自己不会因为官场上的坎坷遭遇而改变气节,不会随波逐流,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志。
18、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这两句诗描写了稀疏的篱笆、深远的小径、刚长出新叶的树,勾勒出一幅宁静、自然、朴素的乡村风景。
2.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
急追这两个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后一句无处寻三个字让我们仿佛看见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焦急、失望,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
19、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清平乐(yu):词牌名。村居:题目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
卧:趴。
20、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21、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
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22、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23、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梅子、小溪、绿阴、黄鹂。
2.小溪泛尽却山行这句诗写了什么?
一溪、一山、一泛、一行,不仅表明作者的行程,还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24、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第一句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
2.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这两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25、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上:指鱼逆江而上。
26、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晚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第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27、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28、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近义词:坚劲坚韧 烈火猛火 焚烧燃烧
等闲平凡 清白纯洁 放松松开
千锤万凿千锤百炼
反义词:留去 尔吾 等闲不凡
清白污浊 坚劲泄气
29、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重难点探究:
1.前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描写这幅悲凉肃杀战场景色,也代表有志之士报国的决心。
2.《马诗》中抒发自己情怀的诗句是那句?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3.《马诗》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写出了一匹骏马渴望驰骋疆场,表达了建功立业的热切愿望和不被重用的感慨。
4.马诗是怎么样运用比兴手法的?
《马诗》开篇以雪喻沙、以钩喻月,是比;全诗借马喻人,借咏马及其命运,来抒写志士的远大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感慨、愤懑,通篇是比。开篇两句从富有沙场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发驰聘疆场的豪情,这是起兴。全诗抒发了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郁闷。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30、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近义词:坚劲坚韧 烈火猛火 焚烧燃烧
等闲平凡 清白纯洁 放松松开
千锤万凿千锤百炼
反义词:留去 尔吾 等闲不凡
清白污浊 坚劲泄气
31、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燕 yān 燕山 燕国 劲 jn 劲头 使劲
yn 燕子 燕尾服 jng 坚劲 苍劲
似 s 似乎 相似 还 hi 还有 还没
sh 似的 hun 归还 还钱
32、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伸出纤细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织女)一整天也织不了完整的花纹,哭得泪如雨下。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只隔一条清澈的河,相视而不能相互说话。
33、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①陂(bēi):池岸。
②衔:口里含着。本诗中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没。
④漪(yī):水中的波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34、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写了地、树、鸦、露、桂花、月等事物,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气氛,将离别思聚,希望与家人团聚、对月怀人大情怀表现的委婉动人。
2.体会诗歌中落的表达效果。
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35、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这首诗名为寒食,诗人为什么不写百姓的禁火的情形,只写汉宫和五侯的烛光绰绰,轻烟袅袅呢?
封建统治阶级享有特权,让自己凌驾于百姓之上,凌驾于传统之上,他们的这种特权与普通百姓的禁火形成鲜明地对比,从而有力地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不直接讽刺,而选择特权阶层生活上的某件事情加以描摹,含隐巧妙,入木三分)
2.诗歌首联当中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无处不是用双重否定来表示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更能写出整个长安都充满了春意,热闹非凡,那么皇宫的情景也就更可想而知了,深刻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腐败。
3.诗歌的后两句中的传字用得很妙,请你分析一下它的妙处。
传字不但写出了动态,而且意味着皇帝的赐予,由此可以看出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
36、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咬定:咬紧。 立根:扎根。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 坚劲:坚强有力。
任:任凭,无论,不管。 尔:你。
37、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因为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依然坚韧挺拔,任凭你刮的是什么风。
38、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39、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一种兵器。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走,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40、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咏柳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咏柳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41、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这首诗的题目村居是什么意思?
住在农村(乡村)。
2.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青草、黄莺、杨柳、春烟等景物。
3.拂堤杨柳醉春烟的醉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那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醉字写出了堤旁的杨柳的美好姿态,。
4.从美丽的景色和孩子们放风筝的场景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乡村环境的优美和儿童生活的快乐。
42、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