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评课稿

学习分享 2023-10-07 17:38:04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评课稿

1、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评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听课稿,分享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听课感受和记录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评课稿: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医学成就和文化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和《史记》,佛教和道教。

2.通过引导学会阅读历史校本教材、观察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3.通过学习西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对学生进行初步的

科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们科技文化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学习难点】

历史巨著《史记》的地位及影响。

问题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仔细阅读教材,做圈点批注。

方法指导二:

注重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可以用百家讲坛、颁奖典礼等形式从科技领域、时期、人物、成就方面列表展示。

方法指导四:

歌谣记忆历史:

西汉发明造纸术,

东汉蔡伦又改进。

质优价廉宜推广,

文明传播 世界行,

东汉末年张仲景,

出书《伤寒杂病论》。

外科祖师是华佗,

麻沸散五禽戏立根基。

司马迁著《史记》,

记录黄帝到武帝。

编撰使用纪传体,

文笔简洁是范例。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本、所用的练习本、阅读的各种报刊、杂志等都离不开纸。纸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那么大家知道纸是怎样发明的吗?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造纸术的发明

自主阅读课本P67~68内容,完成第1~2题。

1.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纸?谁在什么时候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有什么特点?造纸术改进的意义是什么?

西汉早期的麻纸。

东汉,蔡伦,特点: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意义: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2.纸发明之前,中国人写字曾经用过哪些书写材料?和纸相比这些书写材料有哪些不足之处?

书写材料:龟甲或兽骨、青铜器、竹木简、帛等。

成本高、贵重不方便携带、不易推广等缺点;纸不仅携带方便,而且造价低廉,纸的出现大大便利了人们的书写,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

知识模块二 张仲景与华佗

自主阅读课本P69内容,完成第3题。

3.华佗和张仲景有哪些主要的医学成就?

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编创五禽戏。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知识模块三 历史巨著《史记》

自主阅读课本P70内容,完成第4~5题。

4.简述《史记》的作者、内容、地位。

作者:司马迁。

内容: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地位: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和史学著作。

5.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一书?对照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事例,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原因:(1)汉武帝时文化得到发展,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条件;

(2)司马迁的父亲曾任太史令,司马迁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

(3)司马迁个人因素,他阅读了大量史书,也到过很多地方进行游历,且刻苦写作,忍辱负重。

态度:我们应该勇敢面对,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逃避。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要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知识模块四 道教和佛教

自主阅读课本P71内容,完成第6题。

6.为什么佛教和道教都受到统治者的提倡?它们分别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文学、艺术方面)?

佛教宣扬忍苦受难、寄希望于来世,客观上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统治阶级把它作为愚民的一种手段。

对建筑的影响:佛教寺院、佛塔很常见。

对雕塑的影响:开凿石窟,如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内雕刻有佛像等。

此外还带来文字词语的变化,如借花献佛、当头棒喝、涅槃、无常等等。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西汉时期的科技成就(造纸术和医学)。

2.我国西汉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学习科学家们怎样的精神?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图中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纸,它出现于( B )

A.秦朝

B.西汉前期

C.西汉后期

D.东汉

2.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文中记载的是下列哪一人物改进的( C )

A.杜诗      B.华佗

C.蔡伦 D.张仲景

3.秦汉时期对人类文化传播 贡献最大的科技成就是( A )

A.造纸术 B.地动仪

C.《九章算术》 D.《伤寒杂病论》

4.现代临床医学中,若要给患者做手术,一般在手术前会对患者实施局部或全身麻醉。世界上最早在外科手术中使用全身麻醉的人是( D )

A.黄帝 B.炎帝

C.张仲景 D.华佗

5.我国科学家已成功研制出人用禽流感疫苗。你知道我国东汉末年为防治传染病而写成《伤寒杂病论》的医学家是( C )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蔡伦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张仲景

(1)材料一反映了哪位医学家的什么成就?除此之外,该医学家还有哪些医学成就?

华佗编成的五禽戏;创始了麻醉药剂麻沸散。

(2)材料二这句话是张仲景哪本著作的宗旨?该书在中国医学史上有何地位?

《伤寒杂病论》;这部书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理论、经验、医方等至今对治疗传染病、内科杂病有指导意义。

(3)两位医学家都生活于哪一时代?两人分别获得了什么称谓?

东汉时期;华佗被后世尊为外科鼻祖,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叙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历代史作者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至极则也。

材料二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

材料三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

(1)材料一中司马迁所创的全史的名称是什么?这部书采用了什么写作体例?

《史记》;纪传体。

(2)材料二中通古今之变中的古今分别指何时?

古指远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今指汉武帝时期。

(3)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三这句话的?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与《离骚》在文学上地位相同等。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两汉科技文化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医学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麻沸散五禽戏文化历史巨著《史记》道教与佛教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2、小小的船评课稿

《小小的船》评课

听了xx老师执教的《小小的船》这节课,感觉整个课堂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符合我们学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高效课堂模式,注重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课堂扎实而有语文味。她的课堂有这样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一 有效而富有特色的组织教学

大家都知道作为低段,最重要的就是课堂上的组织教学,它不但只是课堂教学的保证,更是孩子学习生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开始。从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在短短的两月时间里,她的组织教学是扎扎实实地在抓,而且抓得很好。她的课堂上组织教学形式不是一层不变的,是多种形式。她的课堂组织教学是很自然的,结合教学展开的,不是脱离实际的形式,在她的课堂上没有1、2、3快坐好这些我们经常用的公式化的口语,她的每次组织都是很自然很贴切,渗透到了教学的每个细节里。在课堂上呈现的是非常有组织有纪律的状态,能做到这点是很不容易的。

二 教学环节很有特点

1教学环节清晰干净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她课堂的教学环节,还能清晰的记得是三个大版块:识字;写字;读好课文。课堂教学讲究环节精,环节少。王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到了这点的。而且在她的每个环节的处理和过度上,目的是非常明确,环节和环节的过度是非常自然的。

2每个环节落实、适合低段教学

我们来看这样几个片段:

片段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晴朗的夜晚你能看到什么?(课前准备)出示蓝天图,学生边说教师边贴星星月亮。星星在蓝天一闪一闪,多美啊!有一位老先生写了一首儿歌来赞美它!引出课题,激发起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纷纷被这神奇的月儿迷恋住了,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字词的出现,王老师在本环节的引领中又把握住了几个难点,从读音中进行区分,比较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对生字词的朗读也是层层深入,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并且重点指导好轻声的朗读技巧。在这里,王老师以小小的、弯弯的、闪闪的、蓝蓝的几个特殊形式的短语进行训练。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得很好。

片段二:对识字的处理,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

先学,打开书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把课后的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来,多读几遍,想想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后教,王老师在本环节的引领中又把握住了几个难点,从读音中进行区分,比较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如:教学坐字时,除了让学生注意读好平舌音之外,根据字形遍儿歌记忆。一个人走进门双人坐在土地上两个小人坐在地上聊天学生学得有兴趣也记得牢。又如教学弯字,教师弯下腰让学生说它的反义词记字也是理解词义,再让学生组词加深印象,并且随机总结了识字的方法。当堂训练,出示练习:在正确的读音后面打对勾。

片段三:对正确的朗读课文的指导。

对生字词的朗读也是层层深入,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并且重点指导好轻声的朗读技巧。在这里,王老师以小小的、弯弯的、闪闪的、蓝蓝的几个特殊形式的短语进行训练。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得很好。

片段四:写字的过程

让学生观察了见的书写、再练习见的笔顺、再讲田字格、再观察见在格子里的放置、再示范它的书写、学生描红、学生独立写。在写的时候,不是提笔就写,先巧妙的引出握笔姿势,再谈写字姿势,再要求安静写。。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走扎实。步步注重语文学习的习惯:观察的习惯,书写的姿势等。

从以上四个片段,我们可以体会到,王老师是非常注意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去落实语文教学的目标,注重孩子的习惯培养,从细微处把孩子的基本功抓扎实。这是非常可贵的。

三 注重习惯的培养

我们每个老师经常都谈论到,这个孩子习惯太差其实静下心来反思,我们会发现,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受到了他习惯的影响,这样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那些成绩落后的孩子往往就是习惯非常差的。因此,每个教师在自己的心里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习惯的黄金时间,我们应该抓住。而作为低段是关键中的关键,教师应该把注意力多放一些在这里。那课堂教学是落实习惯培养的好地方。

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发现她在这个方面是做得非常好的。精心的习惯是她做得最好的习惯,可以看到她课堂上是非常安静的,孩子们在安静里也是在认真的积极的参与的。现在我们都感觉到孩子们非常浮躁,就是因为孩子静不下来。而语文学习是一门特殊的科目,静是学习语文非常重要的基础,静静地思考,静静地读,静静的写只有静得下来的人,才能真正体会语文的美。

当然我也有一些建议:

课文读还没到位。读的训练层次还没出来,读的形式还不够,读的时间还不够。读的效果没达到。在一些环节处理上速度太快,还不够扎实。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指出来,共同学习。

小小的船评课稿第二篇:

《小小的船》一课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童诗。它同时被多版教材所收录,足见其魅力之所在。全诗共四行,描绘了一幅非常美丽的夜空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标》提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低年级的语文课上更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喜爱,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结合课标,我在本课教学中主要想体现以下几点: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节课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乘着月亮船遨游夜空的情境开始我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着美丽的夜空,继而又紧接着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么美丽的夜空缺少了什么?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美妙的情景中。

   在揭示了学习的内容之后,我又带大家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飞上月亮船,听,月亮船里传来了一首歌,那便是我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小小的船》,动人的旋律、美丽的画面使学生进入了触目可及的童话世界!在这样的情绪下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起了课文。

   在认识文中的生字时,我又使生字出现在小星星的身上,让学生感到要想和小星星交朋友一定要认识它身上的字,使认字的环节趣味化。在学生学习完课文,我又引导大家一起再唱一唱《小小的船》这首歌,既是一种紧密联系课文的课中休息又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加以升华。

  二、引发想象,培养能力。

   这首诗虽然简短,却有着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结合教材特点,抓住了文章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联想的能力。设计了几处想象点:

   如:这么美的夜空缺少了什么?

     你在月亮船上看见了什么?

     你想对夜空说点什么?

     你坐在月亮船上还想看见什么?

     我抓住这些想象点,既培养了学生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节课我们努力创设着完整而美好的意境,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童话般的世界里,感悟诗歌意境,大胆联想、想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扩大阅读,向课外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把教材作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范本。这节课,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完课文后,又安排了夜空给大家送礼物的环节,让学生在课上再学习积累一首有关月亮的小诗歌,一方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更主要的是使学生能接触更多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

    但基于自己能力有限,许多设想在课上没有能够很好的体现。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学生朗读的训练方面,形式过于单一,齐读多,其他形式的读没有得到充分的练习。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还可以让他们加上动作、表情读一读。再有,对学生的朗读没有指导性的评价。导致学生读书没有大幅度的提升,没有层次感。

    有些教学环节落得还不是很实,比如学生回答错了,马上就让他坐下了,这样他还是一知半解。应该请其他同学帮助他之后,让他再说一说,看他是不是真正掌握了。

    此外这节课明显的感觉到学生的能力跟不上,今后在学生能力培养上还要自己好好的下一番功夫。平时带学生多读一些好的文章,积累词汇的同时,培养孩子们的语感。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想真正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只教好课本上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在朗读指导方面,还要加强个别辅导。在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要培养孩子听请老师的要求后再行动,真正的学会听讲。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首先自己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语文功底。而在这方面我还要不断的努力,丰富自己。现在自己离这个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比如课上还有用词不够准确的地方,今后自己一定不断努力,避免这种错误的出现。

  总之,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力求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训练中能够有所提高。但在实际授课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我会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继续努力、改进!

3、10的加减法评课稿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采用儿歌、游戏、再加上拍手动作的形式对10的组成进行复习。

回顾小结

通过回顾所学知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10的加减法

1+9=10 9+1=10 10-1=9 10-9=1

2+8=10 8+2=10 10-2=8 10-8=2

教学反思

4、立体图形的拼组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立体图形的拼组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上课伊始教师出示了带来的实物,并指出它们都是同学们生活中的好朋友。使学生体会到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因此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使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了情趣。

2认识立体图形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重视学生的感知、体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节课中,教师将学习融入到活动中,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解决教学重难点。课堂上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摸物体、说感觉、给物体分类等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听讲、讨论、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获得了对立体图形最直观的体验。

5、狐假虎威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狐假虎威听课稿,分享狐假虎威听课感受和记录

狐假虎威评课稿第一篇:

《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学生都非常喜欢、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抓住狐狸的动作:骨碌一转、窜、扑、逮等,启发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动作的含义,从而理解狐狸的心理活动,体会它的狡猾。又从老虎的动作:楞、松,明白了老虎被狐狸骗了的经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发言踊跃,读出了狐狸步步得胜,老虎信以为真的味道来,然后再进行表演,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由于课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适合学生朗读和表演,所以我在教学时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1. 读、说结合。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一特点,联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读、思结合。在教学中,我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认读。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狡猾的狐狸是如何借着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的。这样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3、创设情景,分角色表演。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朗读中不光要求学生的朗读貌似,而且更要求神似。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老师要积极指导。如:引导学生读句子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我先让学生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自己自由读,个别指名读之后,让学生自己把句子演出来,看看是不是把这句句子读懂了。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边读边演,再让同桌之间进行进行合作表演。

通过创设情景、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懂句子,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指导学生朗读第2节时,提示小朋友读的时候注意旁白部分,帮助学生运用动作、面部表情进行朗读表演,初步掌握朗读技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朗读和表演中有所得、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

4、巧设问题,理解成语。围绕第8节进行提问。百兽为什么纳闷呢?它们在想什么?它们又为什么撒腿就跑呢?它们到底怕的是谁?这一系列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的关键。就像一个坡度,让学生一点一点,不知不觉走上去,慢慢领悟假是什么意思?威又是什么意思?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的形式,逐步揭示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突破这篇课文的难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引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对故事的情节不必再花太多的时间去理解分析,而应该把教学目标落实到我自己所定的读一读,演一演上,抓住文中特别关键的词句指导学生来演好,同时又通过表演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和感悟。但在教学中时间有限忽视了一部分不积极的学生,锻炼机会也很少。

因此,在今后在教学中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回答,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给更多的学生提供表达与朗读的机会,真正实现教师与全体学生间的互动。

狐假虎威评课稿第二篇:

《狐假虎威》评课稿

我校回归学习本真,走向深度学习为主题的同课续构校本教研活动已经结束,上周听了张静老师执教的《狐假虎威》一课感触颇深,以下我就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成功与不足,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张老师虽然刚代语文,但她以清新大方的教态,耐心的引导,引领孩子们与文本对话,进行了朗读、说话、字词句段品析和写字等方面的有效训练,让学生的双基得以不断巩固。课堂上张老师很善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及时鼓励他们的勇敢表现,让他们投入课堂,进入文本,从小小的故事中明白所蕴含的道理,初步感知寓言故事的魅力。

一、 层次分明,朗读指导到位。

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是语文学习的一条主线,是语文教学的主环节。张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努力做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理,读的形式多样。如:带着问题读,抓住关键词语读,感悟人物品质读,分角色读等,每次读的要求不同,指导效果层层深入。用狐狸是怎样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作为主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相关段落。抓住狐狸与老虎的三次对话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和感悟。在教学重点段落时,抓住狐狸的动作骨碌一转、扯着嗓子、摇,让学生想一想每个动作所表示的含义,进而来理解狐狸的心理活动,体会它的狡猾;又从老虎的动作一愣、蒙住、松开,让学生明白百兽之王是被狐狸给骗了。依据学生的理解,教师顺势指导,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的朗读情绪高涨、踊跃。渐渐地,学生读出了狐狸的步步为营,老虎的信以为真。

二、 角色体验,挖掘人物内心。   

在教学中,张老师重在对学生两个主角的内心进行探索,挖掘文字以下的内容。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如:狐狸的眼珠子在骨碌一转,它在想什么啊?老虎怎么愣住了,它心里在想什么?还有采访的形式:老虎,你的表情怎么半信半疑,你在想什么?等问题,让孩子体会当时狐狸和老虎的内心活动。让孩子进行有效地思维。也同时避免了老师简单的说教。

三、 创设情景,进行表演。

在教学7、8两小节的时候,引导学生读句子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没有直接让学生去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而是让学生通过表演展现出来。再让学生自己自由读词,再放入句子中,指导读好句子,一气合成。也为之后的表演片段打好了扎实的基础。 接下来就是利用精心设计的表演,由小组长带领,依靠大家的力量,来参与演出。演出对文本的理解,既突破了教学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协调能力,质疑和解疑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教学主线的渗透清晰,阅读训练凸显整体性

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这个故事,知道狡猾的狐狸先蒙住老虎,又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在此基础上体会狐狸的狡猾。二年级的学生容易受知识和年龄特点的影响,对聪明和狡猾不能做出完全正确的判断,因此这也成为教学的难点。张老师为处理好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可以抓住一个骗字逐渐展开,而且展开这一阅读教学一定要凸显整体性。扣住骗字后抓住狐狸和老虎的对话及神态,让学生知道狐狸怎样一步步使饥饿的老虎松开爪子,体会其狡猾。这一过程中又引导学生找到老虎的反应一愣、蒙住、松开、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些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老虎由不信到相信的心理变化,体会其愚钝,从侧面又感受狐狸的狡猾,对蒙这个字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建议:任务设计的策略可以改为:朗读课文2至6自然段,找到狐狸和老虎的三次对话,想想怎样读好它。总结课文是应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像狐狸一样的人;在教学两个生字假和借时,教师很自然巧妙的引了出来,如果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单人旁)和不同点(虽然都是单人旁,但是他们在田字格的位置不同)就更好了。

6、认识锐角和钝角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锐角和钝角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案是根据教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数学上学期锐角和钝角教案,供大家参考。

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本课例试图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为突破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自主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有效地激发乐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概念

1、找直角的哥哥和直角的弟弟

(1)(媒体出示直角娃娃和含有锐角、钝角、直角的房子)嘿!小朋友,你们还认识我吗?直角热情地邀请小朋友们到它家做客。瞧!直角的兄弟角也来欢迎大家,仔细观察,找找哪里的角是直角的哥哥,哪里的角是直角的弟弟?(先自己想想,然后和同桌互相说说。)

(2)集体汇报。(让学生各抒己见,屋顶上的角是直角的哥哥,屋檐上的角是直角的弟弟)你为什么说它是直角的哥

哥?(它比直角大,它的两边叉开的比直角大。)直角的弟弟呢?你为什么认为它是直角的弟弟?

师:小朋友真能干,把直角的哥哥和弟弟都找到了。其实,直角的哥哥也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钝角(读两遍),直角的弟弟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锐角(读两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锐角和钝角)

2.给角的三兄弟排排队。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老三?(板书:钝角直角锐角)

3.判断:你们能很快地说出下面各角的名称吗?练习九(第2题)要求:以抢答的形式进行,其余的小朋友当小老师评判,答对的送给掌声。

师:最后一个角有的说是直角,有的说是钝角,还有的说是锐角。究竟谁说的是对的呢?像这个角,用眼睛不能很快地看出来,我们可以请谁来帮助判断?(三角板的直角)(电脑演示)这是什么角?为什么?(因为它比直角大)我们再请直角来帮助检查前面这两个角是不是锐角。(电脑演示)

4.探索用直角进行判断的方法。谁想提醒大家,用三角板的直角帮助判断要注意什么?

师:用直角帮助判断要特别注意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再看另一条边。(电脑演示)

5.找生活中的角。找找下面物体中哪里有什么角?(红

心、背心、红领巾、剪刀)

二、操作实践,综合内化

1.做角。

师:用桌上的纸片、活动角和其他的学具做出这三种角。要求:小组合作,由小组长安排,一个做直角、一个做锐角、一个做钝角。待会儿由组长汇报。比一比,哪组做得又快又好。

(1)小组展示汇报。

(2)学生评价。

(3)全班展示。请做锐角、钝角的学生分别展示。最后展示直角。

2.画角。

要求:老师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画一个锐角、一个直角和一个钝角,并写上它们的名字。画得快的小朋友可以多画几个。比一比,看谁画得又多又好。

(1)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3)在小组里展示,互相欣赏,互相评价,互相帮助。

3.数角。

数出每个图形有( )个锐角,( )个钝角,( )个直角。

三、联系实际,应用概念

当小小设计师,设计要求:应用直角、锐角和钝角以及所学过的图形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先构思,再动手画,比一比,谁画的图案最美,并给自己的画取一个好听的名字。最后展示作品,评价。

7、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角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角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主要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

学生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能在图形中找角。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

教学难点: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拼图形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那我们一起玩一个拼图游戏好不好?

课件出示拼图要求:

(1)用4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

(2)用3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

(3)用2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

2、交流各自拼出的图形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用4根小棒拼成一个什么图形,用3根小棒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师:用两根拼成的是什么图形?请同学们展示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与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进而告诉学生,像这样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叫做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联系生活,找角

(1)师指导学生指角方法。

师:说起角啊,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看!这是一块三角板,上面有很多角,老师找到的就是这个角(师演示指角的方法)

(2)先让学生指给同桌看,再请学生到前面把找到的角指给同学们看。

2、初步感知,认识角

(1)抽象出数学中的角。

师:许多同学不但会找角,还能准确地指角,但是,我们数学中的角是什么样子的,大家想知道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2)师描角

师:刚才我们在三角板上找到了角,现在老师就把这部分在黑板上描下来。

(3)认识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扇子、剪刀、钟表抽象出角的过程)

师:通过大家的仔细观察,我们找到了许多的角,下面请大家再仔细观察课件演示,这些角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课件闪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同桌互说,进行汇报。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看看每一个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找学生指出黑板上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指,教师板书)

3、练习反馈。

(1)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角?为什么?

(2)下面的图中各有几个角?(课件出示:问题讨论)

4、角的大小比较

(1)师: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知道了数学中的角是怎样的图形,接下来老师和大家进行一个活动做角,用2条硬纸板和一个图钉,做成一个活动角,根据活动角的变化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角。

师: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画的这些角,哪个大,哪个小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同桌讨论一下;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讨论后汇报。

我们知道了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接下来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这说明什么?(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2)学生活动。

学生用活动角造角。(任意造一个角、造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再造一个比老师的角小的角)

同桌一大一小玩造角游戏。

5、自主探索,折角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做了活动角,转动活动角的一条边可以得到很多角,那我们能不能用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呢?自己试试看。

学生自己试折,折完后同桌互相展示、交流,然后全班展示。(教师巡视,如果学生折叠有困难,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出角的顶点、两条边。

谁愿意到前面把你折的角展示给大家?

6、体验感悟,画角

(1)学生尝试画角。

师:我们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也知道了角有大有小,那你们想不想

自己画一画角呢?(打开课本58页找学生读要求)

师: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让我们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想好了自己试着画一个角。

(2)演示正确画角的方法。学生指挥,老师画,强调用直尺。

(3)学生再次画角。

师:如果你对自己刚才画的角不太满意,你可以再画一个角,注意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三、 总结收获

师:现在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了角的哪些知识?(学生汇报)角的知识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只是初步的认识了角。

师:这节课,大家学习的都很好,也很积极,老师想用一个符号评价大家的表现,猜猜是什么?(学生猜测)是一个对勾,这上面有没有角?角的顶点在哪儿?边在哪儿?其实角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无处不在。(欣赏图片)

四、布置作业

回家后向爸爸妈妈展示你今天所学到的本领,找出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并指给他们看,好吗?

8、9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我们中国有一个传统的节日,叫做端午节,在过端午节的时候,你们会做什么?

一条龙舟上有九人,九条龙舟上一共有多少人?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9的乘法口诀,学了之后,解决这个问题就非常简单了。我们先来看看袋鼠跳格。

(二)自主探究

1、瞧,小袋鼠在数轴上是怎样跳的?(出示课本第84页的袋鼠跳格图)问:它第一步落到了9,第二步落到了18,你们能发现袋鼠跳格的规律吗?按照这样的规律袋鼠第三步应跳到几呢?你是怎样想的?你们能帮助袋鼠跳完格吗?打开书84页,填在书上。(学生自己算)师:我请一名学生汇报:9,袋鼠跳了几格?是几个9?(1个9)18,袋鼠跳了几格?是几个9? 27,袋鼠跳了几格?是几个9

师:写完后,师生一起观察:1个9是9,2个9相加是18,27是3个9相加的和,36是4个9相加的和学生齐回答。

2、编制口诀:谈话:这些得数就是9的乘法口诀的得数,今天我们就根据这些得数来编9的乘法口诀。

(1)师:根据1个9是9,编一句口诀:一九得九(板书)2个9相加是18,谁来编?(板书:二九十八)

师:同学们会编吗?打开书第84页,将编制的口诀填到书上。(学生填书)

(2)学生汇报,教师同步板书。提问:五九四十五

(3)全班读口诀,读两遍。

3、探索9的口诀的规律

小组里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充分的交流,指名汇报,教师小结规律。

4、记忆口诀:

谈话:其实9的乘法口诀就藏在我们身上,你想知道藏在哪吗?就藏在我们灵巧的十个手指上。教师边演示边指导:

①双手手心朝上,平放在桌子上;

②从左起依次弯曲每个手指,弯曲第几个手指就代表几个9;

③弯曲左起第一个手指,代表1个9,弯曲手指的右边,数一数有几个手指?(9个)这就是得数;口诀:一九得九。

④弯曲左起第二个手指,代表2个9,弯曲手指的左边代表十位;右边代表个位,得数是多少?(18)口诀:二九十八。

尝试练习: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自己试一试其他的口诀。

5、背诵口诀

齐背,小组背,男女生背,指名背,各种形式背诵比赛

(三)课堂检测

1、大转盘,抢答,巩固9的口诀

2、补充口诀

3、运用口诀解决问题

(四)多向吸取

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提出问题并解决

(五)拓展思路

写出积是18和36的乘法算式,比比谁写得多?

(六)鉴赏评价

1、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2、你最欣赏谁的表现?为什么?

【板书设计】

9的乘法口诀

91=9      一九得九

92=18     二九十八

93=27     三九二十七

94=36     四九三十六

95=45     五九四十五

96=54     六九五十四

97=63     七九六十三

98=72     八九七十二

99=81     九九八十一

9、8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8的乘法口诀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8的乘法口诀》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8的乘法口诀,并在应用口诀的过程中熟记8的乘法口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编制口诀,培养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8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几到几的乘法口诀了?

预设:1-7。

师:那我们一起来背一背1-7的乘法口诀。(背诵)

看来大家都背得很流利了,那老师就要跟大家对对口诀,看你们反应速度怎么样?

三六?五七?三四?一六?二七?五五?

很棒,大家都回答得很快!那么今天,我们就要继续学习8的乘法口诀。(板书:8的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同学们看这张图,小狗从左往右跳,第一次它从0跳到了8,第二次从8跳到16,那谁来说说小狗第三次跳到了多少?

预设:24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小狗第一次跳了8,第二次8到16页跳了8,那么第三次就是从16跳到24.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很棒,他很聪明,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小狗第一次从0跳到8,第二次从8跳到16,都是一次跳了8,也就是他每跳一次都加多少?(生答:8)对了!所以我们就可以把它看做,跳完第一次就是几个8?(生答:1个8,板书:1个8)跳完第二次就是几个8?(生答:2个8,板书2个8),那跳完第三次就是几个8?(生答:3个8,板书3个8)所以3个8是多少?(生答:24)再跳一次是几个8?(生答:4个8,板书4个8)是多少?(32)再跳一次是几个8?.....跳完最后一次是几个8?(生答:8个8,板书8个8)是多少?(64)

大家看黑板上这些内容,谁能把这些几个8的句子编成关于8的乘法口诀?

预设:举手的学生很多。

师:看来大家都知道怎么编,谁来第一句?(指名学生编)

预设:1个8的乘法口诀是一八得八。

师:它的乘法算式是什么?

预设:18=8或者81=8

师:很好,他说的很棒,谁来试试第二句?

预设:2个8的乘法口诀是二八十六,乘法算式是28=16或者82=16

.

.

.

.

.

.

师:好的,还有最后一句,谁来试试看?

预设:8个8的乘法口诀是八八六十四,它的乘法算式是88=64

师:真棒,大家成功的把8的乘法口诀编了出来,现在大家一起连一起读一遍,一八得八,预备,起......

学会了8的乘法口诀,我们就要试着使用它。大家看这张图(课件出示乐队图),你们能任选一句口诀,边指着主题图,边用口诀表示你们想表示的人数吗?老师给大家举个例子,老师想表示其中一列的人数,那老师用口诀表示就是一八得八,表示这是一列,一列有8个人,就是2个8,总共有18=8个人。

下面大家先同桌之间像老师一样互相说一说,一个说一个听,如果听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同桌说得很好,就给他竖个大拇指,然后再换过来,听的说,说的听。等会儿老师请几位同学站起来说说看......时间到了,得到了同桌大拇指表扬的同学举起手来看看?这么多啊,看来大家都说的很好,那谁来站起来说说看?

预设:我想表示其中2列的人数,用口诀是二八十六,表示这是2列,每列8个人,就是2个8,总共有28=16个人。

师:他说的对不对?(对)很好,请坐,谁再来说说看?

预设:我想表示其中6列的人数,用口诀是六八四十八,表示这是6列,每列8个人,就是6个8,总共有68=48个人;

师:他说的好不好?(好)最后一次机会,谁来说?

预设:我想表示全部的认识,用口诀是八八六十四,表示这是8列,每列8个人,就是8个8,总共有88=64个人;

......

师:非常棒,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大家给自己鼓鼓掌!

三、运用口诀,巩固练习

师:看来大家都把8的乘法口诀掌握得很熟悉了,那我们就来做做练习题。

大家看屏幕,第一题很简单,填口诀,老师相信大家都会。来,大家一起响亮的回答老师,答案是什么?(六八四十八)

下面翻开书本,第75页,做一做第一题,填口诀,大家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完成后放下笔坐好,第二题不要做。

老师看大家都端正的坐好了,下面大家一起来按顺序回答

师生同步:五八四十、二八十六、八八六十四......

师:真棒,下面继续看屏幕,第二题,问我们图中一共有多少个蘑菇?大家想一想......谁来回答?要说出你是怎么答出来的?

预设:有32个,它每个小圈里有4个蘑菇,一共有8个圈,48=32个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它的乘法口诀是什么?大家一起来回答(四八三十二)

很好,下面我们继续翻到书本,75页做一做第二题,算乘法算式,而且它还要你说说每一题用的是哪句口诀?我们不说,直接把口诀写在每个乘法算式的边上,写好了就坐端正。

大家都写好了,那我们就来对一对答案。第一个式子,83=?(24)它是哪句乘法口诀?(三八二十四)第二个48=?(32)......

大家都做对了吗?全对的举手。

下一题,看屏幕,哪个乘法算式的积与花上的数相等,请写在括号里,老师给大家一个提醒,乘法算式是不止一个的。谁知道?

预设:46=24、64=24、38=24、83=24

28=16、82=16、44=16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是的,他们的答案是正确的。

大家还记得之前我们编过的青蛙的儿歌吗?今天,我们再来遍一首儿歌,今天我们编的是螃蟹的儿歌,大家把书翻到第76页,第六题,我们给螃蟹的腿的数量编儿歌。

预设:1只螃蟹8条腿,2只螃蟹16条腿......8只螃蟹64条腿。

四、课堂小结

师:最后,我们进行一下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预设:8的乘法口诀。

师:那我们最后再一起来背一遍8的乘法口诀。

师生同步:一八得八、二八十六......八八六十四。

师:很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五、板书

8的乘法口诀

1个8 18=8 一八得八 81=8

2个8 28=16 二八十六 82=16

3个8 38=24 三八二十四 83=24

4个8 48=32 四八三十二 84=32

5个8 58=40 五八四十 85=40

6个8 68=48 六八四十八 86=48

7个8 78=56 七八五十六 87=56

8个8 88=64 八八六十四

10、7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七巧板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闯关游戏。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导入新学)

二、自主探索,总结规律

1.引入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非常棒,作为奖励,老师要带你们去美丽的海底看一看,看大屏幕,这是什么?(海底各种各样的鱼类),这些鱼美丽吗?我们用七巧板也可以拼组成。

师:用几块呢?同学们一起数一数。

生:7块

师:如果拼成两条鱼,四条鱼,七条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并数一数,拼1条鱼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生说师填).拼2条鱼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生说师填).你能像这样自己填完这个表格吗?(书72页)

2.观察表格,说发现

师: 师生一起完成表格,引导学生说出1个7是7,2个7是14, 3个7是21,4个7是28,5个7是35,6个7是42,7个7是49,你们填对了吗?

3.合作探究,编制口诀:

1).学编口诀

师:拼一条鱼用了几块拼板?是几个几?

生:1个7

师:1个7是多少?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

生:17 =7 71=7

师:你能试着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吗?

生:一七得七,齐读一遍。

师:想一想:表示2个7,3个7,7个7的乘法算式大家会写吗?每填一道乘法算式就想一想,可以编出什么口诀?请自己试着编写口诀。(教师巡视指导)

2)、同桌交流并思考:7的乘法口诀共有几句?每句口诀中的积依次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指出:在7的乘法口诀中,后一句的得数是前一句得数加7得到的,所以后一句口诀的积比前一句多7。

3)、学生说,教师板书,共同完成7的乘法口诀的编写。

4)、导出课题:7的乘法口诀。

引导观察,一句口诀可以列几道乘法算式?哪一句口诀只可以列一道乘法算式?为什么?(因数相同)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并利用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让他们独立、自主地编制口诀,在编制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乘法口诀的来源和含义)。

4、发现规律,记忆口诀

1)读口诀。

师:经过大家的努力,咱们编出了7的全部乘法口诀,那就赶快读一读吧。然后让学生自己记忆口诀。

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哪句容易记?为什么?

2)、课件出示动画片情境,让学生寻找7的乘法口诀,并运用联想记忆口诀。

师:看,这些故事和生活中的俗语也能帮助我们联想到乘法口诀。

3)、观察口诀,谈发现。

7的乘法口诀还有什么特点?

生:从上往下观察,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依次多1,第二个数都是7,积依次多7.

4)、利用发现再次记忆口诀,闭上眼睛一起背一背。之后进行对口令的游戏。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发现规律,同时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

三、巩固口诀,灵活运用

我们已经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我们下面就用这些口诀来解决一些问题。

1、课件出示题目

2.口算比赛

要求看算式,说得数,再说出口诀。

3、计算天数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好吗?请同学们听清要求:

师说要求。(一个同学提问,全班回答,然后第二个同学接着提问,全班回答,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提问)。

问题是: 一个星期有多少天?

4对口令比赛,男女生对比,师生对答

4、编儿歌,七个小矮人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通过多种练习(如对口令、口算、计算天数编儿歌等游戏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活动中熟练运用7的乘法口诀,同时注重与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几的乘法口诀?大家学得开心吗?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请小朋友说一说。

板书设计: 7的乘法口诀

一七得七

二七十四

三七二十一

四七二十八

五七三十五

六七四十二

七七四十九

11、美丽的小兴安岭评课稿

《美丽的小兴安岭》评课稿

《美丽的小兴安岭》评课稿

一、把握文本,挖掘美

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叙述了小兴安岭四季的特征,每个季节动静结合,表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因此,在教学本文中,应重点让学生感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而陈老师就是抓住这一重点展开教学的。可以说,陈老师善于钻研教研,把握重点,多层引导,感受文本。其次,教师从图片欣赏初步感受小兴安岭像大花园,到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来到小兴安岭寻找四季的美,再回归到一年四季的小兴安岭就像五颜六色的大花园,课堂结构清晰,感受层次分明,逐层递进。

二、构建主动、开放的课堂,感受美

构建了开放、主动的课堂,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态势中。在品读课文时,教师并不是自定教学内容,而是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今天老师想让大家做导游,带我去小兴安岭旅游。一句平淡又亲切的话语,激起了学生无限的兴趣,每个学生带着各自不同的内心感受去了解内容。这样自主合作的教学是顺着孩子的心理来教学,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又如在汇报每个季节的美时,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感官,自己的思想,教师充分顾及到学生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因势利导,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进入学习状态。

三、善于引领,悟情美

本文着重就是让学生欣赏美、感悟美。因此,陈老师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学词,悟序感受思考美,汇报,配图领略了风景美。再比如讲到小兴安岭秋季的美丽时,教师抓往飞舞一词激发学生通过想象来感受美:树叶的飞舞像什么?学生有的说像美丽的雪花,有的说像天上的蝴蝶等等,仿佛已亲身来到那个地方,亲眼看到了漫天飞舞的树叶,感受到了原本应该萧条的秋季却还有那么美丽动人的画面。三年级的阅读教学应开始深入篇章,而不仅仅停留在朗读上。文章到底怎么写?为什么写的这么美?陈老师抓住小兴安岭的春夏秋冬进行比较,将文章的分支和整体融合,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文章抓变化来写,通过抓变化赞美美丽的小兴安岭,让学生从整体上有了审美层次上的提高

四、教学扎实,积累美

陈老师还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教学比较扎实,如导入课题时,注意兴的读法,同时在四季的感悟中又紧紧抓往重点词展开理解和感悟。如抽出一词,教师与长出作为对比;又如教学冬天的美时,让学生用不同的词来说说怎么形容冬天。可以看出詹老师比较注重日常的积累,再如指导朗读时多次范读,用告诉学生学会抓重点词朗读等等,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正是因为教师情境的创设,语言的引导,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从而愿读,会读。我们从学生充满热情的朗读中深切的感受到他们是被深深地吸引了。

12、富饶的西沙群岛评课稿

《富饶的西沙群岛》评课

《富饶的西沙群岛》评课稿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老课文。课文分别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介绍西沙群岛的美景。从整篇课文来看,《富饶的西沙群岛》篇幅较长,许多语句描写优美。

老师的这堂课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由于篇幅较长,李老师有选择、有重点地节选了海水和海底作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老师的这堂课,有这么几大亮点:

1、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有亲和力。

老师给我感觉上课不拘谨,自然,语气温柔。特别是导入时的语言优美,再配合以阳光的微笑,极具亲和力。

2、巧用多媒体,让文本离学生不再遥远。

西沙群岛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极神秘、极模糊、极遥远的地方。学生连它所在何处都不得而知。针对此点,老师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西沙群岛的风光图片,从学生的一声声惊声中我们不难看出多数学生都能感受出西沙群岛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老师又出示祖国地图,让学生去寻找西沙群岛的所在位置。这样通过看一看,找一找,不仅填补了学生的这一知识盲点,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接着此举为后面的研读课文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主动学习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如今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并掌握学习过程,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检验、自我评价,实现学生自我探究学习语文的愿望,从而使学习过程不断地得到优化。在王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上,大部分的环节都能充分体现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比如在初读课文后,请学生用什么地方,什么东西最吸引我这样的句式来交流读后的感受,尽显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长此以往,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习惯就会形成于章老师的潜移默化之中。

4、注重抓重点词品读课文。

老师在教学第2自然段时,抓住了五光十色、瑰丽无比这几个词,通过图片展示和想象说话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海水的美丽景象及科学常识,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最重要的学习方法。

5、关注细节培养好习惯。

老师的课堂除了内容的学习,对于细节的关注让我也印象十分深刻。第一,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能用完整的话语表达,比如:成语造句,学生回答我会用;海水有深有浅,解开疑问,学生回答因为海底 ,有 有 海水 ,所以从海面看 。;写字要求学生坐姿写姿做到三个一等等。这些无不体现了教师培养学生学习的好习惯,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很好地达到了学习的好效果。

当然,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精彩的课永远是下一课。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接近它的真谛。以上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更多的是学习的心态!

13、掌声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听课稿,分享掌声听课感受和记录

掌声评课稿第一篇:

《掌声》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小英自卑感激乐观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作者以饱含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故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瞿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他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一、 评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瞿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1、紧扣关键点,突出内涵

所谓关键点指一篇文章中最敏感、关键部位,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个句、一个过渡段等。本文的关键点是同学们的两次掌声。瞿老师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同学们的两次掌声,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重点段第二至四自然段,体会同学们的两次掌声给小英的鼓励和赞扬,给小英带来的信心,由此突破口切入,突出掌声的内涵。

2、转换角色情,领悟内涵

当学生阅读文本时,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体会不到真切的情感。瞿老师就发掘学生善良天性,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如: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小英什么?如果你是小英,你听到同学们热烈、持久的掌声,你会想些什么?学生变成文中的人物,产生联想或幻想,激发出情感,走入人物内心世界,就更真切地体会到了掌声给小英变化,领悟掌声的内涵。

3、抓住掌声义,延伸内涵。

同学们的掌声给了小英鼓励、赞赏,给了她生活的信心,掌声的内涵就是给人的尊重、鼓励和关爱。瞿老师并没有让学生停止在对掌声内涵的理解,而是接着问:你想给同学或朋友送去勇气和自信,除了给他掌声之外,你还有什么办法?学生的回答延伸了掌声的内涵,可以直接说,可以写纸条,可以竖起大拇指等等,都对别人的鼓励和关爱。

4、出示《掌声》诗,升华内涵。

读完最后一节,瞿老师出示了一首小诗《掌声》,掌声的内涵都融化在这首短小精悍的诗中,一连串的比喻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形象地升华了掌声的内涵,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鼓励就是阳光、春风,温暖了我们的心,给了我们力量和信心,这就是一份真爱。学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品读着这首小诗,会再次被感动,升华内心的体验,并将这暖暖爱意融人到他们的生活当中去。

二、评教学特色

本节课的主要特色有以下几点:

1、教学思路清晰严谨

《掌声》一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这四步进行:

(1)读第四自然段,找出课文写的两次掌声。

(2)品读小英上台演讲前的表现,体会两次掌声给小英带来的变化。

(3)结合小英演讲后变化,进而理解掌声的内涵。

(4)拓展阅读小诗,升华掌声的内涵。

这一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地反映了文章的脉络,围绕掌声的内涵设计教学环节,自然而合理。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定位在知识与能力上,更多的表现为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的升华,价值取向的引领。

2、教学语言优美工整

最后瞿老师出示的是一首自己写的小诗,可以看出瞿老师的语言功底优美而工整。在整堂中我们可以听到瞿老师优美工整的过渡语与小结语:只有短短的几步路。可是要走完这几步路,对于小英来说该有多难啊。每走一步,小英的内心都在痛苦地挣扎。这是期待的掌声、这是安慰的掌声,这是鼓励的掌声!我们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小英说,此时,千言万语都汇成了热烈、持久的掌声,他们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小英的鼓励、支持、理解这是多么的神奇的掌声啊!在小英最需要的时候,是掌声给了她勇气和力量,是掌声给了她自信的微笑。掌声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带来力量,带来自信,带来关爱。在生活中,我们的要给别人带来温暖、带来力量,带来自信,带来关爱,除了鼓掌,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呢?

3、教学细节扎实有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朗读的指导。因为,我们现在的朗读指导趋于一种虚化,目标也不明确,好像练读的目标就是读好这一段,而瞿老师的朗读指导扎实有效。学习第二到四自然段时,瞿老师让学生找出演讲前小英的三处表现,在练读这三处表现时,不只是从朗读技巧上读好,更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感情,读是为了促进悟,悟是为了提升读,朗读与感悟相结合。如:练读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来。这段话。

师:读读这句话,体会她的心情,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

师:你认为这样读比较好。

指名读

师:上一堂课我们知道小英是个自卑、忧郁的孩子,平时,总是默默地走向那个角落,她不愿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她害怕别人注视的目光,而这时全班同学把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谁再来读。

指名读

师:此时的小英心里在想什么?

生:我不想让别人看我走路的样子,别人还逼我。

生:别人会说我很可怜的。

生:别人会笑话我的。

师:此时的小英胆小、害怕,把她的心里话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怎么读?

再次指名读

这已是第四次读了,但四次朗读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小英演讲前的胆小、忧郁,也为后面理解掌声对她的重要奠定基础。

三、一点看法

1、课文5-6小节的学习不够深入,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而这次演讲之后小英的变化,更能体现别人鼓励、关爱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2、最后一小节是文章的中心,它告诉大家两点:(1)珍惜别人的掌声。(2)献给别人掌声。而瞿老师只是让学生齐读了一遍,有点囫囵吞枣的感觉。

但这只是我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掌声评课稿第二篇:

今天我要评的是xx老师执教的《掌声》一课,在评课之前,我想送给xx老师一些掌声,我觉得我不是在评这堂课,而是我在向xx老师学习这堂课,这是一节成功的课,让学生学的愉快,听课老师听得轻松。

这篇课文生动的叙述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姑娘英子在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下变得开朗自信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要我们体会到:人人需要掌声,特别是在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掌声送给别人。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这个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中,读起来十分感人。

全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英子一系列的情感变化都是由掌声引起的,因此引导学生理解掌声的内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这整节课中,梅老师抓住这一重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段朗读体会,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亮点:

一、识字扎实有效

二、正确把握重点,优化课堂结构

语文课不像数学课那样层次清楚,由难到易,环环相扣,语文课要求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环节,不做无用功,这样学生听起来才有所侧重。这堂课梅老师没有循规蹈矩的按照事情的发展按部就班,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方式:原先的英子和后来的英子对比,比如梅老师在执教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出以前的英子是忧郁的。接下来梅老师又再让学生体会后来的英子是活泼、开朗、自信的,通过前后对比,老师不用刻意比较,学生自己就能在心里产生两次情感的巨大差异。然后老师在让学生说一说英子发生这么大变化的原因,学生很容易就说出来了,是两次掌声让英子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在这样一个隐形的对比中,梅老师轻轻松松就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三、关注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三年级正是学生从字词句向段篇过度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至关重要,学生只有掌握了读书方法,他才会读书,爱读书。梅老师这一点做得非常好,从识字开始,就启发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遇到难读的句子怎么办?到理解感悟课文时,梅老师更是注重了对学生理解感悟课文的方法指导,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语言神态动作,体会人物的情感。在学生有了自己的读书体会后,梅老师又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悟记下了,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梅老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从昨天开始,我就在思考:如果由我来执教这一课,我会怎样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流程?今天又听了梅老师的课,我发现我们两个人在设计上,有一点是不同的,下面我说说我的设计:当孩子们说出是掌声让英子从忧郁自卑变得开朗自信时,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掌声的句子,然后到课文中去读一读,说一说这两次掌声的意义相同吗?学生练习上下文,很快就能感悟出这两次掌声是不同的,第一次掌声同学们为英子送去的是鼓励,第二次掌声同学们为英子送去的是赞赏。

最后,为xx老师提一个小建议:在老师配乐朗读时,音乐的声音太大,掩盖了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希望以后讲课的老师们注意这样的细节问题。

14、带刺的朋友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带刺的朋友听课稿,分享带刺的朋友听课感受和记录

带刺的朋友评课稿第一篇:

《带刺的朋友》高老师今天上的是第一课时,应该说,基础部分是抓得很牢的。如后鼻音径多音字 兴、散,象声词噼里啪啦、呜呜、扑等。环节设计用心。如:引领中心时反复串读了第九节,体味钦佩一词中作者所包含的情感。整堂课,学生走进了文本,体味了刺猬的鬼和聪明可爱之处,理解了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要是能通过学生更多的朗读体现出来了就会更精彩。整堂课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投入,教学效果好。

高老师针对学情确定字词,教得十分扎实。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字词为推进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如行云流水一般,环环相扣。这与老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是分不开的。

这篇课文讲了两件事,重点部分是刺猬偷枣,老师对这一部分肯下功夫,重锤出击,层层推进,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高老师的教学步骤是这样的:(1)自由读课文,划出描写刺猬的句子(2)圈出表示刺猬动作的词。(3)用简要 语言概括刺猬偷枣的过程。整个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学为主教师教为辅的教学理念。在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时高老师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抓住重点词概括事情主要内容方面,这也是本课及本单元要训练的重点。高老师的教学,力图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学会理解概括课文的的方法,不放过文章中的任何一个细节。整节课有放有收旋律和谐。但回味一下总感觉本节课好像还缺点什么,课堂气氛略显沉闷,仔细想想个人认为也许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本节课学生读课文读的不够扎实不够充分,语文课堂有些东西是要多读方能体现其中韵味儿来的,老师指导朗读也是至关重要的。

带刺的朋友评课稿第二篇:

《带刺的朋友》是作家宗介华写的,他写了家乡院子里的一窝刺猬,这群不束之客的到来给宗介华的童年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四年级语文书中截取了其中的两个故事刺猬偷枣以及刺猬击退大黑狗,让学生体会刺猬的高明、本事大,体会我对刺猬的喜爱与钦佩。

叶老师在教学时做了很大的尝试: 一、抓住关键词归纳《带刺的朋友》写了主要写了刺猬偷枣与刺猬击退大黑狗两件事,叶老师在让学生有侧重的学习本文的新字新词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本文写了带刺的朋友的哪两个事,分别是用了哪几小节来写的?由于文章的脉络比较清晰,学生很快就归纳出文章写的两件事分别是:刺猬偷枣,与刺猬大黑狗,老师在学生反馈后,进行直观的板书,并在学生的反馈后写上这两件事分别是第几小节到第几小节。

教师教学生进行归纳,还体现在教师让学生找出刺猬偷枣的语段,在这些语段中找出相关的动词,在进一步归纳出刺猬偷枣的步骤,这位学生后面的复述提供了很好的拐杖??

教师在教学生提取关键的词语进行归纳后,还在课堂上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运用,在教授刺猬击退大黑狗时教师试着让学生运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己找句子,找关键词(动词)归纳小标题。

由此,叶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真真实实地落实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归纳主要意思。

二、结束神来之笔

叶老师对本文本的研究是很到位的,这篇课文是宗介华写的,原文篇幅比较长,四年级语文课本只截取其中的两个故事,如果没有了解宗介华写的全文的话,题目《带刺的朋友》就很突兀,刺猬偷枣,刺猬击退大黑狗这两件事根本无法与朋友相提并论,为什么作者对刺猬这么宽容,这么喜爱甚至敬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疑问,教师也无从下手进行解答。

叶老师在课的最后配上舒缓的音乐,深情地朗读了原文,让学生知道原来刺猬偷枣是因为她生了一窝刺猬,她要抚养自己的孩子,不惜冒着被抓的危险,以及受伤的危险上树偷枣等等。刺猬的形象一下子高大了,也理解了作者对她喜爱的原委。这样的处理比简单的说教有效得多。 三、思考

语文到底是文学性重要还是功能性重要?这一问题在我听了该课后总是萦绕在脑海里。这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字里行间还隐含着许多生活的小情趣,但是由于把它作为工具使用所以让学生体会文字的机会少了,体会文本的情感少了,学生朗读得也少了,这样的语文课该如何评价?

15、分数简单的应用评课稿

问题引导,落实目标。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当作研究者、发现者。课堂上教师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自由地思考探究、操作交流。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知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过程。从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例如:三分之一是女生,三分之一表示什么意思?三分之二是男生,三分之二表示什 么意思?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再如: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求出男、女生的人数,再以小组为单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通过交流的过程学生将图形、语言、算式三种表征进行有机结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

3.大胆放手,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本节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两种学习方式。给予了学生自己操作、主动探究的空间,学生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真正的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全体汇报交流时,思维相互碰撞,智慧相互启迪,有的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有的学生画一画,有的学生用算式计算,且算法多样。达到不同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本节课抓住了学生的身边生活去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把教材的内容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也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通过本节课也看到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譬如时间安排前松后紧,有一点拖堂;教师语言还不够精炼。但今后的教育道路还很长,我会不断努力,每一节课都会与我的学生共同成长。

16、有关0的乘法和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关0的乘法和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有关0的乘法和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会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继续培养学生在精确计算之前用口算估出积的范围的习惯,为粗略的判断精确结果是否正确提供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渗透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出示口算和笔算

1、口算

203= 42= 33=

203= 402= 303=

2003= 4002= 3003=

2、笔算

723= 932= 6117= 1922=

3、不计算,快速说出下列哪个算式的得数大?为什么?

1+2+3+4+5+6+7+8+9+0

1234567890

【设计意图】因数中间有0与末尾有0的乘法与一般乘法的算法是一样的,通过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打好基础,更顺利地借助旧知进行有效迁移。

(二)、揭示课题

1.学习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1)课件出示问题:

(2)列式:6048

(3)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604接近600,6008=4800,座位应该比4800个多一点。

(4)课件指名上黑板,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尝试解决。

①说说这个算式中的第一个因数与以前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因数中间有0。)

②以前因数中间没有0,是怎么计算的?现在因数中间有0,要不要分别相乘呢?如果不乘,会出现什么情况?

③小结: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和前面学习过的相同,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相乘;个位不满十时,十位上要用0占位。

(5)小练习:

1023(不进位) 1093(一次进位) 4093(两次进位)

【设计意图】算前估一估,既为粗略的判断精确算结果是否正确提供方法,同时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因为因数中间有0的算法同前面学习过的算理相同,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可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概括能力。最后的小练习提供了三种由易到难的计算,通过对比,进一步巩固了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的方法。

2.学习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1)出示问题:

(2)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求的是什么问题?(知道了单价和数量,求总价。)

(3)列式:2803

(4)你能估一估吗?

280接近300,3003=900,需要的钱数比900少一些。

(5)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6)汇报。

(7)说说对方法二的理解。(借助整百数的口算方法理解简写的道理:28个十乘3等于84个十。)你更喜欢哪一种?

(8)说说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在简写时需要注意什么?(一是一位数书写的位置,这个一位数应该与多位数中0前面的那个数字对齐;二是积末尾0的个数,多位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9)小练习:做一做第2题。

【设计意图】估算是一种良好的计算习惯,应该在任何不能口算的计算前都要有所体现,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继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探索因数末尾是0的乘法计算方法。两种计算方法,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同时渗透优化思想,引导学生选择较方便的方法二。虽然教材中没有给出完整的计算法则的文本,但是要求学生在亲身体验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记录讨论的结果,突出计算的基本步骤和要点,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法则进行归纳和总结。小练习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

(三)、练习提高

1.练习十四第1题。

(1)独立完成后汇报。

(2)再说一说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练习十四第6题。

(1)独立完成后汇报。

(2)再说一说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如何简便计算。

3.练习十四第5题。

不用计算,你能判断哪个算式的得数大?说说理由。

4.练习十四第3题。

(1)独立完成比较大小。

(2)说说你是怎么快速判断的。

【设计意图】第(一)题和第(二)题是分别有关因数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通过一定量的练习,继续巩固有关计算的法则。第(三)题通过有关0的乘法计算的规律快速进行得数大小的判断,使所学知识得到灵活运用。第(四)题综合运用有关0的四则运算,达到快速区分的目的。

(四)谈收获

说一说您今天学习到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

17、倍的认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沟通几个几和倍的联系,使学生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并能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操作,初步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课前拍手游戏]: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一起做个拍手游戏吧!

  师:下面请你们仔细听,老师拍了几下?(3下)你能拍3个2下吗?  生拍(连续)

  师:你们拍了几下?(6下) 怎样才能让老师明确地听出是3个2下呢?谁有好办法?

  生:中间停顿一会儿

  师:试一下

  师:好,再听,用刚才的方法拍2个3下 生拍。  

同学们学得真快,在清脆的拍手声中,小兔子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一、 创设情境

  课件:在美丽的森林深处,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它们自由快乐地生活着,这里有灿烂的阳光,丰富的食物,大家请看课件说:在一片美丽的草地上,一群活泼的小兔子正在吃萝卜,出示主题图

  大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萝卜的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白萝卜有10根)

  课件说:这些萝卜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看一下胡萝卜和红萝卜

  生:.......

  师:你们找到了比多少的数量关系,真好

  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数量关系?

  (预设一: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为什么是3倍呢?)

  (预设二:学生没有说到: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教师直接说出红萝卜和胡萝卜的数量之间还存在着另一种关系,就是倍数关系。)

  仔细观察:胡萝卜有几根(板书:2根)红萝卜有几个2根呢?(板书3个2根)我们就可以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生:重复一遍

  关于倍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

  生:畅所欲言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认识一下倍这个新朋友,板题倍的认识。

二、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动手操作中体验倍

  (1)细心的同学应该还记得,刚才我们根据情境搜集到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有几根?(10根),贴好图片,结合刚才的学习,你能用学具袋里的图片摆出白萝卜和胡萝卜的倍数关系吗?

  请你摆一摆,在书上圈一圈,再和同位说一说

  谁来汇报?(到前面边摆边说)

  (2)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有(5)个(2)根,所以我们就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师:谁能再来说一说

  生汇报

  师边听边板书: 胡萝卜⊙⊙ 2根

  白萝卜 ⊙⊙ ⊙⊙ ⊙⊙ ⊙⊙ ⊙⊙

  5个2根

  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同学之间说一说

    师:好,现在请你仔细看,你又发现了什么?(老师再放两根白萝卜)

  白板演示:胡萝卜 ⊙⊙

  白萝卜 ⊙⊙ ⊙⊙ ⊙⊙ ⊙⊙ ⊙⊙ ⊙⊙

  生: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

  师:怎么看出是6倍?

  生:因为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有(6)个(2)根,所以我们就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

  师:如果再增加2根白萝卜呢?

  生:白萝卜的个数是胡萝卜的7倍

  师:如果白萝卜的个数是胡萝卜的8倍,白萝卜的根数该怎样改变?

  再增加2根,那就是让白萝卜的根数是8个2根

  师:好,那我们继续,如果白萝卜的根数是50个2根呢?100个2根,1000个2根呢?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白萝卜有几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几倍

  师:如果白萝卜和胡萝卜同样多,我们就说胡萝卜是白萝卜的几倍?(1倍)

(二)、变化中深入理解倍

  师:真好!刚才同学们根据主题图我们知道了: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这时兔妈妈又找来了一根胡萝卜

  白板演示:胡萝卜 ⊙⊙⊙

  红萝卜 ⊙⊙ ⊙⊙ ⊙⊙

  师:此时,胡萝卜和红萝卜根数的倍数关系有变化吗?变成了几倍呢?为什么?

  谁能摆一摆,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看出来?

  生:白板上摆一摆

  白板演示:胡萝卜 ⊙⊙⊙

  红萝卜 ⊙⊙⊙ ⊙⊙⊙

  生:胡萝卜有3根,红萝卜有2个3根,所以说红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2倍)。

  师:我有点迷惑:同样是6根红萝卜没有变化,为什么最初是胡萝卜的3倍,现在又变成2倍呢?

  对比白板演示:胡萝卜 ⊙⊙ 胡萝卜 ⊙⊙⊙

  白萝卜 ⊙⊙ ⊙⊙ ⊙⊙ 白萝卜 ⊙⊙⊙ ⊙⊙⊙

  生:胡萝卜的根数变了,相应地倍数也就变了,所以看清跟谁比很重要。我们把作为标准进行比较的这个量称为标准量,与标准量相比较的量称为比较量。

  第一副图的标准量是2根胡萝卜,红萝卜是3个2根,所以红萝卜是标准也就是胡萝卜的3倍(边说边圈)

  那第二幅图呢?

  生答:第二副图的标准量是3根胡萝卜,红萝卜是2个3根,所以红萝卜是标准也就是胡萝卜的2倍

  师:所以标准变了,倍数也就变了

  同学们请看这题

白板练习:(强调标准量是1个时,倍数是多少;标准量和比较量相同时,倍数的关系)

我们这节课上的这么热闹,小动物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了!

师:你能说出都有哪些动物吗?各有几只?能把其中的2种动物用倍数说话吗?

生思考、汇报。

三、巩固练习:

书上50页做一做。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  

四、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哪两种物品成倍数关系?

五、课后练习:本节课发的题单。

  结束语:欢乐的时光总是转瞬即逝,我们这节课也接近了尾声,老师真舍不得你们,谁能说说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师: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倍数关系吗?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为你们得出色表现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真高兴和大家一起又度过了一段美妙的时光,今天我们从倍数关系的角度去观察并走进了数学世界,学习了很多数学知识,两个量的倍数关系可能是整数倍也可能不是整数倍,可能会有余数,也可能比1小,这种倍数关系将来我们会陆续学习小数和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只是打开了一扇门,还有更多的数学知识在等着大家。同学们,数学其实很简单也很有趣,数学的大门永远向你们敞开,随时欢迎大家在数学的课堂中做思维的体操,谢谢大家![鼓掌]

18、商的变化规律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商的变化规律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习了比算乘法和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旧教材相比,本知识点作了适当调整:旧教材中只研究了商不变的规律,而新教材中却改为了商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探讨被除数不变上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和除数不变商虽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就使是这一部分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全面。

  本节课从乘法变化规律入手,利用乘除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不由自主的想到: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变化规律?它们可能是什么?从而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但只有猜测是不够的,要想证明猜测是否正确,就必须予以事实证明,通过对三次验证过程不同角度的指导,促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本课知识点的同时,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数学研究过程,尝试大胆合理猜测、举例加以验证的数学研究方法。这既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目标,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3页例6。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一般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利用迁移、大胆猜测。

  师: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谁还记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随之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生2: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印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师: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发现了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

  师:对呀,我也有这样的疑惑。那么我们能不能大胆的猜测一下:除法中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如果有会是什么规律呢?

  生1:我觉着除法中肯定有规律,因为乘除法个部分之间是有联系的。

  生2:我同意。而且我觉着如果被除数扩大了,除数不变,商也会跟着扩大。

  生3:我觉着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也跟着缩小,除数扩大、商也跟着扩大。

  生4:我猜被除数扩大或缩小、除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生5:我不同意。我觉着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会扩大,除数扩大、商会缩小。

  (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测进行板书)

  (评析:简简单单的复习提问,不经意间将乘、除法之间挂起钩来,打通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巧妙的运用了正迁移,促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猜测入手启动整个教学活动。)

  二、验证猜测、研究规律。

  (一)、验证第一个猜测:除数不变,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

  师:合理大胆的猜测是我们研究问题的重要的第一步,但仅仅停留在猜测上还不行,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生:验证。

  师:你们打算怎样来验证?

  生:可以列算式来试一试。

  师:举例实验的方法,确实是个好方法,那么我们就来逐个的验证。先来验证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商是否也随之扩大或缩小呢?同学们可以小组合作,把你们所举得算式和结论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1:我们小组举的例子是:102=5,如果2不变,10扩大2倍,商就会变成10,也扩大了2倍,所以我们小组的结论是: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商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生2:我们小组举了3个例子进行验证,42=2,808=10,305=6,每个例子都让除数不变,让被除数扩大、缩小,看商的变化,我们利用了计算器帮助演算,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师:对这两个小组的汇报大家有什么意见?

  生1:我们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生2:我觉着第2组举了3个例子,更全面一些。

  师:举例验证的方法确实应尽可能的多举例,这样才能更全面、正确率才更高,如果我们把全班的例子合在一起就更能说明问题。

  (评析:猜测、验证是基本的数学研究方法之一,教师将这一研究思想作为整节课的核心贯穿始终,可见用心良苦。同时借助第一个层次的验证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列举法的应用要考虑它的全面性,仅靠一个例子是不能得结论的。)

  (二)验证第二个猜测: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商会随之缩小或扩大吗?

  师:通过举例验证的方法,我们发现刚才的第一个猜想是正确地的!再来看第二个猜测: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商真的会随之缩小或扩大吗?请大家继续验证。

  (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汇报:

  生1:我们小组找了2个例子,并用计算器进行了验证:

  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几倍,商反而缩小相同的倍数,除数缩小几倍,商就扩大几倍。

  生2:我们小组也发现刚才的猜测不对,当被除数不变时,除数与商的变化方向是不一样的。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学生茫然)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事例能够很好的体现出大家所发现的规律,比如:有一个蛋糕,如果平均分给10个人吃,每人只吃它的,是一小块,如果平均分给5个人吃,每人吃它的,是一大块,如果平均分给2个人吃,每人就会吃它的,更大的一块;这就像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就缩小,除数缩小商就扩大的道理是一样的。

  (评析:当被除数不变时,除数与商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学生最难理解的,这与乘法中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正好相反。教师巧妙的利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变抽象为形象,突破了难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师:通过验证我们发现刚才的猜测不对,正确的结论应该是: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商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板书)。

  (三)验证第三个猜测:被除数扩大或缩小、除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师:同学们,咱们还有一个猜测呢,怎么办?继续验证。

  (学生小作合作,继续验证。)

  汇报:

  生1:我们小组发现被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除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个猜测也是错误的。比如:2010=2,如果变成405商是8,不是2。

  我们又按照另一种方法去实验:2010=2,如果被除数扩大2倍变成40,要想让商不变还是2,除数只能是20,也就是说也扩大了2倍。所以我们认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时,商才不会变。

  生2:我们小组也是这样想的,只是我们组又举了几个例子验证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时商不变是正确的。

  师:这两个小组的研究思路真好,当他们小组发现有些猜测不正确时,能迅速做出合理的调整,而且还能主动地对新的调整再进行实验验证,这种研究思路值得大家学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也能像他们一样,决不轻言放弃,及时调整思路,继续深入研究。

  师总结:我要忠心的祝贺大家:通过合理的猜测、反复的验证,成功地发现了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变化规律,大家真了不起!

  (评析:教师借助这个层次,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不断的修正、反复的实验,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锲而不舍的优秀品质。)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练习1:

  师:这些规律在平时的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呢?能不能对计算有帮助呢?我们来看这样一组题,(出示):

  342057=60 76800240=320

  3420057= 7680024=

  34257= 768002400=

  (学生迅速口答出得数,教师记录答案。)

  师:这么大的数,大家怎么做得这么快?

  生:运用了刚才发现的规律

  师:到底算得对不对呢?规律在这里用的合理不合理呢?用计算器来验算一下。(学生运用计算器来验证。)

  学生汇报:通过验证,发现正确。

  练习2:(独立完成)

  240 30 =8

  (240 4)(30 ?)=8

  (2406)(30? 6 )=8

  (240 ??  )(305)=8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通过大胆合理猜测、举例加以验证的方法,研究发现了除法中的三条变化规律;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经历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猜测验证结论,这也是科学家们经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希望今后同学们能利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总评]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而有价值的数学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的数学包括:重要的数学事实、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原理、必要的运用数学以解决问题的技能;隐性的数学包括:集中反映为具有元认知作用的各种思想意识,具有智能价值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具有人格建构作用的各种数学品质。这两者的培养同等重要,尤其是后者,更是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本节课正是将这一原则较好的体现了出来。

  一 准确把握起点,合理的运用知识迁移,奠定了整节课的研究基调

  本节课的变化规律是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前边在第三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为这节课的教学打好了知识基础。教师巧妙地抓住并利用了这一知识基础: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既然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学生很自然的由乘法中的变化规律类推出了除法中的变化规律,既准确地找到了新知的切入点,合理的运用了知识的正迁移,又为后边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了一个探索研究的基调这些大胆的猜测是否正确呢?需要我们进一步的验证。这就将整节课的落脚点定位在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而非仅仅是知识点的掌握上。

  二 经历探索研究的全过程,借助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全课共有三次验证过程,看似有些重复,但细品起来,每次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第一次是使学生知道例举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使用此方法时应尽可能多的举例,这样才有可能避免偶然性,提高正确率;第二次是让学生有意识的经历挫折,我们的猜测不总是正确的,可以通过实验来修正猜测,得出正确结论;第三次是提醒学生当研究思路出现偏差时,应学会及时调整,积极寻找新的思路继续研究,直至得出结论。三个侧重点层层递进,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展开。

  在这里,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不是最终目标(其实学生在这种积极主动地研究状态下、在经历做的过程中,自然理解掌握了被除数、除数、商这三者的变化规律,且会印象深刻),而引领学生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过程,并在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推测、勇于实践、科学严谨、不轻言放弃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数学素养,是教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数学教育理念:使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得到发展。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牢牢地抓住了两点:一是利用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的迁移,引起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激情,提出猜测,展开教学;二是不仅仅将课堂教学的重点落在三个规律上,而是落脚到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上,将这种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研究方法深入到每个学生之中,真正让学生成为一名数学知识的猜测者、研究者、发现者,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

19、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评课稿

平行四边形。

梯形。

对比。

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4、应用概念判断。

呈现题目:下面的图形中.是平行四边形的画,是梯形的画○。

师:纸上写写看(学生完成)。

师:你是怎么写的?

学生汇报:平行四边形(2个),梯形(2个),○,第一个图形既不是平行四边形也不是梯形。

长方形如有争议,教师引导学生分两组选代表辩论,解决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引导错误学生说明原因。

三、确立关系

到目前为止,我们都研究过哪些四边形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出示集合图: (指长方形)我们用椭圆形的圈表示所有的长方形,它(指正方形)表示(生:所有的正方形),它(指平行四边形)呢?(生:所有的平行四边形),它呢?(生:所有的梯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属于 (生:四边形),也就是说,四边形里包含着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

呈现: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进入四边形。

这样能不能表示这几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呢? 不能! ?

1.包含关系。

引导学生说明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2.并列关系。

师:那梯形呢?梯形属于四边形,但不属于平行四边形。

3.出示韦恩图,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谁能结合图说说它们的关系?

四、空间想象

1.猜图形。

说到四边形,瞧,这就有一个!PPT呈现,可它被数学书挡住了,我们再来做一次猜图形的游戏,它是什么图形? 学生猜测,课件随学生汇报在图形下面逐个呈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师:注意看!不可能是什么?书往一旁移动,排除正方形。 师:再看,不可能是什么?书移动露出两个角,排除长方形。 师:现在呢?一定是什么?出现三个角

2.分图形。

师:通过一次次的猜想,我能感觉到大家对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想挑战吗? 生:想! 呈现题目:在平行四边形中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可能是什么图形,画画看,比一比,哪个组的分法多? (学生操作并汇报。)

①两部分都是平行四边形。(只要我们画的这条线段和其中的一组对边平行就可以)

②两部分都是三角形。

③两个梯形

④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⑤一个三角形和一个五边形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20、平行和垂直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和垂直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平行与垂直的概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并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重点、难点与关键:

1、教学重点: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2、教学难点:理解同一平面的含义。

3、解决问题的关键:加强指导,培养空间能力。

教具准备:直尺、三角板,课件等。

学具准备:直尺、练习纸、每人三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组织活动,引出问题:

1、揭示课题。

教师导入谈话:

(1)简要说明学生已经学过的一些几何图形。

(2)宣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平行与垂直。

2、学习动手操作。

教师:什么是平行?现在,请每一位同学自行在练习纸上画两条直线。

(1)学生动手画两条直线,教师巡视。

(2)以4人为小组,让学生在小组说一说自己所画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反馈结果。

教师:你们所画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说一说怎么不一样?

学生可能说不清,但是可以捉住两种说法:

①两条直线相交;

②两条直线不相交。

二、研究问题,揭示概念:

1、把学生的作品粘贴于黑板。

2、分类比较。

教师:现在,我们把这四幅作品进行分类,你说应该按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分类呢?

学生:看是否相交来分类。

教师按照学生的要求调整作品的位置。

讨论:下图中的两条直线是否相交?

讨论后,得出正确的位置,并调整。

3、揭示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对相交和不相交的情况进行观察和讨论。

不相交:

①通过观察、想象,学生体会永不相交。

②呈现平行线的概念。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相交:

①通过测量练习纸上相交的两条直线所组成的角的度数,发现垂线所夹角的特征。

②呈现垂线的概念。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三、课堂活动,应用知识:

1、ppt展示一些生活中见到的一些平行与垂直的现象。

2、找一找,是平行线的画○,是垂线的画△。

3、摆一摆

(1)、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看一看,这两根小棒互相平行吗?

(2)、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垂直。看一看,这两根小棒有什么关系?

四、课堂小结,加深印象: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作业: 《南方新课堂》P27

五、板书设计:

平行与垂直

不相交: 平行

相交:

垂直

21、积的变化规律评课稿

x10

X10

10

10

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长x宽=绿地的面积

( )x8 =560(平方米)

( ) x24=(1680)(平方米)

方法1:248=3 3x560=1680(平方米)

方法2:5608=70(米)

70x24=1680(平方米)

答:扩大后的绿地面积为1680平方米

题3、拓展题:

这个长方形绿地要栽种苹果,如果每4平方米可以产苹果9千克,那么560平方米可以产苹果多少千克?,扩建后的果园可以产苹果多少千克?

(每平方米的产量 )X(有几平方米)=产苹果的量

( )x 4 = 9

扩建前:( )x 560= ( )(千克)

5604=140(平方米) 140x9=1260(千克)

扩建后:( )x 1680=( )(千克)

16804=420(平方米) 420x9=3780(千克) 答:......

小明和小伙伴们得到了最珍贵的宝物,那就是他们一路上的重重考验。因为困难让他们得到了更多的知识。

六、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零除外),积也要乘(或除以)几(零除外)。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七、作业布置:P59

1. 3. 4

八、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62=

620=

6200=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1824=

(182)(242)=

(182)(242)=

两 数 相 乘,一 个 因 数 乘(或 除 以)几,另一个 因 数 除 以 (或 乘 )几,它 们 的 乘 积 不 变。

▲.这节课教学要注意的一些内容:

1、注重组织好合作交流活动。

对于这类刚刚尝试探索规律的问题,广泛进行小组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让学生

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

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

地进行探索与交流。教师把思考的权力还给学生。

2、学与练有机穿插,练习的设计体现了阶梯性。

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亦学亦练,注重了知识的生成与巩固,学与练相得益彰。

最后练习题的设计,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意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最后的拓展题则是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的情况,不对全体学生做统一的要求。

22、角的分类画角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分类画角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角的分类和画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角的分类过程,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知道直角、平角、周角的大小关系,能判断已知角是哪一类的角;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角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进一步感受分类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利用最角的经验主动学会画指定度数的角.培养用量角器画角的技能。

3.使学生主动操作和比较,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作用,形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认识角的分类结果和掌握角的画法。

教学难点

理解、认识平角和周角。

教学准备:

师生准备活动角、量角器、圆形纸片;为每个学生准备练习纸(分为三道题的图形):(1)下面各个锐角是多少度(大小不同的几个锐角);(2)下面各个钝角是多少度(大小不同的儿个钝角);(3)下面各是什么角(5类角各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激活认识.引入新课

1.激活已有认识。

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的三个图形。

提问:这三个角各是什么角?你能用什么办法知道这个角(指直角)是不是直角?(教师演示用三角尺比一比,确认直角,并标注直角符号)

2.引入新课。

谈话:我们在二年级已经认识过锐角、直角和钝角.以直角的大小为标准,(指角)这个角是直角,这个小于直角的是锐角,这个大于直角的是钝角。那么到底有哪几种角呢?这就要学习角的分类。(板书:角的分类)除此之外,我们这节课还要利用量角的经验,学习画已知度数的角,学会画法。(板书:画法)

二、操作比较,认识新知

1.学习角的分类。

(l)认识直角。

引导:(指直角)刚才我们验证了这个角是直角。你知道直角是多少度吗?请你用量角器量一量课本例4里的那个直角,看看等于多少度。

交流:直角是多少度,(根据同答演示量直角,观察直角是90,并板书直角是90让学生读读)

(2)认识平角。

让学生用活动角做成直角(教师同时用活动角演示出直角)。

引导:请大家把这个直角像老师这样(师生同时操作)转动其中一条边把角一点一点变大,旋转到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为止。这样也组成一个角,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指顶点和边)这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

请同学们互相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互相指、互相说)

画图:这个角可以这样画出来:先画一个点。再沿直尺向一边画一条射线,向另一条边画另一条射线,这就是一个角(标注弧线)。

追问:这个角有什么特点?(两边在一条直线上)

说明:这样的角叫作平角。(板书:平角)请在课本例4里找到平角,互相指一指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引导:平角相当于几个直角那样大,应该是多少度?

那请你量量.看看等于多少度?你们说得对不对?

交流:平角是多少度?(板书平角等于180.让学生读一读)你知道直角和平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吗?(板书:1平角=2直角)

(3)认识锐角和钝角。

引导:你觉得把锐角、钝角和直角、平角比较义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还是来看活动角。

师生同时操作,旋转一条边从小到大做几个锐角;(旋转到直角的位置时提问:现在还是锐角吗?为什么?)继续旋转做几个钝角,(旋转到平角位置时提问:现在还是钝角吗?为什么?)

追问:那比直角大的都是钝角吗?(平角不是钝角)

提问:根据活动角的操作,知道锐角和钝角的大小与直角、平角有怎样的关系了吗?说说你的认识。

指出:大家通过活动的变化,知道了锐角比直角小,就是小于90的角;钝角比直角大、比平角小,就是大于90、小于180的角。

(4)认识周角。

引导:刚才活动角已经转动成平角,我们续转动这条边把角变大,让两条边重合为止。(师生同时操作活动角)现在这个角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我们请位同学来指一指、说一说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指名学生边指边说明)

画图:这个角可以这样画出来:先画一个点,再画两条重合的边。(画出角)这样两边重合的也是角。(标注弧线符号)

提问这样的角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特点?

说明:把一边旋转一周,两边重合所得的角,叫作周角。(板书:周角)

提问:这样形成的角包含了几个平角,大小是多少度。(板书:周角等于360)

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板书:1周角=2平角=4直角)

(5)整合结果,形成认识。

回顾:观察黑板上的图形,看看角可以分为哪几种?每类角有什么特点?

指出:我们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周角.90、180'和360的角分别是直角、平角和周角: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但比平角小的角是钝角。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牛观察折扇、团扇中的角,说说各是什么角。

提问:你还能我出生活中的这种角吗?(学生举例.如钟而上的时针、分针组成的平角和周角,单杠叫环动作形成的平角和周角,扳动扳手时可能形成的平角和周角等)

3.学习角的画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说说如果要在量角器上画一个50的角.可以怎样画,同桌互相用笔尖指一指、说一说。

学生画角,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画出50的角的?(结合交流.教师演示画角.叫确先画一条射线.再确定50角另一条边的位置并画出来)

要求学生按照画法再画一个50的角,同桌互相说说画法。

交流:你能说说说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吗?

指出:按照要求的度数画角,可以先画一条射线,再把量角器中心和射线端点、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然后从0起找到要画的度数画点,画出另一条边。(板书:画一条边摆量角器(两个重合)找点画另一条边)

4.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画指定度数的三个角。

提问:你是怎样画的?(交流用量角器的画法)还可以用什么画这三个角?(交流用三角尺的画法)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做练习十四第1题。

让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各是什么角,并且说说从小到大怎样排。

交流:能把你们同桌讨论的结论说给大家听一听吗?(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角的判断练习。

出示3:00、6:00、8:00、4:30、l2:00的钟面图。

让学生判断钟面上时针、分针组成的各是什么角。

3.做练习十四第2题。

让学生照样子折一折(两次对折后说说是什么角.三次对折后想想平均分成了几份)再在课本上观察、填充。

交流:你填的结果是样的,是怎样想的?

学生找一找平角、周角,再交流。

4、做练习十四第3题。

让学生完成画角。

交流画出的角,结合说说画法。

四、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把你认识的内容与同学们分享吗?

回顾一下认识各类角和学习画角的过程,还有哪些体会可以和大家交流?

练习设计:

计算练习十四第4题.比较一下每组两道题,思考有什么发现。

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和画角

锐角小于90

直角是90

钝角大于90,小于180

平角是180

周角是360

1平角=2直角

1周角=2平角=4直角

23、线段,直线,射线和角评课稿

1、认识线段

课件出示线段。

师:谁来告诉大家,屏幕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

师:谁当小先生说说线段的特点是什么?(指名到前面介绍线段,解答大家提出的问题。)

课件演示线段的动态形成过程。

师:线段该如何表示呢?(指名答)课件演示

师:找找你身边哪些事物可以近似的看做线段。(指名答)

课件出示生活中有线段的图片。

2、认识射线

课件出示射线。

师:这是一条什么线呢?(板书:射线)

师:谁当小先生说说射线的特点是什么?(指名到前面介绍射线,解答大家提出的问题。)

课件演示射线的动态形成过程

师:射线该如何表示呢?(指名答)课件演示

师:找找你身边哪些事物可以近似的看作射线。(指名答)

课件出示生活中有线段的图片。

3、认识直线

师:刚才大家找到了许多生活中的线段和射线,可是还有一种在我们生活中找不到的线,却在我们数学王国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大家知道这个神秘的朋友是谁吗?

课件演示直线的动态形成过程

师:谁来介绍直线有什么特点?

师:直线没有端点该如何用字母表示呢?

课件出示生活中近似的看作直线的物体。

4、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之间的联系

师:课件出示一条直线,演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

得出结论:线段、射线都是它所在直线的一部分。

5、师:现在我们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请大家认真观察板书,小组学生讨论、交流把结果填在表中。

课件出示表格。

学生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电脑显示。

(六)议一议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经过一点能画几条直线呢?经过两点能画几条直线呢?经过一点能画几条射线呢?

课件演示

1、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2、经过两点能画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师:生活中许多地方都利用了这一知识。

(课件演示生活中的例子,了解这个知识的实用性。)

如:植树、砌墙、射击等。

3、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

(七)认识角

师:如果过一点引出两条射线这是什么图形呢?(生答:角)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课题补充完整。(板书课题:和角)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到课本39页找一找答案吧。

问题:1、什么叫做角?

2、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你分别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3、角用什么符号表示? 角的符号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个符号很相似呢?是完全一样吗?

师:谁当小先生来说说你对角的认识。(课件出示)

师:找找你身边哪些物体上有角。(指名答)

课件出示生活中有角的图片。

(八)做一做

1、学生拿出三角尺放在课桌上,一边指顶点和边,一边自己说出名称。出示三角尺,并且手指每个角的三个部分,学生齐说各部分名称。

2、数一数,下图中各有几个角?

( ) ( )

(九)做游戏

用肢体表示线段、射线、直线和角,同时用第一人称说说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特点

(十)课堂小结,作业

1、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2、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老师寄语:

我们的现在正处在线段的一端,我们的理想处在线段的另一端,为了实现我们的理想,让我们像射线一样,从现在开始勇往直前,创造像直线一样,无限美好的、丰富多彩的、美丽的人生图案.

24、公顷和平方千米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公顷和平方千米。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观念。联系实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大,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楚的印象;结合土地面积计算,应用平方米与公顷、平方米与平方千米间的进率,感受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能方便地表达土地的大小,从而体会土地的面积;整理先后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组织新的认知结构,合理地应用面积单位。教材中先教学公顷,再教学平方千米。因为平方千米是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建立平方千米的观念需要公顷支持。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通过计算、观察、推理、想象等方式让学生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在讨论与交流中,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利用数据资料,图片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难点:掌握土地面积单位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五、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我校计算机教室的面积大约96 (     )。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00( )。

(3)黑板的面积大约是5( )。

(4)计算机键盘上的小按键,面积大约1(    )。

(5)计算机屏幕的面积大约14(    )。

过渡语:刚才我们讲的都是比较小的面积单位,今天让我们来认识两个新伙伴公顷和平方千米。

(二)、导入新课,

1、公顷

问题:哪位同学去过鸟巢?鸟巢大吗?

预设:学生能说出大,但不知有多大。

问题:边长是100米的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预设: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知道,它的面积是100100=10000平方米

过渡语:根据刚才的计算,我们规定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也就是说1公顷=10000平方米。也可以说,400米跑道围起来的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一个教室的面积约50平方米,200个这样的教室,面积约1公顷。

问题:(出示例1)2008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鸟巢占地面积约20公顷。你明白了吗?

预设:学生根据20公顷=200000平方米,体会它的大和壮观。同时结合20个跑道的面积进行理解。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中鸟巢的图片,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鸟巢的大而壮观。同时让学生明白测量一般的土地的面积要用公顷,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平方千米

过渡语:计量土地面积我们一般用公顷,计量比较大的土地面积时,我们用平方千米来表示。

问题:平方千米和平方米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和公顷呢?

预设:生说不准确,老师做适当引导。

问题:边长是1000米(1千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预设: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知道,此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1000=1000000平方米,也就是说1千米1千米=1平方千米。再根据1公顷=10000平方米可得出,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问题:(出示例2)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仅陆地面积就约为960万平方千米,你明白了吗?

预设:我国的国家很大,要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问题:天安门广场大吗?

预设:大。通过预习,孩子们可以知道,1平方千米比2个天安门广场还要大一些。

问题:鸟巢的面积大约是20公顷,( )个鸟巢的的占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预设:大部分学生根据公式可以得出结果。但也有个别学生不会运用。

(设计意图:根据平方千米和平方米与公顷的关系,把数学拉近生活,用天安门广场和鸟巢的面积做基垫,更好的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归纳总结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100100 =10000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边长是1000米(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10001000=100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四)、巩固练习

1、在〇上填、、=。

8公顷〇7500平方米

50000平方米〇5公顷

300平方米〇3公顷

6800平方米〇68公顷

2、换算单位

6 00公顷=( )平方千米

800公顷=( )平方千米

300公顷+900公顷=( )平方千米

3平方千米=( )公顷

65平方千米=( )公顷

7000000平方米=( )平方千米

4平方千米=( )平方米

(五)、课堂小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整堂课学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今天学习的两个面积单位是?

(2)1公顷=()平方米、1平方千米=()平方米=()公顷?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一起对整节课的回顾,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点;通过回顾问题,老师强调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记忆。)

(六)布置作业

利用课下,小组合作。量一量咱们校园的面积,并给它找一个合适的单位。

七、板书设计

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100米100米=10000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10001000=100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25、松鼠评课稿

《松鼠》评课稿

松鼠评课稿第二篇:

《松鼠》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课文,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因而,上课伊始,王春燕老师播放了一些松鼠的图片,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对松鼠的喜爱之情,他们的注意力也很快就被吸引到教学轨道上来。

王老师执教的《松鼠》一文,始终贯穿着引领学生体悟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这一主线。首先,通过比较文本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来感受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王老师出示百科全书对松鼠的描述,让学生对照文本比较两者有何区别?生答:布丰笔下的松鼠是活泼灵动的,而百科全书对松鼠的描写是准确全面的。正因为布丰对松鼠的喜爱,才会用这样的文字来叙写松鼠。其次,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布丰是非常喜爱松鼠的。比如文中写道:松鼠的外形它的尾巴长得像帽缨;松鼠的习性喜欢坐着吃东西;松鼠的活动夏天喜欢在树下歇凉等等,作者处处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刻画松鼠的惹人怜爱,就如他熟稔的朋友,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对松鼠的喜爱。在文字的感染下,朗读时,学生们心怀浓浓的情意,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对松鼠的喜爱。最后,王老师还想大家介绍了布丰的一些资料,借他的生活经验和思想,让学生进一步去感悟作者写作的初衷凸显对松鼠的喜爱。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王老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从旁层层引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同时也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统一,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许多有关松鼠的常识,还学会了一些写作的手法,更激发起学生对松鼠的喜爱和对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愫。

26、商的近似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商的近似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为什么要求商的近似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6.03、7.9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8.785、7.602、4.003、2.897、3.996

3、计算0.381.14。(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二、新课

1、教学例6:

教师出示例6,口述图意,再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哪一位?为什么?(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教师问:表示计算到角需要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哪一位?应该约等于多少?

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我们学习班了求积的近似值和求商的近似值,比一比这两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P32做一做:

教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三、巩固练习

1、求下面各题商的近似数:

3.817、3242、246.413

2、P36第1题。

四、作业

P36第4题。

课后小结

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都有什么样的收获?

课后习题

1、计算下面各题(商保留一位小数)。

14.362.7 8.336.2 70.03 3)

2、计算下面各题(商精确到百分位)。

3242 1.251.2 2.410.7 4)

3、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得数保留到百分位)。

5.636.1 2.840.03 4.24.5 0.3820.13 6.643.3 38.22.7

27、穷人评课稿

《穷人》评课稿

穷人评课稿第二篇:

《穷人》评课稿

《穷人》第二课时,听后觉得这是一堂平实、有效的语文课堂。语文课标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练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都是借助学案引路,紧紧围绕着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着的四件事情展开的。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在事先布置学生预习学案的基础上,再找找从哪些词句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让他们细细品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由于有了学案的预习,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特体验,加上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我觉得以下两点值得商讨

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在读中谈体会,如果重点句子以板书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上,引起学生的重视,效果会更好。

2课堂上学生写体会占用太多的时间,我认为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体会,这样既减少了写所浪费的时间,又可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

28、鹿和狼的故事评课稿

《鹿和狼的故事》评课稿

今天,我们听课的内容是《鹿和狼的故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内容渗透的是一个有关生态平衡的话题文章先写了凯巴伯森林、鹿和狼共存,狼时刻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接着写居民对狼的大量捕杀;最后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遭到严重破坏

《鹿和狼的故事》这个故事生动而道理深刻,学生一般无法一下子透过现象捕捉实质。在本课的教学中,梁老师浅入深出,循循善诱,在短短一个课时内,还狼以公道,引导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懂得学习的方法,而且悟出道理。下面谈谈我对本课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注重语言文字训练,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标积极倡导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在梁老师的这堂课中,最大的特色就是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中心,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找准切入点。

梁老师深入文本的突破口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这两组词语:美丽善良、温柔可爱、纯洁高尚、博爱宽厚和狼心狗肺、凶恶残忍、狼狈为奸、狼嚎鬼叫。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对狼的直感,把第一组词送给了鹿,把第二组词送给了狼,然后教师因势利导,设置悬念:那美国当时的总统罗斯福就根据这种习惯的看法来做出了一个决定,那么鹿和狼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从而引起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研读课文,积极地参与探究。

二)巧列小标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并初步理解 故事揭示的道理之后,梁老师就一步一步引导深入故事的发展变化过程。第一步是引导学生梳理故事的脉络。梁老师很有层次地先示范给故事的第一个阶段加小标题,然后让学生照样子给其他阶段加小标题。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对故事的发展变化过程有了比较细致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概括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三)注重语言文字的表达。

列完小标题之后,通过列表格,抓关键字词,理解课文怎样把林毁鹿亡这一个过程给写出来的,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用词的准确性以及列数字、作比较等写法的表达效果,扎扎实实地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二、积极关注养成教育,习惯培养贯穿课堂始末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方法是构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课堂里单一的师传生受的方式不能适应儿童发展语文素养的需求,也不符合新课标理念。《鹿和狼的故事》的教学,教师非常关注学生的养成教育,如:学生在举手发言时,老师会及时加以鼓励。同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尝试运用作批注的方法学习,促使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文以载道,语文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本课,要引导学生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尤其要帮助学生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这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一般无法一下子透过现象捕捉实质,在本课中教师层层深入,逐步突破难点,进而水到渠成,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人类要保护生态平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时教师也适时总结:单纯的说哪一方是善良或凶恶都是不对的,狼和鹿只是表现自己的本性,关键是人类不能插手其间。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标要求一课时学完。今天这堂课看起来非常匆忙,那么每一个环节,怎样做到精处理,是否还值得商榷呢?以上只是我粗浅的看法,说得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29、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说课稿

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百分数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分析

对于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应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相关信息,让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借助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的教学方法:

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导入新课,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新课开始,联系学生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出百分数,再让学生试着找出日常生活见到的百分数,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节课主要通过几条信息让学生探索、发现规律,进而概括百分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理解百分数的读、写法,发挥教科书的示范作用。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进一步深化百分数的意义。这样教学循序渐进,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说学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合作交流,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教学设计

一、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组织学生讨论三杯糖水含糖率的问题,在比一比哪杯糖水最甜的过程中引出了百分数,此时,学生已经隐约之中感悟到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为了比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学生已初步感悟出百分数的含义,也初步感受了比较数据时使用百分数的好处。

二、密切联系生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是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知识,学生虽未正式认识百分数,但对百分数却并非一无所知。因此,我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百分数,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到知识对于个人的意义,对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节课中,我直接把学生调查到的数据和问题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学生是在理解和解释自己及同学调查得来的数据的过程中认识百分数的。

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予学生。

在执教《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中,从学习目标的拟定到评价,我都是让学生主体参与。同学们,对于百分数,你想了解些什么?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我想知道什么叫百分数?、我想知道百分数在什么时候用?、我想知道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这一系列的疑问经过整理后,正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流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初步理解百分数

给学生一段含有百分数的信息:期末考试,我们班的数学成绩情况如下:得优的学生占65%,得良的学生占25%,及格的学生占10%。

师:在这条信息中出现了一种我们没有学过的数,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数吗?并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是怎样理解这里的百分数的?在生活中你见过百分数吗?说一说自己收集到的信息。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二、百分数的意义

出示两条信息: ① 长城干红葡萄酒的酒精度是11%; ② 五粮液酒的酒精度是39%。 问: 喝同样多的长城干红葡萄酒和五粮液酒,哪个容易醉?为什么?

(2)出示信息: 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提问学生哪个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大。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得出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比五年级大。

(3)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三、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分三个层次学习:(1)、学生先自由看书;(2)、指名学生汇报百分数的写法,老师要重点指导百分号的写法,做示范;(3)、汇报百分数的读法,学生容易把分母100的分数的读法与百分数的读法混淆,要指出两者的区别,并出示不同的百分数让学生读

四、探究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师提供信息,下列三句话中的分数,哪些可以改成百分数?哪些不能?

修了一条路的3/5。(2)杨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4 。(3)一根绳长5/8 米

 学生在做出判断后,组织学生讨论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并小结。

五、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先读出下列百分数,再用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100% 2% 120% 90% 10%

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 )

今天来这上课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 )

由于这次测验,同学们准备很充分,不及格人数只占总人数的( )

)去年植树节,我班植树中,成活的棵数占总棵数的( ),死亡的棵数占总棵数的( )。

出示信息: (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2)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2%。

看了这两条信息,你想到什么?

出示两种衣服的标签:A 含棉100%,B含棉75%,如果你是顾客,你会买哪一种,请说说你的想法。

(四)、全课总结。

 主要总结三个方面内容: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2、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是什么?3、百分数的优点是什么?

30、圆的面积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1. 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

2. 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

3.在估一估和探究圆面积公式的活动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圆面积公式并能够运用圆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体会化曲为直思想。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直尺、圆形纸片、毛线或绳子。

教学过程:

一、激活表象、再现特征。

1.(投影出示16页的喷水动画):

师:这是现代化农田里的一个自动喷水头,喷射的距离为5米,从画面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课件演示喷射过程,理解什么是圆的面积)

学生可能回答:喷水头喷射一周得到一个圆形,喷射的距离5米就是圆的半径。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回答:这个自动喷水头喷射一周的周长是多少? 自动喷水头喷射一周浇灌的农田面积是多少?

师:求喷水头转动一周浇灌的面积有多大就是求谁的面积?课件演示由生活中的圆抽象的过程。(板书:圆的面积)

二、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估算圆的面积。

(1)老师提出问题:你能估一估半径是5米的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2)独立估算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进行交流。

(3)班内汇报交流:让不同想法的学生分别汇报,其余学生在认真倾听的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质疑或不同想法。

(4)师:求圆的面积,我们用数格子的方法方便吗?如何又快又好的求出圆的面积呢?(引出用公式计算)

2.探索圆面积公式

(1)学生操作

老师提出要求: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的圆,和小组同学一起剪一剪,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并思考你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圆形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开始操作,教师巡视)

(2)初步汇报,实物展示。

汇报要求:○1如何分的?○2把圆转换成了什么图形?(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课件演示)

学生可能是4等分、8等分、16等分、32等分,学生可能拼成的图形有4种情况:

(3)比较反思,发现规律。

学生结合课件或展示的实物,比较4等分、8等分、16等分、32等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会发现:等分的份数越多,等分后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师:如果把一个圆等分成64份、128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微机显示,让学生体会到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4)深层汇报,转化思考:

汇报问题○3: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圆形有什么关系?

学生通过汇报得知: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C/2=r,它的宽是圆的半径r(学生汇报的同时,老师课件演示)

(5)提出问题:你能否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到圆形面积公式呢?并说出你的理由。 (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也就是圆形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形的半径。而长方形面积=长宽,那么那么圆形面积=圆周长的1/2半径即可。)

(生说,教师板书)用字母怎么表示圆面积公式呢?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S=rr

S=r2

(6)拓展探究:根据上面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你是否受到了启发?刚才还有的同学把圆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或者是梯形,你能试着用你转化成的那个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出圆的面积公式吗?

(7)总结:今天我们已经实践证明了,把圆拼成一些已经学过的直线图形,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r2 。把曲线图形拼凑成直线图形,体现了一个数学思想,那就是化曲为直的思想,化曲为直的思想是数学上一个最重要的思想。

三、试做例题、反馈矫正。

1.解决情境导入时的问题: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面积的农田?

学生独立尝试用圆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后,老师展示学生出现的各种不同情况,让学生分析比较,哪种方法最正确合理。

3.1452=3.1425=78.5(米2)

答: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78.5平方米的农田。

2.计算下面圆的面积。(课本18页试一试的第一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后,让学生比较三道题的不同,说一说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让学生体会半径是求圆面积的必备条件。

四、巩固训练、灵活运用。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培养自己热爱数学,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动脑筋解决下面的问题。

1.计算下面圆的面积。

r=3cm d=10dm c=12.56m

独立完成,同位相互检查订正,发现共同错误集体订正。

2.要求一张圆形纸片的面积,需测量哪些有关数据?比比看谁先做完,谁想的办法多?

(1)可测圆的半径,根据S=r2求出面积。

(2)可测圆的直径,根据S=(d/2)2求出面积。

(3)可测圆的周长,根据S=(c/2)2求出面积。

3.实际应用:

一块圆形铁板的周长是31.4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4.在一个边长10米的正方形中放置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

五、评价小结、引发反思。

1.师: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的是圆的面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把圆等分成若干份,拼成我们学习过的图形,我们推导出了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S=r2 ,知道了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圆的半径,并且学会了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老师总结: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到处可见,希望大家用数学的眼光到生活中找一找我们用今天学习的圆的面积公式,还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面积= 长 宽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S = r r

S=r2

31、比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举例验证

如:2:3=4:6=6:9

2:3= 4:6= 6:9=

2.根据分数和比的关系,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验证

如:3:4=6:8=9:12

= =

3.根据除法和比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规律验证。

如:5:6=10:12=15:18

56=1012=1518

在学生验证的基础上得出我们发现的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并揭示课题:比的基本性质(板书)接着进行随机练习:8:5=32:( ) 0.35:0.25=( ):25=( ):5

板书:7:5 8:5 9:8引导学生对这几个比进行观察,认识最简整数比。

本环节当学生通过素材的研究产生了对规律的猜想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使学生学会正确的研究方法,养成严密思维的习惯。因此,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验证。并且在验证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之后接着进行了应用性的随机练习,加深了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并引出最简整数比,为化简比做好充分的铺垫。

四、应用规律,化简比

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作用之一就是化简比,在本环节中设计了化简整数比,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三个环节的教学,化简整数比首先出示:12:18,并提出,你能把它化简成一个最简整数比吗?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12:18=126:186=2:3 ②12:18=(122):(182)=(63):(93)=2:3 ③12:18=(126):(186)=2:3 ④12:18= = 这几种情况,此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出现的几种做法让学生思考,哪种正确?让学生在自我纠辩中,明了错因,掌握算法。并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指出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也可以根据比和分数的联系,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

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是在化简整数比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时可直接提问怎样化简小数比?学生可能会说出把小数变成整数。然后出示:1.8:0.09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做完后集体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变的。此时教师可提问:可不可以同时乘10?为什么?

学生掌握了化简小数比的方法后,接着提出对于分数比,你想怎样化简?学生可能回答把分数化成整数,教师追问,怎样把分数变成整数?接着出示: :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小组交流,在全班展示交流的时候教师要提问为什么要乘12?如果学生出现 = =10:9教师应给予肯定。

化简整数比是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前提,在掌握化简比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探索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实现知识的迁移。

当学生掌握了化简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的方法后,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找到化简时的共同点,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小结:把不是整数比的化简成整数比,再把不是最简整数比的化成整数比。

五、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化简比是对比的基本性质的运用,因此,在这里充分的让学生自主的运用已经掌握的规律解决问题。而且由于前面比较注重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所以学生不仅能灵活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而且还能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想到用除法来解决化简比的问题,使学生实现对已有知识经验的灵活的综合应用。

 六、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在本环节中通过教师的提问,学习的比的基本性质,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全面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可能谈到: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提升:我们在根据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整数比时,一般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能较快地得到最简单的整数比。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时,一般先化成整数比,再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通过引领学生全面回顾所学知识,提升学生梳理、概括知识的能力。并且注重知识网络的建构,引导学生关注本课知识的同时,关注以前学过的知识和以后将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学会知识、明确联系、体验数学的魅力,从而萌发自主地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的意识。

  作业布置的完成练习十三的11至14题。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们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32、 比的意义评课稿

联系 区别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 值 一种关系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个数

师:请尝试用字母表示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 。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15:10也可以写成 ,仍读作15比10。

师:足球比赛中的比分3:0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比一样吗?

引导学生理解: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设计意图:在讨论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理顺各个知识点,让学生明确学习了什么内容,反思自己知识掌握情况。】

(三)课时作业

1.P49做一做第1题。

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买同样的练习本。小敏买了6本,共花了1.8元。小亮买了8本,共花了2.4元。

①小敏和小亮买的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②小敏和小亮花的钱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③小敏所花的钱数和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④小亮所花的钱数和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思考:这几个比的量是同类量吗?比值表示什么意思?

答案:① 6∶8 , 或0.75 ② 1.8∶∶2.4, 或0.75

③ 1.8∶6,0.3 ④ 2.4∶8,0.3

解析: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巩固比的概念和比值的求法,为以后学习比例打下基础。反馈交流时引导学生明确比的前项、后项是有顺序的,前项、后项所表示的量与数据之间必须一一对应;后两个题目请学生说说比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表示两个量的比在此不用化简,如果学生化简也是可以的;比值的结果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小数或整数。【考查目标1】

2.P49做一做第2题。

3∶( )=24 ( )∶8=0.5

答案: ; 4

解析: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引导学生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求出未知的前项或后项,归纳一般方法:前项=比值后项;后项=前项比值。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除法的关系,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考查目标1、2】

3.小杰爸爸的身高是175cm,他的身高是1m,小杰说他和他爸爸的身高比是1∶175,对不对?如果不对,你认为是多少呢?

答案:不对。100∶175或4∶7

解析:两个同类量相比,单位必须统一。本题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不能直接比较,需要先统一单位,再表示比。通过这个练习,一方面让学生对比的意义理解和运用更熟练,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考查目标1】

33、倒数的认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倒数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倒数的认识》教案

教材分析: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3.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一)谈话

1.交流:

师:我们的黑板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教室的墙面又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黑与白在语文上是什么关系?

生:黑是白的反义词。

生:白是黑的反义词。

师:能说黑是反义词或白是反义词吗?

生:不能,因为黑与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反义词。

师:那么,数学上有没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呢?

生:约数和倍数。

师:你能举例说明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吗?

生:例如8是4的倍数,4是8的约数。不能说成8是倍数或4是约数。因为8和4是相互依存的。

2.导入: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数学中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知

对数游戏

1.学习倒数的意义

我们六年级办公室里有7人,男教师4人,女教师3人,下面我和同学们做个对数游戏,就是我先根据3和4 说一个数,同学们跟着根据3和4说一个数 。

师:4是3的4/3

生:3是4的3/4

师:7是15的7/15; 生:15是7的15/7。

提问;看我们做游戏的结果,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生1: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母,第一个分数的分母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子。

生2: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互调换了位置。

生3:两个分数的乘积是1。

提问:像符合这种规律的两个数叫做什么数呢?谁能给这种数取个名字。(倒数)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提问:那么怎样的两个数才是互为倒数呢?指导看书。

思考:(1)什么是倒数?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你能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吗。请举例

评析:回答问题

理解互为的意义。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找朋友游戏(课前每位同学发一张数字卡片)

练习

(1)出示卡片(六位同学举着卡片依次站在黑板前)

7/9 11/4 1/50 6/5 99 1

(2)规则:如果下面的同学拿到的数是以上这些数字的倒数就到相应的同学前面排队

提问:下面的同学你们找到自己的朋友了吗?那么你们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吗?

3教学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出示例题:找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2/3 7/4 1/5 9 1/7/ 8 、

小组讨论,指名板演

提问:1.你是怎么找出2/3的倒数的?

生1:因为2/3与3/2乘积是1,所以2/3的倒数是2/3

生2:因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调换位置。2/3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是3/2,所以2/3的倒数是3/2 。

2.你是怎么找出7/4的倒数的?

提问: 我们怎样才能很快地找到一个数的倒数?为什么?

4.练习 请剩下的没有找到朋友的同学继续找倒数

5.讨论:1的倒数是谁?0的倒数呢?

生:1的倒数是1

师:能说明一下理由吗?

生1:因为1与1的乘积还是1。

生2:因为1可以化成1/1,1/2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还是1/1,即1,所以1的倒数是1。

师:0的倒数呢?

生1:0的倒数是0。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生2: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的倒数是任何数。

生3:0的倒数是没有的。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而0乘任何数都得0,说明0乘任何数都不得1,所以0没有倒数。

生4:0可以写成0/1,0/1的倒数是1/0。

生5:不对,1/0分母是0,没有意义,所以0是没有倒数的。

6.完善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三、 巩固练习

(一)填空

1.因为5/3*3/5=1,所以()和()互为();

2.因为15*1/15=1,所以()和()互为 ();

3.4/7与()互为倒数;

4.()的倒数是6/11

5.()的倒数是2

6.1/8的倒数是()

7.1/2/7的倒数是()

8.0.3的倒数是()

(二)判断

1.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 倒数。()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一定是1。()

3. 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

4.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

(四)思考

4/5*()=()*8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一、自主学习中让学生勇于创新

新课程标准 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相信学生、大胆放手,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学、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力图创新,学习创新。本案里例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1的倒数是几,0的倒数呢?等处的交流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悟与理解。特别是对0的倒数呢?一问的回答,学生各抒几见,有的用推理的方法解释0的倒数是谁;有的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也有的用反证法来阐述理由。虽然有对也有错,但用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无疑体现了学生学习方法上的创新,进而实现知识上的统一。

二、在游戏活动中实现新知的推进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游戏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持久,积极性更高。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这节课设计的两个游戏贯穿了新授内容的始终。第一个对数游戏让学生通过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来感受倒数的特征,即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与分母调换了位置。为后面学习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打下基础。第二个找朋友游戏,首先,让学生通过找朋友巩固了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一知识点;其次,在剩下的数中选取典型让学生通过讨论想办法找到朋友。并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一般方法。这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知;再次,在剩下的数中继续找朋友,起到了做一做的效果;最后,想办法找1和0的朋友,完善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本节课上设计的游戏不仅在教学上实现了合理、自然的过度,而且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使学生品尝到游戏带来的快乐。

34、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评课稿

人物 时代 成就

2、巧记《魏晋南北朝文化》口诀

六朝人才辈辈出

与缀术南朝祖

北朝齐民有要术

北魏道元水经注

35、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评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听课稿,分享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听课感受和记录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评课稿: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医学成就和文化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和《史记》,佛教和道教。

2.通过引导学会阅读历史校本教材、观察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3.通过学习西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对学生进行初步的

科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们科技文化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学习难点】

历史巨著《史记》的地位及影响。

问题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仔细阅读教材,做圈点批注。

方法指导二:

注重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可以用百家讲坛、颁奖典礼等形式从科技领域、时期、人物、成就方面列表展示。

方法指导四:

歌谣记忆历史:

西汉发明造纸术,

东汉蔡伦又改进。

质优价廉宜推广,

文明传播 世界行,

东汉末年张仲景,

出书《伤寒杂病论》。

外科祖师是华佗,

麻沸散五禽戏立根基。

司马迁著《史记》,

记录黄帝到武帝。

编撰使用纪传体,

文笔简洁是范例。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本、所用的练习本、阅读的各种报刊、杂志等都离不开纸。纸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那么大家知道纸是怎样发明的吗?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造纸术的发明

自主阅读课本P67~68内容,完成第1~2题。

1.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纸?谁在什么时候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有什么特点?造纸术改进的意义是什么?

西汉早期的麻纸。

东汉,蔡伦,特点: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意义: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2.纸发明之前,中国人写字曾经用过哪些书写材料?和纸相比这些书写材料有哪些不足之处?

书写材料:龟甲或兽骨、青铜器、竹木简、帛等。

成本高、贵重不方便携带、不易推广等缺点;纸不仅携带方便,而且造价低廉,纸的出现大大便利了人们的书写,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

知识模块二 张仲景与华佗

自主阅读课本P69内容,完成第3题。

3.华佗和张仲景有哪些主要的医学成就?

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编创五禽戏。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知识模块三 历史巨著《史记》

自主阅读课本P70内容,完成第4~5题。

4.简述《史记》的作者、内容、地位。

作者:司马迁。

内容: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地位: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和史学著作。

5.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一书?对照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事例,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原因:(1)汉武帝时文化得到发展,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条件;

(2)司马迁的父亲曾任太史令,司马迁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

(3)司马迁个人因素,他阅读了大量史书,也到过很多地方进行游历,且刻苦写作,忍辱负重。

态度:我们应该勇敢面对,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逃避。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要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知识模块四 道教和佛教

自主阅读课本P71内容,完成第6题。

6.为什么佛教和道教都受到统治者的提倡?它们分别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文学、艺术方面)?

佛教宣扬忍苦受难、寄希望于来世,客观上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统治阶级把它作为愚民的一种手段。

对建筑的影响:佛教寺院、佛塔很常见。

对雕塑的影响:开凿石窟,如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内雕刻有佛像等。

此外还带来文字词语的变化,如借花献佛、当头棒喝、涅槃、无常等等。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西汉时期的科技成就(造纸术和医学)。

2.我国西汉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学习科学家们怎样的精神?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图中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纸,它出现于( B )

A.秦朝

B.西汉前期

C.西汉后期

D.东汉

2.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文中记载的是下列哪一人物改进的( C )

A.杜诗      B.华佗

C.蔡伦 D.张仲景

3.秦汉时期对人类文化传播 贡献最大的科技成就是( A )

A.造纸术 B.地动仪

C.《九章算术》 D.《伤寒杂病论》

4.现代临床医学中,若要给患者做手术,一般在手术前会对患者实施局部或全身麻醉。世界上最早在外科手术中使用全身麻醉的人是( D )

A.黄帝 B.炎帝

C.张仲景 D.华佗

5.我国科学家已成功研制出人用禽流感疫苗。你知道我国东汉末年为防治传染病而写成《伤寒杂病论》的医学家是( C )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蔡伦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张仲景

(1)材料一反映了哪位医学家的什么成就?除此之外,该医学家还有哪些医学成就?

华佗编成的五禽戏;创始了麻醉药剂麻沸散。

(2)材料二这句话是张仲景哪本著作的宗旨?该书在中国医学史上有何地位?

《伤寒杂病论》;这部书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理论、经验、医方等至今对治疗传染病、内科杂病有指导意义。

(3)两位医学家都生活于哪一时代?两人分别获得了什么称谓?

东汉时期;华佗被后世尊为外科鼻祖,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叙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历代史作者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至极则也。

材料二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

材料三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

(1)材料一中司马迁所创的全史的名称是什么?这部书采用了什么写作体例?

《史记》;纪传体。

(2)材料二中通古今之变中的古今分别指何时?

古指远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今指汉武帝时期。

(3)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三这句话的?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与《离骚》在文学上地位相同等。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两汉科技文化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医学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麻沸散五禽戏文化历史巨著《史记》道教与佛教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36、东汉的兴亡评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汉的兴亡听课稿,分享东汉的兴亡听课感受和记录

东汉的兴亡评课稿:

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习难点】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

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

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

3. 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不同点: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文化教育;光武帝的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潜伏着隐患。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阅读教材,回答。

(1)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够专权?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什么后果?东汉后期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不堪

2.材料: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这首民谣体现了百姓们不畏强权,勇于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且不卑不亢,视死如归的精神。

三.黄巾起义

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黄巾起义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领导者、口号、结果)

2.材料分析。

材料一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1)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材料二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

(2) 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直击中考】

1.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2.东汉的首都在( )

A.长安 B.洛阳 C.大泽乡 D.巨鹿

3.( )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A.大泽乡 B.军阀 C.黄巾 D.外戚

4.光武中兴出现在( )

A.西汉中期 B.东汉初期 C.东汉中期 D.东汉末期

5.动摇了东汉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是( )

A.黄巾起义 B.州牧割据 C.宦官专权 D.光武中兴

A B C B C

37、百家争鸣评课稿

代表人物 代表作或名言 主要思想

孟子 《孟子》 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可持续利用

庄子 《庄子》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支持正义战争

韩非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孙武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为什么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原因:(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并且势力不断壮大,他们要求获得政治上的权利,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政治理论为他们解决社会大变革中的一系列问题。

(2)一批士人四处游学、讲学,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促使他们不断进行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探索,由于士人成分复杂、立场不同,因此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

(3)各国国君为了实现称霸的目的,需要不断招揽人才。

(4)孔子创办私学,使私人办学盛行,为各学派学说的传播提供了阵地。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1)想一想: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公元前381年某天,楚国一人少年因家中生活困难,偷盗了邻人钱财,邻人把他告到国王那里去了。如果你是国王的谋士,你建议国王怎样处理?(分别从儒、墨、道、法四家的角度处理)

板书设计:

一、文字的演变 1、甲骨文 商朝 成熟文字 文字可考的历史

2、金文 商周时期 大篆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 1、天文 夏朝:日食

商朝:日食、月食

2、历法 夏历商朝历法:大小月战国24节气

3、医学 春秋战国 扁鹊 四诊法:望闻问切

三、诗歌和音乐 1、屈原和《离骚》 战国末年 楚国

2、音乐 钟鼓之乐 湖北随县编钟

课堂小结:

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巍巍泰山,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38、动荡的春秋时期评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听课稿,分享动荡的春秋时期听课感受和记录

动荡的春秋时期评课稿: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区分西周与东周、春秋与战国的时间分期。

了解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三大方面的表现;王室衰微的三大方面的表现、以及诸侯争霸的原因、口号、五霸、影响等基本史实。理解春秋时期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变化对整个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认识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归纳知识要点,理解重点,难点。

多媒体展示,讲述历史故事,再现历史场景,寓乐寓教寓学。

提出典型问题,引导思考,学生自主思考与讨论相结合,攻克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到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重要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春秋 时期是上承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下启战国由分裂迈向统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导致原有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剧烈的变化,整个国家出现了割据纷争的局面。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内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三个内容是因果相连的递进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诸侯争霸。

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引起春秋时期一系列的变化;分封制的瓦解。

四、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少,历史思维也欠缺,注意力易分散,但他们好奇心强, 形象思维能力强,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历史思维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2. 启发式教学法

3. 讨论归纳法

4. 阅读讲解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对回顾之前学的西周的建立与灭亡以及对西周之后东周历史分期的介绍导入新课

(二)新授新课

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归纳:

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从三个方面农业、手工业、商业找并划出

之后并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考试引导划出要点并做好笔记

刚才我们学习了春秋时期的经济,掌握春秋时期的状况还需要了解什么呢?现在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春秋的政治吧老师总结过渡。

2、王室衰微

阅读这三段从每一段中分别找出王室衰微的表现

同时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书上的信息,由因朔果,帮助学生理解分封制瓦解、周王室势力衰落、诸侯势力崛起。

3、诸侯争霸

老师指导学生默读本部分。

请同学起来回答诸侯争霸的原因是什么?口号和春秋五霸是什么?

老师给学生分析尊王攘夷并明白为什么提出这样的口号

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30页并小组讨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

(三)课堂小结

利用板书进行知识梳理式归纳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重大变化。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史实是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瓦解的突出表现。

(四)作业

第六课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教学功能和立足初一学生学情,夯实基础,立足课本,分析理清每个知识点。

通过引导学生,启发式教学找出归纳重点,培养了他们的阅读材料和历史学习、思维能力。

通过讨论法、提问法,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原则,大胆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39、远古的传说评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远古的传说听课稿,分享远古的传说听课感受和记录

远古的传说评课稿:

《远古的传说》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黄帝及其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原始社会走向终结。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教学重点】

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

【教学难点】

尧舜禹 禅让的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民族被称为华夏民族,我们是炎黄子孙,我国具有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那么我们为什么被称为炎黄子孙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我们的祖先是谁?

二、新课学习

(一)炎黄联盟

教师:今天,占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一个大家庭,被称为炎黄子孙。传说中以游牧为主的黄帝部落和以农耕为主的炎帝部落。

教师:中国历史上对轩辕黄帝的公祭,大致起于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为了表示对黄帝的尊敬,各地都建立了黄帝庙,作为祭祀轩辕黄帝的专用场所,轩辕黄帝曾经生活居住及其安葬之地的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麓的轩辕庙便拔地而起。正式将桥山轩辕设列为国家祭祀场所是在距今1200年前的唐太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从些以后,桥山轩辕庙的祭祀活动,就成为国家组织的具有鲜明公祭性质的典礼,轩辕黄帝庙便成为华夏民族心驰神往、遥寄情思、谒陵拜祖的一方圣地。自唐代以后,历经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世代相传,绵延不绝。

教师:大约4000多年前,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传,在黄河流域有两个强大的部落,分别由炎帝、黄帝领导。在南方,蚩尤领导者一个强大的部落。

1.黄帝

教师:黄帝,姓姬,号轩辕氏。著名的部落首领,被后人尊为华夏族的祖先,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多媒体展示

2.炎帝

教师:炎帝姓姜,号神农氏。他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同时还是医药之神,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

教师:为争夺土地和财富,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发生了阪泉之战。最终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多媒体展示阪泉之战图片

3.蚩尤

教师:据说蚩尤是位桀骜不驯的野心家.据《山西通志》和《安邑县志》载:他是安邑蚩尤村人。传说蚩尤姜姓,牛首人身、铜头铁额、四目六手,不食五谷,以铁石充饥。他好兵杖刀戟,能飞空走险,喷云吐雾。

教师:原来居住在我国东部地区,后来发展到山东、河南、安徽一带,是最早进入中原的部落。

多媒体展示炎帝黄帝大战蚩尤图

教师:战争爆发后,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所以在初战阶段,适合于晴天气环境作战的黄帝族处境并不有利,曾经九战而九败。然而,不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这就给黄帝族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驱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 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教师:传说,涿鹿之战十分激烈。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突然间风雨大作,使黄帝、炎帝迷失了方向,黄帝命部下制造指南车,辨别了方向,才把蚩尤打败。

多媒体展示涿鹿之战图

教师:炎帝与黄帝两个部落联盟共同战蚩尤最终形成了华夏族。

多媒体展示华夏族形成的图片

教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为何叫炎黄子孙了。

多媒体展示祭拜轩辕图

教师:炎帝、黄帝、蚩尤和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末期社会的情况,

多媒体展示图片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教师:炎帝,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还制作乐器琴瑟、还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多媒体展示炎帝发明图片

教师: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挖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弓箭和指南车。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

多媒体展示黄帝发明图示

教师:在文中划出重点内容

多媒体展示

教师:《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嫘祖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器、昌意二子。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五帝中的颛顼帝。

多媒体展示图片

问题思考: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发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你认为先民的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

学生:在生产上:制作出了陶器、发明了纺织等

学生:在生活上:教会人们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等。使人们的生活有所保障。

学生:在经济交流上:教会人们通商交换。

学生:有科学依据:在西安半坡、河南仰韶等遗址发现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等。考古学家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浙江等地发掘出水井的遗迹。蚕茧和石制品等。

讨论: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远古传说: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没被考古资料证明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洪荒时期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不可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涵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学生:历史事实:被考古资料证明的、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三)尧舜禹的禅让

教师:禅让制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实质: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一种制度。

多媒体展示禅让制图片

教师: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教师:尧舜禹的表现?

学生:尧教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解除水患;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

教师:大禹治水用什么方法治水的?

学生:挖沟开渠疏、导结合。

教师:治水的结果这样呢?

学生:把洪水引入大海,百姓过上了安康生活。

多媒体展示大禹治水图片

教师:舜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禹乃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

教师:大禹的尊称怎么来的?

学生: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休息。他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都不敢进家门。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其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因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问题思考: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精神?

学生:以工作为主,为国家建设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三、课堂总结

从黄帝以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由此发端,西汉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名著《史记》落笔第一人也是黄帝。他是我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依托,是十几亿炎黄子孙心系一处的文化巨擘。由他及历代有为国君的努力,中国不断发展、壮大,走向统一、团结,民主,富强!

四、课堂练习

1.2005年5月6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首站拜谒了陕西桥山的黄帝陵,因为黄帝( D )

A.是文字的发明者

B.曾今打败了炎帝

C.制造出了指南车

D.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在我国,汉字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相传文字的发明者是( A )

A.仓颉 B.嫘祖

C.黄帝 D.伶伦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教学反思】

《远古的传说》学习中要注意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层层设问,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在进行总结说明,应该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40、开花和结果评课稿

七年级生物上册开花和结果听课稿,分享开花和结果听课感受和记录

开花和结果评课稿

《开花和结果》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讲述的是被子植物的一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本节是本章的第三节,是在前面了解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的基础上,认识植物的开花、结果的过程。从教材内容设计看,本节由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三部分组成。其中,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这部分内容较抽象,需要教师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抽象思维已有较大的发展,但仍需要具体的感性知识作支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导入时要从生活入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多种(如实物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分析问问题、解决问题。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课标》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基于课改理念及《课标》要求,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目标引领、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在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顺其自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知、情、意、相结合,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概述花的主要结构;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爱花、护花的自觉习惯。

2、教学重点、难点

(1)花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2)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3)爱花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3、教学方法: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教学模式辅助多媒体教学。

4、教学评价:本节课教师对学生探究的过程及时给予多种评价,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求知欲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就感。

5、课时安排:1课时

6、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新鲜的植物的花;教师准备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初中学生的学习往往带有感情色彩,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如果直接进入主题,学生往往会觉得不感兴趣,就不会去主动的探求知识。所以,我运用了一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让学生的情绪兴奋起来,继而产生了观花、赏花的愿望。接着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让学生联想桃花落了会长出什么?继而引出课题《开花和结果》

(二)第一部分:花的结构

1、老师首先说:说起花你们并不陌生,你们是否知道

①花是由什么芽发育成的?

②花都有艳丽的色彩和香味吗?

③不同的花它们的大小、形状和颜色一样吗?

请同学们讨论,进而让学生明确:虽然花的大小、形状和颜色不同,但它们的结构却基本相同。

2、出示学习目标:花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探究你手中的桃花的基本结构,画出你喜欢的花,并尝试标出各部分结构名称。思考:花的哪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3、自主学习:学生动手探究花的基本结构,画出花并标出各部分结构名称。

讨论思考题,尝试解决。

4、教师释疑:教师巡视、指导,不能解决的问题给与点拨。

5、当堂反馈:①出示桃花图片,让学生指出各部分结构名称。(板书)

②假如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这朵花还能发育成果实吗?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花的雌蕊和雄蕊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

(三)第二部分:传粉和受精

1、目标引入:教师播放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的片段,问: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在做什么?什么叫传粉?传粉的方式有哪些?

2、自主学习:学生带问题自学课本内容,解决问题。

3、目标引入: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以后,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让学生自学受精的过程。

4、自主学习:学生带问题自学课本内容,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播放受精的过程动画,让学生观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受精的过程。

(四)第三部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1、目标引入:首先教师创设情境:花开花落,似水流年,盛开是一种美丽,凋谢也是一种美丽,只有花凋谢了,新的生命才会诞生。那么传粉和受精后花的哪些结构会凋谢呢?继续发育的是什么结构?发育成什么?

2、自主学习:学生带问题自学,解决问题。

3、联系实际:①你知道我们平时吃的农产品中哪些是果实,哪些是种子吗?②你是否知道我们平时吃的玉米穗有缺粒的现象、向日葵的籽粒有空瘪的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怎样弥补呢?学生自由谈,引出人工辅助授粉的知识。使教学与生活相联系。

(五)情感教育

从种子萌发到植株生长、开花、传粉、受精到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看来植物要产生后代还真不容易啊!但是生活中往往有不尽人意的现象发生:随意的采摘鲜花、攀折树木的现象屡有发生。小花也有情,它们也会流泪。假如你是一朵花,虽然你每天用笑脸迎接着人们,但有时仍难逃厄运,那么你将向人类发出怎样的呼吁?让学生抒发情怀,谈感受,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爱花护花的教育。

(六)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七)当堂反馈:(出示测试题,由学生完成)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

一、花的结构

花托

萼片

花瓣

柱头

雌蕊 花柱

子房胚珠

雄蕊 花药花粉

花丝

二、传粉和受精

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

子房壁果皮

胚珠种子

受精卵胚

七、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和我校的阳光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要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引领下,我设计并实施了这节课的教学。通过教学我有以下体会:

1、导入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习情趣。

抓住学生易受感染的心理,运用图片和歌曲激起学生的兴趣,在观花、赏花中引出课题。引入既自然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探究活动完成了对知识的构建

在学习花的结构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花的结构,通过切身的体验真正的认识了花的结构。使学生在体验探究的乐趣的同时又记忆了知识。

3、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教学中对玉米的缺粒和向日葵空瘪的现象进行了讲解,传授人工辅助授粉的知识,达到了教学服务于生活的目的。

4、对学生适时的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让学生以一朵花的身份向人类发出呼吁,教育学生要爱花、护花,爱护绿色植物,做环保小卫士。

41、种子的萌发评课稿

1号 2号 3号 4号

10粒种子 10粒种子 10粒种子 10粒种子

无 适量水 适量水 过量水

橱柜 橱柜 冰箱 橱柜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适宜 过量 无 适宜 适宜

25℃ 25℃ 25℃ 0℃ 25℃

有 有 有 有 无

萌发 不萌发 不萌发 不萌发 萌发

回答问题:(1)4号培养皿种子萌发的结果是________。

(2)此探究实验设置了______组对照实验;1号与4号形成对比,实验变量是_________;1号与5号形成对比,实验变量是________;1号与______号形成对比,实验变量是水分;其中对照组是__________号。

42、细胞的生活评课稿

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胞的生活听课稿,分享细胞的生活听课感受和记录

细胞的生活评课稿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细胞的生活》是初中生物十大主题之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二级主题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内容,本节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和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如具有叶绿体和细胞壁),以进行生命活动。并能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2、教材分析:  

《细胞的生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2012年新版第二单元第一章第四节。本节内容主要阐述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以及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可以采取模拟实验、分析资料等多种形式使细胞中的物质的教学具体化。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是本节的重点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引入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教学。例如,葡萄被晾晒成葡萄干,是由于葡萄细胞中的水分子通过细胞膜散失到空气中去了。我们吃葡萄干时会感到酸甜可口,说明葡萄细胞中的糖类物质并未通过细胞膜到达细胞外。由此形象的引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然后再展开讲述。  

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难在如何使学生理解细胞通过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能量的转变。可先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做功的事例(如汽车行驶需要汽油燃烧提供能量),然后教师指出:细胞中物质的转变、物质的移动、细胞的成长、细胞内有序状态的维持等,都是做功。然后综合教科书的素材,还可参考背景资料,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通俗地解释细胞通过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了能量的转变。  

细胞核是控制中心内容比较抽象。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1)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2)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载体DNA。教师可从分析克隆羊的资料入手,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可分组),让学生发表看法,引导学生从多莉羊的性状几乎与提供细胞核的B羊一样的现象,得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的推论。进而依次介绍:细胞核、DNA、遗传信息。最后用比喻、举例的方法总结出:在生活的细胞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控制的;而生物体建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也储存在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尝试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变。  

4、通过分析教材的插图和相关资料,了解生物体中能量转换是通过

叶绿体和线粒体进行的。  

5、概述细胞核是一个遗传信息库。  

能力目标:

1、通过问题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的能力,  

2、通过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2、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4、概述细胞核是一个遗传信息库  

教学难点:

1、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的图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活动一:  

教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关知识,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植物细胞主要由哪些结构构成?动物细胞呢?两种细胞相比,最显著的不同时什么?  

2 、在切西瓜时流出的红色汁液是什么?来自细胞的什么结构?  

学生回忆、思考、回答。  

教师引导: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的各项生理活动都需要物质和能量,那么,细胞的生活是否也需要物质和能量呢?这些物质和能量分别来自哪里呢?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讨与之相关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以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达到我要学,我想学,为以下新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创设良好的求知氛围。)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1、细胞内的物质  

活动二: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并指导学生分析下面问题。  

资料1:某校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粒浸软的小麦种子穿在细铁丝上,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烧,发现种子先变黑,然后燃烧,最后只剩下灰白色的灰。  

资料2:小明和小刚是同班同学,他们都是生物课外小组的成员,对一些生物现象非常感兴趣。今天,他们在一起探讨构成生物细胞的物质有哪些。小明说:我们吃的肉类非常香,水果酸甜可口,馒头和面包在细细咀嚼后感觉有甜味。这说明构成细胞的物质有脂肪、糖类、水等成分。小刚说:我在有关资料上发现,生物的细胞中还含有蛋白质、无机盐等成分。  

问题  

(1)、资料1中,种子能燃烧的原因是什么?燃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的灰是什么?  

(2)、通过资料2中两位同学的提示你认为生物细胞内含有哪些物质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内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1、种子能燃烧是因为种子中含有有机物,这种物质一般含有碳,能燃烧。燃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灰是无机盐。  

2、知道细胞中含有水分、无机盐、脂肪、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  

教师进一步强调:  

生物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无机物包括水、无机盐、氧等。另外,细胞在生活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推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通过小明与小刚的叙述,让学生明确细胞中含有的物质。使学

生具有了独立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欲望)   

2、物质的构成  

活动三:  

演示1:蔗糖在水中溶解  

把一块由蔗糖压缩的方糖放进水里,不一会蔗糖在似乎在水中消失了,舀一勺水尝一下,水有了甜味。  

演示2:将一滴红墨水滴在盛有清水的透明玻璃杯内,红墨水慢慢扩散到清水中,最后清水变成浅红色。  

问题 :   

(1)将蔗糖放在水中,蔗糖不见了,它真的消失了吗?  

(2)将红墨水滴在清水中,清水为什么变成了浅红色?  

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最后达成共识。得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通过实验加深我要学的欲望。并通过分析、猜测、推理,使学生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且分子之间有间隙。)  

2、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上面的资料1,尝试总结。  

有机物的分子比较大,一般含有碳;而无机物的分子比较小,一般不含碳。  

学习目标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教师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教师引导:夏天,为了防止晚上休息的时候被蚊子咬,而在床上设置蚊帐,这样蚊子不能进去,而人们需要的空气能够进去。那么,在细胞的结构中,那个结构相当蚊帐的作用,挡住有害的物质,而细胞需要的物质能够进入呢?  

学生通过讨论后回答: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部的环境分隔开,它可以挡住细胞外的有害物质进入细胞内,并将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使得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是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加深学生对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理解。)  

学习目标三: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1、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活动四: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指导学生分析,并尝试完成下面的问题  

资料1:能量的形式有多种。食物中的能量属于化学能,阳光的能量属于光能,物质燃烧时释放的能量是热能。  

资料2:当蜡烛燃烧时,蜡烛中的化学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  

资料3:绿色植物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问题:  

(1)、生物的生活中都需要能量,它们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哪里?  

(2)、绿色植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什么?  

学生分组分析、讨论,最后小组成员达成共识,并在班内展示。  

(1)、生物生活的能量主要来自它们摄取的食物。而有的食物来自动物,有的食物来自植物。其实,这些能量归根结底来自这些生物体的细胞。细胞中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因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吸收太阳光的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制造的有机物中。有些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物的食物,一些小动物又可以被其他动物取食,能量通过食物链流到这种动物体内。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需要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光的光能。  

(2)、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是植物细胞中的能量转化器。  

(通过知识陈述,并结合陈述的知识,提出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2 、化学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活动五: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图示。  

(1)、线粒体存在于哪些细胞中?  

(2)、线粒体如何对能量进行转化?  

学生对照教材,分析图示,思考上面的问题,最后达成共识。  

(1)、无论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都含有线粒体。  

(2)、线粒体能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分解,在分解的过程中有机物需要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的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综合利用教学资源能力以及概括分析和知识总结能力。)  

学生质疑1:  

如果将细胞比作汽车的话,线粒体、有机物分别相当于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如果将细胞比作汽车,则线粒体相当于发动机,有机物相当于燃料。)  

学生质疑2:  

小刚患重感冒,在医院住院期间,每天都要注射葡萄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静脉注射葡萄糖可使病人的细胞及时获得葡萄糖,不必完全依赖消化系统。病人的细胞中的线粒体就可以将葡萄糖和氧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供给病人生命活动的需要。  

教师进一步强调: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生物细胞中的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所以,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学习目标四: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1、遗传信息  

活动六:  

教师创设情境:当你想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状况时,可以收看天气预报;当你想外出旅游时,首先通过一定的媒体查看旅游的线路和旅游区各景点的介绍。  

通过收看天气预报可以获得有关天气的信息,通过媒体可以获得旅游线路和各景点的相关信息。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信息进行指导,那么这种信息存在于哪里呢?  

学生通过教材和相关资料尝试回答:受精卵内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都是由父母传下来的,因而叫遗传信息。  

(设计意图:铺垫,类比,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分析、概括。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迁移能力。)  

2、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活动七: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小羊多莉的身世,并指导学生完成下面的问题。(教师手书融合过程)  

问题:  

1、与多莉的身世有关的绵羊有哪些?  

2、多莉与哪只绵羊最相似?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1与多莉身世有关的绵羊油 3只,即A绵羊提供去核卵细胞,B绵羊提供乳腺细胞核,C绵羊孕育胚胎。2多莉虽然是C绵羊生出的,但是长相却一点都不像C羊,而是与B羊十分相像。说明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和对照,以及小组讨论和补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和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力,并通过关系图理清知识脉络,明确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3、细胞核中有存储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活动八:  

教师创设情境  

我们每天需要通过媒体获得信息,例如:通过读报可以了解最新的时政要闻,通过看天气预报可以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这些信息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给人们。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呢?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图片:螺旋DNA结构图片,细胞核中有一种叫做DNA的有机物,它的结构像一架螺旋形的梯子。DNA的分子很长,它可以分成许多个小片段,每一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比如,有的片段决定人的血型,有的片段决定人的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有的片段决定人的眼睛是黑色还是褐色,这些片段就是基因。  

问题:  

1、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什么结构上?(细胞核DNA上)  

2、 DNA的结构有怎样的特点?(像一架螺旋形的梯子)  

教师进一步强调: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因为细胞核中有遗传信息的载体DNA。DNA的小片段是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DNA上)  

教师提问: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是如何理解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这句话的含义的?(学生回顾这几节课的学习,尝试进行总结)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因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为细胞生活提供动力。细胞核能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因为细胞核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所以,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教师进一步强调: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每一个细胞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进一步使学生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加深概念的生成。使学生对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课堂小结:  

活动九:  

教师:本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学生分别谈收获。最后教师简单小结。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巩固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有些知识比较难理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只能通过一定的习题加以练习,巩固所学内容,以后再慢慢消化理解。

43、世界的气候评课稿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寒带气候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以亚欧大陆中纬度为例)

2.把相应的气候类型填在横线上。

(1)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

(2)回归线附近大陆的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大陆的西岸热带沙漠气候。

(3)北纬30℃~40℃大陆的西岸地中海气候。

(4)北纬40℃~60℃大陆的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的西岸温带季风气候。

(5)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谈一谈:你最想到哪里去旅行?那里的气候如何?

第二课时

看一看:请同学看第57页的3幅景观图,说说A图、B图、C图分别是什么气候。

(答:A是热带雨林气候,B是热带沙漠气候,C是温带季风气候)

想一想: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地气候的差异呢?

教师引导:

1.一个地方的气温和降水受那些因素的影响?(答: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气候要素包括哪两个方面?(答:气温、降水)

教师小结: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因此,它们也成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板书: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地形

活动1

教师引导:读图3.24

1.A位于什么带?B位于什么带?(答:A位于热带,B位于寒带)

2.热带、寒带的气温有何特点?(答:热带终年高温,寒带终年低温)

3.A、B谁的降水多?谁的降水少?(答:A降水多,B降水少)

4.A、B谁的纬度高?谁的纬度低?(答:A的纬度低,B的纬度高)

教师小结:赤道地区纬度低,气温高,海洋广阔,水分蒸发旺盛,大气暖湿,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而两极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水分蒸发微弱,大气干冷,很难形成降水。

活动2

提问引伸:

1.北纬40℃~60℃亚欧大陆的东、中、西部分别是什么气候?

(答: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2.北纬40℃~60℃亚欧大陆的东、中、西部分别属于什么降水类型?

(答:夏季多雨区,全年少雨区,常年湿润区)

教师小结:亚欧大陆的东部濒临太平洋,夏季受来自太平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亚欧大陆的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全年受来自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常年湿润;亚欧大陆内陆距海洋较远,难以受到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少。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在中纬度地区表现的尤为显著。

活动3

教师引导:读图3.25

1.A坡降水多还是B坡降水多?为什么?(答:A坡,因为A是迎风坡)

2.此地是什么地形?(答:山地)

教师总结:受地形影响A坡降水比B坡多。

巩固练习:

指出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主要因素:

(1)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地形)

(2)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纬度位置)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湿润。(海陆位置)

过渡:气候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存在这个自然环境中,必然与环境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读书讨论:

仔细阅读第60页的课文,看看它们提供了那些信息,并加以总结。

(1)气候对人们穿着的影响。(2)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气候异常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酷热、严寒、洪水、干旱等。

想一想: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实例说说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吗?

引伸提问: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人民搬迁了,你知道是什么因素引起海平面上升的吗?(同学阅读62页的气候变暖小资料,探寻答案)

教师小结:气候可以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反过来人类的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谈一谈:你家乡的气候怎样?你可以分析那里的气候影响因素吗?

世界的气候评课稿第二篇:

《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以学完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组成要素基础上,从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出发,使学生理解气候有关知识。教材借前两节课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情况,教材通过对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的分析,来说明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在依据教材内容设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本章最后一个标题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开头的天气及其影响首尾呼应,从中强化人地关系这一主题。教材在该内容上主要抓住两各方面:以实例分析说明,一是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导致人类活动的差异,以培养学生地域观念;另一方面是同一地区气候异常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培养灾害意识。教材注重以活动为主、讨论气候变暖为题,使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也能对气候产生负面影响。总之,《世界的气候》一节既作为对全章内容的归纳、综合,又是对全章内容的总结,居本章的核心地位。本节内容的学习,更为今后学习区域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及其复杂多样。 2.学生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来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学生对图片、地图、图表、阅读材料、搜集的谚语、诗词等地理信息的提取,教师引导学生以描述、对比、实例分析说明、推理、归纳、讨论等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要善于运用已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新知识的综合能力。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培养学生地域观念、灾害意识及环境意识。3.通过阅读景观图片和资料体会自然的创造力,树立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1.认识世界气候的复杂多样及地区差异大。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 综合分析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人们常常用春斐、夏翠、秋金、冬银来形象比喻某个地方四季景观的变化。

多媒体展示投影:1组图.北京地区的四季景观图片

京郊玉渡山春季 八达岭长城夏季 京郊玉渡山秋季 八达岭长城冬季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同一地区,为什么会有这样大差异?(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所致)

多媒体展示投影:2组.不同地区(南北、东西)同一季节景观图片(纬度差异、海陆差异)

二月海南风光 大兴安岭冬景 内蒙古温带草原夏季 我国温带沙漠夏季

1.让学生读图对比分析回答:影响我国南北方景观差异的因素是什么(气温)?、从东到西的景观差异影响因素又是什么(降水)?

2.你从以上景观图的变化能得到什么信息?

师生归纳总结:中国气候差异很大,那世界的气候差异会更大。由此导入课题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板书)

一、 气候的地区差异(板书)

任何一个地区,天气是经常变化的,那么气候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天气与气候。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板书)

看一看: 请同学们读教材第57页图3.22 A、B、C三幅景观图,根据描述表演图上三个人的不同感受,能告诉大家A、B、C三地景观不同的原因吗?(师生总结:因为A、B、C三地的降水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一年四季你在南极和海南都能看到什么?为什么?(因为两地的气温不同);师点明:展示情景导入中第2组景观图中海南与大兴安岭景观的差异也是纬度差异导致气温不同而形成的。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图中三人描述气候时所指时间和要素.

试一试:活动1-1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活动1-2让学生判断教材中四句话(昆明四季如春和极地地区全年严寒是描述气候;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和明天大风降温描述天气).

教师可将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天气和气候的谚语和诗词进行展示,学生判断,师生纠正总结

教师提醒: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回顾很快得出结论: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千差万别,因此世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地区差异很大。

2.气候的地区差异大(板书)

过度:世界气候不仅地区差异大,类型多达11种,这里我们主要了解6种气候类型及分布情况。

3.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板书)

做一做, 展示投影3.23《世界气候的分布》图,教师引导学生边读图边完成表格内容。教师要求学生能在气候分布图上指出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并随学生回答投影展示各类型气候下的景观图片,增强学生对所介绍气候类型及分布规律的感性认识。

活动1-3表(1)找出主要分布在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气候类型,并填在下表中

分布地区 气 候 类 型

热 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侯

温 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气候

寒 带 寒带气候

(2)找出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陆、西岸的气候类型,并填在下表中。

分布地区 气 候 类 型

大陆东岸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 温带大陆气候

大陆西岸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3)除教材第57页图3.22举例描述的A、B、C三种气候特征外,教师可补充介绍以下三种气候的分布及特征,

①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大致在北纬10至北回归线之间,全年高温,夏雨冬干,干湿季分明;

②地中海气候: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分布最广,主要位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最广,

全年温暖湿润,温差小。

(4)让学生对照世界地形图,看看高原山地属于哪种气候?

想一想: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各地气候的差异的 ?

教师引导:一个地方的气温和降水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要素包括哪两方面?(气温、降水)

教师小结:在前两节,我们已经学习过,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它们因此也成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板书)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地形

活动2-1.投影打出图3.24中的A图和B图分别表示赤道地区和南极地区某低气温、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比较两地气候的特点,说明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

A地全年高温多雨,B地全年低温少于且温差大;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原因是纬度位置不同。

活动2-2.在世界地形图上,以亚欧大陆温带地区为例,说明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教师提供各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再将学生分三组,分别代表大陆东岸、西岸、大陆内部,小组成员合作分析,经其它组纠正得出结论:

受海陆位置影响,大陆东岸是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西岸是冬湿夏干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侯;内部是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活动2-3.学生看图3-25回答:教师可提醒学生考虑气温随高度的递变率;

A坡降水多,因为它处于迎风坡。

活动2-4.指出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主要因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派一名代表回答:

(1)地形; (2)纬度位置; (3)海陆位置。

过度;气候是自然护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存在这个自然环境中,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玩等活动必然要与环境发生联系,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板书)

先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出发,说一说一年四季着装的变化以及所吃的水果都有什么不同?

然后让学生读教材第60页内容,看看文字内容提供了哪些信息,并加以总结:

第一自然段:气候对人们穿着的影响;

第二自然段: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三自然段:气侯异常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酷热、寒潮、洪水、干旱等举实例说明,教师打出与灾害性天气相关的图片。

想一想: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实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吗?

趣闻:被海水追赶的岛国图瓦卢,大家猜猜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请同学们阅读第62页资料分析:找出答案。

教师小结:气候可以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反过来人类的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谈一谈:1.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能引起哪些危害?

2.针对全球变暖,人类应该如何应对?

教师总结:气候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全球变暖警示人们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气候的地区差异大

3.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板书)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地形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后反思】天气和气候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用综合分析的方法结合地图分析纬度、海陆、地形因素和气温、降水、气候之间的因果关系。使学生自主探究生成新知识,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在新的课堂教学中,用直观教学方法突破难点;课堂教学取得

较好效果。

但由于学生接受能力存在差异,难免出现个别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如何真正实现学生在新课程中的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还需要在今后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44、海陆的变迁评课稿

利用兴趣话题引入,激发兴趣,引起求知欲。 1分钟

师 生 活 动 设 计 依 据 1分钟

1、运用有关资料说明亚非大陆之间的红海会逐渐成为新的大洋的道理。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实际问题,使知识得到实际运用。

总结本课知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 沧海桑田

1、海陆变强市不断进行着的

2、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都会导致海陆变迁

3、人类活动也对海陆变化起到影响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三、板块的运动

1、地球表层有板块构成,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不断运动

3、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

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配练、填充图册

课后反思

海陆的变迁评课稿第二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观察活动,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通过实验演示,探究发现板块运动的方式和产生的地形,探究发现地震、火山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地震、火山相关内容的学习,培养防灾减灾的观点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海陆地形的成因。

三、教学方法

1.教法;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绘画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听说过台湾与大陆有过亲密接触、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吗?日前,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东山县博物馆考古人员,从水下考古地挖掘到了100多件与台湾有关的哺乳类动物化石。近些年来,台湾渔民先后在台湾海峡捕捞作业时拖网拖上来的有3000多件陆生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哺乳动物化石有剑齿象、亚洲象、古菱齿象、熊、中国犀、马、猪、四不象鹿、斑鹿、山羊等。至此,近年来在台湾海峡已通过海底考古挖掘、收集了哺乳类动物化石达3100多件。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就说明了地球自形成以来,海陆变迁就一直在不断的发生,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新课教学:

一、沧海桑田(实例展示,动画演示,实验探究)

(一)展示图片

(二)提出问题

谁能解释这些现象?你能推断出什么变化?(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海陆是不断变迁的。

那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课件动画演示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由海变成陆地?而东部陆地为什么会变成了海洋?

(三)模拟实验

通过模拟实验,学生探讨并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展示荷兰的围海造田图片,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海陆变迁,然后通过模拟实验二进行验证。

让学生再举几个人类活动的例子。

以上是地表形态的缓慢变化,那么地表形态的剧烈变化有哪些呢?学生猜测,教师适时展示课件:火山和地震。

承转:海洋变为陆地,陆地变为海洋,海陆是不断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二十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问题导引,动画展示,寻找证据)

(一)走南闯北,问题导引南极洲大陆地处极地,被称为冰雪大陆,但科学家在南极厚厚的冰层下面发现很多种矿产资源,其中最丰富的是铁和煤。对于南极洲上发现大量煤的事实,你想到了什么?

(二)动画展示,体验假说

教师简介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及其内容。你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教师展示Flash动画穿越时空:现在的海陆分布是这样的,2亿年前的大陆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跟随时光倒流,追溯到两亿年前的地球吧。

(三)观察预测,寻觅证据学生先预测,然后分组寻找证据证实大陆是否会漂移。动手把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看看是否能拼合成一个整体,小组代表用剪好的南美洲和非洲地图,演示并分析,教师点评指导。

三、板块的运动(大胆预测,探寻证据,分析验证)

(一)猜一猜: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小组长负责分工安排,并协调探究过程: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记录员。搜集资料的组员适时向大家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大陆漂移说的资料,然后大家交流发言,记录员记录主要的发言,组长整理答案,达成一致,得出相关结论。

(二)板块运动会形成哪些地形呢?火山、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呢?

实验演示:既然板块能运动,那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那么力的方向有几种呢?

学生用书本作为实验材料,演示板块运动以及所受力的方向。

深入探究: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导致什么结果?

大胆预测: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形成山脉。

探寻证据:在板块碰撞处填写主要山脉的名称。

分析验证:用书本演示板块运动和山系的形成,并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如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落基山、安第斯山和东亚岛屿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得出结论: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形成山脉。

过渡:两个板块在碰撞过程中,除了形成山脉,预测一下还会发生什么情况?

大胆预测:在板块碰撞挤压处地壳会震动,可能会引发地震、火山。

探寻证据:通过观察下图寻找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区,认识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证实预测。(教师出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学生观察世界上多火山、地震的位置)

得出结论: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课外拓展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问题。

1.热点聚焦:阅读下列的图文资料,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发现四川雅安地震的成因。雅安与汶川同处龙门山断裂带,在科学家看来,从汶川到雅安,龙门山地震带上的城市接连被摧毁,绝非偶然。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知名地质专家栾锡武表示,青藏和成都两个板块活跃的地区不仅是龙门山断裂带这300千米,从甘肃陇南到云南昆明,沿线十几个城市都位于两个板块之间的活跃带上。青藏板块与成都板块之间的角力从汶川地震后从未停止。

2013年4月20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分析雅安地震成因时说,汶川地震,在龙门山断裂带北面破开了一个100多千米的口子,释放了能量,但南边没有释放出来。而这次正是龙门山的南边发生地震,是汶川地震未释放能量的一次爆发。

虽然雅安地震只是汶川地震破坏强度的十分之一。但可怕的是,过一段时间,两个板块之间的能量会再这样积聚,周而复始,产生新的能量和新的地震。

2.视野拓展:小组成员合作,从前面学过的板块位置图进一步探究世界地震的主要分布,比如说为什么日本、印尼多火山地震,而同为岛国的英国却很少发生地震?

3.防震图解:小组成员合作,探究防震措施,了解地震后应如何学会自我保护?

第四环节:

1.走进身边的地理:请充分利用已学知识和网络资源查找以下问题的相关资料,并以此为主题写一篇地理日记。

(1)地震前常出现哪些异常现象?

(2)你家乡的城市有专用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吗?

2.观察下图,想一想,当地震发生时,哪些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是正确的?

五、板书设计

45、地形图的判读评课稿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听课稿,分享地形图的判读听课感受和记录

地形图的判读评课稿第一篇: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3.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找出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2 .能够运用地形图上分辨出五种主要地形类型

4.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复习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

1.比例尺:①会运用比例尺,通过测量图上距离,换算出实际距离;②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2.方向:(在地图上有三种表示方法)①指向标(课件展示);②

经纬网;③按惯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3.图例

经纬网;③按惯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3.图例

激趣导入

国庆黄金周将要来临,某班的一位同学准备随家人去郊外的一些地方自助游(注意:途中要爬山)。你觉得他们应该随身携带的物品有什么?(地图)

还记得我们做过的题目野外旅行一般用什么地图?(地形图)很好,人们最常用的两种地形图是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图。那这两种地图怎么阅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怎么去阅读地形图。

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板书)

预习定标

情景创设国庆黄金周将要来临,某班的一位同学准备随家人去郊外的一些地方自助游(注意:途中要爬山)。因为要爬山,所以出发前搜集了一幅南京地形图。这下他们犯难了,地形图怎么读呢?

下达任务教师告诉学生:判读地形图其实并不困难,只要像关云长一样过五关斩六将就可以学会地形图的判读了。哪五关呢?

合作达标

第一关:会读地图上的高度

设疑:小甲和小丁各自站在自己所在位置测得甲山和丁山的高度都是1000米,可是图上显示甲山确实比丁山高,这是为什么?

电脑出示动画:表示高度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阅读书本P24,帮我找出相对高度和海拔的定义。

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注意:地图上出现的高度一般情况下的都是海拔。

闯关题(一):

甲山的海拔为 米,丁山的海拔为 米,

甲山相对丁山的相对高度为 米。

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米。

AC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米

承转: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

第二关:绘制等高线

学生自学:读课文并观察课本上的等高线示意图,体会等高线是怎么绘制的?

动画:P16图1.28等高线图的绘制过程(学生认真观察,形象感知)

学生交流感悟心得(教师可以用切土豆演示)

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即为等高距。

注意:同一幅地图中等高距相同。

同一条等高线上所有点的高度相同。

高度不同的两条等高线 (会,不会)交叉。

如果绘的是等深线,图中由内向外高度 。

闯关题(二):(见上右图)

那么地形坡与等高线有什么关系呢?

第三关: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一) 坡度陡缓

设疑:有一老一少要爬山(出示图片),请你为二人安排一下各自的登山路线,并说说原因。

提问:你能把你的原因用这座山的等高线图加以解释吗?(出示等高线图,学生解释,教师引导归纳)

闯关题(三):(电脑出示)

(二)山体不同部位的地形形态

第四关:判读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

读图感悟: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本P16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

(1)认识山体素描图上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形态。

(2)辨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形状及其特点。

教师精讲点拨:用电脑出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相关图进行分析对比。

演示:用拳头演示

第五关:分层设色地形图

设疑:用电脑出示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怎么读呢?

学生活动:先让学生读课本P27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辨认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五种地形并区分它们的特征。然后再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对比高度表从颜色上区分五种基本地形。(教师点拨)

师生互动:归纳总结。

闯关题(五):找找图中的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

互动展示

闯关题(四):

(1)写出右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类型名称:

A C

D E

F

(2)读左下图,找出图中的山顶、鞍部、山谷和山脊。

(到屏幕前指出来)

交流反馈

见课堂作业。

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过五关斩六将学会了地形图的判读,在学习和生活中为了大家更好的运用地形图,我给大家了总结了一段歌谣:

地形图的判读

地形图,不难读,看好颜色和标注;

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

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

高原平原都平坦,高低要

结束语:我已经基本弄懂了等高线地形图,要出发去爬山了。

课余大家可以搜集几幅地形图来读读试试,还可以利用课本上的方法做一个等高线模型或者沙盘。有很多知识等着你们去学习呢,大家努力啊~

地形图的判读评课稿第二篇: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不同形态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3、情感目标:  

  通过运用课件展示、地形模型,小组之间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2、了解等高线概念,明确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在等高线图上识别主要地形类型  

2、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状态。  

【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实践探究法、直观演示、讲解、讨论以及练习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课件、等高线地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件展示: 几种地形类型的图片)  

导言: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高原,这是物产丰富的盆地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画面,有高山、有低地。然而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她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呢?大家想不想知道?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能引发动力。 七年级学生对学习地理有一定的兴趣,热情高,思维活跃,在这里用地理学科特有的魅力设疑导思吸引着他们。  

板书:地形图的判读  

二、指导学习,探究创新:  

学生自读课本,结合第31页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学案第1题: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   

学以致用:  

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据测量,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 8844.13米 ,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却说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 珠穆朗玛峰高 8844.13米 指的是什么高度? (海拔高度)。而青藏高原上的藏民说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4000多米则指的是什么高度?(相对高度)  

【设计意图】  

首先让学生通过课本文字自学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的定义。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看学法提示相近的概念,要从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进行比较,这样记忆得才牢固。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然后延伸与实际相联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珠穆朗玛峰的两个高度值,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的能力。

(活动)陆地表面主要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等五种基本地形类型,课件展示图片,并引导学生完成相关表格。

【设计意图】同学们通过欣赏图片,分小组讨论完成表格,既能让学生以轻松完成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知道取长补短的重要性,相信集体的力量大。 

(过渡)电影《红河谷》里的片断: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前来勘探地形的英国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来一幅图,两个英国人撒谎说他们是捉蝴蝶的,藏族人真的相信他们画的是一只只的蝴蝶。后来就是这几张蝴蝶图带来了英国的军队。这幅图到底是什么呢?(学生读课本找出等高线地形图)。  

(一)等高线地形图(板书):  

1、什么又是等高线呢?学生自读课本完成学案第2题,什么是等高线?  

【设计意图】  

在这里又提升到理论层次等高线就是指在地图上把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如等深线、等温线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的理解等高线的含义,而且为今后学习等深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打下基础。  

师问:学生那么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  

2、(课件演示:等高线示意图的制作) 学生通过观看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过程,小组共同探讨学案第3题,等高线有哪些基本特征?  

该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第四个特点等高线的疏密状况与地面坡度的陡缓有什么关系?在这里我利用了自制的等高线模型,并举例:爬山比赛,请你选择路线并说明理由。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3、在山地,各部位都有各自的名称。请同学们对照大屏幕上出示的各部位局部图,小组合作试着在模型准确指出山地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部位。  

                                                  4、等高线地形图上,山地不同部位如何区分?  

运用地形模型与课本中的图文相结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逐个了解山地各部位的名称及分析各部位等高线的表示形态特点,完成学案第4题。学生快速巩固记忆之后,到黑板抢答自己最熟悉的部位名称。(利用支你一招提醒学生要观察不同部位等高线的海拔变化规律及其弯曲方向与高度变化的关系来辩认属于哪个部位。)  

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利用新闻直通车潭獐峡大峡谷洪水事件让学生思考  

①请你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释一下本次事故的原因 。  

②如果你是潭獐峡景区的导游,你会对游客们提出哪些警示: 。  

进而又提出开放性问题:请看等高线模型图你还能发现哪些生活常识?   

【设计意图】  

等高线地形图是地形图的基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非常枯燥抽象,因此,利用自制感观教具,依赖学生最直观的自身体验,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实践探究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用教法:即运用等高线地形模型,结合课件演示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对于山地不同部位名称,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去观察、分析,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其观察能力。  

哪里容易形成河流?在山区下大雨时能不能往山谷部位跑?使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感知体会,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过渡)同学们,请看课件同一地区的两种不同的地形图。在绘有等高线地形图上,按不同的高度或深度,着上不同的颜色,能够使得地表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清晰可见,这是什么地形图呢?它是用什么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请大家看课本第35页图 。(生答:分层设色地形图,颜色)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板书)  

课件展示某地的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出我们最常见的五种地形类型。这五类地形判读时一般借助颜色进行,比如蓝色的代表海洋,绿色的代表平原,黄色代表山地、高原、丘陵;白色表示雪线以上。  

根据该地区的地形素描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完成学案第5题。分析一下各种地形类型的地表特征。师用坐标折线图让学生辨别分别表示哪种地形类型。  

【设计意图】  

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与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根据颜色来判断高度的,每一种颜色的海拔都是指一个区间。然后用地形素描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相结合,感知几种地形类型的地表起伏景观,让概念有了素材依据。小组活动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最后用坐标折线图让学生对比辨别平原与高原、丘陵与山地地形类型的区别。同时又为下一步学习地形剖面图自然过渡。  

(过渡)同学们,前面我们学到的两种地形图都属于从上空观察到的俯视图。如果想要像这幅坐标折线图这样更直观的了解地表沿某一方向上的地形起伏状况,我们需要借助于什么地图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5页。  

(三)地形剖面图(板书):  

先请同学们自己看书,看看地形剖面图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课件展示制作过程)  

同学们,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自己试着制作一下。  

【设计意图】  

用实体模型形象直观的教具,表达难以理解的概念。  

三、知识小结:  

师:我们这节课主要了解三种基本的地形图,每种地形图都有着不同的判读方法,比如:等高线地形图我们要借助等高线上标注的海拔高度及其排列特点来判断,这类地形图这种地图一般用于小范围的军事、勘探、野外实习等。分层设色地形图则可以根据颜色的不同一目了然的辨认是哪种地形。而要直观的看出某地在某一方向上的地表起伏状况,则用地形剖面图最好,可以说这三种地图一个比一个更加形象直观。  

学生依照学案熟练巩固所学知识。  

熟读本节课的知识小结:  

地形图的判读  

地形图,不难读,看好颜色和标注;  

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  

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  

高原平原都平坦,高低要靠颜色辨;  

坡度陡缓和高低,山地丘陵来辨析;  

沿着剖线作剖面,高低陡缓特直观。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归纳与总结能力,及时梳理本节知识结构,不断反思自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四、内化知识,拓展延伸  

1、时下流行的蹦极运动在( )部位进行。A、山脊 B、山谷 C、鞍部 D、陡崖  

2、下列关于等高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山脊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B、在山谷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C、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地面坡度小 D、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小  

3、能力大挑战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王红的村子东西都是山谷,南北都是山顶;刘明的村子在河流沿岸且海拔最低;赵建的  

村子与刘明村的相对高度大约是300多米。  

假如他们的朋友来访,你能帮他引路吗?  

王红 张村,地处 部位  

刘明 李村,地处 部位  

赵建 王村,地处 部位  

五、课堂小结:  

畅谈收获与不足         

【设计意图】  

练习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机械回顾,而是设计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习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空间思维想象力,提高学习能力。  

五、课堂小结:  

1、学生自由发言七嘴八舌话收获。  

2、老师课堂总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地形图的判读,其中的奥妙还有很多,我们唯有努力学习,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将来为社会、为人类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设计意图】  

并及时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增强学生动力。  

   

附板书提纲:  

地形图的判读  

一、等高线地形图  

1、坡度疏密:坡陡线密  

坡缓线疏  

2、部位: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三、地形剖面图

【教学反思】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地形图的判读》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立体空间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学习难度较大。所以本节课没有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针对学生感性思维仍起主导作用的特点,用问题导入,通过探险队探宝这一形式引入,多次富含趣味性的导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同时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演示一些相关生动、直观的课件,动手操作模型、画等高线图直观性、形象性比较强的方式,降低学生学习的困难,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效果较好。

但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课件还不能较为细致的表达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势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理解程度降低;课件没有完备的交互功能,部分学生不能参与到课件的操作演示当中去,对学生动手实践缺乏的有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把握等。今后要加强课件制作知识的学习,优化课堂结构,使现代教育技术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46、地球和地球仪评课稿

定义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纬线 经线

纬度 经度

定义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特殊经纬线 度数的变化规律 半球的划分

教学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评课稿第二篇: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教师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同的时期(由远古到现代),结合课本,先讨论两分钟,然后各组派1~2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师活动:分好四个组,将课本上四幅图用多媒体或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各组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图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第一组讲述: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教师补充小结并引导: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第二组讲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教师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第三组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第三组同学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第四组的代表上来为我们讲述。

第四组同学代表回答

教师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四个组的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教师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3页图1.2,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地球大小数据的图或挂图,然后让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板书: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说明: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

教师提问: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作业设计: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下节课带来,并比比看谁做的最好。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

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

教师活动: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教师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2.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纬线。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辅导同学。

(评价活动结果)

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展示经纬仪并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在自制的模型上画出两条经线。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教师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在你们自制的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教师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教师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或课件。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自制地球仪上标示出基多市。

教师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

教师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30N、30S的纬线,同桌之间一方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方读出或写出该纬线的纬度(强调纬度的正确写法)。

教师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教师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教师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47、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评课稿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听课稿,分享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听课感受和记录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评课稿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运用所学的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列举它们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辨证地看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观察,培养学习良好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观点,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激发学生爱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细菌和真菌对人和其他生物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

教学难点:

理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分析:

细菌和真菌与自然界的动植物和人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们往往都有这样的印象,细菌和真菌对人类都是有害的,可是本节教学内容通过一些图片和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逐步分析逐渐形成更新的观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没有了细菌和真菌,自然界也就基本停止了物质的流动,生物遗体就会堆积如山,人们就会没有了生存的空间,甚至让我们找不到立足之地。细菌和真菌对人类和动植物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了正反两方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观点。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多媒体演示、观察等方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A有关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三大作用的多媒体片段。

B相关图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

想象:没有植物,世界会怎么样

没有动物,世界会怎么样

没有细菌和真菌,世界又会怎么样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观察梨子 桔子腐烂图

(1)、学生相互讨论:

A、它们为什么消失了?

B、它们消失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吗?

想象:如果世界上没有了细菌和真菌会是怎么样的呢?

(2)、讨论:

A、枯草杆菌使梨和香蕉腐烂,它与水果有怎样的系?

B、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

C、细菌和真菌是怎样生活的?

腐生的特点:从动植物的遗体上分解有机物

(3)、完成相关的练习。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1)、展示有关寄生菌的图片

(2)、菌类引起动植物和人类患病时,自身是如何生活的?

寄生的特点:从活的生物体内或体表得到有机物

(3)、完成相关的练习

三、与动植物共生

(1)、展示有关共生菌的图片

共生的的特点:共同生活彼此有利

(2)、请同学说一说细菌和真菌对动物和人类有哪些好处与害处。

(3)、完成相关的练习

板书设计: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腐生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寄生

三、与动植物共生 共生

48、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评课稿

大小 形态 颜色

小 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一般为白色

大 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红、褐、绿、黑、黄等

2.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配制培养基 高温灭菌 接种 恒温培养观察菌落(群体)

49、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评课稿

通过观看图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通过对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的学习,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1、青蛙的观察实验。

2、为什么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青蛙和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而乌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内容。

二、互动授课

(一)两栖动物

教师出示青蛙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第25页观察与思考的内容仔细观察,回答以下问题:

1、青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的?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2、青蛙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它的皮肤有什么特点?

3、前肢与后肢有何区别?这与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关系?

4、他靠什么呼吸?

学生找出问题并回答,教师总结。

1、与环境保持一致,引导学生总结出这种现象是生物不断适应环境的结果,是生物进化的方向。

2、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青蛙的皮肤具有辅助呼吸作用。提出问题:青蛙冬眠时用什么呼吸?

3、引导学生观察青蛙幼体,幼体用什么呼吸?像什么?指出两栖动物与鱼类的关系。

让学生找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并默记。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通过回答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二)爬行动物

多诶提延时蜥蜴的生活,学生观看图片,自学教材第27~28页并思考以下问题:

1、蜥蜴生活在哪里?

2、蜥蜴的身体分部有何喝点?有何好处?

3、蜥蜴的四肢有什么特点?

4、蜥蜴的皮肤是怎么适应陆地生活的?

5、蜥蜴用什么呼吸?

6、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学生观看图片讨论、分析题目。找出答案;教师检查自学成果,根据学生的回答做简要讲解。

师:请同学们找出并记住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学生背诵,同桌互查,教师抽查。

师:同学们知道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最大的爬行动物吗?

生:恐龙。

学生自我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恐龙灭绝的原因,并请学生总结出生物发展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纠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提前查阅网络上关于恐龙的资料,培养学生多途径学习的习惯以及对不明实物不断探究的行为。

三、课堂小结

(一)、两栖动物

1、青蛙

2、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爬行动物

1、蜥蜴

2、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50、动物的主要类群评课稿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主要类群听课稿,分享动物的主要类群听课感受和记录

动物的主要类群评课稿

动物的主要类群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动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动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对某些动物进行分类等各种活动,认识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常见种类和特征,认识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认识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常见种类和特征。

2.通过参与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观察昆虫标本等学习活动,增强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

3.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的对比学习,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体会动物种类的多样性;

4.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进一步强化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活动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观察昆虫标本

2.无脊椎动物的类群及特征

3.脊椎动物的类群及特征

4.不同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4课时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谁能说出被发现的植物有多少种?(30多万种)

【引入新课】:自然界还有一类,它包括的种类比植物的种类更多,这类生物,就是我们现在要开始学习的:动物

那么,这类生物在我们地球上已被发现的有多少种呢?(150多万种)。这么多种类的动物,我们怎么个学法呢?大家回顾一下学习植物类群时,我们采取的是那一种方法呢?

【学生回答】: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

因此,学习动物,我们也这样按这样的顺序来学。植物根据其不同的特征可以分为不同的类群,动物是否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呢?请同学们仔细看录像。

《二》活动: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

播放一段动物类群的录象,展现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

活动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

【教师引导】:图中很多是大家熟悉的动物,请根据已有的动物知识,将它们归类,并说出理由。

【学生活动】:将上面看到的动物分类:

(1) 根据环境:水生、陆生、空中

(2) 根据生活方式:寄生、自生

【问】:摸一下你们的背后中央有一根什么? (脊柱)

对,由脊椎骨构成的一根脊柱.地球上的动物可以首先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脊椎骨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

【学生举例】:无脊椎动物蚯蚓、蛔虫等等

脊椎动物鱼、娃、猪、狗等等

《三》动物进化系统树

以上我们已经对动物进行了分类,下面来看看动物学家是怎么样对动物进行分类的呢?他们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呢?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又可以分为几大类,请同学们看动物进化系统树,说出不同动物类群之间的进化关系

【学生活动】:观察并阅读教材P49

【教师总结】:

(1)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

环节动物门、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

(2)脊椎动物: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1)生物圈中的动物种类繁多,动物学家是怎样对动物进行分类的呢?

【答】:根据有无脊椎分类

(2)可以分为哪些主要类群?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根据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分为原生动物、腔肠动物、哺乳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引入】:下面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无脊椎动物,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注意观察各类动物有什么特点?怎样区别它们?它们与人类的关系怎样?

【学生活动】:观看录像,注意思索老师的提问

《二》、学习各类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

【教师活动】:刚刚看完了录像,现在,我们来学习动物类群中最原始、最简单的一门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他们有哪些特点?

【答】:原生动物个体十分微小,用肉眼难以看清楚,需借助放大镜、显微镜进行观察。【教师引导】:你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呢?让我们用实验来证明,请同学们先用低倍显微镜观察从池塘里取来的一滴水,你看见了什么?

【学生活动】:观察水滴。看到了水滴中有许多小生物在游动

【教师点评】:同学们可能看到了水滴中有许多小生物在游动,这些小生命中有的就是原生动物。原生动物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身体一般只由一个细胞组成.你们能够举例说

出一些原生动物吗?

【学生活动】:让学生说出13种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原生动物。

【补充】: 教师用挂图讲疟原虫的寄生生活和对人类的危害。

【活动】:教师让学生讨论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然后进行总结。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单细胞,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在动物界只有原生动物是单细胞动物,其他所有动物都是多细胞动物。

《三》、学习各类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

【引入】:刚才我们讲的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也是唯一的单细胞动物。下面,我们学习一类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请同们观看录象。

(展示种类繁多,非常美丽的腔肠动物.边看教师边解说)

【学生活动】:说出腔肠动物中的代表动物

【总结】: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口无肛门,食物在消化腔内消化。

《四》、学习各类无脊椎动物扁形动物

【设问】:请同学们看猪肉绦虫成虫的标本,观察它的体形与腔肠动物水熄的体形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同学观察回答:身体是扁的

【引入】: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又一类动物扁形动物。

【教授新课】:(1)出示猪肉绦虫生活史的挂图,讲解其生活史.

(2)出示血吸虫挂图,学生观察形态,教师讲解其生活史

(3)观察涡虫形态,总结扁形动物的特征.

(4)出示蚯蚓,沙蚕和水蛭的挂图,学生观察,说出它们共同的特征.:

【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蠕虫状,细长而柔软,分成许多体节,大多为蠕虫爬行。

《五》、学习各类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

【新课教授】:我们再来研究一门动物软体动物。这门动物的种类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河蚌、田螺、蜗牛、乌贼等,都属于软体动物。

【学生活动】:观赏软体动物的录象。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软体动物的特征身体柔软;有外套膜;身体表面有贝壳(或者具有被外套膜包被的内壳)。

还有哪些你们熟悉的软体动物呢?

【举例】:乌贼、鱿鱼、章鱼等等。

《六》、本课总结

师生共同回忆本堂课中无脊椎动物中的四个类群的特征及代表动物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引入】: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对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今天开始学习一类新的动物,这类动物在地球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与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大家知道是哪类动物吗?

请同学们看我这个标本盒中是什么动物?(蜜蜂)

对了,是节肢动物。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一起迈入奇妙而有趣的节肢动物世界,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奥秘。

《二》、节肢动物

【活动】:观察昆虫标本

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些节肢动物?观察它们,找出一种你熟悉的节肢动物,总结出它的形态结构特点;说出其身体的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讨论总结】:(1)蝗虫的身体是由很多体节构成,全身可分为头、胸、腹3部分,

(2)蝗虫的体表具有坚硬的外骨骼,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散失。这是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之一。外骨骼可能随着蝗虫身体的生长而长大,所以在蝗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脱掉原来的外骨骼的现象,这就是蜕皮。

【老师点评】:总结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3部分。身体不仅由许多体节构成,而且还分部。

【补充】:昆虫是唯一能飞行的节肢动物类群,胸部有3对足、两对翅。

【教师讲解】: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极为密切,有利有害。据科学家调查统计,与人类健康和国民经济有直接影响的重要害虫约1万种,尽管大力防治,但在全世界每年仍有20%的农产品被害虫毁掉,如蝗虫、棉铃虫、玉米螟虫等。也有许多昆虫是有益的:有很多昆虫是植物传粉的媒介(这一点在植物学知识中已学到了);有的昆虫可用于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如赤眼蜂可以防治棉铃虫;水栖昆虫是淡水鱼类的食物;昆虫本身或其产物有较高的经济意义,如蚕丝、蜂蜜、蜂蜡等早已为人类所利用。

同学学习了有关昆虫的知识后,应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对人类有利的昆虫,消灭对人类有害的昆虫。

《三》、棘皮动物

【引导活动】:同学们观察图片,是否认识这3种动物?(海星海胆海参)

观察它们的形态特征,它们又属于哪类动物呢? (棘皮动物)

【教师讲解】:棘皮动物全部生活在海水中,是海洋生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体表面有肉刺,可供人类食用。

第四课时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无脊椎动物能够分为哪些类群?

【答】: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

【引入】:学习完无脊椎动物之后我们来看看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结构最复杂、进化地位最高的一大类群,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

《二》、各类脊椎动物鱼类

【学生活动】:看图,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总结出规律,体会进化的观点。

【提问】:脊椎动物里种类最多的是什么呢? (鱼类)

【点评】:对,虽然它们最低等,但种类最多,有22000多种。

【活动】:通过录像给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鱼,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鱼的种类繁多,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淡水鱼和海水鱼。

观察我国主要的优良淡水鱼品种: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还有常见的鲤鱼和鲫鱼。(这六种鱼先要求学生初步认识,先让学生说出这六种鱼分别叫什么?他们可能会把鳙鱼叫胖头鱼,鲢鱼叫白鲢。)

介绍海水鱼, 如:带鱼、鳕鱼、马面鲀、鳓鱼、鲐鱼等.

虽然我国有丰富的海洋鱼类资源,但现在和以前相比较,鱼类资源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可以请同学举出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说明。若举不出来,教师可给学生举出例子说明。现在我国鱼类资源遭到这么大的破坏,我们必须要加强海洋鱼类资源的保护。

《三》、各类脊椎动物两栖动物

【引入】:鱼类是生活在水中的动物,现在要讲一种幼体在水中生活,而成体可以在陆上生活的脊椎动物两栖动物。

【活动】:学生观察图片,认识图中的两栖动物,描述两栖动物的体态、结构特征.

【总结】: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幼体在水中生活,而成体可以在陆上生活

【补充】: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凡具有下列特征的动物,都属于两栖动物1.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

2.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3.成体生活在陆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用皮肤辅助呼吸。

讲述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四》、各类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活动引入】:放录像,给学生展示一些爬行动物,如蜥蜴、壁虎、蛇、龟、扬子鳄等,告诉学生这类动物差别很大,但都属于爬行动物。(也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答出这些是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是一类真正适于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只不过有些种类又回到水中去生活了。

【讲授新课】:介绍爬行动物。(了解龟、扬子鳄、古代爬行动物的繁盛和绝灭。)

龟大多栖息在河流、池塘中,有些种类生活在海洋中,有时也能上岸爬行,以鱼、虾、植物等为食。体表覆盖坚硬的甲,起保护作用。(鳖没有坚厚的角质甲,身体最外面是软的表皮。)

扬子鳄是我国特产的淡水鳄类,是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被称为活化石,研究它还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所以国家把它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并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

总结爬行动物的特征,指出与人类的关系。

《五》、各类脊椎动物鸟类

【引入】:下面,我们学习另一类种类繁多的动物鸟类。鸟的种类是很多的,全世界现存的鸟类约有9000多种。这些鸟类分布范围广泛,生活习性各不相同,形态结构也是多种多样的,呈现出一个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的鸟类世界。下面请同学们看鸟类多样性的录象。然后再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的鸟类。

【学生活动】:观看录像。然后讨论总结鸟类的特征身体呈流线型,有羽毛,长骨中空,呼吸系统发达。

说出鸟类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爱鸟、护鸟的意识。

《六》、各类脊椎动物哺乳动物

【设问】:想想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什么动物?(哺乳动物)

【提问】:哺乳动物有哪些主要特征?

【活动】:学生边看录象边思考。

【总结】: 哺乳动物的特征它们大多体表长有毛,胎生,哺乳,恒温。

讲述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七》本课小结

【教师活动】: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脊椎动物有了哪些更深刻的认识呢?有什么收获?

【学生活动】:回顾本课知识,说出自己的收获。

五、课堂练习:

1、地球上的动物多种多样,已知的有_________种,根据身体内有没有__________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两大类。

2、动物界中最低等的动物是________动物,最高等的是________动物,种类最多的是__________-动物。哺乳动物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发达,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3、昆虫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和一个口器,胸部有__________对足,大多数都有________能够飞行。

4、下列珍惜动物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爬行动物是( )

A、白暨豚 B、扬子鳄 C、大鲵 D、大熊猫

51、农业评课稿

运量 运费 运速

较大 较低 较快

较小 较高 较快

最大 最低 最慢

最小 最高 最快

农业部门 分析差异原因

种植业、林业、渔业 气候(热)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畜牧业

耕地类型 作物熟制 主要农作物

旱田 一年一熟

小麦、花生

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水田 一年两熟

水稻、油菜

甘蔗、棉花

(3)分析原因:气候(气温、降水)、地形

第二课时

板书: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4.活动四: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什么同一种植物生长在南方结出又大又甜的橘子,生长在北方却结出又苦又涩的枳子呢?(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畅所欲言。)

教师活动:水土异也也就是同学们所说的南北方气候、地形、土壤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发展农业生产时,我们能照搬其它地区的生产模式吗?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南北方地区是如何根据气候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

播放视频:南、北方农业发展差异

展示四幅景观图片:A 皖南山区的茶园、B呼伦贝尔的牧场、C渤海的水产养殖场、D东北平原农场,回答每幅图片的农业生产部门各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问题:

北方地区热量___,降水___,适宜发展____种植业;南方地区热量___,降水___,适宜发展____种植业;西北内陆地区和青藏高原草地___,适宜发展____业。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充分利用各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我们还要知道,发展农业生产还要受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也是遵循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表现。

板书:四、走科技强农之路

1.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我国科技兴农的典型案例,并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指导学生完成P99页的活动题。

课后作业:完成书本上的活动题。

52、地形和地势评课稿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⑥ D.①②④⑤

B.阴山 C.喜马拉雅山 D.巫山

平均海拔   地形类型  

       

       

       

       

       

B.南岭 C.长白山 D.台湾山脉

2.下列山脉不是东北西南走向的是( )

A.大兴安岭 B.太行山 C.巫山 D.天山

(三)目标检测:

5.我国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走向为( )

A.南北走向 B.东西走向 C.东北一西南走向 D.西北一东南走向

6.下列省区中跨第二、第三级阶梯的是( )

A.吉林 B.云南 C.内蒙古 D.山西

(四)课堂小结: 

我国五种地形都有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各种地形区形态各异,我国人民也充分利用各种地形发展各具特色的生产与生活。  

七、作业超市:

同步训练P22 二、1、2

八、板书设计: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二、山脉纵横交错

1、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2、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3、我国主要地形区分布

九、教学反思:

53、分式的运算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分式的运算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分式的运算》教学

本节共包括三部分内容分式的乘除、加减、整数指数幂,可分为三个课时完成.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建议采用以类比法为主,并与发现法、归纳法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具体建议如下:

1.学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采取让学生自己观察,通过类比总结归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取数学知识,并通过讨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多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展示自我.在学习中,让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分式的运算;掌握整数指数幂.体会分式在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

2.教法

由特殊到一般归纳总结,由小学所学过的分数的相关运算逐渐推导出分式的运算,由幂的相关知识逐渐推导出整数指数幂,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体会分式运算,宜用类比法,并用语言叙述和符号表示互相补充;让学生主动探索出相关的运算法则,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来源,了解数学的归纳思想.

3.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1分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分式的约分紧密相连.

2.分式的加减:主要用到最简公分母、分式的约分,最后结果要化到最简.

3. 整数指数幂:以前所学的幂的相关知识.

4.分式的运算教学建议

本节主要内容是分式的乘除、加减、整数指数幂,注意法则的准确性,关键让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另外在文字叙述时注意语言的严谨规范.

54、愚公移山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听课稿,分享愚公移山听课感受和记录

愚公移山评课稿第一篇:

《愚公移山》评课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且是文辞兼美的文言文,除了让学生了解有关《列子》的文常知识,掌握重点文言词句,了解故事寓意,感受、学习愚公精神,更重要的是学习通过对话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六位参评老师的教学,基本达成各自的教学目标,方法灵活,设计合理、科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读扎实有效,文、言并重,语文味浓厚,教学基本功较强。各有亮点,也各有欠缺之处。

1.目标确立:确立精准的教学目标,一定程度上是教师吃透教材、挖掘文本精髓的基本功展示,只要方向对了头,不怕汗水负东流。六位参评老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大致相同,或展示,或不展示而心中有数,并在教学过程中基本达成自己的目标。目标设计较为精准的有陈浩老师、张丽老师。但结课时,六位老师都没能做到回归目标,反馈巩固。

2.教材挖掘:普遍存在教材挖掘欠深透的现象,教学中体现的则是浅尝辄止,甚至是蜻蜓点水,文本解读欠精准。比如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创新设计点,可以总结为移山之人的老、小、少与山之高大的对比,移山工具之简陋与移山之艰难的对比,移山之助(其妻、众人、孀妻弱子、操蛇之神)与移山之阻(智叟)的对比,愚公之智与智叟之愚的对比;再比如其妻献疑与智叟笑而止之的对比,可以从称呼不同、语气不同、目的不同、损毁的魁父之丘与山之一毛不同、反问的如太行王屋何与其如土石何不同方面比较、赏析,进而挖掘出愚公精神,点出寓言的寓意。问题设计方面,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线贯穿课堂的精准问题设计少而又少,问题多而碎现象较为普遍,虽然问题意识较强,但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解决疑难,逐步达成教学目标的问题精准性不够,有的课堂上老师不说话学生就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还有的老师问题设计不易于学生把握,切入点不明确,突破口小,把学生问死了,致使课堂气氛不活跃,课堂冷场令人难耐。

3.环节设计:基本做到合理、科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起承转合顺理成章,有的还富有创新点。如李燕老师的初读课文,了解移山之事品读课文,研讨移山之难感受愚公真人,领悟移山之意拓展延伸,敢做移山愚公,工整而唯美。设计巧妙的还有颜雯老师设计的解读题目的人物、事件要素,用一句话概括各个人物做了什么事的说话练习;陈浩老师设计的补充名片字音挑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味,用心设计听其言观其行环节,通过研讨人物语言和动作分析人物形象,抓得精准,体现了课堂设计意识和创新意识;张丽老师设计的添枝加叶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更深层次地感知和解读;吴瑞云老师设计的用原文回答问题,感知效果好,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五字诀,教的是方法。

4.朗读设计:文言文学习重在朗读,书声琅琅的课堂一定是有味、有效的课堂。六位老师都注重安排了感知读,但缺乏的是巩固读、赏读,也没敢安排默读。还普遍缺乏背诵指导,致使背诵课文这一目标达程度不高。比较好的有颜雯老师安排的课前读,吴瑞云老师设计的分角色朗读,陈浩老师设计的演绎读,张丽老师设计的学生分角色对话读,李萍老师的范读也是有滋有味的,富有感染力。

5.自主学习: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自主学习自致其知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各位老师都注重设计了自读、自解、自译、互助释疑等学生主体活动,其中张丽老师还安排了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从形式走向内容。需要加强的是有疑而问时的真合作,而不是无疑而问的假合作,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6.讲练结合:课堂教学主阵地上最忌讳的是学生只听不读,更不写,写才是有效落实。设计学生书写环节最好的是陈浩老师,一是抄写生字词,二是留了巩固练习做《助学》的时间。另外,每位老师对文言字词句的教学做得都非常扎实,辨析、比较、朗读、书写等灵活多样,落实较好。

7.教学语言: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有语文味、文学化,富有感染力、感召力,表述准确,能熏陶、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感。如颜雯老师课堂语言的柔美,吴瑞云老师课堂语音的洪亮激扬,陈浩老师点评学生发言一个哲学家诞生了的个性激励,张丽、李萍、李燕三位老师标准动听的普通话,都体现了他们较高的语言表达基本功。

8.导入设计:语文课堂也是艺术的课堂,巧妙的导入不仅水到渠成地引入课题,提高学习的情趣,而且能够概括出学习的思路与任务。李燕老师设计的成语填空导入,最贴近;陈浩老师跨过历史的长河,和古代文化交流拉近了课文与时代的距离;张丽老师的农夫和蛇寓言导入最直接。《愚公移山》歌曲的课前欣赏不更有感染力吗?李萍老师设计了课后的赏听,也不失文学与艺术的再结合,虽然因为设备故障没有播放成功。

9.板书设计:富有板书设计意识的是陈浩老师的。字画合一是语文板书的最高境界。本文可以把太行、王屋二山利用山的象形字画出两座大山来,然后把愚公与其妻、智叟的名字分别写在山的两侧,利用反方向箭头与山关连起来,形成对比,不失一幅绘形绘色的精美板书。课件制作也是如此,尽量做到字画合一,文字少而精,大而醒目,最好使用艺术立体字,颜色对比鲜明,并突出关键字,给人以美感,链接音频、视频,使绘声绘影。

10.拓展迁移:语文课的拓展阅读或延伸迁移,不可做得喧宾夺主,费时而显拖沓,情感熏陶及三观教育也是语文课的功能,需要自然灵活地点化,万不可生硬地加一个政治尾巴,把美美的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愚公精神依然是时代正能量,但其精神可佳而做法不可取的现实说法,也可以引导成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出彩点。吴瑞云老师设计的仿照中央电视台评选感动中国人物太行新愚公张荣锁的颁奖词,为愚公写一段颁奖词的课后作业,就是一个很新颖的创设;张丽老师设计的《愚公(智叟),我想对你说》片段练习,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和说话的权利。

愚公移山评课稿第二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2、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3、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4、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鲁迅先生曾说过世上本没有路,只不过走的人多了便就有了路.同样,在古代有这样一位老人,立志要把两座大山移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看看这是一个怎样传奇的老人

二、检查预习

1、走进作者

2、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三、读熟课文

1、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不予指导。

2、 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3、再读课文。读好停顿。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学生随着读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尤其是随着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会慢慢读好句中停顿的。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 (反返)

汝之不惠 (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无)

一厝朔东 (厝措)

无陇断焉 (陇垄)

五、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 说明]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此时,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他几岁了?你怎么知道的?为什么要移山?

3、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家里的人是什么态度?

4、愚公的妻子献疑是反对吗?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愚公挖山的队伍有几个人?他们用了什么先进的工具没有?

6、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7、智叟他智吗?他对移山持什么态度?

8、愚公是怎样反驳他的?

9、两座山移掉了吗?

10、如何理解这个神话结尾?

明确:以神话作结,赞美了愚公移山的诚心和坚定的意志。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富有浓厚的想象力。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寄托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故事的主题。

1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讨论并归纳:

(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2、小结

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运土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六、联系现实,进行拓展,深入领会愚公的精神。

1、思考:

如果没有神仙的帮忙,结果会怎样?

明确: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以幻想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和迷信有本质的不同。

2、理解对比和衬托手法

二山高峻 对比 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

智叟: 愚公:

胸怀大志 对比 目光短浅

远见卓识 安于现状

坚持不懈 自作聪明

遗男热情帮助 对比 智叟顽固不化

山神惊惧 天帝感动

衬托

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4、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七、拓展

1、什么是愚公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意义是什么?中学在新时期该如何发挥愚公精神?

2、一个人的一生中肯定会遇到无数的困难险阻,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却面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3、 现在摆在我们同学面前就有7座大山,我们只有发挥愚公精神,逐一克服,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八、布置作业

1、自选《列子》中的一段文字,自主阅读。

55、昆明的雨评课稿

导入

同学们,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寄托情感的载体,比如有潇潇暮雨、寒雨连江的悲情与愁苦,也有润物无声、空山新雨的喜悦和希望。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汪曾祺先生一起走进《昆明的雨》,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及生活背景

汪曾祺(1920年1997年),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代表作《受戒》《大淖纪事》等。曾经在昆明求学、工作生活了7年 ,对昆明怀有深刻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要求:(1)标出段号(楷体字引文部分,不单独成段),不明白,不认识字词的画出来,一起解决。(2)思考作者对昆明的雨有怎样的感情?

2、正字音:重点词语 菌(jn)子 择(zhi )净

3、回顾问题,作者对昆明的雨有怎样的感情?找出原文中的句子。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

四、合作探究

同学们同桌或者小组合作,思考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我想念昆明的雨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文章的什么位置?为什么作者这样安排?

明确:出现了二次,在文章的开始和结尾。内容上:突出强调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至深。结构上:做到了前后呼应。

2、既然是前后呼应,按理说文章应该是完整的了,为什么作者还要在第一段写给宁坤的画呢?

明确:所画的都是有关雨季的事物,仙人掌,菌子,花,突出昆明的雨之多;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具体描述;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昆明的雨与别的地方的雨到底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的念念不忘?请同学们读一读35段,用一句话来表达?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4、昆明的雨为什么明亮的,为什么是丰满的?怎样才能读出它们的特点?

明确: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草木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朗读指导:能表现事物特点或者情感的词语要重读。

5、文中都具体写了哪些有关昆明的雨的事物,让作者有如此的感受?选一个或者几个你印象深刻的分析一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选择其一或者二分析:并指导朗读。

A仙人掌:有什么特点,倒挂也能开花说明了什么?

明确:肥大,倒挂也能开花;昆明雨水之多。

B菌子;有哪些种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味道怎样,表达作者什么感情,能读出菌子的美味吗?

明确: 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 ;除了鸡油菌之外都非常美味。表达了对昆明的雨的喜欢和怀念之情。

C杨梅:有什么特点,写味道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个头大,颜色黑红。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火炭梅的味道之美,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D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是怎样的女孩,用两个字概括,从哪里看出来?读一读。

明确: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E缅桂花和木香花: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明确:共同的特点:茂盛。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喜爱和赞美。

6、文中除了通过回忆具体的人和物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外,雨有时还会引起作者的什么思绪?

明确:淡淡的乡愁

7、请同学们概括文章的最10段描写怎样的场景?

明确:我和德熙在小酒店喝酒的场景。

8、这里的乡愁具体指什么?与昆明的生活场景有什么关系?

补充背景资料:作者曾经在昆明求学、工作生活了7年 ,对昆明怀有深刻的感情,将昆明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明确:淡淡的乡愁是作者对昆明的怀念,是对昆明当年宁静、恬然的生活的怀念。并用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五、主题升华

回味 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这句话,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我们该怀着怎样的感情去读这句话?

明确:对昆明的雨的喜爱、想念、赞美;对以往美好生活的怀念和热爱;

指导朗读:明亮 ,丰满用轻松愉悦的语调,动情要重读,拖长音。

六、艺术特色和语言艺术

同学们,读完这篇课文后,作者是用怎样的手法和语言来描绘饱含如此深情的昆明的雨的?

明确:以小见大;语言简单、平淡、自然、朴实。

七、小结:

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才能享受到生活的滋味,希望同学们能在平淡自然的生活中去享受生活的美好。

八、作业

模仿汪曾祺先生的笔法来描绘一下我们章丘的雨。

九、板书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明亮

怀念 丰满 生活

动情

小 大

昆明的雨评课稿第二篇:

《昆明的雨》

了解汪曾祺,源于大学时候赵老师现代文学史课上不厌其烦反复念叨的四个字--寻根文学,知道汪曾祺先生却是极为久远的事情,九零后应该都学过一篇名为《端午的鸭蛋》的文章,那个时候的课堂,读到汪老先生的这样一篇文章,我想,除了我之外,其余人也一定在心里构思了无数遍自己手捧高邮鸭蛋,一嘴一个,吃完不舍得舔着流油的鸭蛋壳的场景,也许正是因为这篇文章,高邮鸭蛋至今为咸鸭蛋的翘楚,地位无人能撼动。

正因了汪老先生描写高邮端午吃鸭蛋的经典场面,对《昆明的雨》同样抱有极大地期待,这篇文章,极大的吸引了作为吃货的我。里面所描写的各种野生菌子,犹如乒乓球大小的杨梅,更是刺激了我的味蕾。当然,对这篇文章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里面对于吃的描写,更多的,是随作者,闻着缅桂花的清香,雨中漫步昆明街头,看倒挂着的一人高的火红的仙人掌开满千家万户的惬意。

《昆明的雨》是一篇非常随意的写景记物类回忆性散文,读完文章,心灵仿佛被那细细绵绵的雨滴浸润的舒适熨帖,在昆明的雨季,感受到无限的诗情画意。作者的内心深处有着深厚的昆明情结,就是这样的昆明情结,让作者在年近古稀的时候,还几度千里迢迢到昆明,寻觅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对于昆明的描绘,是对昆明风俗世态的如实描绘,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在感受他所生活的那篇土地,不是故乡,却胜过故乡,把他全部的真情与爱都倾注在那里。汪老出身在书香世家,从小接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写诗作赋的才华极高,在文中,他的诗文才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体现,如诗一样的文句信手拈来,镶嵌在普通的文字里,熠熠生辉,如在第三段描写春城雨季的特点时,用了城春草木深, 孟夏草木长这典雅别致的的诗句,描绘了昆明雨季雨水茂盛植被繁茂的情景,而文末作诗一首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更具古典情怀,是作者怀念四十年前在雨中喝酒而作,用诗句寄托情思,这份闲情雅致,只能是有深厚古典情韵的汪老先生才能表达出来。除此之外,文中对昆明雨季的木香花、缅桂花等的描述,也能感受到汪老先生的人文情怀,这里不做一一陈述。

许老师上《昆明的雨》,让我感受到如缅桂花一般的清香,是的,我想用清香两个字来形容这一堂课,不仅仅是许老师不紧不慢的语言表达,还是对课文的解析,都透着一股清香味。她的设计第一部分为风行水止,自然成纹,朗读1、2自然段,体会作者对昆明雨的情感;浏览全文,勾画文中描绘昆明特色的物、事、景,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概括总结各类物、事、景的特点,简洁明了的让学生把握情感的同时分解课文,掌握内容。第二部分的设计是一个情感的升华-----嘤嘤成韵,情深似海,赏析雨中的花儿、果儿等昆明雨中的小景物,提出问题:昆明的雨季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通过阅读,能快速得知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自然而然引出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慢慢走,细欣赏,全班齐读老师之前准备好的文字,情延课外,结束这一堂有着清香味的课堂。

在评课环节,谢老师的评讲让我眼前一亮。他评价:1、课文分解细碎,不应用手术刀去肢解这一篇文采优美浅显易懂的散文。2、教学前应注重文前文末的阅读提示,可以用美文美读来赏析课文。听到美字的时候,我立马又回忆起《昆明的雨》中的美丽来:细密绵长的雨,比人还高挂满红花的仙人掌,色黑红个大味美的杨梅,新鲜味美的各色菌子......也许,根据课后阅读提示,着眼文本,着眼于文中所描绘的美,用美的角度赏析美好事物,效果会更好。

如果是我来上这篇课文,我会如何上呢,尤其是在一个全新而陌生的班级。听完许老师的课,结合组上老师的评课,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教学设想。下一篇文章中做具体阐述。

56、燃烧和灭火评课稿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溶解性 是否支持燃烧 是否燃烧

Ⅰ Ⅱ Ⅲ Ⅳ

(幻灯片)

[学生交流] 从现象来说,玻璃管中的黑色粉末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这一现象和结论说明与木炭还原氧化铜相同。

[指名两名学生板演,书写一氧化碳跟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与同学们一起评价,接着提问] 该反应是否是还原反应?若是,那么,哪种物质具有还原性?

[学生思考回答] 是还原反应,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幻灯片)⑷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CO+CuO Cu+CO2。

[教师设问]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与木炭还原氧化铜比较,除了现象和结论相同外,在装置上有没有不同的地方?

[学生思考回答] 一氧化碳有毒,用酒精灯点燃尾气,防止泄露以污染空气。

[教师总结] 一氧化碳的主要用途是: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的还原剂。

[教师提问]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一氧化碳的四大性质,即:无色气体、可燃性、毒性、还原性。学习了对比分析方法。

随堂练习(幻灯片)

1.用纯净的CO还原CuO时,试管中的CuO由__色逐渐变为__色;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可以看到澄清的石灰水 。

2.现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20 g,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4%。先使该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

3.下列有关CO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氧化碳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B.在炉火上放一盆水,可以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C.一氧化碳中含有氧元素和碳元素,所以它属于混合物

D.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缺氧

4.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都是无色有毒的气体 B.都是氧化物,都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

C.都能用碳和氧气反应制得 D.都能溶于水,并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5.下列物质中不能用来鉴别CO和CO2两种气体的是(  )

A.澄清石灰水 B.紫色石蕊试液 C.灼热的氧化铜 D.稀盐酸

板书设计

二、一氧化碳

1.一氧化碳的性质:

⑴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

⑵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2CO+O2 2CO2;

⑶一氧化碳有剧毒;

⑷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CO+CuO Cu+CO2。

2.一氧化碳的用途: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的还原剂。

本课题总结

本课题我们主要学习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学习了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探究实验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精神,懂得物质都存在正、反两面性。

教学反思:

57、实验与探究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九年级数学上册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第二节第三课时。这节课是继学习了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之后进行的又一图形间的关系的探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动眼、动手、动口等能力,同时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圆与圆的组合图形具有一些特殊的位置关系和性质,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工业制造方面应用较多。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图形辨认圆与圆五种位置关系,根据具体图形说出相应的位置关系名称。

(2)通过公共点个数来决定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3)了解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两个圆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

(2)通过平移实验直观的探索两个圆之间位置关系,发展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经历探索图形的位置关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了解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2、教学难点:

探索两个圆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过程。

58、正多边形和圆评课稿

内角 中心角 外角 3 4 6 n 探究4: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

半径 边长 边心距 周长 面积 3 4 1 6

2. 若正多边形的边心距与半径的比为1:2,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

3.如图是一枚奥运会纪念币的图案,其形状近似看作为正七边形,则一个内角为 ___度.(不取近似值)

4. 要用圆形铁片截出边长为4cm的正方形铁片,则选用的圆形铁片的直径最小要____cm.

5.如图,M,N分别是⊙O内接正多边形AB,BC上的点,且BM=CN.

(1)求图①中MON=________;

图②中MON= ;

图③中MON= ;

(2)试探究MON的度数与正n边形的边数n的关系.

【答案】

1.

2. 3

3.

4.

5. 120 ;90 ;72

六.板书设计

正多边形和圆

七、作业布置

课本P6练习 练习册相关练习

八、教学反思

59、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九年级数学上册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有关性质,被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所涉及的数学知识较为广泛;学好本章内容,能提高解题的综合能力。而本节的内容紧接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它体现了运动的观点,是研究有关性质的基础,也为后面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高中继续学习几何知识作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认知和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并能概括其定义,会用定义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类比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及观察、实验等活动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关系及其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合作研究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探索问题的一般方法;由观察得到圆心与直线的距离和圆半径大小的数量关系对应等价于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从而实现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转化,渗透运动与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好奇心;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转化数学思想的运用,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直线与圆的相交、相离、相切三种位置关系;

难点:学生能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之间的数量关系,揭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判定方法的运用。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应该是对他们传授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初三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解力,但在某种程度上特别是平面几何问题上,学生还是依靠事物的具体直观形象,所以我以参与式探究教学法为主,整堂课紧紧围绕情景问题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模式,并发挥微机的直观、形象功能辅助演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发现其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这样,一方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用创造性思维去学会学习。

三、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流程设计是:

创设情景、孕育新知;2、启发诱导、探索新知;3、讲练结合、巩固新知;

4、知识拓展、深化提高 5、小结新知,画龙点睛 6、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景,孕育新知,引入新课

1、微机演示唐朝诗人王维《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第三句以出色的描写,道出了边塞之景的奇特壮丽和作者的孤寂之感。荒芜人烟的戈壁滩上只有烽火台的浓烟直冲天空,如果我们从数学的角度看到的将是这样一幅几何图形: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圆圆的落日慢慢地沉入黄河之中又是怎样的几何图形呢?请同学们猜想并动手画一画。

借助微机展示圆圆的落日慢慢地沉入黄河之中的动画图片从而展现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3、引入课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探究情况

展示动画但不明示学生三种位置关系的名称

教师板书题目

观察思考,动手探究,交流发现

通过直观画面展示问题情景,学生大胆猜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探索问题的氛围。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处不有。符合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经验出发的新课程标准要求。

(二)

启发诱导、讲解新知,探索结论;

1、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1)、概括直线与圆的有哪几种位置关系,你是怎样区分这几种位置关系的?

(2)如何用语言描述三种位置关系?

(3)回顾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你能不能探索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小组交流合作)

2、讲解新知:利用直线与圆的交点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小结三种位置关系:(1)直线与圆没有交点,称为直线与圆相离

(2)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称为直线与圆相切,此时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公共点叫切点。

(3)直线与圆有两个交点,称为直线与圆相交。此时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割线。

大胆猜想,探索结论:

微机演示三个图形,观察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半径r之间的大小关系。

(当dr时,直线在圆的外部,与圆没有交点,因此此时直线与圆相离;

当d=r时,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此时直线与圆相切;

当dr时,直线与圆有两个交点,此时直线与圆相交)

即:dr 直线与圆相离

d=r 直线与圆相切

dr 直线与圆相交

反之:若直线与圆相离,有dr吗?

若直线与圆相切,有d=r吗?

若直线与圆相交,有dr吗?

总结:

dr 直线与圆相离

d=r 直线与圆相切

dr 直线与圆相交

教师层层设问,让学生思维自然发展,教学有序的进入实质部分。在第(1)个问题中,学生如果回答从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上来进行区分,则顺利地进行后面的学习;如果回答类比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比较圆半径r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的大小进行区分,则在补充交点个数多少的区分方法。

教师引导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完成

教师板书讲解内容并总结:可利用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判断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特别强调只有一个交点的含义

教师重复演示引导学生探索,学生归纳总结之后教师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回答,并强调: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半径r之间的大小关系也可以判断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观察、思考、猜测、概括

学生回答问题,概括定义

学生观察图形,积极思考,归纳总结,获得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两种判断方法

通过学生概括定义,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由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迁移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较容易想到画图、测量等实验方法,小组交流合作,教师适时指导,探索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

在本环节中教师应关注如下几点:1、学生是否有独自的见解;2、学生能否理解互逆的关系。如有需要,教师应在课中或课后加以解释。

(三)

讲练结合,应用新知,巩固新知

已知圆的直径为10cm,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是:(1)3cm ;(2)5cm ;(3)7cm。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为什么?

已知Rt△ABC的斜AB=6cm,直角边AC=3cm。圆心为A,半径分别为2cm、4cm的两个圆与直线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半径r多长时,BC与⊙A相切?

变式训练1、在上题中,圆心为C,半径分别为2cm、4cm的两个圆与直线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半径r多长时,直线AB与⊙C相切?

变式训练2、在上题中,若将直线AB改为边AB,⊙C与边AB相交,则圆半径r应取怎样的值?

组织学生完成,引导学生探索

教师加强个别指导,收集信息评估回授,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调控功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全体学生即使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达到基本的学习目标,获得成功感。

观察分析,独立完成,同桌点评,自我修正

观察分析

积极思考,

小组交流

合作

本环节的练习难度层层加大,其目的是让学生加强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题目和变式题目的结合既面向全体学生,也考虑到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在本环节中,一定要充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调控功能。

(四)

知识拓展、深化提高

在某张航海图上,标明了三个观测点的坐标,如图,O(0,0),B(6,0),C(6,8),由三个观测点确定的圆形区域是海洋生物保护区。

求 圆形区域的面积(取3.14)

某时刻海面上出现一渔船A,在观察点O测得A位于北偏东45,同时在观测点B测得A位于北偏东30,那么当渔船A向正西方向航行时,是否会进入海洋生物保护区?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规范解题格式;让学生明白解此题的关键是:圆半径的大小、点A的坐标。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把渔船A向正西方向航行时,是否会进入海洋生物保护区的问题转化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问题。

分组讨论,理解数学建模思想和转化化归思想。

这一阶段是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但也是学生因疲劳而注意力易分散的时期。如果教师此时教学设计得当、选题新颖,由于学生前面已尝到成功的甜蜜,则会乘胜追击,破解难题;否则学生会就此罢休,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和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也适时进行环保教育。

(五)

小结新知,画龙点睛

一、填表: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

相交

相切

相离

公共点的个数

圆心到直线距离d与半径r的关系

直线名称

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两种判断方法:

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的多少

圆心到直线距离d与半径r的大小关系

教师提问,注意数学语言的简洁、准确

学生回答,同时反思不足

通过提问方式进行小结,交流收获与不足,让学生养成学习总结再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同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巩固学习效果。

(六)

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阅读教材55、56页

P56练习1.2.3

提高练习:台风是一种在沿海地区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它在以台风中心为圆心的数十千米乃至数百千米范围内肆虐,房屋、庄稼、汽车等将遭到极强破坏。2006年8月7日,台湾省的东南方向距台湾省500公里处有一名叫桑美的台风中心形成。其中心最大风力为14级,每离开台风中心30km风力将降低一级。若此台风中心沿着北偏西15的方向以15km/h的速度移动,且台风中心风力不变。若城市所受到的台风风力为不小于4级,则称为受台风影响

台湾省会受到桑美台风的影响吗?

若会受影响,那会台风将会影响台湾省多长时间呢?最大风力将会是几级呢?

本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养成课后复习阅读的良好习惯并通过适量的练习复习巩固课堂知识,另一方面设计提高练习,旨在培优,体现了分层教学的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渗透爱国注意教育。

教案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作准备的理念,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学习的方法、能力和数学的思想,同时获得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服务者,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开放、富有情趣的学习新知识的探究氛围。本课引用唐朝诗人王维的千古绝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配以美伦美奂的景色,营造了探索问题的氛围;例题和提高练习的选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处不有,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不数学,从而在生活中主动发觉问题加以解决,达到乐学的目的;把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逐步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让学生掌握到更多的技能技巧。

课前设问,呈现本课知识目标。课前的3个设问,直奔主题,学生对本课应掌握的知识一目了然,重点分明。

变式训练,把学生置于创新思维的深入培养过程之中。众所周知,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有让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问题,而变式训练就是让学生展开创新思维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的去挖掘教材,有意识的去训练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思维品质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60、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3)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

(4)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与面积有关问题的应用题。

难点:发现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1」

问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忆,选一位同学作答,其他同学补充.

「活动2」

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 cm ,宽21 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 cm).

问题:

(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

(2)如何理解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

(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4)解方程并得出结论,对比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出问题(1).

学生分析,请一位同学回答,教师在题目中指出数量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2).

学生思考,请一位同学回答,可举简单例子说明,最后引导学生得出正中央矩形的长宽比是9∶7.

教师提出问题(3).

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上台演示、回答,每位同学要着重分析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的处理方法.其中,设左右边衬和上下边衬为7x和9x的方法,教师要配合图形的平移加以电脑演示.

教师提出问题(4)

学生分组,分别按问题(3)中所列的方程来解答,选代表展示解答过程,并讲解解题过程和应注意问题.

「活动3」

如图,某中学为方便师生活动,准备在长30 m,宽20 m的矩形草坪上修两横两纵四条小路,横纵路的宽度之比为3∶2,若使余下的草坪面积是原来草坪面积的四分之三,则路宽应为多少?

问题:

(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

(2)由这些数量关系还能得到什么新的结论?你想如何利用这些数量关系?为什么?如何列方程?

(3)对比上题和本题两个图形,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教师提出问题(1).

学生回答,教师在题目中指出.

教师提出问题(2).

学生思考.因为有活动2的基础,选一位同学回答这一组问题的前3问即可,如有不完全的地方,教师适当补充.第(4)问让大家适当思考,请同学回答,教师做屏幕演示,特别提醒学生:剩余草坪的面积,是否就是原草坪的面积减去四条路的面积?以引导学生注意道路重叠部分的处理.

教师提出问题(3).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指导.引领学生讨论后请一位同学回答.

教师引领学生发现两个图形都存在两横两纵四个矩形,并都有四处重叠部分,但除此之外的剩余部分,第一个图是一个完整的矩形,易于表示;而第二个图中分为9块,所以不容易表示.

教师提出问题(4)

学生分组讨论,画图,上台演示.

教师与学生一起评价,总结图形变换的基本原则.

「活动4」

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布置作业:

教科书53页,习题22.3第5、8题,教科书58页,复习题22第7、10题.

61、我的叔叔于勒评课稿

对于于勒的称呼 对于勒的态度

坏蛋、流氓、无赖 赶于勒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盼于勒、赞于勒

小子、家伙、老流氓、贼、

躲于勒

具体要求 随堂测试 设计意图

①每组找出集中描写我和我的父母(菲利普夫妇)的关键词语。

通过朗读对人物描写的段落,体会人物的性格,用下列句式表示。

1.进一步帮助学生清楚文本脉络。

具体要求 随堂测试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对人物描写的段落,体会人物的性格,用下列句式表示。

1.在学生清楚文本脉络的基础上加深理解。

现场提问:

1.问题无答案,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答案,补充不足。

引导学生以人类亲情观念、现代人的利益眼光等来打量文中于勒的亲人们的做法 用多种观念分别得出结论,引导学神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亲情观。 老师可以从旁引导,比如:出示一份对联富在千里有远亲,穷在咫尺不相认。横联:金钱至上。讨论这是否正确。

(四)、课后布置

文章题为《我的叔叔于勒》,可这个人物于勒却是条暗线。于勒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少年浪荡,中年得意,老年沦落,小说直接对他的着墨不多。让学生续写他的小传,结合自身的认知经验,可以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弥补文本这一空白。

作业具体要求:假如穷困潦倒的于勒通过自己的努力又重亲发达了,并且找到了菲利普的儿子若瑟夫,那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展开想象,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文章片段。

八.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法国 莫泊桑

我的叔叔于勒评课稿第二篇:

《我的叔叔于勒》评课稿

本课的亮点:

1. 师生互动很成功,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探求氛围之中,阅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提问、回答问题、纠正错误等处理得很棒。

2. 多媒体的运用到达了实质性利用的层次,不再是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而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补充,本课主要是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作者简介、一些文章中的关键词语、一个古钱币型的线索梳理、一个作业布置。占用时间较少,学生们多数时候在看课本、探讨人物形象、思考问题。

3. 难得的这是没做任何雕饰的生课,事先没有任何安排,这正体现了公开课的意义,看老师把握教材、把握学生的能力,建议以后上公开课,最好都这样上。

4. 在解读课文主题上,打破了旧教材、旧参考书的固有观点讽刺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万能的罪恶。引导学生通过博尔特、金昶伯的实例,客观认识资本主义国家。

5. 时间的分配合理,这节课老师讲课时间并不很多,多数时候,学生们在读课文、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先进教学思路。

6. 知识熟练,例如,及时纠正学生关于花花公子及小作者不是文中的我两处,体现了老师的扎实的功力,授课语言有亲和力,但音量略小了一点儿。

对本课的几点建议:

1. 老师讲课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我认为教课老师在备学生的环节上还有欠缺。经验有半年时间了,课堂上,也是分成若干小组,学生们习惯了,分组上课,讨论学习。可是老师还是运用过去的做法,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徐珊语),我认为体现出来的是老师备学生的不足。其实备学生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可以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和学生充分沟通交流,一可以拉近和学生的关系,二可以了解学生,对某些教法进行修正。

2.老师注重师生互动,但一些要点,没有讲到,比方说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创作背景、课前的方框中的提示,(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主线,是否应该用几个片片展示一下为好。

3.后来评课中询问,感觉第二课时的通盘考虑是否能达到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不是很清晰。

4.老师提问覆盖不全面、学生发言不够积极踊跃,其中一位学生被5次提问,覆盖面太窄,没有让所用的学生都动起来。

5. 多媒体运用欠熟练,学生误读于勒为于勤没有及时纠正。最后的作业布置,写一篇与金钱有关的600字作文,似乎可以安排到第二课时在布置,课文分析了于勒的人物形象之后就做这个作业,似有不当。

手机扫码阅读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评课稿
分享微信好友、朋友圈
标签: