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评课稿

学习分享 2023-05-15 10:31:04

周长评课稿

1、周长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感知周长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充分观察,体验感知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学方法

讲述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一大一小树叶型纸板,钟表,习题纸

学生:一片树叶,彩笔,尺子,毛线

教学过程及步骤

师生活动

(一)初步感知,理解周长

现在正是秋季,许多同学都会跟着家长去汉阳陵欣赏银杏,老师收集了一片(课件出示图片)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的树叶。

1.感知、理解 一周。

(1)描一描

教师:你们能描出这片树叶的一周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描的?

预设:从一点开始,沿着叶子的边线再回到起点,就将树叶的一周描出来了。

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随老师来描一描屏幕上银杏叶的一周。

(2)找一找,摸一摸。

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也像树叶一样有一周。

① 同学们用一根手指摸一摸钟面的一周,再请同学们摸一摸课本封面的一周。

08 08 08 08

② 同桌互向找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

2.感知周长的概念。

(1)感知树叶的周长.

教师:像这样从一点开始沿着边线绕一周再回到这儿,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板书:长度、周长)

(2)感知图形的周长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描一描,这些图形的周长。(学生动手独立完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教师:像这样,首尾相连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3)完善周长的概念。

①出示: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教师:这个图形有周长吗?为什么?

预设:从一点开始,沿着边不能回到开始的这一点。

教师:看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周长的概念?

预设: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②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能描出它们的周长,哪些不能?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结合实例,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找一找、说一说、描一描等一系列体验活动,使学生经历丰富的感知过程,获得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

(二) 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要想知道下面图形的周长是多长,怎么办?(测量)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1.小组合作要求。

(1)测量准备了直尺、绳子,请大家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出它们的周长。

(2)小组4人每人选择1个图形进行测量。请先独立思考选择什么测量工具,有想法或者有困难的都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再动手。

2.动手测量。

3.展示方法。

谁来说一说你们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预设:可以将围成图形的所有边进行测量,再把测量结果加起来就行了。

(学生小组代表发言,汇报交流)

小结:先测量图形的各边有多长,再把几条边的长度加在一起,就是图形的周长。

(2)心形等曲边的测量方法。

预设:我们是用绳子直接沿着它的边绕一圈,再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度,绳子的长度就是心形的周长。

小结: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碰到无法直接用直尺测量的情况,就可以向同学们这样先用绳子围一围,再将绳子拉直,测量绳子的长度,这也就是化曲为直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之后,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图形的周长,让学生在测量、计算中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同时感受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2、下面的长方形分成两个部分,哪个部分的周长长?

01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辨析加深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体会图形的转化思想。

(四)归纳总结,内化新知

今天,我们认识了周长,并且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你能谈谈你都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是对本课知识的梳理和加深,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板书设计

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化曲为直

教学反思

2、比多少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多少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知识面进行拓宽。除了会比较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外,还会比较事物的远近、厚薄、宽窄等等。

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建立一个比较的概念 难点:根据实际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教科书上学过的知识。

⒈电脑显示:数学王国里的两只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出现在电脑屏幕上。这时聪聪说:同学们,我叫聪聪。明明接着说我叫明明。您们好!我们俩是数学王国的两只小精灵。你们想到我们的数学王国里游玩吗?那里有很多有趣的数学活动和游戏。可好玩啦!聪聪接着说:可是,去数学王国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而这些知识我们可能在教科书上没学过。你们有信心做对吗?

教师接着问学生:你们有信心吗?有信心的请举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都举手,建立自信心。)

⒉出示复习题。

教师指出:同学们聪聪有话要跟我们说。我们一起安静地听听聪聪要说什么,好吗?(电脑放出聪聪的话)聪聪说:同学们你们要去数学王国必须到玩具房里面取两样东西。一是在最高的那个柜子上有三条钥匙,你们必须取最长的那条钥匙。二是在最多玩具的那个木箱里有一个多拉A梦,请你把他带上。你别小看他。有困难的时候他可是你的好帮手噢!只要你把多拉A梦按一下,他就会发出声音召集小朋友来帮忙。(老师提示学生把多拉A梦放在桌面的右下角的正方形筐里。)

⒊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复习题。

二、进入数学王国,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

⒈进入数学王国。

电脑放出明明的话:同学们,你们都很聪明。现在,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好吗?请大家跟我来。接着画面出现了一个写着数学王国四个大字的门口。但是通向数学王国有两条路,一宽一窄。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两条路的异同,并提出问题:应该走哪条路呢?我们听听聪聪是怎样说的好吗?电脑放出聪聪的话:同学们请大家由较宽的路进入。然后,用你们刚才拿到的钥匙打开大门。(老师引导学生完成。)

⒉遨游数学王国。

⑴比大小。

老师引导学生参加游戏一:钓鱼。电脑显示一个小鱼池。鱼池里有大鱼和小鱼。请学生把钓到的大鱼放在大筐里,把钓到的小鱼放在小筐里。每条大鱼5分,每条小鱼2分。看看谁的分数最高。老师指出,请大家注意,放错了位置不给分。

⑵比厚薄。

老师说:同学们,你们肚子饿了吗?老师请大家吃三文治。(电脑显示两块厚薄不同的三文治。)在大家面前有两块三文治。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两块三文治的异同。)其中较厚的已经过期了,不能吃。请大家把厚的三文治放到垃圾筒。把薄的三文治放在碟子里。

⑶比远近、比直曲。

电脑显示两条河,一直一曲。在两条河上都分别有两条远近不一的船。老师指出河的对岸还有很多有趣的游戏。我们一起乘船过去玩,好吗?但是,直河上较近的船才是通向对岸的,别乘错船噢!(老师引导学生完成此题。)

⑷自由活动时间。

过河以后,老师指出在这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你们可以自由活动,自己选择参加哪项活动和游戏。做对了会加分,还有奖品。相反,做错了会扣分的。你们要认真思考。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按一个多拉A梦,老师听到多拉A梦的呼叫就会来帮助你的。附近的同学听到哪位同学需要帮助的,也可以离开座位帮助他们。(电脑显示一个游乐园的环境。游乐园里有很多小动物和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等待着同学们的参加。)

3、数一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数一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内容:

教材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对1-10的认识,以及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通过数学活动,初步体会数学的乐趣

3能够从场景图中揣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以及一一对应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数数的方法

2用点子图表示数

教具准备:挂图,1-10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会从1数到10吗?我们一起来拍手数数看!(教师引领学生按由慢到快的顺序进行)

师:数得真好!哪位同学愿意大声地清楚地数给大家听呢?(个别生数)真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数一数(揭示课题)

二,活动开展

1。教授数字与数数方法

师:在数学王国里,要求同学们需要有一双会观察,能观察的眼睛,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幅图画了些什么?(出示挂图)你们别急!先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说一说你们在图里面都看到了些什么?(让学生间互动,体会合作与参与所带来的数学乐趣)

师:谁来说给老师听呢?(。。。)

师:你们说的真好,那老师要来提问了,你们仔细瞧瞧,看到了多少面红旗?(1面)嗯!是的,我们用数字1来表示。(用类似方法呈现到3)

师:我看见垃圾桶了,你们发现了没有?在哪里?有几个呢?你是怎么数的?谁来数数看!(请生到黑板上数一数)你数得真不错!揭示数字4,用相同方法揭示到6)

师:我也来数数看这天上飞的鸽子哈,123456,总共6只!是吗?我数对了吗?(学生纠正,应该为7只)我怎么就漏数了呢?为了不遗漏,谁有什么好方法来数呀?(按顺序来数)我们可以按照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的顺序数!(板书)那好的,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还有没有同学有别的方法的?(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可以数一个划去一个,或者作好记号)用类似方法教授,8,9,10。

2。点子图

黑板上列有1-10十个数字,然后教师说:我们除了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数的多少,还可以用图形来表示呢。比如说,1,我喜欢用一个点来表示,当然我也可以画一朵红花来表示1。在数学中,我们叫它们这种一个对应一个的称为:一一对应。你呢?你想用什么图形来表示?让同学在本子上画出如何表示2,3,4等。教师巡视检查

3。认读1-10

总体认读几遍,用卡片的形式呈现来读。

4。一起数一数教室里的实物

三,归纳总结

师:这节课里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回去数给父母听,再把我们不会数漏的方法告诉他们!

4、雨点儿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雨点儿听课稿,分享雨点儿听课感受和记录

雨点儿评课稿第一篇:

《雨点儿》是小学语文第一册的一则童话故事,课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和小雨点儿的对话来呈现的。课文告诉学生雨点是从云彩飘落下来的,有了雨点儿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童话美丽,雨点儿美丽,而吴老师的整堂课就像童话般的雨点儿,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也润湿了我的心,因为她构建了开放的又富有活力的课堂,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中,和老师和文本进行充满乐趣的对话。

1、方法设计巧妙。

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根据孩子的识字规律,需反复认读,强化记忆,故采取了字、词、句整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把握教材,将教材功能凸现得最大化。如:数、清、彩、飘、落、问、答、说这些字都巧妙地穿插在了文本教学中,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教学思想。这符合文本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词语教学有效达成了预期目标。正应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字、词、句整合教学做到无痕。如数、清所在句子过渡到下一句彩、飘、落所在句子,教师问:这么多的雨点从哪里来?生答:从云彩里来。然后教彩。从彩、飘、落到问、答、说,师导入:你们听,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在说话呢,它们在说些什么?原来一个在问,一个在答。学 问、答。词语的每一次呈现强化了孩子对生字的记忆,呈现也非常的自然,又将文本内容用线串联了起来。

2、教学评价巧妙

教师的评价语言的设计是一种潜藏的巧妙的引导,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除了达到激励功能,更旨在使孩子从评价中找到读书的技巧和方法。学会问话是本课的重点。此环节的设计对学生有相当的吸引力,在指导的过程中为突出问话的色彩,吴老师评价:问得多有礼貌呀!问得多亲切呀!在随机评价中把问的语气、问的态度都进行了引导。再如:读课题的时候,老师这样评价孩子的朗读:多有趣!多可爱!评价中凸现了人文性。

3、语言积累上求实。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丰富语言的积累。积累语言对于积累知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等都有重要意义。如学数不清一词时进行语言训练:你还知道什么也数不清?(星星、头发、小草等)雨点儿也很多,也数不清。这样,数不清一词就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技能训练上求实。

(1)注重学法指导。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面对一年级的孩子,吴老师非常对学生学法训练。如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读书的方法;看谁记得最多,记得最快,记得最熟。给学生确定学习生字的目标;大雨点儿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你有什么想说?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边读边思的习惯。

(2)优化读中感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课文也有个消化吸收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读与思的过程。如:课题的朗读指导。雨点儿的朗读,儿化音,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讲是个难点,雨点儿不能读成三个音节,要在点的后面加一个卷舌动作。注意为了突破难点,吴老师重点指导采取了这样的教学方法,点字拼一拼;直接读雨点;加上儿字就更好听了,读读这个好听的名字,叫它──雨点儿。这样的指导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

再如学习大雨点儿和小雨点的问答句。先:这是谁问谁呢?再:怎么问?小雨点儿怎么回答?然后换位体验:小雨点儿。小雨点儿,你要到哪里去?去的地方美吗?都有些什么呀?使学生从心底迸发出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再将情感释放于朗读中。最后:把美读出来。这样,层层递进,读中感悟,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效果颇佳。

雨点儿评课稿第二篇: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这句话既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又可以说是对朗读重在感悟这一内涵的高度概括。xx老师在教学《雨点儿》一文时,正是以读代讲,注重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悟,效果出人意料。

环节一:通读全文后,出示课文第一小节: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周老师不讲一字一词,让学生开火车读,等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时,才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的。于是,有的学生说数不清是说雨点儿多,有的学生用手势表示飘落,是说雨点儿落下来很轻。周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后,小朋友就自觉地边朗读边做动作,读得入情入境。

环节二:出示课文第2-4小节,让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用笔划出描写大雨点和小雨点对话的句子。划好再读,校对后同桌互读,提醒别人注意读正确读通顺,然后自由找伙伴把对话内容表演出来。指名汇报表演时,小朋友读得绘声绘色,还加上了动作,表情。好几对伙伴争着上台,演了还想演,读了还想读,老师都有些欲罢不能。

以上是这节课中朗读教学的两个环节,它把老师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显性要求非常投入地朗读,以自己的情感理解,达到与别人产生共鸣巧妙地内化成学生自身的需求;同时对学习的隐性要求认真倾听别人的见解,善于合作,对自己充满学习的信心等渗透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实践活动中,成为孩子自身的感悟。

这两个教学环节至少给我有以下两点启示:

一、读中有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黄老师的做法告诉我们:书是学生读懂的,而不是老师讲懂的。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黄老师正是运用读的手段,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引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在读中学会朗读,学会合作。一句话,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得法。当学生读着读着,就自然而然地用动作表演出课文的内容,不用老师示范,就把课文读得美美的,我们着实感受到文贵自得,熟读自悟所带来的喜人效果。在课堂中注重强调读和悟,能自然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自始至终能有滋有味地活记乐背,卓有成效地吸收,内化,积累,在生动活泼的形式中自然而然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二、学中有导

在xx老师的课上,我们会发现她像学生的朋友一样,她已经把自己变成学生与学生,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上课中,周老师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课文,掌握课文,调和学生间的学习行为的影响,把实践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此时,她的作用是帮助,而不是代替。课堂上我们能见到的只是周老师忙碌穿梭的身影:抚摸一下学生的头,轻拍一下学生的肩,或俯下身子倾听,或偶尔与学生耳语让每个孩子都觉得老师在关注他。其间有关课文内容如何理解,如何朗读等,周老师很少提及。孩子们指导别人的过程也即是他们自己练习,感悟,提高的过程。更难能可贵的是虽然是一群刚入学三个月的一年级的小朋友,但学习活动却进行地有章有法。看来,是黄老师的学中有导,不落痕迹的帮助演绎出孩子们成功的学习场面。

5、江南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江南听课稿,分享江南听课感受和记录

江南评课稿第一篇: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听同教研组黄老师执教后,感觉整堂课有景、有情、有韵,《江南》的美已深深流入孩子们的心田。

  一、揭题激趣,感受美。

  新课一开始,教师凭借多媒体课件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请小朋友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你喜欢这幅图吗?为什么喜欢?待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充满感情地对学生说:江南是个好地方,这里的孩子可以划着小船,来到湖面上采莲,看活泼可爱的小鱼在莲叶间游玩嬉戏,大家想去吗?小朋友们都喜欢去,有的孩子会问:怎么去?教师顺势引导:古人把采莲的情景写了一首诗,题目叫《江南》,我们学好这首诗,不就去了一次采莲吗?这一环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实在情境和教师绘声绘色描述的语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们带入了课文,初步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二、整体感知,再现美。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时候,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1、自由读读诗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2、仔细看看图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3、边读课文边看图,说说古诗中的哪些句子能在图上找到?让学生结合诗句进行看图。交流讨论问题时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诗句,观察小姑娘是怎样采莲的。周围的荷叶、荷花长得怎么样。再联系诗的后五行,进一步观察莲叶间的小鱼是怎样游动的。在观察的基础上,把看到的画面和诗句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样训练,学生的脑中会再现出美丽的采莲画面,也就体会出了诗句中蕴含的美。

  三、推敲词句,体会美。

  经过上两个环节的训练,学生获得的美感是大概的、整体的。要让学生细细体会诗句的美,还得通过细读课文,品词析句来完成。全诗共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抓住何田田理解莲叶茂盛鲜亮的特点。教师让学生读课文后提问:什么叫何田田?再看图,教师引导: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会说,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鼓励同学站起来,配上动作读。通过师生齐读,同桌互读,互评等形式多样的练习,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放彩的眼神,稚纯的语音,各异的动作,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教学第二句时,抓住一个戏来细细推敲。教师首先进行这样的过渡引导:莲叶长得这么绿,这么好,莲花开了,结了莲子儿。采莲的人们划着小船,高高兴兴地采收莲蓬。河里的小鱼呀,也乐开了。你看到小鱼了吗?待学生看课件出示的图后,让他们用一两句话,把湖里的小鱼的姿态说一说,他们会说:小鱼真可爱!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真可爱!小鱼正在水里你追我,我追你,它们在做游戏呢!教师根据回答板书戏字,请学生说出它的意思。然后提问:莲叶东,莲叶西,莲叶南,莲叶北是什么意思?充分讨论后,教师口述鱼儿嬉戏的情景,让学生表演一条条快活的小鱼,尽情游来游去。学生边表演边入情入境地诵读,那洋溢喜悦的小脸,活泼可爱的动作,一下子把课堂推向了高潮。鱼儿嬉戏的动态美、人们采莲时愉快的心情在这一品一议、一演一读中得到表现得淋漓尽致。

江南评课稿第二篇:

《江南》是一首汉乐府歌辞,是一首极为优秀的小诗,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全诗七行两句,描写了江南的盛夏时节,荷塘莲叶如盘,莲花绽放,景色秀美,鱼儿自由观快地在莲叶、荷花掩映的碧水中追逐嬉戏。表达出诗人快乐的心境和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之情。这节课中李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比学会知识本身重要得多,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平时的课堂中李老师肯定特别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习惯,所以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课堂常规照样能做到有动有静收放自如,这绝非一日之功,一年级学生好玩好动,难以保持注意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李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特别注意动静结合,我们的舞台赞江南活动就是孩子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选取自己喜欢的角色,表演诗歌。如果只是一味地反复读,这样做会大大降低学生读书的兴趣,严重压制他们身心的发展,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一提到表演学生们更是兴趣盎然,表现了极高的兴致,为了让孩子们尽快进入到角色中,李老师用心良苦给每一位同学设计了一个精美的头饰,配上动作,结合诗文中具体可感知的意像,进而引导学生再次朗读,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转变师生角色,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李老师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尊重每一位学生,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生字环节,老师充分发挥了小老师的作用,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形成人人正当小老师的局面,老师则退居幕后,让学生体验收获知识的快乐。

全诗虽然只有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先出示图,让学生知道这儿的莲蓬特别多,从而引出江南可采莲,而莲叶何田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理解何田田,所以李老师借助图片让学生说说这满池塘的莲叶长得怎么样?引导学生从荷叶的颜色和形状两方面来说说自己所看到的,这样孩子们就有点明白了,接着通过指名读,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稚纯的语音,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

整个教学过程突破了习惯性的思维,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还让我们看到孩子的本真本我、孩子的心灵成长,我觉得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语文,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6、加减混合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加减混合

学情分析

加减混合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之后进行的教学,学生已熟练掌握了加减运算,因此本课教学重点在教学生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让他们学会正确的计算。由于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奇心强,且经过前段时间的教学发现在运用课件和教具时课堂学习效率更高,所以我在教学中将运用课件和教具来辅助教学,用图片和形象的模具吸引学生的注意,以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混合式题。

2.能看图列出加、减混合算式。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运算这类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加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会计算加减混合算试题。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记住第一次的运算结果。

教学方法

情境演示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苹果教具卡片、口算卡片、双色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听过丑小鸭的故事吗?这只受尽苦难的丑小鸭最终怎么样了呢?今天,就让这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在我们身边变成现实。大家请看大屏幕,这里有4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都带来2道数学题。只要大家把这2道数学问题解决了,这些丑小鸭就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蜕变吗?

2.学生抢答丑小鸭身上附着的连加连减图。

2+2+1= 3+4+2= 10-0-2= 8-5-3=

6+4+0= 1+5+3= 7-2-2= 9-4-3=

3.将丑小鸭换成白天鹅。提问这些连加、连减算式是按什么顺序运算的。

二、探究新知,明确算法

1.学习先加后减。

(1)情境模拟。(课件出示主题图1)

①这些美丽的白天鹅飞啊飞啊,飞到了一个美丽的湖泊,这个湖泊实在是太漂亮了,它们被这么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无忧无虑在这里游玩。

问:有几只天鹅?(板书4)

②又飞来了3只白天鹅。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把自己看到的用一句话表述出来吗?

问:现在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板书4十3)

③这时,飞走2只白天鹅。现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表示现在还有几只白天鹅呢?

学生回答后板书(4+3-2)。

(2)教学读法,讨论算法。

①这个算式和以前学的连加、连减有哪些不同呢?

师:这个算式里有加法也有减法,是加和减混合在一起,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式题(板书:加减混合)

②这个算式怎样读?谁来读给大家听?

师:这样的算式读做:4加3再减2。

③学生自主算,教师组织全班交流,交流时强调第二步是计算几减2,强调要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7记在脑中。教师板书:

4 + 3 2 = 5

7

④小结:计算4+3-2也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加在前面,减在后面,就先算4加3得7,然后再算7减2得5。

(3)巩固练习。

①教师在黑板上演示,拿出7个苹果教具,再拿出3个,然后拿走4个,讨论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汇报结果)

②出示加减混合运算题的卡片,开火车说出计算顺序。(不说得数)

6+2-4 2+7-1 4+3-4 7+2-5

2、学习先减后加。

(课件出示主题图2)过渡:天鹅继续飞啊飞,它们又来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边,请你注意看,白天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你们能根据情境图的意思,用双色卡片摆出白天鹅的变化过程吗?

(2)请同学说说摆放的过程并列算式。

(3)学生自主探究算法,教师组织交流。组织交流时注意提供反例,强调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如:

4 -2 + 3 = 5 4 - 2 + 3 = 5

2 5

(4)比较异同:今天学习的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他们又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呢?

3.小结。

今天学习的算式,无论是加在前还是减在前,都叫加减混合算式。它们的运算顺序和我们上节课学习的连加、连减是一样的,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三、练习巩固

1. 教材67页做一做。

(1)学生说图意。

(2)指名上台在黑板上列式计算,其他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学生自评、互评。

2.同桌合作完成教材第68页练习十五第3题。

四、课后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用自己的智慧,学会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你们的表现非常棒,老师希望你们能学会学习,做一个爱学习的好学生。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

4 + 3 + 2 = 5 4 - 2 + 3 = 5

7 2

7、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立体图形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各种图形的画面。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图形的认识。

  (出示课题:图形的认识)

  看!这些不同的图形,想知道它们能变成什么吗?(机器猫)

  今天,机器猫想请同学们到图形乐园去玩一玩,你们愿意吗?

  图形乐园里的景色可真美,机器猫最喜欢玩积木了,你们喜欢玩吗?

  【本节课以玩积木引入,选取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内容。这一情境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后边的各种体验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展开活动,提出问题

  1.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堆这样的积木,现在,你们就一块玩一玩吧!

  (分小组活动)

  2.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玩到这里。为了便于下一次玩的时候挑选起来方便,我有个建议,能不能把手中的积木先分类,再整齐地摆放回去呢?

  3.师:请各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把这些积木按什么分?分几组?

  4.小组汇报。

  (请学生将积木分组的情况一一展示。有的按颜色分组,有的按大小分组,还有的按形状分组)

  师:这节课我们就按他们分的这种情况(出示按形状分的组)来研究。

  【一上课,让学生自己玩。这是随意的玩,是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的玩,这时,学生眼中的积木仍旧是玩具。收积木时,教师建议学生把积木分类摆放整齐,这时学生开始关注积木的形状。】

  三、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一)球的认识

  1.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很多同学都喜欢球。请每人拿一个球,放在桌子上。

  2.问一个学生:你拿的是什么球?(小皮球)再问其他学生:你呢?其他同学呢?

  3.师:虽然他们拿的是不同的球,仔细观察,你们发现它们的形状怎样?

  师:(出示图)我们把这样的形状,统称为球。

  4.师:除了刚才你们手里拿的这些形状是球,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球?

  5.师:老师刚才提的要求是把球放在桌上,可是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用手扶着球,这是为什么?

  6.师:为什么球放不好就容易掉在地上呢?

  看来,球是能滚动的。

  (二)圆柱的认识

  1.教师拿起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放在硬纸板上,滚一滚,问学生:这块积木也能滚,它的形状是球吗?为什么不是?

  2.师:请你从桌上拿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摸一摸,再看一看,你还发现什么了?

  3.教师用教具演示上下两个面一样大。

  4.师:(出示图)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圆柱。

  5.师:生活中你见过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吗?

  (三)正方体的认识

  1.教师指大屏幕中正方体这组积木问:你们把这几块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了一起,谁知道它们的形状叫什么?

  2.贴图并板书正方体。

  3.请你拿一块形状是正方体的积木,用手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板书摸。

  小结:我们通过摸,感觉到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4.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当学生发现正方体6个面都一样时)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的?能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吗?

  板书数。

  5.师:还有的同学说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大家看一看是不是一样?

  板书看。

  小结:我们通过数,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用心观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

  (四)长方体的认识

  1.教师指大屏幕中长方体的积木问:这些积木的形状是正方体吗?

  2.师:请你从这堆积木中任意拿出一块,用刚才研究正方体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这样的积木有什么特点。

  3.汇报交流。

  (1)每个面都是平的。

  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摸一摸)

  (2)长方体也有6个面。

  问:你是怎样知道的?(数一数)请你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

  比比看,谁的注意力最集中,能看清它是怎样数的?

  【通过数的反馈,引导学生掌握有序地数的方法。】

  (3)长方体对着的两个面一样。

  (学生发现这一特征后,教师用教具演示长方体的这一特征)

  ①师:这些积木的形状叫什么?(长方体)

  ②师:我们把这种图形,称做长方体。(贴图并板书)

  ③教师举起两块长方体(一般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④教师再举起一块长方体(特殊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研究长方体的特征,采取放手让学生根据总结出的研究正方体的方法,进行独立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对学习方法的反思。】

  师:下面请同学们收学具,各组把积木倒在袋子里。看来,我们在玩积木的过程中也能学到数学知识。想一想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五)基本练习

  师:看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四、游戏活动,发展思维

  (一)神奇魔术师

  看过魔术表演吗?谁愿意上来当一回魔术师,从这个魔术箱里,变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游戏1:请一个学生在箱子里摸,随意摸到一个物体,先告诉同学给大家变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然后拿出来请同学判断。

  游戏2:问学生:你们想得到什么形状的东西?谁能实现他的愿望?

  (请一个学生上来,根据同学们指定的形状摸一个物品)

  游戏3: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做这个游戏。

  【神奇魔术师的游戏,让学生通过用手摸一摸,对各个形体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促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

  (二)超级侦探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藏着一样东西,这回不许看,也不许摸,只能用耳朵听一听,然后根据你听到的声音,猜一猜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你们能行吗?

  游戏1:教师把盒子左右晃一晃。问:你听到什么声音了?

  你能猜出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吗?(球)

  你能肯定是球吗?还可能是什么?(圆柱)教师再把盒子前后晃一晃,转圈晃一晃。问:现在你能肯定里面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吗?(球)打开看看。你们猜对了吗?

  看来,通过听我们也能判断出物体的形状。板书听。

  游戏2:再拿出一个盒子,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晃,让学生听。

  师:谁来说说,你觉得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根据声音猜出可能是长方体,可能是正方体,也可能是圆柱。)

  在大家出现了不同意见时,我们想知道谁猜得对,应该怎么办呢?

  生:打开看看吧!

  (教师打开后,把里面的东西放到实物投影下边。让学生只能看到其中的一个面是正方体,学生猜是正方体,这时再举起来让大家看。是长方体)

  讨论:说一说为什么会看错?通过这个游戏,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超级侦探的游戏,则是通过听使学生在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沟通了形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发现图形特征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可能性思想的渗透,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时方法不是唯一的,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渗透观察物体、考虑问题时要全面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五、观察生活,解决问题

  (一)欣赏

  五一放假期间,我带孩子出去玩儿,发现周围的环境变化可大了。一座座造型各异的建筑使我们城市越来越美了。请你们欣赏一组我拍的照片。

  (展示多种建筑物的图片)

  (二)数一数

  1.小动物们看到我们的城市这么美,它们可羡慕了。他们找来了一些材料,准备建一座动物乐园,你们看看他们都找来了什么形状的材料?

  2.(出示图)动物乐园建好了,请你帮助统计一下,他们所有的建筑材料的数量。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只要求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对于每种图形的特征,不需要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进行描述,因为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也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教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通过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通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以玩为主线,将各个教学目标贯穿其中,使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情绪中学习和体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层的玩,是让学生无意识地玩,学生是在原有的对积木认识的基础上玩。(这时的积木在学生眼中就是玩具。)

  第二层的玩,是让学生整理积木。学生在整理积木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从而使无意识的玩开始向研究数学知识的方向转化。

  第三层的玩,则是在学生发现了图形的特征之后,教师设计的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摸一摸、猜一猜。学生在袋子里摸出指定形状的积木的过程,就是对图形的特征进行再认识的过程。

  第四层的玩,实际上是一个发展性练习──让学生用听的方法判断盒子里可能是什么形状。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每个图形特征的同时,进一步认识到几个图形特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使学生意识到任何研究方法都不能孤立存在,要学会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由于情境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层次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比较恰当。因此,全班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8、认识钟表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认识整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认读整时时间观念的建立的顺序编写。

钟表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就潜移默化地感知到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但这仅是粗浅的认识。尤其是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没有自己的亲身体会,难以理解,更谈不上掌握和运用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实践,充分体验,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看钟面上的整时数。

教具:课件,实物投影仪,实物钟,有时针、分针的钟面模型。

学具:有时针、分针的学具钟面。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顺势导入。

1、猜谜语: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个好朋友。它有三条腿,白天、黑夜不停跑,发出嘀哒、嘀哒声音提醒你,早睡早起习惯好,谁知道这是什么?

(学情预设:有趣的谜语易于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应该很容易猜出是钟表。)

2、师出示一个实物钟。

师:对啦,这就是钟表,聪明的小朋友们知道钟表有什么作用吗?

3、揭示课题:钟表能告诉我们时间,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设计意图:教学情境是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的,课一开始教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语形式引出钟表,能很好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

二、自主探究,认识钟表。

(一)认识钟面

1、小朋友拿出钟面模型,看一看、拨一拨。

2、小组交流:钟面上有什么?你有什么发现?(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概括、归纳。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总结出①钟面上有3根针,又短又粗的是时针,较长的是分针,还有又细又长的秒针;②钟面有12个数字,这12个数字按从小到大顺序围成一圈;③分针跑得快,时针走得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由发言,加强钟面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方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钟表知识的程度,并以此作为调整课堂教学思路的主要依据。]

(二)认识整时

1、拨钟报时游戏

教师把钟拨到几时,让全班同学说说钟面所指的时刻是几时。

追问:这时分针指向的数字是几?时针指向的数字是几?

2、让学生观察8时、3时、6时、4时、9时等几个钟面。说一说,表示整时的时候,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

小结:当钟面上的分针都指着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3、同桌互动:一人说时刻,另一人拨钟面;一人拨钟面,另一人说时刻。

4、师发指令:学生拨出12时过一小时后是几时、1时再过2小时是几时、3时再走一圈是几时等。

(教学设想:让学生在动手拨一拨中感受整时,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到整时的形成及特点。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体验到实践的乐趣,学习的乐趣。)

5、引申: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除了钟可以帮我们认识时间,还有什么可以帮我们认识时间。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答手表、手机、电脑、电视、电子表)

认识电子表,并教学电子表上时间的写法

(设计意图:在整时的两种写法教学中,时刻的后一种写法使用非常普遍,通过在我们生活中除了钟可以帮我们认识时间,还有什么可以帮我们认识时间?由电子钟表引出整时的两种写法,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一)认识小明的一天。

1、师:时间是很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作为一个学生如何珍惜时间呢?合理利用时间,安排我们每天的学习、生活,这儿有一个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请小朋友仔细看,然后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

2、出示P85小明的一天图片(或者制作成课件)。

(1)引导学生说说:小明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

(学情预设:一些学生可能不太在意是上午、中午、下午的时刻,还可能有个别学生分不清,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发言,适时点拨引导。)

(2)小结:钟表兄弟在嘀嗒嘀嗒地跑步,时间就这样一秒一秒地过去了,再也不回来了。我们从小就要像小明那样,做时间的主人,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好,这样每天都会有很多收获的。那么你们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呢?跟同组的小朋友说说。

(教学设想:用课件演示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把认识整时的基本练习、再过一个小时是几时?、一天中有早上8时和晚上8时等知识拓展融于一个具体情境中完成。并让学生感受到时间是永不停歇的,要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习惯。)

(二)课堂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练习十九的部分练习题,集体反馈评议。

2、听故事做练习。

(1)小山羊为了庆贺自己的生日,准备请小猴到他家去做客。他给小猴打电话,说:喂!是小猴吗?今天我过生日,请你来我家做客,请你大约8时来。请你帮小猴想一想:他应该什么时候到小山羊家去呢?

全班交流后,归纳:

8时刚过:分针刚过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刚过;

快8时了:分针快到12(还没到12),时针接近8,就是快8时了。

(2)出示书上P87第6题图,让学生说一说钟面上的时间。

(三)出示时钟演变过程,了解从古到今计时器的变化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钟表,那你们知道钟表的由来吗?请看:

古时候没有钟表,人们根据太阳影子的长短来判断时间。后来又用沙漏、日晷、滴水的方法来计时。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设计、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钟和表(闹钟、石英钟、音乐钟、工艺钟、手表、怀表),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还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关于钟面上和时间的知识还有很多,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学习。

四、课堂总结。(略)

9、用数学评课稿

教学设计(续页)

教学活动设计补充内容

一、情境激趣

师:看,游乐场有这么好玩的游戏。现在老师带大家一起到滑滑梯上去玩,而且还要请喜欢数学的同学帮助老师用数学解决实际的问题,你们能做到吗?

二、新课教学

1、教学有关6、7的加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①观察图画。

师:我们先看一下小兔子遇到了什么问题。

师:你看到了什么?自己思考一下。

师:那么在这里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数学朋友,你们高兴吗?

②认识大括号和?号并解答。

师:请你猜一猜这个朋友叫什么?

师:我们的新朋友叫大括号,他的意思是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

师:你能根据这个场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师:你的问题提得真好。?就代表了我们同学提出的问 师:(巡视)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

师:这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4+2为什么等于6?

2、教学有关6、7的减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现在老师带你们小河边游船,你看到了什么?

师:你能为这道题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采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

师:看这幅画与刚才小兔子的图比较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强化

(课件出示书本企鹅图)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下。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师:大家快来看,这是要我们干什么?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写算式,集体订正。)

四、课堂练习

师:你们还想不想继续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师出示课本第47页做一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一题,同桌之间互相说题意,再独立完成。分别让学生说想法,对做对的及时表扬。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48页第1题。

五、总结。

师:同学们真聪明,帮助老师解决这么多问题,非常感谢大家。那么通过今天的游玩,你想对大家说什么吗?

师:数学知识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因此,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知识并用心学好它。

10、小学语文万能评课稿评课用语

小学语文万能评课稿评课用语

1.这堂课很有意义,听后很受启发。总的说来,师生的精神面貌、学习氛围、课堂流程、目标落实、双基训练、德育渗透都做得比较好。下面简要谈谈我的听课感受,有褒有贬,说得不对之处请指正。

2.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导入,必然拨动学生的心弦,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定下完美的基调。这节课的导入就很新颖,有趣味性、启发性,学生的学习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3.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遗憾的是,这节课没有明确目标(或目标制订得不合理,形同虚设)。

4.新的课程观认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最大资源。各小组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组员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共同解决。这些都做得很好,只是评价没有跟进,也没有兑现积分奖励。

5.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提醒、矫正、劝诫、引导与鼓励。

恰如其分的表扬、充满关怀的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平台。优秀是夸出来的让学生互相赞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效果会更好。

6.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学用语规范,体态大方,板书美观,声音不高不低,圆润动听。只是讲得过多,抢了学生的风头。如果这节课再少讲20分钟,效果会好些。

7.传统课堂的特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关注的是教师的教,新课改强调关注学生的学。

按照学生的思路去设计教学,还是按照教师的思路去照本宣科,这是教学指导思想的问题。

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还有待进一步解放,直到彻底解放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8.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利用对子检测过关;小组内能够解决的问题,不用拿到班内展示;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

总之,教师要相信学生、利用学生。本节课的知识点,老师讲得面面俱到,使得学习效率难以提高。

9.某某环节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学生的兴趣高涨,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激活了学生的表现欲。这是本节课的亮点!

10.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掌控课堂节奏,评价优劣得失,解答疑难困惑学生再怎么主体,也不能由着学生的性子来,没有约束就没有自由,没有收敛就没有开放。

在为什么耳要聪目要明的问题上放开讨论,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分成正反两方,更是小题大做,弄巧成拙。

11.教师能有意识去改变旧课堂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这种改变总是好的,只是步子要迈得大一些。

12.教师尽管讲得少了,但翻来覆去地用那三五个优生充当小老师,仍然没有摆脱旧课堂的窠臼。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13.一张一弛是文武之道,动静结合是学习的法宝。要想让学生保持持久的注意力,还要在教学方式和内容安排上多动脑筋,最好做到劳逸结合、阴阳搭配、疏密调节、深浅得当。

14.规律要让学生去发现,教师总结出十条不如学生自己探索出一条。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不经历思索磨难得来的记忆不值得珍惜。

15.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倡导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养成用双色笔和纠错本的习惯。

16.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让学生出题比学生解答老师的题更重要。如果对子互考、小组较量、男女生PK,这样的课堂,老师只需坐山观虎斗。

17.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能够看出教师的教育思想境界。切记教材只是工具,只要能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谁不用教材,谁是真正的高手。

18.课前演讲,课后练字,每周一歌,每月读本小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坚持下来,意义非凡。

19.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

11、黄山奇石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石听课稿,分享黄山奇石听课感受和记录

黄山奇石评课稿第一篇:

《黄山奇石》

在教学中,教师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孩子在赞美声中对自己充满信心。他们在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无拘无束地参与学习活动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师一句恰当的赞美能让让孩子欣喜若狂,拥有一种成就感。一句赞美的话并不难说,但是在平日的教学中发自我们内心对学生的赞美确实很少。其实,学生身上有很多动人之处,这都是要靠老师用心去发现的。赞美在孩子们的眼里,是老师对自己的认可、肯定奖励,他们常常从老师的赞美中来悄悄地衡量自己,从赞美中获得成功、信心。既然一句赞美的话对孩子们如此重要,我们为什么还还要那么吝惜赞美的语言呢?

保护学生大胆、奇特的想象。想象是儿童的天性,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刚踏进校园的学生,对学习充满了渴望,他们也很想通过老师、课堂来了解身边的人和事,来认识这个奇妙的世界。在他们的脑海里,有一套属于他们自己认识世界的独特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成人看来,可能是滑稽可笑,更有可能是嗤之以鼻。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独特体验是不被重视、不受关注,甚至是不允许的。不管什么问题,都求唯一答案,不允许独立思考。可正是这种独特的思维才得以让孩子们在想象的天空自由的翱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他们可以不受任何束缚,特别是不受外界的约束,从而畅快的表情达意。为什么儿童的想象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在慢慢地下降,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为的破坏。作为教师再也不能成为破坏者,而应该是保护者、开发者。所以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自由想像畅所欲言,尤其是 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狮子弹琴等,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我的想像,我不禁为他们精彩的表现喝彩。很多时候,我们总抱怨学生的想象力太贫乏,思维方式太单一,这时候我们是否也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

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们充分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尽情地表演。有很多老师忽视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经常是越俎代庖,这样一来,教得省事,教学任务又完成得快。但这样造成的后果确实相当严重,完全背离《课标》的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是改变学习方式,改变一种学习习惯,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来实施课程改革。因而,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在课堂上就应该让学生成为主人,老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

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不是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中的知识生成,它意味着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因而自主对话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唱主角的舞台,也不再是部分学生成功的乐园,而是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天地。

黄山奇石评课稿第二篇:

《黄山奇石》一课,作者用凝练的语言介绍了黄山石的奇趣,情感充沛,是一篇极好的带领学生感悟祖国壮美河山的文章。曾老师制作了幻灯片来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热情,课堂效果非常显著,突出了语文教学特色。曾老师教学体现了教学思想正,教学方法活,语言训练实等特点,反映在:

第一、重视自学能力培养。从小严格训练,狠抓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掌握学习内容的同时指导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第二、引导学生把阅读过程真正变成主动探索的过程,将感知性语言训练、理解性语言训练、运用性语言训练有机结合,训练非常落实;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了思维。

第三、第三,重视良好学习惯的训练,如认真读书,边读边想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等。

另外,针对学生实际,各段采用不同的方式检查,使学生会学、乐学,将感知性语言训练、理解性语言训练、运用性语言训练、熟记性语言训练结合起来,促进语言发展,培养观察能力、新闻记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2、古诗二首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听课稿,分享古诗二首听课感受和记录

古诗二首评课稿:

1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诗句。

2学情分析

我校的特色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进行经典诵读,所以,学生对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并不陌生,有的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就会诵读,但是,学生对诗的理解还有困难。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

一、激趣导入:

1、谈话激趣: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乘坐超音速飞机,穿越时空到唐朝去,跟随伟大的诗人李白去庐山饱览庐山风光吧!

2、课件出示庐山风光片,学生观看,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

3、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庐山的印象,畅所欲言。

4、导入新课:庐山风景迤俪,吸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在游览庐山后题写的诗作《望庐山瀑布》。

二、读题,识记生字

1. 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讲解生字,庐和瀑。学生说出识字方法。比较庐 炉。

3.再读课题,谁在望庐山瀑布?(李白望庐山瀑布)

二、了解诗人:

师简李白生平:

课件展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他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四、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学习生字疑。

2、指名读古诗,注意正音。

3、教师范读古诗。

4、生再读古诗感悟: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

四.逐句品读诗句,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1.指名 读第一句诗,并说一说这句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课件出示古诗第一句和相关图片,老师指导朗读第一句,带着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读出感情和气势。(理解并想象紫烟描绘的情景)

2.指名读第二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课件出示第二句和瀑布图片,说一下瀑布像什么?自由发言。

指导朗读。

3.品读第三、四句

扣住 飞和直下怎样读出瀑布流动速度的快?

讲解三千尺是夸张的写法,李白在许多诗中都有意地把数字夸大。主要是形容瀑布很长。指导读三千尺时语气舒缓,语调稍扬,表现水流很长。

五、回归整首诗,多种形式读诗,深悟诗情。

1、自由读:把自己当作李白,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

2、交流:读着这首诗,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生表演读:你们面前就是庐山瀑布,哪位李白愿意上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

4、小组赛读。

5、背诵整首诗。

小结:诗人李白写出了他所见到的红日、青峰、紫烟和白色的瀑布,并展开大胆想象,整首诗色彩明丽,想象奇特,像一幅壮美的图画。让我们想象着这美景,再有滋有味地把它背下来。

六、拓展

积累诗句:课件出示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3、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早发白帝城》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

七作业

背诵李白的诗歌《赠汪伦》

望庐山瀑布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望庐山瀑布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

一、激趣导入:

1、谈话激趣: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乘坐超音速飞机,穿越时空到唐朝去,跟随伟大的诗人李白去庐山饱览庐山风光吧!

2、课件出示庐山风光片,学生观看,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

3、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庐山的印象,畅所欲言。

4、导入新课:庐山风景迤俪,吸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在游览庐山后题写的诗作《望庐山瀑布》。

二、读题,识记生字

1. 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讲解生字,庐和瀑。学生说出识字方法。比较庐 炉。

3.再读课题,谁在望庐山瀑布?(李白望庐山瀑布)

二、了解诗人:

师简李白生平:

课件展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他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四、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学习生字疑。

2、指名读古诗,注意正音。

3、教师范读古诗。

4、生再读古诗感悟: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

四.逐句品读诗句,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1.指名 读第一句诗,并说一说这句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课件出示古诗第一句和相关图片,老师指导朗读第一句,带着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读出感情和气势。(理解并想象紫烟描绘的情景)

2.指名读第二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课件出示第二句和瀑布图片,说一下瀑布像什么?自由发言。

指导朗读。

3.品读第三、四句

扣住 飞和直下怎样读出瀑布流动速度的快?

讲解三千尺是夸张的写法,李白在许多诗中都有意地把数字夸大。主要是形容瀑布很长。指导读三千尺时语气舒缓,语调稍扬,表现水流很长。

五、回归整首诗,多种形式读诗,深悟诗情。

1、自由读:把自己当作李白,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

2、交流:读着这首诗,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生表演读:你们面前就是庐山瀑布,哪位李白愿意上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

4、小组赛读。

5、背诵整首诗。

小结:诗人李白写出了他所见到的红日、青峰、紫烟和白色的瀑布,并展开大胆想象,整首诗色彩明丽,想象奇特,像一幅壮美的图画。让我们想象着这美景,再有滋有味地把它背下来。

六、拓展

积累诗句:课件出示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3、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早发白帝城》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

七作业

背诵李白的诗歌《赠汪伦》

尹佳 评论

优点:

1、创设情景,带生入诗境。用生动的课堂语言、课件庐山风光片、图片,带生诗入境。2、反复吟诵,展开想象,领悟意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范读、赛读、带着想象读等多种形式的反复吟诵中,学生的体验生成。3、拓展训练,帮助积累。通过积累,培养学生领悟诗歌的能力。

缺点:

揭示课题的语言优美,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否成人化。

13、大禹治水评课稿

《大禹治水》评课

《大禹治水》评课稿

xx老师的课堂教学我觉得有以下特色: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

一、迁情入境,引入教学

这一部分教师主要是引入新课并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她是这样导入的:

1.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

2.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等等,然后通过引读的方式指导了第一节的朗读,突出抓住无家可归,以及滔滔这两个词,充分感知滔滔的洪水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二、读中想象,体会感情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朱老师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 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有的说:大禹满头是汗,也顾不得擦。有的说:大禹遇到猛兽还要和猛兽作斗争。老师适时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了治理洪水,大禹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他渴了________,饿了_________,累了______,身上划出了_______,脚底磨出了______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在朗读过程中教师也适时地点出表现大禹治水辛苦的词走遍、吃尽、千山万水、九条大河、九座大山。通过学生反复的朗读,细细体会大禹治水的辛苦和不屈不饶的精神。

14、寒号鸟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寒号鸟听课稿,分享寒号鸟听课感受和记录

寒号鸟评课稿第一篇: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运用对比手法写的童话。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垒巢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学内容:

  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喜鹊和寒号鸟是邻居。第二部分(从几阵秋风到正好睡觉)写冬天快到了,喜鹊忙着垒巢准备过冬,而寒号鸟却又是玩,又是睡,不去垒巢。第三部分(从冬天说到就到到得过且过)写冬天到了,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得过且过,还是不肯垒巢。第四部分(从寒冬腊月到结束)写寒冬腊月,喜鹊在温暖的窝里熟睡,寒号鸟却冻死了。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四部分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最后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范例讲故事,学生回家也把故事变成自己的话讲给父母听。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把几句话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教师引导学生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

  教学重点:

  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

  教学方法:

  引导理解法、读书指导法、示范演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课

  1.揭题。(教师出示第1张有课题的幻灯片)

  (1)齐读课题寒号鸟,读准多音字号。

  (2)你知道寒号乌是怎样一种动物吗,我们一起来认识主人公寒号鸟。(教师出示第2张有寒号鸟样子的幻灯片)并介绍:传说这种鸟经常在冬天的晚上不断地号叫,发出哆啰啰、哆啰啰的声音,所以人们叫它寒号鸟。(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寒号鸟的样子,对课外知识丰富的的同学及时鼓励。)

  2.教师布置自学要求: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我们学习后从中能明白什么道理,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要求。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用点出你认为容易写错的字,用?注出不理解的词或句。

  (2)读通课文,用划出表示季节变化的句子。

  (3)填空:这篇童话通过()和()作对比,写出了喜鹊是()的,寒号鸟是()的。

  二、初读课文:

  过渡语: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按照阅读提示读书学习很认真,这时候老师检查一下你们学习的情况。

  (1)开火车朗读课文。(同学们听后互评并纠正)

  (2)(教师出示第3张有词语的幻灯片)指名学生读一读词语:石崖、垒巢、懒惰、寒冬、吵闹、厉害、悲哀、腊月、狮子、寒号鸟、伸伸腰、缝隙、大雪纷飞、得过且过、冻得打哆嗦。(学生读词语后互相交流评点)

  (3)学生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教师点拨:懒字中间束羽写成束。)

  (4)练习按时间顺序组句成段。

  a.指名读读用划出的表示时间的句子。

  b.学生独立默读体会,哪些句子跟季节变化有关,哪些句子不能表示季节变化?(删去跟季节变化无关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读懂三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哪句话的意思是最主要的。(教师出示第4张第一自然段句子的幻灯片)指导学生有表情地读句子体会意思: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漫山遍野一片白色,北风像狮子那样狂吼,河里的水结了冰,崖缝里冷得像冰窖。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冬天快要到来的自然环境。(学生理论,互评)

  (3)齐读第1自然段。

  2、学习2~5自然段。

  a.默读2~4自然段,思考: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一一一划出)

  b.检查(教师出示第5张幻灯片)抓太阳暖和,正好睡觉体会寒号鸟懒惰。

  c.还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1):寒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

  d.抓不听劝告深人体会寒号鸟懒惰。

  (1)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教师出示第5张幻灯片后半部分内容指导学习)

  (2)喜鹊怎么劝告?(喜鹊第一次劝告:寒号鸟,别睡觉,大好晴天,赶快垒巢。教师结合喜鹊劝告的话语指导读评点范读自读齐读)

  (3)从哪里看出寒号鸟不听劝告?(寒号鸟说:傻喜鹊,不要吵,太阳暖和,正好睡觉。)(圈圈划划,自读体会,结合指导读寒号鸟的话:指读评点自读男女生对读)

  (4)教师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喜鹊是怎样再次劝告寒号鸟的?现在天气(),你看我(),你却(),()

  e.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喜鹊劝告寒号鸟,寒号鸟不听劝告的语句。(想象自读指读评点女生齐读)

  f.教师引导学生读第5自然段体会交流。

  3、学习6~8自然段。

  a.回顾学法:抓不听劝告这几个重点词语提问解答,深入理解课文。

  b.启发学生围绕还是不听劝告(教师出示第6张幻灯片)讨论交流:

  (1)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

  (2)谁怎么劝告?(喜鹊第二次劝告寒号鸟:趁天晴,快垒巢,现在懒惰,将来糟糕。)

  (3)从哪里看出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寒号鸟说:傻喜鹊,真啰嗦,太阳暖和,得过且过。)

  (4)想象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的结果会怎样?

  c.四人一小组讨论,准备汇报。

  d.汇报自学。(学生自由汇报,老师随机点拨,穿插朗读训练)教师点拨要点:①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说:体会感情变化指导读好语气。②结合理解得过且过,教师指导学生读出寒号鸟不耐烦的语气。③结合理解最后的哀号、漫山遍野等词,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寒号鸟在冰天雪地里发出最后哀号时的样子,你想对寒号鸟说一些什么?指导读好语句:寒号鸟悲哀地叫着: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寒号鸟最后的哀号: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教师出示第7张前面的幻灯片的内容朗读)

  f.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后明白的道理用明日歌展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凡事适时做,明日不待我。万事待明日,明日能几何?只有努力做,才不负日月。(教师出示第8张幻灯片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第9张幻灯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故事一:第二天喜鹊在枝头邻居寒号鸟,却发现邻居已经在严寒的夜晚冻死了,喜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喜鹊的话里可以用上如果、假如等词。)

  2、(教师出示第10张幻灯片)引导学生讲解故事二:如果寒号鸟接受了喜鹊的第二次劝告,在那个晴天垒巢了,结果又会怎么样呢?

  五、续讲故事:

  1、(教师出示第11--16张幻灯片)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编故事范例:

  传说五台山上有一种鸟,人们叫它寒号鸟。寒号鸟长着一身漂亮的羽毛。它到处卖弄自己的羽毛,看到别人干活,反而嘲笑。

  好多好心的鸟儿提醒它说:快垒个窝吧!不然冬天来了,怎么过呀!寒号鸟说:冬天还早呢,着什么急!

  冬天眨眼就要到了。鸟儿们晚上躲在自己暖和的窝里,而寒号鸟却在寒风里,冻得发抖。它在山脚下找了一条缝,就把这条缝当做自己的窝。旁边有一棵大树,树上住着喜鹊。

  有一天,天气晴朗。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找回来一些枯枝、棉絮,给它的窝添加铺盖,准备过冬。寒号鸟却整天飞出去玩,玩累了就睡觉。

  晚上,寒风呼呼地刮着。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在石缝里冻得直打哆嗦,悲哀地叫着: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

  第二天,风停了,太阳很暖和。喜鹊又对寒号鸟说:趁着天气好,赶快垒窝吧。寒号鸟不听劝告,伸伸懒腰,又睡觉了。

  晚上又来临了,寒号鸟又冻得直打哆嗦,悲哀地叫着: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

  就这样重复了几个晚上,大雪突然降临,鸟儿们奇怪寒号鸟怎么不发出叫声呢?原来,寒号鸟早就被冻死了!

  六、布置作业:

  (教师出示第17张幻灯片)布置课外作业:1、回家把故事讲给父母听!2、向父母说出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你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七、教学板书:

  寒号鸟喜鹊

  懒惰勤劳

  玩睡垒巢

  直打哆嗦住暖窝

  最后哀号熟睡

  不幸幸福

  八、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民间故事,教学的要求是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评判故事的角色,从寒号鸟可悲的下场懂得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是不行的,应该像喜鹊那样看得远,着眼于未来,从现在做起。第二点就是按照顺序去理清课文层次,能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编续写课文,改编故事。最后就是教师培养儿童自学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及分角色朗读课文。

  我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分别安排了六个教学步骤:描述带入情境,自学课文,交流检查自学,读讲课文,创造性地复述(新编,续编)补充课文和小结。我的教学设计比较注重小学生的复述和造句表达能力。

  首先我引导学生描述带入情境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引入了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了课题,很好地让学生注意了号这个多音词。接着我是要学生去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我当时要求学生进行两次阅读课文,第一次是解决生字词,整体感知,同学基本了解了文章大意,都谈了自己的感受,他们都说出了不同的感受的,得出了不同的道理。第二次阅读是我引导学生有表情朗读喜鹊两次劝告寒号鸟的语句,目的是让他们弄清时间的顺序是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最后教师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我的教学设计比较注重学生的语句表达能力!

寒号鸟评课稿第二篇:

《寒号鸟》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是一个可以不断创造的动态体系,

而表演不失为一种优化的选择。以表演法导读课文,在实现学生主体

与文本客体的对话过程中,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生命体验。

设计特色:

以表演法贯穿课文阅读的全程,充分发挥表演的教学价值。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要求:自学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预习可在课前进行,也可在课内进行。)

二、出示课题,介绍寒号鸟。

寒号鸟,也叫寒号虫,哺乳类动物,形状跟蝙蝠相似,体长一尺

多,有冬眠的习性,睡时倒悬在树枝上。

三、检查预习,认识字词。

1、出示生字(包括会认字和会写字)

号、堵、缝、阵、朗、衔、枯、做、劝、趁、却、将、且、纷、

腊、狂、吼、复、夜、哀

多种形式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出示词语:

晴朗、劝告、将来、腊月、狂风、吼叫、重复、哀号、做窝、寒

号鸟、伸伸腰、一道缝、一堵石崖、衔枯草、大雪纷飞、得过且过。

多种形式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出示会写字:阵、朗、枯、做、却、将、纷、夜

学生观察字形,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重点示范书写,学生观察书空。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阅读第一节。

1.指名读。

(1)谁能把这一节课文的内容用简笔画画出来。(指名两人分别

画在小黑板上。)

全体同学默读,想想第一节有几句话,每句话介绍什么。等一会

儿看图是否画得对。

(设计意图�荷杓瓢训谝恍〗诳挝幕换庋幕方冢唤鑫�

使小朋友进一步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角色之间的关系,还在于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沟通抽象的文字符号与形象的生活画面之间的

联系,以求在学习本课的全过程中发挥积极影响。)

(2)谁能看着图把第一节课文说一说。

指图看崖和缝。

(3)为什么说寒号鸟是把缝当作窝?

2.小结:这一节主要讲喜鹊和寒号鸟是邻居。由于它们是邻居,

所以能经常见面、对话,才发生了下面的故事。

五、阅读课文第二节至课文结束。

1.默读这部分课文。

读后问:(1)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2)你们觉得可以用什么方

法来学?(用表演的方法。)

(设计意图:征求小朋友的意见,把学习方法的选择权交给孩子,

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教师以学定教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师先引导学生确定表演的方式,不仅是为了强化阅读的动机,激发

阅读的兴趣,更是为了以表演的要求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2.准备表演,阅读课文。

(1)指导读对话。

要表演就要把对话读熟。找出喜鹊和寒号鸟说的话,多读两遍,

努力记住。

①男女同学分别读喜鹊和寒号鸟说的话。

②寒号鸟哪两次话的内容是一样的?寒号鸟两次说的时候感情是

不是一样的?第一次是怎样的?第二次呢?

比较:悲哀哀号

⑧为什么悲哀?为什�春罄淳喊Ш�?

小结:(1)这都跟天气有关系。(2)体会描写天气的句子。

①找出描写寒号鸟悲哀地说和哀号时的天气的句子。用笔画出

来。

板书:初冬寒冬

比较:呼呼地刮狂吼(怎么呼,怎么吼,大家来试试。)

冷得厉害冷得像冰窑

②天亮了,太阳普照大地课文上没写出说的话,你看看课文,

想想谁会说什么。

板书:呼唤

③其他对话前,也都有描写天气的句子,把它画出来。

指名读。

板书:深秋

小结。

指名两人表演对话,要读出感情。老师读描述天气的句子。

(设计意图:带着表演的目的,教师指导学生读对话,体会

描写天气的句子。这样两部分正好覆盖了全部课文,充分发挥了表

演导读的教学价值。)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字词,巩固字词。

号、堵、缝、阵、朗、衔、枯、做、劝、趁、却、将、且、纷、

腊、狂、吼、复、夜、哀

晴朗、劝告、将来、腊月、狂风、吼叫、重复、哀号、做窝、寒

号鸟、伸伸腰、一道缝、一堵石崖、衔枯草、大雪纷飞、得过且过。

2、分组朗读描写天气的句子以及喜鹊和寒号鸟的话。

二、指导表演。

表演的时候只有对话不够生动,所以还得有动作和表情。

1.找一找叙述喜鹊和寒号鸟动作、神态的句子。

(1)指名读,指导学生找出写它们动作的关键词语。

板书:

飞 找 衔 垒 玩 睡

住在窝里 直打哆嗦 熟睡 哀号 冻死

比较:哆嗦哕嗦

(2)分三组讨论设计动作表情。

(3)由三组同学选派代表分别表演喜鹊和寒号鸟在深秋、初冬、

寒冬三个时间的对话及表情动作。

2.谁能用一句话把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喜鹊怎样?结果怎

样?寒号鸟怎样?结果怎样?)

3.指名三个学生完整地表演故事。一个学生读描写天气的话,

另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喜鹊和寒号鸟。

三、讨论。

1.读了课文,看了表演,说说有什么感想。

2.从喜鹊和寒号鸟说的话里体会一下,喜鹊勤劳,因为它有什

么想法?(现在懒惰,将来糟糕。)寒号鸟懒情,因为它有什么想法?

(得过且过)得过且过是什么意思?

3.说说这篇文章使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总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

勤劳的人才会得到幸福。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按下列格式,写一篇阅读笔记。

【评点】

以表演法渗透阅读教学的全程,是本案的设计特色。理想的课堂

教学,一般都离不开认知价值与趣味价值的黄金搭配。教学需要

唤醒学生的兴趣,已为人们所共识。但是在教学的价值总体取向中,

只有在认知价值大于趣味价值时,才成为合理的追求。如果过分追求

了趣味价值,而大大超越于认知价值,就会产生负面效应。本案的设

计正体现了这样的可贵之处,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深深地感受到执教

者对表演认知价值的倾心追求,表演自始至终都是解读课文、

发展语文能力的一种富有意趣的手段。

15、认识直角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直角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认识直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学重点 :

认识直角,会用三角尺画直角

三、教学过程:

(一)预习:看书21-22页。

(二)引入: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和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和钝角,保留直角)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

(1)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

请同学们拿出教科书、练习本,他们的封面各有几个角?看看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相同?观察桌面上的四个角,他们的形状是不是也相同?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和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画直角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和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和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学会用直尺画角直角,用直尺量直角)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16、灰雀评课稿

《灰雀》评课稿

《灰雀》评课

以对话为重点,研读。聚焦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抓住对话,质疑启思,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1、引导发现,质疑 在学生知道这是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列宁非常喜欢它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抓关键段,引导质疑。一天,列宁走到白桦树下,发现什么了?结合课件,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不见了。请女同学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什么了?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回来了,男同学齐读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教师追问:读到这,(指板书)你有什么问题吗?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灰雀哪去了?灰雀怎么又回来了?   

2、再读对话,启思有了疑问,如何解决?教师再次创设情境,就让我们跟随着列宁和男孩,走进公园,来到白桦树下,配乐范读3-10自然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入境思考。为更深入地思考,学生带着灰雀哪去了呢?你从小男孩的什么话中知道的?的问题自读,思考、交流。顺势启发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了呢?学生初步明白受了列宁的启发后,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3、设境研读,深思 这部分是理解、感悟的难点,刚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含话中话的语言,还不能自主入境地体会。所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情境朗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第一步,学生默读课文的第3-10自然段,想一想,到底是列宁的什么话打动了男孩呢?用波浪线划下来。培养学生读思划的语文学习能力。第二步,重点交流列宁的两句话: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考虑到学生对列宁的心理不能深入走进,所以虽然交流的落点在列宁,但切入点是男孩的感受,用这句话怎么打动男孩了呢?来体会列宁的心情。自言自语一句用简明、易懂的句子比较,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懂得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对小男孩,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有感染,只有启发。 第三步,入情入境指导朗读。通过分组读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男孩的心理变化;师生分角色读,加深理解;去提示语,同桌分角色读,深入感受;全班情境朗读,升华感悟。通过不同形式、层次分明的读,把心里所想表达出来。

17、司马光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听课稿,分享司马光听课感受和记录

司马光评课稿第一篇:

《司马光》评课稿

感谢白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这么好的高年级的语文示范课,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为我们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白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整节课教师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课堂总是勃勃有生机。

二、课前准备充分。白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十分娴熟,对文章的背景及相关知识熟悉,讲解内容正确、到位,过度自然,由此可以看出赵老师课前备课十分认真,没有这么认真的备课,就不能上出这么好的课,我认为,白老师这种敬业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三、学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老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等形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内容的感悟强调了朗读训练。课程标准强调对课文的理解要重感悟,教师较好地体现了读中感知、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抓住重点内容,做到长文短讲。这篇课文的篇幅很长,如果老师逐段讲授,老师讲得辛苦,学生也听得辛苦。白老师在这节课中始终突出了这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突出人物的品质。如,在教学第二个故事的时候,教师在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之后,马上提出了训练的重点和。

六、组织交流感受和质疑问难。思源于疑,白老师在这节课中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质疑问难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且对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再分层次的加以引导,使学生改变了学习中的被动位置,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七、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司马光砸缸用评书的形式来讲,加深了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想象能力,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得到锻炼、提高和发展。

八、文本结合,重视思想教育。

不足之处:

一、教学的形式单一,不够多样。建议:设计如果能做到读、说、写、演相结合,如,先让学生读一读故事,说一说人物的言行、品质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并且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学生对人物品质的理解。

二、词句的推敲与积累欠缺。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脱离了重点词的教学,我认为应该结合重点的词句来理解重点的句子,再结合重点句子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另,语文的教学特别重视积累与运用,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词句,并且摘录下来。

司马光评课稿第二篇:

总体感觉,这是一节充满激情的课,具体想法如下:

1.新授课由本单元主题聪明的小朋友导入课题,认识司的写法,采用谜语方式有个同学真粗心,同字丢掉一小竖。然后介绍司马是复姓根据课题巧妙导入,很棒!

2.由于充分利用了课件的演示功能,设计了假山出字水缸出字的巩固识字,激发了孩子们识字的兴趣和热情。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地调动。

3.鼓励孩子们用多种方法识字,培养自主识字能力,相信长期训练一定会有成效。

建议:

1、本课的生字可以归类识字。如学生说了加一加的方法识字后可以用石加皮组成破,砸破的破,读中强化,同时引导用加一加的方法还能记本课哪些字?这样会节约时间的同时,强化识字效果。换偏旁、加偏旁、多音字的识字方法也可用此方法引导识记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第一课时要读正确,但是也要养成读通顺和连贯,一字一字地读,需要在老师的范读和引导中纠正。

18、三年级数学周长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周长》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三年级上册数学

3.课时:1课时

4.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平面图形,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热情,通过描树叶的边线、摸物体的面的边线,让学生感爱、体验周长。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摸的面的周长,关注学生对测量的体验。

5.学生课前准备:

(1)捡拾2片树叶。

(2)直尺或三角尺,毛线或细绳、卷尺。

(3)在家长的指导下、配合下测量自己的头围、腰围等,并做好记录。

6.教师课前准备:

教学之前先用百度网页搜索认识周长的相关教学资料,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反思等作为参考,明确教学的重难点,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再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一些相关图片及相关习题。通过整合教学方案、相关教学素材并结合学情设计出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案。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直尺、线、皮尺、部分实物、卡片等。

[教学内容]什么是周长,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44、45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描树叶的边线,摸身边的物体的面的边线等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

[设计理念]

(1)注意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2)通过多种活动感知周长的含义

(3)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周长的比较方法。

3、能初步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2、经历观察、操作、测量、比较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积极参与探索测量周长方法的学习活动,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活动中能够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感受周长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4、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1、认识周长。2、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测量曲线型图形的周长、用平移的方法比较周长。

[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情境创设,引导法,游戏教学法。

2.学习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周长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小蚂蚁。小蚂蚁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那就是经常锻炼身体。看,它又要开始跑步。(出示课件)。

学生观看蚂蚁爬树叶的动画(FLASH动画演示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周)

讨论:刚才小蚂蚁跑的路长与这片树叶的什么有关?

指名回答,师根据回答,适当板书:一周的长度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是周长》

二、自主合作探究周长

1、摸一摸

(1)摸一摸手中树叶的边线(强调从哪起摸,到哪,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叶面的周长。)

(2)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强调: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封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

(3)摸一摸课桌面的边线。(强调: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桌面的周长。)

(4)找黑板的周长

师:黑板的周长在哪?谁能上来指出来?

请一生用米尺指出来,师在学生起点处做个记号,回到起点时又做记号。

(5)摸一摸,说一说

师:我们生活里还有许多物品都有它们的周长,现在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找出它的一个面,沿着它的边线用手来摸一摸它们的周长。

学生活动:摸一摸物体的周长。

师:谁来说说你们找的结果?你可以边说边指。

请学生到展示台演示,生生之间互评。

2.描图形的边线

师:你们手中的树叶漂亮吗?想不想也学学小蚂蚁的方法,描出它们的一周边线?感受它们周长的长短吗?

在描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描画的方法和几个同学的作品。

(1)怎么描画?(课件展示)

(2)判断:下面哪幅图的周长画得正确?为什么?(出示课件)

(3)学生活动:描树叶的周长,比一比谁能描得又快又好。

(4)学生演示交流是怎么描的?(实物投影展示)

(5)师:小蚂蚁想试试大家的能力如何?又给我们带来三幅可爱的图画,你们喜欢哪一幅就选哪一幅,用你们最喜欢的颜色来描出它们的边线!(p45-1)

指名到展示台演示。

3.量一量、算一算。

(1)测量直线型图形的周长。

师:老师特地为大家带来一些图形朋友,你们看都有谁?

(图形有:三角形,长方形,梯形)

说一说: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要注意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测量。

(2)测量曲线型图形的周长。

同桌讨论:如何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

集体交流测量所需的工具、测量方法。(教师同时演示操作的方法)

同桌合作测量树叶面或硬币的周长。

(3)小结:看来在测量直线型图形的周长时,只需要测量出围成这个图形各条边的长,再计算出它们的总和就行;如果要测量曲线型图形的周长,就需要借助毛线、卷尺等工具。

三.拓展延伸。

1、测量腰围、头围等。

(1)师引入: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应用非常广泛。其实不仅物体面上有周长,就连我们身上也有周长。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腰围。

(2)指导学生指一指腰的周长从哪到哪?还有头围、腕围

在这些周长当中,你想了解哪的周长,我们就来实际测量一下它的周长。(课件展示正确的位置及测量方法)

(3)小组合作测量。

(4)交流:告诉大家你们测量哪的周长?怎么测量的?(从哪到哪的长度?强调起点到终点。)

2、了解: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1)师引入:我这里有一个三角形的框架,请问它的周长在哪儿?

生上台指出。

(2)质疑:如果老师把接头放开,这个图形还有周长吗?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出现2种观点:

a:我认为有周长。

b:我认为没有周长。

(3)我们分两组进行辩论。(分正方与反方)

(4)小结:开口的图形没有周长,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

四、智力大比拼巩固运用(出示课件)

1、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没有,为什么?

(1)学生独立思考。

(2)交流发现: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但平移的方法更简便。

3、两只蜗牛赛跑,它们的跑道一样长吗?

(1)让学生想办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通过课件演示平移验证,两个图形的周长是相等的。

4、动物锻炼身体:一片长方形草地被分成A、B两部分,小鼹鼠和大象要分别绕A、B两块草地跑一圈,他们跑的路一样长吗

五. 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的表现怎么样?给自己评价一下!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创设丰富的情境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我从学生生活引入,通过创设情境今天我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小蚂蚁。小蚂蚁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那就是经常锻炼身体。看,它又要开始跑步。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顺势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蚂蚁爬树叶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体验一周的含义。紧接着我又创设了第二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等实践活动情境,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最后创设智力大比拼的比赛情境,并将图形周长的比较练习都融于在故事情境中,学生乐于探究。

(二)通过多种活动感知周长的含义

对于周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对此,我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摸一摸、描一描、测一测、算一算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探索周长的测量、计算、比较方法等环节上,我采用了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操作过程中,学生发现了不同的测量方法,有的用直尺量(直线型图形),有的用绳子围一围,再量出绳子的长度(曲线型图形);发现了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还发现了比较周长的不同方法,用平移线段的方法比较既快又准。这些充分体现了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思想。

总之,教学的关键在于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9、周长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感知周长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充分观察,体验感知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学方法

讲述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一大一小树叶型纸板,钟表,习题纸

学生:一片树叶,彩笔,尺子,毛线

教学过程及步骤

师生活动

(一)初步感知,理解周长

现在正是秋季,许多同学都会跟着家长去汉阳陵欣赏银杏,老师收集了一片(课件出示图片)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的树叶。

1.感知、理解 一周。

(1)描一描

教师:你们能描出这片树叶的一周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描的?

预设:从一点开始,沿着叶子的边线再回到起点,就将树叶的一周描出来了。

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随老师来描一描屏幕上银杏叶的一周。

(2)找一找,摸一摸。

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也像树叶一样有一周。

① 同学们用一根手指摸一摸钟面的一周,再请同学们摸一摸课本封面的一周。

08 08 08 08

② 同桌互向找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

2.感知周长的概念。

(1)感知树叶的周长.

教师:像这样从一点开始沿着边线绕一周再回到这儿,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板书:长度、周长)

(2)感知图形的周长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描一描,这些图形的周长。(学生动手独立完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教师:像这样,首尾相连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3)完善周长的概念。

①出示: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教师:这个图形有周长吗?为什么?

预设:从一点开始,沿着边不能回到开始的这一点。

教师:看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周长的概念?

预设: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②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能描出它们的周长,哪些不能?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结合实例,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找一找、说一说、描一描等一系列体验活动,使学生经历丰富的感知过程,获得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

(二) 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要想知道下面图形的周长是多长,怎么办?(测量)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1.小组合作要求。

(1)测量准备了直尺、绳子,请大家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出它们的周长。

(2)小组4人每人选择1个图形进行测量。请先独立思考选择什么测量工具,有想法或者有困难的都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再动手。

2.动手测量。

3.展示方法。

谁来说一说你们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预设:可以将围成图形的所有边进行测量,再把测量结果加起来就行了。

(学生小组代表发言,汇报交流)

小结:先测量图形的各边有多长,再把几条边的长度加在一起,就是图形的周长。

(2)心形等曲边的测量方法。

预设:我们是用绳子直接沿着它的边绕一圈,再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度,绳子的长度就是心形的周长。

小结: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碰到无法直接用直尺测量的情况,就可以向同学们这样先用绳子围一围,再将绳子拉直,测量绳子的长度,这也就是化曲为直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之后,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图形的周长,让学生在测量、计算中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同时感受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2、下面的长方形分成两个部分,哪个部分的周长长?

01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辨析加深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体会图形的转化思想。

(四)归纳总结,内化新知

今天,我们认识了周长,并且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你能谈谈你都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是对本课知识的梳理和加深,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板书设计

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化曲为直

教学反思

20、母鸡评课稿听课记录

《母鸡》说课稿

《母鸡》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母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课题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母鸡》这篇课文是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文记述了一只母鸡关心爱护它的小鸡的事例,抒发了对纯洁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文的具体教学内容,结合 四 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会写本课12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和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4、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

情感目标:感受伟大的母爱。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教学难点是: 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的教学方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2.提问法3.点拨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学法具体如下:

1.圈点标注法2.讨论法。

3.自主探究法4.朗读法,5质疑法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母鸡在悠闲的啼叫,啄食的图片这样做的目的,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接着提问学生喜欢它,还是讨厌它,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板书:母鸡。要求学生齐读课题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联系课文,理解词义。同时可提出问题:作者开始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又不讨厌母鸡了。 哪些自然段写作者讨厌母鸡,哪些自然段写作者为什么 不讨厌母鸡了? 

     学生读后汇报,师 板书     一向讨厌               不敢再讨厌

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鉴于此,在本环节中,我首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了解作者对母鸡的情感态度

    安排学生根据老舍先生对母鸡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快速地把课文分为两大部分。

   

  接下来学习第一部分

   1、先要求大家默读1-2自然段,想:老舍先生为什么讨厌母鸡?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没结没完

   2、母鸡的叫声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找出  板书 如怨如诉等词

                      发了狂

   3、老舍先生观察母鸡十分细致,写了三种不同情况下的母鸡的叫声,都是为了说明什么?(我一向讨厌母鸡),作者听到母鸡没结没完的叫声讨厌母鸡;听到母鸡如怨如诉的叫声十分讨厌母鸡;听到母鸡发了狂的叫声再也受不了啦。要求学生读出作者厌烦的情绪。分三种叫声层层递进指导朗读(厌烦、再厌烦点、十分厌烦)。作者对母鸡的讨厌是一次次加深,让学生明确我一向讨厌母鸡。

 然后学习第二部分

   1、安排学生齐读,思考为什么后来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呢?

     课文有一个自然段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原因,要求学生找到课文的第八自然段,要求学生谈谈为什么说母亲是伟大的,作者为什么称母鸡为母亲呢?为什么说母亲就是英雄?   

2、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前面4-7自然段中的一些感人的具体事例。

    (1)我们先学第四自然段,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划出最让学生感动的句子或关键词。思考划的词或句表现了母鸡什么样的品质,同桌互相说一说。(板书:负责、勇敢)

    课件出示句子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     立刻警戒用拟人的手法把母鸡的负责写得活灵活现。它是怎么警戒起来的?要求学生读一读描写母鸡警戒的句子,课件出示,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歪,挺。看,警告,等动词写出了母鸡的负责。

     教师适时指导朗读(要求学生试着通过母鸡警戒的动作读出它的认真负责来)。     让学生回忆一下,刚才怎么学习第四自然段?首先,老师请大家(读),在读的同时,老师还要求大家(划),接着(思考)自己划出的句子表现了母鸡什么样的品质,再跟同桌(说),最后再读让y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4)请同学们就按照这种学习方法 ,从5、6、7自然段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开始自学。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①品读句子: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

      朗读提示:吃了食的小鸡雏身体有什么变化?看到小鸡圆圆的肚子,母鸡欣慰地笑了,可是它自己的身体却怎么样了?(引导学生找到消廋这个词,它为什么会消廋许多呢?这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品质?让学生明确母鸡是慈爱的)

      是呀,母鸡的心里只装着小鸡雏们,为了小鸡雏的健康成长,它自己却消廋了许多。这一句话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指导学生读时要注意情感的变化:读小鸡雏的变化,心情(高兴),读母鸡的变化,要带着心疼和敬佩的语气去读。指名读,齐读。

    ②读一读,比一比

     它若伏在地上,有的鸡雏便爬到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在夜间若是有了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

     自由读读这两句话,说说母鸡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它什么情况下一声不哼,什么情况下放声啼叫?小鸡啄,母鸡会疼吗?母鸡为什么会一声也不哼?这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品质?(慈爱)夜间有了一点动静,他为什么放声啼叫,而且那么尖锐,那么凄惨?这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品质?(负责、勇敢、辛苦)

     作者用对比的写法写了母鸡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它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男女生比赛读。

   3、学完了母鸡带养小鸡雏的一些感人事例,引导学生了解母鸡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引导学生说说母亲为什么是英雄。

 让学生明确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它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是一位英雄。让学生带着对这只母鸡的无比尊重与赞美再读这几句话。(齐读)

   (板书:母亲)难怪作者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这个时候,(作者喜欢上了母鸡,而且无比地尊重这只有了一群小鸡雏的母亲),让学生带着无比尊重的敬意齐读课文第二大段。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新课标指出: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

因此在对课文做出总结和评价后,我通过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说话妈妈关心自己的一件事,把最想对妈妈说的话用一两句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回家说给妈妈听。

。这个作业,能又一次激发学生对妈妈的感激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

这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是一份微型教案,而且要具有美感。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我是这样设计了板书的:

 

         

            

                     没结没完

              一向讨厌   如怨如诉

                     发了狂

        18 母鸡         负责   母亲

              不敢再讨厌  慈爱  (伟大)

                     勇敢

                     辛苦

 

该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本节课我试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以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力求通过语文课堂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语。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21、颐和园评课稿听课记录

《颐和园》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它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写景游记。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贴切的过渡,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能力目标:

a、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 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b、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三、说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明白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本课的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四、说学法

为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达到目标,我主要让学生采用朗读法、对话法、想象法、圈划法、背诵法、摘抄法等,来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流程

(一) 导入,整体感知

1、 板书课题(颐的左边用红粉笔写,落实它的字形),读好课题。

2、 快速浏览课文,概括介绍颐和园的一句话。引出第一自然段,男女生分读。再让学生根据这句话把颐和园的特点浓缩成两个字,随机板书:大、美。

(二) 品读,触摸语言

这是课堂的重难点所在,将文路、教路和学路结合起来。我主要分四步走:

第一步:悟言之有序在初读中,明白作者记叙的顺序

1、生初读,主要自学有关生字词。

2、我问学生:作者给我们介绍颐和园,是按照什么顺序的?(板书:游览顺序)生读二到五自然段,我再问: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请用波浪线划出来。

3、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学习交流:

(1)句子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2)我最后问:你读完这些词句,发现什么?(作者的观察很有顺序言之有序;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这些词句,你能猜到作者着重要介绍的景物吗?请把它们圈出来。(板书:长廊、佛香阁、昆明湖)

第二步:悟言之有物在细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

1、学习长廊句子

(1)找到相关句子。

(2)感受怎么表达?你发现什么?(板书:颜色、长度、美丽)

(3)体会语言: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意思?(全部是不同的)

(4)我接着问:文中像这样的表达的句子还有吗?找出来读一读!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2、学习佛香阁句子

(1)生读三四段;

(2)作者先后怎样观察?请你圈出表示作者在不同的地方观察的词语。

反馈:板书:抬头一看下面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

(3)怎么介绍佛香阁?出示句子研读你能调换一下词语的顺序,也能将将它介绍清楚吗?比较一下,哪一句更顺口?

(4)怎么介绍昆明湖?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写出了什么?让你想起怎样的词句?(水平如镜、优美画卷)你能给滑字换一个字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水静、水平、水美)

3、学习昆明湖句子

(1)作者观察到什么?读第五自然段

(2)交流:板书:堤岸、石桥、垂柳、小岛

(3)重点介绍什么?怎么介绍得清楚?

第三步:悟言之有法在总结中,回顾作者的观察的方法

1、讨论:作者是怎样介绍清楚的?

2、梳理归纳:准确选择观察点有顺序介绍多角度观察

第四步:背背抄抄积累语言

选择自己喜欢的三句话,背一背,抄一抄。

六、说板书设计

长廊:颜色、长度、美丽 游览顺序

颐和园{ 佛香阁:抬头一看下面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

言之有序

(大、美)昆明湖:堤岸、石桥、垂柳、小岛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思路的设置中,我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在教学中尽量把教书与育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的统一起来,从而促进教学的优化。

七、教学反思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和昆明湖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和昆明湖的特点。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十七孔桥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1)朗读指导上:这节课因为容量比较大,所以在朗读上指导不到位。

(2)整个教学过程,自己设计得比较死板,

(3)学生的发言不够积极。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中都不乐于动脑筋,不善于表现自己。

22、长城评课稿听课记录

《长城》说课稿

长城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首篇课文《长城》,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将带领学生观赏我国三处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文化景观。长城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文不仅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气势雄伟,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文中配有两幅插图,由远及近地观察长城,并由此产生联想。依据这一内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图文结合,学习由远及近的观察及表达方法。

2、能力目标:学会搜集,整理,利用信息,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长城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3、情感目标:激发民族自豪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点:初步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二、学情分析:

维果茨基说过: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有效备课。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偏僻的小镇,对于长城大多只知其名,不知其真,对长城的了解也只是微乎其微,同时,这类说明性的文章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将课文进行深入浅出的教学,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采取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

基于新课标倡导的以读为主思想理念,我采用了以作者的情感体验为主线,抓住中心句及相关语句进行朗读的方法,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逐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资料,既可以使师生双方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指向教学内容,使精力节约化,体现有效教学的特征,又可以化繁为简,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简单化,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效应。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手段,缩小与文本的距离,把学生心目中遥远的长城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并加工的心理倾向。

四、教学流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三大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展示图片在情景中激情

于漪老师说过:语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开课我请同学们欣赏了一组长城的图片。一幅幅震撼人心的长城图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苍凉而厚重的《长城谣》随之缓缓地响起。(播放课件说导语仿佛巨蟒游弋于起伏的山岭中, 又似蛟龙翻腾在辽阔的海面上,

长城, 炎黄子孙为之自豪的瑰宝, 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灵魂。 经历过太多次暴风雨的洗礼, 接收过太多场硝烟战火的考验, 你,巍然不动!长城,中国人永远的骄傲!长城,中国人不变的脊梁!)这一环节的设计,为本课学习创设了情景,使学生感受到了长城的气势磅礴,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期待,激发了学生探究长城文化的兴趣。

第二环节 走进文本

1、品词析句在文本中动情

学生们的读书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带着老师温馨提示语通读课文。初读时要求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指读课文,要学生说说知道了哪些内容,从而理请课文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自我的揣摩、感悟和体验。因此,在精读全文时,我以学生品读、感悟为主线,指导学生在交流、倾听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首先,我请学生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课文中哪部分的描写最能表达作者对长城的赞美之情。学生们普遍认为课文最后一段最能集中表达作者的这种感情,我请同学们读这句话,体会气魄雄伟和奇迹的意思,然后回读上文,看看从哪些地方能看出长城气魄雄伟。

学生在充分阅读勾画体会之后,就有了自己的感悟。然后组织学生自由地汇报交流,相机指导学习作者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的表达方法。在充分感悟之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图文结合,直观感受

大屏幕出示长城远景图,直观感受长城的长,抓住反映这一特点的两处一条长龙和一万三千多里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理解长城的气势,如计算,打比方,举例子等。为了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学生构建教师与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我在一幅中国地图上绘制了长城的东西两点,并用激情的朗诵进一步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这种有效的师生互动无疑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再现中心句,学生激情朗读,情感得以升华。

3、合作学习,动手动脑

大屏幕拉近长城的画面,学习作者由远及进观察事物的方法,新课程实施以来,合作学习成为有效教学倡导的学习方式,它有三个要素:恰当的内容,健全的小组和有效的指导。其中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合作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为了帮助学生了解长城的结构特点,我让同学们进行合作学习,画出长城的结构图,并用笔标出你知道的名称,同时把描写长城结构和特点的语句区分开,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最后为学生提供一组数据,再读中心句,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升华。

第三环节课内外结合,提升情感

在作者联想的这部分教学中,重点体会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是朗读的重点,也是学文的难点。我设计了知长城,小小展示台的准备活动。

课堂虽然画上了句号,但情感还在延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也成为研究者。

五、说板书设计

图文并茂,紧紧围绕课文内容,体现长城的结构特点和历史作用,重点突出,简明扼要。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将三维目标有效确立,采用了科学有效的自主,合作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得到了调动。学生在参与中成长,在快乐中收获,教师运用语言激情,文本感悟激情。学生朗读激情,相关资料渗透激情等策略,挖掘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节课的缺憾是个别学生由于受时间,家庭条件的限制,课前预习不够充分,参与积极性受到了影响。今后应该多考虑个体差异,想尽办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真正实现全员参与,整体互动。

我不期待这节课的完美,也不期待它的精彩,但求它的充实与真实,更希望学生能有所收益,我将不遗余力地勇于探索,在有效教学的道路上再创佳绩。

 

23、塔石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塔石听课稿,分享塔石听课感受和记录

塔石评课稿:

《搭石》是一篇乡土气息浓厚的文章,课文语言纯朴。在教学中,吉老师用她那带有浓浓感情色彩的语言把学生们带入了这个民风纯朴的乡间,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简而言之,我觉得吉老师这节课有以下三大亮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切入课题。  

上课伊始,吉老师便用一幅美丽的搭石图,一曲优美的乐曲,配以教师优美的诗意语言,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又美丽的搭石。)几句简短的话,搭石已在听课老师和学生心中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文本的兴趣。     

二、以点带面,加强对词语的理解。   

在教学中,吉老师始终注重对生字、词语和重点句子的学习和指导,特别是指导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人影绰绰、清波漾漾这四个词语时,所采用的方法语文味儿十足。比如老师问: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怎么办?学生马上说:人们就要脱鞋绾裤。老师顺势就进入学习词语的环节,先让学生解释一下绾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想象了人们在小溪上走路的情景,还组成了几个句式整齐的,像诗歌一样的句子: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收工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绾裤)。学生对脱鞋绾裤的意思和走过小溪的艰辛就有了了解。一次次的引说练读,学生已经牢固地掌握了这个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学协调有序这个词语时,就让学生自己说说是什么意思,然后用一句让我们进入走搭石的行列中吧。让孩子们进入了当时的人们行走的情境中,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跟上去)理解了人们行走的协调有序。  

学习人影绰绰、清波漾漾这两个词语时,不仅让学生看图理解,而且还指导读,通过一看,一想,一读,美丽的画卷便跃然于学生的脑海之间。最后在教伏字时,吉老师又是通过让学生表演的形式来理解,很形象,老师无需过多的解释,学生便在这种形象直观的表演中理解了词意。老师就是这样有层次,有梯度,又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在愉快的情境活动中不知不觉积累,感悟运用了新知,扎实有效地落实了语言文字训练,使语文能力得以提高。  

三、浓浓的诗画情。

把一篇具有乡土文学气息的文章上出一番诗情画意,吉老师对课堂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吉老师在学完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老师反复导读这句话,语速由慢变快,孩子们也跟得很有节奏,书声朗朗,起起落落,好象是走搭石的人没有乱了步伐一样,最后总结这样的动作就叫作协调有序。又在读中领悟了词意。如此的情、境、意三者融为一体,整个过程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却有一番清新雅致的韵味。

再看这段话: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样的美感。经过吉老师独特的解读后,把它调整为这样一首清丽的小诗: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样的美感/引读之后就是配乐朗读了,大家好象都变成了一个个的小诗人,用诗人般的情感和语气读出了搭石的美,人们的情感美。这多亏了吉老师诗意的语言,诗意的设计,诗意的交流,才会有一个个的小诗人的出现。

厚实的功底,朴实无华的教学特色,吉老师将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完美地统一起来,简约而不简单,通过一堂《搭石》,巧妙地展示了语文教学的美,让人受益无穷。我相信,通过这次观摩会,我们的语文教学水平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24、颐和园评课稿

《颐和园》评课稿

《颐和园》是xx老师的一堂教学展示课。各环节结构安排合理,并运用各种手段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感受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与神奇。

一、名声在外,令人陶醉

课一开始,xx老师由第一单元学习的美丽的风光导入,引导学生欣赏作为《世界遗产》名录之一的颐和园美丽与神奇,引起强烈的阅读期待。更可贵的是老师预计去过颐和园的学生不多,出示了几张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图片。不过,这时要是能适时让学生描述一下眼中的颐和园的美的话,可能在下面的学习中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会更深一些,同时也促进学生的表达。

二、字词扎实,关注需求

四年级写字教学也是不容忽视的,对有些容易写错的字,教师及时进行了必要而多样化的指导,如殿、栽、堤的字形强调,耸立、神清气爽的理解等。感觉xx老师想学生所想,课教学显现扎实的一面。

三、顺学而导,关注景点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为此,xx老师首先指导学生明确作者游览顺序,然后关注长廊与万寿山,品味其中的美。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为用好课文这一例子,学习作者抓住景物描绘的特点,xx老师在教学不同景时采用的方法也不一样。长廊抓住长、美,特别是聚焦于每一间的横槛上没有哪两幅是相同。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画多,请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其中一幅画。从而达到读、写、说、想的结合。万寿山学习重点在于体会滑字的妙处,引导学生字斟句酌。

只是在教学中读的时间还可以充分些,读的形式还可以多样些。特别是当学生读得不够入境时,老师不妨示范引读。

颐和园评课稿第二篇:

《颐和园》这篇课文是第七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册教材的第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在第二组教材中设置的了解叙述的顺序,因而xx老师把了解叙述的顺序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它虽不是新知识,但也有新知识。这篇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与前组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有所不同。因而,教师在开课初就引导学生把文章的叙述顺序理出来,并把此顺序贯穿课堂教学。结课前,又将顺序进一步落实,强化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移步换景,写得很有特色。课文先写长廊的景色。作者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接着写的是万寿山的景色。分别介绍了从脚向上,和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最后写昆明湖的景色。主要介绍了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最后写颐和园处处有美景,看也看不完,开头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听了彭老师的这节课后,有以下几点感受: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彭老师充分尊重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过程。

2、创建了和谐的对话场境

教师角色的转换,使老师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时候,彭老师充分利于我们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导入新课时,展现了颐和园的照片,教学过程中,好几次播放了颐和园的实景录像,三番四次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视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达到了和谐对话。

4、重视课文表现形式的教学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很多教师重视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花样增多了,教学过程变得热闹了,但是一些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也被丢弃了。如,读写结合的经验。阅读教学只重内容理解,忽视写法指导的现象还较为严重。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时,彭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写作特点,学习它的写法。如全文的先总述后分述最后总结的写法,以及第二段抓住特点写长廊的写法。我现在的体会是: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不足:

1.语文强调多读,老师注意到了这点,但是如何读出其中的美,这就要强调感情朗读了。感情朗读有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课堂上老师也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但我个人认为,教师可先让学生找准重音词后融入学生对美景的欣赏水平再读。这样,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也就加深了对游览景物的深刻了解。从而更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如何让学生对美景过目不忘?我想,除了让学生找出这些景物,还要对描写美景的词语进行推敲。课堂上,老师重点抓住了滑几乎等词进行教学,学生在对比教学中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如果教师在讲景物的特点之前先让学生用笔找出景物,然后在小结的时候让学生跟着板书回忆,效果会更好一些。

3.这堂课,教师主要是让学生学习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教学时可否将侧重点放在某一二方面,让学生掌握好学习方法,再运用于学其他两方面的景物特点。也就是说,可运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避免平均用力。也许,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景物课文的能力。

4.本节课的课件制作很好,但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老师应从幕后走到台前,改为白板操作会更好,

以上是本人肤浅的看法,不正之处还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25、母鸡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母鸡听课稿,分享母鸡听课感受和记录

母鸡评课稿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最近我们学习了几片描写小动物的文章,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揭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永恒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篇文章,(板书课题)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鸡的什么态度?将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

  要求: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想想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为什么了变化?

  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讨厌母鸡的?写喜欢的自然段是?

  2、反馈交流相机板书

  过渡:为什么作者会讨厌这只母鸡,你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笔画出来。

  3、学习1-3段

  a、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深化认识:

  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无病呻吟。

  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欺软怕硬、暗箭伤人。

  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

  b、读出母鸡以上的品行。

  过渡:作者既然那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你找到了秘密了吗?

  4、学习4-10自然段

  a、 要求:自读用笔画一画,这些语句中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魅力与情怀?

  b、相机点拨并想象说话体会母鸡的勇敢、负责、慈爱、辛苦:

  母鸡可能会怎样警告自己的鸡雏?

  小鸡躲在妈妈的怀抱里会说些什么?

  三、升华主题

  a、看到这令人心灵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还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吗?(敬佩地读)

  难怪作者会这样的赞叹道:读,第九段。

  B、作者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吗?

  带着对母爱的崇敬,读。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妈妈,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关爱你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用一两句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话都在这一一地说出来,今天是回家的日子,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踏进家门前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写的那句话,记住: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课后反思: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她的讴歌与诠释从未有过终止。《母鸡》,老舍的另一篇佳作,通过描写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在体会作者由讨厌到敬佩的情感过程中,紧扣文章的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来梳理文章的脉络,学生的学习目标进一步的被明朗,学便有了针对性。文章的布局和教材的处理事实上是有异曲同工之趣的:讲究有详又略,详略得当。讲学习感悟作者对母鸡的讨厌部分时,放在了整个文本的大背景去体验,这事实上也是作者写作手法的体现:欲褒先贬、欲扬先抑、欲擒故纵。故在此环节的处理上无过分的张扬,为体验后面的主情感母爱埋下了伏笔,并进一以贯之。最后让学生在品析词句,体会情感的学法指导下,在朗读感悟母鸡对鸡雏的平凡细节中自然地联想到生活的场景,层层推进,勾起对母爱的回忆,从而揭示出:母亲是伟大的,一位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的文本主题。

  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待进一步的思考,过于沉重的表情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由于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过于犹豫,延误了时间显得有些拖沓;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要在平时花功夫加以落实。

母鸡评课稿第二篇:

《母鸡》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老舍先生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 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后半部分写了母鸡 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的情感由讨厌转为尊敬。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四、课时安排

  本课为略读课文,课时安排为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学时,从老舍的《猫》入手,让学生回忆老舍笔下的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再引出课题《母鸡》。

  (二)初读课文

  一读:想主要内容。

  二读:圈画生字,难词。

  小组合作学习字词,并全班交流。

  三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读:指名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细读课文,感悟文意

  在理解课文时,我从导读入手,梳理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问题。那就是1作者笔下的母鸡是什么样子的?画出问中的相关词句,并在书的边白处写上你的体会。2比较《猫》和《母鸡》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这样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会梳理问题,通过自主读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和理解能力。在交流时抓住两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一是母鸡的讨厌,表现在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三个方面,二是母鸡的可爱,表现在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几个方面,使学生的感情由喜欢升华到尊敬,和作者产生共鸣。最后全班同学交流《猫》《母鸡》两篇文章写法的特点,感受作者在表现小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四)在学习完课文的基础上,最后向学生推荐三篇文章,分别是屠格涅夫的《麻雀》,列那夫的《母鸡》。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旨在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6、猫评课稿

四年级上册《猫》

教材分析

1.《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十分喜爱的感情。

2.引导学生通过充分阅读体会猫的特点,感受猫的可爱,学习作者在语言和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特别方式。

学情分析

猫是较常见的家养小动物,学生对猫比较熟悉,绝大多数学生见过,有的学生还养过猫。在教学中激趣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在读中整体感知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理解和朗读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是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2、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探究,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涵的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导语:大家都知道著名作家老舍吧?他的作品言语朴实,语句优美,常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篇他写的文章。

2.揭示题目:猫(读题)

学生齐读题目

了解作者,熟悉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条理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①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猫的?

②给课文分段。

2.指名读,交流。

① 课文从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两个方面写猫的。(板书)

② 分段:第一段:13节,第二段:第4节

(一)概括第一段段意。

1.分节朗读,划出表述这一段内容的句子。(第一句)

师:这句话是这一段中的总起句。

2.理解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古怪是什么意思?(板书:古怪)

读出句子语气。

3.这一段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它的古怪呢?自由读第一段。

交流后出示板书:

老实、贪玩、尽职

胆小、勇猛

4.运用中心句归纳段意。

(1)温习学过的中心句归纳段意法。

(2)说说段意: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5.朗读第一段。

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桌间相互交流,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小组讨论分段

代表发言总结分段

学生分节朗读,划出表示这一段主要意思的句子。

举例理解古怪一词

自由读句子,体会语气

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词语

积极表述中心句法归纳段意的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理清文章结构,善于从整体驾驭课文

语言组织能力

让学生学会寻找理解词语的方法

培养学生提炼概括的能力

三、落实训练目标

1.读文章第二段,思考句子间是什么关系?

(总分总)

2.用中心句归纳法概括段意:

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

(板书:淘气)

3.齐读第二段

默读课文,思考

先总结再交流

教学生读书的方法

四、总结并朗读全文

1、什么样的段落可以使用中心句法归纳段意?怎样使用中心句法归纳段意?

(有总起句、中心句、总结句的段落可以使用中心句法归纳段意,先找到中心句,然后进行整理归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桌交流,试说出中心句法的主要方法

及时记录笔记

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运用

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并学会总结

五、布置作业

①熟读课文,②默写词语。

板书设计

老实 贪玩 尽职

大时古怪

胆小 勇猛

猫:

小时淘气 玩耍 跌倒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主动参与的时间长,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2.通过认真观察,能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并能够有条理地进行表述。

3.善于倾听,并能够在倾听后评价他人发言、及时补充自己的想法。

4.善于思考,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见解。

5.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主动与同学合作交流,并能够切实解决问题或产生新认知。

教学反思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十分喜爱的感情。

我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重点词句的意蕴,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和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情感。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老实、贪玩、尽职等重点词,通过反复诵读,从而去体会猫的性格古怪。同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以及猫和人的和谐情趣。如学习第二节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通过朗读并结合生活体验,深化对蹭的感受,体会人和猫的和谐情趣。

接下来朗读成了体会情感的主要手段,通过自由朗读第四节,让学生感受小猫满月时的可爱,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同时让学生了解到作者把猫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写,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在这节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缺陷:

首先,教学语言不精炼,情绪也不够到位。如果能尽量做到自然巧妙地过渡,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会更活跃。

其次,读的还少。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熏陶,朗读指导还需要加强。

27、白鹅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白鹅听课稿,分享白鹅听课感受和记录

白鹅评课稿第一篇:

听完xx老师《白鹅》这一课,我有许多感触。

老师在语言训练时紧扣文本,紧扣鹅老爷的高傲不放,且扎实有效。李老师摒弃了一切繁琐的讲解,从读重点词语,纠正读音,从中心入手好一个高傲的白鹅,并理清课文基本思路:从鹅的姿态、步态、叫声和吃相几个方面来展开全文。

邓世杰:老师全身心的指导学生,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读书声中,品词析句,咬文嚼字,把鹅老爷的高傲所含着的内容都读了出来。

赵英杰:理解词语和句子是每个处级语文学习一个重要的目标,李老师注重了引导学生运用低年级段所习得的一些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方法,加强学习的迁移和运用,如:课前让学生选择一两个词语所说白鹅,看似简单,意在指导学生规范表达,准确地运用语言,而且还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白国华:李老师对这篇课文的词句处理,还善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的词句,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李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什么叫三眼一板的片段,是一个精彩的着力点,即白鹅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这是白鹅吃饭时的一个规定,任何时候都不变的规定,叫三眼一板,经过老师的反复推敲、打磨,学生理解非常深刻。

孙晓芳:在解读环节上来看这章课,有详有略,有所侧重,李老师把本节课目标定位于通过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和鹅狗争食的有趣场景上来品味、感悟鹅的高傲经以及作者对它的喜欢。

朱冬梅: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紧紧抓住鹅老爷一词,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去读课文,到文本中去寻找鹅的那种老爷架势、去感受鹅的高傲。你说,他说,我说,说说自己是从哪些词句觉得这是一位高傲的鹅老爷,反复品读,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阅读后的独特理解。所谓一切感受尽在琅琅书声之中。

李淑敏:在这节课中,李老师还创设了宽松的教学和阅读环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主要体现在朗读上,你想通过怎样朗读来表现鹅的老爷相呢?通过朗读指导,师生评价,提升朗读的层次。

陈玉玲:学生理解后绘声绘色地美读,使语言文字变得鲜活起来,使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与文本进行了对话。从而也在深化、美化的朗读过程中学生也进一步领略作者了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原先我们还担心学生,这是一篇较难的课文,毕竟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类似文言文的半白话文的那种语言上的距离较难跨越。

王鑫坤:李老师引领孩子们从语态、语速上、精神上进行指导去感受的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甜立刻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相,在感受狗的想偷吃又满心恐惧的同时感受鹅的高傲的老爷派头。

柳艳冰:丰子恺先生的语言风格以及学生喜爱鹅老爷的情感也在此再一次得到深化和强化,给大家呈现了一幅生动的鹅狗争食的画面,这个环节的浓墨重彩也为后来创作鸡鹅争食埋下了伏笔,水到渠成。当然如果时间充裕一些效果肯定会更好。善于发现和挖掘文本中语句间的内在联系,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一个巧妙的设计往往会有事关功倍的效果。

白鹅评课稿第二篇:

《白鹅》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作者抓住白鹅高傲这一性格特点,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鹅的特点,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冯老师能结合文章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思路,努力营造一种读书感悟式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品词、品句,感悟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成功的方面主要有:

1、体现以生为本,注重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如在教学时3~7自然段时,冯老师在提出学习目标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小组(或同位)讨论反馈交流互相评议等,去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白鹅的高傲。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气氛宽松,师生关系较和谐。

2、对教材的处理比较恰当,体现以读为本,努力营造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感悟,从读中去积累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时,能突出重点,紧紧抓住描写白鹅特点的句子和段落,通过反复的读,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和抓住特点写的方法,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教学基本功较扎实,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较强。教态自然、大方,语言准确,富有启发性。能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媒体运用比较熟练、合理。

建议:教学时,一方面在品词品句方面要加大力度;另一方面就是感情朗读的指导,如果教师加以范读,效果就更好了。

28、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

《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整理及评课

  教材分析:

  文章充满激情地歌颂20世纪,开篇便用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点明中心、总起全文。紧接着,第二自然段进一步说明是人类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发明、发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下文三、四自然段用对比的方法,对第二自然段进行了细致阐述:20世纪将幻想变为现实,百年间的改变胜过了百万年的总和。最后,通过第五自然段进行总结。文章各段落间内在联系非常密切。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科技发展迅速,科技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

  2.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科技发展、生活变化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照片中这位慈祥的老爷爷就是路甬祥,他是中国科学院院长,一个非常有名的科学家。

  4.理解课题:读过课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

  A.什么是呼风唤雨?指名一生解释。引导: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其实是指能够支配和控制?生答:大自然。能够支配控制大自然,多了不起呀,能把那种气势读出来吗?再读课题。

  B.是谁呼风唤雨?

  C.为什么能呼风唤雨?归纳: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个世纪是靠什么力量呼风唤雨的?

  D.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个世纪?

  E.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什么样的?

  F.为什么这个世纪能够呼风唤雨?

  相机板书:谁?靠什么?哪个?什么样?为什么?)

  二、全文初探

  1.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棒,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随时画出答案。师板书:( )世纪,( )靠( )呼风唤雨。

  [评:通过这一填空,把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便于他们浏览自学课文。]

  2.交流,填空。

  3.(指后两空)考考大家,这两个答案是从哪句话得来的?能读一读吗?发现了吗?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设问)

  4.(指第一空)这个答案是从哪儿找到的?齐读句子。纵观全文,这个句子起什么作用?(生可能说到总起段、中心段)师引导:前几天学课文,咱们学到了结尾和题目相照应,叫什么?(篇末点题)这篇课文呢?(引导为开头点题)

  [评: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教师主导,同时也注意了把空间留给学生,学生并没有学过开头点题,但联系旧知,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总结。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旧知后,便把空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由篇末点题悟得开头点题。]

  三、精读文章三、四自然段。

  1.为什么说20世纪,人类靠科技呼风唤雨?那就需要研究一下20世纪之前的上百万年,以及20世纪以来的一百年了。(板书:百万年 百年)看看,这两个时间段,有什么感受?

  2.在如此漫长的百万年间,在如此短暂的一百年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分别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三、四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3.交流句子,第三自然段中你画了哪几句话?出示: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4.师引读:那时候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那时候还没有什么?能不能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进行补充?出示: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 ),没有( ),没有( ),也没有(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5.总结:在这长达百万年的历史中,什么也没有,(板书:没有)想象一下,人们过的是怎样的日子?(靠天吃饭,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十分寂寞)

  [评:填空的设计,不单为了训练学生说话,更是为了通过这样的说话练习,让学生感悟20世纪以前的百万年中,人们的生活是如何单调寂寞,艰难贫困。

  不足之处:作者写20世纪前的百万年,还是为了反衬20世纪的百年,两者之间的对比关系强调的还不够。教学中应该在抓住幻想这个点,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1.寂寞单调的日子中,人们只能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于自己的幻想中。他们可能在幻想什么?(幻想能看到远方的亲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幻想能飞上月亮,看看那轮皎洁的明月;幻想能有一种快于骡马的交通工具)

  2.过渡:百万年中,这一切只能是幻想,人们只能在幻想中艰难度日。但是,在20世纪,仅仅一百年的时间中,这一切都变成了现实。]

  6.过渡:在长达百万年的历史中,人们一直过着寂寞无味,靠天吃饭的日子。但是,20世纪,仅仅一百年,人们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画了哪些句子?指名读,出示: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7.看看这两个分句,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可提示:第一个分句说的都是人们的发?第二个呢?板书:发现 发明。能根据这些说说发现和发明的区别吗?(发现:原本就有,后来人们才找到它,研究它;发明:原本没有,是人们新创造出来的。)还能分别几个例子吗?

  8.有了这些发现和发明,人们的生活有了哪些变化?比如:有了电话这一发明,相隔遥远的人们可以随时通话,互通信息,交流情感,电话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改变。你能这样说一句话吗?(提示生:也可以说发现、说物质生活)出示:

  有了( )这一( ),( ),( )使人们的( )生活得到了改变。

  [评:以上理解发明发现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这样几个层次:

  A、出示分句引导发现,总结词语。

  B、根据分句理解词语。

  C、举出例子深化理解,此环节中,学生开始的发言并不到位,提到发明,他们只想到了那些探月卫星、电子蛙眼、雷达等等,脱离了自己的生活。此时,教师引导:不单这些,从咱们的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是20世纪的新发明?这一点拨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于是他们马上说出了如手机、电视、冰箱之类的日用品,这些都属于20世纪的新发明。

  D、说话练习,锻炼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两个分句其实照应了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句中提到的这些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明和发现,是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第二自然段同样是文章的总起段,此处教师总结时可以引读句子。]

  9.小结:即使相隔千里万里,只要打个电话就能互诉情谊,只要利用网络就能立刻见面,只要坐上飞机就能相聚相守,广袤的地球好像一下子变?(小了)所以,人们称之为?(地球村)

  10.20世纪,人们有那么多的发明,那么多的发现,说也说不尽,回顾着这一切,你现在心情怎样?(自豪、激动、高兴)带着这种感情,咱们一起读读这几句话。

  11.文章中还有了一句诗来写这些变化,赶快找找,是什么?联系上下文,你怎么理解这句诗?(下过大雪,许许多多的树上都落满了积雪,像开满了白色的梨花。比喻人们的发明和发现很多。)能给大家读一读吗?提示喜悦之情,齐读。

  12.把咱们刚才画的两处句子联系起来看,同学们发现文章的写作特点了吗?提示: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3.过去百万年中只存在于人们幻想中的东西,在20世纪的一百年中都变成了现实,顺风耳就是?千里眼呢?腾云驾雾呢?

  14.这一百年的改变,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让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能用自己的话评价一下这一百年吗?出示:这是( )的一百年

  四、回归课题

  正因为同学们所说的这一切,所以,我们不得不由衷赞叹,20世纪确实是一个引读课题。

  [评:作者作为中国科学院的院长,他是满怀着自豪、激动之情写作本文的,也正因如此,他的文章有些片面。其实百万年和百年之间,是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的过程,如果没有那百万年的积累,也肯定没有20世纪100年中飞跃。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20世纪的战争死亡人数,超过百万年中历次战争死亡人数的总和;20世纪的疾病瘟疫爆发,也超过以往任何世纪。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现代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但也带来了一种虚浮的繁华。教师授课时如果能把这些也传达给学生,就会引发他们更深刻的思考,让他们看待问题更加客观、理性。]

  附 板书:

  29 呼风唤雨的世纪

  百万年:没有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百年:发明 发现

29、新型玻璃评课稿

《新型玻璃》说课稿

新型玻璃评课稿第二篇:

一、说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是一篇非常有趣的说明文,课后第三题要求:请你试着做一回小发明家,把你想发明的玻璃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下来。结合这个小练笔的要求,我们根据书中出现的说明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开头方式两处读写训练点,结合我校五年级学生特点设计了本节课。

《语文课程标准》对高段的习作要求之一是: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本节课我们先采取课件播放课内外新型玻璃启迪学生思维,然后从思维广度上激活学生潜在的习作资源库,开源导流,然后采取立足教材,分层模块教学传知授法,最后采取合作方式连段成篇,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一篇说明文,感受习作的乐趣。

据此,我安排了仿写《新型玻璃》的习作训练。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两年年的习作经验,但有一部分学生仍然对作文有着恐惧心理。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的欲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把作文的功能性把作文与生活结合起来,我们以十一月份的科技活动月为契机,组织学生参加新型玻璃创意设计活动。然后通过读写结合,进行小练笔:联系生活实际,大胆发辉想象,把自己想发明的玻璃学着作者的表达方式写出来。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上述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如下教学目标:

1、展开合理想象,运用已经习得的习作方法清楚具体地写出自己设计的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通过表述自己的设计,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培植学生的自信,让学生感受发明就在他们的身边。

教学重点:展开合理想象,运用已经习得的习作方法清楚具体地写出自己设计的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表述自己的设计,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培植学生的自信,让学生感受发明就在他们的身边。

四、说教法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读写氛围,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圆满的完成这次的教学任务,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 谈话法。通过谈话给学生以亲切感,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2、 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围绕自己要发明的新型玻璃在四人小组内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畅说欲言。

3、 巡视指导点拨法。在学生自己设计的玻璃时教师的引导层面不仅仅停留在汇报玻璃的类型和功能上,更深一层次地引导学生运用什么方法,将自己的玻璃写得更精彩。

4、当堂评定法。在评价时注意层层递进,分层多元评价。学生写完作文,小组评改后,当堂进行评定,选出几篇典型的文章集体点评,对他们的优点闪光之处当众给予表扬,尤其是有创意的地方给以热情的鼓励,增强他们的成功欲。对于一般的文章,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帮助其提高写作水平。

五、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的完成这次写作任务,我将采用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讨论法。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感悟本课运用的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快速成文法。通过共同商讨,把自己想的结合在小组中讨论的内容进行构思,倾注于笔端,变口头语言为书面语言。进一步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写作表达技巧。

3、学生修改法。依据评比要求重点点评一篇习作,引导学生自己修改个人自改后,分小组互改。小组改是进一步进行写作体会交流,提高他们鉴析文章的能力。

4、集体修改法。让学生对典型的文章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加分同学精彩的展示,鼓励孩子写作的信心,让全班同学学会取他人之长共同进步。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我准备通过下面的七个环节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习作导入,未成曲调先有势

1、功能导入:再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科技月了,我们决定结合第11课《新型玻璃》在咱们班举行一次新型玻璃创意设计评比活动,我们将采取无记名投票选出三名优秀奖,颁发由李老师亲自设计创意奖状,你们想得到它吗?

2、出示评比要求

以评比要求来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要求即这样以课文为例重视读写练习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吸收,又在小练笔中运用,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二、回温写法,蓄势待发

1、第11课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新型玻璃?这些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利用非连续文本填表格,回顾梳理说明性文章的脉络,提取关键的信息。领悟作者介绍玻璃的顺序,先介绍名称,再说特点和作用。

2、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把特点和作用写清楚和具体的? 教师随机板书四种说明方法。

3、回顾浏览课文,看看每个自然段的开头,想一想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开头,使得五种玻璃的介绍富有变化。

4、课件出示片段,教师推荐自述法开头。

引导学生比较作者介绍五种新型玻璃时方法上的异同,领悟表达方法上的特点.这里分三个层次:第一、引导学生感悟本课运用的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第二、教师启发学生发现每种玻璃开头的方式不同:故事引入法、现象开头法、开门见山法、愿望需求法等。第三老师推荐一段根据课文片段改变的介绍,让学生自主总结方法即自述法。

三、设计交流,银瓶乍破水浆迸

1、让我们欣赏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新型玻璃?你看了之后想说些什么?

2、现在就让我们开动大脑,你最想设计一种什么样的新型玻璃?它有哪些特点作用?

在引导学生充分体会课文谋篇布局等方法的基础上,再次以一组新型玻璃图片激活学生的个人的感受及想象,打破习惯性思维,以实际生活为依据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教师引导点】

A、当学生说时有情节,教师跟进:听了你的介绍,我想你用故事开头法,这个介绍就更精彩了,现在你说一说。

B、当学生只说作用,忽略了特点,采取教师质疑或者学生质疑的方式指导学生习作。

C、当学生思维打不开,教师主动参与交流,启迪思路。

4、同桌互相说说你创意的新型玻璃,同位互相提问质疑。

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再扣方法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在学生自己设计的玻璃时教师的引导层面不仅仅停留在汇报玻璃的类型和功能上,更深一层次地引导学生运用什么方法,将自己的玻璃写得更精彩。课堂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相互补充的气氛极浓。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积极思维中发展思维,在交流表达中提高表达能力。教师的平等参与不仅加大了师生间的亲和度,而且对学习重点有效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四、 静心书写,大珠小珠落玉盘

1、小发明家们,请你们拿起笔来,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写下你的新型玻璃吧!注意写之前再看看评比要求。

2、师巡视,对好的开头和方法进行具体指导加分。

要重视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评价是正信号的输出:找优点大于找缺点,或只找优点不找缺点,大大强化激励效应,放大学生的优点。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明确努力的方向。

五、评价修改,映日荷花别样红

1、开火车说说自己设计新型玻璃的名字。

2、指名交流评议。

3、加分的同学站起来,读出优秀的句子。

4、自我修改片段。

5、引导学生连段成篇。

在评价时注意层层递进,分层多元评价:1、全班开火车汇报题目,不仅让每个孩子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2、依据评比要求重点点评一篇习作,引导学生自己修改3、加分同学精彩的展示,鼓励孩子写作的信心,让全班同学学会取他人之长共同进步。4、课后小组把各种玻璃组段成篇,组成《新型玻璃2》激发学生合作意识,由独立地、创造性地写作变为篇章的训练。

六、布置作业

1、将自己的创意设计介绍上传到班级群,参加评选。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四种玻璃组段成篇,组成《新型玻璃二》。

七、说板书

新型玻璃(二)

故事引入法 举例子

开门见上法 打比方

愿望需求法 作比较

现象引入法 列数字

自 述 法

好的板书设计是教师的微型教案,是学生的思维导图。这一则板书归纳了段落开头的方法和回顾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这次习作的重点读写结合,进行小练笔。

30、学会看病评课稿

《学会看病》

《学会看病》是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作品,文章讲的是身为医生的母亲让生病的孩子独自上医院看病的事,在这件儿子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中,母亲却有着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文章从母亲的视角来反应了另一种方式的母爱,孩子们初读时可能会对母亲的行为有些不理解。仇老师用亲切的语言、娴熟的教学艺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感受母亲复杂的心理与情感变化,理解并体验到母亲这种更深沉、更宽广的爱。整节课以个体阅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真正地把读书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也充分的体现了只略教师的教,不略学生的学这一理念。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对这节课的所思所感。

一、主线明朗  层层深入

《学会看病》是一篇略读课文,仇老师通过回忆课文创设情境,进而揭示课题,使学生想合作,要合作。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仇老师用说说面对病中的儿子,妈妈是怎么做的?这种做法你们赞成吗?帮助学生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让学生粗浅的表达了自己对文中母亲做法的看法。当学生对母亲的看法有不一致时。仇老师用让我们走近妈妈,走进妈妈的内心世界,找找妈妈要生病的儿子学会看病的理由。用过渡语不露痕迹地帮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尽管妈妈的理由非常的充分,可儿子出门时和出门后,妈妈却又有着复杂的心理斗争。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学生刚开始只是感性的从原因和心理两个方面来感知母爱。,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心理的句子应交流体会,突出课文的教学重点。随着课文的逐步展开,阅读地不断深入,对课文语言地反复品味,揣摩,在师生的交流、感悟中,学生一次次地走进母亲的心里,深切地感悟到母亲的情感变化:做出决定后的犹豫不决和心软后悔,在等待中的自责担心,看到儿子后的勇气回升,每一种心理都是爱子之情的反映。在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份细腻而又理性的母爱基础上再出示母亲让儿子学会看病的心情表白,这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孩子和母亲的情感交流过程,融进了学生的感悟和认识。

二、读中感悟,激发情感。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

仇老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母亲的情感,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穿插在了交流情感体验中。即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吃透课文,更激发了学生的个体思维,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合作朗读,走近学生

在教学中,仇老师安排了师生合作朗读,老师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加入,这点会让学生倍感亲切。并且,在合作的同时,老师还相机指导了朗读,使学生的感悟加深,朗读水平得以提升。再次感受伟大的母爱。

四、拓展阅读 增强体验

阅读是读者和作者的对话,了解作者能更好的读懂文本。在课末,学生对这位母亲已怀有深深的敬意,仇老师出示了作者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朱自清的《背影》、梁晓声的《母亲》,鼓励学生在课外读,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把课标中对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实到了实处,仇老师立足课文,把阅读拓展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

在这堂课中,仇老师用朴实的教学风格,扎实地引领学生在训练中悟理,在朗读中悟情,在表达中抒发情感,在学习语言中飞扬情思。

最后想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建议:学课文时,是否可以加点这样的设计:

当儿子摇摇晃晃地独自到医院里看病的时候,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如果当时是你的妈妈这样对待你,让生病的你独自去看病,你会怎想?类似这样的问题,以儿子的角度来说说看病时的心理活动,目的是为了学习课文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并联系自己的类似经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学生在情感铺垫的基础上,理解得更深入,他们真正读懂了母亲的心。

以上纯属个人的浅薄看法,望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31、循环小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27~28页,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能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并能正确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意识。

3.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师:我们这节课来探索一些有趣的规律。先听老师讲一个故事,看你能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什么规律?

(教师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

生:这个故事总是在重复同一个内容。

师:不错!大家已经发现这个故事的一个特点了。

板书:不断重复

师:谁能根据这个特点接着老师的故事继续往下讲?

让几个学生继续讲这个重复的故事。

师:照这样讲下去,你发现这个故事还有一个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像这样重复下去,这个故事永远也讲不完。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讲不完。

师:这种不断重复的现象不但故事中有,在有的计算中我们也会遇到。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27页王鹏赛跑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后,列出算式40075。

师: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这个算式,看计算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计算,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40075这个算式的两个特点:①余数重复出现25;②商的小数部分连续地重复出现3。

师:像这样继续除下去。能除完吗?

生:可能永远也除不完。

师:怎样表示这种永远也除不完的商?这种商有些什么特点,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循环小数。

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二、认识循环小数

1.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请一位学生把40075的竖式计算放到视频展示台上。

师:刚才我们发现了这个算式的三个特点,下面我们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当余数重复出现时,商就要重复出现;商是随余数重复出现才重复出现的。

师:猜想一下,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是多少?它的第4位商是多少?第5位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如果继续除下去,无论是哪一位,只要余数重复出现25,它的商也就重复出现3。

师:是这样的吗?我们可以接着往下除来看看。

学生验证略。

师:那么我们怎样表示40075的商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永远除不尽的商。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40075=5.333

师:我们所说的重复也叫做循环,像5.333这样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

2.进一步认识循环小数。

师:下面我们来继续研究循环小数,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78611。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在视频展示台上出示写有讨论问题的卡片,如:

①这个算式能不能除尽?

②它的商会不会循环?

③如果循环它是怎样循环的?

(学生计算、讨论、交流,大约控制在4分钟,然后组织全班汇报,学生的意见可能出现以下两种)

生1:我们小组认为这个算式不能除尽,但它的商不会循环。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不像例1那样连续出现数字3。

生2:我们小组认为这里的商不能除尽,而且会循环。

师:说说你们这样猜测的原因?

生2:因为我发现有数字4和5的重复。

师:大家觉得他们的猜测正确吗?请你们(指生1)这组的同学继续除下去,看商的小数部分会不会重复出现4、5。

学生计算后证实会重复出现4、5。

师:比较5.333和7.14545,你觉得这两个循环小数有什么不同?

生:前一个循环小数是一个数字循环,后一个循环小数是两个数字循环。

师:请同学们用循环小数的方式标出这个算式的商。

指导学生写出78.611=7.14545

师:你觉得这样的算式除到哪一位就可以不除了呢?

指导学生说出,只要余数重复了,就可以不除了。

师: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像这样的算式余数循环,商也会跟着循环。

师(指着5.333,7.14545):对了!像5.333,7.14545这样的小数都是循环小数。你能像这样写出几个循环小数吗?

学生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教师:观察这些循环小数,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后,指导学生说出:都是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都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三、学习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师:能把这些循环小数中循环的数字用你喜欢的方式标出来吗?

学生自主活动,并让几名学生在黑板上的循环小数上进行标示。如:

5.3333 7.14545

教师边指边介绍:这些在小数部分依次不断地重复的一个或几个数字,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把它写出来。如5.3333可以写作,7.14545可以写作。这就是用循环节表示循环小数,如果同学们对循环节有兴趣,可以看一看教材第28页的阅读材料。

学生看书。

师:请同学们计算1516和1.57。

学生计算后,问:从中你发现什么?

生:1516=0.9375,1.57=0.2142857

师: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如果得不到整数商,所得的商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你知道是哪两种情况吗?

引导学生说出一种是继续除下去能够除尽,像1516一样;另一种情况是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像1.57一样。

师:能够除尽的商的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我们把它叫做有限小数;永远也除不完的商的小数部分是无限的,我们把它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的小数位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无限的。

师:所以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请同学们写几个无限小数,再写几个有限小数。

学生写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略。

五、运用巩固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5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完成第6*题。

32、位置评课稿

一、谈话导入

活动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应的习题

上、下、前、后

轮船在火车的下面 汽车在火车的上面

小轿车在货车的前面 客车在大货车的后面

33、植物细胞评课稿

制作苦叶(黑藻)临时装片(了解)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

2)细胞膜保护并控制物质的进出

3)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控制 细胞的生长、发育和遗传

4)细胞质新陈代谢的场所

5)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

6)液泡 内含有细胞液

七、练习题

(一)判断

1、要想观察血液中的红细胞,可以讲实验材料制成切片进行观察。( x )

2、制作的临时装片时,实验材料越大越有利于观察到细胞。(x )

3、绿色植物的每个细胞都含有线粒体和叶绿体。(x )

4、用钢笔画细胞结构简图时,要注意用粗线表示途中的教案的地方。(x )

(二)怎样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

一般来说,气泡在显微镜视野中呈现为具有较黑、较宽边缘的图像,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气泡就会变形或移动。

(三)制作临时装片时,染色会对细胞产生什么影响?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不经过染色的临时装片?

染色可以使细胞的结构显示得更清楚。但是对活细胞的生物活性会有很大影响,有时甚至是致死的。因此,在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应该使用不经染色的临时装片。

(四)挤压水果可以得到果汁,这些汁液主要来自细胞结构的哪一部分?

主要来自液泡中的细胞液

(五)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你有什么办法判断这个污点是在物镜上还是在目镜上?

边观察边移动玻片,如果脏东西也跟着移动,则脏东西在玻片上;

边观察边移动目镜,如果脏东西也跟着转动,则脏东西在目镜上;

如果以上都试了,脏东西未跟着转动,则脏东西在物镜上。

(六)为了使临时装片内不产生气泡或少产生气泡,盖盖玻片时应该( d )

A、把盖玻片平放在载玻片上

B、事先多滴几滴清水

C、让盖玻片的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重重地压

D、让盖玻片的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轻轻地平放

(七)7、植物细胞中,具有支持和保护细胞作用的结构是( a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八)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的表皮细胞和番茄果肉细胞,在视野中,前者( b )

A.排列紧密、卵圆形

B.排列紧密、长方形

C.排列疏松、卵圆形

D.排列疏松、长方形

34、角评课稿

知识目标:通过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形成,建立几何中角的概念,掌握角的两种定义形式和四种表示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在图片、实例中找角,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在图片、实例中找角,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角的概念与角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角的概念。 教学方法: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1 教 学 设 计 二次备课 【探索1】

作业

必做 【练习】P138练习1,2,3 选做

知识目标: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的平分线; 能力目标:实际观察、操作,体会角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角的测量和折叠等,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点: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从图形中观察角的和、差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1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探索1】

作业

必做 【练习】P140练习1,2 选做 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求出角的余角和补角,了解余角和补角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了解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也相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求出角的余角与补角 教学难点: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也相等。 教学方法: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进行讨论,并培养分类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1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探索1】

作业

必做 【练习】P144习题4.3第12,13题 选做

35、咏雪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听课稿,分享咏雪听课感受和记录

《咏雪》评课稿第一篇:

教材分析: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文章讲的是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世说新语》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本文只有70多字,却鲜明地塑造了谢安、谢朗、谢道韫这三个人物。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也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等典故。本文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我以为咏雪固然体现了亲情,但更重要的是展示了魏晋名士那种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所以,我想尽力带着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

学生分析:

我们之前已经学过《童趣》等三篇文言文,学生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并且熟悉了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步骤,本课先学了《陈太丘与友期》,学生对《世说新语》的风格也有了初步的感受,要读懂这个故事没有太大的困难。所以,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文言知识,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努力创造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咏雪的情境,鼓励学生去想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复习巩固作者及《世说新语》;

2、掌握俄而、骤、欣然、差可拟、因等文言词语;

3、情景再现,走近古人讲论文义的情境中。

过程与方法:1、检测掌握的作家作品情况,并补充相关内容;

2、同伴互助,解决疑难词语,并归纳整理;

3、师生共同表演,讲论文义,再现故人读书的情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感受文化故人的情操,感受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情境再现,讲论文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前预习反复朗读,课堂朗读,注意字音、断句,强调似差的读音。

2、同伴互助,解疑答难,掌握字词,老师引导归纳整理。

3、师生共同分析人物形象,全体参与表演,再现当时情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对照课件进行讲解】

一、布置预习:

1、熟读《咏雪》,了解大意,划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2、搜集学过的关于雪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这是《红楼梦》中写给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判词,停机德讲的是乐羊子的妻子为劝丈夫继续求学而剪断织布机上的娟的故事。咏絮才讲的是什么呢?今天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就知道了。

三、展示目标:提醒学生注意互助、归纳、再现等词语。【板书本节课的两大环节:讲论文义、再现情境】

四、温故知新:

1、学生回顾上节课讲的文学常识填空;

2、补充:鲁迅的评价,《世说新语》分的门类,《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五、讲论文义:【师生共同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步骤并板书】

1、读:字音、断句。【学生齐读完后,强调似差这两个多音字】

2、译:提出疑难字词,同伴互助解决。

3、词语抢答:用我们常规的抢答方法,检测字词掌握情况,并注意联系学过的知识,如:与俄而意思相近的未几,无何,既而,逾时等,与欣然的然用法相同的莽莽然,黯然。

4、直译接龙:一人译一个标点的句子。

5、整理归纳:老师引导,学生完成,归纳本课的古今异义词、判断句、人物称呼、成语柳絮才高,此时学生就知道咏絮才的含义了。

6、拓展阅读:展示材料,老师解释谢公、谢玄、淮上,学生还有不明白的再解释,最后学生直译。这则材料讲的也是谢安的故事,俄而、至、默然、徐等词语都是学过的,可检测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并且这则材料中谢安得到捷报都不动声色,在《咏雪》中却大笑,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人物的性情。

六、再现情境:

1、师生共同确定:时间、地点、天气、事件、人物。重点在人物上,文中有谢安的表情,谢朗和谢道韫只有话语,先让学生从文中发现、想象他们的表情,再推荐同学扮演角色,其他同学扮演众儿女,思考:他俩谁说的好?白雪纷纷何所似?

2、创造条件,师生表演。重点探讨谢朗和谢道韫谁说的好,各抒己见。再说说白雪纷纷何所似,可以用学过的诗句,可以是自己的想象,最好是自己写的七字一句的诗句。

3、看看诗中雪,展示几句写雪的诗句。

4、想想:历史中堪称咏絮才的,还有谁?【李清照】

5、评评:本节课,我们班的咏絮才。

七、布置作业:

A:1、完成《全效学习》;

2、积累词语;

B:读几则《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写读书笔记。

反思:我以为,一堂课就像一篇文章,有铺垫,有悬念,有伏笔,有照应,有过渡,有升华,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行文严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这堂课贯穿始终的是咏絮才,由咏絮才设疑导入,中间解读、想象、拓展,都是学生才华的展示,最后再照应开头说咏絮才,发现我们身边的才子才女。在设计中,我力求一种诗意的表达,力求让学生感到书中那些人的生活情景是活着的,让学生感到文化延续不断的脉络。

咏雪评课稿第二篇:

1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意义(如内集因等)以及文言词、句的特殊用法(如儿女为古今异义词、何所似为倒装结构等)。

2、反复诵读,通过想象、比较,品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优美意境。

3、通过对比,透过文字感受文学作品中丰满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以反复诵读的形式,通过想象、比较,分析谢安为何而笑乐的可能性,品析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两句语言的妙处。

2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鲁迅语)的目的在于,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前导入

晚唐昭宗年间有位宰相叫郑綮,很善写诗。一次有人问他:相国近有新诗否?他回答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是啊,似乎风雪与诗向来有缘,与诗家的灵感灵气有缘。有人冒雪吟诗,有人踏雪寻诗,而东晋名士谢安和晚辈们在家里也能咏雪联诗。今天,让我们穿越到1600多年前谢安家中的联诗现场,欣赏他们的诗句,感受他们的雅趣。

活动2【活动】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全班同学自由诵读课文两遍(力求读准字音,不回读)。

2、请一个学生朗读没有标点的文章,第一步要求加上句读,第二步要求读出句中停顿。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请一个学生朗读有句读的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流畅、情感、语速、轻重音等角度评价。

4、请该生在听取同学的点评意见后,再读。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在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活动3【活动】合作探究,掌握文意

1、自读课文,同桌互助,结合注释,掌握重点文言词语(教师PPT投影展示重要文言词语,以提问形式补充落实)。

内集:家庭聚会;儿女:子侄辈;俄而:不久,不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不如;因:凭借;即:就是;何所似:倒装句,即似何,像什么。

2、根据屏幕上的注释和书本注释,主要以自我翻译为主,可以同桌互助,翻译全文。请一学生翻译全文,全班同学和老师修正、补充。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很大,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大笑了起来,很高兴。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意:(1)大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未若柳絮因风起:改变下顺序,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说话用语习惯,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全班学生再齐读课文

活动4【讲授】逐步深入,品味语言

1、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析:谢家子弟在下雪日家庭聚会,比赛咏雪。

2、谢家子弟的咏雪比赛是在谁的主持下进行的?他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析:谢太傅(谢安)。

3、谢太傅对比赛的结果有何表示?(用原文字词回答)

析:大笑乐。

4、(主问题)谢太傅为何会大笑乐?(教师恰当引导,充分挖掘学生不同意见,学生小组间展开热烈讨论,言之有理的答案教师都可认可)

析:

(1A)谢太傅对两个人的两个答案都满意,故笑乐。(追问拓展:两句话各好在何处?)

撒盐空中好在:

A、撒盐空中在晋代可能是一种常见的风俗,以敬神、驱邪,这一比喻来自于生活,有现实根据可依,说明胡儿善于体会、感悟生活。

B、历史上也不乏以盐喻雪的名句:李贺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白居易盈尺白盐寒,满炉红玉热、 苏轼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后庭已堆盐。皆可见以盐喻雪恰当。

C、雪的颜色和下落的姿态都跟盐比较接近,因此将雪比作盐,十分形似。

柳絮因风起好在:

A、柳絮凭借风力满天飞舞,富有生命力。

B、柳絮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未若柳絮因风起有深刻的意蕴。

(1B)谢太傅笑前喻,乐后喻。(即:对胡儿的比喻有略含贬义的笑,对兄女的赞许之乐。)(追问拓展:为何笑前喻乐后喻)

柳絮因风起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未若柳絮因风起有深刻的意蕴。况且柳絮凭借风力满天飞舞,富有生命力,而盐是被动的死的意象。

撒盐空中过于追求形似,却忽略了神似,忽略了诗句应当具有意蕴美的要求,追求形似忽略神似,没有意蕴美的诗句自然比不上形神皆备、意蕴深刻的诗句,自然撒盐空中也是比不上柳絮因风起的。

注:上述两种答案学生都有可能会想到,出现的次序皆有可能。若(1A)出现在前,即按照上述过程上课;若(1B)出现在前,可用追问(追问:同学们是不是觉得撒盐空中这句比喻差到一无是处?)的形式在充分肯定柳絮因风起句子更佳的基础上,也附带对撒盐空中的正面评价。

(3)谢太傅对未若柳絮因风起笑乐。(此处分析未若柳絮因风起句子的优美意境即可,对胡儿的未评价,对兄女的高度肯定。)

(4)谢太傅对家庭氛围的笑乐。

追问:本文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家庭,这个家庭具有怎样的家庭氛围?你是从文章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看出来的?

析:氛围:融洽、和睦、欢快、轻松、文化氛围浓厚

从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欣然、未若(说话直率,可见氛围轻松)等句子、词语看出。

注:可能会有学生认为谢太傅是对撒盐空中的认可(撒盐空中更好),因为雪的颜色和下落的姿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随风往上飞扬,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用盐更加形似。碰到这个答案,教师应用好的诗句应该不仅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是有意蕴美来进行讲解。

5、兄子胡儿和兄女对自己的诗句有无评价?

析:学生很可能会说没有(找不到相应语句。)

教师要善于引导:差和未若,不自信和自信的区别,其实是有评价的。

6、追问:作者有无对这两句比喻有个谁优谁劣的评价?

生:有。

师追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最后一句可以明显看出: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一句特意交代谢道韫的身份(不刻意去写胡儿谢朗),暗示谢道韫既有天资才气,又有后天的艺术熏陶等。表明了作者对谢道韫的才气是赞赏的。

7、资料补充

师:其实后人也多是对谢道韫的这句诗赞赏有加:

宋人蒲寿宬当时咏雪句,谁能出其右?;朱淑真凭阑观雪独徘徊,欲赋惭无咏絮才,秋瑾咏絮辞何敏,清才扫俗氛。

《咏雪》中,谢道韫说出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名句时才7岁,小小年纪才气就已外显,她长大后成为了一个才女,人们因此句叫她为咏絮才女,曹雪芹《红楼梦》中对薛宝钗、林黛玉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他的判词从侧面写出了对谢道韫此句的肯定。

36、荷叶母亲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荷叶母亲听课稿,分享荷叶母亲听课感受和记录

荷叶母亲评课稿第一篇:

《荷叶母亲》课例评析

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母爱的光辉,是何等幸福快乐;心中的雨来了,只有母亲,才是子女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读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有独立识字能力。因此本课的生字词由学生在家独立完成。文章内容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关键语句多角度感悟文章,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亲人的感情,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放歌曲《母亲》激情导入

背《游子吟》,这首诗歌可以说是古人对母新赞美的绝唱了,从十至今歌咏母爱的作品实在太多,因为,我们都生活在母亲用爱作支架撑起的晴空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荷叶母亲》,又是一曲孩子发自肺腑的心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作家冰心对母亲的深情倾诉吧。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⒈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1)标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2)抓住要点概括作者对莲的情感态度。(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⒉再读课文(男女交叉朗读,个人自由朗读等各种方式)。要求学生进行朗读评价。

三、朗读感悟,感知作者情感

师:诗言志,诗传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理由是什么?

  四、在基本成诵的基础上,感受写作特色,激发情感体验

  明确:

荷叶是母亲的形象。

红莲是子女的形象。

风雨是生活中的困难。

师: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母亲的爱。

(学生试写,老师指导)

生1:母亲的伞,我是伞下的孩子。

生2:母亲是春雨,我是幼苗。

生3:母亲是挺拔的树,我是树上的果儿。

生4:母亲是灯塔,我是夜航的船儿

五、拓展延伸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

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他)给你包

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啊,这个人就是娘

啊,这个人就是妈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

给我一个家

啊,不管你走多远

无论你在干啥

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

咱的妈

这首歌同学们都听过吧,抒发儿女对慈母的眷眷依恋之情,唱出了对慈母的爱的赞歌。语言清丽,感人至深。

【评析】这首诗歌又一次体现了冰心对母爱的歌颂,它清新,动人,感人至深,对于成年人来说很好理解,但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就不是那么好掌握了,因为它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本课时,以一首歌导入,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母爱,感受母爱。

学习本课的另一个难点是本诗写作的特点象征手法的运用,如何教会学生呢?首先,从诗歌入手,搞清楚荷叶,荷花,风雨各指代什么,然后,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仿写。

本节课的最后以歌词结尾,有人说多余,但我却认为,它不但很好的照应了本节课的开头,而且还在最后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结束,让学生回味无穷。

荷叶母亲评课稿第二篇: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符合散文诗的文体特点,以品析为主,以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为基础,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总结如下:

一、与学生互动不够。课前我与学生的沟通较少,因此敢于主动发言的同学不多。而对于回答问题的同学,我没有及时地予以鼓励,造成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二、对学生的诵读指导不够充分。在我范读的时候,应该提示学生有意识地模仿我的语速、语调,再结合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朗读一遍,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本文是要求背诵的篇目,课堂上应反复诵读,课文的主旨段在品析之后可要求学生背诵下来,其余段落可选背。

三、课文集美环节形式大于内容。此环节本来是要求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红莲的段落,从中选句子,形成一篇先描写后抒情的微型美文。我提示学生可以找与环境、心情、红莲情状相关的语句,范围太大,学生反而不好把握,其实只要找出能体现本文主旨也就是直接描写红莲的句子就可以了。

四、课文品析不够深入,变式较少。我指导学生从炼字用词、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写作手法等方面品析课文,让他们找出自己欣赏的语句,朗读并说出其妙处。显然,这种做法并不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教师应给出示例,让学生掌握赏析文字的方法,也可采取替换式,让学生感受本文典雅优美的意境。同时,不要囿于单纯的文字赏析,也可从本文象征手法的妙用、三条线索之美、托物言志的作用等方面入手,使学生深入文本。

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虽然有不少瑕疵,但是在评课老师的批评分析中,也让我逐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出口,从而避免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37、散步评课稿

《散步》评课稿

《散步》评课

一、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设计合理;

在本节课,黄老师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品味优美的语言;3、体会亲情。对于《散步》这篇简短的美文,结合初一学生的特点,目标设计完全合理。

二、教材的重难点把握到位;

在本课的实际学习过程中,黄老师突出了三点:1、积累生字词;2、概括文章内容,体会中心;3、品味优美词句;重点把握十分到位。

三、课堂结构的设计有层次感;

首先,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默读体会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精读品味优美语言。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由浅入深的层次感。

四、学生活动比较充分,体现课堂的以学为主;

整节课所有问题的解决,均能由学生先自学后交流解答,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懂得用主问题带动整篇课文的学习;

整节课主要提出了两个问题:1.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你认为谁做得好?为什么?2.文章中哪些细节能体现文章的主题?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关注了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从而自然地分析了人物形象,更深刻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题;第二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关注了文章的细节描写,品味了一些优美的词句。

六、敢于让学生发问,具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比如,在处理生字词的过程中,让学生发问。

由于年轻,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因此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一、对课文读得不透,导致出现了两个问题。

1.对难点的解答不够清晰透彻;

文中最后说: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如何理解?老师只是模糊地解答说:这一家人是由三代人组成的。其实,可以

进一步告诉学生:这一家人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和孩子组成,而整个世界也是如此,那么这一家人是这个世界的代表,所以作者说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解释学生可能就明白了。

2.品味语言,涉及到的美点不够。

文章中除了有感人的人物描写之外,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如: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写出了春天来临时的生机活力;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么美丽的景色也正是儿子走小路的理由。这些语言是值得学生积累的。

另外文章中浓浓的亲情还表现在许多朴实的语句中,学生没有体会出来。这和老师的主问题设计不当有关,更和老师没读透教材有关。

二、课堂设计不够合理。

1.课堂以赏析为主,缺乏琅琅的读书声。

整节课读课文仅有三遍,而且以默读为主,不适合初一的孩子特点。应当变换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要求读准字音时可以听读,在感知内容时可以自由朗读,在分析人物时可以指名读,在找到优美语句时可以齐读,甚至在积累语句时可以背诵。以及锚文本关键词:小说下载

2.拓展训练的设计不当。

学完本文后的拓展训练,要求学生以亲情为话题写一段话,训练目的不明确。很多学生写了一些抒情句,与散步这篇叙事散文毫无联系。其实,以后在进行读写结合的拓展训练时,要找到课内外的衔接点,如:写一件发生在你身边的能表现亲情的事件,学习文章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或者环境描写,或者模仿文中某个优美句式造句等。

建议:

一、教师多读课文,研究文本比研究教法更有价值。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课文,许多问题是在学生一遍遍朗读中解决的,多读书少分析。

三、多读教育教学专家的作品,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捷径。篇二:《散步》评课

《散步》评析

心理教研室 王海霞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通过学习,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可以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

听了修老师的《散步》,我认为,修老师教学基本功比较好,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讲课通俗易懂,说话比较得体,能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点拨、诱导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写字正确、工整、熟练。教态自然、亲切。 教学设计方面,课堂目标、教学设计基本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故事导入、学习目标、初读感知、体会感情、研读赏析、自我分享、课下延伸,设计合理、流畅,一环接一环。能够熟练配合使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配乐朗诵,更好的营造了朗读和欣赏的氛围。

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比较有序,大部分学生能够参与课堂活动,有师生、生生各种课堂互动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适时进行引导启发,比如在讲解咕咕和熬字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能去掉,以体会作者文字应用之恰当;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老师能够给予学生以恰当的肯定和鼓励;比如:讲到熬换成度过为什么不好时,学生从两个角度,儿子的角度和母亲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修老师肯定的说,很说,思考问题就是要多个角度;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对比,如讲到霎时一词时,还有讲到语言评析时,修老师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小草偷偷地发出嫩芽,让学生齐背,起到了很好的知识联想和巩固写法的作用;也注重对学生生活的联系和引导,如:在讲到文中蕴含了怎样的感情时,教师将学生家中的亲情与课文中的亲情作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亲情有很多表达方式,父母因为我们考试成绩不好而生气、焦急,也是一种亲情,批评甚至打骂,有时候也是亲情的表达方式,当然是否恰当,还有待商榷;进而引申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也需要我们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关爱,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教育管理。在讲到在你的家中,亲情常常表现在哪些小事上时,当一个学生说到无意发现

帮妈妈治疗痘痘的偏方时,老师引导学生以后要有意的去寻找,教师用词非常巧妙和灵活的教学机智。

另外,修老师也比较注意对学生的课前心理调试,因为学生是第一次上公开课,难免紧张,用轻松的语言和简单的鼓掌欢迎帮助学生缓解紧张的情绪。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交流。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教材中学到的多。因此,这更加强调教师在对教材、内容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巧妙设计教学环节,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表达方式,让学生参与语文知识发生、发展及形成的全过程;给予学生学法指导。

作为非语文学科的老师,我虽对语文教学不甚了解,但作为老师,我想我们都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才能更快的进步。对这节课,我也有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首先,教师明确设定了知识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好像缺乏过程和方法目标,我感觉,本节课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文章巧妙构思,体会文章平易朴实而又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教会学生如何去以小见大。同时,本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不是可以更准确恰当些,在体味浓浓的亲情和亲人之间互相的爱和理解的基础上,重要的是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理解父母作为中年人的责任的意义,进而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感。否则,如果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在教学过程中,虽多次将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联系,但仍有浅尝辄止的感觉。

对一些重点和细节,修老师能够与学生一起研读、品位、赏析,但我认为线条稍显粗疏,对细节的把握还不够。优秀的记叙文之所以会产生撼人的力量,细节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细节,更重要的是发现这些细节所隐含的特殊意义。

比如散步出现的分歧,假如处理不好,就可能产生冲突或矛盾,应更多的与学生一起探究,让学生明确,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听我的,儿子听我的,妻子听我的,现在祖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定夺,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处理不好,别别扭扭就会影响家庭的和谐,于是我感到责任的重大,表达我对母亲、妻子和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这里还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办?这

样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并深入其中,充分体会真情实感,学生或许还会迸发许多奇思妙想。

人生要面临很多抉择,不只是走大路、小路,自然会遇到很多痛苦,有时无论怎样抉择,都是痛苦的。然而抉择又是幸福的。作者想到母亲,母亲想到孙儿,他们都作出了成熟的抉择,我虽然委屈了儿子,母亲放弃了平坦的大路,有了小小的痛苦,但他们也抉择了幸福,才会有那温馨动人的一幕。这是爱的抉择,这是亲情的自然流露。

研读赏析部分,能够尊重学生个性和差异,但必然稍显零乱,其实本节课的重点是体味人物心情,不仅仅是赏析重点语言这些文本信息,因此在这个环节之后,可以与学生一起品味这四个人物,如,通过赏析,请同学们说说这一家四口分别是怎样的人物性格?或者,四个人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爸爸,孝顺、有责任。奶奶,慈爱,体谅。妈妈,温柔、孝顺。我,乖巧、懂事。这样在设定的情景中评价人物,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丰富的情感,融自己的情感于学习过程中。将会超越简单的静态的对人物实施归纳,使教学效果精彩纷呈。

再如:书上写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那么在家里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妻子的角色,甚至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也展示了生命奇妙的过程。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具有非常强的画面感,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理解把握生命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由于生活中的经验局限,学生并不能一下子透彻地理解其中的含义,需要老师一步步的提示和引导,才能让学生理解中年人两肩背着老人和小孩,靠的是责任。中年人正在承担责任,上有老、下有小,要顾两头,难。老年人已经承担了责任,小孩子将来也要承担,责任维系三代人,中年人要顾两头,应该。 这里的责任,既有尊老、又有爱幼,他们同样重要。

另外,在一个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说到咳嗽一词时嗽字念错,修老师没有纠正,我感觉在语文课上还是应该给学生纠正过来的。

四人讨论环节,设置不够细致,最后的回答还是个人的,因此,讨论不能只是形式,要让学生明确讨论的要求,是选出组内最感动的,然后全班交流,还是每个人只是说说自己的,最后在全班说自己的呢?这节课中

有三个同学超过三次回答问题,其他同学如果不能在讨论环节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话,那么学生的整体参与度是有待提高的,因此,讨论环节还应细致进行设置。

研读赏析之后,修老师带领学生体悟了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一件小事去反映一个大的主题,一滴水可以反射阳光。只要用心去感悟生活,再平凡的事情也能够发掘出深厚的主题。语文教学不仅要学生知道文本写了什么,还要体会是怎么写的。因此,如果能够在下一环节,联系在你的家中,亲情常常表现在哪些小事上?教师能够重点让学生尝试学习一点淡淡的语言,会更好,甚至可以让学生用三五分钟写几句话,学习作者,注意个别词语的运用,这样能够更好的体会写作中小如何见大,事情发生了,怎样把它准确恰当有感情的描述出来。

临睡前的拥抱营造了温馨的家庭画面,family一词的解释稍显时尚了一点,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不适合,尤其是本文淡淡的语言风格中。

最后的总结,因为目标设定不够到位,因此只提到亲情是需要互相关爱和理解,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还是要引导学生,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

当然,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不能苛责求全,也不能一叶障目。在这节课上,教学活动比较扎实、真实、充实,但可能还不够丰实。学生能够主动探究,并在教师引导下感悟和体验文本,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开阔的思维和想象力还需充分发挥。精品就是精品,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足够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从作者淡淡的语言中,真正品出浓浓的亲情,充分理解作者独具匠心的《散步》。篇三:散步说课稿

散步说课稿

一、说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自读课文,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学习本文要进一步落实单元要求,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同时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2.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人情美。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为: ①揣摩精美词句,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人情美。

②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至于教学难点,即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确定教学难点为:理解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难点突破: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三、教学创意

本文通过生活小事和细节体现亲情美,学习本文正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感悟亲情的一次极好的机缘。所以我确定课堂结构以情感为线索,贯穿对文本的品味,使学生能真正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内心有所触动,从而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1.美读引路,涵泳亲情。这篇散文,虽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因而,要让学生品出其中的语言美、人情美,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如听录音、学生跟读、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

2.以写促读,深化感情。《散步》之美就在于以小见大,反映出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接受灵魂的洗礼,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在触动学生内心情感,激发其写作欲望的前提下,要求他们为亲人写一张贺卡。

3.媒体辅助,增色课堂。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适时给予友情提

示(朗读、品味方法的指导),体现人文性。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程序

1.营造氛围,谈论亲情。播放歌曲《我爱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2.初读课文,认识亲情。

①听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②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快速抢答。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感知能力以及综合概括的能力,又可让学生轻松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浅层的直接的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愉悦,真正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同时又能缩短不同层面学生的距离,为下一步合作探究搭建平台。

3.品读课文,享受亲情。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最美最能表现亲情最有深意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说说它美在哪里。

②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语句,交流心得。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以突出重点。 ③教师范读精美语句,适当指导,学生齐读。

④指名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教师点拨,以理解主旨,突破难点,并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愉悦。在探究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圈点勾画,去品味语言的精妙,感悟人性的淳美,感受亲情的温馨,探究生命的真谛,从而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4.拓展延伸,拥抱亲情。幸福家庭是美好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它不仅在莫怀戚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家里。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学生与教师的经历体验就是课程,社会生活就是课程。设计讲述亲情故事,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形成他们对社会、人生的双向理解,获得对生命意义和生命本质的认识,并进而形成自己健康的个性。

5.动情落笔,抒写亲情。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感情的弦也被拨动了,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写在贺卡上送给亲人。

6.总结全文,表达祝福。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下面是老师在资料中看到的由本课生发的一副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把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作者单位:湖北宜昌五峰县第一中学)篇四:散步 说课稿

《散步》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散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作业布置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散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该单元编者将目光转向家庭与亲情,已引起我们对亲情的共鸣!《散步》表现的是家庭和美温馨的一面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长辈,体味人间亲情,树立一种责任意识。

《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步》要想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和情感去感受、体悟。

二、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2、合作、探究、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并通过指导朗读,品味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的高尚美德,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那么,如何将目标转化成现实?这就要看重难点的准确定位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较难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意识。同时散文诗意的语言更是令人咀嚼不已、玩味无穷。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1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难点:

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那么,采用什么方法将重点化解到教学中,又如何引领学生寻找解除难点这一杂症的灵丹妙药就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法宝就在下面的教法和学法这一环节中。

四、教法和学法

1、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经纬交织的方法。以朗读及朗读指导为经,以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讨论、探究为纬。 2、学法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关键语句,深入思索,反复品味,加深感悟,提升感情。

五、教学过程

1.营造氛围,谈论亲情。播放歌曲《我爱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2.初读课文,认识亲情。 听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3.品读课文,享受亲情。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最美最能表现亲情最有深意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说说它美在哪里。

②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语句,交流心得。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以突出重点。 ③教师范读精美语句,适当指导,学生齐读。

2

④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教师点拨,以理解主旨,突破难点,并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4.拓展延伸,拥抱亲情。(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讲述亲情故事)

5总结全文,表达祝福。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把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六、作业布置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

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3篇五:散步说课稿

散步说课稿

竹泓初中

一、 说教材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散步》,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苏教版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散文。它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亲情之美。

二、 说学习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亲情,体味亲情。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① 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浓浓的亲情。

② 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③ 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三、 说教法学法

教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亲情氛围。

2.诵读教学法: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增强直观性。

学法:

1.圈点勾画。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渲染亲情

投影出示family这一英文单词,然后播放family的公益广告视频, 唤起学生对亲情的理解,然后老师导课:家是什么?家就是爱!爸爸妈妈爱你们,你们也爱爸爸妈妈,有了爱,也就有了一切。今天就让我们陪同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体验爱的朴素与厚重。

(二)、初读感知

①练习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注意生字词。)

嫩芽nn 霎时sh 拆散chāi 熬过o 分歧 水波粼粼n .....q..l

②读通课文(要求:正确流畅,融入自己的情感。)

③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文章记叙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南方初春的田野散步的事情。

(三)熟读感悟

师:一家四口,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初春时节去散步,很温馨,很甜美。这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亲情,是透过优美而朴素的语言传递给我们的,我试着来朗读这篇散文,希望你们能用心去感受这份温情。同时,也请同学们去感受:这四个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师:范读课文。(四分钟左右)

师:文章开头说到四个人,你最喜欢谁?你喜欢他什么?为什么?要从文中找出对应的段落或句子来谈,前后左右先交流交流。

生:自由交流。(师行间巡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对形象材料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划分文章段落、归纳段意、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中心思想、认识写作特点、表明自己的观点等等。过针对性较强的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人物的一言一行)寻找回答问题的依据,同时他还不断地引导学生在典型人物身上寻找典型的形象特征,使学生学会在形象中捕捉特定的意义。当然他还没有忘记培育他的施教对象对形象的感知能力,让他们用声音来准确地再造形象。优秀的记叙文之所以会产生撼人的力量,细节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细节,更重要的是发现这些细节所隐含的特殊意义。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细节,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书本中的细节与生活中的细节联系起来思考。细节的发现也离不开细腻的情感体验,两者也应结合起来。

(四)精读课文,突破难点

师:这四个人物,大家都非常喜欢,也许同学们要说,老师,你最喜欢谁呀, 师:这一家人我都喜欢。你看,

师:春风和煦,阳光明媚,一家人向着那菜花(你帮老师读下去)

生:读最后一段。

师:好一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我背上的是(母亲)

师:妻子背上的是(儿子)

师: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是――(整个世界)

师:我背上的加她背上的,就是我们一家。一家一世界。

师:我背母亲是尊老,妻子背儿子是(爱幼)

师:尊老爱幼,就是

师: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世界。

师:我背上的是生命的源头,妻子背上的是生命的(延续或未来)

师:生命的源头加上生命的延续就是

师:就是生命绵延的整个世界。

师:请一位同学再读最后一节(生读)

师:这是多么美妙的一幅图画,这是多么诗意的一幅图画!能用一个字给这幅画取个名字吗?

师:板书 爱

师:家庭的幸福大厦就是由爱支撑起来的,散步所体现出来的温馨与幸福就在于此。

师:我们齐读文章的最后一个段落,共同分享一家人的和谐幸福。请说说你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38、秋天的怀念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听课稿,分享秋天的怀念听课感受和记录

秋天的怀念评课稿第一篇:

一、说教材

课题: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选自S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十一册第12课。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以及课后联系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身体发烧,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牵肠挂肚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使沟通成为永远的不可能,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使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

《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 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文章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教学目标: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呢?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操作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三是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3、情感目标:一是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二是要懂得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体悟母爱。

教学难点: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二、 教法学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

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 导读

教师先简介史铁生的生平再出示他在作品《合欢树》中怀念母亲的句子:

(幻灯片 《合欢树》片段)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他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让学生默读这段话,并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这一教学设计的思想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走进文本对史铁生的作品、对本文的主题有一个初步但印象深刻的感知。

从这一段话引伸到本文的学习,教师板书课题。

(板书:12 秋天的怀念)

(二)初读

检查学生的读书预习情况为后面的学习作好准备。首先检查学生对文中四个生词的认读理解

(幻灯片 词语:(1) 瘫痪 整宿整宿

(2) 诀别 好好儿活),

再指名分段初读课文,最后教师进行全文的范读。在这里教师一开始就范读全文是想为后面文本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也为学生的朗读、理解做好一个方向指引。

(三)品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品析来体会母爱的伟大。首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幻灯片 学法指导)

(1)我们要读懂一个人,无非是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大家从这三方面认真去思考,就能读懂。请同学们默读1、3、5节哪些是写母亲行动的?哪些是写母亲的话?哪些是写母亲的神色的?边读边做好记号,圈出重点的词、句。

(2)好好体会你所画的词、句的意思。边读边想,从画的词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明白母爱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这里教师顺势进行学习的引导过渡到后面的学习。

(幻灯片 学习引导)

母爱就是一个行动、一句话语、一个神色。概括地讲母爱是一堆细节,一堆不起眼的细节。如果把母爱比做大海,那细节就是一滴水,一滴水汇成了大海,一堆细节聚成了母爱。

史铁生通过一个个细节描写了母爱,细节往往是不起眼。我们来好好品位细节,想想母爱究竟是什么?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本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谈感受,通过感知母爱是一个个细节这个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重要环节的学习,教师的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主体地位。

然后再让学生读描写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通过交流、讨论、对话等多种学习方法好好地品悟这些细节,如文中的挡、躲、扑、抓、笑、悄悄地等字词,来感受母爱是理解、是宽容、是牵挂、是呵护、是担忧、是细心。从而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新课标指出阅读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文中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是朴实的、真切的。如何让学生从真切的话语中感受到母爱,读出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伟大母爱,这就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精当点拨,让学生目透纸背读出文字中包含的意思,包含的感情。这个过程看似在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心灵。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 (细节)

母亲     我

怀 念

(四) 悟读

这一部分主要透过作者对最后一段中菊花的描写来领悟好好活的意义,明白生命的真谛。首先让学生明白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就是希望兄妹俩好好活。如何体会这个好好活是怎样的活?教师布置学习活动:

(幻灯片 学习活动)

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他俩去看菊花的这段话,结合平时学习、理解的方法来体会文中菊花描写所隐喻的话语,讨论究竟该怎么活才是好好活。

学生讨论、交流懂得好好活三个字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嘱托,又是作者对生命存在终极意义的探询思考,更是对我们所有活于世上之人的告戒。

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既有开放性又有创设性,由菊花可以想到人、想到精神、想到生命的价值意义,无论学生怎么回答,只要其人生观是正确的就是可取的,并且是值得称赞的。就如新课标所所提出的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细节)

母亲   好 好 活! 我

 怀 念

(五) 回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的学习,对文本的主题有一个感性的认知,情感得到升华。

首先教师郑重的向学生推荐史铁生的几部作品

(幻灯片 作品)

史铁生作品 《我与地坛》《病隙随笔》《务虚笔记》

告诉学生当史铁生用笔在他那残疾的身体之外找到一份延展的时候,他终于好好活了用他的笔在书写着好好活。这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探询,更是对好好活三个字的诠释。

接着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说出自己的理解:这秋天的怀念到底是怀念什么呢?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学生再次齐读课题

最后教师总结

从史铁生的身上我们受到了启发,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身体的局限这辈子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灵。为此,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作为站着的活着的我们必须好好活!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是本着简练、直观、大方的原则来设计的。板书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母亲对我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也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其中母爱是通过细节来表现的,而怀念也更是在这些细节中一步步加深体现。第二层次好好活三个字是本文的精神主旨,无论是母爱还是怀念都是好好活的延伸这三个字也是作者要告诉世人,世人要向作者学习的一种宝贵的人生态度。同时这则板书也将本文学习的重点、难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一目了然,明白易懂。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细节)

母亲   好 好 活! 我

 怀 念

五、课后练习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语文学习,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课后我为学生布置了三项练习,力求让学生在说、读、写三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1、表达练习:结合你对史铁生的了解及今天你在课堂上的所学,把这篇课文讲述给你的父母听,一定要说说自己学后的感受。

2、写作练习:回顾母亲爱你的点点滴滴的细节写一篇习作,体裁不限但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阅读练习:在课余时间,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文章

秋天的怀念评课稿第二篇:

可以从若干个亮点中提取四个字来谈谈感受:

1.抓住一个情字,连动全课

这篇课文融入了浓浓的亲情,教学这篇课文,我们也必须带着真情。赵老师这节课,从头到尾始终扣住一个情字。她的教学设计也体现了这个思路,课堂设计分为五个步骤:1.自由朗读,感知情;2.走近文本,理解情;3.品读细节,体验情;4.沐浴菊花,深思情;5.升华心灵,表达情。情情相扣,把史铁生母亲的爱子之情、史铁生的感激之情充分地挖掘出来。难得可贵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也带着真情和深情,带着学生品读文本,将学生的感情也调动起来了。所以我感觉这是一堂用浓浓深情营造的魅力课堂,文本的情、教师的情和学生的情相互交织,融入了整个课堂,在情的渲染之下我们享受了这个过程。

2.落实一个导字,渐入佳境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我们教师怎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不断走进文本,深入探讨,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在备课中需要思考的问题。赵老师在这节课上以几个主问题贯穿全文,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而且这种导是顺势而导,步步深入,不露痕迹。赵老师的课堂中有两个细节留给我很深刻的印象,当学生自由朗读文本之后,老师问:从这篇文章里,你读到了什么?当第三个学生说我觉得文中的史铁生太不幸了,赵老师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回答引出第二环节,即走进史铁生,画出能够体现作者当时身体和精神状况的语句,体会作者心情。也许学生谈读到什么可能还没有完全达到老师所预设的目标,譬如还应读出史铁生对母亲的歉疚、理解和感激,但老师并没有要求学生的回答面面俱到,而是顺着学生思路,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努力寻找教学的切入点,抓住学生认知的生长点,同化与顺应,建构一个有生命成长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赵老师是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科学施教,而且这个环节的转换非常自然,不留痕迹,体现了教者的教学机智。再如后来品读母爱的时候,赵老师也处理得很巧妙,她问:六年之后作者才写下这篇文章,他写这篇文章又是怎样的生活态度?他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学生回答是因为母爱。老师就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研读课文,关注细节,合作探究:作者是如何表现出这种情深意浓、真挚美好的母爱的。我觉得赵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导而不牵,非常自然,如行云流水,这是我们很多老师需要修炼的。

3.扣住一个品字,研读文本

很多老师上《秋天的怀念》,可能会上成一堂感谢母亲的班会课,缺少语文味。语文老师怎样上出语文课的味道,关键在于欣赏语言,研读文本。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我始终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认真研读文本,从文本出发,行走在语言的世界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和语言表达能力。赵老师的课堂教学智慧,就是通过无痕的课堂教学语言引起学生共鸣,启发学生思索,促使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比如,老师引导学生品读母爱的环节里,学生从若干个细节、若干个动词挖掘母爱,如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里的扑和抓;赶紧准备准备里的赶紧;听说北海的花开了,母亲总是这么说里的总是。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让我吃惊,有人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作品当中也不是没有这些表情达意的字和词,可是我们很多学生,甚或我们的一些老师都没有那么敏感的能够找到,而赵老师引导学生品读这些字词,去感受、感悟,从字里行间读出母爱。再如学生对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感悟、品味、分析好后,赵老师以声传情,以音动心,用丰富多彩、发自肺腑的语言给学生更多的情感铺垫和熏陶,她这样品评:是的,母亲无声的离开,是想让儿子发泄心中的怒火;母亲无言的守候,是担心她儿子对生活绝望啊;母亲无语的相望,是强忍着自己内心的悲伤啊!这里,老师用三个排比句式富有情感地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感情的真挚,以情唤情,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在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使学生的情感在老师情感的感染之下进入作者的情境之中,和作品表达的情感相通。课堂是动态变化的,评价语言也应当是随机而发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唤起学生的情感,丰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才能让他们走进作品中,领悟作家情感的脉搏,与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

4.体现一个 放字,突出主体

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能不能放得开,首先取决于教者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我们有些老师一开始上课,就抛出一个很高深的问题,一下子就把学生愣住了,课堂很容易出现冷场。赵老师在这节课上设计的几个主问题,能让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回答。作为一堂课的开始,她问:从这篇文章里,你读到什么?学生能从若干个不同角度,深的浅的、高的低的,都可以回答。再到后面品读母爱环节,赵老师就提出了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研读课文,关注细节,合作探究作者是如何表现出这种情深意浓、真挚美好的母爱的?学生可以从关键词、想象画面、母亲的情感、作者的心理、句式标点、上下文结合等方面去阅读品悟。这种问题的开放性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在沐浴菊花,深思情环节里,老师问:面对这一丛蓬蓬勃勃的菊花,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在放松的状态里自由自在地学,畅所欲言地说,收获着母爱和生命的哲思。

赵老师的放还体现在学生的发言在老师巧妙地点拨中形成了发言群。当有一个学生发言说:第二节的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此时最悲痛不是作者本人了,而是在他背后默默伤心的母亲,母亲伤心的不是儿子的瘫痪,而是儿子对生活消极的态度,所以更加体现了母亲的难过以及对儿子的爱。老师评价:分析得有深度。有没有谁再对这个问题作补充?此时,其他学生立刻补充,一个学生说:这里还有两个悄悄地和一个偷偷地,这就写出了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她周到细心,尽可能的不去打扰儿子,想让儿子自己平静下来。第二个学生说悄悄地躲出去是无声的离开,突出了母亲的小心谨慎,怕自己的存在增添儿子的痛苦。体现了她对儿子的理解。第三个学生补充说,一个躲字写出了母亲的小心翼翼,她不想让儿子看到自己难过,她不想让儿子因为看到自己而更加地感到心痛和绝望,她又不放心儿子一个人在家呆着,所以她只能躲起来,悄悄关注着儿子,可以看出母亲是细心的。此类学生发言群在课堂上时时出现,使问题的讨论更加全面深入。

39、病毒评课稿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通过观看资料及回忆调动课堂气氛,联系学生亲身体验打过

1.打过乙肝疫苗的同学请举手?

提问乙肝是由什么引起的?

学生叙述病毒发现过程了,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师引导并归纳

观察,认识病毒结构。强化记忆病毒结构。

幻灯片展示病毒结构、病毒的生活,繁殖。

请学生阅读两则有关禽流感和非典的新闻。感受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害处。

请学生回答所知道的由病毒造成的各种各样人体疾病、家禽、家畜疾病。

学生谈收获。 在学生谈的基础上,幻灯展示病毒自我总结,进一步巩固所学。

根据教师提供的题来巩固知识。

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利用课件练习

教后反思:1、导入新课的反思我通过提问下列问题引入新课:、我们班最多人患的是什么病?、大家最担心的、最难对付的有些什么病? 3、一个小东西能对付比它大几万倍的庞然大物,大家会相信以小能制大吗?用提问法导入新课一下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整一节课学生的神经无比兴奋。2、用图片说明病毒是伊万诺夫斯基和贝杰林克前后共同努力所发现的!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病毒的发现过程,教学简明直接学生印象深刻。3、通过课件展示各种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图片,比较细菌和病毒的大小,认识病毒的形态:杆状、球状、蝌蚪状。认识病毒的寄生类型: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这节有大量图片,学生的形象记忆效果明显。课件展示三种病毒的结构模式图,让学生找出病毒结构的共同点,归纳病毒的结构特点。还通过对比病毒、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学生都能记住病毒的结构。5、病毒的生活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所以用了比较多的时间进行教学。首先介绍了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寄主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再介绍病毒要是离开了它寄生的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了病毒的生活特征。6、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本节的第二个重点知识,应该重点突破!我除了介绍病毒的有害方面:使动物、植物、细菌致病和有利方面:制作各种疫苗、杀虫、帮助基因转移、基因治疗等。

40、社会行为评课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对刚刚学习的第二章前两节的知识进行回顾。 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作答。 引入第三节的学习。

引导学生讨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有哪些。 小组内讨论,并展示。 培养学生讨论交流的能力。引导学生进入第三节的学习。

对学生们的结论进行点评。 认真学习其他各组的结论。 让学生们初步了解哪些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

播放录像:白蚁的群体生活。 思考:白蚁群体中有哪些成员,它们的形态怎样?分别行使什么样的职能?

带着问题观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能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指导学生了解蜜蜂的群体生活特点。 对照白蚁的群体生活特点,学生自主学习蜜蜂的群体生活特点。 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分析和讨论中,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学习狒狒的群体生活特点。 思考:1、狒狒的群体中是否有首领?首领享有哪些特权?

通过对狒狒群体生活的探究,使学生明白群体生活的动物有的有等级。

引导出社会行为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总结出社会行为的特征。 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对社会行为的特征加深了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资料分析,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都是很重要的。 动物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它们的群体生活是如何维系的?提出问题,讨论总结。

认识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有重要的意义。

给学生们讲述, 蚂蚁群体战胜火海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集体的情感。

进行达标检测 认真思考并完成试题。 加强对知识点的灵活应用。

引导学生们对本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总结出本堂课的重点、难点。 归纳重点。

教学反思:

教完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的第三节《社会行为》后,我有着深刻的教学反思。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基本上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目标。教学过程中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课堂活而不乱。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们基本上弄清楚了动物社会行为的概念、特征和意义。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第一小组的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处理。在学习社会行为的特征时,对于有的群体内部有等级没有进一步延伸,应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哪些社会行为的动物有等级,哪些没有等级?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会倍加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41、农业评课稿

运量 运费 运速

较大 较低 较快

较小 较高 较快

最大 最低 最慢

最小 最高 最快

农业部门 分析差异原因

种植业、林业、渔业 气候(热)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畜牧业

耕地类型 作物熟制 主要农作物

旱田 一年一熟

小麦、花生

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水田 一年两熟

水稻、油菜

甘蔗、棉花

(3)分析原因:气候(气温、降水)、地形

第二课时

板书: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4.活动四: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什么同一种植物生长在南方结出又大又甜的橘子,生长在北方却结出又苦又涩的枳子呢?(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畅所欲言。)

教师活动:水土异也也就是同学们所说的南北方气候、地形、土壤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发展农业生产时,我们能照搬其它地区的生产模式吗?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南北方地区是如何根据气候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

播放视频:南、北方农业发展差异

展示四幅景观图片:A 皖南山区的茶园、B呼伦贝尔的牧场、C渤海的水产养殖场、D东北平原农场,回答每幅图片的农业生产部门各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问题:

北方地区热量___,降水___,适宜发展____种植业;南方地区热量___,降水___,适宜发展____种植业;西北内陆地区和青藏高原草地___,适宜发展____业。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充分利用各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我们还要知道,发展农业生产还要受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也是遵循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表现。

板书:四、走科技强农之路

1.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我国科技兴农的典型案例,并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指导学生完成P99页的活动题。

课后作业:完成书本上的活动题。

42、交通运输评课稿

八年级地理上册交通运输听课稿,分享交通运输听课感受和记录

交通运输评课稿

《交通运输》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交通运输是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开篇章节, 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直接影 响着经济的发展, 因此, 本节的学习在本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且与人们 的生活联系紧密, 是学生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 同时也能够着力体现地理课程标 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基本理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能够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 能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南北、东西向的铁路干线,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及 命名方法。

3. 能够在地图上分析交通枢纽的重要性。

4. 能运用地图说出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学会使用列车时刻表。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以上知识的学习,能够设计经济、合理的旅游路线。

2. 学会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交通运输网络的学习, 形成热爱祖国、 奋发图强, 力争使祖国早日富强起 三、教学重点

1. 我国主要铁路线的名称,我国重要交通枢纽名称。

2. 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地区分布特点。

3. 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四、教学难点

设计经济合理的旅游路线。

五、教法、学法

教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多媒体直观演示法、活动法等。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六、教具准备

绳子、收集的资料、活动设计的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第二课时 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

第三课时 转换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 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八、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题:

交通运输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通枢纽,都可以办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业务。

交通枢纽可分为 型的枢纽和 型的枢纽

2、预习检测:检查与习题的完成情况

(二课堂教学

1、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 :

知识目标:能够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记住我国主要的铁路线。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分布格局, 学会使用列 车时刻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遵守交通规则、爱护交通设施、注意交通安全的 观念

2、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1、

读图 图 4.1(分析 :交通运输工具的不断发展, 证明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 由原来只利用自然的原始运输工具改为了利用人工制造的先进工具。 同时也可以 就此提问学生:三个阶段的交通工具相比, 哪个对环境的影响最大?这说明了什 么?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 。

(显示插入投影片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 内河航运、海洋运输、其他运输方式,管道运输。

(解释前面几种运输方式都可以兼顾货运与客运,而管道运输只能用于货运。 (活动请看下面的图, (插入各种运输工具的图片判断他们分别属于何种交 通运输方式。 (介绍高速公路。 (放映高速公路的资料片,在放映的同时简单介 绍与画面相关的高速公路的有关知识。

合作探究 2、

(阅读课本 96页的两段阅读材料,学生读或将它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点击后 播放。

(提问 刚才的两段阅读材料给了你什么信息? (说明了交通运输对于一个地区 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讲解 无论是对发达的城市来说, 还是对落后偏僻的农村而言, 交通运输都是关 系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补充 材料一提到以中关村为核心的一区五园, 它们分别是海淀中关村科学 城、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丰台高科技园区、昌平科技园区、酒仙桥电子城和上 地信息产业基地。

(活动:小组讨论请同学们再来看下面的两个实例:

实例 1 我国的四大米市

(显示 四大米市的图片。

(提问历史上,我国有四大米市,它们分别是哪几个城市?(长沙、九江、芜 湖和无锡

(提问 请大家从地理位置的角度, 分析它们当时能够成为著名米市的原因。 (提 示 既然是米市,米从哪里来?米又卖给谁?

(总结 人口密集, 消费大米的市场广大; 气候以及土壤适宜种植生产大米, 是我 国重要的稻米产区;位置紧靠运河,交通便利

实例 2 五岭县的变化

(显示插入两张反映五岭县 80年代和 90年代面貌的图片,或看课本图 4.3 ,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相关的资料分析书本上所提出的四个问题。 五岭县自然条件件怎么样 ?

五岭县有哪些自然资源 ?

比较两幅图 , 你认为哪方面变化最大 ?

如何使五岭县进一步发展 , 同学们向县政府进言献策 .

(角色扮演 假如你是五岭县的县长 , 你将怎样加快本县经济发展 , 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 ?

(评出最佳县长

(与学生同分析 从 A 图上看, 五岭县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地形上属于山地, 有 一条河流穿过,东北部有温泉,南部有煤矿。 B 图与 A 图相比,新建了铁路线和 公路线, 乡村土路也比过去密集了, 并且有些乡村土路改建成了公路。 尤其应该

注意的是, 温泉和煤矿附近盖起了建筑, 铁路通到了煤矿, 图中最东侧的南北向 土路延伸到了山脚下。这些都是五岭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分析了五岭县的自然条件之后,就可以问学生:当地适合发展什么经济项 目?(山区的多种经营、温泉旅游、煤矿生产等接着看第二幅图,从基本建 设上来看, 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在温泉和煤矿的附近新建了建筑?说明这里已 经发展了哪些项目?新增的铁路、公路是否发挥了作用?至于书上提到的第 4个小题,可以让学生自由回答,大家讨论,不一定要有统一的答案 (这个事例与 实际紧密联系,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头脑。

(讲述 :以上两条新闻及两个实例充分说明了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交通运输不 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而且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在实 际的经济生活中,扮演的是先行官的角色 !

(显示板书:交通运输的重要性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3、交流展示

小组合作展示合作探究结果,对表现好的学生和小组奖励加分。

4、精讲点拨

交通运输的重要性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5、达标检测

1、填空题:

(1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有 _________、公路 ___________、 __________和管道运输等。

(2从铁路的基本延伸方向看,我国的铁路干线大体可以分为 __________向和 _____________两大组。

(3我国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的密度 ______,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的密度 ________。 2、单项选择题

(1下列经济部门被称为发展经济先行官的是(

A. 商业 B.旅游业 C.交通运输业 D.农业

(2目前我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是(

A. 铁路 B.公路 C.航空 D.水运

(3下列铁路干线既跨黄河又过长江的是(

①京沪线 ②宝成线 ③焦柳线 ④湘黔线

A. 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④

(4下列铁路线中,穿过山东省的是(

A. 京广线 B.京沪线 .C焦柳线 D.京哈线

(5对我国南方地区东西交往和经济发展起了十分重要作用的铁路线是( A. 陇海兰新线 B.宝成成昆线

C. 焦柳线 D.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三课后拓展:1、完成中国铁路干线图 ;

2、 《地理填空图册》 。

九、板书设计

交通运输的重要性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43、水资源评课稿

特 点 解 决 办 法

夏秋多,春冬少 兴修水库

南多北少 跨流域调水

请一个小组的报告人和组长上来,报告人按时间分布、解决办法和空间分布、解决办法报告讨论的结果,组长在报告人每说一点之后就点击一次鼠标。他们完成得怎么样?没有完成好的组要加把劲。

教师讲述:解决水资源的短缺,除了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针对浪费水、水污染,谁能再提出一个办法?

学生回答: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课件展示: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家庭节水。

教师承转:农业怎么节水?工业有哪些节水措施?家庭如何节水?

还有课本P83的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我们下节课学习。

课件展示:请同学们记住这个节水标志,象爱护掌上明珠一样珍惜每一滴水,而不要象这位同学一样,人走了,水龙头不关。

师生总结并板书:

学到了什么?

一、水是保宝贵的资源

二、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学生活动:看、默想一两分钟。教师明确,这节课的重点是我国水资源的特点,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课后实践活动: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完成课本P83的表格。

作业:完成填图P25-26,练习P33-36。

结束(课件动画展示):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祝愿我们美丽的地球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44、自然灾害评课稿

名称 含义 危害及影响 发生的时间

气象

地质

3、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哪些特点?

学生浏览课文完成任务。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解惑。重点强调发生的时间。

头脑风暴 达成目标1

活动一:分析所述现象是否属于自然灾害,为什么?

A、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把田地里很多西瓜砸烂了。

B、化工厂废水泄露,水田被污染,有刺鼻的臭味。

C、一游客违反规定在林区吸烟,乱扔烟头,引发森林火灾。

D、楼上一块广告牌被一阵瞬时大风刮落,正好砸在楼下的两辆汽车上。

活动二:看图片识灾害

看图片说出各属于哪一种灾害。

活动三:是真是假?

1、我国很少发生自然灾害。( )

2、同一时间,一个地区发生自然灾害的同时,其他地区则不会再发生自然灾害。( )

3、同一地区,只会发生一种自然灾害,而且不会再连续发生其他灾害。 ( )

4、自然灾害不会造成重大的损失,对人们的生活影响不大。( )

由活动三小结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小结:什么是自然灾害,常见自然灾害的分类及特点。

环节三:合作交流----- 析分布 探成因 达成目标2、3

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气象灾害专家小组和地质灾害专家小组,组长分任务:干旱组,洪涝组,台风组,寒潮组,地震组,滑坡组,泥石流组,结合地图讨论:探究每种灾害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成因。

出示的地图有:气象灾害分布图 ,地质灾害分布地区。

百宝箱-------地图册

1、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14页

2、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16页

3、中国气候分布图 18页

4、季风图 19页

5、中国地形图 10页

课堂展示---识图达理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讲解,其他人补充。

找出主要气象灾害-----寒潮、洪涝、台风和干旱的分布地区,并简要分析原因。达成目标2

找出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地区,并简要分析原因。 达成目标3

答案预设:

洪涝灾害:南方地区。 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

干旱灾害:华北地区。 因为 降水少,需水量大。

寒潮:北方广大地区。 纬度较高, 受冬季风影响明显。

台风灾害:东南沿海地区。台风最早在南部沿海登陆, 之后势力逐渐减弱。

地震灾害:西南地区、 东部沿海。 位于火山地震带上。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中西部山区,西南地区最集中。 因为中西部地区多山,坡陡,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环节四 学以致用 达成目标2、3

人们常说,祸不单行,想想看, 台风、洪水会引发什么地质灾害? 在山区的河谷地带,地震会引发什么灾害?

答案预设:台风带来的强降水可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洪水可引发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

在山区的河谷地带,地震可造成崩塌灾害,在适当的降雨条件下,可进一步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岩石在河谷堆积会阻断河道形成洪水灾害等。

讲解: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各种自然灾害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常常在某一时间或某一地区相对集中出现,形成灾害群。自然灾害具有并发性,当某种自然灾害发生 后,往往会诱发其他灾害的发生。这些自然灾害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环节五 当堂检测

1.下列现象中属于气象灾害的是( C ) 检测目标1

A. 地震 B. 滑坡 C. 台风 D. 泥石流

2.有关自然灾害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检测目标1

A .春夏季节我国江淮地区常见洪涝灾害

B.一个地方发生旱灾后,不会再发生其他自然灾害

C.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D.不同自然灾害有时会连续发生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检测目标2、3

A. 山区是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区

B. 我国旱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冬季风的不稳定

C. 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干旱的多发区

D. 我国地势的第三阶梯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4、能力提升: 南部沿海降水多,为什么也常发生旱灾?而新疆降水很少,为什么没有发生旱灾?

检测目标2

尾声:地理服务于生活

给叔叔的建议:春暖花开下江南,夏季避暑上高原。秋高气爽飞九寨,冬季逍遥在海南。

结束语: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差异大,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会加剧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危害。面对如此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我们该怎么办?这将使我们下节课学习的内容,让我们齐心协力为防灾减灾献计献策。

45、气候评课稿

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 昼长时间

漠河 5329N 134 7时30分

北京 3954N 2640 9时12分

广州 238N 4325 10时43分

(读表)(1)比较一下,在冬至日,三地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和昼长时间有什么不同?(学生:冬至日,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

(2)想一想,在冬至日,为什么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也比南方短?(学生:因为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愈往北去,太阳高度角愈小,白昼时间愈短)

(3)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这往往意味着什么?(学生:白昼时间越长往往意味着接受太阳光热越多,气温越高;反之,气温越低)

(教师小结)可见,纬度位置是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很大,与南北纬度位置高低不同很有关系。(板书)

教师强调:冬季风也是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另一因素

2.夏季普遍高温

(过渡)刚才,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

《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图2.14)

(读图思考)①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我国七月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这说明了什么?②等温线在何处出现明显弯曲?什么地形区平均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③七月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南北平均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阅读《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并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

(教师小结)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小结:①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7月等温线分布比1月等温线分布稀疏,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20℃以上,说明我国夏季气温的南北差值较小,全国普遍高温;②等温线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现明显向南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的地势很高造成的。③我国最北的黑龙江省北部七月平均气温在16℃,最南的海南省七月平均气温在28℃,七月南北平均气温相差12℃。由此可见,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夏季南北温差不大,全国(除青藏高原等地区)普遍高温。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小字材料,扩大其知识面。

(课堂活动)我国气温冬夏季分布特点的形成,与地势有没有关系?说说你的理由。

(分组讨论)分A、B两大组(若干四人小组)讨论,A组结合《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讨论,B组结合《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讨论。各大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小结)①从《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上可看出,等温线分布比较密集,说明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较大。特别是1月0℃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之所以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受青藏高原地势高的影响。②从《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上可看出,等温线分布比较稀疏,说明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但等温线在四川盆地西部(即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向南出现明显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因为青藏高原的地势很高造成的,因为地形地势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3.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过渡)前面,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夏季南北气温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温度带。

《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图2.17)

(读图观察)同学们读图2.17,观察一下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哪5个温度带?在我国西南部还有一个什么气候区?(学生: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还有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提问)我国的温度带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呢?(学生: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这里的农业生产实际指的是什么?(学生阅读书中资料回答后,教师补充:这里的农业生产实际主要指一个地方气候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那么,我国的各温度带都包括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仔细阅图。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并将温度带的分布与地形区、省级行政区等有关地图相对应,尤其应着重指导学生观察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并将其与0℃等温线相对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它既是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教师小结)学生观察判断后,教师归纳小结:寒温带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中温带位于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暖温带位于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亚热带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热带位于滇、粤、台南部和海南省。

(课堂活动)阅读下面的资料,再补充有关资料,说说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1)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果树。如暖温带内适合种苹果、梨,柑橘只能在亚热带生长,芒果、香蕉主要分布在热带。

(2)在不同的温度带内,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如中温带内一般只能一年一熟,到了热带就可一年三熟。

(3)南北气温的差异在传统民居的建筑上也有一定反映。如北方的房屋大多数坐北朝南,密闭程度较高,墙体较厚,尤其是东北地区的房屋多有双层窗户,房内或以炕代床,或有地炉、火墙,利于取暖保暖;南方的房屋则高大宽敞,比较注重通风透气。

(4)不同的温度带内,同一种粮食作物(如小麦)选择的播种时间也不同。暖温带适合于秋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冬小麦;中温带只适合于春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春小麦。

上述资料说明了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了解南北方不同温度带内生长的不同水果树及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

(分组讨论)分A、B、C、D四大组(若干四人小组)讨论,每大组讨论一个问题,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小结)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如下:

(1)不同的温度带,地面的植被不同,因而生长的水果也不同;

(2)不同的温度带,农作物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不同,因而农作物的作物熟制也不同;

(3)不同的温度带,冬、夏的气温高低差异很大,因而居民的建筑特色很不相同;

(4)不同的温度带,所处的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接受的太阳光热多少不同,气温高低不同,因而农作物(小麦)播种时间也不同。

结合实际:谈一谈我们这里属于什么温度带?有什么特点?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的差异和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明白了冬夏气温的分布与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有关,也与地形的地势影响有关,不同的温度带有不同的地面植被,有不同的作物熟制和农作物,民居的建筑特色也不同,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活动与探究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它与纬度位置的影响有什么关系?想一想,我国气温分布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地形、地势的高低,冬季气温分布还受冬季风的影响)

2.我国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南部和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海南岛各属于什么温度带?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呢?(寒温带、中温带、亚热带、热带和高原气候区;中温带、暖温带、热带;暖温带、亚热带、高原气候区)

反思:这节课所学内容,结合当地实际,兴趣较高,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分析问题较准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和原因。

2.记住几条特殊的等降水量线。

3.知道我国的主要干湿地区。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阅读等降水量图。

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

1.有关降水图的分析判读。

2.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

2.绘制有关复合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板书)。

[讲授新课]

看图:《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地形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

(学生活动)

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②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的省区有浙、赣、闽、台、粤、桂、云、藏、琼等;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鲁、皖、豫、陕、甘、川、云、藏等省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青、藏等省区;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宁、甘、青、藏等省区。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并对照《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图2.13)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提问)从《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

(教师小结)学生答后,教师补充: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1.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阅读材料)同学们从《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上可看出: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年降水量较多,超过1600毫米,而西北大片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那么,我国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的地方在哪里呢?同学们阅读并勾画一下课本P34小字资料就明白了。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特点)和总趋势,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干湿地区。

(板书)2.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

(1)引导学生观看我国不同干湿地区的植被录像,并出示有关图片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尝试着说明这个地区气候的特点,特别是降水的特点。

(2)引导学生阅读年降水量分布图,验证自己的想象与图像中反映的降水量特点是否吻合。

(3)引导学生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将植被与干湿地区相对应,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与干湿地区的划分相吻合,是否有不吻合的地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可能对东北地区的湿润区产生疑问,教师可针对这一疑惑,解释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板书),而非单纯用降水量多少进行衡量。

(讲解)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若降水量远大于蒸发量,则该地为湿润地区;若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该地为半湿润地区;若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则该地为干旱地区;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则该地为半干旱地区。

(提问)从《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上可看出,我国分为哪四类干湿地区?(学生: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其中,什么干湿气候区面积广大,主要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区?(学生: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引导学生阅读、观察、对照复合投影图《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这个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及《我国行政区划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

1.我国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哪条等降水量线?(学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哪条等温线?(学生:0℃等温线)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学生:暖温带和亚热带)大致通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河流?(学生:秦岭、淮河)什么自然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2.为什么东北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以东地区属于湿润地区?(学生答后,教师小结:东北地区纬度位置较高,气温相对较低,蒸发量小,降水量相对较大,因此气候较为湿润,属于湿润气候区)

3.地跨三个以上温度带或干湿地区的省级行政区各有哪些?(学生:①内蒙古、陕、甘、新、云;②内蒙古、陕、甘、藏)

4.我国四类干湿地区分布在什么地区?各以什么植被为主?各干湿地区年降水量有什么特点?(学生读图回答后,教师小结)

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 分布地区 植被

湿润地区 年降水量>800 mm

降水量>蒸发量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东北三省东部、黑龙江西北、内蒙古东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森林

半湿润地区 年降水量>400 mm

降水量>蒸发量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森林草原

半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200 mm

降水量<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 草原

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200 mm

降水量<蒸发量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 多荒漠

5.哪一条等降水量线将我国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西部各为什么干湿气候区和农业区?(学生答后,教师小结:400 mm等降水量线,将我国大致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是我国主要农业区;西部为半干旱、干旱地区,是我国主要草原放牧业地区)哪一条等降水量线又将我国东部地区划分为南方和北方,南北方各为什么干湿气候区和农业区?(学生答后,教师小结:800 mm等降水量线;南方为湿润地区,是我国主要水田农业区;北方为半湿润地区,是我国主要旱地农业区)

(课堂活动)1.降水量的不同,会影响到建筑、饮食、民俗等许多方面。比较图2.23中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这与当地的降水情况有什么关系?

《两种不同特色的民居》(图2.23)《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和《这个干湿地区的划分》图。并引导学生观看图,将不同的民居景观图、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干湿地区分布图联系起来,在年降水量和干湿地区分布图上找出活动题中提到的四个地区,对应年降水量的多少和干湿状况比较、讨论后,说明民居的不同风格与当地降水情况的关系。

(教师小结)学生比较、讨论和发言后,教师补充:甘肃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年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房屋修建成平顶,可以用来晾晒粮食或其他农作物;吐鲁番年降水量很少,蒸发量很大,房屋通风效果很好,通风可以加速水分的蒸发,利于水果的晾晒;绍兴位于我国东南部地区,年降水量较大,斜顶房利于排水;黄土高原年降水量较少,气候较为干旱,因此人们利用黄土的直立性修建了窑洞,窑洞冬暖夏凉,防风避雨,很适合北方黄土高原人民的生活。

(课堂活动)2.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不同的影响,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加以补充,说明干湿地区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气候湿润程度,直接影响到植被的生长。因而湿润地区林木繁茂,干旱地区主要适合于草木植物生长。

(2)气候干湿程度不同,会影响到农业类型,如东部地区以耕作业为主;西北干旱地区以畜牧业为主。此外,还会影响到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如南方湿润地区主要以水田种植为主,北方地区主要以旱作为主。

(3)气候湿润程度影响了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进而影响到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如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喜食面。

(4)气候干湿程度不同,对人们的身体也有很大影响。如南方降水多,人们易患风湿病、关节痛,因而爱吃辣椒、爱喝麻辣汤;北方降水少,气候干,人们易上火,体力消耗大,因而爱吃菠菜,爱喝绿豆米汤。

(提问)上述材料究竟说明了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不同的影响呢?

(学生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干湿地区影响地面植被: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因而林木繁茂;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因而草木矮小。

干湿地区不同,植被不同,农业类型不同,农作物(经济作物)也不同。

干湿地区不同,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同,人们的饮食习惯和身体状况也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为什么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解线?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搞清了我国的降水不仅有南北的差异,也有东西的差异。年降水的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懂得了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不同的影响。

●活动与探究

1.试分析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为什么呈现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总趋势?(提示:可结合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加以分析。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东南沿海地区地势相对较低,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很大,形成的降水较多;而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在向西深入内地过程中受到重重山岭的阻挡,势力大为减弱,西北内陆地区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很小,因而形成了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我国年降水空间分布的总趋势)

2.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关系?请举例说明。(可参考P37活动题2回答)

反思: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明白了秦岭淮河一线为什么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冬、夏季风的成因和特点。

2.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冬、夏季风的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季风形成图的技能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

我国冬夏季风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

有关季风形成图的分析判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

2.绘制有关复合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两课时,我们已了解了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降水的空间差异及我国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那么,从气温和降水两个主要因素来看,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为何会形成这样的气候特征?这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何关系?它们各有什么优越性呢?同学们带着以上四个问题自学课文。

[讲授新课]

(指导自学)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浏览课文一至两遍。

《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图2.24)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观察地图。

(提问)从图2.24上,你能发现什么呢?(学生:除了季风气候,我国还有其他气候类型:东部地区主要是北方的温带季风气候和南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南地区是高原山地气候,云南南部、广东南部和台湾南部及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从图2.24中,能否看出我国还有一个什么重要的气候特征?(学生: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或气候复杂多样)(教师板书:气候复杂多样)

(提问)我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气候类型?这种气候特征的形成与哪些因素的影响有关呢?(提示: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等)

引导学生观察图2.28《中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示意》图,在引导学生回忆或回顾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从图上观察出我国冬夏季风的源地、风向及海洋与大陆气压状况的区别后,进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冬(或夏)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还是从海洋吹向大陆,为什么?

(教师小结)学生读图、观察、思考、回答后,教师补充讲述:①冬季风从亚欧大陆内部纬度较高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吹向低纬的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洋面,主要是由于北半球冬季大陆内部气温较低,气压较高,而热带洋面气温较高,气压较低,于是寒冷干燥的气流从大陆吹向海洋,从纬度较高的地方吹向纬度较低的地方,使沿途所经地区普遍降温,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样就形成了干冷的偏北风(西北风、东北风)即冬季风。可以说,我国南北受冬季风影响程度大小不同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②夏季风从低纬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热带洋面吹向纬度较高的大陆内部,主要是由于北半球夏季低纬的热带洋面气温相对较低,气压较高;而大陆内部气温较高,气压较低。于是温暖湿润的气流从纬度较低的热带洋面吹向纬度较高的大陆内部,形成了温暖湿润的偏南风(东南风、西南风)即夏季风。

(提问)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除了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冬季风)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补充小结)

(教师小结)冬季风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一带频频南下,我国北方地区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冬季风在南下过程中,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势力逐渐减弱。南方受冬季风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比北方小。因此,寒冷干燥的冬季风的盛行,也是导致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结)综上所述,我国东部广大地区之所以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除了纬度位置的影响外,还有海陆位置的影响。

由《中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示意》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填写下表。

季风名称 成因 发源地 风向 陆地海洋

海洋陆地 性质 影响范围(地区)

冬季风 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 偏北

(西北、东北) 从陆地吹向海洋 寒冷

干燥 我国东部广大地区(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台湾岛)

夏季风 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洋面 偏南

(东南、西南) 从海洋吹向陆地 温暖

湿润 东南季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西南季风:我国西南、华南、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

问题探究:.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大体相同的纬度位置上,但是气候差别却很大,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学生答后,教师补充小结: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洋流、气压和风等)

(讨论)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纬度位置大致相同(同处北纬15~30之间),但前者降水很少,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后者却气候湿润,物产丰富,人们称之为鱼米之乡,你认为影响二者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吗?(学生:不是)那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二者的气候差异呢?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刚刚学的知识四人一组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补充小结:根据刚学过的知识可知,我国东部背靠亚欧大陆,面临太平洋,地处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非常明显,因而夏季高温多雨。由此可知,造成两个地区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不是纬度位置而是海陆位置。正是由于海陆位置的影响,才使地处同纬度大陆西岸的阿拉伯半岛气候干旱,沙漠广布,而地处同纬度大陆东岸的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位于世界上著名的东亚季风气候区而且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因而成为气候湿润、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

拓展活动: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这对我国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请你举例说明。

气候多样,可以使世界上大多数动植物在我国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在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下,可以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如夏天可以去海滨、湖岸或山上避暑。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有不同。如四川、湖南、贵州等地一年四季,特别是冬季比较阴冷潮湿,当地居民爱吃辣椒,以驱寒抗风湿。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人们种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瓜果蔬菜也不同,如东北种植的是春小麦、甜菜;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的地区种植的是冬小麦、甘蔗;华北、东北种植的油料是花生、大豆;长江以南种植的油料作物是油菜;北方种植的是温带水果瓜菜,如苹果、梨、葡萄、萝卜、大白菜等,南方种植的是亚热带、热带水果瓜菜,如柑橘、菠萝、荔枝、香蕉、辣椒、绿茄子等。(教师及时表扬学生)

分组交流: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呢?

由各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归纳。

[课堂小结]

我们在第二节中学了哪些主要知识?各小组同学归纳后小组代表发言:我们明白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干湿的差异及成因,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分布,我国冬季最冷、夏季最热的地方,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在此基础上,着重学习了我国的两大气候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及其成因,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纬度大致相同,为何气候差别却很大。

46、民族地理评课稿

八年级地理上册民族听课稿,分享民族听课感受和记录

民族评课稿:

《第三节 民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运用资料,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

②运用我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征。

③运用资料了解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

④通过资料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

⑤理解我国民族政策,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运用资料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运用我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理解民族政策,树立各民族团结统一的正确观点。

②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民族分布图,学会阅读专题地图的步骤和方法;总结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同时我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民族。

欣赏歌曲:请大家先欣赏歌曲《爱我中华》

承转过渡:从《爱我中华》的MV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有着56个民族,宛如一个民族百花园。这些民族的构成如何呢?

读书回答:请同学们读教材P15第二自然段和老师提供的资料(见附件1),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人口占全国的比例是多少?另外的55个民族为何被称为少数民族?

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族,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汉族有1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91.5%。另外55个民族人口数总和仅占全国的8.5%,所以被称为少数民族。

2.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也不尽相同,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哪个民族?

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壮族有1692.6万人。

3.还有哪些人口比较多的少数民族呢?

满族:1038.8万人,维吾尔族:1006.9万人,苗族:942.6万人,彝族:871.4万人,土家族:835.4万人,藏族:628.2万人,蒙古族:598.2万人。这些都是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

4.有些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较少,你知道人口在一万人以下的有哪些吗?

鄂伦春族:8659人,独龙族:6930人,赫哲族:5354人,高山族:4009人,珞巴族:3682人,塔塔尔族:3556人。显而易见塔塔尔族是我国人口数量最少的少数民族。同学们可以与自己所在的学校的人数做一下比较。

承转过渡:我国这56个民族,有人口上亿的大民族,也有几千人的少数民族,但却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在这方面我国有相关的民族政策。

政策解读:我国的民族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根据这一原则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对民族平等进行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1.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地域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

2.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

3.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承转过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各个民族还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些活动来领略这民族文化百花园的绚丽多彩。

看图竞猜:请同学们猜一猜以下音乐舞蹈是哪个民族的?

长鼓舞──朝鲜族、锅庄舞──藏族、弹奏马头琴──蒙古族、弹奏冬不拉──哈萨克族

判断连线:请大家再做一做教材P17活动2,了解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看谁做得又快又正确!

a──傣族──泼水节、b──藏族──雪顿节、c──回族──开斋节、d──蒙古族──那达慕节e──高山族──丰收节、f──汉族──元宵节

对照链接:阅读教材P16的阅读材料《我国的民族语言》,再观察图1.17中的几种民族的文字。请同学们链接我国的人民币,看看上面是哪几个少数民族的文字?

有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和壮族的文字。

视频拓展:我国各少数民族在服饰上也各具特色,下面我们就来观看一段民族服饰的视频,然后回答问题。略

承转过渡:各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这方面我国也有相应的民族政策。

政策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重要会议,都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民族语言文字的文件或语言翻译。中国人民币主币除使用汉字之外,还使用了蒙古、藏、维吾尔、壮四种少数民族文字。总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政务、货币流通、教育、传媒、电信等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对少数民族服饰、饮食、居住、婚姻、节庆、礼仪、丧葬等风俗习惯,国家给予了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如:为了保障一些少数民族饮食清真食品的习惯,北京、江苏、新疆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广州、昆明、成都等多个中心城市,都有专门立法保障清真食品的供应和管理,其他地方在综合性的法规中也对清真食品的管理进行了规范。

看图承启:正是有着这些民族政策的指引,我们国家的各个民族才能在祖国这个大花园里如花朵般地绚丽开放。请同学们看这张图片,是不是形象地展现出了我们民族百花园的美丽,同时还生动地反映出了什么?

我国各民族在祖国的分布。

读图探究:但是研究民族的分布我们还得用专业的专题地图。

请同学们看图得出汉族的分布特点。

面对这个问题,大家先不着急作答,先请同学们思考阅读这种专题地图步骤和方法。

归纳起来主要是四步:1.读图名:弄清这张地图展示的是哪一方面的专题内容,是否与想要解决的问题相应。2.读图例:明确各种图例符号代表的是什么。找到并记住想要解决的问题所涉及的图例符号的特征。3.读内容:带着问题,观察主图,读取相关内容。4.得结论:根据问题,把读取的内容进行整合,概括得出结论。

下面再来具体解决我们的问题──读图得出汉族的分布特点。

1.图名是中国民族分布图,与我们的问题相对应。2.在图例中找到了汉族,是用黄颜色表示的。3.在主图中可见黄色表示的汉族分布得很广,但主要偏中部和东部。4.由此得出结论:我国的汉族分布广泛,主要在中、东部地区。

读分布图的方法和步骤大致如此,但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还要灵活应用。

请同学们在图上标出云南、青海、黑龙江等省区,看看它们主要有哪些民族?

这些省区除汉族外,云南省还有很多民族,如:傣族、哈尼族、苗族、白族、彝族等,云南省是我国拥有民族数最多的省区;青海省还有藏族、蒙古族和回族等;黑龙江省还有朝鲜族、满族等。

请同学们在图上标出我国的五个民族自治区,对照图例说出其主要分布着哪些少数民族?略

由上述两题,并读图概括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

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课堂调查:请问班里的同学中有哪些是少数民族?分别是哪个民族?

每次讲到这里老师都会在班里的同学中进行民族构成的调查,近些年发现两个现象,一就是同学中的民族种类变多了,过去一般有2、3种,现在多到5、6种;第二个现象是我们是在北方,过去班里同学的民族构成主要是汉族、还有回族或者满族,甚至还有朝鲜族或者蒙古族,而这些民族也都是世居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但是近年来还会有土家族、白族等南方的少数民族的同学和我们同处一班。

这些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又说明了什么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因为学习或工作的需要,祖国各地的人口之间相互迁移,于是造成了上述现象的出现。

说明我国民族的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即就某地而言会有多种民族交错杂居在一起,但就一个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而言,还是在其世居地相对集中分布。

承转过渡:面对我国民族的这一特点,我们国家也有一些相关的政策

政策解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指的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是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各民族的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中国各民族既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又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各展所长。

承转过渡:在国家民族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各民族互助团结,共同发展,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个民族对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边疆安定、国家统一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资料展示:请同学们阅读资料,并概括其展示了我国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的发展,以及对祖国的贡献?

以上资料表明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对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有促进作用。

该资料表明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从某种程度上为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做出了贡献。

资料:国家重视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1.自2002年至今,中央财政累计投入保护经费3.86亿元,约1/4用于民族地区。

2.国务院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28项中,少数民族的有367项,占35.7%。55个少数民族都有项目列入。

3.国家公布的三批共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少数民族有393名,占26.4%。

4.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该资料表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得到保护,使得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为祖国文化事业百花齐放做出贡献。

总之,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因为生活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同、发展历史不同等原因,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在国家正确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各民族地区得以蓬勃地发展,同时也为祖国的统一稳定、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

歌谣总结:最后我们用一段歌谣来总结今天的课程:

中华民族五十六,汉族人多遥领先

少数民族五十五,壮族塔塔尔两端

汉族侧重中东部,遍及全国很广泛

少数民族集边陲,西南西北和东北

各族散居也聚居,平等团结力量伟

课后拓展:1.请班里少数民族的同学准备介绍自己的祖籍地,包括民俗风情和近年来的变化。其他同学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民族来准备,请大家做成宣传报的形式,在班里展出。

2.请同学们调查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选择一种,也做成宣传报在班里展示。

(注:课后拓展的任务二选一)

附件1:2010年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分民族构成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汉族人口1220844520人,其中男性625032848人,女性595811672人。其余55个少数民族人口数据如下:

壮 族:16926381人,占比1.2700%

回 族:10586087人,占比0.7943%

满 族:10387958人,占比0.7794%

维吾尔族:10069346人,占比0.7555%

苗 族:9426007人,占比0.7072%

彝 族:8714393人,占比0.6538%

土家族:8353912人,占比0.6268%

藏 族:6282187人,占比0.4713%

蒙 古 族:5981840人,占比0.4488%

侗 族:2879974人,占比0.2161%

布依族:2870034人,占比0.2153%

瑶 族:2796003人,占比0.2098%

白 族:1933510人,占比0.1451%

朝鲜族:1830929人,占比0.1374%

哈尼族:1660932人,占比0.1246%

黎 族:1463064人,占比0.1098%

哈萨克族:1462588人,占比0.1097%

傣 族:1261311人,占比0.0946%

畲 族:708651人,占比0.0532%

傈僳族:702839人,占比0.0527%

东乡族:621500人,占比0.0466%

仡佬族:550746人,占比0.0413%

拉祜族:485966人,占比0.0365%

佤 族:429709人,占比0.0322%

水 族:411847人,占比0.0309%

纳西族:326295人,占比0.0245%

羌 族:309576人,占比0.0232%

土 族:289565人,占比0.0217%

仫佬族:216257人,占比0.0162%

锡伯族:190481人,占比0.0143%

柯尔克孜族:186708人,占比0.0140%

景颇族:147828人,占比0.0111%

达斡尔族:131992人,占比0.0099%

撒拉族:130607人,占比0.0098%

布朗族:119639人,占比0.0090%

毛南族:101192人,占比0.0076%

塔吉克族:51069人,占比0.0038%

普米族:42861人,占比0.0032%

阿昌族:39555人,占比0.0030%

怒族:37523人,占比0.0028%

鄂温克族:30875人,占比0.0023%

京 族:28199人,占比0.0021%

基诺族:23143人,占比0.0017%

德昂族:20556人,占比0.0015%

保安族:20074人,占比0.0015%

俄罗斯族:15393人,占比0.0012%

裕固族:14378人,占比0.0011%

乌孜别克族:10569人,占比0.0008%

门巴族:10561人,占比0.0008%

鄂伦春族:8659人,占比0.0006%

独龙族:6930人,占比0.0005%

赫哲族:5354人,占比0.0004%

高山族:4009人,占比0.0003%

珞巴族:3682人,占比0.0003%

塔塔尔族:3556人,占比0.0003%

外国人加入中国籍:1448人,占比0.0001%

其他未识别的民族:640101人,占比0.0480%

47、杨辉三角评课稿

每行端点与结尾的数为1. C(n,m)= C(n,n-m)

第n行共有n项,数字和为2n-1

每个数等于它上一行的左右两个数字之和:

C(n,i)= C(n-1,i-1) + C(n-1,i)

第n行的第一列数字是1

第n行中,笫m列的系数等于

C(n,i)

1.每个数等于它上方两数之和(第n行的第m个数数等于第n-1行的第m-1和第m个的两数之和。

2.每行数字左右对称,由1开始逐渐变大。

3.第n行的数字有n项。

4.第n行数字和为2n-1。

5.第n行的m个数可表示为 C(n-1,m-1),即为从n-1个不同元素中取m-1个元素的组合数。

6. 第n行的第m个数和第n-m+1个数相等 ,为组合数性质之一。

7. 每个数字等于上一行的左右两个数字之和。可用此性质写出整个杨辉三角。即第n+1行的第i个数等于第n行的第i-1个数和第i个数之和,这也是组合数的性质之一。即 C(n+1,i)=C(n,i)+C(n,i-1)。

8. (a+b)n的展开式中的各项系数依次对应杨辉三角的第(n+1)行中的每一项。

9. 将第2n+1行第1个数,跟第2n+2行第3个数、第2n+3行第5个数连成一线,这些数的和是第4n+1个斐波那契数;将第2n行第2个数(n1),跟第2n-1行第4个数、第2n-2行第6个数这些数之和是第4n-2个斐波那契数。

10.

杨辉三角应用

性质5和性质7是杨辉三角的基本性质,是研究杨辉三角其他规律的基础。

与杨辉三角联系最紧密的是二项式乘方展开式的系数规律,即二项式定理。例如在杨辉三角中,第3行的三个数恰好对应着两数和的平方的展开式的每一项的系数(性质 8),第4行的四个数恰好依次对应两数和的立方的展开式的每一项的系数,即

,以此类推。

又因为性质5:第n行的m个数可表示为C(n-1,m-1),即为从n-1个不同元素中取m-1个元素的组合数。因此可得出二项式定理的公式为:

因此,二项式定理与杨辉三角形是一对天然的数形趣遇,它把数形结合带进了计算数学。求二项式展开式系数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组合数的计算问题。用系数通项公式来计算,称为式算;用杨辉三角形来计算,称作图算[3] 。

杨辉三角数在杨辉三角中的出现次数

由1开始,正整数在杨辉三角形出现的次数为,1, 2, 2, 2, 3, 2, 2, 2, 4, 2, 2, 2, 2, 4, ... (OEIS:A003016)。最小而又大于1的数在贾宪三角形至少出现n次的数为2, 3, 6, 10, 120, 120, 3003, 3003, ... (OEIS:A062527)

除了1之外,所有正整数都出现有限次,只有2出现刚好一次,6,20,70等出现三次;出现两次和四次的数很多,还未能找到出现刚好五次的数。120,210,1540等出现刚好六次。(OEIS:A098565)

因为丢番图方程

有无穷个解,所以出现至少六次的数有无穷个多。解为

,其中Fn表示第n个斐波那契数(F1=F2=1)。

3003是第一个出现八次的数。

这也是多项式(a+b) n 打开括号后的各个项的n次项系数的规律 即为

0 (a+b) 0 (0 nCr 0)

1 (a+b) 1 (1 nCr 0) (1 nCr 1)

2 (a+b)2 (2 nCr 0) (2 nCr 1) (2 nCr 2)

3 (a+b)3 (3 nCr 0) (3 nCr 1) (3 nCr 2) (3 nCr 3)

. ... ... ... ... ...

杨辉三角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两条斜边都是由数字1组成的,而其余的数则是等于它肩上的两个数之和。

因此 杨辉三角第x层第y项直接就是 (y nCr x)

我们也不难得到 第x层的所有项的总和 为 2x (即(a+b) x中a,b都为1的时候)

[ 上述yx 指 y的 x次方;(a nCr b) 指 组合数]

nCr的数学意义是从n个元素中选r个,一共有几种选法.数学公式

y nCr x=y![(y-x)!x!]

!是阶乘

n!=n(n-1)(n-2)...321

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

在线性写法中被写作C(n,m)。

组合数的计算公式为

n 元集合 A 中不重复地抽取 m 个元素作成的一个组合实质上是 A 的一个 m 元子集和。如果给集 A 编序

成为一个序集,那么 A 中抽取 m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对应于数段

到序集 A 的一个确定的严格保序映射。组合数

的常用符号还有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sequence of number).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排在第一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1项(通常也叫做首项),排在第二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2项排在第n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n项.

有时候也表示成:

(在旧版本里,排列数的字母写作P)

组合公式的推导是由排列公式去掉重复的部分而来的,排列公式是建立一个模型,从n个不相同元素中取出m个排成一列(有序),第一个位置可以有n个选择,第二个位置可以有n-1个选择(已经有1个放在前一个位置),则同理可知第三个位置可以有n-2个选择,以此类推第m个位置可以有n-m+1个选择,则排列数为

,而组合公式对应另一个模型,取出m个成为一组(无序),由于m个元素组成的一组可以有m!种不同的排列(全排列

),组合的总数就是

递推公式:

c(m,n)=c(m-1,n-1)+c(m-1,n)

等式左边表示从m个元素中选取n个元素,而等式右边表示这一个过程的另一种实现方法:任意选择m中的某个备选元素为特殊元素,从m中选n个元素可以由此特殊元素的被包含与否分成两类情况,即n个被选择元素包含了特殊元素和n个被选择元素不包含该特殊元素。前者相当于从m-1个元素中选出n-1个元素的组合,即c(m-1,n-1);后者相当于从m-1个元素中选出n个元素的组合,即c(m-1,n)。

48、分式的运算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分式的运算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分式的运算》教学

本节共包括三部分内容分式的乘除、加减、整数指数幂,可分为三个课时完成.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建议采用以类比法为主,并与发现法、归纳法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具体建议如下:

1.学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采取让学生自己观察,通过类比总结归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取数学知识,并通过讨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多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展示自我.在学习中,让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分式的运算;掌握整数指数幂.体会分式在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

2.教法

由特殊到一般归纳总结,由小学所学过的分数的相关运算逐渐推导出分式的运算,由幂的相关知识逐渐推导出整数指数幂,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体会分式运算,宜用类比法,并用语言叙述和符号表示互相补充;让学生主动探索出相关的运算法则,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来源,了解数学的归纳思想.

3.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1分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分式的约分紧密相连.

2.分式的加减:主要用到最简公分母、分式的约分,最后结果要化到最简.

3. 整数指数幂:以前所学的幂的相关知识.

4.分式的运算教学建议

本节主要内容是分式的乘除、加减、整数指数幂,注意法则的准确性,关键让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另外在文字叙述时注意语言的严谨规范.

49、春望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春望听课稿,分享春望听课感受和记录

春望评课稿第一篇:

【教学目标】

   1. 了解《春望》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学习《春望》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习名句赏析方法。

   4.通过归纳这首诗歌的中心,学习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笔记,充实预习笔记。

  二、解释文题及创作背景:

    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表达感时恨别、忧国忧民之情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2.画出今天要学习的生字:

     溅jin

    【释义】液体向四面飞出:溅了一身泥|浪花飞溅。

   3.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1)个人自由读。(2)两人合作读。(3)四人小组合作读。

  四、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1、指名试读诗,请仔细听后评议。

   2、再放音频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及韵律特点。师生共读。

   3、请学生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1、 合作解决;(2)请教老师;(3)师生讨论。

   5、注释:

     城:长安城。

     草木深:草木从生。

     时:时事,时局。

     抵:抵挡。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浑:简直。

   6、 理解诗意。

     1、诗与诗意结合起来读一读,认真感悟。

     2、同桌两人互相说诗,对诗意。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像,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这首诗的大意是:国家残破而山河依然存在,都城的春天竟是满目荒凉,忧国思乡看到繁花盛开而不禁落泪,恨与亲人分别听到鸟叫都暗自心惊。战争的烽火长久不息,盼到一封家书真是价值万金。想得头上白发越梳越少,简直连簪子都要插不住了。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六、指导背诵,当堂检查,及时反馈

    1、教师抓住重点词指导背诵:

    2、学生自由背诵。

    3、抽查学生背诗,指出优缺点。

  七、作业:抄写诗句。

春望评课稿第二篇:

《春望》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杜甫。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这首诗是我们儿时就已经能琅琅背诵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赏析首联

问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在首联中作者都望到了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问2:你认为在这四个描写对象中作者着力要体现哪一个事物的特点?为什么?(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国之破。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

国都,通常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所在地,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驻扎地,国家主权的象征城市。(词典词条)

开篇即是春望所见,先用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两句合而观之,便是说望见春天被攻破了的长安城,山河之上草木丛生,榛莽遍地。这一联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出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政权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破不堪。

问3:宋代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在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自选式)

破:着一破字一字统全貌,未言一处破败之象,但是满目疮痍之态已赫然纸上,实是触目惊心。

在:青山不言,流水永恒,更衬李唐之倾颓惨境。(略)

春:春回大地,应生机勃勃,草长莺飞。(略)

深: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重点赏析深:

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这深就是《黍离》中的彼黍离离,就是《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桥边红药,就是《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贵胄名门的郊游喧闹不见了,市井黎民百姓的劳作平淡不见了,再没有那摩肩接踵、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商铺林立、行旅如织的富盛,只见枝繁草盛满眼绿意,墙倒城坏千门闭锁。疮痍遍布,满目凄然。一个深字,草木深深,意味深长。草木深实意是说只剩下了山河依旧,虚意是草茂人稀,物是人非。

背景对比:

昔日长安城: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杜甫《丽人行》)

今日长安城:

小结:此联对仗工巧,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对照强烈,出人意料。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为全诗渲染了悲怆的气氛。(本段引述鉴赏辞典语言)

赏析颔联

问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历来有两种翻译的版本,谁来试着给大家翻译一下?

第一种:人溅泪惊心。第二种:花鸟溅泪惊心。(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问2:那么你认为哪一种好呢?

第一种,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见之而泣,闻之而恐,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

第二种,以花鸟拟人,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乐。

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前者触景生情,后者移情于物,都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沉郁之情。

问3:这一联中的溅和惊两个字用得甚好,请用简洁的语言批注这两个字的妙处,写在老师发的纸上,写好之后撕去背胶粘到前面的纸上。(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指定式)

溅:含悲带愤,感情浓烈。

惊:敏感惊恐,心灵柔软。

小结: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到此所望结束了,诗人后两联由悲痛国事转为想望亲人。

赏析颈联和尾联

介绍背景:

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

引诗拓展:

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

本诗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问1: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忧虑,焦急。

问2:对比诗人的《望岳》和本诗的尾联,想象一下两首诗中的诗人形象有何不同?(再造想象赏析落实点)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本诗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五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贡举考试,结果落榜,于是就在齐赵一带(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漫游,《望岳》大约就写于这一年。青年杜甫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同时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

《望岳》中的诗人:年富力强,意气风发。

《春望》中的诗人:垂垂老矣,沉郁悲痛。

问3:诗人写这首诗年仅45岁,却已白发,而且稀到不胜簪的地步,这可能吗?是什么使诗人如此?

是感时,恨别所致。是国与家共同的打击所致。是因为艰难苦恨繁霜鬓。

诗的最后两句给我们勾勒了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心情沉郁痛苦。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频频搔发,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问4:相比《望岳》,诗人的气度是不是变小了?例如诗中先忧国,再思亲,最后写到自己的衰老。

从背景上看: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

从年龄上看:从裘马轻狂、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历尽沧桑、日渐衰颓的老年;

从情感上看:由壮志凌云的豪情到对国家命运前途忧虑的悲情,

从胸怀上看:都是广大的胸怀,《望岳》更凌厉自信,《春望》更深沉蕴藉。

问5:比较《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这两首诗一悲一喜,然而你能否找到他们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的相同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诗人的天赋就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闻一多

小结:家与国紧密相连,个人和民族血脉相融。以爱家之心爱国,以忧国之心忧家,心系国家,胸怀天下。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爱国方式,这一直是圣哲先贤思考问题的方式。家国天下的背后,有高尚的情感,更有精神的智慧。杜甫在诗中把家愁同国忧交织起来,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也是杜甫伟大之所在。

整体赏析

问1: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沉郁悲痛。

问2:作者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抒发的?

借景抒情,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炼字。

借助自身形象描写。

问3:面对同样的景致,为什么作者会产生忧国之思?从你了解的杜甫说一说。

背景:知人论世部分。(具体材料见后面附件)

奉儒守官的家世

壮志凌云的理想

艰难坎坷的经历

悲悯博爱的胸怀

问4:让我们来共写一段话,望杜甫的一生,看杜甫的诗歌,他是(饱经风霜)的杜甫,他是(忧国忧民)的杜甫,他是(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杜甫,他是(温柔慈爱)的杜甫

本课总结

杜甫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句拓展品析: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755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757年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768年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去世前

结课ppt: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结课朗读:

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黎民的苦痛,他总是坎坷不幸的,但他也总是令人敬仰的!他的生活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巅峰!让我们带着对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景仰,来一起朗读《春望》。

结课语:

十三年后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不得不继续漂泊,59岁那年,他在一叶小舟中悄然离世。他的生命是那样坎坷脆弱,而他的精神却那样不朽永恒。他的厚重与伟大,不是我们这个年龄能完全理解的,因为杜甫是一首要用一生来解读的诗,杜甫是一曲要用灵魂来倾听的歌!

板书:

主板书: 春望

沉郁的家国凝望

己家国

老离破

副板书1:感时、恨别

副板书2:抒情方法:借景抒情;借助炼字;借助形象。

50、愚公移山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听课稿,分享愚公移山听课感受和记录

愚公移山评课稿第一篇:

《愚公移山》评课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且是文辞兼美的文言文,除了让学生了解有关《列子》的文常知识,掌握重点文言词句,了解故事寓意,感受、学习愚公精神,更重要的是学习通过对话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六位参评老师的教学,基本达成各自的教学目标,方法灵活,设计合理、科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读扎实有效,文、言并重,语文味浓厚,教学基本功较强。各有亮点,也各有欠缺之处。

1.目标确立:确立精准的教学目标,一定程度上是教师吃透教材、挖掘文本精髓的基本功展示,只要方向对了头,不怕汗水负东流。六位参评老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大致相同,或展示,或不展示而心中有数,并在教学过程中基本达成自己的目标。目标设计较为精准的有陈浩老师、张丽老师。但结课时,六位老师都没能做到回归目标,反馈巩固。

2.教材挖掘:普遍存在教材挖掘欠深透的现象,教学中体现的则是浅尝辄止,甚至是蜻蜓点水,文本解读欠精准。比如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创新设计点,可以总结为移山之人的老、小、少与山之高大的对比,移山工具之简陋与移山之艰难的对比,移山之助(其妻、众人、孀妻弱子、操蛇之神)与移山之阻(智叟)的对比,愚公之智与智叟之愚的对比;再比如其妻献疑与智叟笑而止之的对比,可以从称呼不同、语气不同、目的不同、损毁的魁父之丘与山之一毛不同、反问的如太行王屋何与其如土石何不同方面比较、赏析,进而挖掘出愚公精神,点出寓言的寓意。问题设计方面,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线贯穿课堂的精准问题设计少而又少,问题多而碎现象较为普遍,虽然问题意识较强,但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解决疑难,逐步达成教学目标的问题精准性不够,有的课堂上老师不说话学生就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还有的老师问题设计不易于学生把握,切入点不明确,突破口小,把学生问死了,致使课堂气氛不活跃,课堂冷场令人难耐。

3.环节设计:基本做到合理、科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起承转合顺理成章,有的还富有创新点。如李燕老师的初读课文,了解移山之事品读课文,研讨移山之难感受愚公真人,领悟移山之意拓展延伸,敢做移山愚公,工整而唯美。设计巧妙的还有颜雯老师设计的解读题目的人物、事件要素,用一句话概括各个人物做了什么事的说话练习;陈浩老师设计的补充名片字音挑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味,用心设计听其言观其行环节,通过研讨人物语言和动作分析人物形象,抓得精准,体现了课堂设计意识和创新意识;张丽老师设计的添枝加叶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更深层次地感知和解读;吴瑞云老师设计的用原文回答问题,感知效果好,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五字诀,教的是方法。

4.朗读设计:文言文学习重在朗读,书声琅琅的课堂一定是有味、有效的课堂。六位老师都注重安排了感知读,但缺乏的是巩固读、赏读,也没敢安排默读。还普遍缺乏背诵指导,致使背诵课文这一目标达程度不高。比较好的有颜雯老师安排的课前读,吴瑞云老师设计的分角色朗读,陈浩老师设计的演绎读,张丽老师设计的学生分角色对话读,李萍老师的范读也是有滋有味的,富有感染力。

5.自主学习: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自主学习自致其知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各位老师都注重设计了自读、自解、自译、互助释疑等学生主体活动,其中张丽老师还安排了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从形式走向内容。需要加强的是有疑而问时的真合作,而不是无疑而问的假合作,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6.讲练结合:课堂教学主阵地上最忌讳的是学生只听不读,更不写,写才是有效落实。设计学生书写环节最好的是陈浩老师,一是抄写生字词,二是留了巩固练习做《助学》的时间。另外,每位老师对文言字词句的教学做得都非常扎实,辨析、比较、朗读、书写等灵活多样,落实较好。

7.教学语言: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有语文味、文学化,富有感染力、感召力,表述准确,能熏陶、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感。如颜雯老师课堂语言的柔美,吴瑞云老师课堂语音的洪亮激扬,陈浩老师点评学生发言一个哲学家诞生了的个性激励,张丽、李萍、李燕三位老师标准动听的普通话,都体现了他们较高的语言表达基本功。

8.导入设计:语文课堂也是艺术的课堂,巧妙的导入不仅水到渠成地引入课题,提高学习的情趣,而且能够概括出学习的思路与任务。李燕老师设计的成语填空导入,最贴近;陈浩老师跨过历史的长河,和古代文化交流拉近了课文与时代的距离;张丽老师的农夫和蛇寓言导入最直接。《愚公移山》歌曲的课前欣赏不更有感染力吗?李萍老师设计了课后的赏听,也不失文学与艺术的再结合,虽然因为设备故障没有播放成功。

9.板书设计:富有板书设计意识的是陈浩老师的。字画合一是语文板书的最高境界。本文可以把太行、王屋二山利用山的象形字画出两座大山来,然后把愚公与其妻、智叟的名字分别写在山的两侧,利用反方向箭头与山关连起来,形成对比,不失一幅绘形绘色的精美板书。课件制作也是如此,尽量做到字画合一,文字少而精,大而醒目,最好使用艺术立体字,颜色对比鲜明,并突出关键字,给人以美感,链接音频、视频,使绘声绘影。

10.拓展迁移:语文课的拓展阅读或延伸迁移,不可做得喧宾夺主,费时而显拖沓,情感熏陶及三观教育也是语文课的功能,需要自然灵活地点化,万不可生硬地加一个政治尾巴,把美美的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愚公精神依然是时代正能量,但其精神可佳而做法不可取的现实说法,也可以引导成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出彩点。吴瑞云老师设计的仿照中央电视台评选感动中国人物太行新愚公张荣锁的颁奖词,为愚公写一段颁奖词的课后作业,就是一个很新颖的创设;张丽老师设计的《愚公(智叟),我想对你说》片段练习,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和说话的权利。

愚公移山评课稿第二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2、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3、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4、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鲁迅先生曾说过世上本没有路,只不过走的人多了便就有了路.同样,在古代有这样一位老人,立志要把两座大山移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看看这是一个怎样传奇的老人

二、检查预习

1、走进作者

2、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三、读熟课文

1、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不予指导。

2、 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3、再读课文。读好停顿。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学生随着读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尤其是随着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会慢慢读好句中停顿的。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 (反返)

汝之不惠 (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无)

一厝朔东 (厝措)

无陇断焉 (陇垄)

五、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 说明]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此时,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他几岁了?你怎么知道的?为什么要移山?

3、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家里的人是什么态度?

4、愚公的妻子献疑是反对吗?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愚公挖山的队伍有几个人?他们用了什么先进的工具没有?

6、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7、智叟他智吗?他对移山持什么态度?

8、愚公是怎样反驳他的?

9、两座山移掉了吗?

10、如何理解这个神话结尾?

明确:以神话作结,赞美了愚公移山的诚心和坚定的意志。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富有浓厚的想象力。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寄托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故事的主题。

1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讨论并归纳:

(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2、小结

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运土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六、联系现实,进行拓展,深入领会愚公的精神。

1、思考:

如果没有神仙的帮忙,结果会怎样?

明确: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以幻想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和迷信有本质的不同。

2、理解对比和衬托手法

二山高峻 对比 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

智叟: 愚公:

胸怀大志 对比 目光短浅

远见卓识 安于现状

坚持不懈 自作聪明

遗男热情帮助 对比 智叟顽固不化

山神惊惧 天帝感动

衬托

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4、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七、拓展

1、什么是愚公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意义是什么?中学在新时期该如何发挥愚公精神?

2、一个人的一生中肯定会遇到无数的困难险阻,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却面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3、 现在摆在我们同学面前就有7座大山,我们只有发挥愚公精神,逐一克服,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八、布置作业

1、自选《列子》中的一段文字,自主阅读。

51、富贵不能淫评课稿

解释下列语段中的之字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拓展延伸

富贵不能淫孟子的论点与大丈夫能屈能伸你更赞同哪个? PPT16

这两个观点并不对立。 孟子是说在这种些情况下能够洁身自好,不改自己初衷。你不能把大丈夫能屈能伸当做是妥协,这是一种隐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不是畏惧而成奴仆,正是不屈于强权,所以才隐忍下来积蓄实力。

【附:板书设计】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教学反思

自我满意之处:

1-学法指导具体有效。识记作家的方法(名、时、地、代、评),读文言文的方法(读出节奏,读出语气)

2.课堂有生成。学生提出了不会翻译的句子,不理解的词(淫 媳)

3、教学目标确定的具体明确,符合学情,容易实现,也基本实现了。并且一开始就交代展示目标。

4.重视学生思维培养。让学生辩证地理解威武不能屈与大丈夫能曲能直的关系。肯定学生从孟子举例妾妇之道中得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的结论。

5、以学生为本,落实了学生的学。疏通文意主要靠学生完成。讨论问题也是留足充裕的时间,思考交流表述。

遗憾之处:

1、前松后紧,自我检测和练习环节没完成。

2.背诵目标没落实到位。

3.使动用法没重点落实。

富贵不能淫评课稿地二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读文本,识记重点字词,背诵精彩片段。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文章观点和思路。

2、通过反复诵读,大致读懂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

理解并恰当运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白杨礼赞》,茅盾说:白杨树,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同学们,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呢?(学生回答) 每个人心中都有大丈夫的定义,在孟子的眼里什么是大丈夫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富贵不能淫》。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学生个读

公孙衍(yǎn ) 丈夫之冠(ɡun)

妾妇之道(qi ) 不能淫(yn)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三、读懂大意

1、小组合作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疑难问题小组代表提出。

2、课堂讨论

3、及时巩固

通假字:女

词类活用:冠,淫,移,屈

古今异义:安居,熄,正,命

翻译句子: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读出理解

1、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出的?这两句话应该用什么语气读?

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呢?

背景介绍战国纵横家(出示ppt),公张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判断善恶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在迎合君主的喜好,极端个人主义。妾妇之道。

3、孟子首先对景春的观点进行了反驳,接着正面提出了何谓大丈夫的标准。孟子提出的大丈夫标准的内容是什么?

4、古往今来,你认为哪些人算的上是大丈夫?

五、读出感悟

1、在你的心中大丈夫的标准是否有新的认识?并谈谈其的现实意义。

结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谈。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你们对什么样的人是大丈夫有了新的认识。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

七、作业布置

《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课外阅读《孟子》并积累名言警句。

52、蝉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蝉听课稿,分享蝉听课感受和记录

蝉评课稿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蝉非常喜欢音乐和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2、了解科普散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体会把蝉人格化向我们介绍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蝉非常喜欢音乐和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教学难点:了解科普散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体会把蝉人格化向我们介绍的好处。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法国作家、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蝉》。

    回忆一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蝉这种动物的?

    (课文是从蝉是非常喜欢音乐的和蝉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二、自主学习第二部分,了解蝉的发声器官和叫的时间长的知识,感受它对音乐的喜爱。

   1、作者通过哪些内容向我们说明蝉是非常喜欢音乐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提示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2、讨论交流

     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从哪儿感受到蝉非常喜欢音乐?

   预设第三自然段:

   1 出示: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可是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为了满足对音乐的嗜好,蝉牺牲了很多为了他所热爱的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的部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2 师引导:从这些话你读出了什么?

   3 师引导:把大家的理解可以归纳成这样一段话,

    出示: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胸部装有响板。发声器官占了身体的大部分。

    师引导:请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原文,看看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

   4 师引导:你发现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

    ①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胸部装有响板。发声器官占了身体的大部分。

    ②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可是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为了满足对音乐的嗜好,蝉牺牲了很多为了他所热爱的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引导学生体会第一段是客观地介绍,第二段用了拟人的方法。

   5(比较点)在这篇课文中,你更喜欢哪种描写?为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拟人手法的好处。

    预设:(1)让读者更爱看,吸引读者。

       (2)感觉蝉像人一样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情感,为了音乐,把自己的内部器官都缩小了,更能说明它太爱音乐了。

          师引导:也就是说这样写突出了蝉喜爱音乐的特点。

       (3)感受到作者对蝉充满喜爱。

   6 总结:拟人手法的运用有哪些好处呢?进行归纳整理。

   7 让我们体会着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练习评读练习指名读

    师引导:你还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蝉非常喜爱音乐呢?

  第四至七自然段:

    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

   1 学生抓两个月之久和不离耳畔体会蝉在夏天无时无刻不在唱歌,叫的时间很长。

   2 你很会抓重点词语体会,那么长的时间,蝉的歌声却不离我的耳畔,它可真喜欢音乐啊!

   3 请大家带着体会,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

   4 其他同学,你从哪儿感受到蝉喜欢音乐呢?

    出示:

    我通常都看见它们扒在柔枝上,无论在饮水和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蝉在行动和饮水的时候都在唱歌,一般的动物在喝水时是不会发出叫声的,可是蝉无时无刻不在唱歌,足以看出它多么爱音乐。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个句子。

   5 你还从哪儿感受到蝉对音乐的喜爱?

    出示:所以我想,蝉这样兴高采烈地不停地歌唱,不过是想用这种强硬的方法,强迫他人去听而已。

    预设:它喜欢音乐,也想让别人欣赏它唱歌,从强硬和强迫可以感受到它爱音乐,别人不听也不成。

   6 孩子们,你们知道吗?《蝉》是一篇科普散文,科普散文就是:通过各种拟人(板书:拟人)化手段赋予无生命意义的物或无人性价值的动物植物以人性、人情(板书:人性、人情),从而将原本深奥的科学(板书:科学)生动(板书:生动)的表现出来。你愿意试试吗?

    虽然这对大家来说是个挑战,但老师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开动你们的脑筋,一定会写得精彩。

  四、以读代讲,自主学习蝉是没有听觉的。

   1.师引导:蝉非常喜欢音乐,可是它却没有听觉。这个特点,作者又是怎样来说明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

   2.全班交流

    师引导:作者是怎样知道蝉是没有听觉的呢?

   预设:第十自然段:你尽管站在它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扔石子,而蝉却仍然镇静地继续发声,好像没事人儿一样。

    1一般的昆虫,你只要靠近它或发出声响,它就很快飞走了,可是你在蝉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扔石子它一点反应也没有,和原来一样。

    2师引导:谁来读一读,让大家听出蝉什么也听不到。

   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师引导:作者还用方法证明蝉是没有听觉的呢?

    学生回答:做试验

    1谁来读一读那次试验,其他同学注意听: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我听出土铳的声音特别大,像霹雷一样,但是蝉却没有任何的变化。并且还做了两次,足以说明蝉是没有听觉的。

    2师引导:土铳的声音那么大,而蝉却没有丝毫改变,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3既然拍手吹哨子这么大的声音蝉都没什么反应,还有必要用土铳做两次实验吗?为什么?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作者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

  五、法布尔简介

   1通过学习,你对作者有什么了解了?

   2教师可补充介绍:法布尔从小就喜欢观察昆虫,由于家境贫困,读中学的法布尔辍学了,但是,凭着自己的努力,他获得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为了研究昆虫,他放弃了做大学老师,即使食不果腹,法布尔依然乐此不疲地研究着昆虫。在他57岁时,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实验室一个土地贫瘠,乱石成堆的地方,法布尔给他取名为荒石园。经过法布尔的精心种植,荒石园变成了有鲜花、野草和各种各样昆虫的美丽家园。他在实验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把劳动成果一卷又一卷地写进了《昆虫记》。法布尔曾说:我希望等我死了以后能够埋葬在荒石园,也希望我的灵魂能够继续研究我的昆虫朋友们。

  六、扩展阅读《蝉和蚁》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昆虫记》中的几篇文章,请大家读一读,这些篇文章和《蝉》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一、蝉和蚁

  七月的夏天,阳光高照。各种昆虫口渴难当,四处跑来跑去寻找水源解渴。这事可难不住蝉老兄,它在树干上面,随时可以用它突出的嘴一根藏在胸部的,尖利而又精巧的吸管刺穿大树的表层,于是就有了饮之不竭的甘露。喝饱了甘露,它就坐在树的枝头,不停地唱歌。

  可是,每当蝉喝甘露时,总会受到骚扰。蝉喝树汁难免漏嘴,一些汁液就顺着蝉开凿的泉水口流出来。这时,饥渴难当的昆虫马上发现了这个资源,于是跑过去哄抢。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玫瑰虫等,而最多的就是蚂蚁。它们享用了蝉的劳动成果,不但不感谢,反过来欺负蝉,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暴徒,竟然反客为主,抓住蝉的吸管,想把它拉走,真是可恶。

  蝉的好心好意却换来了以怨报德,无可奈何,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凿的井,悄然离去了。于是蚂蚁的目的达到了,占有了这个井。不过这个井也干得很快,浆汁立刻被吃光了。于是蚂蚁就计划着下一步如何去掠夺别人的劳动成果。

  由此可见,蝉是勤劳的,自力更生;而蚂蚁才是懒惰的,不劳而获。

  二、蝉的地穴

  我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一到七月初,蝉就占据了我门前的树。我是屋里的主人,它却是门外的统治者。有了它的统治,无论怎样总是不很安静的。

  每年蝉的初次出现是在夏至。在阳光曝晒的道路上有好些小圆孔,孔口于地面相平。蝉的幼虫就从这些圆孔爬出,在地面上变成完全的蝉。蝉喜欢顶干燥、阳光顶多的地方。幼虫有一种有力的工具,能够刺透晒干的泥土和沙石。我要考察它们遗弃下的储藏室,必须用刀子来挖掘。

  这小圆孔约一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这种区别是由于它们工作方法的不同。金蜣的工作是由洞口开始,所以把掘出来的废料堆积在地面。蝉在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大门口。因为门还未开,所以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

  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做隧道的时候,泥土搬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墙壁不会塌下来呢?谁都以为幼虫用有爪的腿爬上爬下,会将泥土弄塌了,把自己的房子塞住。其实,它的动作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用转墙使地道坚固。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地穴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上,为的可以从根须取得汁液。

  能够很随便地在穴道内爬上爬下,这是很重要的。它必须先知道外面的气侯是怎样的,才能决定可以出去晒太阳的日子来到没有。所以它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做成一圈涂墁得很坚固的墙壁,以求适于上下爬行。隧道的顶上留一层一指厚的土,用来抵御外面的恶劣气侯,直到最后一刹那。只要有一些好天气的消息,它就爬上来,利用顶上的薄盖去考察气侯的情况。

  假使它估量到外面有雨或风暴纤弱的幼虫脱皮的时候,这是一件顶重要的事情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紧的隧道底下。如果气侯看来很温暖,它就用爪击碎天花板,爬到地面上来。

  它臃肿的身体里面有一种汁液,可以用力抵御穴里的尘土。它掘土的时候,将汁液喷洒在泥土上,使泥土成为泥浆,于是墙壁就更加柔软。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所以,它在地面上出现的时候,身上常有许多潮湿的泥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脱掉身上的皮。找到就爬上去,用前爪紧紧地把握住,丝毫不动。

  于是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蝉体。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这时候,除掉尾部,全体都出来了。

  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点钟。

  这个刚得到自由的蝉,短期内还不十分强壮。在它的柔弱的身体还没有精力和漂亮的颜色以前,必须好好地沐浴阳光和空气。只用前爪挂在已脱下的壳上,摇摆在微风中,依然很脆弱,依然是绿色的。直到变成棕色,才同平常的蝉一样强壮了。假定它在早晨九点钟占据了树枝,大概要到十二点半才扔下它的皮飞去。空壳挂在树枝上,有时可达一两个月之久。

  三、蝉的卵

  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针斜刺下去,把纤维撕裂,并微微挑起。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卵就产在这些孔里。小孔成为狭窄的小径,一个个斜下去。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这是一个昆虫的很好的家庭。它之所以产这许多卵,是为了防御某种特别的危险。必须有大量的卵,遭到毁坏的时候才可能有幸存者。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这是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近中部处,伸出来和身体成直角。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毁掉。这真是蝉家族的大灾祸。大怪物只须一踏,就可轧扁它们,然而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顾忌,真令人惊讶。我曾看见三个蚋依次呆在那里,准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

  蝉刚把卵装满一个小孔,到稍高的地方另做新孔,蚋立刻来到这里。虽然蝉的爪可以够着它,而蚋却很镇静,一点不害怕,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在蝉卵上刺一个孔,把自己的卵放进去。蝉飞去了,多数孔内已混进异类的卵,把蝉的卵毁坏。这种成熟的蚋的幼虫,每个小孔内有一个,以蝉卵为食,代替了蝉的家族。

  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呆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连结而成。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走出有纤维的树枝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幼虫落地之前,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线端摇摆着。

  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开合自如。身体悬挂着,只要有微风就动摇不定。它在这里为将来的出世做准备。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了。

  不久,它落到地上。这个像跳蚤一般大的小动动物在线上摇荡,以防在硬地上摔伤。身体在空气中渐渐变坚强了。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这时候,它面前危险重重。只要一点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粘土上。

  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天冷了,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它不得不各处寻找软土。没有疑问,许多是在没有找到以前就死去了。

  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我从放大镜里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这小生物钻下去,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

  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感受法布尔文章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七、作业布置: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摘抄文中的拟人句。

  板书设计:

                  人性

          22 蝉  拟人     科学生动科普  散文

                  人情

蝉评课稿第二篇:

《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变化,体悟生命意义;

2、了解先抑后扬、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的写法,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品文,悟情,悟理

【教学难点】学习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前:由春天的鸟鸣引出夏天的蝉鸣,学生谈对蝉的印象入题。

二、初读感知

集体朗读,处理重点字词。

再读,说说作者对蝉的感情变化?

在引导学生阅读中,通过抓关键词梳理:知知不休拾得病蝉了解生活历程赞生命意义(宽恕)

板书:【烦叹赞(敬)】

【十七年一个夏天:好好活!】

三、品读悟情

1、十七年埋在泥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值得吗?请用规范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争鸣)。

引导学生关注五个夏天:是巧合,还是作者匠心独运?

师:讲述鹦鹉与蝉的寓言故事,学生谈感想

2、对于我们来说,一个夏天是短暂的、普通的,但对于蝉来说呢?请用蝉的口吻,以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 的夏天,因为 写两句话。

2分钟左右写。生展示,师生评点,升华。

3、小结:本文写法: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

再次带着感情的变化,集体朗读全文。

四、深化悟理

蝉的生命意义:好好活(延续生命,歌咏生命)!

我们的生命意义:怎样活?(联系经典著作中的人事、生活实例、自身实际各抒己见,师评价提升)

(引入张一麟同学读书笔记中的几句话)

五、课外练笔

本文是一篇散文,却如一首哲理诗歌,语言隽永,用词典雅,涵义深邃。老师结合课文内容,改写成了一首小诗《蝉之歌》。师生共读、品赏,并以此为范例,任选一种微小事物,以 之歌为题写一首咏物小诗。

蝉之歌(PPT)

你是七绝的圣手

婉转清音吟诵岁月的平仄

你是虔诚的圣徒

十七年的蛰伏,浴火重生的蜕变

只为夏花般绚烂的一季

秋风颜色里

当晚钟响起

让斜阳为你刻下生命的墓志铭

【教后记】

本节课教学结束后,结合自己的反思及评课老师的意见,梳理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优点和亮点:(1)教学设计精要,文本研读精深,重难点突出,课内外结合较好,对上好本课做足了功夫(如对五个夏天的关注,如引入学生读书笔记内容,体现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2)拓展适度,体现了读、品、议、悟、写相互结合、层层深入的过程,(如巧妙设置以蝉的口吻写一写这是一个 的夏天,因为 ,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和情感体验);(3)语文功底较为深厚(别人评语),如随机讲述寓言小故事语言精美而又寓含深刻,对学生理解蝉的生命意义是有效提升,再如改写范例诗歌《蝉之歌》,对学生既有写作引领又有美的熏陶。

2、问题与不足:我自己反思为三不,即不自如(调控)、不灵动(情绪)、不简洁(内容)。(1)时间掌控不合理,前松后紧(这是我的老毛病了),对前半部分作者情感变化的梳理耗时过长,后半部分最能体现本节课亮点的如教师写作范例等时间过于紧张,对于学习本文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写法这一难点突破用时不够;(2)内容取舍不灵活,教学显得有些生硬。对于学生能读出、读懂的,就没必要再反复纠缠。如学生对作者情感变化的理解比较容易就能到位,但纠结过多;如学生写话这是一个 的夏天,有的学生写的已经很好了,而且有高度有深度,只需做好点评,而没必要再去冲绳;再如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达到一定的高度了,就完全可以舍去鹦鹉和蝉的寓言故事,讲了也只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3)完成教师预设较多,学生活动偏少,应该让学生更多一点朗读训练,也可以将本文与《贝壳》进行联读教学;四是课堂随机艺术不够,互动不够热烈,对学生情绪调节不够灵活,对学生回答的点评艺术性还需要提高

3、原因及思考:一是理论不够,缺乏语文教学的新观念、新思想、新境界做指导,读名师大家很少,教学设计的视野和格局不够大;二是钻研不够,长期以来按部就班、墨守常规,对教材研读不够系统,课堂教学驾驭能力不足;三是实践不够,没坚持周周研,天天教,尤其是近四五年来公开课经验几乎为零。对此,自我确定的语文课堂教学水平提升的基本思路为:自我研究实践学习借鉴名师进行修正再实践,形成自己的风格。具体计划是:学理论与磨课同步进行,将初中语文作为重点研读内容同时了解高中教材体系,精选七、八年级代表性的课文进行独立备课上课反思,借鉴,修改再上课,在反复研磨中提升。

53、爱护水资源评课稿

九年级化学上册爱护水资源听课稿,分享爱护水资源听课感受和记录

爱护水资源评课稿:

爱护水资源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中国的水资源状况。

2、知道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3、了解水污染的问题,形成节水和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状况,培养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节水和爱水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世界和中国的水资源状况的学习,感受到水资源缺乏离我们并不远,节约用水迫在眉睫。

2、通过设计家庭节水计划,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节水从我做起的信念。

3、通过对水资源与文明的发源的关系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地球人类家园的美好情感。

二 教学重点

水是我们身边非常熟悉的物质,对人类的作用极为重要,所以了解水资源,使学生懂得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危害及保护水资源极为重要性。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式:自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净水的方法有哪些?

2、如何鉴别硬水和软水?

3|硬水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二)创设情景

去沙漠探险你最希望带些什么?为什么?

设想,如果缺了水,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水对人类的作用极为重要。那么它有哪些作用呢?

生:如果没有水,我们无法洗脸、刷牙,无法解渴,餐桌上没有了鱼虾,看不到花草树木,不知道什么叫游泳,船舰全部报废,混凝土拦不成,高楼无法建,连小娃娃哭也没有了眼泪啊,还是不要往下想的好!

(三)新课解读。

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1、阅读课本P59-P61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状况。

归纳:地球上的水资源储量丰富约占地球表面的71%。

2、淡水资源怎样?

提示:淡水约占总淡水的30.4%不到总水量的1%。

3、淡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危害。

4、海水的利用价值。

5、为何会出现水资源短缺。

(1)社会发展 生产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加。

(2)水体被污染。

爱护水资源

讨论:什么是水体污染?水体污染的来源有哪些?有何危害?

归纳:

1水体污染

2污染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3危害: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生产和生活造成损失和威胁等

讨论:我们应该用何种态度看待水资源

交流: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防止水体污染

讨论:你有哪些节水措施,如何防止水污染

交流:淘米水可以用来浇花 洗衣服水可用来拖地等等

六、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七、板书设计

课题四 爱护水资源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地球上的水资源储量丰富约占地球表面的71%。

淡水约占总淡水的30.4%不到总水量的1%。

二:爱护水资源

1水体污染

2污染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3危害: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生产和生活造成损失和威胁等

课堂练习:

1、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 ,如果你的体重为50千克,你的体内含水 千克。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无色透明的水都是纯净物 (B)冰、水共存物是混合物

(C)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D)工农业生产中常利用水来溶解物质

3、下列情况一般不会造成河水污染的是( )

A.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放养鱼类

C.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液和废气的任意排放

D.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任意施用。

布置作业:

课本P5:1、2、3

54、制取氧气评课稿

氧气实验室制法原理

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

多媒体演示 实验探究 对比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体验游戏 体会氧气的重要性

感受氧气的重要性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思考后回答

【作业】练习与应用:1、2、3.

【板书设计】

课 题3 制取氧气

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二、实验室制法:

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 氧气+水

3、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三、分解反应:

○1、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2、特点是一变多

复习和巩固本节学习的知识.。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在教学中带着学生观察视频播放实验和演示实验,依据探究模式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探究,但是将探究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学生兴趣很大,使学生在体验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基本达成学习目标。

2. 学生刚接触化学,实验的探究意识还未建立,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记录现象、发现提出问题等能力都不具备,分组独立探究条件还不具备,但为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生成过程,我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采取教师示范,使学生感知化学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初步体验探究过程,为今后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3.因为是第一课时,学生动手实践放在第二课时补充。

55、沁园春雪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听课稿,分享沁园春雪听课感受和记录

沁园春雪评课稿第一篇:

评课《沁园春.雪》

看了来自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十一中学的魏凤英老师讲的《沁园春.雪》的课堂实录视频之后,感触很深,尤其对于刚离开校园,开始实习教学的我来说,很有启发。她的课很有激情,也没有在卖弄,让人感受到的是她对教育深深地挚爱和对学生真诚的关爱。

首先,魏凤英老师的课给人的感觉像是一首感情激昂的诗歌,她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点燃了上课的气氛。她自身深厚的朗诵功底为她的课增添了不少色彩,她的朗诵具有激情,很好的体现了诗人的感情,使学生易于把握情感。从朗诵的角度展开文章,一句句引领学生了解诗歌的感情。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强,整堂课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心的领略到了诗人的感情。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她标准的普通话与洪亮的声音为这节课的成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从情境创设看:这节课的情境创设应该说很成功,作者引经据典,使学生迅速进入《沁园春.雪》的情境中去,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从学科特点观: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同时,它也是一堂典型的开放性的课程,整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完全交给了学生,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把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学情。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着手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4、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指示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每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知识与能力属于教学目标的基本层面,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考量教学效果的主要显性因素;过程和方法首次列入课程目标,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它是隐性的,但其作用极为重要。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维度是要靠过程与方法来实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的目标,内容是隐性的,而其形式是外显的,它是语文学习的动力,也是人的发展所必需的。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被荣誉目标一一对应,将三个维度割裂开来,而是要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地落实三个维度的目标。魏老师很好的完成了这个教学目标,使学生充满激情,得到充分的情绪体验,提高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度。

5、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老师还是有些过于局限书本,没有将学校的课程资源利用起来,课程资源进入课堂,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彰显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才能最终体现资源的价值。那么作为课程实施主要途径的教学活动,无疑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我国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如果用新的课程与教学来 看待课程资源问题,那么就会在新的视角上深入理解课程资源的内涵。新课程要求变课程即教材课程即学科的传统观念,而是把课程看做是教师参与其中的,增长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情谊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课程研制的过程。魏老师在教此篇文章时,应多利用课堂资源,使得其更易为学生接受。教材是课程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资源,学会对教材的重组与整合使他更好的为我所用,敢于并善于对教材下剪刀,是一个好老师的基本功。

教材是学生和老师共享的学习材料,而且更偏重于学生。教师既不能无组织无纪律地脱离标准,随心所欲,更要防止唯教材论。

6、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等问题设计,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

7、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8、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如,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

通过学习了魏老师的这堂课,我获益匪浅,在以后的实习生活中,要更加努力钻研教材,注意教态,练好基本功,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沁园春雪评课稿第二篇:

1 沁园春雪  初中语文

1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通过比较,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感受鲁迅不屈的精神;

3.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1.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重点)

2.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难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沁园春

一、导入新课

(课前预习P253《怎样读诗》)

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题解与背景(见PPT12)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PPT3)

1、学生看书、听读,正音:

分( )外妖娆 成吉思汗 (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

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折腰

学生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学生自读,两人互指缺点。

2、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

3、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 学习上阕

1、很明显,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在上下两阕之间有一过渡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这一过渡句。(学生作答)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江山如此多娇是承接上阕来写的,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是贬? (是褒义,是赞扬。)褒什么?(北国风光)有何特点?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封、飘有何好处?(在这里用到一种修辞方法是互文,实际指整个的北方冰封、雪飘,这是总写北方雪景,注意用到的两个字封、飘。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3、 下面有一望字领起,望到了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望字统领。望到了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以动写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

5、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是等到的意思,等到天晴,那么现在天还没有晴,晴之景应该是想到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是虚写。现在我们就看一下天晴后的景色。

(放幻灯片,让学生看图想像、交流,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

6、 小结:上阕写北方的雪景,作者先写眼前的实景,再写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

7、 学生齐读上阕一遍 。再齐读整首词。

五、作业

1、 背诵这首词

2、 完成作业本上相关题目。

3、 自读《减字花木兰 广昌路上》 《沁园春 长沙》

1 沁园春雪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 沁园春雪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沁园春

一、导入新课

(课前预习P253《怎样读诗》)

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题解与背景(见PPT12)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PPT3)

1、学生看书、听读,正音:

分( )外妖娆 成吉思汗 (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

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折腰

学生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学生自读,两人互指缺点。

2、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

3、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 学习上阕

1、很明显,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在上下两阕之间有一过渡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这一过渡句。(学生作答)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江山如此多娇是承接上阕来写的,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是贬? (是褒义,是赞扬。)褒什么?(北国风光)有何特点?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封、飘有何好处?(在这里用到一种修辞方法是互文,实际指整个的北方冰封、雪飘,这是总写北方雪景,注意用到的两个字封、飘。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3、 下面有一望字领起,望到了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望字统领。望到了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以动写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

5、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是等到的意思,等到天晴,那么现在天还没有晴,晴之景应该是想到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是虚写。现在我们就看一下天晴后的景色。

(放幻灯片,让学生看图想像、交流,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

6、小结:上阕写北方的雪景,作者先写眼前的实景,再写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

7、 学生齐读上阕一遍 。再齐读整首词。

五、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完成作业本上相关题目。

3、自读《减字花木兰 广昌路上》 《沁园春 长沙》

56、论教养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论教养听课稿,分享论教养听课感受和记录

论教养评课稿第一篇:

《论教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贸然、疲惫不堪、自持等字词的音形义。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

教学重点: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教 法:自读法、朗诵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 型:新授课

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俄罗斯的20世纪,被称为利哈乔夫的世纪。利哈乔夫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俄罗斯民族的良心,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称为是唯一没有污点的人。20世纪的俄罗斯风云变幻,许多权柄在握、不可一世的人物,来去匆匆,成了时代的过客,唯独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名字屹立不倒。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良心作家的一篇文章《论教养》。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恪守(k)   箴言(zhēn)  自吹自擂(li)

允诺(yǔn) 妨碍(i) 矫揉造作(jiǎo)

愚蠢(chǔn) 尴尬(gān) 絮絮叨叨(dāo)

积淀(din) 谚语(yn) 大发雷霆(t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恪守:严格遵守。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箴言:劝诫的话。箴,劝告、劝诫。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堪,能忍受。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2.作者链接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入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1946年至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2-17):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说明论题。

第三部分(18):再次强调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做一个有教养、有风度的人。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交流点拨】①教养首先应该体现在家里;②要有优雅的风度。

(二)深层探究

1.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论题。

2.文章谈论教养,为什么要谈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交流点拨】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这其实就是一种有教养的表现,是养成教养的基础。

3.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①对比论证。将没有教养的行为和有教养的行为加以比较,强调了教养应该首先体现在家里的观点。

②举例论证。文章列举大量的例子说明哪些是有教养哪些是无教养的表现,增强了说服力。

四、布置作业:抄写课后字词;写出阅读后本文的收获(选做)

五、板书设计

论教养评课稿第二篇:

今天先把本文中心思想告诉大家: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因为爹娘对崽的关系是世上最纯最亲的关系,所以三字经里才讲了孟母三迁的典故。

教养二字是两层意思:一个是教,通过教,人们由出生时的一样到不一样。人之初,性本善,性想近,习相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决定了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了人们的文明程度,决定了一生发展的方向,就象建摩天大楼要打好基础一样,基础处理不好大楼肯定建不起来。言下之意学习不好长大很难有什么造就;另一个就是养,养是养成。在天长日久的生活中把学到的东西养成习惯,如尊老爱幼、敬重领导、团结同事、讲究卫生、办事认真、勤劳勇敢、谦虚谨慎等等。而这些好习惯会决定你的人生。由此来看,教育是手段,养成才是目的。

集我几十年生活之经验,和没有教养的人在一起共事和生活是人间最苦的差事。一个有教养的人带给别人的是知识、上进、热情、善良、大度、友好,而一个没有教养的人带给大家的是苦恼、烦乱、焦躁、不安,甚至是人生的不幸!

从生活小事到理想前途,没教养人言行是和时代主旋律背道而驰的。他的一生绝对是不幸福的,不精彩的,也绝对不会给别人带来幸福的!

那么没教养人的出路在哪里呢?其实很简单,一是多观察,多体会,用心学,多向比自己优秀的人请教。人怎样都是过一生,累死、饿死的人少,没教养死的人更不多见。与其这样还不如用心学习,使自己变成一个有教养的人。二是教养就是不断的学习和养成,只要你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在生活中严格按照去做,你就会变成一个有教养的人。人的生活实际上是简单的:吃、穿、住、工作、学习,就那么点事,你稍微认真点,就会让人感觉到你变了。

57、乡愁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听课稿,分享乡愁听课感受和记录

乡愁评课稿第一篇:

《乡愁》评课稿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余光中先生以民谣的歌调,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具体的物象,把绵绵的乡愁、无限的愁思注于笔端,把乡愁的产生,乡愁的无奈,巧借距离表现出来,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xx老师的《乡愁》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思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王老师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途径地读,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同时又通过学生动人的朗读,教师感人的导语,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始终沉浸在对乡愁的感悟之中。这堂课的设计思路:听读:感受朗读:理解演读:想象比读:发现创读:创造。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诗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语言。因此,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情。这首诗的情就重在乡愁上。整个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阅读过程是师生共同感悟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王老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

第二、处理好学生、教师、作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王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在听读时,她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诗,用简洁的文字说感受;在朗读时,她让学生把各自放进诗歌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诗歌的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心声。而且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王老师让学生去多读反复读课文,这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

第三,处理好阅读和生活的关系。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徐老师让学生用乡愁是~~~~~的句式说一句话就是一条有效途径。另外,王老师让学生选一小节用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也很有创新意识,和新时代的生活生动有趣的联系起来。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感性的文本升华时,抓住学生感情的火花及时点火,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诗情自然喷薄而出了。

总之,王老师的这节课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重要之点,一切以学生读为主,没有雕饰之意,一切顺乎自然,清新流畅。就在这看似教者无为的课上,实现了师生的共同精彩。我们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乡愁评课稿第二篇:

《乡愁》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题,示标 5分钟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里都提到关于愁的话题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以此导入新课,板题,PPT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全诗,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通过分析诗中意象,理解意象对于表达乡愁的作用;

在开始第一次先学后教,简单引出作者的介绍及写作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文意;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深情朗读课文 12分钟

1、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文,诵读过程中注意:

①读出节奏; ②读出重音;③读出感情。

5分钟后,邀请同学进行朗读比赛;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重读那,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 (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2、学生朗读比赛后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5分钟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品析诗歌意象 10分钟

1、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2、自学指导

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以上问题,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10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

具体事物: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借物抒情

感情:

邮票:离家求学的少年,想念母亲。

船票:奔波在外的青年思念爱妻

坟墓:失去母亲的痛楚。

海峡:国家的分裂,亲人分离,那是更痛的乡愁。

3,让学生感受诗歌与现代文表述上的不同之处;

四、当堂练习: 10分钟

阅读《别》(吴奔星),完成题目:

你走了,没有留下地址,

只留下一串笑容在夕阳里;

你走,没有和谁说起,

只留下一双眼睛在露珠里;

你走了,没有说去哪里,

只留下一排影子在小河里;

1、诗人巧妙的抓住友人的形象特点,把笑容与 ,眼睛与 ,影子与 ,融合一起,使画面跃然纸上。

2、在诗的前三节深情倾诉中,读者可以想像到我曾与友人 , , 。

3、全诗找不着一个惜别的词语,可是无处不表达了什么情怀?

1、夕阳、露珠、小河 2、在夕阳下嬉戏 在晨露中交谈 在河边散步 3、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五、拓展延伸 3分钟

第二课时

一、衔接第一课时,板题,示标 2分钟

PPT出示学习目标:

1.体会量词和叠词在诗中的表达效果,并尝试加以运用;

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第一次先学后教----体会用词特色 12分钟

自学指导

诗人用了邮票船票等四种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同学们再次品读诗歌,思考以上问题,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5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

1、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叠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0分钟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大声齐读课文后,自主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问题,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5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

1.诗歌中所选取的意象之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

2.文中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哪一句?

3.本文表现怎样的主题?

答案:

1、这些意象是按照诗人的人生经历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并且从感情的抒发来看,是层层推进的关系,邮票、船票、坟墓等三个意象,不过是铺垫而已。末节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情,比起前面三节的乡关之思、情亲之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2、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3、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 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 的 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 强烈愿望。

四、当堂训练 12分钟

比较阅读:

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容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

月夜的笛声 、雾里的挥手别离、没有年轮的树 。

2、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包含着何种感情?

营造出一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指出故乡的生活在诗人心中的感觉,似笛音萦绕耳边,表明自己的思乡情结。

3 、第二节连用两个虚实结合的比喻。请问哪个比喻是虚,哪个是实?它们是怎样组合起来的?有怎样的表达的效果?

故乡的面貌 ----模糊的怅惘----雾里的挥手别离

[实] [虚] [虚]

4、第三节的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达效果?

乡愁(思乡之情)比喻、无理有情

5、 根据分析现代诗的方法, 说说 两者之间的 同异。

同:诗人都是选择几个深意的形象或画面来表达同样的主题,

两篇都是通过创造性的比喻来书写心中的愁,两首都是抒情诗。

异:余诗主要是通过形象来推进诗情,席诗主要通过画面和

比喻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余诗的思想深度比席诗要广和深;余诗的结构比较对称,在表达的情感上,席诗相对细腻和缠绵。

五、课外拓展 3分钟

六、作业: 1分钟

1、课文仿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仿写: 乡愁是_______________。

2、完成本课同步练习。

手机扫码阅读周长评课稿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